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培訓存在的問題范文
時間:2023-10-20 17:25:1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農民培訓存在的問題,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中圖分類號 G72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08-0327-01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在當前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大背景下,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客觀要求。因此,加快農民科技培訓,促進農村發展已成為以農村為主體的行政區城經濟發展中的一項重要任務。
1.1 培訓工作缺乏統一規劃
當前農民培訓的主體主要有教育部門的鄉鎮成教中心、各類職教學校開展的農民掃盲教育和特種技能培訓;通過農業部門利用農業廣播電視學校、科教、農技等開展創業農民培訓、職業農民培訓及結合農業生產的實用技術培訓等。這些培訓機構相對分散,對農民培訓缺乏必要的宣傳和發動,更談不上進行積極引導,造成農民對培訓缺乏認知和熱情。上下級信息溝通不暢,缺少可接受的培訓途徑或農民缺乏有效地獲得培訓信息的途徑,培訓宣傳和引導機制不健全,嚴重影響了農民的培訓積極性。
1.2 缺乏專業的師資力量
由于農業的弱質性及長期存在的體制障礙,導致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和農民培訓師資力量嚴重匱乏。基層農業技術人員嚴重不足,且年齡老化嚴重,尤其是缺乏真正了解農村基層情況、能傳授給農民切實有用知識的授課教師。
1.3 農村勞動力缺乏
目前,大多數農村青壯年選擇進城務工,留守從事農業生產者多為老年人和婦女;農業行業從業者對參與培訓以及獲取新技術的意識薄弱,參與培訓者對培訓內容的接受能力不強[1-3]。這主要是因為農民自身的知識水平偏低,農村生活環境束縛,導致很少有農民迫切需要新的知識,積極參加農民培訓,提高自己創業、就業能力。
1.4 培訓經費投入不足
目前,農民培訓既沒有相對固定的經費投入,也沒有將農民培訓經費納入各級財政預算,經費投入難以保障。
2 提高新型農民培訓質量的對策
2.1 整合農民教育培訓資源
整合政府與社會辦學資源,以縣為單位,在地方黨政部門統籌協調的前提下,統籌農村同類學校,形成終身教育的立體網絡。整合農民教育培訓的人、財、物培訓基地,將分散的資源整合起來,各培訓單位相互配合、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建立完善長效的培訓機制,聯合社會資源開展新型農民的教育培訓工作。
2.2 增強師資力量
由政府組織牽頭,地方積極配合,促使學校和科研所將科研與農業科技培訓、推廣相結合,有效提高農業科技培訓的力量。利用職業培訓機構和學校積極對農民進行職業技能培訓,利用學院和教科研單位提升師資力量。根據培訓對象的變化及培訓內容的實際需要,做到培訓與生產相結合、課堂培訓與基地示范相結合、教師面授與跟蹤指導相結合、理論學習與實用技術培訓相結合等,確保培訓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切實提高培訓質量水平。
2.3 提高農民對培訓的需求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農民的分工日益細化,農民的思想意識和整體素質也出現了較大差異。農民培訓工作呈現出培訓對象分散、培訓內容較為龐雜、培訓需求千差萬別、培訓時間有較強的季節性等特點,因此要緊緊圍繞農民不同生產群體和農時季節的需求,區別對待,因情施教[4-5]。
2.4 切實提高學員實踐能力
通過和涉農企業合作,一方面可以為涉農企業輸送優秀學員,另一方面讓學員學到的技能在農業企業中有所實踐和發揮,并轉化為實際的生產本領。
3 結語
加快建立培訓服務體系是引導農民積極參加技術教育,提高教育質量和效益的重要環節,要依據農民的需要,拓寬服務領域,提高農民素質,發揮農民主體作用,從而推進新農村建設,增加農民收入。
4 參考文獻
[1] 李嶺梅,趙鵬程.以縣農廣校為基地構建創業培訓新模式――基于武勝縣農民創業培訓調查的思考[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6):64-67.
[2] 張廣花.優化農民培訓模式的實踐與對策―以徐州市農民創業培訓重點班為例[J].江西農業學報,2009(3):188-189.
[3] 張麗君.新型農民培訓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建議[J].安徽農學通報:下半月刊,2012,18(24):5-6.
篇2
一、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初期實踐
1. 成立領導小組,完善培訓組織
為保證培訓工作有條不紊地開展,崇明縣成立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項目領導小組,分管領導任組長,縣政研室、發改委、財政局、人保局、農委主要負責人任組員,總體負責計劃的制訂、措施的落實,統籌出臺相關政策,指導督促培訓工作落實。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作為實施工作的技術支持部門和學員組織部門,協助縣農委做好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相關工作。根據產業布局和農民實際需求,崇明縣于2013年度,開設了蔬菜、果樹2個班級,培訓新型職業農民120人。
2. 成立專家組,制定培訓計劃
根據縣政府協調會議精神,崇明縣就農業從業人員文化程度、技能證書、從業類別、生產規模、年收入等進行摸底調研,建立培訓信息檔案,制訂詳細的新型職業農民遴選標準,最終鎖定120名50周歲以下,達到規定的經營規模和產值標準且在行業中具有一定協調組織和指導能力的農業從業人員作為第一批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學員。從培訓師資庫中擇優選聘20多名具有中級以上職稱的技術骨干擔任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導師并組成專家團對學員實施生產技術和經營理念培訓。專家組的組建兼顧專業平衡,量化培訓工作指標,由農民、主管部門、鄉鎮政府實行三方考核。
根據培訓項目15天120學時的要求,制訂培訓計劃。設置公共課、專業課和專家指導服務三個培養階段,并以122的比例安排培訓課時與培訓內容,采取集中培訓、現場指導、跟蹤服務、基地觀摩考察、技能比武相結合的形式,分專業進行培訓。2013年,崇明縣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主要對象為生產經營型新型職業農民。公共課以政策性課程為主,采取集中授課與分組討論相結合的方式,由縣農廣校統一組織實施,課程內容涉及農業品牌培育、農產品質量安全、市場營銷實例等。專業課由行業分頭組織實施,以關鍵技術、標準化操作、扶持政策等為主要內容。在培訓內容和具體方法上,結合學員所種植農作物品種的不同和知識技能的掌握程度,再進行小組細分,差異化施教。專家指導在各行業細分小組的基礎上實施,由縣農廣校負責督查監管。以企業管理、產品包裝、市場拓展、成本核算等為重點。由一名專業教學管理員和一名技術專家配合負責10~20名學員,開展面對面、小組型現場指導服務,剖析存在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培訓考核綜合運用理論考試、實踐考核和生產經營水平考察等手段。培訓證書明確記載培訓內容、學時數、考試考核結果和培訓機構等,作為將來新型職業農民認定的一個重要依據。
3. 加強過程管理,豐富培訓模式
加強過程管理,確保培訓實施。培訓班配備1名班主任、3名輔導員,按班次建立真實、完整、規范的培訓檔案,主要包括培訓計劃、學員臺賬(出缺席情況)、考試考核資料等。公共課以會議紀要方式記錄學員學習情況及反饋意見。學員手冊中詳細記錄教學計劃、教材教案、教師信息、學員分組和課件大綱等。專業課采用學員管理手冊記錄培訓內容、課時、出勤、培訓效果、學員滿意度測評表等內容。專家指導采用記錄臺賬,記載指導時間、地點、內容、意見以及通過專家指導后,學員在生產、管理或營銷等方面取得的實際成效等。
豐富培訓模式,確保培訓效果。目前主要采用三種模式:一是“專家服務團+縣技術員+示范基地(示范社)”模式。由上海市農科院、交通大學等科研院所專家蹲點示范基地(社)指導。二是“以社帶戶,以戶帶戶”模式。通過成熟職業農民的影響力,發揮他們的技術引領作用,如葡萄合作專業聯社王相林已成為林果田間學校主講老師。三是“科技下鄉+入戶指導”模式。農技部門結合農技推廣體系建設項目,根據生產技術難點編寫通俗易懂的科普讀本,在關鍵農時組織科技下鄉、入戶指導。
二、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存在的主要問題
1. 職業農民數量不足,質量不高
近年來,隨著城鎮化和工業化進程的加速,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規模向城鎮非農產業轉移,“人走村空”現象愈演愈烈。更為嚴重的是大量新生代青年勞動力“脫農”。經調研,崇明縣農業從業人員僅30317人,其中55周歲以上的占總人數的65.7%,初中及以下學歷的占72.76%。農村實用人才僅占農業從業人員的2.3%,其中經營型實用人才占40.1%;生產型實用人才占23.8%。職業農民可選數量不足,質量不高。
2. 職業農民培訓層次不夠豐富,培訓能力不足
通過多年的農村勞動力培訓,崇明縣已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培訓模式上也有所創新,但現有職業農民教育培訓缺乏統籌協調,項目分散,圍繞現代農業發展需求的職業教育培訓和綜合培訓規模不夠,特別是高層次創業培訓缺乏。此外,對培訓對象的需求把握不準、培訓內容針對性不強、培訓方式陳舊以及優秀師資匱乏、教學手段落后、實訓基地缺乏等問題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在培訓質量和效果上也缺乏科學的考核評估及跟蹤服務。
3. 職業農民扶持政策不明確,學員積極性不高
西方發達國家普遍重視農業從業人員的職前職后教育及后備農民培養,不少國家通過明確的法規、政策資金引導,鼓勵和支持農民提高自身科技文化素質。如英國,明確規定農場經營合格證書是申請農業開發、設備安裝補助(5600英鎊)的唯一憑證,極大地鼓舞了農民學農務農的積極性。而崇明縣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方面尚處于摸索階段,相關扶持政策還不十分明確,學員的學習積極性未能被充分調動。
三、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發展對策
1. 改革農業職業教育培訓體制,提高培訓水平
首先,將農業職業教育由專門機構延伸到義務教育的各階段,以加深青少年對農業和農村的認識,激發其務農興趣,擴大職業農民培育的社會基礎。其次,整合農技培訓資源,提高職業培訓效率。農業院校、科研院所、農技推廣部門應以“職業農民培訓工程”為平臺,以提升農民綜合生產技能為核心,整合協調各類培訓資源,形成符合農村實際情況的職業農民培訓體系。教育載體上要充分發揮農村合作組織和農業協會的作用,教育手段上則要突出示范性教育的引領功能。培訓形式上要有所創新,如“就地就近”下鄉進村、進場、進社辦班,“農學結合”分段培訓等。
2. 規范資格認證,推行準入制度, 提升職業農民資格證書的含金量
職業農民資格認定必須明確條件、標準、程序以及認定主體、承辦機構、相關責任等,要重點考慮是否以農業為職業,是否具有一定規模,收入是否主要來自于農業等等。職業資格準入制度應結合三個方面逐步實施。一是與農業技術培訓相結合。把參加農業技術培訓作為基礎條件,提升資格證書的含金量。二是與土地流轉相結合。在政策上明確取得資格證書的職業農民享有土地流轉優先權,為合格的職業農民進行規模化經營奠定基礎。三是與農產品補貼政策結合起來,提升農民獲得資格證書的積極性。
3. 構建政策框架,加大對職業農民的扶持
將現有或即將出臺的扶持政策向經認定的新型職業農民傾斜,增強政策的吸引力和針對性。一是在土地流轉、基礎投入、金融信貸、稅費減免、信息服務、營銷推廣等方面優先考慮新型職業農民。二是提高新型職業農民社會保險、公共服務等方面的待遇。三是優先開展科技入戶、科技培訓和掛鉤結對,農業科技項目、農業科技成果優先在新型職業農民中進行試驗、示范、推廣。四是給予高校畢業生“三支一扶”優先派遣。五是優先參加政府主導的市場推介活動。當然,在政策立法支持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同時還應建立一定的約束機制,使之向著健康的方向發展。
篇3
摘要:新農村建設要靠高素質的農民,職業院校是農牧民教育培訓工作的重要承擔者。筆者通過實地調查走訪和文獻研究的方法,試圖分析職業院校在農牧民職業教育培訓工作中的問題并提出建議。當前,培訓內容、地點、時間、教學模式不當,教師數量少且實踐教學水平有待于提高,培訓不能明顯和經濟效益掛鉤,培訓工作也缺乏持續性,跟蹤服務不夠。需要職業院校利用自身有利條件,調整辦學思路與模式,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不斷提高服務地方經濟的能力。
關鍵詞:職業;院校;農牧民;職業教育;問題;對策
當前,我國農業正從傳統的農業轉變為特色經濟為主的質量效益型農業、高效設施農業,農業產業化的發展需要農牧民能種養也能銷售經營,但我國農村勞動力普遍文化素質低下。近年來,我國對農業的政策傾斜力度越來越大,組織實施了一系列農民職業教育培訓項目,教學點從城市辦到了鄉鎮、蘇木和嘎查,農民職業教育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勢頭。各級科技部門、職業學校承擔起了這個工作。
筆者所在的烏蘭察布職業學院近年來承擔著各種農村牧區的教育培訓工作,教學點辦在鄉鎮,老師們經常下鄉講課,農牧民學習越來越方便了,而且不收學費,但學習人員卻是以政府官員、基層科技人員為主,一些地區報名人數不少,但農牧民出勤率也不穩定,以農牧民中專班為例,到位率最低時只有10%。這不禁引起筆者的思考:就近學習,不需要花學費就能學知識、拿學歷,這樣好的事,農牧民為什么不去參加學習或者阻撓呢?我們的教學存在哪些問題呢?
帶著這些問題,筆者查閱了相關文獻,確立了烏蘭察布市察右中旗、察右后旗錫勒鄉兩處調研地。調查對象120人,有兩類人群,分別是參加過專業技術培訓的農民和沒有參加過專業技術培訓的農民,此次調查回收到有效問卷106份。參加過培訓的農牧民樣本是察右后旗錫勒鄉中專班的40名學員及察右中旗中專班的50名學員,其中男83人,女7人。沒有參加過教育培訓的農民30人,調查中筆者還對相關人群進行了訪談。
通過研究,當前職業院校在農牧民教育培訓中存在的問題有以下幾方面:
一、培訓內容、地點、時間的原因
農牧民對于培訓內容的要求是多樣的,既有傳統種養技術,又有隨時展而不斷產生的新專業、新內容。而這些專業往往因師資缺乏、地點分散等原因無法組織教學,只好和其他大類專業合在一起,就達不到農民的需求。有的內容不適合農牧民,如對農牧民進行計算機培訓,對于青年人還不錯,可對于中老年人就不適合了。
在培訓地點的選擇上,教學組織方和農牧民是有矛盾的,教學組織總是希望能到比較方便的地點,而農牧民總是希望能到就近學習,這就需要教學點下移,雖然老師辛苦一些,但方便了農牧民。
有的培訓時間不符合他們的生產、生活規律,比如中專班的教學時間安排也走過彎路,2008級學員的組織中,為了便于記住學習時間,采取每月定期學習四天,農忙期這四天學習時間是不好保證的,所以就出現了出勤率很低的情況。
二、教學模式的原因
事實上,農民教育培訓的教學計劃、人才培養方案、教學方法有照搬全日制學校教學之嫌,基本參照普通學生的方案,而現在很多職業教學計劃也是大學教學計劃的簡縮版,動手能力的培養是弱項,教學方法也大多是課堂教學,田間課堂還遠沒有全面實現[1]。問卷調查60人,71%的人希望進行不脫產的培訓,有37%的人愿意接受的培訓的方式是現場示范和授課,不愿主動出去拜師求。
三、教師數量少,實踐教學水平差異大。
授課教師往往身兼數職,加之烏蘭察布市地域廣闊,尤其是既能講課又懂實踐、能幫扶農牧民生產致富的老師更少,難以滿足廣大農牧民學習的需要。有經驗的教師往往既有理論功底又有實踐經驗,對農業新技術熟悉,并能夠很好的與農民溝通,能抓住農牧民的學習重點與興趣,農牧民爭相邀請到自家指導。但是這樣的教師中不是很多。
四、不能明顯體現經濟效益。如今是市場經濟時代,農牧民也要考慮培訓是否能給自己帶來經濟上的增收,而不是負擔。農民職業教育培訓如果離開農民的切身需求空談,不能使他們看到實實在在的好處,農民是不會老老實實坐在那里聽課的。
五、培訓工作缺乏持續性,對農民產中、后的跟蹤服務還不夠,致使農民無法得到全程優質的教育服務。培訓工作一般是集中幾天就完了,農牧民有什么問題不能及時解決。
結合調研,筆者建議要注意以下幾方面:
一、學習內容、時間、地點方面
除傳統的糧食種植、畜牧養殖,部分農民(大多是新生代農民)還渴望學習果樹栽培、縫紉、汽駕、機修、烹飪等專業。農民對投資少、見效快、易掌握的實用技術比較看重,如家政服務、餐飲、建筑、制造等行業的基本技能和技術操作規程的培訓[2]。傳統種養殖的教學地點要多在當地進行,并組織人員外出觀摩交流。新興的技術學習一定要外出參觀。老師熟悉農業生產和農業新技術,清楚他們在生產中常見的問題,并能在政策、生產安排、銷售、農產品深加工等多方面予以指導。
二、教學方式
教學方式要符合農民的特點,以實踐教學為主,采取他們喜聞樂見的形式。農牧專業的學員希望老師最好能到自家的大棚、牛圈羊圈、地頭現場指導;而有的專業如飯店管理、汽修、美發就希望能到城市學習,希望能模擬工作情境或直接到工作崗位上體驗。農民希望講課的另外希望老師講課要讓農民聽得懂、學得會,深入淺出,少用科技術語,多用農民能理解的語言。
三、教師隊伍建設
加強產學結合,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學院要堅持產學結合,從制度上要求教師必須到生產一線鍛煉、提高,培養教師的動手實踐能力;鼓勵教師兼職、掛職;組建一批常年在鄉鎮巡回講課輔導的教師;對雙師型教師要大力提高待遇,激發他們的工作熱情。(作者單位:烏蘭察布職業學院)
參考文獻:
篇4
關鍵詞:農業技術;培訓
中圖分類號:S-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2)-10-0026-1
1 農業培訓現狀
1.1 鎮里集中辦大班
范圍比較廣,一般通知到各村,村里再通知各社,社長組織幾個關系比較好的人,來湊個數,來聽課的人為了應付了事,走過程,沒有用心參加學習,學到的知識很少,記住部分知識過幾天就忘了。造成想學習農業知識、專業技術的人往往不知道培訓,事后才聽說,沒參加上學習,造成資源浪費。
1.2 村社辦小班
范圍較小,一般培訓條件較差,想參加培訓學習的人多數能參加上,培訓效果比大班好。
1.3 上門指導
參加者大多數能夠掌握培訓內容,由于技術人員時間、精力有限,接受技術指導的人不會太多,不便于新技術普及。
2 農業培訓存在問題
2.1 培訓流于形式
各級涉農部門多數都有培訓任務,造成為了完成任務而培訓,不注重培訓效果。培訓沒有解決生產實際中存在的問題。
2.2 技術人員知識陳舊
一方面農業新技術、新方法、新產品、新情況不斷涌現。另一方面目前從事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多數年齡偏大,長期以來農業技術人員工資福利差,人員浮動,推廣工作缺少經費,不利于技術人員知識更新。造成技術指導與農業生產脫節,技術指導不能很好滿足現代農業生產需要。
2.3 農民整體素質偏低
目前從事農業生產人員多數在40歲以上,文化水平低,接受新事物能力差。培訓內容理論性較強,不便于他們理解,不易掌握培訓內容。
3 農民培訓新模式
3.1 農民田間學校概念
農民田間學校是一種全新農業技術培訓形勢。農民田間學校是一所沒有圍墻的學校,是以“農民”為中心,以“田間”為課堂,以“實踐”為手段,以“能力建設”為目的,以“農民、輔導員”為主進行信息、技術交流、經驗分享的模式。
3.2 農民田間學校與傳統培訓區別
農民田間學校參與主體是農民,傳統培訓參予主體為技術人員;田間學校是農民參與討論和溝通,意愿能全部表達而傳統培訓農民不能充分表達意愿;田間學校設計思路是以農民生產存在的問題為輔導內容,自己動手調查、分析,制作課件,傳統培訓則是制作固定內容的教材,聘請老師講課、田間觀摩與咨詢;從推廣效果上看,田間學校是農民由最初的被組織或自愿參與活動,逐步表現為自發地組織活動,獨立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和團隊意識得到了增強,而傳統培訓則是農民依賴專家,獨立分析問題能力未得到有效的提升。
3.3 農民田間學校的優點
農民田間學校將小班培訓與入戶指導有機結合,取兩者之優點,克服其不足,化深奧理論為淺顯的實踐,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使農民一看就會,進一步提高他們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其綜合素質。農民田間學校對技術人員也是一種挑戰,農民通過田間觀察隨機就可能提出一種問題,這就要求技術人員知識要全面,要有非常豐富的實踐經驗,同時實驗基地將技術人員與農民聯系在一起,使技術人員與農民都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通過農民田間學校的創辦和開展,使農民得到很大收益。口前鎮農民田間學校30名學員,基本都是水稻種植戶。在第二課堂開課時,正趕上水稻育苗,課由我縣水稻專家萬昌鎮農業站站長王成志主講,從水稻生長期應注意的栽培、施肥、田間管理及病蟲害防治方向入手,課程講得深入細致,同時解答困擾農民多年的如何真正提高水稻產量等主要問題,通過認真細致的解答,讓農民非常認可和信服,課后到學員梁文學家進行水稻育苗操作,王站長親自指導并隨時解答學員提出的問題,當王站長發現育苗土不合格時及時告誡其他學員應備什么樣的床土才能育出壯苗。通過我們田間調查和學員反饋,按照王站長講的從育苗到田間管理、施肥技術,今年的水稻秧苗素質比往年好,而且緩苗快,加上合理施肥,適時噴施預防稻瘟病和二化螟的農藥,到目前看水稻稻瘟病非常輕,二化螟用藥時間適當,不僅二化螟發生比去年輕,而且還減少了用藥次數,稻穗也比往年大,初步測產產量基本達到每公頃900公斤。
4 農業技術培訓的展望
4.1 將農民田間學校培訓形式常態化
鞏固農民田間學校培訓方式,使每個技術員,每個生產季節都創辦一個田間學校,通過學員帶動更多農民掌握先進適用技術,穩固試驗示范基地建設,充分發揮基地展示作用。
4.2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政府要加大對農業技術培訓的支持,保障農業技術人員工資福利待遇,將培訓經費納入財政預算。
4.3 不斷增強農技推廣隊伍素質建設
每年通過對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培訓,提高他們的業務能力,增強他們的服務意識,使其更好的為農業生產服務。
4.4 建立考評機制
篇5
關于農民教育培訓工作,不僅得到了國家相關政府的支持,而且得到了事業單位以及社團組織等支持,他們均通過采取相關措施來對農民教育培訓工作給予支持。目前,農民教育培訓工作形成了全社會多部門齊抓共管的新格局。
2農民教育培訓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2.1農民缺乏較主動學習的意識
農民教育培訓工作的主體對象為農民,不僅需要傳授于他們文化、技術知識,而且還需要指導他們將這些文化、技術知識轉化為生產效益與經濟成果;同時,在農民教育培訓工作活動中需要以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水平為教學目標,但有些農民長期受到傳統思想的禁錮,難以接受新事物,以至于給農民教育培訓工作帶來一定的難度。
2.2農民教育培訓工作趨于形式化
有些事業單位過分注重教育培訓的形式,而并沒有對教育培訓的內容加以重視,加上培訓教育的計劃缺乏系統性以及其時間安排也不盡不合理,導致沒有獲得較高的實效。
3農民鑒于培訓工作問題的相關措施
為了提高農民職業教育培訓活動的質量以及水平,首先,應建立相應的質量標準以及評價系統,圍繞著農民的滿意度以及接受程度來評定;其次,對當前農民教育培訓的單一形式進行不斷地探索與研究,以拓寬和豐富農民教育培訓形式以及增加培訓教育機構。
3.1建立完善的職業教育培訓體系以及豐富其教育機構
3.1.1不斷地發展農村農民培訓教育為了實現農科教結合的目的,需要不斷地加強基礎教育與職業教育、成人教育的統籌,并且完善農民職業教育網絡;同時,還需要不斷地提高農民教育培訓工作的質量以及水平。此外,需要不斷地完善農村職業教育培訓資源以及加大培訓力度,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水平。
3.1.2積極引導農村培訓教育發展首先,當地政府需要充分的發揮其投資主導地位,對農民教育培訓機構所需要投資的地方給予充足的支持,以保障農民培訓教育工作正常開展與實施;其次,當地政府還需要重視引導農民轉移就業的問題,從而為農村農民轉移就業提供有力保障。
3.1.3提高農民參加培訓教育的積極性首先,需要提高當地農民的基礎文化知識水平,以提高他們的新農民意識;其次,通過教育使他們不斷地更新思想觀念,使農民很好的參與到培訓教育活動中;最后,提高受教育培訓農民的收入水平,并且加強對農民從事生產與多種經營技術的指導與信息科技支持,從而提高農民參加培訓教育活動的積極性。
3.2堅持農民教育培訓形式與其內容相結合,以提高教育實效
堅持農民教育培訓形式與其內容相結合,并且根據農民的需求以及接受能力來安排培訓內容且做好培訓規劃工作;同時,不斷地豐富農民教育培訓機構的授課形式,不僅能夠吸引農民積極參與到培訓教育工作中,而且還能夠有效提高培訓教育的實效。
4結語
篇6
一、淄博市農民創業培訓的現狀
淄博市農廣校自2009年開始,已連續4年承擔山東省新型農民創業培訓工作,最近對已參加過創業培訓的1450名農民學員在創業跟蹤服務的基礎上進行了詳細調查。調查表明,農民依托當地特色產業資源創業的愿望強烈,農民創業發展情況良好,創業激情高漲,涌現出一批創業大戶和創業領軍人物,他們在帶動農民發展生產、促進農民就業和實現農民致富等方面取得了典型帶動作用。通過培訓,原無業已經開始創業的學員有300多人,占 20 %;擴大規模實施二次創業和在原有基礎上拓展新產業的700多人,占48%;正在考察籌備創業近400人,占27%。參訓學員收入由原來的人均每年22250元提高到28750元。如,淄川區太河鎮西石村農民劉海雷參加2009年農民創業培訓后,生產經營觀念發生了很大改變,在自家的200畝荒山上種植櫻桃、柿子、桃、杏、李子等果樹,種植面積達到150畝,在他的帶動下,西石村櫻桃種植戶已有20余戶,種植櫻桃達300多畝,每戶年收入平均增加5000余元。2012年,他參加“2012青年創業在淄博”大賽榮獲銀獎,并獲得獎金5000元和200萬元優惠利率的信貸額度。沂源縣燕崖鎮南安樂村耿啟振2010年參加創業培訓后,籌集資金購進了2000只鴿子、600只獺兔和3頭藏香豬種豬,在短短幾個月的時間里養殖收入達到16萬元以上。現在他的養殖規模越來越大,還組織成立了養殖專業合作社,統一供種、統一預防疾病、統一價格銷售,進一步提高了經濟效益和增強抵御風險的能力。
二、農民創業培訓存在的問題
(一)學員年齡差距大、文化水平參差不齊
通過對2012年參加培訓的500名學員進行統計,20~30歲的70人,占14%,31~45歲的263人,占52.6%,46~60歲的167人,占33.4%。從文化程度看,大專以上的43人,僅占0.9%,高中222人,占44.4%,初中文化235人,占47%。由于學員的年齡差距比較大,文化素質與專業知識水平不高并且也存在較大差距,給授課帶來較大困難。
(二)生源組織難
據統計,淄博市農業人口近420.6萬,農村人口275.6萬,受過專業技能培訓的占45.4%。2013年3月,通過對淄博市農民創業培訓的政策知曉度調查發現,僅有15%的被調查者參加過政府組織的農民創業培訓。由于長期受小農思想意識束縛,農民缺乏長遠打算,對培訓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參與培訓的積極性不高,導致有些區縣以行政命令的方式組織生源。
(三)培訓形式有待進一步改進
農民創業培訓工作總體來說還處于探索階段,培訓模式和方法還有待于進一步完善和改進。培訓計劃安排還存在不合理之處,有的培訓內容的設定與農民需求還存在距離。由于各區縣、鄉產業結構存在較大差異,培訓班在嚴格按照山東省農廣校制定的培訓規范和流程的同時,也應按照當地實際情況靈活運用變通,通過多種授課形式,不斷激發學員的學習積極性和創業熱情,提高培訓效果。
(四)跟蹤服務相對滯后
淄博市農廣校下設五區三縣八個分校,現有專職教師65人,兼職教師260多人,通過自有的教師僅能滿足短期的培訓需求,如果對近幾年參加創業培訓的1450名學員進行長期的創業跟蹤指導服務會顯得力不從心。因此在開展跟蹤服務中,電話回訪比較及時到位,在深入學員當中面對面技術指導還有欠缺。
(五)配套政策難以落實
培訓結束后,大多數學員想創業或擴大經營規模,但由于金融部門對農業發展支持力度有限,貸款條件門檻高、貸款周期短,農民申請貸款很困難。通過對培訓學員的調查顯示,82.53%的學員認為創業最缺乏資金,資金短缺成為制約農民創業、生產擴大的最大障礙。在創業過程中還會受到土地、政策等方面的制約,導致農民創業困難重重。
三、完善創業培訓工作的對策
針對農民創業培訓特點及培訓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淄博市農廣校積極探索,開拓創新,提出農民創業培訓的應對策略。
(一)加強對農民創業培訓需求狀況的調查
農民創業培訓的主體是農民,要充分了解農民對創業培訓工作的需求,廣泛聽取農民對創業培訓工作的意見和建議。建議每年定期開展農民創業培訓需求狀況調研,在開展跟蹤服務的過程中,走村入戶收集、聽取農民群眾的意見和建議,以農民提出的意見為指導,確定目標,制定切實可行的培訓計劃,有的放矢地開展創業培訓工作。
(二)宣傳報道
充分利用媒體加強宣傳,注重總結,發現典型,要對創業成功的大戶、領軍人物和示范帶動作用明顯的進行廣泛宣傳,宣傳他們的創業經歷、創業輻射帶動作用等先進事跡,擴大社會影響,使沒有創業的農民增加創業激情和創業愿望,也可為正在創業的農民樹立榜樣,逐步形成人人想創業,人人創好業的良好氛圍。
(三)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師資隊伍建設是農民教育培訓體系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教師的素質和水平是培訓效果的決定性因素。雖然山東省農廣校成立了農民創業培訓講師團,但由于知識更新快,建議省農廣校對講師團教師進行再培訓,促進他們的知識更新,不斷提高并掌握對農民這一特殊群體的培訓技巧,提高他們為農民培訓服務的能力。另一方面針對農民創業過程中的各種困難和問題,應組建專家服務團隊,解決農民創業中的政策、技術等問題,為農民提供及時、有效、無償的咨詢以及更加優質的后續跟蹤服務。
(四)不斷創新培訓方式
培訓中要堅持以新思維、新理念、新視角去研究、探索,不斷創新培訓方式。培訓期間首先要引導農民接受現代企業管理理念,開發農民內在的潛質,培養農民的自主創業意識。教學內容上也要力求創新,在授課過程中要通過項目引導、示范帶動、服務推進等方式不斷激發農民的創業激情,開發農民的創業潛能。邀請成功創業的學員進行現身說法,分享自己的創業歷程和創業經驗,對提高農民的創業技能、增長創業信心也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7
關鍵詞:職業農民;培育;問題;建議
中圖分類號:F320.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432168
隨著新農村建設進程的不斷推進,農村現代化建設和農業產業化發展要求的不斷提高,對農民的各項要求也在提高,同時,對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有著更高的要求。然而,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一個龐大而艱巨的工程,需要相關職能部門合作,共同來完成。在整個工作中,必須找準目前存在的問題,針對問題添措施,努力實現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的突破。
1 長寧縣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現狀
近年來,全縣各級政府和相關職能部門高度重視農民培訓工作,嚴格按照“科教興農、人才強農、新型職業農民固農”的戰略,積極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助推縣域經濟發展,積極探索建立教育培訓、認定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體”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制度。通過兩年的努力,共舉辦新型職業培訓12期,在農村農業各領域培育新型職業農民668人,使之成為農村產業發展的帶頭人、致富帶頭人、科技帶頭人,促進勞動者從傳統向現代化的轉變。
2 長寧縣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存在的問題
目前,農村實際在家人員主要是老、婦、幼,有一定文化素質、相對有點經濟頭腦的人都選擇外出務工掙錢,不愿意選擇在家從事風險高、效益低、勞動強度大的農業生產,達不到新型職業農民高素質的要求。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要求同一個培訓對象不能在3a內重復參加培訓,哪怕是不同科目不同類別的培訓,否則在新型職業農民系統平臺無法錄入,導致農民參與培訓和掌握技能的單一性。對新型職業農民及其從事的產業發展的扶持力度不大,申報難度大,激勵機制不健全,不能有效提高新型職業農民對農業產業發展的積極性。所有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名額和經費由國家農業部、省農業廳統一下達和配給,地方政府投入能力有限,導致培訓的面不廣,跟不上發展的需要。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除了理論知識以外,也很注重現場教學和實際操作,因此種植業培訓時間基本選擇在生產季節,這樣可以讓學員更能開闊眼界、增長見識,但學員又不愿意在這期間參加培訓,因為正是生產上需要管理和勞動力的時候,一旦離開會給自己的生產經營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失,所以組織培訓有難度。
3 長寧縣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建議
3.1 建立新型職業農民選拔機制
確定高學歷回鄉創業人員、大學生村官、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養殖大戶進行先培訓先引導,形成領軍隊伍,引領新型職業農民隊伍不斷發展壯大。有意識的引導有一定文化程度和農業生產管理技能的人員加入職業農民隊伍。
3.2 建立新型職業農民培養機制
充分發揮縣農業局、農廣校以及其他培訓機構的作用,統籌協調好與農業職業院校、農技推廣服務機構、農業科研院所等公益性教育培訓資源的合作,采取理論培訓與實踐操作相結合、縣內培訓與外出考察相結合、集中培訓與分產業培訓相配套的方式,對納入培訓計劃的人員實行“分段式、重實訓、參與式”培育,選擇部分優秀新型職業農民到農業高校和先進產業基地實地學習培訓,提升培養質量。
3.3 建立系統化的培訓機制
“聯合輻射”。即聯合農業、畜牧、林業等涉農部門建立互通平臺,實現信息互通,資源共享。充分利用縣內規模農業產業基地,對新型職業農民進行培訓。 “校村互建”即培訓機構與產業集中發展村聯合成立生產實訓基地,帶動學員理論水平和實踐操作能力提升。 “中心依托”即成立農業科技專家服務團,以培訓基地、示范基地為中心平臺,將培訓內容制作成電子教育課程,實現新型職業農民跨時間、跨地域培育。 “跟蹤問效”即開展后期跟蹤走訪,檢驗學習效果,及時跟進技術指導,搜集合理化建議意見,總結存在問題和不足,不斷改進薄弱環節,完善培育方式方法。整合培訓資源,加大培訓資金的投入,整合培訓資源,加大培訓資金的投入,建設培訓基地,配備相應的設備、設施;在上級下達的培訓資金基礎上地方政府配套一定的產業發展資金,列入財政專項和農業發展基金項目,并逐年增長。
3.4 建立健全政策扶持機制
對新型職業農民從事規模種養產業,且參加政策性農業保險的,采取“先繳后補、減免補助”的方式給予一定額度的補貼資金。對高校畢業生新辦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家庭農場牧場1年以上的給予一次性獎勵。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制定職業農民養老保險辦法,對積極參與城鎮職工養老保險的新型職業農民給予一定標準的補貼,以鼓勵新型職業農民在農業經營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篇8
關鍵詞:建筑業;農民工;安全問題
中圖分類號:C91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06-0074-02
近年來我國經濟取得了飛速的發展,建筑行業是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之一,建筑業的不斷發展也使得從業人員迅速增加,尤其是農村剩余勞動力很快集中到了這個行業。現在農民工已經成為推動我國建筑業發展的真正主力軍,為我國建筑業的發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巨大的貢獻。但是,在為農民工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的同時也帶來了嚴重的安全問題。這主要是由我國建筑業的發展特點、農民工的整體素質、建筑企業的重視程度以及國家對此的重視程度等很多的主客觀原因造成的。據有關調查顯示,目前我國擁有近2億農民工,從事建筑業的農民工已經超過4000萬人,建筑業農民工往往是事故高發群體,占整個建筑業施工傷亡人數的80%以上[1]。這些數字都對我們有著強烈的警示作用,要不是盡快解決建筑行業農民工安全問題,將會帶來更大的損失和難題。現在政府已經開始重視這個問題,出臺了很多的相關政策法規,但是由于多方面原因還沒有真正解決建筑業農民工安全問題。下面我將對建筑行業農民工安全生產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相關的解決方法。現在對建筑業農民工安全問題進行研究,對切實減少農民工在建筑行業傷亡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農民工的定義及特點
1.農民工的定義。目前農民工的定義很多,下面是具有代表性的兩種定義:“農民工的基本含義是農村勞動力流入城市,從事產業勞動,并成為產業大軍主力的重要的社會群體。”[2]從廣義上來說農民工主要包括外出進城從事第二、三產業的離開家鄉的勞動力以及在本地鄉鎮企業就業的離土不離鄉的勞動力;狹義的農民工就只是指那些進城從事二、三產業的農民工。
2.農民工的特點。目前在我國,農民工所從事的行業一般都是施工環境變化很大的露天高處作業,這樣的行業危險性高,勞動強度大。農民工本身就缺乏相關的技術知識,再加之正規的專業技能培訓不到位。農民工的安全意識與安全知識很是不足,自我防護能力很差,造成農民工成為事故高發的群體。
第一,農民工的文化程度低。依據相關的調查證明,在我國建筑行業里八成以上的工人都是農民工。建筑行業由于門檻較低,流動性大,是農民工集中的重要產業之一。建筑行業農民工的文化程度較低,一般都是初中文化,對建筑行業的施工安全、操作技能很不熟悉,安全意識不高。
第二,農民工流動性大。主要是因為農民工所從事的行業一般都工程時間不長,一旦工程結束就會換到別的地方。
第三,安全管理不到位。這主要是企業不夠重視農民工安全問題以及農民工自己的不重視造成的。
二、建筑業農民工安全存在的問題
1.意識薄弱、資金不足。目前,多數的建筑施工企業都只是注重經濟利益,它們根本不會考慮施工安全問題,人員配置不到位,資金投入不足。有的企業還撤銷了安全管理部門,安全管理隊伍也是被大量削減。此外,企業基本沒有組織過安全培訓,有一些單位只是簡單地去買一些最基本的勞保用品,還有一些企業甚至連這些勞保用品都沒有配齊。企業的安全意識薄弱、資金也不足,這些情況都嚴重影響了建筑施工現場農民工的安全問題。
2.沒有科學合理的安全教育培訓機制。目前,在建筑業不管是企業還是建筑工人都沒有足夠的安全意識。他們對建筑業的安全問題知道得很少,導致對安全的教育與管理漠不關心,根本不能根據工作需要進行相應的安全培訓。有些企業就是組織了一定的培訓,但是培訓根本沒有針對性,安全培訓的形式很單一,內容只是一些書面的膚淺內容,根本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這些問題都嚴重影響了有效培訓機制的形成,這是造成我國建筑業農民工安全問題的重要原因之一。
3.建筑業的用人制度無法保障農民工安全。由于近幾年來建筑業發展迅速,企業為了追求利益,對農民工的生產安全根本不關注。有很多的企業根本沒有跟農民工簽訂勞動合同,政府對建筑業安全事故的處罰不重,使得很多地區建筑業農民工的安全問題得不到保障。很多情況下建筑業都是由包工頭來和企業簽訂承包合同,但是他和農民工沒有簽訂書面的協議,只有口頭許諾,有些雖然簽了協議,但也是很模糊的。再加上建筑業的勞動力供應過剩,農民工在選擇工作時只是處在被動的地位,為了工作根本不重視自己的安全問題。
4.建筑業安全監督不到位。建筑行業的安全檢查不到位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就是政府有關部門對建筑業生產安全不夠重視,沒有對他們進行嚴格的管理與控制,對違章的作業不進行及時的治理,事故隱患隨時都可能出現;第二方面就是企業不關注安全生產,只是對生產效率感興趣,為了盡快完工,對農民工的安全問題置之不理。有些企業甚至違規作業,比如安全設備不足。這些都導致建筑業農民工的人身安全沒有保障。
5.建筑業農民工的工傷保險沒有保障。農民工由于戶籍問題根本不能進入到城市的就業體系之中。這就造成農民工必須去從事一些具有很大危險性的行業,這些行業多數都是技術含量很低的體力勞動,這些行業的主要特征就是勞動強度很大、勞動時間很長、危險性很高。由于企業不能保證農民工的工商保險,一旦有事故發生就很自然地出現經濟糾紛。再加上農民工的弱勢地位,他們的合法權益就很難得到保障,因此很多的農民工都只能是自己來承受這些難題。雖然說很多的地區已經制定了相關的法律法規、暫行辦法,但是真正落實的很少很少。勞動時間根本不是依據國家規定的勞動法來安排的。很多的事故就是因為工人勞動時間太長,身體過度疲憊所造成的。
6.由于農民工長期生活在農村,農村生活本來就形成了一種散漫的勞動習慣,進入到城市并不能很快地從過去的習慣中走出來,對于建筑工地上勞動強度高、工作節奏緊張的環境還不能適應。再加上農民工愛喝酒、吸煙,就很容易造成安全問題。
三、解決農民工安全問題的對策
1.加強農民工安全教育。運用多種手段,比如電影、講座等形式不斷加強對農民工的安全教育,讓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意識深入到農民工的心里。對農民工的安全教育務必要脫離說空話,說白話,要真實地從現實出發,把發生在農民工眼前的建筑業安全問題擺在他們面前,用事實來教育農民工,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引起他們的重視,提高安全意識。
2.建立科學的農民工培訓機制。農民工的技能與素質都很低,所以農民工要想融入到現實的城市中,就必須要具備一定的文化素質與專業技能。因此,為了能夠改變當前的情況,政府有關部門與企業都要建立專門的培訓制度,對農民工進行安全衛生、職業病、安全法規、安全操作等方面的知識技能。要制定培訓方案,確保每一次安全培訓能夠有組織、有步驟、有成效的完成。培訓內容要寫入檔案,對培訓的內容進行及時的考核。為了保證培訓制度的有效運用,必須做到以下方面:第一,各地政府要確保培訓經費充足,對中央財政用于農民工安全培訓的專項資金必須及時到位。還要積極地爭取別的資金來更好地完成培訓;第二,改善培訓方式,提高培訓質量,要改變過去用上課的形式進行培訓。要把農民工的安全培訓融入到他們現實的工作中去,在現場進行培訓,甚至可以進行安全試探,讓他們親眼看到危險的真實存在,以此來提高農民工的警惕,提高培訓質量。
3.大力發展勞務中介組織。勞務中介組織具有專業化、社會化的特征,它是專門為農民工與建筑企業服務的第三產業。中介組織能夠依據不同的情況為農民工選擇合適他們的工作,并且能夠給他們有效的安全培訓。同時中介組織能夠對建筑過程中存在的不合理以及安全隱患進行監督,同時能夠提供事故的統計分析資料。這種組織的發展不但能夠減輕政府與企業的負擔,而且能夠更好地減少建筑事故,發揮工人的作用。
4.制定政策,確保農民工勞動時間與勞動強度。政府相關部門要緊密聯合在一起,根據現實情況對建筑業農民工的勞動時間進行規定,保證農民工能夠有時間進行休息,減緩疲勞。這樣就能夠讓農民工不再一直處于一種疲憊的狀態,減少安全事故發生的可能性。
5.完善農民工保障制度。為了保證建筑業農民工的安全,政府必須要制定出有效的制度,而且要確保這些制度能夠被有效執行。在我國的《勞動法》、《職業病防治法》、《工傷保險條例》等政策法規中都涉及了關于農民工工傷保險的有關規定。各地必須要嚴格依據這些法規政策,盡快把建筑業的農民工納入到工傷保險的范圍之內。企業單位必須要為在職的農民工辦理應有的工傷保險手續。對于那些沒有為工人辦理工傷保險的企業,國家有關部門必須要嚴格處理。建筑業企業還應該為農民工繳納一些意外傷害保險,用來作為保障農民工安全的補充措施。
6.加強個人安全保護裝備投入與管理。企業必須要按時提供高品質的建筑安全防護設備,并且要引導和教育農民工正確穿戴與使用這些安全防護工具設備。要建立配套的設備發放、更換、使用與報廢制度,讓這些防護設備能夠真正發揮保護農民工安全的作用。政府部門必須要嚴懲那些不能為農民工及時提供有效安全用具的企業,鼓勵與引導企業為農民工提供及時的、合格的、完善的安全防護措施。
四、結語
總而言之,建筑行業農民工安全問題要想得到徹底解決,就必須要依靠國家安全部門、建筑企業以及農民工的共同重視與努力。政府有關部門必須依法嚴格管理建筑企業。要充分發揮中介組織的作用,督促企業高度重視安全生產問題;農民工自己也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安全意識,熟練掌握各項專業技能,努力減少事故的發生。
參考文獻:
[1]孫璋鈴.淺談新形勢下建筑業農民工的安全問題[J].黎明職業大學學報,2008,(3):78-80.
篇9
關鍵詞:職業農民 培訓 方式 探索
中圖分類號:G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01(b)-0000-00
1 前言
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目標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加快農業增效,促進農民增收為方向,以提高農民農業科技水平及文化素質,增強農民就業創業能力為 主旨,進一步加強農民農業職業技能培訓,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能創業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建設一支與農業現代化相適應的主體力量。
2014年下9月初,根據達州市達川農發【2014】69號《關于2014年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工作實施方案及培訓教學計劃報送要求的通知》,我站培訓承擔培訓任務,并緊緊圍繞發展農村經濟、提高新型職業農民專業技術能力、促進新型職業農民增收這一重點實施開展新型職業培訓工作(也稱為民生工程培訓工作)。
我站在達州市達川區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辦領導的關心指導下,圍繞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總體目標要求,如期開展專項技術和職業技能培訓工作,完成4期215人新型農機類的新型農民培訓任務,創新了培訓模式,讓每個參加培訓的職業農民不但掌握新型農業機械方面的專業知識,為職業農民朋友創業致富創造必要的技術基礎條件,也更有力地推動全市農機化技術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在培訓過程中,通過采取多種措施,我站選擇確定了農業大戶、專業合作社、種植與養殖大戶等共4批培訓對象,針對不同的培訓對象,制訂了詳細的針對性強的培訓方案,組織優秀的由高級工程師、高級農藝師與研究生組成的實踐經驗豐富的教學團隊,選取結合本地實際的實用培訓教材內容,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開展培訓,同時精心組織實施培訓,嚴把培訓質量關,關心學員培訓期間的生活,培訓后受到學員一致贊評。
2 培訓新方式
我站在2014年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工作中的新方式方法式詳細介紹如下:
(1)分級細化組織領導
一是成立2014年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工作領導小組。由站長為培訓工作組組長、分別成立培訓小組、管理小組和后勤保障小組,每個小組都明確責任目標,多次召開會議,制定培訓工作方案,分解落實每位培訓成員的工作任務和教學團隊成員的教學任務,實行分工負責制,從組織上和制度上保障培訓工作健康有序的開展。
(2)健全培訓體系
落實了培訓師資隊伍,課程由高級專業技術職稱和研究生學歷人員任教,上級指定的理論培訓教材,往往介紹的是大平原地形上廣泛使用的大型農機,而我市屬于典型的山區丘陵地形,往往需要的是中小型農機,因此在組織授課內容時結合了本市實用農機,還將本市最新農機類科研成果融合到授課內容中,制定詳細的圖文并茂的幻燈片教案和通俗易懂的文字講義資料,滿足培訓教學需求,將教案課件刻成光盤,發給需要的學員,或將教案課件以郵件方式發給需要的學員,并開通了新型職業農民網絡課堂。
(3)重實訓,學員參與式教學
與以往的培訓不同的是,新型職業農民培訓不但重視理論上的教學,更注重實訓教學,課程設施符合本地職業農民的特點和學習規律,實訓活動多樣化,重針對性、實用性和規范性。如象我站的“農機操作與維修技術”培訓班就是4天理論學習課程,8天實訓操作課程,把學員組織到新型農機制造廠去讓工廠的技術人員給講解新農機具的設計原理,組裝過程,故障排除與維修等內容,并讓學員動手實際操作,還安排學員到新農機具使用現場(用戶)處現場操作,由用戶現場解答學員提出的各種問題。
(4)注重農機與農藝的融合
我們以往的培訓比較注重農機方面的培訓內容,這次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時,我們不但將本市本單位最新農機具新技術融合到教學內容中,還特地聘請了農藝專家來講授新農藝技術。如我站的“農機操作與維修技術”培訓班,就請我市農藝專家講授“高產優質蔬菜栽培技術”、“農產品質量安全”等內容。還有的一堂課由農機農藝兩方面專家來共同授課,如象“水稻全程機械化技術”、“新型噴灌技術”、“食用菌機械化生產技術”就是有農機農藝兩方面專家共同組織課件材料并同臺授課,使授課達到高質量高水準。
(5)注重政策法規與管理等內容的培訓
我們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訓中也講授了“農業政策與法律法規”、“農戶經營管理”和農機購置補貼等內容,這些正是新型職業農民所需要的知識。
(6)培訓生源的科學組織
廣泛宣傳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好處,是新型職業農民朋友積極主動自愿參加培訓,通過與區鄉農業技術站了解掌握職業農民的分布狀況,培訓需求等。
(7)妥善落實培訓資源
落實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場地、專業設備以及新型實用農業機械。建立班級及學員培訓檔案,為學員詳細準備了學習所用的各種資料,為培訓創設了良好的學習環境。
(8)加強宣傳,營造良好培訓環境,激發學員培訓熱情。
通過發放宣傳資料、公示與懸掛橫幅標語等,介紹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意義、內容、國家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扶持政策,激發學員學習技能的熱情。通過全方位、多渠道的宣傳,使廣大新型職業農民充分了解黨和政府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關心、支持,有效推進再創業工作。
(9)創新思路,保證培訓質量,提高培訓成功率。
一是思想認識到位,認識到培訓要滿足新型職業農民的新要求。同過去相比,新型職業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的方式有了很大變化,從事高效農業的新型職業農民,每年脫產學習一段時間,是完全有可能的;二是認識到培訓要講實用技術、理論知識和管理知識。過去我們的培訓著眼于實用技術,現在,新型職業農民有了發展的要求,不但要重視實踐,也要重視理論知識的講解,還要重視管理方面的知識;三是力抓培訓質量,上好第一堂課。在培訓中,達川區培訓辦領導親自上了第一堂課,傳達了國家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宗旨,市農業局農機化科領導宣講了達州市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須知,增強了學員的培訓熱情;四是專家和專業老師親臨授課及現場指導。培訓老師深入現場通過理論講解、實操教學,手把手地教各種操作技巧,幫助新型職業農民解決實際問題,在互動問答中學到了實實在在的技能; 五是注重培訓成效。培訓學員通過培訓后感觸頗深,非常希望得到更多培訓機會,有很多學員向我們談了他們培訓的感受:第一,他們在生產中遇到的問題,可以找到求教的人,避免請人花錢的尷尬。第二,參加培訓中把問題反映給老師,讓他們帶著問題來學習,有針對性地幫助學員,實打實讓科技在我們的生產中發揮重要作用。
(10)規范日常管理,正確處理矛盾,提升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效果。
一是成立班委會。建立班級管理制度,嚴格考勤,加強安全教育和紀律教育,對各位學員在我站的培訓情況及時反饋到區培訓辦,對培訓期間表現好的個人,頒發優秀學員證書,增強了培訓學員在培訓期間的約束力。二是處理好生產與學習培訓的矛盾。實行“產后”培訓,在生產后開展培訓,讓農民帶著問題參加培訓,參與討論,在實踐中遇到的問題能夠得到解決,從而不斷提高發展生產的能力和水平。通過培訓時間安排調整,大大提升了培訓效果。三是認真搞好培訓資料的收集整理,建立好培訓臺帳。嚴格資金管理制度,確保專款專用,充分發揮項目資金的最大效用。
3 存在的主要問題
在今年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工作中,通過對學員的走訪調查,我們現階段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還不盡如人意,存在以下主要問題:
(1)培新型職業農民訓工作后續政策跟進不及時,長大12天的長班學員不容易組織,學員培訓的積極性還有待于提高。
(2)在確定培訓實訓內容上,還應將實訓技術與創業技巧緊密結合起來。
(3)建議上級領導定期組織培訓教師外出學習,提高教師的培訓水平,尤其是實訓教師的水平。
4 今后培訓的打算
(1)及時總結經驗,推介成功典型,搞好宣傳報道和信息上報工作,形成良好的培訓氛圍。要做到將上期培訓中涌現出來的先進典型及時進行圖文并茂的跟進報道,上一期的先進典學員給下一期學員現身講解,組織相關專家進行網絡答疑和交流,形成良好的培訓氛圍,將培訓信息及時準確地上報給上級相關部門,并實行網絡銜接,上級部門可以對培訓實現動態管理與指導。
(2)在總結經驗基礎上,實現了兩個轉變:第一是培訓的著眼點實現從個體培訓到群體培訓的轉變。從三個方面來進行對農民群體的培訓。一是實用技術培訓,以傳統農業為主;二是創業培訓,就是培訓農村經紀人、種養大戶、農民專業組織領辦人,幫助他們拓寬視野、提高能力;三是新型農民培訓,就是對農民進行專業技能培訓,幫助他們盡快掌握就業本領,順利實現就業,并能小創業;第二個轉變是培訓主體實現了從單一到綜合的轉變。努力整合各種農業教育資源,把單一的農業部門進行的培訓,轉變為農業科技部門、農村專業合作社、種養大戶等社會力量參加的培訓體系。組織一個農業科技講師團,讓講師團常年活躍在農村。讓身邊人來講身邊事,新型職業農民更容易接受。
5 結束語
隨著現代農業發展的不斷推進,中國迫切需要培養大批有較高生產技能、較強創業意識、一定管理能力的現代農業經營者。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創業培訓,培育創業型的現代專業農民,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基礎,是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增強農業農村經濟活力和農民增收的關鍵所在,因此,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這項工作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張愛華.關于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幾點思考[R].科技與企業,2012(3)
[2]胡德華.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其創新對策[R].成人教育,2012(11)
篇10
摘要:河南省是人口大省和人力資源大省,進行職業技能培訓是轉移剩余勞動力、擴大就業的有效途徑。然而在城鄉勞動力職業培訓中存在培訓內容缺乏針對性、培訓資金投入不足和培訓實效性差等問題。結合我省實際,開創企業為主導的新型培訓模式、完善“訂單式培訓”和多渠道進行融資,形成河南省特色職業培訓模式是解決職業培訓問題的出路。然而我省又是農業大省,針對農民的職業技能培訓顯得尤其重要,怎樣創新農民工培訓模式,有效地對農民工進行技能培訓,是提高勞動力素質和促進就業的關鍵。
關鍵詞:職業培訓;勞動力;培訓模式
就業是民生之本,擴大就業和再就業是解決人民群眾現實問題的重大舉措,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體現。而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全面提高勞動者素質是促進就業再就業的必要途徑。河南省是人口大省,也是人力資源大省,而勞動者就業的需求與勞動力總量過大、素質不高的矛盾長期存在。怎樣有效地進行職業培訓,提高勞動者素質,以適應市場需求促進就業是關系我省億萬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大事。
一、挖掘城鄉勞動力職業培訓中存在的問題
通過對我省勞動力資源、職業技能培訓現狀調研分析,發現城鄉勞動力職業培訓體系中存在參加培訓者積極性不高、培訓內容與實際需求脫節、培訓過程形式化等問題。
(一)培訓內容缺乏針對性
我省勞動力分布廣且存在地域差異,現有的培訓體制形式單一缺乏針對性。培訓內容脫離實際,沒有充分結合地方特點。城鄉勞動力培訓內容與企業生產需求的嚴重脫節,是農民工教育培訓中存在的一個嚴重性問題,這一問題直接導致了農民工培訓的積極性不高。在培訓內容設計上仍以理論知識和市場現有情況的分析,缺乏實際操作技能的培訓和實習。和有相當一部分培訓單位沒有充分考慮到對日益發展的現代制造業、建筑業、紡織業、服務業所需的技工技能的培訓。此外,缺乏對勞動者進行必備的社會公德、法律知識和維權意識等方面知識的培訓。培訓內容僅限于一定行業的狀況簡述和相關技能的理論層次,難以適應市場對勞動者素質的全面要求。
(二)培訓資金投入不足
培訓資金是勞動力培訓的首要保障。沒有一定的資金投入,培訓就不可能有序進行。我省根據就業形勢變化和就業工作需要,切實調整支出結構,多渠道籌措資金,加大就業再就業資金投入(其中包括職業),并將就業再就業資金納入年度財政預算。經勞動保障部門認定的各類職業培訓機構可為規定的人員,可向培訓機構所在地勞動保障部門申請職業培訓補貼。職業培訓補貼標準:A類專業每人600元,B類專業每人500元,C類專業每人400元1。其中農村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以所在地定點培訓機構為主進行,農村勞動力參加職業培訓并實現就業的,可享受政府提供的一次性職業培訓補貼。縣級以上勞動保障部門負責培訓機構的認定,并會同有關部門做好培訓資源的整合,規范培訓秩序,確保培訓質量2。政府對職業教育的投入嚴重不足,已經成為如今對農民工進行職業培訓的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三)培訓實效性差
培訓實效性是指培訓實際結果符合生產需要的程度,表現為勞動力在生產中實踐中的作用發揮。培訓實效性的高低直接影響培訓對象的就業和收入。在培訓過程中常常出現培訓內容及其深度不適應當農民工的接受水平,而且培訓對象基礎和接受能力參差不齊;我省現有的培訓周期短,而且往往與生產實踐脫節,培訓內容很難對市場變化做出快速反應。這種短而快的培訓模式造成培訓實效性差的結果。沒有良好的培訓效果,經過培訓的城鄉勞動者沒能如愿的就業和增加收入,勢必導致培訓對象積極性不高的局面。
由于市場的需求,農民工對技能要求呈現出特殊性,在培訓內容和專業設置上,要準確把握市場,突出實踐技能培訓。在培訓過程中,要做到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使培訓具有針對性、實效性。
二、形成河南省特色職業培訓模式
我省針對勞動者素質不高,不能適應現代勞動力市場需要的問題,積極強化我省城鄉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取得了有效成果,使我省勞動者的素質得以提高。然而,仍然存在培訓內容缺乏針對性、培訓資金投入不足、培訓實效性差等問題。針對我省職業技能培訓中存在的問題,結合我省實際,構建體系完善、富有成效的城鄉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體系,對促進就業和再就業,保持我省經濟持續、平穩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以職業教育方針為指導,開創企業為主導的新型培訓模式
我省在充分發動社會教育資源的基礎上,不斷完善“政府主導、依靠企業、充分發揮行業作用、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公辦和民辦共同發展”的辦學格局,堅持了“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辦學方針3。然而傳統的培訓模式不能有效的滿足市場的新變化,模式創新是解決培訓中出現的問題,形成科學有效的職業技能培訓機制的有效途徑。
使企業成為培訓的主導。結合國內外農民勞動力職業培訓的特點和我省的實際,要形成以“市場為導向”的培訓模式。要想取得良好的培訓效果就必須將職業技能培訓與市場需求相結合,與用工單位相結合。在具體培訓過程中,使企業成為培訓的主導,培訓方案的制定、培訓課程的安排和教師的配備都要以生產實踐的需求為主,讓用人單位充分發揮應有的作用。在教學過程中突出勞動者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就業創業能力的培養。有條件的企業要結合他們的工作實踐,讓學員實際見習,這樣既提高他們的對事物的認識能力,同時也鍛煉了他們的實際操作能力,為他們走上實際工作崗位奠定了實踐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