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培訓存在問題范文

時間:2023-10-17 17:25:1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農民培訓存在問題,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農民培訓存在問題

篇1

1 存在問題

目前興城市農民科技培訓主要存在投入不足,需求旺盛,培訓主體不明確,培訓效果難以評價等問題。但是興城市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城市,農民在全市人口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農村耕地面積較大,農民大多數仍以農耕收入為主要生活保障,所以加強興城市的農民科技培訓工作勢在必行。

農民的科技培訓應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培訓模式。興城市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的人數眾多,各鄉鎮的經濟發展也不均衡,要根據各鄉鎮的實際情況來選擇培訓的相關內容,要避免培訓模式過于單一,培訓形式過于籠統。基于興城市的基本情況分析,剩余勞動力要大量轉移,可選擇陽光工程科技培訓模式與技術學校科技培訓模式,例如海濱鄉、大寨鄉等;對于文化水平普遍較高的鄉鎮,且農民收入也較高的鄉鎮,例如南大鄉、沙后所鄉等,可選擇職業學校科學技術培訓模式;對于技術文化水平比較高但是農民的經濟收入比較低的鄉鎮,可以選擇培訓卷培訓模式,例如舊門鄉、三道溝鄉等;對于勞動力密集型企業較多的鄉鎮,如高家嶺鄉,可以選擇用工企業為主的培訓模式。

提高農民科學技術培訓效果重點要掌握農民的實際情況,要根據農民生產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需求來選定培訓的內容;要根據不同培訓內容來制定不同的培訓方法;培訓的時間要根據農民生產活動的律來制定;培訓人員要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傳授科技知識。

2 發展對策

2.1 加大政府投入力度,保證培訓經費支持

農民科技培訓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強有力的支持,尤其是經費的持續投入來保障其發展。政府作為社會服務的主體,理所當然應該是農民科技培訓的投入主體,加大對農民科技培訓的經費投入,并且保證經費連年穩定增長。當然,培訓的投入可以鼓勵社會多元化,企業、協會、農民合作組織等都可以作為投入主體,有針對性的鼓勵和發展社會力量來進行農民科學技術培訓經費的投入,并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為主導的投資機制。

2.2 提升農民科技素質,增強科技培訓效果

科技素質提升和農民科技培訓是相輔相成的關系,素質提升,有利于提高培訓效果,對農民進行科技培訓,有利于提高農民素質。所以,應該協調好兩者的關系,使其按照良性的軌道交替式發展和互相促進。目前,由于我國農民整體的文化素質不高,嚴重缺乏農村實用性人才,對農村經濟發展起到了制約。因此,培養“懂科學、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就成了重中之重。要多形式、多方位、多內容地開展農民科技培訓工作,組織科學技術人員,深入到基層生產工作,示范推廣應用優良的作物品種和配套管理技術。通過遠程及其他教育手段,快捷有效地為廣大農民提供科學技術、信息和指導、咨詢服務,從而提高興城市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及科學技術水平。

2.3 建立健全制度規章,保障培訓有序進行

加強制度建設,農民教育培訓管理監督部門,逐步加強規范農民科技培訓的操作程序,在選擇培訓的專業農戶、認定培訓的機構、選聘培訓的教師、資金的管理、監督檢查管理等方面,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質量保障體系和監控保障機制。及時準確地向農民和社會公布培訓的內容、方式、對象等各種情況,建立信息平臺,跟蹤培訓工作實施情況,接受全社會監督。

篇2

一、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初期實踐

1. 成立領導小組,完善培訓組織

為保證培訓工作有條不紊地開展,崇明縣成立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項目領導小組,分管領導任組長,縣政研室、發改委、財政局、人保局、農委主要負責人任組員,總體負責計劃的制訂、措施的落實,統籌出臺相關政策,指導督促培訓工作落實。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作為實施工作的技術支持部門和學員組織部門,協助縣農委做好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相關工作。根據產業布局和農民實際需求,崇明縣于2013年度,開設了蔬菜、果樹2個班級,培訓新型職業農民120人。

2. 成立專家組,制定培訓計劃

根據縣政府協調會議精神,崇明縣就農業從業人員文化程度、技能證書、從業類別、生產規模、年收入等進行摸底調研,建立培訓信息檔案,制訂詳細的新型職業農民遴選標準,最終鎖定120名50周歲以下,達到規定的經營規模和產值標準且在行業中具有一定協調組織和指導能力的農業從業人員作為第一批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學員。從培訓師資庫中擇優選聘20多名具有中級以上職稱的技術骨干擔任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導師并組成專家團對學員實施生產技術和經營理念培訓。專家組的組建兼顧專業平衡,量化培訓工作指標,由農民、主管部門、鄉鎮政府實行三方考核。

根據培訓項目15天120學時的要求,制訂培訓計劃。設置公共課、專業課和專家指導服務三個培養階段,并以122的比例安排培訓課時與培訓內容,采取集中培訓、現場指導、跟蹤服務、基地觀摩考察、技能比武相結合的形式,分專業進行培訓。2013年,崇明縣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主要對象為生產經營型新型職業農民。公共課以政策性課程為主,采取集中授課與分組討論相結合的方式,由縣農廣校統一組織實施,課程內容涉及農業品牌培育、農產品質量安全、市場營銷實例等。專業課由行業分頭組織實施,以關鍵技術、標準化操作、扶持政策等為主要內容。在培訓內容和具體方法上,結合學員所種植農作物品種的不同和知識技能的掌握程度,再進行小組細分,差異化施教。專家指導在各行業細分小組的基礎上實施,由縣農廣校負責督查監管。以企業管理、產品包裝、市場拓展、成本核算等為重點。由一名專業教學管理員和一名技術專家配合負責10~20名學員,開展面對面、小組型現場指導服務,剖析存在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培訓考核綜合運用理論考試、實踐考核和生產經營水平考察等手段。培訓證書明確記載培訓內容、學時數、考試考核結果和培訓機構等,作為將來新型職業農民認定的一個重要依據。

3. 加強過程管理,豐富培訓模式

加強過程管理,確保培訓實施。培訓班配備1名班主任、3名輔導員,按班次建立真實、完整、規范的培訓檔案,主要包括培訓計劃、學員臺賬(出缺席情況)、考試考核資料等。公共課以會議紀要方式記錄學員學習情況及反饋意見。學員手冊中詳細記錄教學計劃、教材教案、教師信息、學員分組和課件大綱等。專業課采用學員管理手冊記錄培訓內容、課時、出勤、培訓效果、學員滿意度測評表等內容。專家指導采用記錄臺賬,記載指導時間、地點、內容、意見以及通過專家指導后,學員在生產、管理或營銷等方面取得的實際成效等。

豐富培訓模式,確保培訓效果。目前主要采用三種模式:一是“專家服務團+縣技術員+示范基地(示范社)”模式。由上海市農科院、交通大學等科研院所專家蹲點示范基地(社)指導。二是“以社帶戶,以戶帶戶”模式。通過成熟職業農民的影響力,發揮他們的技術引領作用,如葡萄合作專業聯社王相林已成為林果田間學校主講老師。三是“科技下鄉+入戶指導”模式。農技部門結合農技推廣體系建設項目,根據生產技術難點編寫通俗易懂的科普讀本,在關鍵農時組織科技下鄉、入戶指導。

二、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存在的主要問題

1. 職業農民數量不足,質量不高

近年來,隨著城鎮化和工業化進程的加速,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規模向城鎮非農產業轉移,“人走村空”現象愈演愈烈。更為嚴重的是大量新生代青年勞動力“脫農”。經調研,崇明縣農業從業人員僅30317人,其中55周歲以上的占總人數的65.7%,初中及以下學歷的占72.76%。農村實用人才僅占農業從業人員的2.3%,其中經營型實用人才占40.1%;生產型實用人才占23.8%。職業農民可選數量不足,質量不高。

2. 職業農民培訓層次不夠豐富,培訓能力不足

通過多年的農村勞動力培訓,崇明縣已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培訓模式上也有所創新,但現有職業農民教育培訓缺乏統籌協調,項目分散,圍繞現代農業發展需求的職業教育培訓和綜合培訓規模不夠,特別是高層次創業培訓缺乏。此外,對培訓對象的需求把握不準、培訓內容針對性不強、培訓方式陳舊以及優秀師資匱乏、教學手段落后、實訓基地缺乏等問題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在培訓質量和效果上也缺乏科學的考核評估及跟蹤服務。

3. 職業農民扶持政策不明確,學員積極性不高

西方發達國家普遍重視農業從業人員的職前職后教育及后備農民培養,不少國家通過明確的法規、政策資金引導,鼓勵和支持農民提高自身科技文化素質。如英國,明確規定農場經營合格證書是申請農業開發、設備安裝補助(5600英鎊)的唯一憑證,極大地鼓舞了農民學農務農的積極性。而崇明縣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方面尚處于摸索階段,相關扶持政策還不十分明確,學員的學習積極性未能被充分調動。

三、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發展對策

1. 改革農業職業教育培訓體制,提高培訓水平

首先,將農業職業教育由專門機構延伸到義務教育的各階段,以加深青少年對農業和農村的認識,激發其務農興趣,擴大職業農民培育的社會基礎。其次,整合農技培訓資源,提高職業培訓效率。農業院校、科研院所、農技推廣部門應以“職業農民培訓工程”為平臺,以提升農民綜合生產技能為核心,整合協調各類培訓資源,形成符合農村實際情況的職業農民培訓體系。教育載體上要充分發揮農村合作組織和農業協會的作用,教育手段上則要突出示范性教育的引領功能。培訓形式上要有所創新,如“就地就近”下鄉進村、進場、進社辦班,“農學結合”分段培訓等。

2. 規范資格認證,推行準入制度, 提升職業農民資格證書的含金量

職業農民資格認定必須明確條件、標準、程序以及認定主體、承辦機構、相關責任等,要重點考慮是否以農業為職業,是否具有一定規模,收入是否主要來自于農業等等。職業資格準入制度應結合三個方面逐步實施。一是與農業技術培訓相結合。把參加農業技術培訓作為基礎條件,提升資格證書的含金量。二是與土地流轉相結合。在政策上明確取得資格證書的職業農民享有土地流轉優先權,為合格的職業農民進行規模化經營奠定基礎。三是與農產品補貼政策結合起來,提升農民獲得資格證書的積極性。

3. 構建政策框架,加大對職業農民的扶持

將現有或即將出臺的扶持政策向經認定的新型職業農民傾斜,增強政策的吸引力和針對性。一是在土地流轉、基礎投入、金融信貸、稅費減免、信息服務、營銷推廣等方面優先考慮新型職業農民。二是提高新型職業農民社會保險、公共服務等方面的待遇。三是優先開展科技入戶、科技培訓和掛鉤結對,農業科技項目、農業科技成果優先在新型職業農民中進行試驗、示范、推廣。四是給予高校畢業生“三支一扶”優先派遣。五是優先參加政府主導的市場推介活動。當然,在政策立法支持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同時還應建立一定的約束機制,使之向著健康的方向發展。

篇3

關鍵詞:新生代 農民工 職業教育 問題與對策

在2010年,全國總工會下發的《關于新生代農民問題的研究報告》中明確提出:目前,中國大約有一個億的新生代農民工,占外出農民工總數比例的61.6%,在2.3億的農民工總量中,占據了近50%,他們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日益發揮主力軍的作用。所以,針對新生代農民工個人而言,培養良好的個人素質顯得至關重要,同時這也涉及到“三農問題”的處理,與中國城鎮化進程緊密相連,另外,對于中國國民經濟而言,直接關系其長遠發展。據國際銀行的相關數據,一個國家勞動人員受教育年限每上升1年,其國民生產總值將提高9%,這充分說明職業教育的重要性,增強新生代農民工的教育程度,能夠全面提升農民工的個人素質,進而減輕就業壓力、提升收入水平,對于企業來說,其勞動生產率會得到明顯提升,利潤也會隨之增加,整個產業結構因而會得到調整,將全面推動社會進步,達到社會公平。

1、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教育培訓存在的問題

新生代農民工培訓,實際上是近些年來,針對進城的農民工,開展的一個非常關鍵的社會福利項目。關于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教育培訓的訊息頻頻得到報到,不過部分地區也出現了不好的現象,只是叫好但不叫座。對于農民工來說,他們擔心會上當、怕沒有效果等;對于市場而言,培訓機構很難準確賬務,培訓教材及內容過時,嚴重詆毀了農民工培訓的聲譽度;即使培訓是無償的,如果學到的知識技能無法在實際中應用,在農民工看來,這就是浪費他們賺錢的時間。所以說,對于當前的新生代農民工培訓,有好的消息,也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

1.1、不能對信息進行有效傳遞

對于新生代農民工而言,職業教育培訓實質上應是優惠利民項目,需要通過多種方式來宣傳實施。現實情況是,部分地區對于宣傳不重視,信息傳播力度不足,農民工實質性優惠政策落實不到位。農民工不能真正認識培訓的重要性,了解國家相關的惠農政策。

1.2、供給與需求不均衡

近幾年“民工荒”的出現,讓越來越多的農民工認識到加強職業教育培訓的重要性。應該說,大部分農民工對職業教育培訓還是有強烈需求的。從中央到地方,不斷有農民工職業培訓行動計劃推出。雖然許多勞務培訓項目是免費的,但總體上卻是需求不旺。許多農民職業培訓班生源嚴重不足。由于各種條件限制包括主觀動力不足和客觀的機制欠缺等,供給與需求嚴重不均衡。

2、導致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教育培訓問題的原因

2.1、培訓信息不均衡,培訓環境不夠濃烈

如今,各式各樣的培訓機構很多,不過能讓人們所信賴和認可的機構卻比較少,多數農民工確實想學習技術,不過培訓信息閉塞,缺少有效的指導,從而求學無門或是被他人所蒙騙。由于缺少必要的信息,從而無法獲得真正意義上的技能培訓。原因是相應的培訓部門宣傳方式不夠合理,未能和農民工及企業進行全面溝通。有的培訓機構雖然通過互聯網進行了很好宣傳,但是多數農民工無法或不會使用網絡,從而導致培訓部門宣傳的信息無法被得到。

2.2、培訓主體不夠清楚,培訓資源不能有效整合

因為經費上的短缺,很多培訓機構基礎設施、師資團隊不能落實到位。尤其兩個關鍵性的培訓主體,一個是職業院校;另一個是職業培訓部門,都是獨立進行運作的,整體優越性得不到體現。除了經費問題,對培訓起關鍵影響作用的就是資源浪費現象。要保證良好的農民工培訓工作,離不開資源的有效整合。

3、新生代農民工職業培訓的對策及建議

3.1、圍繞新生代農民工權利,構建基礎保障制度

針對新生代農民工問題,最根本的處理方式就是改革制度,長時間以來,由于城鄉二元化的經濟社會框架,再加上其他教育、戶籍、住房等制度的約束,嚴重影響農民工向城市轉移。所以,構建圍繞新生代農民工權利的保障制度,成為目前農民工制度的關鍵創新部分,同時也有利于開展現代化的農民教育模式,這是其發展的必然趨勢。農民工有權利訴求,有社會、經濟、生存,以及發展的權利,對于發展權利,現代化的培訓和綜合發展是其主要部分。

3.2、對農民工終身教育的政策法規要做到全面改進

在政策法規層面,應當完善農民終身教育的政策法規。目前,關于農民終身教育的觀念并沒有完全為社會所接受,社會各個部門還沒有主動自覺提供教育機會。例如,按照勞動法的相關規定,企業有責任對一線職工進行教育和培訓,然而,由于新生代農民工的特殊身份,很多企業只用人不育人,忽視了對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培訓。因此,有必要通過政策法規的強制和規范,制定新生代農民工終身教育的政策法規,對社會和個人在終身教育方面的活動進行規范。現階段,可以考慮制定國家層面的“終身教育法”,從戰略發展的高度指導實施新生代農民工終身教育。

3.3、針對新生代農民工,構建“立體式”的培訓體制

要加大職業教育培訓的資源范圍,保證農民工教育終身制的模式,離不開政府、社會的大力扶持,以確保相應保障體制的建立實施。由政府開設相應的培訓項目經費或是基金項目,在物質方面,確保農民工能夠獲得教育培訓,另外,鼓勵各行各業共同出資,擴大培訓資源,豐富社會資源,針對農民工的再教育、培訓,基于最為多樣化的培訓模式,同時,不能擔負培訓費用的農民工,政府有必要對其承擔免費教育的職責。以構建起政府部門、用人單位和農民工為主體,培訓機構、培訓市場和就業市場相協調的“立體式”培訓體制。

參考文獻:

[1]魏晨.新生代農民工的身份認同問題研究[J].經濟與社會發展,2006,(12)

[2]楊曉軍.農民工就業技能培訓模式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11

[3]梁乃云.我國民工荒問題與農村人力資源開發[J].科技和產業,2009,9(4):72-75

篇4

按照《關于20__年市委常委會議專題會議決定事項落實情況進行跟蹤督查的通知》(縣委督查通知第8期)通知要求,現就我縣20__年返鄉農民工再就業工作匯報如下:

一、基本情況

20__年,全縣累計轉移農村勞動力10.26萬人,實現務工工資性總收入7.66億元,純收入3.68億元。20__年春節前后,全縣返鄉農民工41360人,其中回鄉過春節或因事返鄉26080人,因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而失業返鄉15280人占返鄉總數的37%;失業返鄉農民工中自珠三角地區返鄉4988人,自長三角地區返鄉4940人,其它地區返鄉5352人。截止20__年3月20日,全縣返鄉農民工中已轉移就業32745人(有序轉移4972人,能人帶動轉移27773人),其中失業返鄉農民工轉移10887人,占失業返鄉農民工的66%。目前,返鄉農民工中有8615人尚未轉移,培訓轉移工作正緊張有序的進行中。

二、主要做法

針對出現的農民工返鄉潮,縣農村人辦資源開發辦積極采取應對措施。一是積極取得上級主管部門和相關部門的支持,縣委政府多次召開會議專題研究返鄉農民工再就業問題,出臺了《鼓勵創業促進返鄉農民工再就業的工作意見》(魯辦法〔20__〕13號)等農民工再就業優惠政策;二是加強組織領導,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市、縣的有關文件精神,提高全辦人員為農民工服務意識,明確工作職責,細化工作任務;三是從20__年12月起縣人力辦和鄉工作站實行返鄉農民工監測“十日一報”制,加強農民工回流監控預報;四是于20__年12月中旬選派骨干人員通過跨區域勞務合作與洽談,對廣東省東莞市龍華勝鞋業有限公司、福建省正大集團有限公司、山東省東方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蘇省好孩子集團、浙江省義烏市大和針織有限公司等15家用工企業進行實地考察、簽訂勞務訂單,收集了3000個就業崗位并在__電視臺滾動播出向社會公布信息,到目前已收集到10000個省內外就業崗位;五是從20__年1月起,在全縣12個鄉鎮進行宣傳培訓,發放“春節慰問信”、“務工服務卡”和“招工信息”等宣傳資料31600份,接受咨詢24000人次;六是在春節前及時召開返鄉農民工代表慰問座談會,邀請十余家部門領導和兩家培訓學校負責人與農民工代表面對面的座談、交流,了解返鄉農民工就業意愿,為農民工再就業工作提供決策依據;七是在縣內積極開設了十字繡技術、鋼筋工、電焊工、電子電工等專業的技能培訓和務工知識培訓,提高返鄉農民工的就業競爭能力,截止3月20日,已培訓5968人,經培訓轉移5512人;八是舉行“返鄉農民工再就業歡送儀式”勞務宣傳活動,增強返鄉農民工外出務工信心;九是為外出務工農民提供車票并派專人護送到廠,同時采取發放路費補助的方式,鼓勵能人帶動返鄉務工農民轉移就業。

三、存在問題及采取措施

篇5

(云南農業大學職業與繼續教育學院,云南昆明650201)

摘要:農村職業教育在當前農村改革發展中,特別是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應用問卷和訪談相結合的研究方式,在了解、分析云南農村職業教育現狀和存在問題的基礎上,針對調查結果與分析,從加大農村職業教育宣傳力度,提高農民接受農村職業教育積極性;改進農村職業教育內容和形式,提高農村職業教育教學質量;增加農村職業教育資金投入;完善農村職業教育體系等方面,提出了加快云南農村職業教育發展的建議。

關鍵詞 :農村職業教育;問題調查;建議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4-390X (2015)04-0054-04

在新形勢下,農村職業教育備受關注。2014年6月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上,主席就加快職業教育發展作了重要講話,并指出要加大對農村地區職業教育支持力度[1]。農村職業教育是直接面向農村勞動力、貼近三農的教育,是提升農村勞動力素質的有效途徑。2013年云南省總人口為4686?6萬人,鄉村人口為3705萬人,其中鄉村從業人員2181萬人, 占鄉村人口的58?87%[2]。鄉村從業人員呈逐年下降趨勢,農業人口不斷向非農轉移[3]。當前,云南正處于城鎮化加速、農業現代化加快的發展時期,農村勞動力資源數量減少、質量亟待提升,農村職業教育發展滯后與經濟社會發展不相適應。弄清農村職業教育存在的問題,加快改革發展步伐是當前的一個重要問題[4]。鑒于此,采用問卷調查和訪談等方式,對云南農村職業教育進行調究,以提出加快云南農村職業教育發展的建議。

一、研究方法

在文獻研究的基礎上,采用問卷和訪談調查的方式,建立云南農村職業教育情況樣本,深入了解和分析其現狀和問題,探索農村職業教育發展的有效途徑和模式。

(一)被試

1?云南農村職業教育調查問卷被試

農村職業學校校長是基層職業教育的直接管理者和執行者,為深入了解云南省農村職業教育的現狀及存在問題,2013年對云南省15個州(市)66個縣(區) 的78所農村職業學校校長進行了問卷調查,問卷發放情況見表1。

2?農村職業教育訪談被試

為了全面深入了解云南農村職業教育的現狀和存在問題,針對問卷調查中反映出的突出問題和難于量化的定性問題,設計制作訪談提綱,對云南省昆明、文山、楚雄、大理等四個州(市)的23名農村職業教育管理人員進行了訪談調查。(二)研究工具和數據處理

1?調查問卷

針對云南農村職業教育發展情況,設計自編問卷,包含封閉式和開放式兩類問題,并經專家修訂完成調查問卷的編制。

2?訪談提綱

設計訪談提綱,結合個別訪談和小組討論形式,對農民、農村干部、農村職業教育工作者分別進行調查。

3?數據收集與處理

研究采用SPSS數據統計軟件對封閉式問卷數據進行錄入和分析,開放式問卷及訪談內容采用文本辦公軟件進行整理分析。

二、結果與分析

通過問卷和訪談調查,發現目前云南農村職業教育存在以下問題。

(一)農民接受和參與職業教育的意識不強、積極性不高

云南大多數地區的農民并不愿意送子女到農村職業學校學習,即使到農村職業學校學習,往往也選擇非農專業,畢業后選擇留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比例很低。問卷調查顯示,農村生源的平均比例為88?1%,但是畢業生務農的比例僅為9?4%。由于受學生就業傾向的影響,云南農村職業學校所開設的涉農專業比例較低,僅為23?6%。與此同時,訪談了解到,由于當地農民文化素質不高,往往認為種地不需要什么技術,因此,參加職業技能培訓的積極性不高。調查還反映,許多農村地區組織農民參加農技培訓不僅需要大力宣傳,還需要給農民發放誤工費,方能組織農民前來參加。可見,云南大多數農村地區農民接受和參與職業教育的意識不強、積極性不高。

(二)農村職業教育的內容和形式有待改進

調查發現,云南全省為農民提供職業教育的內容、形式較為單一,針對性不強。云南除了農村職業學校為農民和農村學生提供農業技能培訓和職業教育外,還有各級政府部門和企業為農民提供著一定的職業技能培訓。但是教育培訓的內容和形式均較為單一,內容主要是傳授農業生產技術為主,較少涉及農業和農村發展的相關知識,如市場營銷、經營管理和計算機應用等方面的知識。與此同時,也很少涉及農民生活方面的所需知識,如醫療保健、烹飪等。然而,調查中卻發現,有很多農民有學習這些知識的意愿和需求。云南農村職業教育在形式上仍以傳統的室內聽課為主,輔以少量的現場實踐。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參加過培訓的農民認為,室內知識傳授往往理論性較強,難以理解,實用性不足,對他們的生產生活幫助不大。他們更喜歡實用性較強的現場實踐培訓,尤其是一對一的在生產實踐現場中的輔導,這樣可真正學到實用的知識和技術。

然而,這樣的職業教育形式不僅需要資金支持,同時需要更多的各個專業領域的專家。如在昆明市某縣的訪談調查中發現,相關部門由于缺乏某些領域的專家,無法為當地農民提供相應的專業培訓,而僅能提供培訓的內容和領域又不是當地農民迫切需要的。這足以說明云南農村職業教育的內容和形式亟待改進。

(三)農村職業教育質量亟需提高

目前云南農村職業教育亟需各個領域的專業人才,提高專業教師的素質,改進教育培訓內容和方法[5],提高農村職業教育的質量和效果。根據云南78所農村職業學校調查發現,大多數農村職業學校缺乏雙師型、專家型教師,而且學校教師年齡偏大,平均年齡為48歲,對年輕教師需求量較大。由于缺乏優質的教師資源,致使農村職業學校教學質量得不到保障。與此同時,各級政府和教育培訓機構,由于缺乏各個領域的專家,所提供的培訓往往不能滿足農民的需要,影響著培訓的質量和效果。這是云南農村職業教育亟待解決的問題。

(四)農村職業教育培訓經費不足

云南農村職業教育普遍存在經費不足的問題。78所學校的調查中,絕大多數學都存在著辦學經費不足的問題。由于資金投入不足,造成基礎建設薄弱,實訓設備不足等問題。訪談還反映,各級政府部門由于培訓經費問題,一般把培訓地點安排在縣城,即使少量安排到鄉村,培訓也因經費限制普遍質量不高。

(五)農村職業教育體系尚待完善

云南農村職業教育涉及高校、科研和農技推廣等多個部門,包含研發、培訓、推廣等多個環節,雖然初步形成了自上而下的農村職業教育培訓體系,但調查發現,涉及的單位部門雖多但相互配合較少。目前國家重視農村職業教育,各級政府和單位都在積極開展農村職業教育,農村職業學校、農業廣播電視學校、農業局、畜牧局、林業局、蠶桑局、婦聯和煙草公司等都為農民提供著各種形式的職業培訓,但是這些部門、單位、企業和學校均按照各自的計劃來安排培訓,往往“單打獨斗”,互相配合較少[6]。可見,目前云南農村職業教育體系尚待完善。

三、加快云南農村職業教育發展的建議

(一)加大云南農村職業教育宣傳力度

當前迫切需要加強農村職業教育的宣傳力度,建立多種獲取農村職業教育信息的渠道。通過多種方式讓農民了解農村職業教育的真正作用,以及給他們生產和生活帶來的幫助。在提高農民接受農村職業教育積極性的同時,使他們能根據自身需求獲取相關的信息,并獲得教育的機會,提高他們的選擇度和自主性。這有益于提高農民的整體文化水平,從而更好地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發展現代農業服務。

(二)改進云南農村職業教育的內容和形式深入了解目前農村地區廣大農民的需求,及時調整農村職業學校的專業設置,更新農村職業教育的內容。與此同時,農村職業教育的形式也應進行調整,適當增加現場實踐、一對一輔導的比例,采取農民更能接受的教育形式,讓他們能通過接受職業教育真正獲得有利于生活和生產的知識和技能。只有這樣農村職業教育才能滿足廣大農民的需要,才能適應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

(三)提高云南農村職業教育的質量

首先需要加強農村職業教育的教師隊伍建設。

通過給予相應的政策傾斜,聘請雙師型、專家型的教師,或與企業、科研機構、高校合作,聘請各個領域的專家參與農村職業教育,為農村職業教育提供師資保障。其次,應根據實際情況改進和采用適合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通過提高教學質量,使農民更好地獲得為農業生產服務的新知識和新技能,提高他們接受農村職業教育的積極性。

(四)增加云南農村職業教育的資金投入

首先,應切實落實《職業教育法》和《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等法規和政策。盡快落實城市教育費附加不低于30%用于職業教育,落實中等職業學校生均標準經費,建立地方職業教育專項經費等。第二,應保障農村職業教育經費需求。進一步加大政府對農村職業教育的投入,確保職業教育能深入到農村基層地區,為更廣大的農民提供切實的職業教育和培訓[7]。第三,鼓勵相關企業積極參與農村職業教育。企業應在資金、實訓平臺上提供更多便利和支持,教育培訓活動應為企業的現代農業生產提供更多人力資源。第四,應在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新設備及開展相應的職業培訓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加強產業發展的引導。

(五)完善云南農村職業教育體系

加強各級政府、部門、學校和企業的相互配合,設立相應的機構,統籌規劃和管理云南農村職業教育,并按照全省規劃統籌發展云南的農村職業教育,將多個部門、單位、企業和學校聯合起來,發揮各自優勢,開展系統性的農村職業教育,使初等、中等、高等職業教育有效銜接,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相互溝通[8],逐步完善農村職業教育體系,提高云南農村職業教育的辦學效率。

參考文獻]

[1].加快發展職業教育讓每個人都有人生出彩機會[EB/OL].[2014-06-23] http: //www.centv?cn/my/folder3995/folder4001/2014/06/2014-06-2381678html.

[2]云南省統計局.云南統計年鑒2014[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4.

[3]云南省統計局.云南統計年鑒2013[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3.

[4]胡曉勤.新時期農村職業教育發展問題研究[D].長沙:湖南農業大學,2008.

[5]歐穎,楊銳英.新農村建設背景下云南農村職業教育發展研究[J].職教通訊,2011(7)67-70.

[6]唐智彬.農村職業教育辦學模式改革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2.

篇6

一、搞好技術培訓指導

(一)做好宣傳培訓工作。共召開大春技術培訓會5次,培訓村、組干部和農戶3580人次,到各村組開現場培訓會5次,廣播講座3次,培訓農戶15000余人次,印發技術資料11個,3550份。

(二)搞好技術指導。在各農時關鍵時期,農技人員都深入村、組搞好技術指導和服務工作。為了搞好拋秧、旱育秧推廣,農技人員到現場不下10次,特別是育秧階段,手機成了“農技110”,農戶有呼就到,通過不懈努力,目前村已成片推廣拋秧、旱育秧2100余畝,在全鎮已成燎原之勢,全鎮共推廣旱育秧、拋秧12500畝。

共深入村組進行技術指導665次,通過門市接受技術咨詢服務1510人次。

二、搞好試驗、示范

做好示范。農技站共搞四個示范片。1、村拋秧示范片1500畝;2、村優質果樹示范片1000畝;3、村三組優質稻示范片100畝;4、臨江村8、9、10、11組薄殼核桃示范片500畝;農技站為示范片提供技術資料1500份,提供技術指導和技術咨詢服務。通過努力,示范片的示范效應大大增強,起到了以點帶面,樹立樣板的作用。

三、搞好常規技術的推廣和應用

通過示范,全鎮優質稻推廣達到13400畝,推廣率達100%以上,水稻施用多效唑1850畝,達100%,一代螟蟲防治達95%以上,地膜覆蓋面積進一步擴大,地膜面積由全鎮3000畝擴大到了6175畝,連續免耕達13000畝。優質油桃、薄殼核桃標準化技術推廣達1000畝。

四、認真抓好以節本增效和結構調整為重點的技術推廣,引導和促進農民增產增收

(一)堅持節本增效原則:全鎮在大田作物上,大力宣傳節本增效技術的推廣應用,在保證穩定高產的情況下,盡量讓農民節約勞動力,節約資金投入,以達到增產增收的目的,全鎮大力推廣了水稻旱育秧和拋秧12000畝。

(二)轉變傳統種植方式,大膽搞好結構調整。由于近年水源緊張,農技人員大膽向農戶推薦走旱路,大力推廣高產玉米3000畝;其他多經作物如:地膜西瓜、地膜花生、地膜蔬菜等3600畝,推廣固定廂溝雙免耕栽培13000畝,使農民由傳統種植方式向現代種植方式邁出可喜的步伐。

(三)組織好農民工培訓工作。鎮上成立了農民工培訓領導小組,全鎮共進行引導培訓520人,轉移輸出2972人次。

(四)做好沼氣安全生產和維護工作,大力推廣沼氣綜合利用1000戶。

(五)做好果樹管理的指導工作。鎮上技術人員深入各村,特別是深入到各村的專業大戶中指導他們搞好生產和管理,加強培訓工作,共發放技術資料1200余份,開現場會3次,新發展果樹1000畝,其中新栽植核桃400畝,棗樹100畝,技改150畝,種植蔬菜100畝。

(六)做好制種工作。全鎮共在三漁村、臨江村、酒埡村發展水稻制種600畝,在臨江村9組發展油菜制種100畝,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

五、存在問題及下半年打算

(一)存在問題。農技推廣工作面臨千家萬戶,人手少,工作面大。推廣難度大。

(二)下半年工作打算

1、繼續做好農業技術的宣傳和推廣工作。

2、認真做好試驗示范,以點帶面,樹立樣板。

篇7

關鍵詞:職業農民;培育;問題;建議

中圖分類號:F320.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432168

隨著新農村建設進程的不斷推進,農村現代化建設和農業產業化發展要求的不斷提高,對農民的各項要求也在提高,同時,對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有著更高的要求。然而,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一個龐大而艱巨的工程,需要相關職能部門合作,共同來完成。在整個工作中,必須找準目前存在的問題,針對問題添措施,努力實現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的突破。

1 長寧縣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現狀

近年來,全縣各級政府和相關職能部門高度重視農民培訓工作,嚴格按照“科教興農、人才強農、新型職業農民固農”的戰略,積極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助推縣域經濟發展,積極探索建立教育培訓、認定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體”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制度。通過兩年的努力,共舉辦新型職業培訓12期,在農村農業各領域培育新型職業農民668人,使之成為農村產業發展的帶頭人、致富帶頭人、科技帶頭人,促進勞動者從傳統向現代化的轉變。

2 長寧縣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存在的問題

目前,農村實際在家人員主要是老、婦、幼,有一定文化素質、相對有點經濟頭腦的人都選擇外出務工掙錢,不愿意選擇在家從事風險高、效益低、勞動強度大的農業生產,達不到新型職業農民高素質的要求。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要求同一個培訓對象不能在3a內重復參加培訓,哪怕是不同科目不同類別的培訓,否則在新型職業農民系統平臺無法錄入,導致農民參與培訓和掌握技能的單一性。對新型職業農民及其從事的產業發展的扶持力度不大,申報難度大,激勵機制不健全,不能有效提高新型職業農民對農業產業發展的積極性。所有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名額和經費由國家農業部、省農業廳統一下達和配給,地方政府投入能力有限,導致培訓的面不廣,跟不上發展的需要。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除了理論知識以外,也很注重現場教學和實際操作,因此種植業培訓時間基本選擇在生產季節,這樣可以讓學員更能開闊眼界、增長見識,但學員又不愿意在這期間參加培訓,因為正是生產上需要管理和勞動力的時候,一旦離開會給自己的生產經營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失,所以組織培訓有難度。

3 長寧縣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建議

3.1 建立新型職業農民選拔機制

確定高學歷回鄉創業人員、大學生村官、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養殖大戶進行先培訓先引導,形成領軍隊伍,引領新型職業農民隊伍不斷發展壯大。有意識的引導有一定文化程度和農業生產管理技能的人員加入職業農民隊伍。

3.2 建立新型職業農民培養機制

充分發揮縣農業局、農廣校以及其他培訓機構的作用,統籌協調好與農業職業院校、農技推廣服務機構、農業科研院所等公益性教育培訓資源的合作,采取理論培訓與實踐操作相結合、縣內培訓與外出考察相結合、集中培訓與分產業培訓相配套的方式,對納入培訓計劃的人員實行“分段式、重實訓、參與式”培育,選擇部分優秀新型職業農民到農業高校和先進產業基地實地學習培訓,提升培養質量。

3.3 建立系統化的培訓機制

“聯合輻射”。即聯合農業、畜牧、林業等涉農部門建立互通平臺,實現信息互通,資源共享。充分利用縣內規模農業產業基地,對新型職業農民進行培訓。 “校村互建”即培訓機構與產業集中發展村聯合成立生產實訓基地,帶動學員理論水平和實踐操作能力提升。 “中心依托”即成立農業科技專家服務團,以培訓基地、示范基地為中心平臺,將培訓內容制作成電子教育課程,實現新型職業農民跨時間、跨地域培育。 “跟蹤問效”即開展后期跟蹤走訪,檢驗學習效果,及時跟進技術指導,搜集合理化建議意見,總結存在問題和不足,不斷改進薄弱環節,完善培育方式方法。整合培訓資源,加大培訓資金的投入,整合培訓資源,加大培訓資金的投入,建設培訓基地,配備相應的設備、設施;在上級下達的培訓資金基礎上地方政府配套一定的產業發展資金,列入財政專項和農業發展基金項目,并逐年增長。

3.4 建立健全政策扶持機制

對新型職業農民從事規模種養產業,且參加政策性農業保險的,采取“先繳后補、減免補助”的方式給予一定額度的補貼資金。對高校畢業生新辦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家庭農場牧場1年以上的給予一次性獎勵。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制定職業農民養老保險辦法,對積極參與城鎮職工養老保險的新型職業農民給予一定標準的補貼,以鼓勵新型職業農民在農業經營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篇8

關鍵詞:農民工;培訓;現狀;對策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7-0065-02

近十年來,中國城鎮化進程明顯加快,城鎮化率每年大約提高1個百分點,并在2011年首次超過50%。專家據此速度預計,到2020年,中國城鎮化率將超過60%。有學者指出,中國城鎮化水平的提高,主要是靠大量的農民進城、就業,農村城市向城市的遷移來實現的。現在6.9億城鎮常住人口當中,每4個城鎮常住人口當中就有一個是外來人口,主要是來自于農村的農民工。可以說在東部沿海地區,許多地方外來人口在城鎮常住人口中的比重已經很高了。作為解決好農民工問題的根本要求。以提高農民工的就業技能,保障農民工的合法權益,提供平等的就業機會、提高就業質量,作為重點。以健全農民工的公共服務制度,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核心。因此開展農民工培訓,是城市發展的客觀需要,也是產業結構調整與經濟轉型的需要,更是中國推進社會化進程的必然要求。在2012年1月24日國務院下發了《國務院關于批轉促進就業規劃(2011—2015年)的通知》(國發[2012]6號),文中明確規定“要健全面向城鄉全體勞動者的職業培訓制度”,在相關政策的支持下農民工培訓工作雖然取得一定成績,但還存在一些問題亟待解決。

一、農民工培訓工作的現狀與分析

農民工培訓工作在中國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但是當前中國農民工培訓工作還存在著許多需要解決的問題,加強農民工培訓工作任重道遠。農民工培訓工作的現狀與分析:

(一)農民工培訓宣傳不到位

雖然各級政府大力宣傳相關培訓政策,由于農民工對于這方面的關注不多,許多農民工不知道政府組織開展免費培訓,更不知道如何參加培訓。在日常的組織招聘、培訓現場,向前來參加招聘的農民工介紹現在政府開展免費培訓,有的農民工甚至對此表示懷疑:“天下竟有免費的午餐,不會是騙我們上課后再收費吧”。這表明我們的農民工免費培訓的宣傳還存在不足之處,主要在于農民工培訓沒有納入政府工作考核體系,造成農民工培訓年初無計劃,年底無考核,農民工培訓的執行也就有一定的難度。

(二)農民工自身參加培訓的意識不強

一是雖然農民工有心參加培訓,但是由于自身的文化水平較低,對于培訓內容聽不懂又理解不了,使得農民工不敢或不愿參加培訓;二是外出務工的農民工到了城市首要的是解決生存的問題,在他們看來,不參加培訓照樣可以找到工作,就是參加了培訓得到了證書,也加不了工資,沒有任何意義;三是培訓雖然是免費,可為培訓花費的時間、精力與培訓后的收益比,效益不明顯。因此,造成了農民工的培訓意識淡薄。

(三)企業對農民工培訓缺乏動力。

一些企業認為培訓工作時間長、費用大,培訓后看不到直接經濟,造成企業的相關部門不愿開展農民工培訓。同時,企業也擔心農民工通過培訓提升了技能,獲得證書后要求加工資,甚至擔心培訓后就直接跳槽,辛苦白費一場;再加上農民工的流動性比較大的社會現象,使得企業對農民工培訓缺乏動力。

(四)培訓機構、工種設置存在問題

農民工居住地一般都集中在郊區或工業園區等一些相對比較偏的位置,而培訓機構大多在市區,農民工參加培訓路途比較遠。開設的培訓工種層次相對較低,技術含量不是很高,與農民工的培訓需求有差距。培訓時間比較長,農民工完成整個培訓有一定的難度。培訓考核內容與實際工作的需求有所脫節。

二、加強農民工培訓的對策

(一)加強政府推動,營造農民工培訓的良好氛圍

政府要高度重視農民工培訓工作,目前已明確規定“要健全面向城鄉全體勞動者的職業培訓制度”,從增強國民素質和提升產業能力的高度認識農民工培訓工作的重要性,要從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入手點的角度高度重視農民工培訓工作,要將農民工培訓工作納入城市發展的規劃之中,并作為政府業績考核的重要指標和因素。要大力宣傳農民工培訓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全社會形成支持農民工培訓的良好氛圍,激發全社會農民工培訓的動力。

(二)加強政策宣傳,普及政府相關培訓政策

通過廣播、電視、報紙等媒體進行職業培訓宣傳,報道通過培訓改變提升就業能力的典型事例,來吸引農民工參加培訓的熱情。同時根據農民工在城市生活的狀況,要求相關部門要深入到農民工集中地、工作地開展有效的宣傳,現場解答,讓政府的相關政策落實到實處。

(三)加強輿論引導,增強農民工參加培訓意識

認識是行動的先導,只有樹立正確的觀念,才能有正確的行動。改變農民工“學與不學”一樣的觀念,引導農民工參加技能培訓,提升自身技能獲取更好的就業崗位。特別是當下的“大學生畢業即失業”、大學生的工資還不如農民工的報道給予農民工這樣一個結論:學習無用論。甚至農民工朋友自身認為找工作靠的是體力,只要有力氣,肯干活就行的觀念。因此改變農民工不愿參加培訓的思想觀念是非常必要的。

通過輿論引導讓農民工自身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一是要認識到獲得收入只是一時的,只有通過培訓掌握一定的專業技能才是永久的;二是要樹立長遠的觀念和大局意識,認識參加培訓雖然暫時的收入有所下降并面臨一定的困難,但是長久而言,卻能真正提升自己的收入水平。最終是要讓農民工要將參與培訓作為完善自我的重要途徑積極參與、勇敢參與、樂于參與,形成一種人人學習、人人培訓的良好氛圍,為中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工業化的需要提供源源不斷的高級勞動力。

(四)加強企業社會責任教育,轉變重使用輕培養的觀念

企業加強社會責任意識,改變過去急功近利的觀念,增強對員工服務意識,雖然員工培訓需要各種成本,但是這也企業獲得持久利潤和長期發展的基礎,員工的素質將影響到企業生產、服務質量與水平。通過培訓,不僅能有效地提升企業的人力資本競爭能力,還能強化企業員工之間的互助,也能夠加強農民工的企業榮譽感和歸屬感,形成良好的用工關系,促進農民工和企業的共同發展。同時,通過培訓考核管理工作,可以為企業發掘出長遠發展的后備骨干力量。在江南某城市某鑄造企業就通過加強員工培訓,提升員工技能,讓員工從培訓中得到實惠來穩定員工隊伍,并對于培訓考核優秀的給予晉升工作的培訓操作模式,極大地鼓舞了員工參加培訓的熱情,也帶動了企業產品質量的提升,通過引入政府的免費培訓起到了多贏的局面。

(五)優化培訓機構與工種設置,增強培訓服務功效

由于現實的原因,各地定點的農民工培訓機構與農民工聚集地都有一定的距離,因此培訓機構要采取便利的原則就近為農民工開展培訓;同時可以與企業進行合作,利用企業的現有設備為企業所用的農民工開展培訓,使得培訓更有針對性、實用性。在工種的設置:一要適應農民工文化水平低的現狀,采取合理有效的培訓模式,讓農民工掌握相關技能;二要針對企業所需的技能開展培訓,為企業開展“定單式”培訓,真正做到培訓促就業。

農民工培訓是一項民生工程,關系到中國社會化進程的推進。十報告提出,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衡量城鎮化進程的一個最主要的標志,就是“農轉非”,即由農民轉變為市民的規模。我們要將農民工培訓工作提到重要的戰略高度上,充分調動農民工培訓工作相關部門的積極作用,開展面向城鄉全體勞動者的職業培訓,實現培訓提能力、培訓促就業,促進社會和諧。

參考文獻:

[1] 韓俊.讓更多的農民就近轉移就業[EB/OL].http://.cn/hy/20120325/120811672029.shtml.

篇9

隨著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業機械化也呈現不斷上升的趨勢,但是因為農民使用機械時,沒有全面認識機械的運行情況,加上沒有專業技術人員的指導,造成農業機械的功能難以充分發揮。該文詳細分析了農業機械維修與保養的特點,認真研究其存在的問題,并且在此基礎上探討有關的解決措施,旨在給相關人員提供參考資料。

1 我國農業機械維修與保養特點分析

我的農業機械維修與保養特點主要有3個,分別為時間集中、技術要求高以及地位越來越高。(1)時間集中。因為大部分農業機械主要應用在農忙時,在該階段,農業機械作業強度很大,極其容易遭到損壞。因此,農業機械的維修時間主要集中在農忙時節,并且通常在農忙前后半個月才對農業機械開展保養。(2)隨著國家的大力扶持,我國農業裝備地位越來越高,加上農業機械交易市場逐漸升溫,農業機械的品種和性能等均有所發展[1]。同時,越來越多電子技術以及信息技術使用在農業機械中,致使農業機械維修與保養需要應該更高的科學技術。(3)地位越來越高。由于農業機械科技含量不斷提高,為了確保其性能與正常使用,應用相關措施開展保養非常重要。

2 農業機械維修與保養存在的問題分析

2.1 維修養護推廣工作不到位

我國農村機械推廣體系存在極大缺陷,加上推廣機構沒有完善,不僅影響農村機械化生產推廣工作,同時阻礙農業機械發展速度。此外,再加上農村僅有寥寥可數的專業技術人員,難以對農民開展具有針對性特點的指導,大多數農民只可以自己摸索,在遺留安全隱患的同時,甚至還會致使人身傷亡事故的出現[2]。由于農業機械維修養護推廣工作不到位,影響與其相關的維修與養護工作不可有序開展。

2.2 農民掌握的機械知識少

因為農民的知識水平有限,由此造成農業機械的應用與農民技術以及操作兩方面的水平存在矛盾,機械功能難以充分發揮,大多數農民缺乏有效的知識培訓,不僅沒有樹立安全駕駛意識,同時沒有掌握操作技能,一方面降低農業機械化生產效率,另一方面不利于農業機械化發展。

2.3 維修養護費用過低

在國家對農業生產進行改革的過程中,農機維修養護管理收費項目被淘汰,由此造成無法保證農機維修養護費用,經費問題越來越嚴重[3]。雖然最近幾年正常不斷加大農機維修養護經費投入,但是農機維修養護經費過低一直得不到有效的處理,由此影響農業機械維修與養護工作的正常開展。

3 農業機械維修與養護存在問題的應對措施

3.1 加大維修管理力度

國家應該建立健全農機維修管理部門,加大維修管理力度,一邊加快農業機械維修養護工作的效率,另一邊保障廣大農民的切身利益。目前,我國農業機械維修管理以及技能審核才剛剛開始,因此加大各項業務工作力度,確保其落實到位,狠抓農業機械維修養護管理工作質量,保證措施可以有效實施,進而提高農業機械維修與養護工作的質量。

3.2 禁止自行改造農業機械

必須按照產品的有關使用規定對農業機械設備開展操作,禁止自行對農機設備進行改造,同時嚴禁隨時將機械的零件拆除。不少農民為了增加機械設備性能,進而對農業機械開展私自改造,給機械裝置不適合的零件,該現象是必須禁止。這是因為上述現象缺乏正規的改造,存在大量不穩定的安全隱患;另外,以原機械產品為基礎開展改造,一方面不斷增加機械運行負荷,另一方面還能夠縮減機械的使用壽命,造成安全事故的出現,嚴重威脅到廣大農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3.3 對農業機械保養進行指導

國家需要大力扶持農業機械保養指導工作,并且促使技術人員和農民保持良好的溝通關系,由此確農業機械保養技術手段可以具體落實到位。政府應該從以下兩方面進行指導:(1)給廣大農戶詳細講解技術指導的作用,使其充分了解對農業機械開展保養與維修可帶來的經濟效益。(2)將農業機械的操作、日常維修與保養以及駕駛作為重要指導內容,并且告訴農戶根據機械使用說明書來開展操作與養護工作,預防由于平常養護存在問題而致使故障的存在,在降低工作效率的同時,不利于生產作業的有效開展。

4 農業機械維修與養護的有效方法

4.1 農業機械的維修方法

主要有兩個方法,分別為:(1)購買技術含量高的機械設備,不斷增加維修質量。農業機械維修過程中常常存在一系列問題。比如:維修工作進行到中途時,缺乏相關的維修工具;農業機械產生大故障時,維修設備無法對其進行維修;維修人員技術含量低,專業技能比較業余,缺乏行之有效的維修方案,造成故障無法處理。所以,政府應該建議農民購買技術含量高的機械設備,一方面具備一個時間長久的質量保修期,另一方面還能夠確保機械得到全面的維修,在最大程度上保證維修質量。(2)按時對機械進行檢查與維修。通常來說,農業機械工作環境多數處在山區,地理條件比較惡劣,農業機械的運作速度與負荷均有所提高,從而造成農業機械零件比較容易被損壞。所以,農戶需要按時檢查與維修機械。農業機械不再作業后,農民應該開展從局部至整體的檢查,由此預防存在檢查漏洞,對機械部件的螺絲進行檢查,觀察其有沒有存在松動的現象,一旦松動,應該馬上擰緊;同時認真觀察軸承齒輪有沒有受損,若存在受損現象,應該立即進行維修。由于農業機械的作業時間只在農忙季節,大部分時間均處于放置中,能夠致使機械某些零件被損壞,因此在第二次使用時,應該涂上油,由此保證機械可以正常運作。

4.2 農業機械的養護方法

按時對不存在故障的農業機械開展養護,使用合理的養護方法增加農業機械的運作效率以及使用壽命。農業機械作業的時間越長,其內部零件受到的損害也就越大,若缺乏有效的養護,能夠造成機械產生故障。所以,按時進行保養很有必要。農業機械處于放置狀態時,應該按時對其開展調試、更換受損零件與清洗,保證其在農忙使用中運行良好。

篇10

按照區農民工工作聯席會議領導小組《通知》要求,現將我鄉有關工作匯報如下:

一、總體情況

1-10月份,我鄉組織開展培訓共培訓創業農民工50人,開展培訓項目主要有種植、養殖、商品營銷、餐飲服務等,創業帶動就業231人,實現勞動力轉移就業3000人,其中省內轉移2500人,省外轉移500人;有組織輸出1390人,其中新型住宅社區農村勞動力轉移3400人,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190人;發放小額擔保650萬元,主要開展的自主創業項目為養殖業、服裝零售、日用百貨、電機維修等項目,相關企業帶動就業400人,同時深入開展送政策、送技能、送崗位進農村活動,為廣大農村勞動力免費提供公共就業服務。一是積極推動農民工平等享受城鎮基本公共服務,認真落實農民工隨遷子女義務教育,做好我鄉務工人員子女在當地參加升學考試工作;為隨遷家屬提供城鎮基本醫療衛生和計劃生育服務;對符合條件的穩定就業農民工積極配合上級有關部門住房保障,有力加強農民工綜合服務平臺建設,在便民服務中心設立獨立窗口,方便服務群眾。二是積極配合推進農民在城鎮落戶工作,對符合條件的務工人員需要在當地落戶的,協調戶籍管理部門辦理落戶手續。對有意承包土地進行生產經營的,符合條件的提供支持,維護農民工權益。三是豐富農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積極開展文化下鄉入村活動,每村每年一場電影,對留守困難家屬進行慰問,確保農民工無后顧之憂。

二、存在問題及打算

農民工就業流動性大,掌握人員情況不準確,管理難度大是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下步要進一步強化對農民工工作的組織領導,加強農民工工作機制建設,建立綜合平臺管理,探索掌握農民工工作規律,實行動態管理,創造良好就業環境,在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上下功夫,尤其是完善農民工工資保障措施,配合上級做好勞動保障監察執法,勞動爭議仲裁,為廣大農民工創造良好就業工作環境和生活環境,以打造城鄉一體化勞動保障體系為目標,做好農民工勞動保障服務工作,建立和諧的勞動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