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管理學范文10篇
時間:2024-05-21 13:02:3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企業管理學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現代企業管理與企業管理學探究
摘要: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進步,經濟的文化性不斷體現出來,知識經濟等新時期經濟類型不斷發展,對現代企業經營方式產生了巨大的沖擊重組,對先進的企業管理模式的需求不斷變強,企業不得不順著時代做出相應的調整反應,揚長避短,不斷進行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管理經營方式體系,這樣做既能保證在企業更新潮流中站住腳步,也能有效增強本企業在行業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以此為引,本文將對新形勢下的企業經營管理發起討論。
關鍵詞:現代;企業管理;企業管理學
1引言
現代企業發展至今,人在企業組成部分中的作用愈發體現出來,企業人對企業的前景影響程度愈發加深,一個企業的管理方式理念,人才培養和企業的決策共同影響了一個企業在行業中的核心競爭力。如何將人才培養效率最大化,進行有效的人力調動,越來越成為企業決策優先考慮的問題。一個企業要想長久的經營發展,就必須想辦法將自己的員工充分調動,培養企業榮譽感,讓員工積極性得到積極調動,在工作中發光發亮,讓員工感受到自己的人生價值在工作中得到充分體現,員工的潛能一旦被激發,這樣的企業必定走帶行業前列,展現出生機勃勃的青春面貌。
2對企業經營管理進行思考討論的必然性
快節奏的社會經濟發展要求著企業能緊跟步伐,不在局限于過去歷史的思想理論,而要更加重視新的,適合企業發展的,緊貼實際的理論決策,站穩企業扎根的腳步,穩定向前進步。經濟是復雜的,各種各樣的因素都會對企業的發展產生或大或小的影響,面對著日趨復雜而嚴峻的經濟形勢,在經濟下行壓力下支撐著,國內外各種因素都在考驗著現代企業的抗壓與發展能力。企業要想發展,無論速度上,還是質量上的都離不開核心競爭力。在中國這個大經濟社會下,企業要謀出路,就得想辦法開新路,以創新做驅動,勇于突破自己,突破思想桎梏,大膽求新,堅持住企業的根本,發揮出自己的競爭力,給企業創造一個光明的未來。
企業管理學視域下汽車檔案管理研究
摘要:本文簡要介紹了汽車檔案管理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檔案內容過于繁雜、汽車檔案管理模式不統一、以及缺乏必備的技術支持等。針對這些問題,分析企業管理學視域下的汽車檔案管理的相關改進,基于企業管理學視域下汽車檔案管理的趨勢以及計算機技術在汽車檔案管理中的應用。
關鍵詞:企業管理;汽車檔案;管理
引言
汽車檔案管理,是在企業計劃經濟時期,企業對于汽車運輸業的技術管理,從而確保汽車運輸運力,能夠安全有效、低耗的完成運輸任務。在改革開放后,隨著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建立,汽車管理技術也越發被重視。企業使用計算機對汽車運輸管理,能夠實現對運輸市場的宏觀調控,同時能夠監督運輸行業有序的發展,從而保證運輸安全。企業加強汽車檔案管理還有助于運輸市場的穩定,對于提高全行業的運輸效率以及經濟效益有著重要意義。
一、汽車檔案管理存在的問題
自從1990年交通部頒發了13號令后,省交通局便制定了很多配套文件。這些文件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在道路運輸行業中,車輛技術管理工作有序運作,汽車技術檔案管理等基礎工作也在逐漸完善中。但在汽車檔案管理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第一,檔案內容過于繁雜。汽車檔案管理涉及多個方面,需要面面俱到,這就使得汽車檔案由于填寫不當或填寫不便讓地方車輛技術檔案過于形式化。第二,汽車檔案管理模式不統一。在我國各省各市中,地方交通管理部門一般只負責個體或者部分運輸企業的車輛技術檔案的填寫以及管理。基于此,政府很難掌握整個汽車運輸行業的車輛管理情況,也就無法對企業汽車檔案管理提供相關資料。第三,缺乏必備的技術支持。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如今,企業間的競爭加劇。汽車企業在開展信息化、技術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企業信息化觀念相對薄弱,企業資金緊張等問題,因而,對于汽車檔案管理較為忽略,缺乏必備的技術支持。
文化自信企業管理學論文
管理學有著很強的實踐性和藝術性。因此,管理學不能閉門造車,管理學的理論要與時俱進,始終保持與管理實踐的密切關系。然而,目前的管理學研究存在很多問題,最根本的是學術研究與商業世界嚴重脫節[1],主要原因是由于對“中國情境”和“管理學本土化”以及基于傳統文化構建的“東方管理學”等概念和理論的不清晰和爭論。這種現狀說明對基于本土發展管理理論認知缺失和其邏輯構建的缺失。其中一個原因是中國管理學對西方主流管理研究范式和定量研究的過度依賴,導致研究“僵化”,而這種僵化不斷地得到系統性和體制性的加強,從而將管理學研究和研究者“異化”。因此,“直面中國管理實踐”是當今中國管理學界面臨的最大挑戰[2]。面對現狀,很多學者在管理學本土化研究管理方面已經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如蘇東水的中國的東方管理科學、成中英的C理論、成思危的復雜性系統管理、曾仕強的中國式管理的M理論,以及席酉民的和諧管理理論等[3]。可見,這些探索都是中國的文化和管理實踐結合研究的嘗試。因為在管理理論和研究范式的背后,文化有著相當重要的影響。研究者認為,社會科學的研究不能只是依附于西方管理理論,各個國家的文化傳統是不一樣的,尤其是中國的文化與西方的文化存在諸多差異,必須審慎考察文化差異所產生的關鍵作用[4]。制度、民族文化傳統是一個民族深層次的信念結構,這些信念結構是左右社會經濟活動的根本力量,也是一個國家強弱的根源。擺在中國管理學界面前的任務是挖掘并重視這些民族文化傳統中的“信念結構”,并促進“經濟與社會的變革”[5]。因此,本文的主要目的和研究貢獻在于:第一,闡釋中國管理本土化理論和實踐背后的理論基礎,即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和文化主體性的理論和相互的辯證關系。第二,基于文化的深層分析,提出文化基因的概念,并基于此闡釋中國特有的文化現象,而這種文化現象是中國管理本土化研究的基礎。第三,探討當下管理學本土化面臨的幾個問題。
一、文化自覺、文化自信與文化主體性下的管理學本土化
“西學東漸”緣于西方的強大,但是盲目地全盤照搬西方理論,則是緣于自我和實踐現實的認知缺失。西方基于自身的價值觀等來審視外界,但我們不能基于西方的價值觀來審視自身。出自經驗主義的個人主義是現代西方的主流意識形態,衍生出具有西方特色的自由、民主、法制、人權、資本主義,西方以這些理念定義自己、衡量別人[6]。西方管理理論也是基于這種意識形態對其實踐的審視,因此必有其局限性。由于長期引進和學習西方理論,以致我們自己的中國特色管理研究的學者們缺乏積累與底氣,自說自話,沒有建立起自己的知識體系和價值觀[2],甚至在管理學研究中以美國的價值標準來分析和評價中國的管理問題。可見,管理研究者缺乏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主體對自身文化的認同、肯定和堅守。文化自覺是文化自信的前提,文化自信是建立在文化自覺的基礎上的。沒有深刻的文化自覺,就不可能有堅定的文化自信[7],從而就無法獲得相應文化的主體性,無法辯證地認識和研究西方和中國管理實踐和理論。為此,需要正確對待文化自覺、自信和主體性,了解三者之間的辯證關系,從而為展開管理學本土化研究建立思想根基。目前造成文化自信缺乏的原因是一些人對文化的認識存在兩個顯著的不平衡,一是中西文化比重的不平衡,二是人文文化和科學文化的不平衡。這種不平衡體現在教育中就是對中華文化關注不夠,而西方文化卻占極大比重[8]。然而,如今就經濟實踐而言,與經濟實力相比,我們在文化實力方面所占的份額其實是比較落后的。我國的經濟總量已是“世界第二”,但是我們的文化、文化產品差得還很遠[9]。這說明兩點:第一,我們經濟發展的強大實力;第二,不僅是管理學,而且是在更寬泛的文化和人文領域,我們的相關研究都相對滯后和不足。可見,管理學本土化理論建立和發展是實踐的需要,也是建立文化主體性的需要,更是文化自信在管理學領域的體現。
二、文化基因:管理學本土化的基礎
中西文化的差異體現在以下兩個層面的差異。首先,就社會層面而言,有學者認為,中西社會的差異最早可以溯源到中西在進入到文明社會門檻的時候產生的一個分歧。西方古希臘的個體意識開始獨立,把原始公社帶來的那一套血緣關系、氏族公社、群體意識炸毀了;而中國古代沒有這樣一個炸毀過程,就是沿襲了原始氏族公社、血緣關系那一套群體意識,然后把它引入到文明社會來加以擴充,加以保留,擴充為國家原則[10]。因此可以說,中國是血緣社會,而西方是契約社會。其次,就個體層面而言,有學者認為,西方的個體意識是原發性的,群體意識是繼發性的;而在中國古代,群體意識是原發性的,而個體意識是繼發性的。所以,繼發性的跟原發性的相比就缺乏一種獨立性[10]。西方原發性的個體意識決定了西方個體認知的二元性。所謂個體認知二元性,即是與非不能共存的思維支配著西方人的思想與行為[6]。同時,西方的民主和科學是西方近代自由主義和理性主義的產物,而自由主義和理性主義都是個體意識的表現,這兩者的根基都是個體意識[10]。相反,中國人不傾向于認為在一些具體的人際關系背后還有一個抽象的人格。這種傾向很可能與中國文化中不存在西方式的個體靈魂觀念有關,有了個體靈魂的觀念,就比較容易產生明確的自我疆界。中國人對人下的定義正好是將明確的自我疆界鏟除的,而這個定義就是“仁者,人也”。也就是說,只有在二人的對應關系中,才能對任何一方下定義[11]。中國這種原發性的群體意識決定了中國個體認知的多元性或者中庸性,即中國人處理問題不管是個人、社會或政治問題,都是力求在極端當中保持動態平衡,此即“中庸之道”[12]。基于以上的分析,將文化基因定義為決定中西文化差異的一種深層結構。具體而言,中國的文化基因是基于“二人”的原發性的群體意識;西方的文化基因是原發性的個體意識。基于文化基因,可以進一步闡釋中國特有的一些文化現象,而這些文化現象是中國管理本土化研究的基礎,如人情、面子、圈子、關系等。首先,就“面子”而言,因為中國人的人格組成中既然具有很重要的他人成分,因此就產生了在別人面前“做人”的觀念;至于新教文化的西方人,則沒有這個觀念。這含示一個人將社會觀眾對自己的看法看得比自己對自己的看法更為重要。中國人很講究“面子”與“門面”,就是這種傾向最好的說明[11]。其次,就“人情和圈子”而言,中國人有母胎化的傾向,這個母胎就是彼此心意都“有到”對方身上的人情的磁力場。中國人單薄的個體必須在這個場中安身與安心,因此它就是一個人可以彼此照顧的“自己人”圈子[11]。其中,人情是中國人的主要精神形態。在傳統的天道觀中,中國人甚至連天地都加以人情化[11]。最后,就“私人空間”而言,因為群體意識,所以中國人基本上也沒有私人空間的觀念[11]。可見,這些現象都是基于這樣一種“二人”的原發性的群體意識基礎上的,任何“個體化”不發達的情況都會有壓力要求大家必須保持一樣[11],從而反過來抑制了個體意識的發展。除此以外,概言之,中西文化的差異還在于對自然的認知:中國文化是人本位的,以人文主義為中心,西方文化重在講自然[13]。而就個人精神層面而言,西方文化是天主教、基督教的天下[14],而中國人無疑是世界上最現實的民族[11]。這種宗教信仰的差異,對應的是中國人的羞恥感和西方的罪惡感。以上的對比分析如表1所示。
三、管理學本土化面臨的幾個問題
企業管理學習心得
我談企業經營管理實踐
前段時間,我參加了企業管理知識學習培訓,接受了系統、全方位企業管理知識的學習和輔導,受益匪淺。我深刻領會到,作為一名合格的企業管理者,應該如何駕馭整個企業的運作機智,以管理促創新,以創新促效益,從而促使企業穩步健康發展。
目前,電力建設在飛速發展,在電力體制改革逐步深化的大環境下,多種經營企業該如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獲得市場份額,在管理中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雙豐收,是一個值得研究和探討的課題。通過這次學習,結合電力多經企業的行業特點,我個人認為,電力多種經營企業要想實現大發展,必須做好以下幾點工作。
首先,要毫不動搖的狠抓人力資源管理。
一個企業的發展,歸根結底,在于人才,在于充分挖掘人才的潛力,使其為企業服務。企業的管理者不在于他像關羽一樣“千軍萬馬中,取上將首級”,也不在于他像張良一樣“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重要的是他能否找到和使用好這樣的人,即識人用人能力的大小決定了一個企業管理者的發展遠景。古往今來,這樣的例子有很多。劉邦用蕭何、張良、韓信,建立漢朝后曾說過,我管理不如蕭何,計謀不如張良,領兵打仗不如韓信,但是我成功了,因為我很好地使用他們,大家都成就了一番豐功偉績。
多種經營企業必須實施兩手抓、兩手都要強的職工隊伍建設方針。一方面要繼續面向社會,廣開才路,大力引進高素質人才;同時對在職職工要積極培養和關心,實現“三留人”,即情感留人,待遇留人,事業留人。另一方面,對現有職工隊伍進行強化培訓,達到鞏固提高的目的,不斷挖掘其潛力,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信任是基礎,事業是平臺,利益是杠桿,感情做紐帶,一個企業管理者,尤其是高級管理者,牢記這個用人方略,就一定能充分調動員工積極性,使其竭盡全力為企業發展做貢獻。
學校企業管理學生實踐匯報
對臺鉆廠、安得物流公司的觀賞見習以及我對商業企業的調查,結束了一周的校外見習。使我對企業管理理論上的認識升華到一個新的層次。解企業內部實際運行過程對各部門組織機構有了更直接的認識,解市場營銷的概念,對市場調查的內容、方法和方法都有一定的經驗,并通過市場調查了解和認識不同類型的企業的組織生產過程,解物流的管理過程。這次見習對我來說收獲很大。
通過在臺鉆廠以及安得物流公司的實地實習,這一周的企管實習。使我對企業管理有了更客觀、深刻的認識。
更是改革開放后的計劃經濟的見證人,臺鉆廠是一個有悠久歷史的老廠。經歷了建國時期的自然災害和文化革命。并且在當今市場經濟的競爭中仍屹立不倒,足以見得它滄桑與毅力。創建與1958年,原國家機械電子工業部臺式鉆床定點生產企業,國家漁業機械一起行業定點企業,曾被評為一級信用企業、工業利稅“百強企業”省小型工業企業“百佳明星”企業和入口創匯先進單位等。企業主導產品有:牌臺式鉆床系列和水產養殖設備。產品銷往全國各地,并遠銷美國、西歐、東南亞和港澳等國家或地區。
臺鉆廠以大專院校為依托、具有雄厚的生產、技術和科研力量。產品以其品質穩定獲得機床工具入口產品許可證。生產的牌Z41124012臺式鉆床于1980年、1986年和1991年被連續評為部優產品;牌增氧機獲農業部“農業機械推廣許可證書”
臺鉆廠在國臺鉆行業中首家全面貫徹國際規范,作為具有四十多年臺鉆生產和管理經驗的老企業。產品質量和技術性能在行業中居領先地位。近年來,不時有新產品開發,并已形成了包括臺鉆和攻絲機在內的近二十個品種型號的臺鉆系列。其中包括的型號有Z4012Z4112Z4016Z4116Z4120精密高速型的ZM406高速型的ZS406高速簡易型的ZSJ4106和ZSH4106A簡易型的ZJ4106ZJ4110和ZJ4113輕型的ZQ4113和ZQ4116半自動型的ZB4025攻絲型的S4012和S4012A還有鉆攻兩用型Z4416Z4416和Z4416B其中末尾的兩個數字如121620等代表的臺鉆的最大鉆孔(攻絲)直徑,而第二位數字01代表的否有工作臺面。該廠生產的這些臺鉆是工模具制造行業首選,其中ZM406精密高速臺鉆最適合電子、儀器儀表、紡織以及汽配行業中精密小孔的加工。
包括增氧機和飼料攪拌機等。其中現有的增氧機的型號YC1.5YC1.75YL1.5YC1.5BYC0.75BYC0.37YC3.0和YC4.5飼料攪拌機現有的機型只有J5和J25兩種型號。而水產養殖設備是臺鉆廠除了臺鉆系列外的另一主導產品。
中國企業管理學發展前景研討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西方企業管理理論發展的歷史回顧;當前企業管理理論發展的趨勢與特點;日本企業管理研究發展的借鑒;當前我國企業管理理論研究的現狀和面臨的任務四個方面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每一管理理論的產生和發展都離不開其特定政治環境、調節人際關系、改善勞動條件等辦法來提高勞動生產率、工業生產和科學技術迅速發展、企業管理理論的研究經歷了從局部方法研究到管理職能研究、企業管理理論發展的現狀和趨勢、西方企業管理理論發展的特點、管理具有二重性、我國企業管理實踐及理論的發展、管理理論源于實踐,又反過來指導實踐的發展、我國企業管理理論研究的任務等。具體材料請詳見。
經過一個世紀的發展,管理學從樸素走向科學,邊界得到了拓展,內容得到了充實,方法得到了更新。管理學朝何方發展,中國企業管理研究的任務是什么等問題,是管理理論研究的重要課題。
一、西方企業管理理論發展的歷史回顧
每一管理理論的產生和發展都離不開其特定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科學技術環境。18世紀到19世紀的工業革命使以機器為主的現代意義上的工廠成為現實,工廠以及公司的管理越來越突出,20世紀初到30年代,以泰羅(F.W.Taylor)的“科學管理”、法約爾(H.Fayo1)的“一般管理理論”和馬克斯。韋伯(M.Weber)“組織理論”為代表,形成了古典管理理論。古典管理理論階段的研究側重于從管理職能、組織方式等方面研究效率問題,為當時的社會解決企業組織中的勞資關系、管理原理和原則、生產效率等方面的問題,提供了管理思想的指導和科學理論方法。古典管理理論是人類歷史上首次用科學的方法來探討管理問題,反映了當時歐洲和美國社會的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的階段對管理上的要求。
20世紀30年代初,為了解決經濟危機問題,許多管理學者把社會學和心理學等引進企業管理的研究領域,提出用調節人際關系、改善勞動條件等辦法來提高勞動生產率。行為科學理論正是由于當時社會矛盾的加劇應運而生的。行為科學理論階段重視研究人的心理、行為等對高效率地實現組織目標(效果)的影響作用。該時期具有代表性的理論包括:馬斯洛(A.H.Maslou)的需求層次理論、赫茲伯格(F.Herzberg)的雙因素理論,麥克萊蘭(D.C.Macleland)的激勵需求理論、麥格雷戈(D.M.McGregor)的“X理論-Y理論”、波特-勞勒模式。
20世紀40年代到60年代,工業生產和科學技術迅速發展,企業規模進一步擴大,企業生產過程自動化的程度空前提高,技術更新的周期大為縮短,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出現了許多新的管理理論和方法,現代管理理論迅速發展,各種各樣的管理學派猶如雨后春筍,滋生蔓延,林立叢生。孔茨(H.Koontz)將之稱為“管理理論叢林”。其中有代表性的有6個學派:管理過程學派、德魯克(P.F.Drucker)為代表的經驗主義(案例)學派、管理科學學派、以巴納德(C.Barnard)為創始人的社會系統學派、西蒙(H.A.Simon)為代表的決策理論學派以及早期的行為科學學派。到20世紀80年代初,又增加了系統理論學派、經理角色學派、權變理論學派、群體行為學派、社會協作系統學派等,發展為十一個學派。這些理論同古典管理學派和行為科學的理論,在歷史淵源和理論內容上互相影響,盤根錯節。
工商管理類專業《管理學》教學方式探討
摘要:管理學作為大學本科管理類的專業課,對學生學習專業課有著重要的影響。管理學是本科管理類專業的基礎課,為后期學習專業課打下基礎。在考研科目中,管理學是管理類專業考研專業課的必考科目。本文主要針對教授工商管理類學生管理學課程中的難點和創新點進行分析,在教學實踐中摸索出一套適合本科生學習管理學的新模式和新技巧,達到增強學生興趣,提高學生專業理論水平的目的。
關鍵詞:工商管理;管理學;教學方式
一、管理學教學難點
1.理論性較強,難以吸引學生注意力。管理學在教學中理論性較強,學生在上課時難以集中注意力,過分強調理論知識,學生學起來枯燥無味,導致出勤率低、課堂效率不高等問題。管理學形成正式的學科體系只有一百年左右的時間,但是學科理論發展迅速,到目前為止有將近幾十種管理學相關理論,因此,學生在學習時要學量管理學相關理論知識,并且對比較經典的理論要熟練掌握。管理學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學科,理論性和實踐性都比較強,但是在課堂上學生難以有實踐的機會,只能單純接受理論學習,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理論的空洞,無法吸引學生注意力和興趣。
2.學生難以使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管理學有著豐富的理論知識,是學生學習管理學的基礎。同時管理學是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一門社會科學,需要在實踐中鍛煉管理能力,同時提高管理學的應用水平。但是傳統的管理學課堂教學只是單純的教授學生理論知識,沒有機會和條件讓學生進行管理學的實踐。這就使得學生面對枯燥的理論內容缺乏興趣,并且難以使學生真正掌握管理學的實質內容,也不能在實踐中運用管理學。這是長期以來管理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且難以解決,原因就在于課堂教學難以讓學生有機會去實踐所學的管理學知識,學校也沒有條件來創造這樣的機會。但是隨著教育方式的不斷轉變,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實訓課程加入到管理學課程當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實踐性,但是這一方法在管理學教學當中的推廣還有待進一步加強。
3.嚴謹的教學案例較少。管理學由于其較強的實踐性,課程教學中難以有機會讓學生實踐,因此案例教學是管理學通用的教學方式,但是現有的教學案例中新案例較少,教材上多附的案例都是沿用了幾年甚至十幾年的老案例,無法讓學生學習到新的管理方式和方法。任課教師在教學中自己開發的案例,多存在理論上的缺陷,使得教學案例不嚴謹,學生在分析時經常出現漏洞。編寫較為嚴謹、與時俱進的管理學案例是加強管理學教學實踐性和有效性的重要途徑,現階段國內外新興企業和新興的管理方式發展迅速,尤其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可編寫的管理學案例非常豐富,結合現今各種管理現象和管理方式,編寫適合教學的管理學案例,是提高管理學教學的重要途徑。
公共管理研究綜合論文
我國即將啟動MPA項目。因為MPA(MasterofPublicAdministration)被譯為“公共管理碩士”,即其中的Administration被譯成“管理”,而不是如以往那樣更多地譯成“行政”,因此,MPA內涵的外推使得公共管理從來沒有象今天這樣如此受人關注。我們認為,無論是從理論還是實踐的角度,公共管理都存在著許多重大問題尚未討論清楚,十分有必要對其展開爭鳴。比如,PublicAdministration與PublicManagement都翻譯成“公共管理”,它們之間的區別究竟在哪里?難道僅僅是適用層次不同?有些學者認為,Administration指層次高的管理,Management指層次低的管理。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國研究生專業目錄在管理科學類中,把一級學科“公共管理”定為“PublicManagement”,而把二級學科“行政管理”定為“PublicAdministration”的看法,似乎從道理上講不通。①同樣,在MBA中BusinessAdministration譯為“工商管理”,這里所用的Administration,又如何用層次的高低來解釋?也有人認為Management主要用于操作層面,更多地從技術角度討論管理問題。如果仔細查閱中外管理學的相關著作,好象這種理解也不太全面。雖然我們不可過于注重詞義,但確實需要面對現實認真思索一下:“公共管理”與“一般管理”、“行政管理(公共行政)”、“企業管理”的聯系與區別究竟在哪里?
一、新公共管理運動的啟示
目前我國已有許多專家學者正在研究公共管理問題,比如廈門大學陳振明教授在他主編的《公共管理學》一書中介紹了西方政府管理(行政學)的發展與演變歷程中所出現的三次范式轉換,即從公共行政學到新公共行政學,再到新公共管理學的三次重大突破。②國家行政學院季明明教授在“當代公共行政的改革實踐與公共管理學的崛起”一文中也指出,當代“再造政府”的行政改革浪潮極大地沖擊了傳統公共行政學體系,為公共管理學科的崛起作了鋪墊;公共行政、公共事務、公共政策構成了公共管理學科的三大支柱。③綜合上述兩位專家的看法及其他國內相關文獻,應該說在對公共管理尤其是公共管理的討論中,有兩點看法是共同的。
1.新公共管理思潮的出現與各國行政改革的浪潮是密不可分的,它有力地推動了“重塑政府運動”。在凱恩斯理論的影響下,當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干預市場并獲得巨大成功時,與“市場失靈”相伴隨的“政府失靈”也表現得非常明顯。一方面政府對社會、市場的管理,不僅使政府所承擔的任務越來越多,成為“萬能政府”,而且政府對外管理的實際效率也很低,在不少方面負面影響越來越大;另一方面政府中官僚機構膨脹,效率低下,財政支出擴大。正是在這種背景下,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要求政府進行改革。人們在“實用主義”、“小政府意識形態”、“商業動力化”④等思潮的影響下,要求政府把公共事務特別是公共物品(服務)民營化;推進社區主義,建立理想的政府、市場、社區三足鼎立的公民社會;加強公共部門與私營部門的合作,發展非政府、非營利性組織;用企業精神再造政府,把企業管理中的組織文化注入到政府組織中,提高政府部門的競爭力。
在全社會和學術界都在反省政府的角色與作用時,英、美、新西蘭等國政府掀起了一股大力推進行政改革的浪潮。在英國,從撒切爾政府起就不斷提出了一系列堅持市場取向、減少政府干預的行政改革方案。從“階段革新計劃”到“公民憲章運動”,在民營化、公私競爭與融合、公共部門引進私人企業的管理機制、承諾公共服務的內容與標準、提高公共服務的質量等問題上,英國的行政改革都取得了一定成就。當然,這種改革被不少人稱之為“寧靜的革命”。八十年代初,美國的里根政府發動了一場大規模地放松甚至廢除政府管制的變革運動,并由此設計了一種使政府官員不僅對管理過程而且要對管理結果負責的新體制。克林頓政府繼續推進政府職能市場化改革的進程,提出了若干重塑政府的原則與措施,如把競爭機制引入政府機構,大力降低行政成本,建立“顧客導向”的管理服務體系,以企業精神重塑政府,使政府機構成為“以績效為中心”的組織。在這場全球化的行政改革浪潮中,新西蘭的改革十分激進,因而它備受人們的關注。新西蘭的政府再造運動的主要做法是:政府將那些具有商業性的職能與可以開展競爭的服務,從公共部門中分離出來;財務報告、預算、撥款等均需要考慮績效;在政府部門中區分決策與執行兩種不同功能;按契約中規定的競爭原則,在政府部門的部長與執行官之間,簽定“績效協議”、“采購協議”等,強化各自的職能。⑤
西方國家,特別是OECD國家的行政改革及其政府再造運動,為新公共管理的興起提供了強有力的實踐背景。“新公共管理被學者冠以各種不同的名稱(如‘經理主義’、‘公共管理’、‘以市場為基礎的公共管理’、‘以企業家精神重塑政府’等),這反映了人們對正在發生的行政改革的不同看法。盡管如此,但他們確實存在著某些共識:從傳統公共行政關注管理過程中的效率轉變到極大地關注管理結果以及管理者的個人責任”。⑥
公共管理研究綜合評述論文
我國即將啟動MPA項目。因為MPA(MasterofPublicAdministration)被譯為“公共管理碩士”,即其中的Administration被譯成“管理”,而不是如以往那樣更多地譯成“行政”,因此,MPA內涵的外推使得公共管理從來沒有象今天這樣如此受人關注。我們認為,無論是從理論還是實踐的角度,公共管理都存在著許多重大問題尚未討論清楚,十分有必要對其展開爭鳴。比如,PublicAdministration與PublicManagement都翻譯成“公共管理”,它們之間的區別究竟在哪里?難道僅僅是適用層次不同?有些學者認為,Administration指層次高的管理,Management指層次低的管理。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國研究生專業目錄在管理科學類中,把一級學科“公共管理”定為“PublicManagement”,而把二級學科“行政管理”定為“PublicAdministration”的看法,似乎從道理上講不通。①同樣,在MBA中BusinessAdministration譯為“工商管理”,這里所用的Administration,又如何用層次的高低來解釋?也有人認為Management主要用于操作層面,更多地從技術角度討論管理問題。如果仔細查閱中外管理學的相關著作,好象這種理解也不太全面。雖然我們不可過于注重詞義,但確實需要面對現實認真思索一下:“公共管理”與“一般管理”、“行政管理(公共行政)”、“企業管理”的聯系與區別究竟在哪里?
一、新公共管理運動的啟示
目前我國已有許多專家學者正在研究公共管理問題,比如廈門大學陳振明教授在他主編的《公共管理學》一書中介紹了西方政府管理(行政學)的發展與演變歷程中所出現的三次范式轉換,即從公共行政學到新公共行政學,再到新公共管理學的三次重大突破。②國家行政學院季明明教授在“當代公共行政的改革實踐與公共管理學的崛起”一文中也指出,當代“再造政府”的行政改革浪潮極大地沖擊了傳統公共行政學體系,為公共管理學科的崛起作了鋪墊;公共行政、公共事務、公共政策構成了公共管理學科的三大支柱。③綜合上述兩位專家的看法及其他國內相關文獻,應該說在對公共管理尤其是公共管理的討論中,有兩點看法是共同的。
1.新公共管理思潮的出現與各國行政改革的浪潮是密不可分的,它有力地推動了“重塑政府運動”。在凱恩斯理論的影響下,當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干預市場并獲得巨大成功時,與“市場失靈”相伴隨的“政府失靈”也表現得非常明顯。一方面政府對社會、市場的管理,不僅使政府所承擔的任務越來越多,成為“萬能政府”,而且政府對外管理的實際效率也很低,在不少方面負面影響越來越大;另一方面政府中官僚機構膨脹,效率低下,財政支出擴大。正是在這種背景下,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要求政府進行改革。人們在“實用主義”、“小政府意識形態”、“商業動力化”④等思潮的影響下,要求政府把公共事務特別是公共物品(服務)民營化;推進社區主義,建立理想的政府、市場、社區三足鼎立的公民社會;加強公共部門與私營部門的合作,發展非政府、非營利性組織;用企業精神再造政府,把企業管理中的組織文化注入到政府組織中,提高政府部門的競爭力。
在全社會和學術界都在反省政府的角色與作用時,英、美、新西蘭等國政府掀起了一股大力推進行政改革的浪潮。在英國,從撒切爾政府起就不斷提出了一系列堅持市場取向、減少政府干預的行政改革方案。從“階段革新計劃”到“公民憲章運動”,在民營化、公私競爭與融合、公共部門引進私人企業的管理機制、承諾公共服務的內容與標準、提高公共服務的質量等問題上,英國的行政改革都取得了一定成就。當然,這種改革被不少人稱之為“寧靜的革命”。八十年代初,美國的里根政府發動了一場大規模地放松甚至廢除政府管制的變革運動,并由此設計了一種使政府官員不僅對管理過程而且要對管理結果負責的新體制。克林頓政府繼續推進政府職能市場化改革的進程,提出了若干重塑政府的原則與措施,如把競爭機制引入政府機構,大力降低行政成本,建立“顧客導向”的管理服務體系,以企業精神重塑政府,使政府機構成為“以績效為中心”的組織。在這場全球化的行政改革浪潮中,新西蘭的改革十分激進,因而它備受人們的關注。新西蘭的政府再造運動的主要做法是:政府將那些具有商業性的職能與可以開展競爭的服務,從公共部門中分離出來;財務報告、預算、撥款等均需要考慮績效;在政府部門中區分決策與執行兩種不同功能;按契約中規定的競爭原則,在政府部門的部長與執行官之間,簽定“績效協議”、“采購協議”等,強化各自的職能。⑤
西方國家,特別是OECD國家的行政改革及其政府再造運動,為新公共管理的興起提供了強有力的實踐背景。“新公共管理被學者冠以各種不同的名稱(如‘經理主義’、‘公共管理’、‘以市場為基礎的公共管理’、‘以企業家精神重塑政府’等),這反映了人們對正在發生的行政改革的不同看法。盡管如此,但他們確實存在著某些共識:從傳統公共行政關注管理過程中的效率轉變到極大地關注管理結果以及管理者的個人責任”。⑥
公共管理探究綜合評述論文
有關公共管理探究的綜合評述我國即將啟動MPA項目。因為MPA(MasterofPublicAdministration)被譯為“公共管理碩士”,即其中的Administration被譯成“管理”,而不是如以往那樣更多地譯成“行政”,因此,MPA內涵的外推使得公共管理從來沒有象今天這樣如此受人關注。我們認為,無論是從理論還是實踐的角度,公共管理都存在著許多重大新問題尚未討論清楚,十分有必要對其展開爭鳴。比如,PublicAdministration和PublicManagement都翻譯成“公共管理”,它們之間的區別究竟在哪里?難道僅僅是適用層次不同?有些學者認為,Administration指層次高的管理,Management指層次低的管理。假如是這樣的話,我國探究生專業目錄在管理科學類中,把一級學科“公共管理”定為“PublicManagement”,而把二級學科“行政管理”定為“PublicAdministration”的看法,似乎從道理上講不通。①同樣,在MBA中BusinessAdministration譯為“工商管理”,這里所用的Administration,又如何用層次的高低來解釋?也有人認為Management主要用于操作層面,更多地從技術角度討論管理新問題。假如仔細查閱中外管理學的相關?鰨孟笳庵擲斫庖膊惶妗K淙晃頤遣豢曬謐⒅卮室澹肥敵枰娑韻質等險嫠妓饕幌攏骸骯補芾懟庇搿耙話愎芾懟薄ⅰ靶姓芾恚ü殘姓薄ⅰ捌笠倒芾懟鋇牧滌肭鵓烤乖諛睦錚?/P>一、新公共管理運動的啟示目前我國已有許多專家學者正在探究公共管理新問題,比如廈門大學陳振明教授在他主編的《公共管理學》一書中介紹了西方政府管理(行政學)的發展和演變歷程中所出現的三次范式轉換,即從公共行政學到新公共行政學,再到新公共管理學的三次重大突破。②國家行政學院季明明教授在“當代公共行政的改革實踐和公共管理學的崛起”一文中也指出,當代“再造政府”的行政改革浪潮極大地沖擊了傳統公共行政學體系,為公共管理學科的崛起作了鋪墊;公共行政、公共事務、公共政策構成了公共管理學科的三大支柱。③綜合上述兩位專家的看法及其他國內相關文獻,應該說在對公共管理尤其是公共管理的討論中,有兩點看法是共同的。1.新公共管理思潮的出現和各國行政改革的浪潮是密不可分的,它有力地推動了“重塑政府運動”。在凱恩斯理論的影響下,當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干預市場并獲得巨大成功時,和“市場失靈”相伴隨的“政府失靈”也表現得非常明顯。一方面政府對社會、市場的管理,不僅使政府所承擔的任務越來越多,成為“萬能政府”,而且政府對外管理的實際效率也很低,在不少方面負面影響越來越大;另一方面政府中官僚機構膨脹,效率低下,財政支出擴大。正是在這種背景下,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都要求政府進行改革。人們在“實用主義”、“小政府意識形態”、“商業動力化”④等思潮的影響下,要求政府把公共事務非凡是公共物品(服務)民營化;推進社區主義,建立理想的政府、市場、社區三足鼎立的公民社會;加強公共部門和私營部門的合作,發展非政府、非營利性組織;用企業精神再造政府,把企業管理中的組織文化注入到政府組織中,提高政府部門的競爭力。在全社會和學術界都在反省政府的角色和功能時,英、美、新西蘭等國政府掀起了一股大力推進行政改革的浪潮。在英國,從撒切爾政府起就不斷提出了一系列堅持市場取向、減少政府干預的行政改革方案。從“階段革新計劃”到“公民憲章運動”,在民營化、公私競爭和融合、公共部門引進私人企業的管理機制、承諾公共服務的內容和標準、提高公共服務的質量等新問題上,英國的行政改革都取得了一定成就。當然,這種改革被不少人稱之為“寧靜的革命”。八十年代初,美國的里根政府發動了一場大規模地放松甚至廢除政府管制的變革運動,并由此設計了一種使政府官員不僅對管理過程而且要對管理結果負責的新體制。克林頓政府繼續推進政府職能市場化改革的進程,提出了若干重塑政府的原則和辦法,如把競爭機制引入政府機構,大力降低行政成本,建立“顧客導向”的管理服務體系,以企業精神重塑政府,使政府機構成為“以績效為中心”的組織。在這場全球化的行政改革浪潮中,新西蘭的改革十分激進,因而它備受人們的關注。新西蘭的政府再造運動的主要做法是:政府將那些具有商業性的職能和可以開展競爭的服務,從公共部門中分離出來;財務報告、預算、撥款等均需要考慮績效;在政府部門中區分決策和執行兩種不同功能;按契約中規定的競爭原則,在政府部門的部長和執行官之間,簽定“績效協議”、“采購協議”等,強化各自的職能。⑤西方國家,非凡是OECD國家的行政改革及其政府再造運動,為新公共管理的興起提供了強有力的實踐背景。“新公共管理被學者冠以各種不同的名稱(如‘經理主義’、‘公共管理’、‘以市場為基礎的公共管理’、‘以企業家精神重塑政府’等),這反映了人們對正在發生的行政改革的不同看法。盡管如此,但他們確實存在著某些共識:從傳統公共行政關注管理過程中的效率轉變到極大地關注管理結果以及管理者的個人責任”。⑥2.公共管理探究,非凡是新公共管理學是在公共行政學發展的基礎上產生的。本世紀六十至七十年代,批判傳統公共行政學的理論越來越多,其中最有影響的是新公共行政學、政策科學和公共選擇學派。新公共行政學一反以往過于重視效率的價值觀,在傳統公共行政學的目標中加入了“社會公平”,圍繞著“分權”、“參和”、“溝通”等民主行政中的若干新問題一直展開討論。同時,他們反對文官中立,認為在不平等競爭中,這種角色本質上是欺負弱勢群體的幫兇。⑦政策科學在一定意義上講,也是針對傳統公共行政學過于重視官僚制理論,以及把政策的制定和執行割裂開來等新問題而發展起來的。它明確地提出了要對政策制定的全過程進行探究,即從政策新問題構建到政策方案制定,從政策執行到政策評估全面展開討論,并提出要改善政策系統,提高政策質量。公共選擇理論以方法論上的個人主義為出發點,證實市場是最有效的機制,因而需要減少政府的管理職能,把一部分社會所需要的公共產品和服務通過市場來提供。總之,新公共行政學、政策科學、公共選擇學派都從學科建設方面,有力地批判了傳統公共行政學,為它的發展和完善提供一定新的理論依據。然而由于各自的弱點和缺點,它們并沒有完全獲得預想結果。七十年代美國有許多企業管理學院將探究范圍由企業內部管理擴展到外部的社會管理,產生了被人們稱之“企業管理型”的公共管理模式。它不同于那種“政策科學型”的公共管理模式,而是從企業的角度來探究公共管理,認為公、私部門的管理實質上并無大的差異,企業管理的技術和方法完全可以運用到公共部門。人們為了統一這兩種模式,因而就誕生了新公共管理學這個學科。⑧盡管人們對新公共管理的基本新問題仍缺乏完全共識,但象早期那樣,用“公共管理”一詞簡單代替“公共行政”,或者視“新公共管理學”也如“政策科學”那樣為“公共行政”的一個分支等看法,不可能得到人們的普遍承認。二、中外學者對公共管理基本模式的理解應該說,國外對公共管理學模式的理解,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人把公共管理的實質內涵定義為政策分析、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信息管理和對外關系。也有人把公共管理界定為政治管理、資源管理和方案管理。⑨OECD公共管理委員會對“公共管理”的看法是:它更傾向于從效率、有效性和服務質量等方面來關注結果;高度集權的科層結構已為分權式的管理環境所取代,在分權體制下,不僅有關資源配置和服務供給的決策更強調后者,而且也為民眾和利益集團的反饋限定了范圍;它能靈活地獲得替代直接管制的可行方案,這些方案可能帶來以低成本為基礎的更有效的政策結果;它極大地關注由公共部門所直接提供的服務效率,包括在公共部門內部和公共部門之間營建競爭性環境;它強化了公共核心部門的戰略能力,以指導政府的變革,并答應政府自動地、有彈性地、以最低成本對外部變化和各種利益需求作出反應。⑩我國大陸學者對新公共管理運動的探究目前仍處于起步階段。多數文章還是以介紹國外探究的目前狀況為主。我們能看到的有關公共管理的專著有三本,其中之一是我國行政學界德高望重的老前輩夏書章先生的新作《現代公共管理概論》(2000年)。其他兩本是陳振明教授主編的《公共管理學》(1999年)和張良教授等所著的《公共管理導論》(1997年)。下面我們僅就公共管理的定義、公共管理的主體和客體、公共管理的基本職能等四個方面,從他們的著作中摘錄出有關內容供討論。1.公共管理(學)的界定只限于指政府工作的狹義公共管理(也是狹義的行政管理),而不限于指政府工作的廣義公共管理(也是廣義的行政管理),如公共事業和所有其他非政府部門、單位的公共事務的管理(其實企業內部也有行政管理)都不得越過其所管轄的范圍和事項。(夏書章)(11)公共管理學是一門探究公共組織(主要是政府)更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的學問。(陳振明)(12)所謂公共管理是指政府為促進社會整體協調發展,采取各種方式對涉及社會全體公眾整體的生活質量和共同利益的一系列活動進行調節控制的過程。(張良)(13)2.公共管理主體傳統的行政學把行政的探究范圍局限于政府行政機關的行政管理活動上。盡管它們是探究的核心主體,但公共管理學不僅明確地將其他國家機關(立法、司法機關等)當作探究對象,而且也把其他公共組織的管理活動納入其探究范圍。(陳振明)(14)從公共管理的定義看,公共管理的主體是政府,對政府可作廣義理解。它不僅指包括了立法、行政、司法等國家機構的廣義政府,而且還涉及執政黨的機構。(張良)(15)3.公共管理的客體公共管理的客體:社會新問題、公共項目、公共財產和資源。社會新問題是那些只有屬于政府職責范圍內、需要解決的新問題。公共項目是最直接的可見對象。公共財產和資源主要包括公共設施、公共物品和產品、公共信息資源、社會人力資源、公有企業和公司。(張良)(16)4.公共管理的職能任何一個團體、單位、部門都有大體相同或相似的、關系全局和全過程的工作項目,如決策、計劃、組織、人事、領導、協調、監督、財務等等。(夏書章)(17)公共管理從屬于一般的管理過程,更多地是一種政治過程,其公共性和政治性的特征十分明顯,同樣它要具備決策、計劃、溝通、協調等基本環節。(陳振明)(18)公共管理是一個由新問題確立、解決方案的提出到決策實施和效果評估這樣一個基本過程。計劃、組織、協調和控制是公共管理的四大基本職能。(張良)(19)三、評述幾乎所有國內外學者都承認,新公共管理學的發展是在國外行政改革的實踐和傳統公共行政學的發展中誕生的。它的產生為完善政府管理提供更有力的理論基礎。盡管有人把它稱之為公共行政學的分支或者公共行政學的新范式,但它絕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公共行政學。有關公共管理活動的范圍界定,有些學者把它確定為在政府(廣義或狹義)內;有些學者則把它從政府組織外推到其他公共組織;還有些學者把它再外推到除政府組織外的其他團體、單位,包括企業在內。因為他們都有共同的關系全局和全過程的事。這樣,狹義的公共管理就是狹義的行政管理,廣義的公共管理就是廣義的行政管理。和公共管理活動范圍相聯系的就是公共管理主體新問題。對此國外相當多學者仍然認為政府是唯一主體,而國內學者多數都認為是政府以及相關的公共組織。因為公共管理實質上是一種管理,所以為了能全面地了解公共管理產生的來龍去脈,十分有必要重溫“管理”提出的背景及其本質。資本主義早期,商業經濟的發展和生產的社會化,使企業逐步成為社會重要的經濟組織形式,一方面競爭成為經濟發展的動力,另一方面資本家把追逐利潤最大化作為自己唯一的目標。那時人們關注的管理實質上是企業管理,而企業管理的本質是以最少的人力和物力來實現目標和任務。這就是說管理,具體到企業管理,它一開始的定位就是效率,即利潤最大化。這自然需要探究效率新問題。泰勒對這新問題的闡述可能更加露骨:“在科學管理上,勞資雙方在思想要發生大的革命,這就是雙方不再把注重力放在盈余的分配上,不再把盈余分配看成是最重要的事情。他們要將注重力轉向盈利增加的數量上,使盈利增加到如何分配盈余的爭論成為不必要。通過共同努力就能創造比過去大得多的盈余。”(20)泰勒正是通過他提出的科學管理,以此提高企業的管理效率。在提高效率的做法上,法約爾在一定程度上比泰勒高明一點。他認為實現管理的高效,具體地說就是要做好“計劃、組織、指揮、協調、控制”,也就是人們通常提到的五大職能;并把企業管理中這些理論又進一步地推廣到一般管理上,自然也包括政府管理。這就形成了管理思想發展史上的科學管理時期。這種講效率并以效率為中心,強調整個管理過程都圍繞著效率的思想,幾乎影響了管理學發展中的全部內容,因而就產生了國內外絕大多數管理學家對管理的定義:管理可看成是這樣一種活動,即它發揮某些職能,以便使得人的努力和物資資源能有效地配置,并實現某個目標。(雷恩)(21)每當人們聯合起來去實現某一個目標時,他們就創造了一個組織,它有潛力完成任何一個獨立所不能完成的工作。組織的成功和否在于它能否有效地獲得使用各種資源來達到特定目標。聯合并指導使用資源的工作叫管理,是剛剛提到的包括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的管理。(戴維·R·漢普頓)(22)由此可以看出,他們把“管理”看成是圍繞實現目標的過程,旨在提高效率。為此,人們需要利用計劃、組織、控制、激勵等手段。這種定義一直在西方管理學思想史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至于我們國內的絕大多數管理科學著作,差不多對“管理”也都是這樣定義:“管理是通過計劃、組織、控制、激勵和領導等環節來協調人力、物力和財力資源,以期更好地達成組織目標的過程。”(23)這種從企業管理總結出來的管理思想,在向其他領域外推時,始終都強調以下幾點:1.管理的目標是既定的。2.管理是一個過程。3.管理是為了有效利用各種資源,包括人力、物力和財力等。4.實現資源有效配置的手段是計劃、組織、控制和激勵等。人們自然會想到,公共領域中的管理包括政府部門的管理,顯然和企業管理是有區別的,區別就多在“公共”二字上。公共組織中的目標和企業目標即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目標是不同的。公共目標也考慮“效率”因素,但同時還必須考慮“公平”因素。后者在泰勒的科學管理思想中不僅不可能提到,就是傳統的公共行政管理也很少考慮。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新公共行政學才獨樹一幟地把社會公平放在顯赫的位置上。這個學派的努力雖沒有產生預想的結果,但他們所提出的新問題是值得人們在公共管理探究中認真思索的。企業管理認為,只要在生產過程中把各種資源協調好就能夠實現所獲取的目標最大化,所以管理的客體主要是資源。而公共管理所面臨的往往是社會新問題,因而管理不會簡單地都表現在資源的協調上。社會新問題一旦成為公共管理新問題,它就是公共管理的邏輯起點。這種從新問題出發,以制定和實施解決新問題的方案為中心,并需要評價執行效果好壞的思路,正好和公共政策探究的基本思想是相同的,難怪有人說公共管理可視為一種政策管理。企業管理為了效率,為了有效地配置資源,其實現手段或者叫做管理的職能是計劃、組織、控制、激勵。毫無疑問,公共管理的有效性也和這些職能相關。但前面已經提到,公共管理不僅要注重到效率新問題,而且要探究公平新問題,以及和此聯系密切的公共責任、公共權力、公共道德、公共文化等。企業管理目標因為非常明確,所以人們往往更多地注重過程管理。而公共管理的目標是效率和公平,這既要關注過程又要關注結果。西方從事公共管理學探究的很多學者,已經充分熟悉到對結果管理進行探究的意義。公共管理由注重過程轉向注重結果,這無疑是合理的,但關鍵是如何實現過程管理和結果管理的統一,以保證實現效率和公平的統一。綜上所述,由最早從企業管理中提煉出的“管理”內涵,運用到行政管理直至公共管理中,這中間是有質的差別的。它們分別作為“管理”類的分支有其共性的一面,但因各自探究對象上的差別,又各有其個性的一面。對企業管理來講,管理主體認為企業目標十分清楚,那就是實現利潤最大化,因而更多地著力于提高效率上,集中要解決的是資源如何有效配置,人們把更多的力量放在決策、計劃、組織、控制等環節上,這是一種過程管理。對公共管理來說,其目標是實現效率和公平的統一;除了要把握好決策、計劃、組織、控制等環節外,還要認真履行公共責任,用好公共權力,提倡公共道德;解決資源配置中的矛盾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要解決社會新問題,如何增進公共利益并能公平地分配,所以公共管理既要講過程管理,又要講結果管理。也許有人會問,以上所討論的“公共管理”的內容在“行政管理”中不是被人討論過碼?它們之間有什么差別?我們的回答很簡單:那就是管理主體不同。也許還會有人問,專家們不是把管理主體從狹義行政管理外推到廣義行政管理領域,包括企業中的行政活動,這中間又有什么差別?我們的回答也很簡單:公共管理的本質集中體現于公共利益上。除那些不以營利為目的的公有企業外,多數企業管理的本質是追求共同利益。共同利益并不等于公共利益,它們之間的根本差別就在一個“公”字上。我們認為,以營利為目的的企業活動中的“行政管理”不屬于公共管理范疇,即使它們部分地承擔了為社會提供公共產品(服務)的責任,即使它們在管理活動中也有決策、計劃、組織、控制等事關全局和全過程的項目需要做,因為對這些項目的探究是屬于“一般管理”而不是“公共管理”的事。需要指出,不以營利為目的是區分企業管理和公共管理的一個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關鍵還要看組織活動的宗旨,在根本上是否謀求社會的公共利益。一個組織、小團體或者非正式組織,甚至家庭也經常有共同利益存在,但這些共同利益絕不是社會的公共利益。【參考文獻】①(11)(17)夏書章.現代公共管理導論[M].長春:長春出版社,2000,“導言”,7(2),3.②(12)(14)(18)陳振明.公共管理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2,37,39,34.③季明明.當代公共行政的改革實踐和公共管理學的崛起[J].北京行政學院學報,1999(3):5.④⑤詹中原.新公共管理[M].臺灣:臺灣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9,1,10(5).⑥OwenE.Hughes,PublicManagement&Administration,TheMacmillanPressLTD,1994,58.⑦⑧⑨黃榮護.公共管理[M].臺灣:臺灣商鼎文化出版社,1999,20,24(2),31.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企業市場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