區域金融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5-06 05:08:4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區域金融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區域金融創新理論研究論文
摘要:自20世紀中葉以來,全球經濟在技術進步的推動下不斷增長。正是在這一宏大背景下,區域金融創新理論的發展,已成為世界各國金融業關注的重點。本文主要介紹了國內外近年來區域金融創新理論的研究現狀,從而促使金融創新更好地為經濟發展服務,推動全球金融的一體化。
關鍵詞:區域金融創新;金融理論;金融體系
20世紀70年代以來,金融創新蓬勃發展。由于世界經濟的不斷發展和變化,匯率、利率變動頻繁,國際銀行業競爭加劇,再加上科學技術特別是通訊技術的迅速發展,傳統的金融業務已經不能滿足銀行自身發展的需要和客戶融資的要求,從而推動著金融不斷的創新和發展。金融領域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人們將金融領域的這一系列變化稱之為“金融創新”。當代區域金融創新理論起源于本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至80年代形成高潮,進入90年代如火如荼。
一、國外理論研究現狀
為了從理論上闡述區域金融創新,西方經濟學家陸續提出不少不同的見解,由此產生了許多不同的理論流派,形成了色彩繽紛的當代區域金融創新理論流派。
在20世紀60年代-90年代,歐美國家有大量的學者研究了區域金融問題,根據SheilaC.DOW、CarlosJ.Rodriguez-Fuentes(1997)的研究,西方關于區域金融的研究主要是從宏觀貨幣經濟學展開的,研究的主要內容有:貨幣政策的區域效應(貨幣主義模型和凱恩斯主義模型)、公開市場操作的區域影響、區域貨幣乘數、區域金融市場(區域利率差異、區域信貸市場),此外,一體化金融市場內部區域金融發展差異的影響(LuigiGuiso、PaolaSapienza和LuigiZingales(2002)、Jayaratne和Strahan(1996)也是西方區域金融研究的重要方面。
區域金融合作論文
摘要:泛珠三角區域經濟合作自2004年啟動以來取得了重大進展。隨著經濟合作的推進,迫切需要加強金融領域的合作。通過區域金融合作,將能促進資本在區域內的有效集聚,實現金融資源在區域內的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最終實現區域內經濟與金融的聯動發展與合軌運行。但是,目前泛珠三角各省市在金融發展程度、金融聯系程度等金融條件、行政區劃、金融監管等制度條件上都存在制約金融合作進一步開展的因素。因此對泛珠三角地區的區域金融合作問題進行探討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泛珠三角區域金融合作策略
進入21世紀,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已經成為不可抵擋的歷史潮流。在此趨勢下,福建、江西、湖南、廣東、廣西、海南、四川、貴州、云南九個省(區)以及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簡稱“9+2”)政府領導于2004年6月在香港共同簽署了《泛珠三角區域合作框架協議》,標志著我國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區域經濟合作正式啟動。隨著泛珠三角區域經濟合作的逐步推進,迫切需要加強金融領域的區域合作。通過區域金融合作,有利于發揮金融在區域經濟合作與發展中的媒介、導向和調節作用,實現金融資源在區域內的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提高資金充分、自由流動,促進區域市場統一,減少資金的搜尋成本和產業的梯度轉移,提高市場的配置效率,最終實現區域內經濟與金融的聯動發展與合軌運行,提高泛珠三角區域的綜合競爭力。但由于泛珠三角區域內既有我國東、中、西部三個不同的區域金融特征,又有“一國兩制”下的三個貨幣區域、三種金融制度的差異,而且各地區的金融發展也極為不平衡,加大了區域金融合作的難度。因此,泛珠三角地區金融業如何順應形勢,加強合作,更好地發揮金融在區域經濟合作與發展中的調節作用,同時抓住機遇,和諧發展,不斷提高區域金融業的競爭力,已經成為泛珠三角區域金融發展的重要研究問題。
一、泛珠三角區域金融合作現狀
泛珠三角是目前中國經濟最活躍的三個增長極之一,是迄今為止國內最大的區域經濟合作圈。其中,香港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現代物流和金融業為主的服務中心之一;澳門是世界上最具特色的旅游、博彩中心之一和地區性商貿服務平臺;而內地9省(區)的區域面積約為全國的1/5,人口占1/3,經濟總量占1/3。
自2004年泛珠三角區域合作模式建立以來,各方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動金融機構跨境經營和互相參股,支持金融機構開展城際金融合作、建立異地客戶服務中心和發放異地貸款,資金自由流動的體制障礙在逐漸消除,金融合作基本框架已經形成。目前圈內基本形成了以港澳發達區域為第一金融產業梯度、以我國東中部地區省份如廣東、福建等正在崛起的第二金融產業梯度、以我國西部省份如云南、貴州等欠發達區域為第三梯度的金融產業布局狀態。澳、港憑借其地理位置優勢和歷史因素以及相宜的管理,金融產業得到了迅猛的發展,特別是香港金融業經過半個世紀的發展,已成為世界聞名的三大金融中心之一,香港的證券市場已經成為國內公司在海外上市的首選。由于廣東與香港地域相連、人文相通,粵港這個次區域的金融合作在區域合作的推動下進一步深化,在金融機構互設、金融業務合作上取得明顯進展。截止2006年6月末,廣東共有港資銀行22家,港資駐粵保險公司代表7家,同時部分香港銀行將數據處理中心、檔案管理中心、單證業務、電話業務中心等業務部門內移。如中銀香港將軟件開發中心遷至深圳,匯豐銀行將檔案備份中心遷至廣州。廣東有3家股份制商業銀行在香港地區設立了分支機構。2006年2月廣發期貨經紀公司成為我國首批赴港開設分支機構的3家期貨公司之一。在銀行業務合作方面,粵港銀行業在授信融資業務、結算業務、外匯資金業務、個人銀行業務、港資銀行經營人民幣業務以及港資銀行保險業務、信息交流和人員培訓等方面全面展開合作,合作形式逐步多樣化,合作對象逐步多元化,合作成效日益顯著。特別是在支付結算方面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如建立了粵港票據聯合結算系統,基本形成了一個覆蓋珠三角的粵港票據結算系統;實現了粵港、深港港元即時支付系統的聯網;實現了廣東和香港地區銀行卡網絡互相連通。廣西、云南金融界在發展邊貿結算、服務中國和東盟自由貿易區上頗有心得;江西、貴州作為首批農信社試點改革地區,在增資擴股、轉換經營機制、促進“三農”發展等方面先行一步。
區域金融服務協調機制思考論文
論文關鍵詞:區域經濟;金融服務;協調機制
論文摘要: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趨勢愈來愈明顯加入WTO后,外資商業銀行以經濟區域為中心以市場為導向配置金融資源的模式對國有銀行傳統的以行政區域配置資源的模式形成了沖擊,競爭的壓力迫使國有銀行加強區域間的協調與配合而我國東中西梯次發展的區域發展政策也對金融機構跨區域金融服務提出了要求但目前行政區劃地方利益國有銀行傳統機構設置模式等方面的因素對建立區域間金融服務協調機制形成制約,亟需通過建立機制搭建平臺和完善各種服務手段來實現區域金融服務協調與互動,適應和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
市場經濟的發展使得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趨勢日益凸現金融做為經濟發展的核心和動力,建立跨區域的金融市場已是勢在必行而如何立足于開放統一的區域金融市場,使金融機構根據區域間要素稟賦合理分工,形成相互促進優勢互補和共同發展的金融服務協調機制,是當前中央銀行發展和國有金融企業改革的重要方面
一跨區域金融服務需求及金融服務協調機制現狀
(一)在金融全面開放的新形勢下,區域金融服務協調機制尚未建立
區域經濟的發展,使得金融機構的業務對象以經濟圈的形式聚集,其客戶的業務范圍結算方式關聯企業均依存于特定的區域經濟市場在中國加入WTO之后,中小股份制銀行,特別是外資銀行,從中心城市輻射周邊城市甚至內地的經營策略順應了當前的區域市場經濟需要,其對行政區域劃分色彩分明的國有銀行經營格局形成了沖擊和挑戰由于市場沒有行政區域的概念,故傳統的行政政地域概念實際上是將生產要素和服務要素的循環切斷,這將提高銀行的發展成本行政經濟和市場經濟的矛盾在金融服務的問題上逐漸形成了對撞圍繞客戶需求規模化集約化趨勢跨區域提供金融服務的問題凸現在中央銀行和各國有商業銀行面前
區域金融企業集群分析論文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其資源配置效率的高低直接關系到經濟發展的質量和速度。近年來,伴隨著國際金融市場迅速發展,國際資本流動不斷加快,金融全球化和競爭白熱化趨勢的日益明顯,各國更加重視金融產業在本國和區域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對金融資源主導權的競爭就是對經濟發展主導權的競爭。
19世紀以來,由于歐洲及北美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的發展,各國對金融服務的跨國需求開始大大增加。國際性的融資、保險、外匯交易活動規模在歐洲的一些大城市如巴黎、柏林及美國一些城市日趨擴大,尤其集中于占地2.6平方公里的倫敦城,由此形成最早與最主要的國際金融企業集群一倫敦。
從20世紀開始,隨著國際分工的深化和世界大市場的形成,國際貿易與投資在世界許多地方進一步滲透。1945年以前,地區性國際金融集聚區已達數十個,二次大戰結束后充當過國際金融企業集群(包括地區性的)的城市有:紐約、倫敦、法蘭克福、巴黎、盧森堡、蘇黎世、東京、香港、新加坡、悉尼、巴林、巴哈馬、開曼群島、巴拿馬等等,其中相當大部分是70年代后開始建立或重新發展起來的。20世紀70年代之前,只有少數國家如美國、瑞士,對外開放其金融市場,歐洲許多國家金融對外開放度并不大。雖然歐洲一些金融城如倫敦正在慢慢復蘇其國際金融運作,但總體上跨國融資活動規模增加有限,國際金融集聚趨勢此時處于緩慢發展階段。70年代以后,隨著許多發達國家開放資本賬戶和金融創新的日新月異,跨國投融資規模迅速擴大。在這一時期,除了原有自然發展起來的國際金融企業集聚區,如倫敦、紐約、巴黎、蘇黎世、法蘭克福等開始迅速擴張外,在政府推動下又新建了一批區域性金融集聚區,如新加坡、巴林、巴哈馬、開曼群島等;同時在較為自發的狀態下,東京、香港等金融集聚區也開始崛起。到20世紀80年代,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開始采用企業間協調的方式來組織交易和生產活動,從最初的少數幾家銀行集中到金融控股公司的興起再到今天各種不同種類金融機構的空間集聚和業務外包,集群已經成為現代金融產業組織的基本形式。大量的銀行、保險公司、證券公司集聚在一起聯合提供金融服務,共同利用信息、通信、交通等基礎設施,金融人才的培養也隨之集聚,這導致一批地區性和全球性金融企業集群的出現。在國際范圍內逐步形成了多元化、多層次的金融企業高度集聚格局。如倫敦已擁有18%的全球銀行借貸額、33%的全球外匯交易額、60%以上的全球股票成交額,以及決定世界黃金價格的黃金市場和世界第二大金融期貨市場。目前三大國際金融企業集群集聚了全球外匯交易量的60%、國際銀行貸款的40%、國際債券發行的30%。新加坡已有各類金融機構600余家,其中銀行114家、投資銀行53家、保險公司132家、保險中介公司60余家、基金管理公司95家、證券公司61家、期貨公司32家、財務顧問53家,逐步明確了其亞洲財富管理中心的地位。香港地區借助于其得天獨厚的歷史因素和區位優勢,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就已成為世界上重要的國際銀行中心、亞洲第二大基金管理中心、世界主要的黃金交易市場和金融衍生品交易市場。目前擁有金融機構210余家,其中70余家為全球100家最大型銀行,其資產總量已達到7137816百萬港元。伴隨著金融企業地域集中步伐的不斷加快,各國的金融企業集聚格局日益明朗。隨著金融服務業的迅速發展和競爭的加劇,金融產品出現了多樣化的特征和趨勢。首先,金融產品形式上出現了多元化。隨著金融市場的逐步完善和人們投資意識的提高,大量的金融衍生工具正在被創造,比如資本期貨市場、資產證券化等工具。這些產品的出現既是市場需求的結果,又是各金融機構不斷合作的結果。其次,金融產品的需求日益多樣性。一方面,客戶需要實現快速、方便的資金轉移、資金更大程度上的保值增值;另一方面,由于金融產品和貨幣資金直接聯系,而交易的頻繁性要求一筆資金在不同時間以不同的金融產品存在,這客觀上對金融機構能夠提供一站式的金融服務提出了要求。第三,金融產品供給者獲取“租金”的利益驅動。區域金融企業在自身利潤最大化和內外競爭壓力的推動下,有動機通過同一種金融產品構成不同的業務。實現金融服務的跨線提供,進而獲得更多的額外收益。金融產品復合性特征的強化,得益于金融商品市場化的急劇擴張以及現代信息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同時對金融企業提供產品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區域金融企業集群從根本上說是復合性金融產品需求強化的根本要求。
金融集聚已經成為現代經濟社會中的普遍現象。區域金融企業集群正在成為區域經濟競爭力提高的骨干和中堅力量。它一方面以良好的經濟基礎為后盾;另一方面通過集聚效應、規模效應的發揮,對區域經濟的發展產生著深刻的影響。正是由于不同金融企業的空間集聚和發展壯大。使不同國家和地區出現了明顯的經濟發展差距。進而形成了色彩斑斕、塊狀明顯的全球經濟“馬賽克”現象。正如Birkin-shaw所說,如果看看美國的硅谷和倫敦的金融業集群,就會發現這樣的集群像磁鐵一樣吸引了大量高質量的外資。這兩個集群都是各自行業的領頭羊,集群的發展通過外部企業的加入增強了領導能力和升級能力,形成一種自我增強機制,提升了集群的競爭能力,進而對地區經濟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論文關鍵詞:金融;集聚現象;區域金融企業集群
論文摘要:近年來。伴隨著國際金融市場迅速發展,國際資本流動不斷加快,金融全球化和競爭白熱化趨勢的日益明顯,各國更加重視金融產業在本國和區域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開始采用企業間協調的方式來組織交易和生產活動,從最初的少數幾家銀行集中到金融控股公司的興起再到今天各種不同種類金融機構的空間集聚和業務外包,集群已經成為現代金融產業組織的基本形式。
區域金融企業集群研究論文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其資源配置效率的高低直接關系到經濟發展的質量和速度。近年來,伴隨著國際金融市場迅速發展,國際資本流動不斷加快,金融全球化和競爭白熱化趨勢的日益明顯,各國更加重視金融產業在本國和區域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對金融資源主導權的競爭就是對經濟發展主導權的競爭。
19世紀以來,由于歐洲及北美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的發展,各國對金融服務的跨國需求開始大大增加。國際性的融資、保險、外匯交易活動規模在歐洲的一些大城市如巴黎、柏林及美國一些城市日趨擴大,尤其集中于占地2.6平方公里的倫敦城,由此形成最早與最主要的國際金融企業集群一倫敦。
從20世紀開始,隨著國際分工的深化和世界大市場的形成,國際貿易與投資在世界許多地方進一步滲透。1945年以前,地區性國際金融集聚區已達數十個,二次大戰結束后充當過國際金融企業集群(包括地區性的)的城市有:紐約、倫敦、法蘭克福、巴黎、盧森堡、蘇黎世、東京、香港、新加坡、悉尼、巴林、巴哈馬、開曼群島、巴拿馬等等,其中相當大部分是70年代后開始建立或重新發展起來的。20世紀70年代之前,只有少數國家如美國、瑞士,對外開放其金融市場,歐洲許多國家金融對外開放度并不大。雖然歐洲一些金融城如倫敦正在慢慢復蘇其國際金融運作,但總體上跨國融資活動規模增加有限,國際金融集聚趨勢此時處于緩慢發展階段。70年代以后,隨著許多發達國家開放資本賬戶和金融創新的日新月異,跨國投融資規模迅速擴大。在這一時期,除了原有自然發展起來的國際金融企業集聚區,如倫敦、紐約、巴黎、蘇黎世、法蘭克福等開始迅速擴張外,在政府推動下又新建了一批區域性金融集聚區,如新加坡、巴林、巴哈馬、開曼群島等;同時在較為自發的狀態下,東京、香港等金融集聚區也開始崛起。到20世紀80年代,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開始采用企業間協調的方式來組織交易和生產活動,從最初的少數幾家銀行集中到金融控股公司的興起再到今天各種不同種類金融機構的空間集聚和業務外包,集群已經成為現代金融產業組織的基本形式。大量的銀行、保險公司、證券公司集聚在一起聯合提供金融服務,共同利用信息、通信、交通等基礎設施,金融人才的培養也隨之集聚,這導致一批地區性和全球性金融企業集群的出現。在國際范圍內逐步形成了多元化、多層次的金融企業高度集聚格局。如倫敦已擁有18%的全球銀行借貸額、33%的全球外匯交易額、60%以上的全球股票成交額,以及決定世界黃金價格的黃金市場和世界第二大金融期貨市場。目前三大國際金融企業集群集聚了全球外匯交易量的60%、國際銀行貸款的40%、國際債券發行的30%。新加坡已有各類金融機構600余家,其中銀行114家、投資銀行53家、保險公司132家、保險中介公司60余家、基金管理公司95家、證券公司61家、期貨公司32家、財務顧問53家,逐步明確了其亞洲財富管理中心的地位。香港地區借助于其得天獨厚的歷史因素和區位優勢,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就已成為世界上重要的國際銀行中心、亞洲第二大基金管理中心、世界主要的黃金交易市場和金融衍生品交易市場。目前擁有金融機構210余家,其中70余家為全球100家最大型銀行,其資產總量已達到7137816百萬港元。伴隨著金融企業地域集中步伐的不斷加快,各國的金融企業集聚格局日益明朗。隨著金融服務業的迅速發展和競爭的加劇,金融產品出現了多樣化的特征和趨勢。首先,金融產品形式上出現了多元化。隨著金融市場的逐步完善和人們投資意識的提高,大量的金融衍生工具正在被創造,比如資本期貨市場、資產證券化等工具。這些產品的出現既是市場需求的結果,又是各金融機構不斷合作的結果。其次,金融產品的需求日益多樣性。一方面,客戶需要實現快速、方便的資金轉移、資金更大程度上的保值增值;另一方面,由于金融產品和貨幣資金直接聯系,而交易的頻繁性要求一筆資金在不同時間以不同的金融產品存在,這客觀上對金融機構能夠提供一站式的金融服務提出了要求。第三,金融產品供給者獲取“租金”的利益驅動。區域金融企業在自身利潤最大化和內外競爭壓力的推動下,有動機通過同一種金融產品構成不同的業務。實現金融服務的跨線提供,進而獲得更多的額外收益。金融產品復合性特征的強化,得益于金融商品市場化的急劇擴張以及現代信息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同時對金融企業提供產品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區域金融企業集群從根本上說是復合性金融產品需求強化的根本要求。
金融集聚已經成為現代經濟社會中的普遍現象。區域金融企業集群正在成為區域經濟競爭力提高的骨干和中堅力量。它一方面以良好的經濟基礎為后盾;另一方面通過集聚效應、規模效應的發揮,對區域經濟的發展產生著深刻的影響。正是由于不同金融企業的空間集聚和發展壯大。使不同國家和地區出現了明顯的經濟發展差距。進而形成了色彩斑斕、塊狀明顯的全球經濟“馬賽克”現象。正如Birkin-shaw所說,如果看看美國的硅谷和倫敦的金融業集群,就會發現這樣的集群像磁鐵一樣吸引了大量高質量的外資。這兩個集群都是各自行業的領頭羊,集群的發展通過外部企業的加入增強了領導能力和升級能力,形成一種自我增強機制,提升了集群的競爭能力,進而對地區經濟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論文關鍵詞:金融;集聚現象;區域金融企業集群
論文摘要:近年來。伴隨著國際金融市場迅速發展,國際資本流動不斷加快,金融全球化和競爭白熱化趨勢的日益明顯,各國更加重視金融產業在本國和區域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開始采用企業間協調的方式來組織交易和生產活動,從最初的少數幾家銀行集中到金融控股公司的興起再到今天各種不同種類金融機構的空間集聚和業務外包,集群已經成為現代金融產業組織的基本形式。
區域性金融戰略分析論文
編者按:本論文主要從構建宜昌區域性金融中心的SWOT分析;構建宜昌區域性金融中心的措施與建議等進行講述,包括了優勢因素、區位與文化優勢、經濟發展優勢、地緣經濟優勢、劣勢因素、金融業發展規模相對較小、金融創新能力不足,市場輻射能力偏弱、金融產業存在結構性問題、機會因素、國際國內產業人駐.帶來巨大金融服務需求、國內金融機構正加速進入,產業集聚趨勢逐漸形成等,具體資料請見:
論文關鍵詞:區域性金融中心金融生態環境比較優勢市場主體
論文摘要:本文針對宜昌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構建區域性金融中心的戰略目標,結合襄際,對宜昌市經濟、社會、區位、文化、政策等蹲素進行了優劣勢比較分析,提出了構建宜昌區域性金融研究中的戰略措施,其中主要措施是建設蔌好的金融生態環境和培育完善的市場主體。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其發展水平是衡量一個城市競爭力和一個地區經濟社會綜合實力的重要標志。按照宜昌市委、市政府的戰略構想,借鑒區域金融中心的定義,本文認為,所謂宜昌區域性金融中心,是指依托宜昌連接武漢與重慶的承東啟西的重要戰略地位.集聚大量金融服務機構特別是區域性金融機構總部。不斷創新金融產品、完善服務功能、提升服務品位,為鄂西經濟圈的居民和企業提供優質、高效、健全的金融服務,把宜昌建設成為開放度高、輻射力強、經濟繁榮、社會和諧、生態良好的省域副中心城市。
一、構建宜昌區域性金融中心的SWOT分析
(一)優勢因素(Strengths)
區域金融發展產業結構論文
一、引言
上海作為中國的金融中心,金融程度在不斷深化,規模日益擴大,機制逐步健全,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上海產業結構的優化。受金融危機的影響,上海的經濟增長也遭遇了一定的瓶頸,經濟增長率急劇下降,產業結構亟待調整和優化。因而,通過研究區域金融發展,在明晰其對產業結構優化的內在傳導機制和作用機理后,運用區域金融發展來調控和指導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優化,為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提供充足的動力,就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國內外文獻綜述
金融作為經濟發展的衍生物,隨著經濟的發展而不斷發展完善,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同時它對于產業結構的影響也逐漸受到人們的關注。
(一)國外關于區域金融發展對區域產業結構優化影響的相關研究
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一直是國外經濟研究的永恒主題,并形成了較為完備的經濟體系,但產業結構升級中的金融支持還不是很完善。金融發展理論根據思想流派和研究視角的不同,可以分為:①金融結構論。Goldsmith(1969)開創性地用金融相關比率(FIR)衡量金融結構發展程度、研究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關系,認為金融規模與結構的差異是解釋各國金融發展和經濟績效差異的關鍵因素,金融發展的基本功能在于合理安排儲蓄和投資、有效地配置資金,為經濟增長提供資金支持。并提出隨著經濟不斷發展,金融相關率不斷提高但有限度,經濟發展至一定程度,產業發展重心改變,速度更替。②金融抑制論。Mckinnon和Shaw(1973)認為經濟的發展是金融發展的前提和基礎,而金融的發展是經濟發展的動力和手段,通過研究發現在發展中國家,存在金融抑制,投資的利率彈性為正值。金融發展可以提高實際利率,促進儲蓄和投資的增加,以此促進經濟增長。③金融功能論。Merton(1995)和Levine(1997)從金融功能入手,依據80個國家1960-1989年的數據,選取4個金融中介指標和4個經濟增長指標,通過實證手段研究金融中介對經濟發展的影響,結果表明,金融系統通過降低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增強儲蓄的流動性、優化資源配置、施加公司控制、促進風險管理、促進資本積累和技術創新,不僅能夠加速資本積累的速度,而且有利于促進全要素生產率的發展,有力地推動經濟的增長。同時,國外學者認為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產業結構優化,而產業結構優化是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所以金融與以產業結構變動為特征的經濟增長間存在著互為因果的關系,金融發展促進了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區域金融風險研究論文
區域金融風險的特征及表現形式
(1)區域內的商業銀行風險是區域金融風險的主要來源。在我國及其內部各個區域,銀行業無論從規模還是重要性方面來說,都是金融業的領頭羊,是區域金融體系的最重要構成部分,是區域內主要的金融機構,其發展程度對區域內金融業發展的影響程度很高,尤其是在中小城市,重要性尤其突出。因此,區域金融風險的主要來源是商業銀行產生的風險。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對區域金融風險的研究可以轉化為區域內商業銀行風險研究。(2)區域金融風險的防范與化解與國家和地方政府的關系越來越密切。區域金融機構不僅受國家的宏觀調控政策影響,出于對區域的經濟發展規劃,地方政府也會制定相應的政策。因此,區域經濟體系同時受國家和地方政府的影響,這兩者的具體政策目標有時不一定統一,這就使得區域金融風險的防范與化解變得復雜化。
區域金融風險形成的原因
(1)金融機構的自身原因。在市場競爭機制下,金融機構作為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大部分金融機構普遍采用規模的膨脹作為追求利益的手段,“重數量,輕質量;重規模,輕效益”的經營模式,使得金融機構在規模擴大的同時,也增加了區域金融風險的程度。(2)地方政府對區域金融活動過多的干預。地方政府對區域金融活動過多的干預是導致區域金融風險的重要原因。市場經濟的穩健進行,離不開政府的干預;但過多的政府干預反而會誘發區域金融風險。(3)一國的宏觀金融政策對不同區域的經濟活動造成不同的影響。由于經濟較發達區域在我國經濟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其經濟波動與我國整體的經濟波動呈現基本的一致性。一般來說,我國制定的宏觀金融政策更多是以經濟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為參照系,即單一性的宏觀金融政策。但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不同,不同區域內的金融產業成長水平存在較大差異,使全國統一的宏觀金融政策在不同地區產生了不同的效應。對于經濟較發達的區域而言,面對國家的宏觀政策,可以通過健全的金融市場、多元化的金融工具、高級的產業結構等迅速調整金融活動,在分散風險的前提下實現預期的政策效果;相反,對于經濟不發達的區域而言,由于產業結構的低級化,金融工具的單一化,不完善的金融機構等原因,在經濟活動的運行中,無法化解或降低政策調整帶來的負面影響。因此,在發展非均衡的格局下,單一性的宏觀金融政策可能會成為經濟不發達地區的金融風險形成和累積的誘因。
區域金融風險的防范與化解
(1)加強區域金融產業資產風險管理。加強區域金融產業資產風險管理是提高區域金融產業資產質量、增強金融機構自我約束能力的重要措施,尤其是要嚴格實行資產負債比例管理。(2)地方政府應減少對經濟的過多干預行為。地方政府應減少對經濟的過多干預行為,通過法律、行政等手段建立和維護經濟運行的良好環境,以此減少區域金融風險誘發的可能性。(3)建立完善的區域金融風險預警系統。防范與化解區域金融風險應當遵循事前預防、事發控制和事后彌補的順序進行。防范與化解區域金融風險的關鍵切入點應是事前預防、事前預防的核心是建立完善的區域金融風險預警系統。
區域性金融改革論文
摘要:隨著我國金融改革進入攻堅期,改革的風險和難度不斷增大區域性金融改革是我國金融改革的一個重要維度,是我國金融改革新的突破點,也是區域發展模式的一種全新探索,具有服務實體經濟、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為全國金融改革探路的重要意義。本文以新制度經濟學的制度變遷理論為視角,將政府因素作為金融制度形成的內生因素,嘗試分析了區域性金融改革制度變遷的動因、路徑以及企業、政府和金融制度之間的變遷與選擇過程,為區域性金融改革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區域性金融改革;制度變遷;新制度經濟學
一、引言
從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我國金融體制改革已持續了三十多年,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效。通過恢復專業銀行、打破單一金融機構、人民銀行專門行使中央銀行職能、建立浮動匯率制度、外資金融機構獲得準入、利率市場化改革、國有銀行股份制改革、建立分行業監管體系、資本市場股權分置等一系列漸進式改革,實現了由計劃金融向市場金融、封閉型金融向開放型金融的轉變。實踐證明,這種全局性、強制的、“自上而下”的金融改革方式極大釋放了經濟的增長活力,為促進國民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但隨著我國經濟金融的發展,經濟與金融發展不協調,金融發展滯后于經濟發展等問題凸顯出來。雖然我國金融體系的市場化程度在加深,但與其他領域相比,金融改革仍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滯后環節,存在著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相適應的諸多問題,如金融機構數量和種類不足、資本市場發展不均衡、民間金融發展受限、金融國際化程度不高等,這些金融領域存在的問題已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結構發展和調整的“短板”。黨的十八大提出要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健全促進宏觀經濟穩定、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現代金融體系。十八屆三中全會確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對金融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進行了全面部署。為加快探索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模式和新途徑,避免走大的彎路,區域性金融改革成為了我國金融領域改革與發展的另一個新的突破點。從2012年溫州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設立以來,我國先后開展了十幾個區域性金融改革試驗,有金融綜合改革型試驗區,如珠三角、福建泉州、云南廣西、山東青島等;有國內自貿區型試驗區,如上海、福建、廣東等;有綜合配套改革型試驗區,如天津濱海新區、深圳、義烏、沈陽、長株潭等;有自主改革型試驗區,如山東、寧波、吉林等;有特殊領域改革型試驗區;如浙江麗水、湖北武漢、新疆喀什和霍爾果斯等。與全國性金融改革是“中央制定政策,自上而下推動”的改革方式不同,我國區域性金融改革是為支持地方實體經濟發展、解決地方金融發展過程中存在的、普遍性的問題,由地方推進的“自下而上”與“自上而下”相結合的改革模式。推動區域金融改革不僅是進一步推動地方經濟發展的手段,更重要的意義在于通過區域金融改革與發展的自身動力帶動整體金融改革向前發展。本文以新制度經濟學的制度變遷理論為視角,將政府因素作為金融制度形成的內生因素,嘗試分析區域性金融改革的理論依據。
二、區域性金融改革的制度變遷動因
對制度變遷的動因分析是諾思等新制度經濟學家制度變遷理論的核心內容。制度變遷的誘致因素在于利益主體期望獲取最大的“潛在利潤”。只要這種“潛在利潤”存在,就表明金融資源的配置沒有達到“帕累托”最優狀態,就可以進行“帕累托”改進,因此,金融制度變遷實質上就是外部利潤內部化的過程。(一)促進區域經濟發展。中國強制性金融制度變遷造成的后果是國有金融長期處于壟斷地位,金融資源配置總體效率低下。楊瑞龍(1998)的研究表明,在中央與地方的財政收入分享比例既定的條件下,地方政府追求可支配財政收入最大化的目標依賴于企業利潤最大化目標的實現,而且政府壟斷租金最大化目標的實現也與本地經濟發展水平相關,說明地方政府推動的誘致性制度變遷具有效率提升作用。雖然我國區域性金融改革初始目標不同,有的是著力解決地方金融存在的問題,如溫州是為了解決溫州民間資金“兩多兩難”的供求矛盾;有的是發揮地方金融發達優勢,先試先行,如珠三角金融改革是為了創新金融發展方式和深化粵港澳金融合作;有的是著力點是促進金融對外開放,如云南廣西金融改革是為了加強與周邊國家的金融合作和推進跨境人民幣業務創新發展。這些區域性金融改革的最終目的都是相同的,即都是為了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實現政府和企業的潛在利潤最大化。這些區域性金融改革采用的是“試驗推廣”的方式,不僅可以促進當地經濟金融發展,還具有極大的示范性和較強的外溢效應,對其他地區起到借鑒作用,實現促進其他地區經濟發展和制度創新的目的。(二)現行金融體制已不能滿足經濟發展需求。林毅夫(1989)認為由于某種制度結構中制度安排的實施是相互依存的,因此,其中某個特定制度的變遷,可能會引起其他制度安排的變動需求。即某種新的制度的出現一般會使得相關的制度發生相同方向上的變遷,或是具有某種配套性質的變遷。從建國以來的金融制度理論探討6變遷看,金融制度一直依賴于經濟制度變遷,在金融制度安排的創新選擇方面存在著對經濟制度變遷的“模仿”,這使金融制度變遷始終滯后于整體經濟制度的變遷。如1978年以前是非完全意義的金融體制與計劃經濟體制相對應;1978年至1997年是計劃金融體制與市場經濟體制相對應;1998年以后是轉軌中的金融體制與相對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相對應。愛德華•肖(1998)認為: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金融體制和經濟發展之間存在著一種制約關系。由于金融體制的落后和缺乏效率,約束了經濟的發展。目前我國現行金融體制已經不能適應經濟快速發展的要求,這就需要全面深化金融體制改革,而金融改革牽一發而動全身,有些改革造成的影響可能很大,中央政府很難下決心,因此通過區域性金融改革,從小范圍開始,允許創新,允許“試錯”,及時吸取經驗教訓,探索出一個適合本區域經濟發展的金融體制,為全國金融改革提供經驗。(三)適應經濟金融全球化的需要。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使金融進一步自由化,出現了與之相應的金融全球化趨勢。金融全球化要求世界各國和地區開放金融業務,放松金融管制,使資本在全球各國家和地區的金融市場能夠自由流動,最終形成全球統一的金融市場。雖然我國金融在對外開放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取得了一些成績,但依然面臨開放程度不高的問題,限制了外資的流入,也使國內資金錯過了國外投資的良機。而不健全金融宏觀調控體制和監管體制,就盲目完全開放金融市場,必然會存在潛在的金融風險,并可能導致金融危機。通過區域性、局部試驗,選擇適合中國特色的金融對外開放政策,漸進地、穩步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改變我國金融短板、實現金融進一步對外開放。
農村金融區域發展論文
摘要:新時期下,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在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金融對其的支持作用在不斷的增強,農村經濟發展相較于之前有了較大的進步。然而我國現階段的農村金融發展中,還存在較多的問題,這些問題使得我國農村金融區域發展出現非均衡性。本文就對農村金融區域發展的非均衡性進行分析,對影響其出現的因素進行探討,并提出有針對性的解決措施,以期能促進我國農村金融區域得到平衡健康的發展。
關鍵詞:農村金融區域;非均衡性;影響因素
在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農業的健康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為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但是在我國各個地域的經濟發展水平表現出較大的差別,使得農村金融區域發展出現非均衡性,農村區域金融發展存在一定的制約因素。不管在區域金融發展的效率上還是結構上都存在明顯的差別,因此,在各個地域之間,區域內部還是存在較大的差異,這一因素使得農村經濟發展嚴重失調,同時也對金融市場的穩定發展造成了一定的影響。所以有必要對農村金融區域發展的非均衡性以及影響因素進行探討分析。
一、農村金融區域發展非均衡性的影響因素分析
當前,農村金融區域發展非均衡性影響因素主要有發展制度上的弊端、發展環境方面的弊端以及扶持力度方面的影響。下面我們就來對其進行詳細的探討:
(一)農村金融區域發展制度上存在弊端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區域規劃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