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職業教育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5 03:37:0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農民職業教育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農民職業教育改革啟示
一、陶行知的鄉村實業教育思想
1.實業教育之目的———“以生利為主義”
陶行知認為好的教育應是“生利”教育,不好的教育是“不生利”教育,是“消費”的教育。他在《中國鄉村教育之根本改造》一文中指出,“消費”的教育有很多弊端:“中國鄉村教育走錯了路!他教人吃飯不種稻,穿衣不種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富的變窮,窮的變得格外窮。”[1]發展生利教育,“生路是什么?就是建設適合鄉村實際生活的活教育”。活的鄉村教育教人生利,使人掌握生利的本領,“要叫荒山成林,教瘠地長五谷,要叫農民自主,自治,自衛。”[2]陶行知畢生倡導“生利之教育”,并把“生利”當做職業教育的宗旨。1918年,在《教育與職業》雜志發表了《生利主義之職業教育》,系統闡述了“職業教育應以生利為主義”思想。它指出職業教育應有其自身特點,“職業作用之所在,即職業教育主義之所在”,“職業以生利為作用,故職業教育應以生利為主義”。什么叫做“生利主義”?他認為生利有兩種,“一曰生有利之物,如農產谷,工制器具,二曰生有利之事,如商通有無,醫生治病事。前者以物利群,后者以事利群。”[3]其利群思想是為自己生利,為社會生利,為國家生利,為民族生利,把個人、集體和社會、民族的利益相結合,培養出有“生利”能力的人,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生產出有利于社會與人群的物質財富,培養出服務于社會與人群的技術人才。“凡養成生利人物之教育,皆得謂之職業教育。”[4]這就是整個職業教育的宗旨與目的之所在。
2.實業教育之課程———課程設置“模塊化”
陶行知認為,所謂生利主義課程,應以一事之始終為一課,由易到難,從簡到繁,一課一課地學完,為“畢課”。“定課程者必使每課為一生利單位,俾學生畢一課,即生一利,畢百課則百利,方無愧于職業之課程。”[5]他認為職業課程既然以生利為主,則不得不按事施教,就是要盡力能教與多種生產生活技能,如學產桑,每年生利之期三個月,如不教以別種生產技能,其余時間只能閑居坐食,所以,“職業課程配置,須以充分生利為標準,事只可附相當之業則年無度月,月無度日,日無度時”,“此之謂充分之生利,根據此旨以聯絡各課是為充分生利之課程。”[6]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一事之始終為一課”,“每一課為一生利單位”,充分體現了現代課程觀的模塊化思想,對我們今天的職業課程設置仍有重要意義。另外,立德樹人是實業教育課程設置的靈魂,“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7]國家“只有人中人,沒有人上人,人下人”。先生所說的“真人”、“人中人”,即要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這種精神須有獨立的意志,獨立的思想,獨立的生計和耐勞的筋骨,耐困乏的身,去做那搖不動的基礎———推己及人的恕道和大公無私的容量,也是人中人的最重要精神。[8]由此可見,陶行知先生所說的“真人”、“人中人”就等于良好的精神品質加上良好的心理和道德素質再加上強健的身體,即是他職業教育課程設置的最終目的———“全人教育”。
3.實業教育之師資配置———“經驗,學術,教法合一”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職業教育改革分析
摘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沒有新型職業農民,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都將是空談。當前,農村職業教育發展普遍滯后,各地區對其重視的程度較低,各類職業院校開設相關課程和專業的比例較小,職業教育體系亟待改革和完善。從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角度來看,農村職業教育改革重在做好幾個方面工作:頂層設計,完善農村職業教育體系;創新方法,提高農村職業教育實效;政府主導,探索多元化投融資機制;轉變觀念,正確看待職業農民內涵;制定政策,助推農村職業教育發展。
關鍵詞:新型職業農民;農村職業教育;教育改革
隨著我國經濟結構的轉型與城鎮化的加快,農村的各類要素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外流,尤其是農村勞動力的大量流失,導致農村空心化的情況十分嚴重,農業生產相對于諸多農村勞動力人口而言,已經成為了副業,農村的耕地種植情況也不理想,撂荒的現象隨處可見。現代農業的發展與新農村建設不能僅僅靠農村勞動力,還需要依賴于更多有技術、懂發展的現代職業農民,以適應現代農業越來越細化的要求。要培養職業化農民,需要將農村職業教育放在首要發展的位置,但從當前我國農村職業教育發展的情況上,各地區的農村職業教育發展都不容樂觀,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因此,改善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窘境,研究農村職業教育發展的問題與障礙,為我國新型職業農民的培養助力,成為當前緊迫之需。
一、新型職業農民釋義
新型職業農民是能夠滿足未來現代化農業發展需求,具備專業的農業生產技能與市場經營管理才能,并將農業生產作為專門職業的群體。對于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而言,這種職業農民帶來的觀念轉變,能夠改變我國數千年來傳統農民的符號象征,使得農民能夠從一種較為底層的社會組織、生存狀態、社會等級、社會身份,平等地蛻變成為一種普通的職業。隨著現代農業生產的發展,效率與成本逐漸成為制約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在此過程中,就要求農業生產勞動者能夠使用更加高效的工具、懂得應用降低成本的技術與方法,這種更高水平的適應未來現代化農業發展需求的農民,就被稱為“新型職業農民”。國家對新型職業農民的培養尤其重視,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中指出:返鄉農民、農村務工的青年、農村的初高中畢業生都可以是新型職業農民的來源。這是國家首次對新型職業農民群體的來源作出界定,也要求新型職業農民的發掘需要從當前農業生產勞動力主力中培養。中國農業大學農業專家朱啟臻對新型職業農民有如下觀點:新型職業農民不僅僅需要具備傳統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的必要技能,還需要具備市場的眼光,能夠了解和把握市場的動向,對市場動向及政策有一定的敏感度。一些學者認為,新型職業農民的對象并非一成不變,它表征的是從當前到未來,農民從農業副業生產到專業生產,從相對低效率、高成本的傳統農業作業變革為高效、低成本農業生產,從身份過渡到職業的轉變過程,新型職業農民群體正是在此過程中產生的從事農業專業化生產的人群。作者認為,新型職業農民的普及需要經歷“農民——職業農民——新型職業農民”的過程,最終新型職業農民將具備現代農業生產所需的專業的農業生產技能、農業產業市場化經營管理能力,是能夠以價值規律為主線,將農業作為自身的職業及主要經濟來源的新時代農民群體。由此可以看出,新型職業農民的來源是開放的,并不是固守本地的農民以及過去的職業,它還包括城鎮居民以及外來的農民。
二、從培育新型職業農民角度看農村職業教育的問題
我國農民職業教育論文
1我國農民職業教育現狀分析
近五十年來,中國的農民職業教育也經歷了諸多變化,但還未形成系統的概念體系和專門的研究領域,至于“三農”問題,相關的教育的理念也有待規范和權威的界定。目前我國農民職業教育形式大致分為三類:一、政府的農業系統主導并開展的各類旨在提高農民生產技能的推廣和培訓工作;二、全國各大高等學校開展的農業類高等學歷教育;三、農廣校及相關農業培訓學校所推廣的農業知識教育與技能培訓,這類學校最大的特色便是因地制宜,結合本地農民特點來實施教學任務,有意識地將理論與當地生產實踐相結合,在不同程度上有效拓寬了農民職業教育的辦學和施教范疇。
2我國農民職業教育的需求
目前,我國農民的素質相對較低,對于農民職業教育的需求不夠廣泛,一般只停留在眼前利益,以直接得到效益,短期內可以回報的職業技能方面的教育需求為主導,少數農民開始對投入時間長,獲得利益大,同時伴隨較大風險技能教育需求慢慢了解和認識到,農民學習技能的最主要的目的是通過技能轉化成經濟效益。隨著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城鎮一體化也在逐步推進,隨之而來的是農民對職業教育需求的多樣化,不再是單一的農技型,多樣化的教育需求對于大量涌入城鎮的農民必不可少,他們需要在適應新環境的同時獲得新的實用技能。
3農民職業教育需求的特征
農民職業教育需求具有如下特征:顯性需求少,隱性需求多,需求局限性大等。顯性需求主要是有農民通過語言表達,對技能獲得的價值和利益的表述,但是由于農民受到文化知識的局限,很難表達出來,所以顯性需求較少;隱性需求是體現在農民的生產勞作中,不易于被農民發現和總結,必須通過農業職業教育的組織者觀察農民的生產過程,從典型的案例、具體的生產細節和生產困難中總結出來,從而得到農民的職業教育的需求;生活環境和農民目前擁有的條件造成農民需求的局限性大,可以通過職業教育部門的引導來打破,引導的方式有參觀、考察等。
農民工職業教育探討
據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近5年,我國農民工人數為2.8億人左右。規模龐大的農民工群體是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建設的主力軍,新形勢對我國經濟發展提出了新要求。在改革的大環境下,農民工迫切需要提升職業技能以適應新形勢對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因此對農民工進行職業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本文以《農民工職業教育培訓研究》為基礎,從國家政策方針以及未來經濟發展需要出發,深入探究農民工職業教育的發展前景和方向,指出當前農民工職業教育所面臨的困境,同時結合社會調查和豐富的理論經驗,提出了切實提升農民工職業教育質量的策略。
《農民工職業教育培訓研究》由暨南大學出版社在2015年出版,該書從農民工基本狀況、農民工教培現狀、教培影響因素、教培的效應分析以及對策建議等五個方面展開了詳細論述。同時,該書以問卷和訪談的形式進行了數據統計和分析,指出了制約農民工職業教育工作開展的因素。該書對農民工職業教育的工作開展和質量提升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形勢下,為全國范圍內農民工職業教育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借鑒和參考。該書從理論層面出發,結合大數據分析,指出農民工職業教育是適應新形勢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需要,同時也是我國未來經濟發展和社會建設的重點。然而,我國農民工職業教育的發展仍面臨大量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表現在:
一是相關制度不完善。相較于素質教育體系,農民工職教體系不夠完善,雖然政府發布了大量政策,并針對農民工職業教育開展了大量工作,但職業教育培訓實際效果并不好;同時,有關主管部門在農民工職業教育中溝通不足,導致相關工作的推進過程中存在步調不一致、大量資源浪費等問題;同時,職業教育應該與職業技能資格證書緊密聯系,但目前我國職業教育與職業證書資格認定工作嚴重脫節,多數職業資格證書認定不規范且含金量較低。
二是國家對農民工職業教育投入不足。相較于我國龐大的農民工數量,國家每年撥付的職業教育經費無疑是杯水車薪,而企業出于對當前成本和收益的考慮,往往忽視了農民工職業教育的重要性。此外,農民工作為低收入群體,無力更無心承擔幾百上千元的培訓費用以及培訓期間所產生的交通食宿費用。
三是相關培訓質量不高,目前大量培訓內容與經濟發展方向脫軌,難以適應農民工的職業發展需要,且部分職業教育存在理論與實踐融合程度不足、培訓內容單一等問題。綜上所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市場和人才提出了新要求,而農民工作為我國經濟建設的主力軍,其接受職業教育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然而在農民工職業教育進程中仍存在一定的問題,而《農民工職業教育培訓研究》一書結合大量調查,對這些問題提出了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因此,在未來農民工職業教育培訓工作推進過程中,可以考慮將該書作為參考,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提高農民工職業教育水平和質量,提高其工作技能和水平,推動我國經濟發展更上一層樓。第一,發揮政府的核心領導作用,通過建立完整的農民工職業教育體系,提高對農民工職業教育體系的認識,并進一步明確和完善職業教育制度;同時,進行明確的分工。政府、企業以及個人在農民工職業教育中各司其職,共同推動供給側改革形勢下農民工職業教育事業的發展。第二,調整供給側結構,職業教育培訓要從實際出發,將普及型、大眾型職業教育供給轉變為多層次、多類型職業教育供給,根據農民工年齡、學歷和興趣等,提供多元化、個性化職業教育供給,滿足農民工職業發展的多樣化需要。第三,革新職業教育授課方式。根據實際情況調整傳統集中授課方式,靈活選擇授課時間、地點等,促進以實踐為主、理論為輔,最大化提升培訓質量,切實提高農民工的職業技能水平。
總之,供給側改革是黨和國家通過對歷史經濟發展經驗的充分總結,并結合中國經濟當前發展現階段所暴露出的問題所作出的重大創新。筆者結合江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項目“基于供給側改革的農民工就業能力評價與轉崗就業職業選擇研究”(SH17103)的研究成果認為,促進供給側改革需要提高勞動力素質,而教育無疑是提高勞動力素質的最有效途徑。我國目前約有3億名農民工,他們主要從事于建筑、水電等勞動密集型產業,而這些產業卻是改革的重點,因此,推行農民工職業教育不僅符合我國產業結構性改革的需要,也是推動我國城鄉一體化建設的重要一步。
農民職業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摘要:農業作為我國的基礎產業,在國民經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農民教育問題更是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通過對株洲農村實地調研,研究發現農民職業教育當前的主要問題有:“農民荒”導致農民職業教育難以為繼;農民大多學習動機不足,無力承擔教育費用;農民職業教育沒有得到有效落實;農民職業教育缺乏針對性,難以滿足農民的現實需求。結合原因分析,提出了提高農民職業教育的對策:加強農村經濟建設,加大教育投入;完善監管機制,明晰責任,提升基層干部素養;優化頂層設計,打造特色農村職業教育;凝聚多方合力,激發農民學習的主動性。
關鍵詞:農民;職業教育;鄉村振興;湖南株洲;淥口區
1982—198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的“中央一號”文件連續5年將“三農”問題作為主題,成為全黨工作的重心。2004—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又連續17年仍然將“三農”問題作為黨工作的首要目標。為加快推進農村改革與發展,黨的報告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要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1]。為了積極響應國家的政策與號召,2014年湖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了關于加快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意見(湘政辦發〔2014〕46號),明確了工作目標。2014年選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較快、基礎條件較好的市、縣進行整市整縣推進試點,2015年在總結試點經驗的基礎上在全省全面開展。2017年全省培育新型職業農民10萬人,2020年全省新型職業農民達到30萬人[2]。總體來看,“三農”問題依然是我國現代化發展過程中必須面對的重要問題,也是我國全面實現小康社會亟待解決的短板問題。“三農”問題的核心是農民,農民是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建設和發展的主人。隨著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業產業呈現出規模化、機械化、現代化、智能化,而農民的整體素質和教育水平卻相對滯后,難以適應農村發展的要求。因此,加強對農民職業教育的研究,對于破解“三農”問題,促進鄉村振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農民職業教育的現狀
為了更好地了解農民職業教育的現狀,以湖南省株洲市淥口區南陽橋村、灣塘村為例,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對南陽橋村和灣塘村的農民進行隨機抽樣調研。其問卷是基于農民職業教育的基本情況,并參考相關文獻設計而成,具體包括3個部分,即個人基本信息、農民對職業教育或培訓的認識、農民職業教育的參與度。除特殊標記的部分題目外,均采用單選題的形式。共發放問卷120份,舍棄不符合答題要求的5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115份,回收率達95.8%。采用Excel和SPSS軟件對調查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因而調查數據效度和信度較高。1.1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為了深入了解不同年齡、職業和生活條件的調查對象對農民職業教育或培訓的認識,本文對調查對象的基本信息進行了整理。1.1.1年齡分布。此次調查對象年齡跨度較大,但分布均衡,其中20~30歲占21.7%,30~40歲占19.1%,40~50歲占20%,50~60歲占25.2%。1.1.2目前的從業情況。農民目前從事的職業調查結果如表1所示,其中高達42.6%的受訪者屬于“完全非農”,而“單純從事農業”的僅13%。這充分體現了當前部分農民放棄務農生活,離開土地轉向城市自謀生計的現象,即“農民不務農”的潮流。1.1.3農民的閑暇活動。農民業余時間主要從事的休閑活動如圖1所示,“讀書、看報”的只有20%;“在家看電視”“玩游戲、手機等其他”“打牌”這類休閑娛樂活動花費了近3/4的時間。不難得出大部分農民主要的業余時間用于消遣等娛樂方式,也可以大膽推測鄉鎮等地方機構沒有積極組織或動員農民參與健康文娛活動和培訓工作。1.2農民對職業教育或培訓的認識。1.2.1農民接受職業教育的意愿。對于“如果時間允許并且不收費用,您是否愿意參加農民職業教育或培訓”一題中,調研結果顯示,大部分人傾向于愿意。其中,20%的受訪者表示“非常愿意”,42.6%的受訪者表示“比較愿意”,27.8%的受訪者持中立態度,表示“無所謂”,僅有不到10%的受訪者表示“不太愿意”。由此看出,只有在政府予以經濟支持和自身時間寬裕的情況下,農民對接受農民職業教育和培訓才有迫切的需求與期望。1.2.2農民實際承擔教育費用的能力。在個人接受職業教育方面,調查結果如表2顯示,只有20%的農民實際每年為自己繼續教育(接受培訓、購買書籍等)支出500元以上的費用;農民在繼續教育方面零支出的比例高達39.1%。這充分表明大部分農民沒有閑錢和時間投資教育,對提升自己的職業技能或文化素質等感到無能為力。1.2.3農民職業教育的期望。農民職業教育效果不僅受制于農民的學習意愿,還與教師的業務素養和科學的教學方式密切相關。一是農民喜歡的教師類型。在農民職業教育與培訓的需求與期望方面,對“培訓教師的期望”調查結果如表3所示,高達54.8%的調研對象選擇“貼近生產一線的農技人員”,其次是“鄉村能人”,占34.8%。由此可見,農民喜歡注重實踐、擅長操作型的教師。二是農民喜歡的授課方式。對“授課方式的期望”調查結果如表4所示,農民最喜歡的授課方式是“語言通俗易懂”與“理論聯系實際”,分別占比49.2%和46.5%。此數據充分表明,農民在接受農民職業教育或培訓的過程中,期望教師結合實際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采取簡單明了的授課方式進行,而非高深莫測的“忽悠”。1.3農民職業教育的參與度。在農民職業教育與培訓的參與度方面,本調研結果顯示,僅有5.2%的人參加過農業技術培訓,94.8%的人沒有參加過,調查群體的農民職業教育參與度低。在參與過農民職業教育的群體中,高達67%的人表示“培訓效果一般”,僅10.3%的人表示“培訓效果良好”。22.6%的調查對象在“您覺得政府是否根據當地的農業發展情況來因時因地安排培訓”選項中選擇了“是”,77.3%選擇了“否”。這兩組數據表明,當地政府為農民提供的職業教育實用性和針對性有待加強,教學水平和培訓質量亟待提高。在沒有參與過農民職業教育的群體中,本文針對“制約其接受農民技術培訓的多重因素”展開調查(本題可多選),其結果如圖2所示。高達61.5%的調查對象認為“當地缺少培訓機構”,37.6%的人則認為“作用發揮不明顯”。因此,鄉鎮地區缺乏相應的教育基礎設施或教學資源等條件成為阻礙農民接受職業教育的主要原因之一。
2農民職業教育或培訓存在的主要問題
農民中等職業教育現狀和對策
摘要:簡要闡述了江蘇省農廣校農民中等職業教育的現狀,分析了在農民中等職業教育中存在的招生人數不足、師資力量薄弱、現代化教學條件落后等突出問題,提出了引入學分制、提高教學靈活性、加大新型職業農民扶持力度、建立師資培養計劃等一系列對策建議。
關鍵詞:農民;職業教育;對策
培養一支新型職業農民隊伍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根本出路。江蘇省高度重視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但在農民職業教育層面,本省農民對職業教育的需求與供給有限的矛盾日益突出,而中職教育卻面臨生源不足的尷尬現狀。國務院關于《全國農業現代化規劃(2016~2020年)》明確指出:將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納入國家教育培訓發展規劃,鼓勵農民采取“半農半讀”等方式就近就地接受職業教育。近年來,江蘇省逐步建立完善了教育培訓、規范管理、政策扶持相銜接配套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制度,提高了農業廣播電視學校教育培訓能力。
1全省農民中等職業教育現狀
2006年以來,江蘇省在44個縣(市、區)開展農民中等職業教育,開設基層教學班320多個,累計招生5.2萬人以上,畢業超過3.8萬人。近3年,農廣校招生數均占全省涉農中專成人教育的30%以上。1.1大力推廣以“半農半讀”為核心的“送教下鄉”辦學模式2009年以來,按照江蘇省委省政府農村人才工程整體部署,在江蘇省農委、省委組織部、省教育廳、省財政廳等部門的大力支持下,面向村組干部、種養大戶、種養能手、農產品加工營銷管理和生產人員,針對農民居住分散、農業從業人員年齡偏大、從事生產經營服務活動難以離土離鄉等學習特點,大膽探索以“半農半讀”為核心的“送教下鄉”農民中職教育新模式。一是專業設置上,按照“圍繞產業辦專業,辦好專業促產業”的原則,深入調研,力求開設專業能服務當地主導產業,提升產業水平,帶動農民增產增收,有一定輻射帶動潛力,學員參加學習主動性強。盱眙縣2011年在淮河魚種場開設“半農半讀”淡水養殖專業教學班,招收55名水產養殖戶參加學習,學員們逐步做強當地水產養殖業,相繼成立“玉剛”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和“豐利”龍蝦養殖專業合作社,共吸收社員106戶,另外還有12名養殖戶注冊成立了家庭農場。揚州市江都區2010年根據該區花木產業結構調整和高效農業發展需求,依托江都現代花木產業園開辦了第1個園林綠化專業教學班,教學點設在花木主產區仙女鎮的江都現代花木產業園,共招收學員62人,目前大多數學員已成為當地花木生產一線的中堅力量。二是教學內容上,突出“統分結合”“理實結合”,依托當地農業企業、合作社、示范園、農場等建立實訓基地,著重依靠“雙師”型教師開展教學,強化實踐操作和職業技能鑒定,教學時間安排強調與農時相結合,具有農業生產周期性的特征。三是教學形式上,全面推行“送教下鄉”,建立“四個課堂”,即固定課堂、空中課堂、移動課堂和田頭課堂,開展多元化教學,靈活機動。1.2建立以學科小組為依托的農民中職教育管理制度保障體系農民職業教育不同于任何圍墻內的職業教育,由于培育主體的特殊性,多樣性、同時作為學歷教育固有的嚴肅性,如何開展好既能讓農民易于接受,又能完成學歷教育要求任務和目標的教學活動是保證農廣校農民中等職業教育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江蘇省農廣校在教學管理上嚴格執行“五個統一”,即統一注冊、統一教材、統一教學計劃、統一考試、統一閱卷,制定了涉及教學管理、教學班管理、生產實習等一系列管理辦法,嚴把教學環節關,并制定了相應的考核辦法。通過建立省級農廣校學科指導小組,由辦學成效突出的基層校校長擔任成員,定期開展教研活動,及時反饋教學活動中出現的問題,同時根據農業產業發展動向調整教學內容,強化教學督導,促進了江蘇省農廣校農民職業教育體系自我進步。
2存在問題
農民職業教育困境與破解之策
[摘要]中國西部地區農民職業教育對西部農民的發展至關重要。中國西部農民職業教育存在“農”性不足、教育形式單一性與農民需求多樣性矛盾突出、師資數量不足與質量參差等問題。堅持“農”性、深入農村、服務農民,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實施多樣化教學,培育扎根農村的高素質師資隊伍是中國西部農民職業教育困境的破解之策。
[關鍵詞]西部地區;農民職業教育;困境;對策
目前,西部職業教育與中東部職業教育差距明顯,西部職業教育短板較多,其中最突出的表現為:培養方案、專業設置、課程體系等主要針對在校青少年學生,直接面向農村、農業、農民的各類教育教學幾乎沒有;農民職業教育師資力量缺乏,師資隊伍整體素質不高等;農民職業教育幫助農民脫貧增收的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西部地區農民綜合素質提升找不到現實有效的本土路徑。西部地區農民職業教育的欠發達,致使西部農業現代化得不到本土的智力與科技支撐,西部農村的繁榮與發展缺乏本土人才的助力。
一、文獻綜述
在中國知網跨庫選項中選擇學術期刊,在高級檢索項中選擇“篇名”,在檢索詞中分別輸入“農民”并含“職業教育”,“新型農民”并含“職業教育”,“職業農民”并含“職業教育”,“西部地區”并含“農民職業教育”,并在來源類別處選擇SCI來源期刊、核心期刊和CSSCI,一共檢索到190篇文獻。其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在:國外農業職業教育對我國的啟示,我國農民職業教育的培養體系構建,職業教育在精準扶貧中的作用。柳一橋在《德國農業職業教育對我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啟示》中運用歸納法,對德國農業職業教育的體系結構、特征和保障機制進行了分析,對中德兩國農業職業教育制度進行了對比[1]。王立賓等研究人員在《美國農民職業教育體系特點及啟示》中對健全的農業法律、完善的教育機構及技術推廣機構、保障資金渠道、確立準入制度等組成的一個完整體系進行了研究[2]。楊公安在《新時代新型職業農民培養體系建構》中從農產品、農業人才供需均存在矛盾的兩個方面,探討了新型職業農民的內涵及培養對象、培養主體、培養層次多元立交的培養體系[3]。張成濤、張秋鳳在《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業職業教育的機遇、挑戰與應對》中的研究指出,為彌補短板,抓住國家戰略實施給農業職業教育帶來的機遇,應加強理論研究、更新發展理念、完善農業職業教育體系、改革教學模式、完善政策支持體系等措施來保障我國農業職業教育的發展[4]。張世珍在《關于進一步發揮職業教育在西部地區精準扶貧中作用的思考》中提到西部地區農民脫貧需扶貧先扶“智”,通過職業教育將西部巨大的人口負擔轉化為人力資源,加大對職業教育的宣傳和經費投入,優化專業設置,多渠道開展農民職業教育,是解決西部地區貧困的關鍵[5]。綜上所述,國外農民職業教育發展較早,在政策法律、教育投入、體系建設、監督評價等方面發展較為完善,我國農民職業教育應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借鑒國外的發展經驗。國內對農民職業教育的研究時間跨度長,但探討的內容不夠深入,關注度有待提高。現有農民職業教育研究對農民職業教育發展有一定的推動作用,但研究重點在農民職業教育本身,而缺乏對農民的關注,致使農民職業教育的發展存在一定的問題。
二、西部農民職業技術教育存在問題透視
農民工職業教育路徑探析
摘要:城市化發展使大量農業人口進入城市,成為城市建設工人。新型城市化的重點之一是“人”的城市化,加強農民工職業教育,有利于提高其就業能力,更好地適應城市生活,提高生活質量;有利于提高農民收入,解決“三農問題”;有利于為城市建設帶來大量勞動力,進一步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農民工的職業教育既注重實踐,強調技能應用,提高勞動力創造的價值,同時亦著眼于長遠,注重提高其在城市“扎根”生活的能力。當前相關工作已經在部分發達地區試水開展,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取得了顯著成效,但同時亦存在諸如缺乏制度保障、教育內容單一以及教育成本高等現實問題,需要通過一系列措施有針對性地加以改進。
關鍵詞:新型城市化;農民工;職業教育;城鄉發展;勞動力價值
城市化是指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第二、三產業向城市聚集,城市數量增加,面積擴大的社會經濟發展進程。截至2017年底,我國城市化比率達到58.52%,城鎮常住人口超過8億人,占總人口比例超過58%以上,大量農村富余勞動力進入城市務工。由于城鄉發展差異、個人受教育水平等的差異,農民工在城市務工工種大多勞動量大、收入低、工作環境艱苦,融入城市面臨諸多實際困難。加強農民工職業教育,包括實用技術和心理的兩個方面,有利于提高就業競爭力,盡快在城市立足,有利于進一步幫助其更好、更快地實現農業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身份轉變,為城市化發展貢獻力量。
一、農民工職業教育的理論依據
(一)人力資本理論。人力資本理論強調人的勞動是對原有的自然物改造的過程,使其價值增加,帶動經濟整體增長。亞當•斯密提出的人力資本理論認為:在社會經濟發展諸多要素中,人力資本,能夠通過作用于其他要素,推動社會發展。1960年,經濟學家舒爾茨進一步提出,人力資本可以在一定條件下轉化為商品與服務,成為其附加值的一部分,成為經濟增量的重要來源。另外,人力資本從量化角度看,不是“相等”的,智力勞動創造的價值要大于體力勞動,因此在國民經濟財富這一“蛋糕”的分配上,智力勞動者的分配比例應當大于體力勞動者。部分社會學家從人力資本理論出發,解釋農民工從事工作的薪酬水平較低的深層次原因。農民工的工種崗位,以勞動密集型為主,例如建筑工人、保安、快遞員等,是典型的體力勞動崗位。雖然這些崗位是城市發展必不可少的,但在分工上,無疑處在社會較低層級,而且幾乎沒有什么發展空間,僅僅能養家糊口,并沒能真正融入城市發展浪潮中。農民工職業教育內容應當緊密貼合農民工的實際工作,要“省時高效”,能夠短期內“立竿見影”,迅速提高工作技能,因此開展職業教育,要根據農民工的工作內容進行課程內容的安排和設計,尤其是提高農民工對高科技生產工具的使用能力,逐步淘汰“出大力”式的生產方式,培養自覺、主動應用科技工具和設備的意識,增強操作能力。(二)準公共物品供給理論。上世紀中期,經濟學界提出了“準公共物品”這一名詞,其特征是,如果完全由政府提供,會導致效率低下,產出水平難以達到預期的問題,如果完全由私人提供,又會因初期投資高,盈利周期長而導致供給不足,消費門檻高,具有過度排他性。因此,要由政府、私人部門在適當的比例下,共同提供。農民工職業教育屬于“準公共物品”概念范疇。一方面,教育本身是公共物品,公民擁有受教育權,教育的產出,即人才和科技成果,對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也是普遍性的,因此國民教育主要是由政府提供,經費來源是公共財政支出,歸屬于事業性服務;另一方面,農民工職業教育不是普惠于社會全體成員的,僅僅是農民工這一個社會群體,受眾人數少,而且農民工職業教育的目標明確,就是更好地提高農民工就業能力,而且更明顯地體現為有利于企業自身的發展,因此,如果農民工職業教育如果全部由政府財政買單,相當于全體納稅人為部分群體的利益納稅,顯失公允,因此私人部門,例如企業、非政府組織等要充分參與進來,作為經費來源方,開展相關工作。
二、現階段我國農民工職業教育開展的現狀
農民職業教育問題探析
【摘要】近年來,三門峽市根據就業形勢發展需求,以提高勞動技能為出發點,以市場為導向,積極開展貼近生產實際的農民培訓活動。但是,如何加強農民職業教育,提升農民自身素質,使其在社會中找到合適的崗位是當前刻不容緩的任務。文章就三門峽農民職業教育問題進行探討,探尋三門峽農民職業教育問題的破解對策,以職業教育鋪就農民工致富之路。
【關鍵詞】農民;職業教育;培訓體系
一、三門峽市農民職業教育的現狀
據統計,三門峽市現有農村勞動力102.5萬人。根據受教育程度,其中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4%,高中和中專文化程度的占25%,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9.1%,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14.1%。①從統計數字看,該市農民的文化程度普遍較低,接受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的人數較少。近年來,該市依托25所各類職業院校等教育機構,通過加大投入,采取有效措施,促使全市農民職業教育總體上實現較快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政策支持與財政投入力度加大
我國“三農”事業發展的實踐證明,農民職業教育工作的發展,有力地推動了農業勞動生產率和農業產業化程度的提高。該市對此高度重視,并在市“十二五”發展規劃中,將農民教育培訓經費列入了財政預算,為全市農民職業教育的發展提供財力支持。
當前農民工職業教育思考
摘要:通過對河北省農民工人口素質和培訓情況的調研,分析現階段農民工的特點,提出加強農民工職業教育要與農民工的就業、培訓意愿以及重視農民工培訓的社會理念相結合。
關鍵詞:農民工;職業教育;就業
針對農民工就業與職業教育問題,我們在2009年2月對河北省的農民工進行了社會調查。本次社會調查涉及了河北省11個市的760個行政村,在每個村中選取5戶農民工家庭進行入戶訪談和問卷調查。共發放調查問卷3800份,回收的調查問卷經過整理審核篩選后,刪除無效回答的案例,最后獲得有效問卷3333份。
一、對河北省農民工的調查情況與分析1。年齡分布以青壯年居多。河北省是勞動力資源大省,目前共有700-1000萬的農村富余勞動力,在外務工人員總計626萬。本次調查的農民工年齡,以21-45歲居多。其中20歲及以下的人口占12%,21-30歲人口占40。2%,31-45歲占33。1%,46-54歲占12.5%,55歲及以上的占2。2%。之所以出現青壯年農民工占多數的情況,是因為這一年齡段的人口最具有遷移選擇性。從經濟學角度來看,他們的遷移預期收益要大于遷移成本,愿意為了自身發展或增加收入到各地就業。而年輕人口相對來說文化程度較高,接受新事物快,學習能力強。因此,對農民工的職業教育和培訓工作也要抓住年齡這個特點。
2。性別分布上男多女少。調查表明,在性別分布上男性農民工居多,占到被調查人口的66。9%。
農民工性別結構上呈現出男多女少的特征,是因為男性農民工更傾向于外出務工,而農村女性人口由于在家鄉結婚生子、照顧家庭,相對出去打工的較少。而且,調查數據也顯示,機械制造業、建筑業等行業中男性農民工居多,而紡織服裝業、餐飲服務業中以女性居多。因此,在對農民工進行職業教育時,要針對性別和工作特點進行不同職業的培訓。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農民問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