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素質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1-03 03:00:5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語文素質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語文素質培養論文
【摘要】我縣是一個瑤族自治縣,文化底蘊欠缺,提高瑤族學生的語文素質是我縣語文教學不可忽視的問題。教師通過自身素質影響語文教學效率,創設“多層次”的競爭,讓瑤族學生不斷品嘗到成功的體驗,從而達到提高瑤族學生的語文素質。
【關鍵詞】瑤族學生;教學民主;樹起自信心;教師自身素質;教學效率;“多層次”的競爭;不斷品嘗到成功的體驗
我縣是一個瑤族自治縣,地處大石山區,土地貧瘠,農業生產離不開人力耕作,水電路大部分地區還是解放初期的原狀,信息閉塞,文化底蘊欠缺。瑤族學生學習基礎差,接受能力也差,缺乏自信,本族語音濃厚,普通話水平極低,情緒脆弱,性格孤僻、保守,與其他同學不易合群,適應集體能力不強。但突出的表現是民族自尊心強,勤奮努力,吃苦耐勞。提高瑤族學生的語文素質是我縣語文教學不可忽視的問題。
一、通過語文教師自身的人格素質影響語文教學效率
美國教育家林格倫在《課堂教育心理學》中說:“當他的老師對待所教的學科馬虎了事,毫無熱情并且沒有生氣,那么他的學生也很少和很不會積極熱情學習這門學科。”我國古代有“親其師,方能信其道”、“學高為師,德高為范”之說,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就必須:
(1)不斷提高課堂教學的技能技巧,構建創造型語文教師的藝術人格和道德境界中的人格,用人格力量影響學生從而影響語文教學效率提高。
宗教院校語文素質論文
一、宗教院校學生語文素質現狀
(一)語文基礎薄弱
由于特殊的招生體制,宗教院校的生源素質與普通高校學生不同。雖然有一部分是高中或中專畢業,但多數學生語文知識積累貧乏,知識結構單一。語文基礎薄弱直接影響和制約著學生的宗教實踐和社會實踐,這使其在理解掌握宗教教義精髓、教導信教群眾進行宗教生活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難。例如,有些學生對宗教經典的理解膚淺,對宗教教義的分析不深,完全靠機械背誦,無法深入領悟其中之真諦、準確闡述其中正確的蘊意,無法把握與時代要求相適應的內容,自然談不上對宗教教義作出符合社會進步要求的闡釋。
(二)語文意識淡薄
長期以來,宗教院校主要開設宗教、文化和政治三大類課程,其比例為7:2:1,這樣的課程設置客觀上產生了“重信仰、輕文化”的導向,讓大部分學生覺得文化課程不重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宗教學識的培養和宗教戒律的修持上,使得包括大學語文在內的文化課程教學很難引起學生應有的重視。許多學生在學期間,努力學習宗教知識,但那些與宗教知識密不可分的傳統文化、宗教政策法規、科學、法律、政治等方面的常識知之甚少。如果僅憑掌握的一些宗教知識,就去從事宗教教務活動,就必然影響其對宗教知識的理解,并使其對宗教活動的實踐和發展受到限制,自身素質難以提升,宗教學識也難有造詣,業務能力難以精深,更談不上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三)語言文字能力偏低
語文素質能力培養論文
目前,提高小學生的素質教育是我們每個教師的目標和共同關注的問題,怎樣讓學生在素質方面得到充分發揮,個性得到充分發展,我認為應該做到兩點:第一,提高教學質量,讓學生想學、會學。第二,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有關因素,發展和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一、讓學生想學、會學。
教師在教學中若能做到讓學生想學、會學,對完成教學任務,提高教學質量有大大的益處,怎樣做到呢?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現實問題,我認為:創設一種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想學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強調學生參與,教給學生學習方法,讓學生會學更為重要。小學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理,當遇到他們感興趣的問題,大腦就會處于興奮狀態,于是他們就會積極用腦去想,千方百計地探求其中的奧妙,來獲得心理上的滿足。根據這一心理特點,在進行新課時,教師應創設問題情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點燃他們的思維火花,讓他們以積極主動的心情愉快的投入學習。只做到讓學生想學還不夠,還要使他們會學。
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遵循學生的認識規律,辨證施教,而且應重視學生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學生既學到知識,又學到方法,因此,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學習過程,幫助他們實現從“學會”向“會學”的飛躍,這是老師一項極為重要的任務。
學生思維多以形象思維為主,特別是小學生是以形象思維逐步向抽象思維發展,而動作思維就是具有較強體驗性的形象思維,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創設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的教學情景,力求把靜態的教學內容轉化為動態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掌握探求知識的樂趣。如:教長方形面積時,讓學生畫一個長和寬都是整厘米的長方形,然后讓學生用面積是一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去量這個長方形的面積。學生量完后,引導他們思考,沿長方形的長邊和寬邊擺的正方形的個數與長方形長和寬的厘米數有什么關系?從而引導學生領悟鋪滿長方形的小正方形的個數,正好等于長方形長和寬的乘積。通過這樣實踐操作,學生手腦協同活動,不僅領悟了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而且發展了學生的思維。
觸類旁通,舉一反三,掌握知識。新舊知識是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系,新知識是舊知識的延伸和發展。因此,教師要善于運用知識的遷移規律,引導學生由此及彼,觸類旁通,在已知知識+的基礎上完成新知識的學習任務。如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我們利用截補法使其變為長方形,學生很快就能理解、握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方法了,這樣運用知識的遷移規律引導學生把新知識納入原來的知識結構中去,完成新的知識的同化,使學生順利掌握新的知識。在教學中,教師應教給學生學習一類知識的方法,特別使學會觀察、分析、比較、抽象、概括等思維方法。如教學數學除數是小數的除法,以除數是整數的除法法則,商不變的性質,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規律為基礎,引導學生討論:除數是什么數,能否把除數變成整數,怎樣變,被除數呢?學生完成了再討論,兩個除法算是的商一樣嗎?為什么?學生通過討論嘗試,很快悟出除數是小數除法的計算方法,這樣,學生不僅掌握了新知識,而且初步學會了探索新知識的方法,逐步學會“會學”。
語文課外素質培養論文
小學語文活動課是國家教委新開設的一門課程,開設活動課應以誘發、培養、發展學生的興趣,愛好與特長為目的,以活動為主要手段,以思維為核心,以已掌握的語文知識,技能為載體,而作文知識教學在小學語文知識技能訓練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因而它為小學生全面發展,提高素質開辟了廣闊的前景。
一、寓教于情趣活動之中“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引發學習興趣,有利于激活學生思維和點燃學生習作的欲望。如何激趣,首先要選擇有趣的活動內容,選擇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
1、角色游戲游戲的天地是孩子們的樂園。課堂是一個靜態的空間,在這靜態的空間中,充分進行動態教學,使學生生動活潑地得到發展。
在教學第六冊看圖作文《春游》時播放兒童曲《春天在哪里》,采用扮一扮圖片中的人物,演一演課文中的有關情節的方法,使靜態的圖片,栩栩如生地展現在孩子面前。
讓全班學生邊觀看表演邊思考:1、誰演得像?2、哪些對話是他們自己加進去的,加得合適嗎?在生動活潑的課堂氣氛中,學生加深了對作文內容的理解,同時對“捉蝴蝶”、“逮魚”等動詞的運用,理解得更為透徹,學生創造表演的能力得到發展。學生在作文創作興趣的培養過程中,同時還蘊藏著兒童善感的潛能,如何培養挖掘?在教學《春天來了》景物描寫時,可讓學生們根據自己習作的內容,繪制一幅《春景圖》,在活動課中,邊朗讀自己的佳作,邊欣賞圖畫,學生筆下綠的葉,五色的花,可愛的小鳥,藍藍的天,嫩嫩的柳條,調皮的青蛙,構成了一幅幅美妙、充滿童趣的畫面。在教學描寫——狀物練筆后,可讓學生結合所描寫的電冰箱、郵筒、黃瓜、蘋果等,繪制成美術作品,并附有文字介紹,在活動課中,供大家賞心悅目。
2、拼拼擺擺在教學描寫景物方位時,可設計一些圖塊,讓學生擺擺、拼拼,按順序說出先擺什么,后擺什么,最后再擺什么。有些拼圖,又可構成孩子想象創造作文的材料,如學生們自己設計造型別致,形象生動的《鴨子戲水》、《熊貓打煞、《動物運動會》、《小鳥蓋房》……在口述的基礎上,再進行小練筆,學生的讀寫能力得到培養。
素質教育與語文素質論文
一、加強閱讀能力的培養是語文課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環節
閱讀能力就是人們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下對語段的感知能力。在實際的語文教學中,學生忽視讀書的現象是很嚴重的,課堂上讀課文的時間越來越少,有的課文讀一遍,有的課文讓學生下課讀,一篇課文反復讀幾遍的情況實不多見。此外,學生讀書不認真,粗枝大葉,光為讀而讀,很難達到理解課文的程度。由于學生對課文生疏,教師在課上對課文的分析效果是很差的,師生雙邊活動無法展開,更無法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語文課一定要安排一定的讀課文時間,讓學生帶著問題把課文讀熟、讀通,自己概述課文大意。教師在學生熟讀的基礎上稍加點撥和講解,學生就能理解和掌握。還要培養學生“說”的能力。學生把課文讀懂了,要用恰當的語言表達自己的見解,以往教師獨攬課堂,不給學生說的機會,甚至怕學生說錯。其實,語文課“說”很重要,一則教師通過學生“說”,了解學生對語文的理解程度;二則通過“說”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教師要“說”的話,要盡量啟發學生自己說出來,不去包辦代替。除了課堂上注意訓練學生口頭表達能力之外,還應開展“課前一分鐘說話”練習活動。讓學生在課前自選“笑話”、“名人軼事”、“故事”、“歷史趣聞”等內容進行1—3分鐘說話練習活動。學生對這種活動很感興趣,為了使自己說的有意思,都認真準備,平時都留心各種趣聞、報紙、雜志、從而又培養了學生獨立閱讀能力。
二、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是語文課實施素質教育的歸宿
學習語文的基本功能力是“讀”、“說”,其綜合能力是寫作。寫作是學生把認識、感知的東西由口頭語變成書面語并加以修飾和“練”的過程。寫作能力的高低取決于閱讀能力和說話能力及思辨能力的強弱。因此,語文課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至關重要。目前學生寫作狀況令人擔憂,絕大部分初二初三學生尚且寫不出來像樣的作文,不管題目大小,“兩行半結束,內容“少而空”,空洞乏味,文理不通。每年中考學生在作文上失分者甚多。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教師在教學中要切實加強寫作訓練,每節課都要有目的、有針對性的命題,題目大小根據時間、內容而定。命題后先讓學生審題,讓他們說寫作的思路,教師調控點撥,然后讓學生把自己的構思用文字表達出來,為了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教師每次布置作文都要給與認真批改。只有這樣抓緊抓實,學生寫作能力才會提高,語文綜合素質才會得到提高。
三、結語
總之,語文課實施素質教育有著廣闊的探究空間,它需要廣大教師不斷地研究、探討和不斷總結經驗,使這個課題研究取得良好成果。
中職聽障生語文素質論文
一、語文教學中使用主題教學法對中等職業學校聽力障礙學生的意義
特殊教育學校的聽障學生一般是通過單獨招生、單獨考試或注冊入學等方式進入學校學習的。聽力障礙學生來自不同的地區,受地區性手語的局限,教師和學生溝通起來比較困難。最初教育階段通常需要聽障學生中聽力較好且手語較熟練的學生幫助翻譯,這些學生在“教育磨合期”往往充當教師與聽障生之間的聯系紐帶,隨著時間推移,師生溝通逐漸深入,各地方手語的局限性才會漸漸消除。聽障學生由于自身的殘疾等級不同,受家庭條件、后天語訓干預以及父母重視程度等外界因素的影響,在學習能力上存在著很大的差異。聽力較好可以讀懂唇語以及接受過較為系統基礎教育的聽障生學習能力、理解能力都較強,反之則較差。相當于第二外語的漢語,學習起來相當困難。所以,選擇適合聽障生的教學方法尤為重要。主題教學法在授課內容和授課方式這兩方面都區別于傳統的語文教學。通過整合授課內容,教師根據大綱要求提出若干適合學生學習的主題,而后與學生商討,確定一定時間段內學生需要學習的題目,讓學生在小組成員通力合作中進行學習,在積極參與中獲得新的知識,將語文學習與生活緊密結合起來,學生不但在課堂上學習,課下通過與家長、同學的互動、協作也可達到語文學習的目的。聽障生在學習新知的過程中往往更偏向于主動探求而非被動接受,他們的動手能力極強,如果在學習上受到教師的肯定,就會更加堅定學習的自信心。因此,正激勵在聽障生語文教學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聽障生主要依靠視覺來接受信息,而長時間集中看教師的手語解釋很容易產生視覺疲勞,主題教學法符合聽障生的學習心理和認知習慣,更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另外,由于學生學習能力差異較大,在特殊教育學校聽障生語文教學中實施主題教學,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幫助他們選擇適合自己的問題進行學習,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在原有的語文基礎上實現能力的提高。主題教學過程是發揮學生在課堂上學習主動性的過程,有利于尊重學生在受教育過程中的個別差異,拓展人的能力,達到個性化教學的目的。
二、主題教學在中職聽障生語文教學中的實際運用
在對聽障生進行主題教學的過程中,選擇適合學生學習的主題十分重要。中職階段的聽障生語文基礎普遍較薄弱,因而選擇主題時應首選貼近學生生活且其比較熟悉的內容。如學生自幼生長的家鄉、學生最關心的專業前景及就業情況、學生在基礎校學過的作家作品等。學校座落在沈陽市,沈陽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學生們在沈陽學習、生活,對這個城市也比較熟悉,因此可安排一次“共尋沈陽歷史”的主題活動。學生們在活動中分工協作,按歷史年代搜尋資料,再將所尋資料進行整理加工,既了解了沈陽這座城市的發展歷史,也知道了沈陽歷代文化名人及他們的代表作品,學生們被沈陽深厚文化底蘊感染的同時也積累了相應的語文知識;聽障生來到職業院校學習的最終目標是學習一技之長,畢業后可以有一份工作養活自己及家人,我校學生最關心的就是他們在校期間所學專業的發展前景及今后的就業情況。為了配合學生的專業發展,筆者設計了以“專業助我自強”為主題的綜合實踐活動,學生通過采訪專業人士和專業教師、上網搜集專業相關資料、進行問卷調查等多種方式來了解自己的專業,認識自己的專業,于主題活動中逐漸培養熱愛專業的情感,樹立學習好本專業的自信心,更重要的是這次主題教學活動鍛煉了學生聽話、說話的能力,提高了學生選材和組材的技巧。在選題時也可選擇一些文化氛圍比較濃厚的題目,如“又是一年清明時”、“我的母親”等主題,結合傳統節日清明節、母親節、春節等,利用傳統文化的魅力感染學生,增強學生學習的熱情,培養學生豐富的情感。
特殊教育學校生源招收渠道比較復雜,一部分學生因為身體狀況錯過了最佳受教育年齡,還有一部分學生由于自身殘疾在心理上有強烈的自卑感,所以要最大限度地發揮語文課的德育、美育功能。在設計授課主題時,可結合學生上述特點,選擇勵志類文章,如《我很重要》《十八歲出門遠行》《那一年,面包飄香》等。選定主題后即開始通過各種信息渠道搜集資料并對其進行整理。以“走進朱自清”為例,請學生將以前學過的朱自清所作文章整理出來,教師介紹朱自清的生平,寫作特點及他所處的社會歷史背景,讓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對朱自清有更進一步的了解。在這個基礎之上,教師將適合學生學習的朱自清的作品一一列舉出來,如《冬天》《背影》等,要求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找出這些作品的寫作時間、背景并選出自己最喜歡的二篇文章書寫讀書心得,做成PPT并在課堂上進行討論、交流,而后由教師總結,選出任務完成最出色的小組。最后,請每位同學以“我看朱自清”為題寫一篇小作文,以加深學生對朱自清的認識。整個活動過程既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互助,又要求學生擴大自己涉獵知識的范圍,擴展獲取知識的渠道。搜集和整理資料的過程是增加學生閱讀量的過程,有效改善了聽障生不喜歡讀書這一現實狀況,對提高學生閱讀速度和辨別有用材料的能力具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使用主題教學法進行教學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讓語文課堂更具趣味性與活力,在完成既定教學目的的同時擴充了學生的知識面,學生通過課上合作交流,課下協商互助,逐漸形成終生學習的思想和習慣。
三、教學效果及反思
語文素質管理論文
在課堂教學如何實施素質教育的研討熱潮中,有關專家大聲疾呼:“應當設法喚醒兒童沉睡的右腦。”長期以來,在“應試教育”引導下,一切教學活動幾乎都是圍繞發展左腦功能進行的。學生終日淹沒在書山、題海之中,背范文、做題目成了他們活動的主要內容,致使兒童左腦超負荷運轉,右腦失去啟動機會,越學越呆板,越學越笨拙。這就阻礙了學生語文素質的提高。右腦掌管形象思維,左腦則掌管抽象思維。思維是聽、說、讀、寫四種能力的核心。小學生的思維以形象思維為主,離開了具體的感性對象,就難以進行抽象思維。日本有位著名醫學博士最新研究認為:右腦是“祖先腦”,儲存著從古到今人類500萬年遺傳因子的全部信息。右腦存在的潛力約為左腦的10萬倍。激活右腦,讓兒童獲得外部感知表象后,內化成“腦圖”、“腦聲”等形象(即“在腦子里繪畫、錄音”),接著外化為書面表達,是協調左右腦功能,開發大腦智力,提高課堂作文教學質量的科學途徑。
從這一思想理念出發,參照全國“九義”教材三年級“基礎訓練”中“按順序記敘一個有趣的游戲”的要求,我設計了一堂作文課。
[題目]饞猴推車
[要求]
一、通過聲、像、演等手段激活右腦,引發學生作文興趣,喚起大腦有序形象。
二、能把表演的內容記敘清楚,做到有條理,語句通順連貫。
語文素質教學論文
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語文教學應“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區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這兩段話集中體現了新課程標準重視語文學習必須與生活密切聯系的新理念。這種理念的重要性就在于:擴大了語文的外延,豐富了語文的含義,反映了生活與語文的本質聯系。由應試教育觀念派生出來的教育模式往往只注重課文的教學,輕視甚至忽視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從而導致了學生語文知識積累貧乏,綜合素質低下,創新能力薄弱的現象。改變這種狀況的最好途徑就是讓學生接觸社會生活,在生活實踐中學習語言、運用語言,提高學生的認識能力和生活能力,進而發展智力,培養和豐富個性,提高學生的思想文化素養,使語文教學突破“應試語文”的束縛,成為“生活語文”。那么如何使語文教學與社會生活緊密聯系呢?下面談談個人的一些體會與做法:
(一)轉變觀念,倡導開放式教學、學習方式。
我認為這是能否做好課改工作的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新課程標準的指導思想及教材編排體系,都兼顧了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強調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材本身已不是不可改變的“金科玉律”,而只能將它看作是為教師的教學構建的一個可以充分發揮的平臺,教師可以也應當根據不同教學對象、教學環境等情況作出靈活處理,或刪減或充實,有著廣闊的空間可以發揮延伸;同時新課程標準大力提倡開展語文課外活動,這有助于使語文學習從課內向課外延伸,形成課內外結合的開放的、富有活力和彈性的語文課程體系,自然它也使教師的知識和能力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這就要求教師應當改變過去老師講學生聽的滿堂灌的教學方式,重視設計問題,設置情境,注意調動學生個體的生活體驗引導、鼓勵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學習過程中善于利用各種手段就感興趣的問題深入研究,學會分工、學會合作,能體驗與人合作的快樂和成功的喜悅;能夠根據社會的需要不斷調節自我、更新發展,達到提高能力的目的
(二)貼近社會生活,充分利用課程資源,提高學生素質。
1、利用自然、人文、歷史資源。“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一句話樸素的道出世間萬象是語文實踐活動取之不盡的源泉的哲理。日出日落、風霜雨雪、名山大川、草長鶯飛等形成了無比奇妙的自然奇景,人類歷史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又創造了諸如文學、藝術、音樂、舞蹈、體育、書刊、影視、網絡、園林、建筑等無數神妙無比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因此我在教學中,注意結合課文有意識的讓學生從身邊做起,注意搜集資料、練習觀察、學習思考,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在他們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下山青水秀的柳州城展現出悠久歷史;龍潭魚躍、鵝山飛瀑、羅池映月的美麗傳說讓他們著迷;都樂巖、龍潭風光讓他們發現了大自然的神奇;柳候祠、東門城樓、白蓮洞讓他們領略著歷史文化的神韻。由此引申出的程陽橋、鐘鼓樓、打油茶、三月三、踩堂舞使他們嘗試著去了解向來不注意的文化生活,試著感悟。在接觸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等過程中,他們也會產生了許多疑惑,這就驅使他們去詢問長輩,去了解和認識。這些都將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自然、人文、歷史知識的積累。當他們試著把這一切表達出來的時候,他們的能力就得到不斷的提高。
2、利用家庭、社會、校園文化資源。其中包括:家長和親友、家庭氛圍、工作學習和人際關系,校園文化、校園環境等等。現在的家庭中小孩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受各種因素影響往往容易產生自私、任性、傲慢、偏激、脆弱的不良心理特征。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善于引導,要注意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家庭學生的搖籃,家庭教育主要是親情教育,對家庭資源的利用首先就應在“愛”字上下功夫,讓學生學會去關愛別人。在賞析蘇軾的《明月幾時有》時,我就充分利用他們這一方面的家庭資源,有意識地把課內學習延伸到課外,讓他們回憶著父母關愛自己的點點滴滴,而他們是否嘗試過關心父母,為父母分憂解難,這方面學生有著說不完的體驗,對文章也就有了更深的理解。理解、關心家人固然很重要,同時關注社會也很重要。如果兩耳不聞窗外事,不能正確處理好人際關系,缺乏起碼的道德意識、服務意識,那么就很難培養正確地是非觀、榮辱觀,自然就難以培養民主、合作、競爭、進取的現代意識。因而,我時常在教學中組織學生就大家所關心的問題展開討論。校園藝術節、體育節、演講、編課本劇、各類競賽都是大家暢談感受,分享快樂的好時候。多方面了解生活,了解社會必然可以豐富他們生活閱歷,開拓視野,思想逐步成熟。多觀察,多聽取,多思考,養成寫日記的習慣,能夠一分為二地評價人物和事件,不知不覺中他們就在學著語文、用著語文。聽的時候,自然能聽準別人的講話中心;說的時候,肯定能說清自己的觀點,寫的作文也就不會空洞無物了。
語文素質教學論文
長期以來,小學語文教學的效果不盡如人意,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在走向素質教育的今天,在語文教學中應如何落實素質教育呢?我們認為路子只有一條:就是全方位地改革語文教學,向改革要質量,向改革要素質。
一、改革教法,誘導成功
在課堂教學的教法改革上,我們主張一法為主,兼用多法。關鍵是教師在教法的選擇和組合上,要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在講與練的時間比例及練習的設計上,要能突出重點,分散難點;在板書及提問的設計上,要新穎和富于啟發性,有助于活躍學生思維和記憶新知,有助于學生品嘗成功的喜悅。
我們教師要善于學習先進的教學方法。每學習一種新的教學方法,都要力求全面理解抓住本質,掌握要領;通過試驗,取得成效,然后組織推廣。例如低年段語文的支架式直呼音節的新教法就是一個例子,我們用了兩年多時間,先派教師到市教師進修學校學習新教法的要領,然后回校同科組的10位語文教師反復揣摩直呼音節的教學要領、步驟,并采用循序漸進、分步過渡直呼及教順口溜、兒歌、趣味拼讀、看圖擺音節等多種形式強化訓練,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再其次,是講究科學,堅持精講巧導。沒有藝術的教學是低質乏味的教學,是不成功的教學;而不講科學的教學更是盲目粗劣的教學,是肯定要失敗的。因此,我們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既要體現藝術性,又要體現科學性,力求做到科學與藝術性的統一。如六(3)班的葉老師在教學《七律·長征》中的“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時,在黑板上用簡筆畫繪畫了“五嶺”和“烏蒙山”的山勢,巧導學生理解“逶迤”、“磅礴”,再通過填比喻句:()的五嶺在紅軍的眼里像();()的烏蒙山在紅軍的看來像(),加深學生對上述兩詩句的理解。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我總是竭盡一切努力使學生相信自己的力量,如果學生愿意學習而不會學習,就應當幫助他,哪怕前進很小的一步,而邁出一步將會成為他們思維的情緒刺激的源泉。”這里的幫助指的是啟發點撥,使學生于疑惑處豁然開朗。例如四(5)的歐陽老師在指導學生寫《有趣的小實驗》一文時,教師先指導學生做實驗:先將紙片放進水杯中粘在杯側,然后將水杯垂直放入盛滿水的器皿中,然后取出,再斜著放入水中,讓學生仔細觀察兩次水杯中的紙片和內壁有什么不同,原因何在。經過學生的討論及教師的啟發點撥,讓學生明白空氣的存在。
二、改革活動課程,培養綜合能力
語文學生素質管理論文
國際競爭實質是人才的競爭,人才的競爭最根本是素質的競爭。把提高人才的素質作為最根本的目的就成為教育部門的必然使命,學校責無旁貸地把應試教育變為素質教育,就成為時代的要求和歷史的必然。中學語文教學,是學校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理所當然地順從時代的潮流,適應這一歷史的轉軌,自覺地把提高學生素質作為主要的教學目標。語文學科的性質特點決定它在提高學生素質教育中有其它學科無可比擬的特殊作用和意義。正如全日制中學語文教學大綱指出的那樣“語文學科對于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具有重要的意義”。并作為教學目的明確規定:“中學語文教學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教學生學好課文和必要的語文基礎知識,進行嚴格的語文基礎訓練,使學生熱愛祖國語言,能夠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具有現代語文的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和聽說能力,具有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要開拓學生的視野,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社會主義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審美觀和愛國主義精神。”
學生素質,從廣義來說主要表現在政治思想品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心理素質三方面。從大綱這兩段鮮明的論述中,我們足可見語文學科的性質、特點、內容與提高學生素質有密切關系,對提高學生素質有特殊意義。所以,中學語文教學必須自覺地結合學科的特點教學,把語文教學和提高學生素質緊密地柔合在一起,為素質教育作出其應有的貢獻。
在語文教學中,結合學科特點教學,努力提高學生素質,要從以下三方面下功夫。
一、結合語文學科“文道合一”的特點教學,努力提高學生
政治思想素質
課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主體內容,而選進中學教材的課文都是“文質兼美……的典范文章”,是“文道合一”的有機結合體。這是語文學科教學的主要特點之一。這一特點決定了本學科課文教學必須把學科知識教學和政治思想教育有機地結合進行,在傳授學科知識的同時,潛移默化地進行德育滲透。課文教學,離開了“文”的傳授來講“道”就不成為語文教學;同樣,離開“道”的教育來談“文”就成為機械枯燥的文字符號系統灌輸,也是不可想象的。只有把兩者有機地柔合在一起進行教學,才能把握語文學科性質特點的真諦,才能教會學生領悟出生動活潑的祖國語言的精華,才能使學生既掌握語文學科知識,又能提高政治思想素質。這既是語文學科重要教學規律之一,又是通過語文教學,有效提高學生素質的重要途徑。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語文病句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