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技能培訓的意義范文

時間:2023-10-18 17:20:3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農民技能培訓的意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農民技能培訓的意義

篇1

關鍵詞:農業 非農技能的培訓 勞動力轉移就業

近年來,我國大力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使得農民將在今后很長一段時間內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然而,當前我國農民的文化素質普遍低下、缺乏相關勞動技能,從而不同程度地制約農村勞動力的順利轉移。所以,逐步加強對農民非農技能的培訓,提高其勞動力素質與就業能力,是從根本上解決農民問題的關鍵所在,也是新時期我國農業政策順利實現的有力保障。

一、加強農民非農技能培訓的重要意義

1.加大非農技能培訓,充分利用農村人力資源

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占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并將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調查顯示,當前我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推動力已經單純是土地和勞動力數量的增加,而更重要的是技術水平、勞動技能和知識素養的提高。作為一個農業大國,我國的主要問題就是農村的問題,占絕大多數人口的農村當前所急需解決的就是如何提高農民勞動素質的問題。只有經過非農技能的培訓,才能使掌握一定的技能,從而更容易進行農村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

2.開展農民非農技能的培訓,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

據報道,當前我國約有5億農村勞動力,而其中就有1.5億是沒工作崗位的剩余勞動力。農村勞動力勞動技能與文化素質普遍較低是其首要原因,因而,只有充分對其進行相關技能培訓,增強農村勞動力的就業能力,才能使農村剩余勞動力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并由農業領域向非農領域的平穩轉移,并充分解決我國當前農村剩余勞動力過多的局面。

3.加強農民非農技能培訓,是我國城鄉統籌協調發展的內在需求

研究表明,農村勞動力勞動技能與文化素質的高低與農民的收入狀況息息相關,也就是勞動素質較高的從業人員,其人均純收入相應較高。近些年來,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向非農領域轉移的速度不斷加快,使得非農產業儼然成為我國農民增收的重要來源。此外,實現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是我國現階段解決“三農”問題、建設現代農業以及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是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在要求,符合我國現階段的歷史要求。

二、農民非農技能的培訓與勞動力轉移就業的措施分析

1.建立健全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的網絡體系

相關政府部門應該以縣和鄉鎮為實施主體,切實地將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作為農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渠道,努力提高農民非農技能的培訓效率。同時,各地要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通過各類社會辦學力量和辦學資源,充分發揮各種農業教育機構作用,并要建立健全縣、鎮、村三級培訓網絡。此外,還應該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結合當前農民的實際情況,采取多種培訓形式培育和發展靈活有效的培訓市場,有效地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的問題。

2.構建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的領導組織體系

不斷構建制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的領導組織體系,根據具體實際執行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實施計劃,明確目標、責任到人。同時,充分調動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一心一意做好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工作,切實地領導好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走向,使之能夠更加有效地改善我國當前農村剩余勞動力過多的局面。

3.加大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的資金投入

政府相關部門應該不斷完善我國農民非農技能培訓機制,加大資金投入。同時,各級財政支出中,應該明確安排專項經費主要是用來扶持農民工轉移就業技能培訓工作。此外,對于承擔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工作的相關培訓機構,國家應該給你大力的支持與補助,對家庭經濟情況比較困難的學員,其培訓費用可適當減免或者直接由國家來承擔。

4.創新培訓模式,提高培訓效率

對于農民非農技能的培訓,應該始終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并探索出一種與我國當前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創新型培訓模式。這就要求相關培訓機構必須進行深入的市場調研,根據經濟結構以及勞動力市場變化情況,科學地確定相關培訓內容和培訓規模,從而減少隨意性和盲目性。同時,要堅持培訓與就業緊密結合,積極探索“儲備”、“定向”等培訓模式,以輸出帶動培訓,并要開展渠道、多元化的培訓。充分利用我國現有的培訓設備、場所、師資等資源,開展短期培訓班、遠程教育、專題講座等靈活多樣的培訓模式。

三、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為了使農村農民能夠與時俱進,適應當前社會發展的需要。國家相關部門必須加強農民非農技能培訓、提高農民就業競爭力,從而進一步對推動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杜叢山.以培訓促創業 以創業帶動就業的途徑和方法[J].職業,2009

[2]王家祥.農民工培訓問題調查[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7

篇2

關鍵詞:農民工;培訓;政府職能

中圖分類號:G7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4156(2012)12-021-03

一、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的必要性

(一)對農民工進行職業技能培訓是提升其人力資本存量的重要途徑

以西奧多·舒爾茨為代表的人力資本理論認為,人力資本是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而“教育投入是人力資本的重要源泉”。據測算,在當今發達經濟體中,物質資本投入每增加1美元,產出增長為1-3美元;而人力資本投入每增加1美元,產出便增長3-10美元。對農民工進行職業技能培訓是提升其人力資本存量的重要途徑,而人力資本存量的提升對于縮小城鄉差距和農民工群體的生存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解決企業“用工荒”與農民工“就業難”并存問題的需要

隨著產業競爭的日益激烈和產業結構升級,企業對勞動力的需求正在從體力型向技術型轉變,并對工人的受教育程度和職業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長期以來,我國農民工自身的發展問題卻被忽視了。我國農村基礎教育薄弱,勞動力的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絕大部分農民只具有初中及以下教育程度,再加上企業“重利用輕發展”的用工模式,又使得接受技能培訓的農民工比例偏低。農民工素質參差不齊,難以擺脫素質低下和勞動技能不足的困境,長期被限制在低端就業之上,不能滿足城市勞動力市場變化的需求,無法在城市長期穩定就業。

二、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農民工參與職業技能培訓的積極性不高

近年來,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問題已引起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并已進入政府工作日程。國務院及相關部門先后制定了一系列促進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的政策和計劃。中央六部委聯合啟動農民工培訓的“陽光工程”已有七年多,免費培訓農民工數千萬,但至今仍有農民工對政府提供的免費培訓表示懷疑,參與培訓的積極性不高。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1.各級政府和媒體宣傳發動力度不夠。由于工作不到位,培訓信息的傳播存在盲區,不少農民工對相關情況不知道或了解不深入。蘇北地區農民工教育培訓情況的調查顯示,有68.8%的受訪者沒有聽說過陽光培訓工程。

2.傳統戶籍制度嚴重阻礙農民工培訓的有效開展。傳統的城鄉二元戶籍制度使農民工不論到什么地方,都不能擺脫農民的身份,不能很好地融入城市,不能獲得與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在戶籍制度基礎上衍生的教育培訓制度同樣實行屬地管理原則,將農民工排斥在外,嚴重打擊了他們參加培訓的積極性。

3.農民工培訓的相關政策還不夠完善,政府為其提供的公共服務相對較少。一些培訓機構特別是民間培訓組織得不到政府政策及公共服務的支持,培訓效果不佳;農民工認為學不到真本事,無助于提高自己的就業競爭力。另外,農民工閑暇時間較少、下班時間較晚、學習培訓機構距離較遠等因素,也使他們欲學不能。

(二)培訓機制不健全

目前,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工作由農業部、教育部、發改委、財政部等多部門共管,培訓資源過于分散,不能形成合力;政府出臺的相關政策對農民工、用人單位、各類培訓機構參與或組織培訓的激勵功能不強,尚未形成合理的、多元化的投資主體;各級地方政府及相關部門對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工作的開展還處于探索階段,計劃性不強,工作和組織保障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各級各類相關培訓機構良莠不齊,缺乏統一領導和監督,還沒有形成完善的培訓網絡。

(三)培訓經費不充足

1.政府投入不充足。政府對于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的財政支持水平偏低,難以滿足實際需求。面對大規模的勞動力群體,我國政府撥付的財政資金可以說是杯水車薪。目前,從中央到地方各級財政還沒有形成對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的穩定的投入機制。一方面,農民工的輸出地一般是中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鄉鎮一級政府財力相當薄弱,難以提供足夠的培訓經費投入;另一方面,由于受城鄉二元戶籍制度的制約,農民工的戶口還在農村,其制度身份還是農民,根本無法享受輸入地政府舉辦的主要是針對城鎮下崗人員的免費培訓,培訓機會不平等。

2.用人單位投入力度小。我國《勞動法》和《就業促進法》規定,用人單位應當建立職業培訓制度,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提取職工培訓經費,根據本單位實際有計劃地對勞動者進行職業技能培訓,但多數用人單位沒有真正履行這些規定。政府推出的農民工技能培訓補貼政策,多側重于通用性工種的技能培訓,其受益者主要是員工個人。用人單位往往從自身利益出發,看重短期可見利潤的獲取,而忽視長期投資及間接收益的重要性。由于對農民工進行職業技能培訓的投資回收期長,承擔的風險也較大,再加上農民工流動性很強,因而用人單位對農民工培訓的投入非常謹慎,力度非常小。

3.農民工自我投資能力差。目前,農民工月平均工資水平普遍低于其所在城市的平均工資標準,再加上克扣、拖欠的部分,其收入相當微薄,無力單獨承擔昂貴的職業技能培訓費用。

三、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對策及政府應承擔的職能

培訓不但可以有效地提升農民工的綜合素養,提高生產效率,而且有利于社會穩定,減少犯罪,對更好地解決“三農”問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意義深遠。因此,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具有準公共產品的特征,屬基礎建設范疇,政府在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中應居主導地位并負主要責任。

(一)統一思想認識,加大宣傳力度

社會各界思想認識的統一是做好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工作的基礎。各級政府要充分認識農民工培訓工作的緊迫性和對于社會穩定、構建和諧社會以及有效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意義,切實搞好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工作。政府有關部門要加大宣傳引導力度,充分發揮政府宣傳的權威性和渠道優勢,通過盡可能多的途徑傳播培訓信息,如通過電子媒體以公益廣告的形式進行播放、在戶外張貼宣傳公告,引導農民工轉變觀念,提高其了解、參與職業技能培訓的積極性。

(二)進一步深化戶籍制度改革,為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工作的順利開展掃除制度障礙

現行的戶籍制度已不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要從根本上解決農民工問題,改革現行戶籍制度是重要的前提條件。國務院辦公廳于2012年2日頒發的《關于積極穩妥推進戶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強調,繼續堅定地推進戶籍管理制度改革,落實放寬中小城市和小城鎮落戶條件的政策,著力解決農民工實際問題。對農村人口已落戶城鎮的,要保證其享有與當地城鎮居民同等的權益;對暫不具備落戶條件的農民工,要有針對性地完善相關制度,下大力氣解決他們在勞動報酬、子女上學、技能培訓、公共衛生、住房租購、社會保障、職業安全衛生等方面的突出問題;今后出臺有關就業、義務教育、技能培訓等政策措施,不要與戶口性質掛鉤。政府應該根據社會發展水平和城鎮承受能力適時改革現行戶籍制度,淡化農業戶口與非農業戶口的界限,努力去除對農民工的身份限制,并逐漸剝離附著在戶籍上的利益,最終建立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制度。以居住地登記戶口為基本形式,以合法、固定的住所和相對穩定的職業、合法的生活來源為基本的落戶條件,以法治化、證件化、信息化管理為主要手段,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新型戶籍管理制度,允許農民工自由遷移和流動,為其在城市發展提供空間。

(三)制定完善相關政策,提供公共服務

進入21世紀以來,黨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有關農民工培訓的政策、文件,但對于我國農民工長遠發展來說,這些政策文件還是遠遠不夠的。如《2003-2010年全國農民工培訓規劃》明確規定:“用人單位負有培訓本單位所用農民工的責任。所需經費從職工培訓經費中列支,職工培訓經費按職工工資總額的1.5%比例提取,計入成本在稅前列支。”但實際上,真正按規定進行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的企業并不多。政府應盡快研究和出臺專門針對農民工培訓的具體指導意見和實施細則及配套法律法規,建立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長效機制,為培訓工作有序、健康的開展提供制度保障。

政府供給社會公共服務責無旁貸。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作為公共服務活動之一,是我國公共服務的薄弱環節。政府能夠提供的公共服務與農民工的實際需求還有很大的差距。我國城鄉發展不均衡,農村人口數量龐大,但享受的公共服務和公共資源卻較少。隨著外出務工的農民越來越多,政府應當為這部分人提供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

(四)建立健全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機制

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面廣,聯動性強,要從管理體制、協調體制、監督體制等方面建立健全農民工培訓機制。

1.完善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的管理機制。在中央,建立專門的培訓管理機構或者管理小組,負責指導全國的農民工培訓;在地方,設立與中央管理機構相對口的農民工培訓管理部門,負責各地方培訓工作的具體安排和組織實施。在中央和地方之間形成統一有效的聯動和管理機制,并針對農民工的異質性特征,為其建立差別化的培訓體系。

2.健全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的組織協調機制。加強中央和地方管理機構、部門之間的溝通聯系和組織協調,明確上下級之間、各地方之間以及地方各部門之間的權限職責、管理范圍,以便及時了解農民工培訓開展的情況,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正確引導農民工培訓工作的健康發展。

3.完善農民工培訓的監督機制。在農民工培訓的問題上,一方面,可以充分發揮現有監督部門的監督職能;另一方面,可以在農民工培訓管理部門中成立專門的監督小組,專職監督培訓工作,以保障各項工作和制度有效、透明地運行。

(五)進一步加大投入力度

目前,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規模小、檔次低、條件差、師資力量薄弱,培訓效果不理想。投入不足,資金缺口較大是重要原因。政府及相關部門要充分認識農民工培訓的重大意義,把農民工培訓工作納入社會公益性培訓的范疇,加大財政投資力度。一方面,要設立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專項基金。在中央財政預算中單列一項開支用于農民受教育和培訓,按固定比例提取一定的費用并根據實際需要逐年保持一定比例增長,直接撥付或對地方專項財政轉移支付。在國家農民培訓基金項下可設農民工培訓專項基金,通過設立專門賬戶和管理部門,對培訓基金進行統一的專門管理,保證資金足額到位。同時還要加強監督和監察,從而保障專款專用、對口使用和保值增值。任何單位和個人都不得私自挪用或截留,保證有限的專項經費真正用到實處。另一方面,要進一步拓寬投資渠道,構建起多元化的農民工培訓投資主體。要制定更加優惠的政策,引導和鼓勵各類學校、工商企業、社會團體參與農民工培訓事業,提供培訓扶持資金,鼓勵金融部門加大對培訓機構的資金扶持。有條件的地方可以設立農村人力資本開發基金,鼓勵和引導私人資本進行農村人力資本開發。

篇3

為深入貫徹區委《關于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決定》和區政府《關于實施農民素質教育工程的意見》文件精神,進一步推進我鎮農民素質教育培訓工程,確保完成今年全鎮農民素質教育培訓任務,切實起到減少農民、提高農民、富裕農民的作用。根據余杭區人民政府《關于*年余杭區農民素質教育工作的實施意見》要求,經鎮政府決定,現將《*鎮*年農民素質教育工作的實施意見》下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一、培訓任務

*年區政府下達給我鎮農民素質教育培訓任務為1021人,其中農業專業技能培訓340人;農民轉移就業技能(農村富余勞動力和失地農民)培訓300人、務工農民崗位技能培訓350人、農村后備勞動力培訓31人。根據區政府有關文件精神,各鎮鄉作為實施農民素質教育培訓工程的責任單位。我鎮各有關部門要積極承擔相應責任。鎮化技術學校要根據辦學實際和師資力量開展相應培訓工作。各村、社區和有關企事業單位要積極配合鎮化技術學校完成各項培訓任務。重點要加強現代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培訓、農村后備勞動力培訓、農民轉移就業技能培訓和提高農民綜合素質培訓,突出“精兵”農業和“薪金”農民,全力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有道德的新型農民。

1、農業專業技能培訓

今年計劃培訓340人。主要是根據我鎮優勢農產品特色,農民需求,有針對性地開展種植和養殖技術的培訓,切實提高農民經營一產的技能水平或能成為合格的農業產業工人。本類培訓由各村組織發動人員,鎮農辦和鎮成校開展培訓。此類培訓將通過理論授課、現場指導和實地操作的方式進行。培訓結束后,經考核,發給綠色證書或農函大證書。

2、農民轉移就業技能培訓

今年計劃培訓300人,其中農村婦女雙學雙比培訓100人。主要是根據失地農民和農村富余勞動力各自不同的就業需求,結合本鎮就業市場,有針對性地開展非農崗位就業技能培訓,有序向非農崗位轉移,成為二、三產業的合格勞動者。此項培訓主要包括電腦、電工、電焊、縫紉車工、餐飲服務、沖壓工、家政管理、車輛駕駛、機動車修理、農村經紀人、個人創業等專業。各村和有關部門要結合市場需求,有針對性地組織人員參加技能培訓,使我鎮大部分農村富余勞動力通過培訓,成為二、三產業的合格勞動者。本類培訓由各村組織人員,鎮經發辦、鎮婦聯、鎮總工會、鎮團委等負責牽頭,鎮成校等實施。培訓后,按國家有關工種考核要求進行考核,并發放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

3、務工農民崗位技能培訓

今年計劃培訓350人,主要培訓對象是目前已轉移到二、三產業,但因缺乏相應的職業技能和文化學歷,工作穩定性差而可能重新回流到農村的農民。同時,通過培訓也可進一步提高我鎮企業在崗職工的素質和企業形象。本類培訓由各村和有關企業(單位)組織發動人員,鎮經發辦、鎮總工會、鎮婦聯和鎮成校負責實施,培訓后,按國家有關工種考核要求進行考核并頒發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

4、農村后備勞動力培訓

今年計劃培訓31人。培訓對象是應屆初、高中畢業生(不含各類職高、中專、技校)未能繼續上學的人員和各類高中的流生,年齡在16至20周歲,步入社會前應參加不少于6個月的相關就業技能培訓。本類培訓由鎮教辦牽頭,聯系各村和有關學校負責落實人員,鎮成校負責實施。

二.培訓經費安排

根據區人民政府《關于實施農民素質教育工程的意見》等有關文件精神,對實施農民素質教育培訓工程給予資金保障,為廣大適齡農民至少提供一次免費或部分免費的培訓機會。因此,鎮財政也將安排專項配套資金,保證農民素質教育工程的順利實施。

三、工作要求

1、加強領導,明確責任,精心組織。區委、區政府把“農民素質教育培訓與轉移就業”列為新農村建設的“十大工程”之一。為此,各村、社區、鎮政府有關部門和有關企事業單位,要進一步統一思想,站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高度來統籌謀劃*年農民素質教育培訓與轉移就業工作,結合各自職責,專人分管,強化工作責任;要正確認識實施農民素質教育工程的意義和重要性。鎮農民素質教育領導小組要做到培訓信息的及時溝通和交流,不定期地召開有關會議。

篇4

關鍵詞:建筑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體系;構建

中圖分類號:G7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4156(2011)02―057―02

目前,建筑業已成為吸納農村富余勞動力的主要行業,全國建筑用工中90%的一線工人都是農民工,而這些建筑農民工中有90%文化程度在初中及初中以下,90%以上沒有接受過職業技能培訓。在現行的建筑生產(支模板、綁鋼筋、澆筑混凝土、砌筑結構、水電安裝)模式下,農民工是現階段和未來一段時間建筑業發展的主要支撐力量。

一、建筑農民工職業培訓的現狀

職業技能培訓是提高農民工崗位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徑,是增強農民工就業競爭力的重要手段。但那些不足建筑農民工10%的人所接受的職業技能培訓,大多也只是臨時的、短期的崗前培訓。從目前現狀看,全國建筑業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仍十分薄弱。雖然對農民工的職業技能培訓日益重視,但基本還處于研究和摸索階段,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論系統和有效的實施方案。由于已經實施的培訓方式比較單一,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不夠,培訓和輸出的聯動機制尚未形成,服務體系不健全,大量建筑農民工仍處于無序流動狀態。

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面臨很大困難的主要原因,是建筑企業實行管理層和勞務層兩層分離的企業組織模式。總包企業、專業分包企業一般不帶勞務隊伍,企業農民工培訓的責任難以落實。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面臨困境的另一個原因是培訓資金投入嚴重不足,建筑企業農民工的技能培訓沒有得到國家財政資金的扶持,總包企業和專業分包企業不愿支付農民工培訓資金,農民工自身支付培訓費用的能力也十分有限,而現行的培訓鑒定收費標準過高,嚴重超出了企業和農民工的承受能力。建設部預計,隨著我國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快速發展,農村勞動力向建筑業轉移每年仍將保持相當規模。當前技能培訓環節的不適應,不僅減弱了農村勞動力進入建筑業的能力,也影響到建筑業本身的持續健康發展。

二、構建建筑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體系的社會要求

農民工的素質不僅決定建筑質量和安全生產,而且決定建筑業的競爭力和長遠發展。因此,做好建筑農民工的職業培訓工作不僅對農民工的系統化、有序化管理提供對策,而且為政府部門相關工作的開展提供依據,促進并提高建筑行業的發展。另外,加強建筑農民工培訓、提高農民工素質,不僅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需要,也是轉變建筑業增長方式的需要,更是我國建筑行業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同時,他們的文化、技術、綜合素質也直接關涉所在城市經濟和社會的和諧發展。 《2003―2010年全國農民工培訓規劃》的出臺、“陽光工程”的全面啟動,使我國農民工培訓工作全線鋪開。在這樣的背景下,對此前農村勞動力培訓工作進行回顧總結和探討,探索農民工培訓體系的建構,對于促進就業、推進產業轉移和產業升級、推動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都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同時,以此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切入點,是解決當前經濟和社會之間、城鄉之間、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的一項具有戰略意義的重大舉措。

三、建筑農民工“三營四建”培訓體系的構建

建筑農民工培訓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政府與企業、企業與學校、政府與農民工之間復雜的博弈關系。而構建以“三營四建”為結構支撐的培訓體系,將政府、企業、學校、社會、農民工之間的關系有機地聯系并協調起來,通過可靠的保障和有效的機制與措施提高建筑農民工的職業技能與素質。

建筑農民工“三營四建”培訓體系是指,在國家的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這一必然趨勢下,本著“政府引導、部門服務、市場需求、農民受益”的原則指導,以“三個營造、四個建立”為措施,構建科學的建筑農民工培訓體系,切實提高農民工的技能與素質,加快農村富余勞動力的轉移,促進建筑農民工所在城市經濟的發展和和諧社會的實現。

“三個營造”包括營造良好的環境機制、教育培訓的長效機制和培訓經費的投入機制三方面內容:(1)實施政府主導,健全機構,提供制度保障。農民工必須經過專業培訓,在取得相應資格證書后,才能被勞務企業或其他用工企業聘用,即農民工要持職業資格證上崗。聘用后,用工單位必須與農民工簽訂勞動用工合同,這樣才能確保工資不被拖欠。整個社會要形成尊重農民工、鼓勵農民工進行積極學習的良好社會環境。社會環境的營造需要城市各管理部門的積極參與,需要城市人口的包容意識及尊重意識的不斷升華,最終形成社會包容、農民工教育、建筑水平提高、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良好互動體系。(2)建筑農民工培訓應納入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統籌安排,長期規劃與當前需求的關系,制定合理的建設體系,實現職業技能培訓城鄉一體化,并在財力、人力等多方面予以支持、統籌。(3)最后,實行政府、建設單位、施工企業和農民工個人共同分擔的投入機制。政府要保證對農民工教育培訓的投入力度和建立財政轉移支付功能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專項基金,以保證教育培訓的基本經費;改革現有的建筑工程成本費用的構成;將土地出讓金收入的一定比例用于失地農民工培訓;施工企業所需教育培訓經費要從建筑安裝工程費中職工培訓經費中列支,建設單位要保證教育培訓經費的足額支付,并由建設行政主管部門監督施工單位的使用情況;對參加培訓的農民工給予適當培訓費補貼。

“四個建立”:(1)建立完整的多層次教育培訓體系。農民工要考取職業資格證書,必須進行務工常識、安全知識、法律法規等方面的引導性培訓和職業技能培訓。將農民工培訓管理的具體事務性工作交給各級建設教育協會,將具體的培訓工作交給具備相應條件和資格的學校及企業,建設和教育行政主管機構要強化政策研究,突出培訓質量管理。(2)建立全方位的知識培訓體系。建筑知識、勞動保護和安全生產教育、法律知識及人文素質的全方位知識培訓,不僅僅意味著建筑農民工職業技能的提高,還為其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從而促進學歷教育和終身教育體系的構建。指導企業還可根據生產實際,采取農民工喜聞樂見、豐富多彩的方式開展安全教育和技能培訓,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3)建立完善的信息網絡培訓體系。充分利用網絡、電視、廣播、遠程教育等現代科技,逐步建立起信息網絡培訓體系。探索建立建筑業關鍵工種就業準入制度,推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完善持證上崗制度,將企業農民工的培訓工作與企業考核、工程質量安全檢查、標準化工地創建、工程評優等掛起鉤來;將輸出地與輸入地有效地結合起來,將培訓時間統籌利用起來,促進培訓與就業的有效對接。(4)建立靈活的培訓鑒定管理體系。以“放開入口,卡住出口”的方式,嚴格考核技能操作能力,并根據農民工工作的時間特點實施彈性教學。在培訓鑒定上,采取基地鑒定與現場鑒定相結合、以現場鑒定為主的方式對其進行培訓鑒定。還可以通過組織修訂建筑業關鍵工種職業技能鑒定標準,制定職業技能鑒定工作程序,提倡依托施工現場開展技能鑒定。對已具備相應職業能力水平的農民工技術骨干,通過綜合業績評價方式認定職業資格等級。最終通過制定農民工培訓、鑒定、上崗、待遇相結合的配套政策,制定農民工技能等級工資指導標準,調動農民工參加技能培訓的積極性。

四、完善培訓機制的保障措施

篇5

一、培訓的目的、意義

當前,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我縣在東部地區務工的部分農民工已返鄉,給我縣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帶來了嚴峻考驗。同時,我縣受震災影響,災后重建、中央擴大內需等一大批項目已經開工建設,全縣建設任務異常繁重,建筑技工嚴重短缺。由于建筑技工從業文化要求低,農民工是建筑產業的主力軍,我縣建筑業從業農民工接受培訓的比例較低,因此,開展全縣建筑業技能培訓,加快培養建筑技工,將有效緩解我縣技工短缺矛盾,推動我縣農村勞動力順利實現轉移就業,加快經濟社會發展、促進農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培訓的組織實施

縣人事和勞動社會保障局、縣城建局和縣財政局共同成立全縣建筑業農民工技能培訓工作領導小組。建筑業技能培訓工作在“培訓工作領導小組”的指導監督下,由縣勞動服務局會同相關鄉鎮組織實施。具體培訓工作應根據各鄉鎮災后重建任務、進度以及建筑業從業人員數量的實際情況,分期分批有計劃地組織實施。縣城建局負責建筑業農民工技能培訓工作培訓師資和實訓場所的協調工作;縣勞動服務局擬定全縣培訓計劃,負責培訓工作的日常管理及職業技能鑒定考核工作;縣人事和勞動社會保障局負責對建筑業農民工技能培訓工作進行指導監督和對培訓補貼申請進行審核;縣財政局負責審定培訓補貼資金,對經考核合格的農民工實施職業培訓補貼。

建筑業農民工免費技能培訓工作以鄉、鎮為單位。各鄉鎮負責培訓人員的組織和管理,縣勞動服務局負責培訓的教學工作和職業技能鑒定考核工作。

三、培訓對象、任務和培訓內容

(一)培訓對象:在勞動年齡內,有勞動能力和從業愿望,戶籍在本縣范圍內的農村勞動者。

(二)培訓任務:全縣計劃培訓1000人。

(三)培訓內容和培訓時間:培訓內容主要包括安全生產常識、職業基礎知識和職業技能操作。培訓工種主要為砌筑工、鋼筋工、抹灰工、混凝土工、木工、架子工等建筑業關鍵崗位工種。

培訓課程、時間根據國家職業標準并結合實訓生產情況進行安排,在保證培訓質量的前提下,基礎知識培訓由縣勞動就業訓練中心負責組織實施,實際操作訓練可依托當地施工現場進行,初級工培訓時間不少于80學時,中級工培訓時間不少于100學時,實際操作訓練不少于總培訓時間的60%。

(四)培訓師資:聘請市漢中建筑設計院、縣城建局、縣建筑設計院、縣建筑質量技術監督管理站、縣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專業技術人員及相關建筑施工企業高級技工擔任培訓教師。

五、技能培訓與考核鑒定

(一)科學制訂并嚴格執行培訓計劃。縣勞動服務局要按照國家或行業統一的技術工人等級標準和鑒定規范的有關規定,科學制訂培訓計劃,合理設置培訓課程,確保培訓的時間和質量。

(二)培訓工作要按照災后重建、建筑市場需要以及農民工的自身需求,開展有針對性的職業技能培訓。

(三)堅持以操作技能培訓為主。縣勞動服務局具體負責職業技術考核的實施工作,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確保每個學員都能進行必要時間的實習實訓,增強動手操作能力,確保參訓人員學到一技之長。同時,要按照建筑業職業資格要求和國家標準,本著方便、快捷、確保工程質量和安全生產的原則,依托本地施工現場對參加培訓的農民工進行職業技能鑒定考核,對經鑒定合格的,按規定核發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

篇6

關鍵詞: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

中圖分類號:C9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2)16-0126-02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和城鄉二元體制壁壘的日漸松動,越來越多的農民開始走出農村進入城市,成為我國工業化、城鎮化建設進程中的一支新型勞動大軍,他們為城市繁榮、農村發展和國家現代化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1年我國農民工總量為25 278萬人,比上年增長4.4%。蘇州市作為中國發達地區的典型代表,農民工的境況及政府的相關舉措對全國有極強的代表性和示范意義。因此,在此選擇蘇州作為城市典型來研究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現狀,揭示其存在問題,探究其內在原因,為改善農民工工作和生活狀況建言獻策。

一、國內外進城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研究概況

(一)國內進城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研究概況

近年來,隨著農民工在國家建設中作用和地位的日漸突出,也逐漸引起國內學者及相關機構對農民工群體職業技能培訓問題的關注。就其研究內容而言,目前國內對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的研究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一是對培訓的必要性、重要性的研究;二是對培訓過程中的政府責任和角色問題的研究;三是對如何系統地組織培訓及培訓模式、培訓內容的研究;四是對培訓效果的分析研究等。

(二)國外對進城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的啟示

在西方發達國家漫長的工業化過程中,它們很早就開始普遍重視農民教育以及農民教育投入,將農村勞動力培訓作為基本國策。在此過程中,它們積累了相當豐富的農村勞動力培訓轉移實踐經驗。另外,以劉易斯和喬根森為代表的經濟學家對人力資源、人力資本的研究基本奠定了職業培訓與開發的理論基礎。盡管各國培訓類型有所不同,但基本都是建立在尊重利益相關者利益選擇的基礎上的,它們借助經濟誘導來激發企業、農民工以及其他利益相關者參與到對農民工的職業技能培訓中。例如加拿大和德國等國家均設有以鼓勵企業對農民進行培訓為目的的專項基金。但是,這些資金不會直接劃撥給企業,也不會通過政策強行增加企業負擔,而是通過一系列經濟誘導性方式鼓勵企業加強對農民的培訓。比如把企業花費的培訓費計入生產成本,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再對其減免部分稅收等。另外,在德國,如果農民參加培訓,可免交雜費并獲得伙食補貼,這樣做大大提高了農民接受培訓的積極性。

二、蘇州市進城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情況調查

為了解當前我國相關機構組織開展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的有效性和具體培訓方式,本文選取農民工較為集中地區的典型之一——江蘇省蘇州市作為研究試點。此次調查問卷的內容主要包括培訓現狀、培訓需求、培訓中存在的問題等方面。本調查采取多階段隨機抽樣和配額抽樣相結合的抽樣方法。在蘇州抽取了農民工生活和居住相對比較集中的蘇州高新區、蘇州工業園區、吳中區木瀆鎮、相城區,以高新區:工業園區:木瀆鎮:相城區= 4∶4∶1∶1的比例予以配額,然后再根據實際情況抽取樣本。調查時間為2011年3月1日至2011年3月25日,發放并收回調查問卷220份,其中有效問卷198份,有效問卷回收率90%。(問卷發放情況統計見:表2-1)

(一)蘇州市進城農民工基本情況介紹

據統計,蘇州外來暫住人口超過700萬,與本地人口基本相當。其中除少量外籍人員、外資或合資企業中高層管理人員以及自主創業的私企業主及個體工商戶等白領階層外,外來人口主要為奮斗在服務業、建筑業以及其他產業一線的農民工。

調查顯示,蘇州市進城農民工呈以下特征:(1)性別構成:在198個有效樣本中,男性和女性分別占調查總體的56.99%和43.01%,男性農民工的比例高于女性。(2)年齡:調查顯示,19歲以下的占17.20%,19-30歲的人數最多,占有效樣本總體的53.76%;年齡在30-39歲的有18.28%;40歲以上的只占10.76%。(3)文化程度:調查顯示,北方農民工中小學及以下文化的人僅占總數的5.1%;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占總數的14.14%;高中的占26.77%;中技、中專所占比重最高,為35.35%;大專占16.16%;本科及以上只占全部被訪者2.52%。(4)職業構成:調查顯示,農民工所從事的職業以建筑企業、電子公司、個體工商戶和服務類工作為主,所從事的具體工作包括產業工人、經營店鋪、擺地攤、擦鞋、補鞋、裁縫、餐廳服務員、廚師、家政服務員、搬運工、包工、建筑工、維修、裝潢、保安、收廢品、理發等。

(二)蘇州市進城農民工培訓情況調查統計

(1)調查顯示,農民工來到蘇州后接受培訓者的比例明顯提高。近年來,隨著我國產業升級的不斷推進,相關產業對農民工的職業技能要求日漸提高,接受培訓的農民工占全部農民工的比例也隨之有所提高,尤其是來蘇之后參加相關技能培訓者的比例明顯提高。調查顯示,蘇州市現有農民工中來蘇前接受過培訓的比例為21.5%,相比2011年國家統計局給出的調查數據有所提高,但未經培訓者仍占絕大多數。而來蘇后參加培訓的農民工比例達到63.44%,未經培訓者僅占36.56%。

篇7

今天在這里召開全縣返鄉農民工培訓工作座談會,主要目的是和大家一起研究分析當前就業工作形勢,共商促進農民工培訓、就業的方法措施,尋求解決返鄉農民工就業和縣內企業用工問題的雙贏之策。剛才,與會同志分別作了很好的發言,一些意見和建議很有針對性,對我們抓好這項工作很有啟迪。下面,我結合大家的觀點,談三個方面的問題。

一、要高度重視返鄉農民工培訓工作

當前,隨著世界金融危機的不斷加劇,實體經濟所受到的沖擊范圍越來越廣,珠三角、長三角地區許多出口導向型、勞動密集型企業出現了裁員、關停、倒閉等現象。我縣雖然尚未出現企業大規模裁員問題,但是農民工的就業形勢不容樂觀。據抽樣調查的數據顯示,截止元月13日,我縣已有14328名農民工返鄉,除了7445人節后要回原單位上班,還有近7000人要重新尋找就業崗位。隨著春節的臨近,預計還將有大量受金融危機影響的農民工返鄉。能否及時有效地解決返鄉農民工就業問題,不僅關系到農民工的切身利益,而且直接關系到社會大局的穩定。大家要切實增強政治敏銳性,充分認清做好返鄉農民工培訓和就業工作的重要意義,迅速采取積極有效的應對措施,全力抓好返鄉農民工培訓和就業工作。

1、組織農民工培訓是提高勞動者素質、統籌城鄉發展的需要。就業乃民生之本,而職業技能的高低是影響勞動力就業的一個關鍵因素。我縣是人口大縣,也是勞務輸出大縣,每年外出打工人員不少,但其中相當多的人缺乏一技之長,沒有“手藝”,不能適應企業要求,無法順利就業,即使就業,也只能靠賣力氣賺點“血汗錢”,從事一些低層次的體力勞動,收入較少。一旦遇到企業裁員,這些人就會首當其沖。因此,我們必須加強對農民工的就業培訓,讓他們掌握實用技術,學得一技之長,適應就業崗位的要求,實現充分就業,實現農民向市民和產業工人的轉變。

2、組織農民工培訓是實現農民持續增收的需要。分析當前我縣農民的收入,主要來源于兩個方面:一是通過種植、養殖,實現增收。二是勞動力轉移增收。目前,我縣農民工資性收入已成為農民增收的主渠道。致富農民必須減少農民,轉移農民必須培訓農民。抓好農民工培訓,對促進農民增收能起到兩個方面的作用:一是可以幫助沒有工作的人找到合適的工作,獲得穩定的收入;二是可以讓有工作的人提高技術水平,提高就業層次,獲得更高的收入。

3、組織農民工培訓是解決企業缺工、助推經濟跨越發展的需要。近幾年,全縣招商引資、項目推進工作取得顯著成績,眾多企業紛紛落戶,企業用工量持續增多。據統計,全縣700多家企業和2萬多個體工商戶共吸納從業人員7.6萬多人。受金融危機影響,今年企業用工需求相對減少,但目前仍有52家企業申報缺工3268人。這些企業不僅需要高層次的管理和經營人才,更需要大批的實用型技術人才。認真組織返鄉農民工培訓,不僅能為企業培養和輸送合格的技能人才,而且能促進產業結構調整,促進縣域經濟跨越發展。

二、要精心組織農民工培訓就業的各項工作

一要統籌縣內培訓資源。要確立公辦教育培訓機構為縣內企業培養技能人才的主導地位。縣勞動就業培訓中心、職業中學等公辦教育培訓機構要以加強技能人才培養,服務本地企業用工為宗旨,圍繞我縣新上項目和重大技改擴能項目,添置教學設備,引入師資力量,培養企業需要的高技能人才。要引導社會培訓機構培訓返鄉農民工。要運用財政補貼資金,引導定點培訓機構圍繞縣內企業用工需求和發展高效農業需要,對返鄉農民工進行職業技能培訓和農業實用技術培訓。經過培訓的學員到縣內規模骨干企業就業的,政府對培訓機構可適當獎勵。要挖掘行業職校辦學潛力。農業、建設、工會等行業職校在完成本職培訓任務的同時,要充分組織城鄉勞動力開展技能培訓,按照實際培訓人數享受職業技能培訓補貼。要推動企業開展技能培訓。各類企業要積極利用自身條件開展職工上崗培訓和技能提升培訓,符合條件的,可按規定給予培訓補助。

二要創新培訓方式和內容。要擴大培訓范圍。勞動、教育部門牽頭,對城鄉所有新成長勞動力開展職業技能培訓;農業部門牽頭,對所有適齡農民開展農業實用技術培訓;扶貧辦牽頭,組織對農村貧困戶家庭勞動力技能培訓;企業與培訓機構合作,對在崗職工實施輪訓;鎮村組織和相關部門要共同配合,對全體返鄉農民工提供一次減免費培訓。要拓展培訓內容。在幫助返鄉農民工掌握實用技能的基礎上,增設就業指導、誠信教育等課程,提高參培人員就業競爭能力。要延長培訓周期。對部分培訓專業由短期培訓調整為中、長期培訓,增加培訓課時,提高培訓效果,緩解就業壓力。要突出高技能培訓。舉辦形式多樣的職業技能競賽,評選出“*縣有突出貢獻的高級技師、技師和高級工”并給予適當獎勵,激勵職工提高技能。

三要突出返鄉農民工培訓就業。依托全縣27家勞動力定點培訓機構的培訓資源優勢,充分利用農民工培訓補貼、陽光工程補貼、扶貧培訓補貼等政策,積極動員、組織返鄉農民工和縣內符合就業條件的培訓對象參加技能培訓。要突出培訓的針對性和實用性,圍繞市場需求開展訂單培訓和定崗培訓,提高農民工的擇業競爭能力;圍繞產業結構調整和企業技改擴能新開工項目開展技能培訓,提高農民工就業的適應能力;圍繞高效規模農業發展開展農業實用技術培訓,提高返鄉農民工的農業技能。縣將出臺鼓勵返鄉農民工參加培訓的政策措施,免費對返鄉農民工中的低保對象、零轉移家庭勞動力和城市規劃區內被征地農民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和農業實用技術培訓,確保有培訓要求的返鄉農民工都能得到及時有效培訓,促進盡快就業。正月初五,縣政府將組織一次集招聘洽談、創業項目推介、培訓機構招生、勞動保障政策咨詢“四位一體”的大型綜合性洽談會,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和各鎮區要加緊對縣內外企業用工需求信息的收集、整理,及時并對接、溝通,把用人單位用工的人數、類別、要求、待遇等向社會,使更多的返鄉失業人員知曉,為他們及時找到合適工作提供方便。

四要積極扶持返鄉農民工創業。全面落實有利于返鄉農民工創業的稅收優惠、財政補貼、小額擔保貸款、場地安排等扶持政策,把返鄉農民工失業轉變為農民工返鄉創業。要面向返鄉農民工開展創業意識教育,激發創業熱情。切實保障返鄉農民工土地承包權益,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剝奪侵害,也不得截留、扣繳或以其他方式侵占返鄉農民工的土地流轉收益。加強對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管理和服務,引導掌握了一定技能、積累了一定資金的農民工主動創業,投身發展高效農業。立足本地資源優勢,發展農產品加工和農技推廣、包裝運輸、貿易營銷、農資配送、信息咨詢等農業產業化配套服務企業,實現返鄉農民工的迅速就業,并帶動當地勞動力就業增收。對外出務工人員返鄉的,勞動保障部門、各相關鎮區要幫助他們接續社會保障,特別是做好企業職工養老保險接續工作。開發區、澳洋工業園、東益經濟區、阜城工業集中區等要建立一批創業培訓基地、創業實習基地和創業孵化基地,為有創業意愿的返鄉農民工提供項目開發、項目融資等“一條龍”服務。

三、要切實加強對返鄉農民工培訓工作的組織領導

一要加強工作協調。縣將成立返鄉農民工工作領導小組,由我任組長,仇書記、周縣長任副組長,相關部門主要負責同志為成員。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縣委農工辦,定期召開農民工工作聯席會議,通報農民工就業等工作進展情況,研究會辦農民工就業等相關問題。

二要明確各自職責。農民工工作面廣量大,既要各自履職盡責,又要相互協調。請農工辦牽頭負責農民工工作的政策制定、工作檢查考核、部門工作協調等工作;勞動保障部門負責農民工返鄉情況的調查登記,組織返鄉農民工進行職業技能培訓和創辦二、三產業的培訓,開展農民工就業服務,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等工作;農林部門負責做好返鄉農民工農業實用技術培訓和創辦種植、養殖基地的創業培訓;教育部門配合勞動部門做好返鄉農民工的職業技能培訓;扶貧辦配合勞動保障部門做好貧困農民工的職業技能培訓;財政部門要加大投入,及時撥付農民工培訓補貼。鎮村要及時、準確掌握返鄉農民工的時間、人數以及春節后的就業打算,動員并組織其參加職業技能培訓和農業實用技術培訓。暫時遇到生產經營困難的企業,要用好“五減四緩三補貼”政策,通過采取加強培訓、輪休和適當縮短工時等措施,穩定職工隊伍,盡量不裁員或少裁員,并爭取擴大生產,吸納部分勞動力。要發揮種養大戶示范帶頭作用,引導、幫助返鄉農民工創業。

篇8

關鍵詞:林農;科技培訓;模式;成效

0 前言

進入21世紀,隨著林業六大重點工程的實施,農村成為林業重點工程建設的主戰場,而農村林業是我國林業戰略和國土生態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林農則是六大林業工程建設的主力軍。加強林農的科技教育培訓,提高科學文化素質、專業技能,對于加快林業發展,繁榮農村經濟,增加林農收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2008年,國務院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從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戰略出發,決定退耕還林工程轉入鞏固成果方向,確定了基本口糧田、農村能源、后續產業、生態移民、補植補造和林農技能培訓等六大建設項目,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確保退耕地區實現“退得下,穩得住,不反彈,能致富”的目標。

鎮巴縣林業站2009~2010年相繼承擔了陜西省發改委、財政廳、林業廳下達的鞏固退耕還林成果林農技能培訓項目。在項目的組織實施中,充分結合林農文化程度、需求科技知識和實用技術的特點,本著“立足縣情、結合實際、突出重點、講求實效、推廣技術、建立基地、培養人才、致富林農”的原則,在教材組織編寫、培訓方式、組織形式等方面做了許多創新探索,收到了較好的成效,增加了林農收益,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

1  林農科技培訓措施

1.1 制定培訓方案

山區農民文化素質普遍偏低,年輕人大多外出打工,留守的人員一是年齡偏大,二是婦女多,再加之農活忙,對參加培訓的積極性不高,針對這些特點,結合退耕還林工程后續產業經濟林示范項目建設和培訓計劃任務,制定科學合理的培訓方案,將林農技能培訓任務分解落實到各工程鄉鎮,由鄉鎮林業站負責落實、登記培訓人員,與農戶簽訂培訓協議,重點培訓50歲以下的中青年農民,分期分批開展培訓。培訓的主要內容確定為核桃、板栗、茶園等經濟林豐產栽培、低產林改造技術,中藥材、養殖業等相關栽培養殖技術,農產品質量安全知識,林改和林業政策法規相關知識培訓。

1.2 教材器材準備

1.2.1 教材準備。組織林業、農業方面熟悉經濟林栽培、茶葉無公害生產、中藥材種植、畜牧業養殖、農林病蟲害防治等方面的專業技術人員,本著“實際、實用、實效”的原則,編寫培訓教材,力求通俗易懂,適宜林農閱讀。培訓教材共有30項林業、農業實用技術,分為常用林業術語、特色經濟林實用技術、農業經合類實用技術三大組成部分,命名為《農村實用技術資料匯編》,印刷15000冊,是林農非常適用的技術手冊。

1.2.2 器材準備。一是采購嫁接刀、修枝剪、小手鋸等園藝工具3000套,供現場示范使用,一部分發給農民。二是采購筆記本電腦、投影機、音箱等教學設備一套,供課堂培訓使用。三是購買核桃、板栗等經濟林豐產栽培管理VCD光盤,供縣鄉兩級教學使用。四是組織授課老師(中高級專業技術人員)制作多媒體課件,增加學習效果。

1.3 培訓模式

1.3.1 課堂培訓。以縣林業站、縣農廣校、鄉鎮農技校為培訓基地,一是由中、高級專業技術人員采用多媒體課件對林農傳授科技文化知識和農、林業實用技術,這種方式圖、文、影像并茂,直觀、形象、生動,能增加培訓效果。二是播放核桃、板栗、銀杏豐產栽培管理經典的VCD科教片,引起林農的興趣。三是培訓教材發到林農手中,供林農按需學習。

1.3.2 現場培訓。林農科技培訓與林業重點工程建設項目相結合,現學現用。在退耕還林、天保工程、鞏固退耕還林后續產業項目建設中,組織林業科技人員深入生產一線,開展培訓、指導、咨詢、示范推廣一條龍服務,對項目的各個關鍵環節現場講解、示范。通過這種方式,既推動了工程項目建設,又達到了培訓的目的,林農也掌握了科技知識和實用技術。

1.3.3 專家組咨詢。為了做好林農科技培訓工作,縣林業站成立了專家指導組。聘請漢中市林業工作中心、漢中市林業科學研究所的4名高級工程師與縣林業站的3名工程師,組成專家指導組,負責審查經濟林栽培技術方案、審定主栽品種,深入簡池、大池、三溪三鄉鎮現場確定板栗低產經濟林的改造技術措施,現場解答林農提出的各種問題;同時結合“科技之春”、“十百千”科技推廣活動,向林農發放各類技術資料,開展各種科技咨詢,都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2  培訓成效

2.1 實用技術得到推廣應用

2009年以來,舉辦各類林農技能培訓班146場次,培訓林農7644人次,發放培訓資料8000冊,技術咨詢2000余人,示范帶動效應明顯,培養了一批“懂技術,會管理,善經營”的新農民,他們分別掌握了2~3門農林業實用技術。他們學會了茶園無公害標準化生產管理,大棚蔬菜種植,食用菌新品種袋料栽培,林下種植魔芋,銀杏環剝倒貼皮促花促果,核桃、板栗經濟林園低產改造、規范化管理等方面的實用技術,為農村經濟建設提供了技術保障。

2.2 建設了一批特色產業基地

通過林農技能培訓,建設了一批特色產業基地。觀音、興隆、巴廟、碾子、小洋、漁渡等鄉鎮建設了4600hm2優質無公害茶園基地;210國道5鄉鎮建設了1000hm2銀杏基地;永樂、大池、三溪、青水、長嶺等鄉鎮建設了4000hm2 核桃基地,青水等8個鄉鎮規范化種植中藥材7000hm2,仁村、青水、簡池等鄉鎮建設了180萬袋代料栽培的食用菌基地,城區建起了大棚蔬菜基;有3戶以農產品加工的企業入住綠色產業園區,帶動了干雜果、茶葉等特色產業發展。

2.3 創建品牌促進標準化生產

茶葉、畜牧業、魔芋、干雜果、中藥材已成為綠色的富民產業,種植面積、產量、產值逐年不斷上升。2011年產茶1502t,其中名優茶693t,先后獲得國內金獎30多個;生豬飼養量達到70萬頭,“鎮巴臘肉”獲得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茶葉、大黃等分別獲“后稷特別獎”,11種農副產品取得QS認證,核桃、板栗喜獲豐收,產量達到5194t。

2.4 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

通過各項惠農政策的落實,實施農業、林業產業建設項目,推廣良種良法,普及實用技術,促進了鎮巴縣農村經濟發展。據鎮巴縣統計局資料顯示:2011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 33.7億元,比2008年增加14.2億元,增長42%,農業總產值達到19.46億元,比2008年增長7.46億元,增長38.3%,財政入1.24億元,是2008年的2.2倍,農民人均純收入4687元,比2008年增加1674元,增長36%,保持了又快又好的發展勢頭。

篇9

【關鍵詞】農民工 職業技能培訓 法律常識教育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1B-0123-02

隨著我國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加快,進城務工的農民日益增多,拖欠農民工工資等侵害農民工合法權益的現象時有發生,影響了社會和諧與穩定。黨和國家對此高度重視,采取了一系列行政和法律措施,保障農民工合法權益。為了更好地保護進城務工的農民工的合法權益,必須促使農民工樹立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使農民工增強維權意識,依法保護自身合法權益。如何在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中開展法律常識教育,是目前各個教育培訓部門面臨的一個新的課題。憑祥市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是憑祥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唯一指定的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機構,擔負著全市外出農民工的職業技能培訓職能。本文擬以憑祥市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的實踐為例,對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中的法律常識教育進行探索。

一、農民工法律意識薄弱的原因

(一)思想觀念保守

大部分農民工來自較落后的農村,有些甚至是偏遠的貧困山村,那里交通不便、信息閉塞,農民對外界信息了解較少,思想觀念保守。隨著近幾年農民外出務工熱的悄然興起,農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一定的變化,但大部分農民工依然用慣常思維思考問題。部分農民工在外按部就班,畏首畏尾,當自己的權益受到侵害時,不知道該怎樣說話甚至是不敢說話,害怕惹出更多的事端,通常以自己吃虧的方式息事寧人。此外,許多農民工抱著得過且過的思想,對是否與用人單位簽訂維護自己合法權益的相關法律文書和積極爭取自己的相關利益等持漠然態度,對別人已經發生的事持觀望態度,及至事情發生后無法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時,又后悔莫及。

(二)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較低

農民工的文化程度普遍較低,大部分農民工只是初中文化水平,甚至相當一部分人還是小學畢業,45周歲以上的人群中更有文盲存在。這種情況導致農民工在對法律的理解、對法律知識的掌握上存在較大欠缺,這同樣也體現在農民工對權利義務的認知以及處理事情的行為方式上有所欠缺。文化知識水平不高甚至是偏向低層次,導致農民工法律意識薄弱,在尋求法律幫助時,首先想到的是托關系、“走后門”,而不是尋求法律上的援助。

農民工的收入水平同其法律意識程度高低相互聯系。調查顯示,收入高的農民工的法律意識相對較高。收入高的農民工,由于自己生產經營的需要,有更多的機會在更大范圍內接觸到法律事務,其在法律知識以及自我保護意識等方面都相對較強。而收入低的農民工,由于生產經營單一,缺乏接觸法律事務的機會,其法律知識和自我保護意識等方面則相對較弱。從農民工整體來說,大部分農民工的收入水平都不高甚至偏低,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他們法律意識淡薄。

(三)無法堅持長期深入的學習

當前針對農民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主要依靠鄉鎮司法所進行,人員與經費的嚴重不足,導致普法工作職能薄弱,不能從根本上滿足農民工群眾對法律知識的需求。同時,村干部文化程度和法律意識不高,在對村民的糾紛調解中,往往不以法律處理,而更多地是依情理決斷,從而也造成了農民工對法律的誤解。另外,針對農民工的普法教育目前只停留在短時間的春節及節假日農民工返鄉之時,時間短促,學習只停留在了表面。大多數農民工并未認真研讀有關的法律知識條文,在外務工忙于工作掙錢,返鄉之際忙于休息應酬,并未真正領會相關法律知識的精髓。

二、在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中開展法律常識教育的作用

(一)有助于農民工增強法律意識,學會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要使農民工自覺遵守法律,學會運用法律,按照法律的規范來約束自己的行為,就必須使他們具備基本的法律知識和較強的法律意識,對法律有信任感和敬仰感。由于農村相對落后的文化教育水平,農民工大多文化素質低,再加上邊遠山區的農村收入水平較低,外出務工成為許多農民的唯一選擇。他們為了保住一份來之不易的工作,獲得更多的勞動報酬,寧愿犧牲法定的休息時間,雙休日加班加點,甚至寧愿忍受惡劣的勞動環境和嚴重侵犯人權的行為。大多數農民工缺乏依法維權的意識和習慣,不敢抗爭或不懂得如何抗爭。有的農民工由于不知法而犯法,不懂法而違法,甚至用犯罪的手段去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不但沒有起到維權的目的,而且使自己的處境更為艱難。因此,大力開展農民工普法教育工作,宣傳相關法律法規知識,使農民工了解解決糾紛的合法途徑,不僅有助于增強農民工的法律意識,還有助于提高他們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勞動權益的能力。

(二)有助于農民工對基本權利的正確認識,避免合法權益受到侵害

當前我國勞動集約型的地區,就是農民工的合法權益較容易遭受侵害的地方。一些企業尤其是小型的私營企業為了縮短成本、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強迫農民工加班加點,甚至克扣、拖欠工資,減少投入或者不投入安全衛生資金,不顧農民工的人身安全。因此,組織農民工學習法律常識,使他們正確認識法律賦予自己的基本權利,從而有效避免用人單位對農民工合法權益的不法侵害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三)有助于創建良好的社會氛圍

在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中深入開展法律常識宣傳教育,不僅可以提高農民工法律意識,同時也可以提高全民法律素質。因此,在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中深入開展法律常識宣傳教育,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重大舉措,有利于提高社會成員整體法律意識,形成一個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良好社會氛圍。

三、在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中開展法律常識教育的策略

(一)在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中滲透法制教育

憑祥市農民工的職業技術培訓已經形成一定的規模,據該市就業服務中心2009年的調查數據顯示,已經有61.20%的農民工參加過職業技能培訓,參加培訓的學員有50%以上獲得了上崗證書(獲得電工、電焊上崗證書者居多)或者相應的技術等級證書。憑祥市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在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過程當中,特別注重法制教育,例如,在電工電焊、水電工、裝潢設計的培訓中增加《安全生產法》、《環境保護法》等內容,使技術可行性和法律可行性結合起來,讓農民工既掌握技術又懂法律,確保勞動力的轉移更加健康和穩定。同時每位參訓學員都要求掌握《公司法》《勞動法》《勞動合同法》《勞動者權益保障法》等。

此外,學校普法教育多樣化,選擇農民工喜聞樂見的形式,注意各種形式的法制宣傳,諸如板報宣傳、法制講座、知識競賽、主題文藝匯演、播放電影等,讓農民工在輕松的環境下接受法制教育。組織引導農民工觀看《法律講堂》、《今日說法》等電視節目,邀請在外務工多年的成功人士現身說法,讓廣大農民工深刻領會到社會主義法治的優越性,從而提高他們知法、懂法、學法、用法的熱情。

(二)在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中加強農民工對基本權利的認識

由于大部分農民工來自邊遠山區,受教育程度較低,對法律知識的認識存在較大的欠缺,因此,在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中應讓農民工認識《勞動者權益保障法》賦予自己的基本權利。一是享有平等就業和選擇職業的權利,即勞動者在就業時,不會因民族、種族、性別、不同而受到用人單位的歧視,選擇職業時,有權選擇適合自己的才能、愛好、興趣的職業。二是取得勞動報酬的權利。用人單位應當按月以貨幣形式支付勞動者工資,不得無故拖欠或克扣工資,勞動者在法定節假日、婚喪假期間應當有權利取得勞動報酬。三是休息休假的權利。四是獲得勞動安全衛生保護的權利。五是接受職業技能培訓的權利。六是提請勞動爭議處理的權利。七是享受社會保險和福利的權利。八是拒絕用人單位強令冒險作業的權利。

(三)在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中指導農民工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近年來,在憑祥市中等職業技術學校舉辦的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中,絕大部分農民工文化程度不高,法律意識淡薄,屬于弱勢群體。他們遠離家鄉外出務工,當他們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后,不知如何處理,有的聽之任之,逆來順受。要解決這一根本問題,應在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中加強法律常識教育,使農民工懂得如何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主要可從如下方面入手:一是引導農民工學習法律知識,提高法律意識,發生勞動爭議或勞動糾紛的,鼓勵他們走法律程序,提請法律仲裁。二是要求農民工與用人單位簽訂勞動合同,就合同的條款與用人單位進行仔細協商,不簽訂帶有霸王條款的合同。三是告知農民工用人單位不能扣押農民工的身份證及其他證件,不能收取任何押金,如有違反,可向當地勞動部門提出申訴,確保農民工的合法權益不受到侵害。

(四)在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中加強安全常識教育

農民工來自農村,交通不便,少出遠門,不懂得安全常識,容易發生意外事故。在職業技能培訓中須要求農民工掌握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時應注意的問題:一是為了自身安全,不坐“三無”車、農用車和報廢車,遵守交通規則,掌握城市生活常識。二是外出農民工如果需要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到達務工地點的,從購票后進入乘運人指定的候車地點開始,乘客和承運人之間就存在著旅客運輸合同的民事法律關系。為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保證在發生糾紛時能夠證明自己與乘運人之間存在著旅客運輸合同的法律關系,外出務工人員一定要保存好自己乘坐交通工具的憑據(車票船票)。三是外出務工人員在乘車過程當中,不能隨身攜帶或者在行李中夾帶易燃、易爆、有毒、有腐蝕性、有放射性以及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違禁物品。違反規定的,公安機關將依法給予行為人行政處罰;如果造成嚴重危害社會后果的,還將被追究行為人的刑事責任。

篇10

人力資源投資指的是投資者對一定的人群進行的為社會勞動而進行的必要的智力、知識、技能的一種專業培訓。一般情況下投資者可以是國家、企業、社會團體、家庭、有能力的個體等,而一定的人群則指的是務工的農民工。不斷加強人力資源投資能夠有效地提高投資者在未來獲取的各種有形或無形的價值。人力資源投資的途徑主要都是各級的正規教育。首先需要對務工者進行專業的職業技能培訓,讓農民工在就業的過程中能夠熟練從事某種職業,加強農民工的職業技能培訓,能有效提高農民工的務工能力,也是為各行各業提供專業人才的重要途徑。在進行專業技能培訓的基礎上,還需要加強農民工的健康保障,讓農民工在社會生活中有生存的基本保障。

2.人力資本投資對農民工的影響

農民工在選擇培訓的時候通常都具有非常強的目的性和實驗性,有些農民工在接受培訓的過程中不能根據自己的實際需求選擇適合的培訓。接受的培訓通常都會與自己所要從事的職業相悖,不能很好地與實際市場接軌。面對這種狀況,政府及企業人員應對農民工的培訓提出一定的指導,讓農民工能夠根據自身的條件和優勢選擇最合適的培訓,在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能提供必要的幫助。為了能更好地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就必須讓農民工的發展能夠跟得上時代的腳步。在社會生活方面,城市社會機構需要正視農民工在社會中的弱勢,出臺一些相應措施讓農民工能及時了解到社會發展的趨勢。社會團體在必要的環節中可以適當開展一些社會活動,比如免費開放城市文化設施、開展農民工俱樂部、展開農民工普法知識講座等,不斷提高農民工在社會活動中的參與度,讓農民工能夠更好地融入進城市生活。

3.政府重點促進人力資源投資

不斷的提高農民工自身的職業技能,能讓他們更好地適應社會環境,逐漸地融入城市生活,在城市中有找到歸屬感,能有效留住農民工勞動力,這在很大程度上為我國的城市建設有重大意義。政府需要在農民工的人力資源投資上做出積極引導,不斷加大對農民工人力資源建設的投資,為企業和各個社會團體及機構制定出較為完善的投資環境。保證我國農民工能在城市生活中有一份恰當的工作,能夠有效改變我國剩余勞動力較多的問題,也能從根本上讓我國的勞動力模式分配得更均勻。政府不斷加大對農民工人力資源的投入力度,能夠為農民工在就業和創業的過程中更加有資本有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能改變農民工的生活環境和生活現狀,更是能夠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

4.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