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益性研究論文

時間:2022-02-21 05:29:00

導語:教育公益性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教育公益性研究論文

一、教育,政府的公共服務事項

近年來,隨著我國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實踐,我國行政體制改革提出了建設服務型政府的目標。建設服務型政府,不僅強調了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本質定位,而且強調了轉變政府職能和工作方式的要求,把政府職能限定在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等方面。正是在建設服務型政府、強化政府公共服務職能的改革實踐中,教育事業被視為政府向人民群眾承辦的公共服務事項,從而凸顯教育事業的公共服務屬性。

為什么建設服務型政府必須強化教育事業的公共服務性呢?因為服務型政府比起以往政府類型更加強調“主權在民”的本質定位,更加強調政府及官員與人民群眾之間的“仆一主”關系定位,更加強調政府及官員作為公共利益“服務者”的角色定位,更加強調政府及官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責任定位。目前,學術界關于服務型政府的基本看法是:服務型政府是堅持“以人為本”的人本政府;是堅持依法執政的法治政府;是接受人民監督和評判的透明政府;是實行“問責制”的責任政府;是堅持靈活、精簡、效率等原則的有效政府;等等。鑒于此,把教育事業當作政府為人民群眾提供公共服務的事項,自然是建設服務型政府的應有之義。

在歷史上,基于不同的政治經濟條件和文化歷史傳統,古今中外的政府有著各自特殊的職權、職責和職能定位,但是又普遍地具有社會統治、社會管理和社會服務等基本職能。統治職能是政府按照社會統治集團的理想和意志,建構政治共同體的制度和秩序的行為;管理職能是政府作為社會公共權力機構,對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各項事業進行組織和管理的行為;服務職能是政府作為社會利益的代表者,向社會委托者提供各種利益報償的行為。從歷史上看,古代政府突出其統治職能,近代政府強調其管理職能,而當代政府則日益表現出強化服務職能的趨勢。我們認為,當代世界各國建設服務型政府的實踐;是當代政府公共服務取向改革的產物。

自從人類創立學校組織以來,教育事業就與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生活之間建立了密切的社會聯系。同時,政府作為處理社會公共事務的機構,也歷史性地將教育事業作為自己的職責和職能事項,從而對教育事業施加影響和干預。眾所周知,教育事業是一項具有普遍影響和多種功能的社會事業,不僅具有促進個體學習、身心發展、就業謀生、社會交往、精神享受等個體功能,而且具有促進文化傳承、政治建設、經濟增長、人口優化、生態改善等社會功能。由于這一點,歷史上的政府總是從統治、管理、服務等職能需要出發,影響和干預教育事業的發展。與此同時,教育事業也往往被政府賦予統治、管理、服務等相關社會內涵及其屬性。

從歷史上看,古代政府屬于“統治型”政府,以發揮統治職能為主,所以古代教育表現出強烈的“政治統治”屬性。東西方古代教育大體上都如此。近代政府具有“管理型”特征,比較重視社會管理職能,所以近代教育也往往承載著“社會管理”的使命。義務教育就是近代國家為促進政治經濟文化建設而構建起來的新型教育制度。進入信息社會以來,世界各國熱衷于建設“福利型國家”和“服務型政府”等,追求政府的公共服務價值。與此同時,各國也競相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和學習化社會,以向公眾提供學習和發展的公共服務。在當代,雖然教育事業仍具有統治和管理的社會屬性及特征,但是更鮮明地表現出公共服務的屬性及取向。

我國建設服務型政府,強調教育事業的公共服務屬性,這是符合當代世界以“服務”為取向的政府改革潮流的,同時也是符合當代世界“學習本位”的教育改革趨勢的。我國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當把教育視作向人民群眾提供的公共服務,以人為本,以民為本,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胺招徒逃?,這不僅是一個富有教育正義內涵的教育倫理命題,而且是一個富有社會正義內涵的政治倫理命題。教育的本質在于為學習者服務,這樣的教育必然是以人為本的。同時,教育的本質在于為所有的學習者服務,這樣的教育必然是以民為本的。以人為本的教育,以民為本的教育,這樣的教育必然是服務性的。服務性的教育,不僅需要教育理念的根本轉向,而且需要“服務型政府”的根本支持??傊!胺招徒逃笔俏覈逃母锏男路较颍枰诮ㄔO服務型政府的過程中不斷加以展開、闡發和深化。

二、服務,教育改革的價值取向

毫無疑問,服務型政府的建設,使教育事業凸顯了公共服務屬性。但是,我們不應忘記,教育在本質上就是一種服務,即為學習者學習服務。當然,這種服務不僅僅是經濟學上講的那種有使用價值的“勞務”,更重要的是基于某種道義而承擔的責任或義務。后者恰恰是教育“服務”的精神實質,也是服務型政府對教育服務的內在要求。為此,我們應當重申教育的服務本質,堅持教育的服務取向,以此引領教育事業的改革和發展。

不可否認,教育也屬于經濟學上所講的有使用價值的“勞務”。在經濟學上,一般將人類生產勞動成果概括為“產品”和“服務”兩種形式,服務是不以實物形式而以活動形式滿足他人或團體需要的勞務。從經濟學上分析,教育是教育者為學習者提供的、有益于他們學習和發展的一種勞務,在教育過程中,教育者付出了自己的腦力和體力,學習者則消費了教育者所提供的這種腦力和體力。另外,這種教育勞務既可以無償提供(如慈善捐助的學校),也可以有償提供,即使后者也有直接的有償提供(如私立學校)和間接的有償提供(如公立學校)等情況。因此,教育也和其他文化、科研、商業等一起,被經濟學家統稱為服務業亦即第三產業。

但是,我們也必須看到,教育又不僅僅是經濟學意義上的服務或勞務,它有著比商業服務更為特殊的關系及內容。簡言之,教育是基于社會正義、倫理原則和道德理想等,由教育者為學習者提供的學習服務。一般說來,服務關系有三種情況:一是服務的提供者與受益者以平等互惠的關系進行服務交易,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商業服務大抵歸于此類。二是服務的提供者利用自身的某種優勢地位,按照自己的目的和要求強制對象接受服務,這是傳統政治條件下的政府行為表現。三是服務的提供者基于某種文化、宗教、倫理等道義責任,向服務對象提供無償而合宜的幫助,這屬于慈善事業中的義務奉獻之類。顯而易見,教育在其根本性質上屬于第三種服務關系,即基于某種道義責任,無償而合宜地為學習者提供幫助。這是一種利他主義的教育關系,是教育人道主義精神的集中體現。

古往今來,人類教育曾經歷了不同的歷史形態,并且有著不同的民族形態。然而,教育之為教育就在于:它不是按照經濟邏輯或政治邏輯辦事,而是遵循社會道義邏輯開展的培養人的活動。這樣的教育自然假定“人是可教的”,亦即人性是有“善端”的,從而對每個學習者寄予充分的信任和希望。為此,要求教育者善待學習者,尊重學習者,理解學習者,鼓勵學習者,啟發學習者,引導學習者,成全學習者。教育過程就是“與人為善”的過程,就是“成人之美”的過程。這樣的教育觀勢必反對功利主義的教育服務觀,也勢必反對強制主義的教育服務觀,而主張利他主義的教育服務觀。不可否認,這樣的教育觀不免具有理想主義和浪漫主義色彩,但是彪炳人類教育史冊的不正是這種“烏托邦”精神和人道主義情懷嗎?

事實上,教育對于學習者只能是一種服務,教育不可能替代學習者的學習和發展。如果說教育的宗旨是培養人、成就人,那么教育就必須建立在學習者的自覺、自動、自主的基礎上。相對于學習者來說,教育只是一種外部因素,這種外因只有激發了學習者的內在動機和動力之后才能奏效。古希臘教育家亞里士多德曾把教育比作農耕或園藝,把教師比作農民或園丁,稱教育是一種合作的藝術。把教育者比作農夫或園丁,這不是對教育服務陸最好的詮釋嗎?把教育定義為學習服務,這絲毫不意味著教育是無足輕重的。恰恰相反,對于學習者來說,這種善意的、合作的服務性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并且是彌足珍貴的。應當說,人的學習永遠需要充滿善意和愛心的教育服務,永遠需要富有智慧和創造的教育服務!

不可否認,由于種種原因,我們的教育太缺乏道義服務的內涵及其品質了!學校教育的行政化、產業化、科學化等種種傾向,已經和人們心目中的“真教育”漸行漸遠了。行政化使我們的教育不會尊重人,產業化使我們的教育失去理想,科學化使我們的教育缺少同情心。但是,我們不能忘記:學校,無論對于年輕的學習者還是對于提供學習服務的教育者來說,都永遠需要成為一塊充滿道義、責任、理想、神圣的精神家園。教育必須學會尊重人,必須學會幫助人,必須學會成就人,亦即必須真誠地為學習服務,這才是教育的天職和本份!值此我國建設服務型政府之際,我們大有必要倡導“服務型教育”,大有必要弘揚教育的道義服務精神。為學習服務,這才是我國教育改革的基本價值取向。

三、公益,教育服務的行動準則

以上我們分別從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和教育服務的道義性質兩方面分析了教育的服務性內涵,但是有必要進一步指出:教育服務不僅是社會道義性的,而且是社會公益性的。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指出,要堅持教育公益性質,這就是說,發展教育事業必須堅持公益性原則。公益性是教育事業在社會利益和效益上最本質的表現,這就是說教育事業在本質上是超個人需求的,是超個人功利的,是超個人現實的。一部人類教育發展史就是如何以超個人功利方式發展教育事業的歷史。在當代條件下,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個人功利意識不斷張揚,如何建設和發展這種公益性的教育事業,仍是一個重大的實踐課題。

說到教育公益性,不能不提到現代經濟學中的公共物品理論。這一理論對于解釋和說明教育的公益性是很有價值的。經濟學認為,教育勞動所提供的產品是一種服務,即為學習者提供的服務或勞務。這種服務具有經濟學上所講的“公共物品”屬性,如產品上的不可分割性、消費上的非競爭性、技術上的非排他性、效益上的外部經濟性等。當然,教育事業本身又是分門別類的,有許多層次、類型、形式等。如: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學術教育;或者科學教育、人文教育;或者理論教育、實用教育;等等。在這些教育類別中,有的接近于“純公共物品”,有的接近于“私人物品”。所以教育是一種具有公益性的“準公共物品”。應當指出,經濟學對教育公益性的實證性分析,對于理解教育公益性是很有幫助的。

堅持教育公益性原則,就要把教育事業(首先是義務教育和基礎教育等)當作人民群眾的公共福利來看待。在一個時期里,我們較多地從“人力資本”視角看待教育,因此突出了教育的效率價值和經濟功能,但卻忽視了教育的道義價值和文化內涵。實際上,現代教育在發展中越來越表現為公共福利的性質,是政府為人民群眾提供的公平取向的公共服務。在現代化進程中,現代人越來越依靠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生存發展,現代教育就是政府為本國公民提供的具有普遍性、公平性和基礎性的公共服務。歷史經驗告訴我們,福利取向的教育觀對于教育實踐是根本方向性的,它集中體現了教育的道義價值和人文精神,而效率取向的教育觀則容易把教育事業引入功利主義、物質主義、消費主義等誤區。因此,我們需要強調教育的公共福科性。

堅持教育公益性原則,就要把教育事業當作政府及學校為人民群眾提供的公共服務來對待。在當前條件下,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是多方面的,如公共衛生、社會保障、基礎設施、科學技術、公共安全、環境保護、一般公共服務等,其中教育(首先是義務教育)是公共服務的重要內容之一。雖然這些公共服務都是由政府為滿足社會公共需要而提供的,但是教育這種公共服務更強調文化性、道義性、精神性、關愛性等,因此提供教育這種公共服務更要強調教育自身的特點。提供教育公共服務必須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必須把學生視為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必須從學生學習和發展的內在需要出發,必須著眼于學生的主體性發展和全面性發展?!胺招徒逃笔巧鐣献骱腿穗H合作的事業,是政府與人民群眾合作的事業,是學校與家庭合作的事業,是學校與社會合作的事業,是教師與學生合作的事業。

堅持教育公益性原則,就要遵循公正、公平原則發展教育事業。現代教育作為政府向人民群眾提供的公共服務事項,本身就是政府以權威的方式分配教育價值及其資源的政治過程以及行政過程,因此提供教育公共服務必須堅持公正、公平原則。公共服務具有促進社會公平和社會穩定的功能,而教育這種公共服務則在其中發揮著奠基的作用,正如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的,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在當前,如果說教育公平可以分成個體之間的公平和群體之間的公平,那么目前我國教育亟待解決的問題是群體之間的不公平,即由地區差別、城鄉差別以及校際差別造成的教育不公平。這些教育不公平具有社會普遍性和公眾敏感性,它與其他社會不公平交織在一起,嚴重影響社會的和諧與穩定。當然,教育公共服務也要關注個體之間的不公平,努力構建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和“因材施教”的教育體系,這才是教育公共服務的根本目標??傊侥耸墙逃卜盏膬r值基礎。只有堅持公正公平才能為人民群眾提供教育公共服務,并且也才能真正體現教育的公共服務本質和真諦。

[摘要]在建設服務型政府的過程中,教育事業的公共服務性日益凸顯。教育是政府服務職能的重要事項,是政府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必然要求。教育本身具有服務性,教育在本質上就是為學習服務。教育服務的特殊性在于:它不是功利性的,不是強制性的,而是利他主義的。教育本身是一項公益性事業,所以教育的公共服務必須堅持教育的公共利益性,堅持教育的公共福利性,堅持教育的公正公平性。

[關鍵詞]服務型政府;教育服務性;教育公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