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職業教育問題探析

時間:2022-01-12 03:27:02

導語:農民職業教育問題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民職業教育問題探析

【摘要】近年來,三門峽市根據就業形勢發展需求,以提高勞動技能為出發點,以市場為導向,積極開展貼近生產實際的農民培訓活動。但是,如何加強農民職業教育,提升農民自身素質,使其在社會中找到合適的崗位是當前刻不容緩的任務。文章就三門峽農民職業教育問題進行探討,探尋三門峽農民職業教育問題的破解對策,以職業教育鋪就農民工致富之路。

【關鍵詞】農民;職業教育;培訓體系

一、三門峽市農民職業教育的現狀

據統計,三門峽市現有農村勞動力102.5萬人。根據受教育程度,其中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4%,高中和中專文化程度的占25%,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9.1%,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14.1%。①從統計數字看,該市農民的文化程度普遍較低,接受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的人數較少。近年來,該市依托25所各類職業院校等教育機構,通過加大投入,采取有效措施,促使全市農民職業教育總體上實現較快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政策支持與財政投入力度加大

我國“三農”事業發展的實踐證明,農民職業教育工作的發展,有力地推動了農業勞動生產率和農業產業化程度的提高。該市對此高度重視,并在市“十二五”發展規劃中,將農民教育培訓經費列入了財政預算,為全市農民職業教育的發展提供財力支持。

2.職業教育培訓工作初步發展

目前,三門峽市擁有高職院校1所、普通中等專業學校8所、成人中等專業學校6所、職業高中7所。②主要依托以上各類職業院校,實施農民職業教育與培訓工作,并將農業科研相關部門作為輔助培訓力量。從2004年實施“陽光工程”“雨露計劃”等培訓計劃以來,下屬盧氏縣累計發放培訓補助500余萬,經培訓通過勞務輸出和部分返鄉創業,帶動1.8萬群眾脫貧致富;③2009年3月3日,三門峽市舉行湖濱區會興街道辦新興小學勞動實踐基地建成揭牌儀式,成立了農民工子弟學校;2009年,下屬靈寶市職業中專招收返鄉農民工300余人,現已轉移安置130余人;2010年3月,三門峽職業技術學院邀請全國人大代表、深圳全順勞務公司董事長張全收前來做農民職業教育的講座。這些機構為全市農民職業教育的發展提供支持,成為對農民進行職業教育、提升農村人力資本的中堅力量。

3.職業培訓網絡日漸完善

三門峽市自2004年以來,先后成立陜縣農民科技教育培訓中心,朱陽鎮果園村農民文化技術學校,豫靈鎮麻莊村農民技術學校等培訓機構,開展各種技能培訓,促使農民職業培訓的立體綜合網絡日漸完善,使得農民的受益面日廣,這些培訓工作的有序開展,對全市農民的職業發展、農業生產、生活都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為農村各項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二、三門峽農民職業教育發展的困境

近年來,農民職業教育取得一定的成績,但與新農村建設的目標相比、與農業專業化發展與農村勞動力轉移要求相比,仍然存在著諸多困難和問題。

1.農民職業教育定位不準,培訓形式單一

作為全市實施農民職業教育的重要陣地,各級各類職業院校在發展中,主動面向市場,以就業為導向,加大與行業企業合作力度,開門辦學,尋求辦學路徑和自身生存發展的空間,是市場經濟下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然選擇和必經之路。由于受計劃經濟的影響,以及人才培養工作的滯后性,導致有相當部分學校的專業設置和調整,遠遠跟不上市場的需要;或者有的學校一味地跟著市場走,在專業設置上缺乏調查研究和市場預測,導致新設置的一些新專業不接地氣,與新農村建設中的人才需求相去甚遠。在專業調整上不能充分體現地方特色,新設專業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相脫節,與學校自身辦學條件不相匹配,不能滿足當地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需要,呈現出較大的隨意性。同時,在人才培養上,自我封閉、自成體系,忽視對學生適應職業崗位能力的培養,忽視各種新技術、新成果、新知識的傳遞、補充和更新,沒有做到知行合一、學以致用。

2.公眾缺乏全面正確認識

從社會大的教育環境來看,職業教育尤其是農民職業教育,在我國教育體系中一直處于尷尬地位。在很多人看來,普通教育是“正規軍”,是為社會培養“精英”的教育,而職業教育尤其是農民職業教育,被稱為“匠人教育”,是“游擊隊”、“雜牌軍”,主要面向無望升學的學生和沒有技術沒有出路的農民。這種偏見,是制約職業教育和農民職業教育發展的因素之一。從社會現狀來看,由于近年來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大多數農民不愿意讓子女到農村職業學校就讀,新的“讀書無用論”在農村又有所抬頭,社會公眾對農民職業教育缺乏應有認識,關注度不高、參與度不夠,以至于存在有鄙薄農村職業教育的行為,這也同公眾文化意識淡薄、政府宣傳不到位等因素的影響息息相關。從政府和政策實施層面來看,各級政府過于重視經濟指標在社會發展和建設中的作用,對發展農村職業教育普遍重視不夠,財政投入也是捉襟見肘,根本無法滿足農民職業教育所需資金。由于以上各種不利因素疊加,使得三門峽農民職業教育始終處于“講起來很重要,忙起來不重要”的尷尬局面,難以培訓大批促進新農村建設的實用人才。

3.師資力量薄弱,終身教育體系尚未形成

目前,三門峽市農民職業教育學校的師資隊伍雖有一定數量,但在人員構成、職稱構成、職業成長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足和問題,主要表現在基礎課教師比重大、職稱偏高,專業核心課的教師缺乏、職稱偏低,嚴重缺乏“雙師型”專業課教師,缺少專業帶頭人等。農民職業教育的開展,對農民個體而言,是終身的,不是一時一地、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三門峽市以職業培訓和教育為主的終身教育網絡尚未建立起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與就業培訓相脫節,培訓工作嚴重滯后。同時,職業教育和繼續教育分別隸屬于教育和勞動與社會保障等不同部門管理,由于存在條塊分割,加上部門之間缺乏有機的協作配合,導致培訓效果不佳,教育資源浪費嚴重。

三、三門峽農民職業教育的對策

農民素質事關現代化建設的成敗,大力開展農民職業教育,通過擴大規模與提高水平,將直接影響農業勞動人口整體素質的提升。建立一支高素質的新型農民隊伍,是實現農村現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選擇。針對以上問題,結合三門峽農民職業教育的實際,提高農民職業教育需要從四方面努力:

1.抓好落實,搭建農民職業教育的聯動機制

開展農民職業教育既是全社會的任務,更是各級政府的重要職責,只有把農民職業教育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并認真加以實施,才能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和財富,促使農村經濟實現新的發展轉變,才能真正落實好、發展好新農村建設的根本目標。為此,針對這項長期任務,應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高度加強輿論宣傳,提高公眾對農民職業教育的認知。要把職業教育的理念傳播到農村去、把職業教育的課堂辦到農村去、把職業培訓和發展的種子播到農村去,真正針對農村、面對農業、面向農民,為每個農民的職業生涯提供培訓服務。為實現這一目的,應針對農民廣泛開展各類職業技能培訓,向農民傳授職業技能,使其獲得脫貧致富的技能。具體形式靈活多樣,可以是農業種植養殖培訓,可以是面向打工群體提供的再就業技能培訓,可以是針對新生代農民展開的新技術服務等等。總之,應根據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需求,在農民職業教育中要確定教育內容,多內涵、多層次推進,做到思路靈活、形式多樣、效果扎實,使農民得到全面自由和諧的發展。

2.理順發展關系,構建農民職業教育培訓體系

完備的教育培訓體系建設是實現農民職業教育發展目標的保證。要實現農民職業教育的發展和繁榮,就必須充分利用一切教育資源,面向市場、開放運行、政府主導、多方參與,建立完善多層次、多規格、多形式的新型農民職業教育培訓體系。就培訓的運作模式而言,可借助于社會影響面較廣、公眾參與度較高的項目為切入點展開,比如依托百萬中專生計劃、綠色證書工程、星火培訓計劃、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青年農民科技培訓工程等,通過加強與教育、勞動等部門的密切合作,在各級各類學校開設職業教育培訓課程,逐步推行多證書制度,使農民職業教育與農村基礎教育緊密結合,增強農民職業教育的吸引力。也可廣泛利用新科技成果和現代網絡技術優勢,充分發揮現代遠程教育快捷便利、覆蓋面廣、便于溝通的優勢,搭建農民遠程教育的公共服務平臺。

3.加強內涵建設,增強農民職業教育實力

打鐵還需自身硬。作為實施農民職業教育主體的各級各類職業學校,要推動農民職業教育快速發展,必須加強內涵建設,提高自身綜合實力。在教學理念上要主動適應市場需求,辦學思路要靈活,以服務為宗旨,推進課程改革和教學改革,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以就業為導向,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逐步形成獨具一格的管理特色、育人特色、辦學特色,提高教育培訓質量。要大力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與企業或培訓機構建立良性互動關系,共同組織好學生相關專業理論教學和技能實訓,并在此基礎上開展深度合作,探索“專業+公司”的人才培養模式,大力推行“訂單式”培養,鼓勵學校依托專業、聯合企業開辦相關產業,鼓勵企業與學校及培訓機構共同開展教育教學活動。學校在教學工作中要與社會服務、技術推廣、生產實踐緊密結合,摒棄不重能力重學歷、不重職業資格證書重文憑證書的傳統觀念,根據社會需要開發、設置、調整專業大類,以技能型人才培養為核心目標,做到突出技能、彰顯實用。

4.增強服務意識,提供完善制度保障

相關部門要高度重視,完善農民職業教育制度,形成長效工作機制,切實提高農民教育培訓工作水平。一是強化組織領導。相關部門要真正重視農民教育培訓工作,將其納入農村經濟和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中,真正關心幫助,爭取政策支持,充分調動職能部門、培訓機構和農民的積極性,構建起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上下聯動機制,切實將各項措施落到實處。二是加大經費投入。財政部門要將農民教育培訓經費列入財政預算,逐步加大對農民職業教育的投入比例。要充分運用金融、稅收、社會捐助等手段,努力建立起政府主導,社會、企業和個人共同資助的多元化投入機制,積極引導建立多元化投資機制,支持農村職業教育發展。三是創新工作機制。要開足馬力,為農民工“充電”。三門峽市的陜縣作為全省29個職教強縣(市)之一,充分發揮縣級職教中心的基地作用,搭建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的立體綜合教育培訓體系,實現多方合作共贏。在學制上靈活多樣,學制分三年、一年;在培訓內容上,應切實本著“實際、實用、易學、受益”的原則,進一步細分細化,使所授課程更有針對性。四是營造良好氛圍。全市各級各類職能部門要積極實施“農民工培訓倍增計劃”,將返鄉農民工納入培訓范圍,落實培訓任務和所需資金,及時開展培訓。勞動保障部門要落實“農村勞動力技能就業計劃”,農業部門要落實“陽光工程”,扶貧部門落實“雨露計劃”,教育部門要積極擴大中職學校招收農村初、高中畢業生的規模,讓農民通過學得一技之長,增強致富創業能力。

【參考文獻】

[1]張亞,邱雪梅.農村職業技術教育經費投入探討[J].經濟師,2010,(1).

[2]張小萍.完善教育經費投入體制機制的建議[J].中國財政,2010,(13).

[3]鄭亞男.我國教育投入對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J].北方經濟,2010,(7).

[4]夏益俊.現代農業視閾下的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創新[J].前進論壇,2009,(10).

[5]劉宗敏.試論新型農村科技服務體系的構建[J].甘肅農業,2009,(12).

[6]韓冬梅.新時期發展農民科技教育對策思考[J].河南農業:教育版,2008,(2).

作者:董玉霞 單位:三門峽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