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職業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時間:2022-11-11 05:42:52

導語:農民職業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民職業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摘要:農業作為我國的基礎產業,在國民經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農民教育問題更是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通過對株洲農村實地調研,研究發現農民職業教育當前的主要問題有:“農民荒”導致農民職業教育難以為繼;農民大多學習動機不足,無力承擔教育費用;農民職業教育沒有得到有效落實;農民職業教育缺乏針對性,難以滿足農民的現實需求。結合原因分析,提出了提高農民職業教育的對策:加強農村經濟建設,加大教育投入;完善監管機制,明晰責任,提升基層干部素養;優化頂層設計,打造特色農村職業教育;凝聚多方合力,激發農民學習的主動性。

關鍵詞:農民;職業教育;鄉村振興;湖南株洲;淥口區

1982—198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的“中央一號”文件連續5年將“三農”問題作為主題,成為全黨工作的重心。2004—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又連續17年仍然將“三農”問題作為黨工作的首要目標。為加快推進農村改革與發展,黨的報告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要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1]。為了積極響應國家的政策與號召,2014年湖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了關于加快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意見(湘政辦發〔2014〕46號),明確了工作目標。2014年選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較快、基礎條件較好的市、縣進行整市整縣推進試點,2015年在總結試點經驗的基礎上在全省全面開展。2017年全省培育新型職業農民10萬人,2020年全省新型職業農民達到30萬人[2]。總體來看,“三農”問題依然是我國現代化發展過程中必須面對的重要問題,也是我國全面實現小康社會亟待解決的短板問題。“三農”問題的核心是農民,農民是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建設和發展的主人。隨著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業產業呈現出規模化、機械化、現代化、智能化,而農民的整體素質和教育水平卻相對滯后,難以適應農村發展的要求。因此,加強對農民職業教育的研究,對于破解“三農”問題,促進鄉村振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農民職業教育的現狀

為了更好地了解農民職業教育的現狀,以湖南省株洲市淥口區南陽橋村、灣塘村為例,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對南陽橋村和灣塘村的農民進行隨機抽樣調研。其問卷是基于農民職業教育的基本情況,并參考相關文獻設計而成,具體包括3個部分,即個人基本信息、農民對職業教育或培訓的認識、農民職業教育的參與度。除特殊標記的部分題目外,均采用單選題的形式。共發放問卷120份,舍棄不符合答題要求的5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115份,回收率達95.8%。采用Excel和SPSS軟件對調查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因而調查數據效度和信度較高。1.1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為了深入了解不同年齡、職業和生活條件的調查對象對農民職業教育或培訓的認識,本文對調查對象的基本信息進行了整理。1.1.1年齡分布。此次調查對象年齡跨度較大,但分布均衡,其中20~30歲占21.7%,30~40歲占19.1%,40~50歲占20%,50~60歲占25.2%。1.1.2目前的從業情況。農民目前從事的職業調查結果如表1所示,其中高達42.6%的受訪者屬于“完全非農”,而“單純從事農業”的僅13%。這充分體現了當前部分農民放棄務農生活,離開土地轉向城市自謀生計的現象,即“農民不務農”的潮流。1.1.3農民的閑暇活動。農民業余時間主要從事的休閑活動如圖1所示,“讀書、看報”的只有20%;“在家看電視”“玩游戲、手機等其他”“打牌”這類休閑娛樂活動花費了近3/4的時間。不難得出大部分農民主要的業余時間用于消遣等娛樂方式,也可以大膽推測鄉鎮等地方機構沒有積極組織或動員農民參與健康文娛活動和培訓工作。1.2農民對職業教育或培訓的認識。1.2.1農民接受職業教育的意愿。對于“如果時間允許并且不收費用,您是否愿意參加農民職業教育或培訓”一題中,調研結果顯示,大部分人傾向于愿意。其中,20%的受訪者表示“非常愿意”,42.6%的受訪者表示“比較愿意”,27.8%的受訪者持中立態度,表示“無所謂”,僅有不到10%的受訪者表示“不太愿意”。由此看出,只有在政府予以經濟支持和自身時間寬裕的情況下,農民對接受農民職業教育和培訓才有迫切的需求與期望。1.2.2農民實際承擔教育費用的能力。在個人接受職業教育方面,調查結果如表2顯示,只有20%的農民實際每年為自己繼續教育(接受培訓、購買書籍等)支出500元以上的費用;農民在繼續教育方面零支出的比例高達39.1%。這充分表明大部分農民沒有閑錢和時間投資教育,對提升自己的職業技能或文化素質等感到無能為力。1.2.3農民職業教育的期望。農民職業教育效果不僅受制于農民的學習意愿,還與教師的業務素養和科學的教學方式密切相關。一是農民喜歡的教師類型。在農民職業教育與培訓的需求與期望方面,對“培訓教師的期望”調查結果如表3所示,高達54.8%的調研對象選擇“貼近生產一線的農技人員”,其次是“鄉村能人”,占34.8%。由此可見,農民喜歡注重實踐、擅長操作型的教師。二是農民喜歡的授課方式。對“授課方式的期望”調查結果如表4所示,農民最喜歡的授課方式是“語言通俗易懂”與“理論聯系實際”,分別占比49.2%和46.5%。此數據充分表明,農民在接受農民職業教育或培訓的過程中,期望教師結合實際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采取簡單明了的授課方式進行,而非高深莫測的“忽悠”。1.3農民職業教育的參與度。在農民職業教育與培訓的參與度方面,本調研結果顯示,僅有5.2%的人參加過農業技術培訓,94.8%的人沒有參加過,調查群體的農民職業教育參與度低。在參與過農民職業教育的群體中,高達67%的人表示“培訓效果一般”,僅10.3%的人表示“培訓效果良好”。22.6%的調查對象在“您覺得政府是否根據當地的農業發展情況來因時因地安排培訓”選項中選擇了“是”,77.3%選擇了“否”。這兩組數據表明,當地政府為農民提供的職業教育實用性和針對性有待加強,教學水平和培訓質量亟待提高。在沒有參與過農民職業教育的群體中,本文針對“制約其接受農民技術培訓的多重因素”展開調查(本題可多選),其結果如圖2所示。高達61.5%的調查對象認為“當地缺少培訓機構”,37.6%的人則認為“作用發揮不明顯”。因此,鄉鎮地區缺乏相應的教育基礎設施或教學資源等條件成為阻礙農民接受職業教育的主要原因之一。

2農民職業教育或培訓存在的主要問題

2.1“農民荒”導致農民職業教育難以為繼。對農民目前的從業情況調查發現,單純從事農業的農民僅占13%,大量農村勞動力流向城鎮。2015年株洲獲批國家第一批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城市。相比往年,株洲2018年城鎮常住人口達到270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提高了2.2個百分點,達到67.87%;戶籍城鎮人口增長了0.54個百分點,達到46.11%,兩項指標均已經超過國家、省新型城鎮化規劃2020年目標要求[3]。這兩組數據表明城鎮化是未來不可阻擋的趨勢,且株洲“農民荒”的問題會越發嚴重。這使新農村建設和鄉村振興面臨后繼無人的危險境況,農民職業教育也面臨著生源短缺等問題。2.2農民大多學習動機不足,無力承擔教育費用。本文調研發現,農民閑暇活動大多以打牌、看電視等消遣娛樂為主。數據反映出2個問題:一是農民對參與健康的文體活動缺乏熱情,對接受自身綜合素質能力等發展性的教育與培訓缺乏主動追求的精神,農民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以及自覺性亟待提高。二是農民對職業教育和未來的職業規劃缺少認知與主動的思考,未能正視業余時間的利用價值,缺乏有效的時間管理,因而業余時間大多享樂荒廢。此外,據以上調查結果,僅20%的農民愿意每年為自己繼續教育(接受培訓、購買書籍等)支出500元以上的費用;若可以免費接受教育,卻有超過60%的農民愿意接受職業培訓,這充分說明經濟是影響農民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2.3農民職業教育沒有得到有效落實。從參與度方面的調查可明顯看出,大部分受訪者沒有參與過農民職業教育或培訓,且未參與的原因與教育設施、教學質量等方面有關。這反映出一個重要問題,農民職業教育在執行過程中沒有得到真正落實。具體表現在兩方面:一是相關部門的基層干部宣傳解讀不到位,農民對職業教育等惠民項目缺乏深入了解,沒能及時響應;二是農民職業教育的專項資金沒有用到“刀刃”上,教育教學資源,尤其是硬件設施不健全、不完善,這些問題都嚴重影響了農民職業教育推行的成效。2.4農民職業教育缺乏針對性。根據以上調查結果,在參與過農民職業教育的群體中,高達67%的人表示培訓效果一般,77.3%的人認為政府沒有根據當地的農業發展情況因時因地安排培訓。這兩組數據充分說明,當地的農民職業教育沒有切實根據受教育者的特征以及農民教育的規律來制定符合當地農民的教育教學規劃,沒有根據農民的實際需求安排對應的培養方案;反而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來灌輸普遍理論知識,以致農民職業教育缺乏針對性與應用性,農民幾乎沒有機會接受最優質的職業教育,農民教育失去吸引力。

3影響農民職業教育或培訓的因素分析

3.1農村經濟欠發達,教育投入嚴重不足。面對農民職業教育的發展機遇,鄉村經濟基礎與農民的低收益是橫跨在農民與農民教育之間的“一座大山”,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農村家庭經濟無力支撐農民“再教育”。隨著經濟的急速發展、物價的抬高、教育投資的成本不斷增長,培訓的學費以及學雜費也大幅上漲。大部分農村家庭只能基本實現溫飽問題,即使部分農民對提升自我素質抱有很大熱情,但因缺乏足夠的資金,他們只能花費更多的時間賺錢以解決基本的生計問題,因而沒有足夠的精力和經濟能力進行教育投資。二是城市就業的收入高于鄉村務農。盡管農業科技與經濟取得重大突破,湖南省地級市、縣的農村偏遠地區仍以手工農業等傳統農業為主,經濟效益低,農民務農的積極性受挫。相反,在城市打拼的新生代農民工每個月能得到更高的工資收入來滿足生活成本日益提高的需求[4],因而他們不愿接受農民職業教育留鄉務農。三是城鄉經濟發展仍然不平衡。在不發達的農村,優質的教學資源、設備、教師等條件極度匱乏,學校缺乏足夠的辦學資金,農民只能被迫接受區別于城市教育的不平等教育。因此,農民職業教育會出現作用發揮不明顯、當地缺少培訓機構等教育問題。3.2基層干部隊伍素質參差不齊,監督機制亟待完善。基層干部缺乏執行力,從而導致農民職業教育與培訓工作流于形式。盡管早在2009年3月株洲市就出臺了《百萬農民教育培訓工程計劃》,計劃指出,2009—2020年,將分階段、按步驟開展以農村勞動力為主的不同類型的培訓教育,培訓總人數不少于100萬人次,每年不少于10萬人次[5]。然而,根據本文深入農村基層的調研統計,真正有效地實施農民教育培訓的地方政府和單位寥寥無幾,農民職業教育的參與比例不高,其原因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監管與督察是農民教育過程中最關鍵的一環,能直接影響最終實施效果。雖然政府的監管機制與監管體系已基本形成,但在農民職業教育與培訓的執行監管方面仍存在很大的缺口。上級領導與下級干部、各部門之間、干部與農民群眾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與督察管理,從而使農民培養計劃與政策的執行浮于表面、敷衍了事。二是農民職業教育或培訓的實施細則與獎懲條例不完善。具體的規定與工作細則不明確,績效評定的衡量標準難以界定,農民的培訓工作在實施中責權不明晰。因此,基層干部對于農民職業教育培訓工作的推行無所適從,甚至推諉責任,使教育或培訓工作草草了事而流于形式。三是鄉鎮政府部門在實施農民職業教育培訓過程中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基層干部自身素質不高,缺乏對培育時代新農民和發展農村新理念的認識,并且相關的業務管理能力不強,因而基層干部對農民職業培訓不夠重視,缺乏長遠的戰略性目標,再加上督察審核力度不夠,農民職業培訓工作易半途而廢,相關扶農政策難以真正落實。3.3在城市化建設進程中,農民社會地位亟需提升。株洲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批重點建設的工業重鎮,國家在“一五”“二五”期間重點投資了株洲電廠、國營三三一廠等工業項目的建設。21世紀后,株洲的工業化水平位居全省第一,多元的工業體系也逐步形成[6]。工業的發展帶動了城市勞動力的需求,因而農民涌向城市的速度大幅提升,城鎮化率也得到了快速提高。作為一座工業特色的城市,政府在制造業、重工業等企業投入了更多的資金、人力、政策和扶持。因長期受重工輕農發展理念的影響,株洲農業的社會地位持續偏低,農業基本建設的投資成本遠低于工業投入,工、農業教育資源也存在不平衡。例如,株洲市擁有一所“湖南省國內一流學科建設高校”———湖南工業大學,同時株洲擁有一批以工科為主的職業技術學院,如湖南冶金職業技術學院、湖南化工職業技術學院、湖南有色金屬職業技術學院等。但目前株洲市管轄的“五區”范圍內沒有農業類的專科學校。人才培養結構性的失調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農民職業教育的發展。在農業教育資源分配上,無論對學校、企業機構、實習基地等硬件設施的投入,還是對農業專業知識技能、經營管理素質、文化素質等提升農民職業素質的課程資源的開發,都遠低于工業教育資源。因此,農民難以享有最優質的農民職業教育。3.4農民綜合素質文化程度偏低,對農民職業教育響應不足。現代教育日益呈現出自我化、自主化的趨勢[7],使農民在農民職業教育中的主體地位更為突出。然而,農民作為受教育的特殊群體具有其特殊性和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農民職業教育的推進,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受農村集體氛圍的輻射影響,以及歷代家庭中傳統務農觀念的制約,農民易滋生不思進取的惰性以及安于現狀、得過且過的滿足感。二是農民由于文化水平有限、思想狹隘,意識不到農業科技革命與農民職業教育對經濟的反作用,僅僅致力于解決眼前的短期目標而忽略知識技術帶來的長期效益,這也導致農民主動求學的動力和意愿不足。三是農民的實踐操作能力較強,但缺乏對系統理論知識的渴望。農民的智慧結晶產生于對“生活世界”的感性認識與生活積累,他們對具體的、直觀的事物有其獨特的敏感性和理解力,且精耕細作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足以滿足農民的日常生活需求[8]。他們對書本知識的接受能力較弱、學習效率較低,同時受“讀書無用論”的影響,農民對學習缺乏耐心與興趣。因此,農民對職業教育或培訓的社會響應程度不足[9]。

4完善農民職業教育的策略

4.1加強農村經濟建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4.1.1農民增收是鄉村振興和農民富裕的關鍵問題。一是國家應大力發展國內農業產業,給予國內農產品的收購價格一定的政策傾斜,不依賴進口的農業原材料和農副產品,鼓勵農民積極務農。這將極大地提高農民務農的生產積極性,培植農民“愛農業”的職業道德情感與農民對鄉村故土的依戀[10],有助于農民接受職業教育向新型職業農民邁進。二是國家應優化和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使農業結構符合社會和自然發展的規律與需求。并且加大對農業科技的資金支持,鼓勵農業的產業化和市場化,堅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保障數量與質量齊頭并進,堅持發展綠色有機農業,以實現社會日益增長的健康飲食的需求,以此拉動內需,從而實現農民增產增收,增強農業生產力、競爭力,縮小城鄉差距。在經濟效益刺激下,農民將對農民職業教育獲得全新的學習內驅力。4.1.2農村家庭的收入水平是影響農民接受職業培訓的直接因素。國家可提供免費培訓以滿足農民的職業培訓訴求。一是選拔“農民職業教育免費生”。可參考《江蘇省高等職業院校面向社會人員開展全日制學歷教育施行辦法》(蘇教〔2019〕9號文)的措施,提供系統全免的全日制農民職業教育。根據農民對生產經營、社會服務、專業技能等不同類型的需求、現有的教育優勢資源以及當地農業產業未來的前景,合理制定免費接受農民職業教育或培訓的人員數量、標準等具體培養方案[11]。政府可結合村委會推薦、相關職業背景的鑒定、農民自主報名等方式篩選生源,為農村培養更多“懂技術、善經營”的鄉村能人。二是投入適當比例的農民職業教育專項補助資金,擴大受教育人群。一方面,政府建立和完善補貼制度,與農民各自承擔部分教育成本。政府負責基本的學費,農民自行購買職業教育所需的農機具等。此外,政府要對參與培訓取得農民職業教育證書后并從事農業產業相關的農民給予補貼獎勵,例如每個月獎勵200元,連續獎勵1年等措施;對占據農民生產勞作的時間應予以一定的生活補助,從而鼓勵農民為鄉村建設做出更大貢獻。另一方面,為農民職業教育提供低息信貸,鼓勵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和相關企業支持農民教育事業。相關企業單位制定一套農民教育培訓方案,上級部門嚴格監督審核培訓過程,對于取得杰出培訓效果的農村經合組織等單位予以信貸優惠和稅收減免[12]。4.2完善監管機制,明晰責任,提升基層干部素養。4.2.1完善農民職業教育培訓相關的法律法規和制度,創新相關的監督管理辦法。一是改進部門之間以及上下級的協調合作機制,加強團隊間的溝通,提高分工協作能力。二是在保護農民個人隱私的前提下,建立農民教育的第三方“信息反饋平臺”,政府可通過熱線電話、微博、微信公眾號留言等方式,及時獲取農民對教育與管理的最新需求與建議。三是領導不定期到基層各部門暗查暗訪、突擊檢查,以督促工作的有效落實。深入調查農民群眾受教育的真實情況,掌握農民職業教育的最新實施動態,以保障教育工作穩步推進。4.2.2建立健全規范化的農民教育培訓目標考核機制,科學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考評體系。一是根據不同工作崗位的性質、環境等實際條件,制定不同特點的工作具體內容和考評標準[13]。堅持責任到人,讓每一位執行者職責分明、各盡其責、各盡所能,從而形成工作內容彼此知悉理解的良好局面。二是堅持考核需限期完成的階段性目標任務,將農民職業培訓效果納入政府有關責任人的政績考核和年度綜合考評范疇,對達到或超出工作目標考核標準的部門與相關負責人可酌情增發40%~60%年終獎。這將有效刺激基層干部的業務能力,提高農民職業教育相關政府部門和領導干部的執行力與工作效率。4.2.3整體提升基層干部的綜合素質。農民職業教育是一項漫長、艱巨的育人過程,堅持持續發展農民職業教育與落實農民培育工作需要一批優秀基層干部的帶領。加強農村基層干部的自身建設,提高綜合素質能力刻不容緩。一是提高基層干部的知識文化水平。在實施農民職業教育前,政府等有關部門應開設相關的培訓班并規定考核標準。干部可通過參與培訓、潛心自學等方式培養理論素養,加強對農民職業教育與新農村建設理念的深刻理解。最終通過農民職業教育各項政策和理論知識考核的基層干部,方可接管相關工作。二是提升基層干部的技能水平和溝通能力。基層干部應自覺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在實踐歷練中豐富經驗。一方面,干部可定期開展經驗分享會,與農民群眾促膝交談,在溝通中了解農民職業教育實施的工作動態和不足,及時調整管理方式和策略,同時積極為農民職業教育宣講宣傳,讓更多農民投身于這場職業教育。另一方面,基層干部應每周向領導匯報農民職業教育的進展,并向領導、同事以及同行專家學習經驗。只有不斷提高業務能力并滿懷工作熱情,基層官員才能科學地引導和落實這場持久的農民職業教育,為實現鄉村振興與農民富裕作出貢獻。4.3優化頂層設計,打造特色農村職業教育。4.3.1打造特色農村職業教育。盡管種種因素限制了農村教育不同于城市教育,但是通過社會各界共同的努力仍能改變農村教育的現狀。一是加強政府對鄉村教育的政策傾斜,為農民接受再教育創造良好的環境。完善農民職業教育相關制度的頂層設計,落實農民職業教育的補貼保障政策。二是鼓勵社會對發展農民職業教育的支援。農業產業等相關企業可與農民職業教育進行合作,企業為農村教育提供資金支持與教育援助,為農民實地學習提供實訓場地和經驗指導等,農民也能為企業提供更優質的原材料等,形成產業鏈互惠雙贏。三是為農村引進高素質的教育管理人才和“雙師型”教師,全面提高農村教學質量。在實施農民職業教育前做好農民培訓需求調查,分析不同類型和特點的農民對培訓內容、形式、時長等方面的真實訴求,針對性地制定農民職業教育具體培訓方案。讓懂教育的人來管教育,讓一線經驗豐富同時理論素養頗深的教師來教學。利用科學手段改進教學模式,用通俗易懂、理論與實際結合的教學方式方法來培訓當地農民。例如,興辦農民田間學校來傳授農業科技知識,開展“合作高校函授或網絡教學”等,聯合一線農技人員與資深教授編寫本土化的教材,形成不同于城市教育的、頗具特色的農民職業教育。4.3.2以工業制造為主的株洲應該利用“工業反哺農業”以及城鎮化對農業發展的推動作用,提高農業的綜合競爭力和社會地位。農村的城鎮化趨勢為建設現代農業特色產業集聚區迎來了機遇與挑戰,利用株洲茶陵縣的紅茶、攸縣的豆腐香干等當地優質農副產品,以及城鄉市場、管理、設備技術、人力資源等現代生產要素,擴大農村招商引資,打造特色強農項目,形成本土農副產品的龍頭企業與品牌,實現農業產業化轉型,進而提高農業的綜合效益與地位,實現工農業的協調發展。根據當地特色與需求,鼓勵企業有針對性地投資農村教育,產教結合,吸引當地農民“亦工亦讀”,形成持續發展的農業系統[14]。“亦工亦讀”的教育模式有利于解決農民就業難與“農民荒”的問題,提高農民的學習熱情,也有利于解決農民教育生源“質”和“量”的問題,從而積極推動農民職業教育的發展。4.4凝聚多方合力,激發農民學習的主動性。4.4.1改善農村(社區)環境,營造優良學習氛圍。農村的集體氛圍對農民的精神面貌、行為方式以及生活狀態都產生著重要影響。為了充分發揮積極健康的氛圍對人潛移默化的熏陶作用,相關政府部門可積極采取以下行動:保持綠色、潔凈的鄉村風貌,加強人文文化環境建設。一是開闊整潔的視覺感受和生活環境將直接影響農民對待生活的態度。村委會可根據實際情況靈活制定本村的衛生值班計劃,每個月選派幾戶“優秀衛生標兵”對本村的衛生進行檢查,檢查結果納入每年度“優秀衛生標兵”稱號的評選,對獲此稱號的農戶給予適當的物質與精神嘉獎等。二是人文文化建設是創新農民務農理念和方式的重要條件,具體建議如下。一方面,各村應加強環境布置。村干部可張貼“新型職業農民創業成果”或“農技知識庫”于公告欄,在農村人口密集處或交通要道設計“鄉村達人”的藝術雕塑,發揮榜樣示范帶動作用,傳遞積極創新的精神價值取向。另一方面,設立“農村新科技體驗區”。農民在健康充實的休閑娛樂活動中,切實感受農機新產品與新型農業生產設備對農業生產與農村經濟的附加價值,以期提高農民對學習職業技術的興趣。三是村委會還可根據本村具體情況制定各類文化制度,使村民的個體行為符合新農村建設的精神文明要求。例如,鄉鎮政府可安排相關專家指導農民合理規劃休閑娛樂時間,可安排某個固定時間段集體跳廣場舞、健身、學習農技知識等,從而形成健康和諧的文化氛圍。4.4.2打破農民關于“讀書無用論”的思想禁錮,深化其對科學理論指導實踐的認知。實踐固然重要,但是科學理論能系統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的本質與規律,科學地預見事物的發展方向。因此,學習科學理論對農民科學務農、創新農村現代化作業方式具有指導意義,具體建議如下。一是激發農民的學習需求。需求是個體行為活動的內驅力。余惠瓊等[15]提出了創造就業機會,使“讀書無用論”不攻自破的方法,但具體措施卻淺嘗輒止。因此,本文在此基礎上提出,通過“農企合作”與“亦工亦農”等以企業、區域發展需求為導向的具體措施來解決農民就業問題,激發農民學習職業教育的原生動力。二是結合農民自身特殊性、復雜性等特點有針對性地設置農民職業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以期提高農民學習的熱情。例如,利用農民動手操作能力突出的先天優勢,將科學理論知識融會于“自然實驗室”,讓農民在“自然課堂”中感受農技知識的魅力與實際價值,改變農民對理論知識學習的排斥心理。三是重點培養農民熱愛鄉村故土的思想情懷與“愛農業”的價值取向。平衡農民在發展水平上的能級式發展和發展內容上的拓展式發展,使其提升技術能力的同時,內在心靈得到充盈[16]。教師可將技術教學與情懷教育相結合,在農技知識課堂上進行情感滲透,培養一批有理想、有責任、愿意扎根中國農地、努力實現鄉村振興的新時代農業人才。

作者:袁晨 方成智 單位:湖南農業大學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