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學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1-04 11:28:1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管理學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管理學論文

歷史檔案管理學論文

少數民族檔案管理學是云南大學檔案學專業,立足于少數民族檔案實踐以及學術研究,在本科生、研究生中開設的一門課程,該課程以《西南少數民族歷史檔案管理學》為教材,在教學中全面培養學生管理與研究少數民族檔案理論、實踐和科研素質。其中,在科研素質教法中,依托教材,從把握研究動態、教授學術規范、學習課題研究和論文撰寫等方面探索學生科研素質培養問題。這一教法有創新性,其模式的探討對提升檔案學專業學生的科研素質有借鑒和啟示意義。

一、《少數民族歷史檔案管理學》課程開設背景

1.少數民族檔案管理工作廣泛開展。我國遺存有豐富的少數民族檔案,如滿文文獻有200萬件以上;蒙古族文書檔案約有20萬卷、100萬件;國內外保存下來的東巴經約有4萬余冊;彝文紙質文獻有20萬余(件)冊以上;傣文紙質文獻有8萬余(件)冊。此外,少數民族文字碑刻有上萬塊,少數民族文字摩崖有上千處,各種少數民族文字印章有數千枚,少數民族口述文獻僅云南省就分布有4萬余種[1]。自1960年國家檔案局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召開少數民族檔案工作會議后,我國各民族地區開始重視少數民族檔案工作,并取得可喜成績。如內蒙古自治區檔案館系統收藏有以蒙古文、藏文、滿文或漢文等產生的文書檔案213萬多卷[2]。云南省檔案館長期重視少數民族檔案工作。2010年,云南省檔案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專門提出,逐步構建以15個獨有少數民族為重點,涵蓋25個少數民族的資源體系。目前,云南省檔案館已完成云南15個特有少數民族檔案的全宗建設工作。2.少數民族檔案研究工作蓬勃發展。少數民族檔案研究已經引起學界重視,迄今,在《檔案學通訊》《檔案學研究》《中國檔案》《北京檔案》等核心期刊上發表的論文有數百篇,形成的重要專著有楊中一《中國少數民族檔案及其管理》、華林《西南少數民族歷史檔案管理學》、陳子丹《民族檔案史料編纂學概要》、麻新純《廣西壯族歷史記錄生態型保護研究》、鄭慧《瑤族文書檔案研究》、趙彥昌《滿文檔案研究》、仝艷鋒《民族檔案文獻遺產保護研究》等。在科研項目方面,云南大學已申報獲得“西部散存民族檔案遺產集中保護研究(華林、12BTQ048)”“西南民族檔案資源集成管理研究(楊毅、11XTQ008)”等16項國家社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教育部項目。少數民族檔案實踐工作的開展和學術研究發展,為少數民族檔案學學科建立,以及該課程的開設奠定了理論與實踐基礎。

二、基于《西南少數民族歷史檔案管理學》的科研素質教育

《西南少數民族歷史檔案管理學》2001年9月由中國民族出版社出版,全書共分“西南少數民族歷史檔案管理學學科創建”“西南少數民族歷史檔案”“西南少數民族歷史檔案信息資源的輸入”“西南少數民族歷史檔案信息資源的處理”“西南少數民族歷史檔案信息資源的輸出及其開發利用”和“西南少數民族歷史檔案現代化管理”等六編。立足于該教材課程教學,以及少數民族檔案理論研究和實踐基礎,我們從以下方面開展科研素質教學。1.結合教材,把握研究動態。(1)確立研究動態范疇。《西南少數民族歷史檔案管理學》涉及少數民族檔案收集、整理、保護、利用和數字化管理等方面,為掌握研究動態,結合教學內容,從兩個方面確立研究動態范疇:一是少數民族檔案文獻研究動態,即了解少數民族檔案資源建設、保護搶救、發掘利用和數字化等方面的研究現狀。二是檔案學或其他學科相關研究動態,也就是要了解檔案學或其他學科在理論或實踐方面的相關研究動態,如“三個體系建設”、檔案記憶、建檔保護、數字遺產等,尋找這些研究和少數民族檔案研究的結合點,推進少數民族檔案研究的發展。(2)構建學科論文數據庫。一是通過知網大量下載《檔案學通訊》《檔案學研究》等檔案學專業雜志關于少數民族檔案及相關檔案學理論、“三個體系”建設等方面的論文;二是將這些pdf格式的論文,安排給學生,轉化為word格式的論文,以達到在轉化中學習、總結和引用的目的;三是將這些轉化論文按照學科理論、安全保護、資源建設、發掘利用等主題,劃分為不同的論文數據庫,便于學習引用。(3)學習使用論文數據庫。一是總結了解某個領域,如少數民族檔案資源建設、實物檔案管理,或開發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動態,依據論文學習撰寫研究綜述;二是學習相關檔案學或其他學科理論,用以指導少數民族檔案文獻管理研究;三是學習論文寫作技巧、規范和思路,提升科研技能;四是積累少數民族檔案分布遺存、管理案例、指導理論等方面的研究資料,便于支撐其科研工作。2.依托教材,開展科研技能訓練。(1)培養問題意識,學會選擇論題。其一,明確選題范圍。為培養學生選題的問題意識,明確選題范圍,結合《西南少數民族歷史檔案管理學》教材,將少數民族檔案管理學學科體系,劃分為“少數民族檔案管理學學科創建”“少數民族檔案”“少數民族檔案信息資源輸入”“少數民族檔案信息資源處理”“少數民族檔案信息資源輸出及其開發利用”和“少數民族檔案現代化管理”等六個模塊,引導學生從這六個模塊中進行選題。同時,依據論文數據庫,鼓勵學生拓展選題范圍。其二,教授論文題目設計技巧。一是問題指向性,即題目設計解決專一問題;二是明確論文題目要素,也就是在論文題目設計中,強調論文寫作目的或意義、解決的主要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主體三要素,完善論文標題結構;三是論文題目的精煉性,結合優秀論文案例,教授論文題目規范性與精煉性的寫作方法。(2)培養邏輯意識,學會構建提綱。其一,培養解決問題的提綱構建邏輯意識。首先,讓學生學習“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或“為什么、是什么和怎么辦”的基本科研思維模式,按照這一研究思維模式解決論文撰寫中的邏輯關系和論文結構問題。其二,學習多種論文提綱結構模式。一是規范模式學習,如解決問題模式,包括研究對象概述、研究意義、可行性或必要性、工作現狀、問題分析、對策設計等;案例分析模式,包括案例描述、案例分析、案例啟示等;評述模式,包括工作回顧、工作特色、存在問題、啟示或思考等。二是其他模式的學習,依據論文數據庫,分析《檔案學通訊》《檔案學研究》等檔案學專業雜志上的優秀論文,學習論文寫作的其他模式,多視角構建論文撰寫提綱。(3)培養材料意識,學會積累資料。首先,教授學生把握論點與材料的支撐關系,學會用案例、數據、圖表等支撐論文學術觀點的論文寫作技能。其次,構建研究方向資料數據庫,讓學生選擇感興趣的某一研究方向,如少數民族檔案資源建設、少數民族檔案遺產保護或少數民族檔案開發等,構建資料數據庫,作為資料收集的突破點。再次,學習材料收集方法,教授同學從網站,期刊論文、學位論文、報刊文章和著作,以及調研等方面,收集研究材料,為學術論文或畢業論文的撰寫奠定堅實的材料基礎。(4)培養學習意識,學會學術規范。其一,學習論文規范撰寫。首先,要學習論文撰寫規范,包括選題、論文結構、撰寫要求或論文格式等;其次,進行開題論證,對學生的選題和提綱進行論證修改;再次,對論文初稿進行討論修改,完成論文撰寫。其二,學習科研課題研究技能。為提升學生的課題研究能力,我們在課堂上專門開設科研課題申報專題,講述科研項目選題,研究綜述、意義、內容、重點難點、創新之處,以及應用價值等申報書論證撰寫方法,提升學生科研項目申報技能。在依托《西南少數民族歷史檔案管理學》教材開展的科研素質教育中,還存在著教材體系結構不完善、原有知識陳舊、學科理論匱乏,以及滿足不了實踐工作發展需求等方面的問題。在教學方法上也存在著課堂教學有余、實踐調研不足,規范訓練有余、不足,課題申報有余、高質量完成課題不足等方面的問題。為此,我們從以下方面開展科研素質教學創新。

三、基于《西南少數民族歷史檔案管理學》的科研素質教學創新

查看全文

課程教學管理學論文

一、目前課程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重理論知識傳授,輕實踐能力培養

在傳統教學中,課程的主要安排是課堂理論教學,教師絕大部分是從學校到學校,本身缺乏企事業管理的實踐經歷,他(她)所教給學生的也只能是書本上的理論知識,教學內容與實際容易脫節,對管理原理的解釋缺乏針對性的案例或有案例而解釋不到位,結果常常是紙上談兵。

(二)教材建設落后

隨著知識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一方面是國內和國外企業經典的管理理論和管理方法層出不窮,使管理學的理論體系不斷更新、完善和發展,一方面卻因為不少高校把管理學等同于其他專業基礎課,所使用的教材仍然是多年前出版的老教材,知識陳舊、案例老化、方法落后,大大影響了學生對前沿知識的學習、接受和理解。

(三)課堂教學模式和評價方式落后

查看全文

游戲管理學論文

一、游戲揭示的六大團隊要素

美國南加州大學管理學的游戲實驗培訓課,是一個團隊合作力量的培訓,具體過程是這樣的:它并沒有大量的理論闡述,而是從一開始就是一個游戲,在南加州大學,讓人驚訝的是,在管理類教學上,它設有一個巨大的實驗中心,專門用于管理教學中的實驗,我們有時稱之為游戲。實驗開始前,一般把參與者四十余人分成若干個組,每一個組大約二十人左右,每組獨立開展實驗,實驗由大學管理學院實驗中心主任作講導,具體還有二個助教在旁協助。實驗內容大概如下:中心主任給每個人分發二塊小方塊的牌子,這些牌子共有三個顏色,每個人手上持有二種顏色。游戲規則規定,每個人都要與其他的人去作交換,在規定的時間中,如果手中持有二種一樣顏色的牌子時,這個人就獲得成功活下來,最后實驗中心會統計每次時間段內共有多少人能夠活下來。按照中心主任的要求我們開始實驗,結果第一輪下來,在規定時間內有10人遭到淘汰,接下來重新玩第二輪,反而有18人遭到淘汰。這時,大家頓時醒悟,照這樣下去,永遠也達不到全部逃生的目的,大家一起想辦法,認為必須要改變活動的方法,變各自為政為共同行動。自從改變玩法以后,效果十分明顯,效率明顯提升。總共玩到第七輪時,達到了22人在規定時間內全部逃生的目的。最后,中心主任作了詳細的講解,認為我們這個團隊具有很強的合作精神,在七輪中取得了成功,最十分稀少的,她所指導的團隊實驗中,最快的用六輪就全部結束。在經歷了長達二個小時的游戲后,中心主任才結合這個游戲切入課程主題。她認為,完成一項工作,必須要發揮團隊的力量,然而,如何才能有效發揮團隊的力量呢?實驗過程碰到的每一個問題采取的對策已作了回答,那就是需要做好六個方面的因素,它們是信任、目標清晰、角色明確、領導力、組織性、溝通交流。回顧這個實驗過程,從一開始的淘汰最多18人,發展到第七輪,在同樣的時間內完成相應的工作,達到全部人員過關,無一淘汰的程度,主要得益于邊做邊想,眾人拾柴火焰高,大家打破個人主義的思想,共同合作,充分應用了上述團隊的六個因素。剛開始二輪,大家仍然各自為政,分頭去找交換對象,但很多人都為自己著想,只想得到自己有好處的牌子,誰也不肯讓步,造成了近半人員的淘汰。到第三輪開始,大家就想到,這個游戲的最終目的不是要求每個人一個人過關,而要求的是在規定的時間內成功逃生人員的總數,前面二輪的工作明顯與這個目標不符,所以在目標不清唽的情況下,必然無法有效地去開展工作。在目標明確后的第三輪我們就把所有的牌子放在了一起,集中搭配統一安排,這樣效率明顯提升,但是缺點是仍然比較亂,大家沒有分工,一哄而上,所以,大家再一次相互溝通,要求有一個統一的領導,以改變目前的無序列狀態。第四輪就是在一個統一領導下開展工作,各位都聽領導的安排,效率又有較大的提高,逃生的人明顯增多,但還有差距。這時領導就履行職責,主動召集大家溝通商量,決定改變工作流程,實行流水線作業,提高速度,在流水線上,每個人都做自己的事,只做流水線的一部份,不至于出現所有人都擁擠到前臺的情況,還有部分多余的人干脆就不介入。在這個流程下開展第五輪結束,明顯地感覺秩序好了很多,每人各司其職,效率又有一定的提升,到第六輪,主要在熟悉流程的基礎上,更換一部分反應速度慢的人,大家重新組合,明確職責,結果戰績又有提升,只有一個人被淘汰。大家再一次分析,主要問題是出在了傳遞這個環節上還不夠利索,所以大家再作一次統一的要求。明確了嚴肅紀律性與組織性,整個流程一定要嚴格按程序去做,不能因自己工作不到位去影響別的工序,每道工序都有嚴格的要求,確保最終在第七輪達到目標。所以,整個過程就是一個不斷商量、不斷改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團隊的六大因素不斷地被發現與應用,每一個因素的加入都提升了團隊的效率,起到了疊加的作用。

二、六大要素的現實應用

游戲中得出了團隊高效工作的六大因素,這些因素總結得相當具有深度,每個因素也富有內涵。在現實企業管理中,企業的經營班子就是一個核心團隊,雖然有不少企業突出個人英雄主義,企業名字就是老板的化身,如宗慶后與娃哈哈,萬向與魯冠球等,彼此不能分離,企業家在團隊中一枝獨秀,左右形勢,企業發展過程更像是領導在唱獨腳戲。但是,隨著市場分工的越來越細,差異化競爭越來越激烈,機會主義的時代已逐漸遠去,現在,競爭更多的是管理與創新,而不是機會,市場的瞬息萬變要求更多的團結協作,所以,英雄輩出的情況已經改變。現在,企業中更多的需要團隊,依靠團隊中各具特長的人物來獨當一面。那么,團隊的建設也是一門藝術,不是人才的簡單總和。游戲中揭示的六大要素就是團隊高效的鑰匙。這六大要素可以分成結構與能力二大部分,第一部分屬于基礎要素,即團隊成員相互之間的關系及構成,包括信任、目標清晰及角色明確;第二部分是行為要素,包括領導力、組織性及交流。這二大要素缺一不可,相互作用,共同促進團隊精神的提升。關于第一方面,首先是講到信任。普華永道會計事務所在對《金融時報》100強公司的合作創新方面做了一個調研,結果得出,信任是排位靠前20%的公司和排位墊底的20%的公司之間的第一分辨器,名列前茅的企業能夠充分發揮信任的力量。在學習班中的一位高級管理人員曾這樣表達自己的獨到觀點:“在這次模擬游戲之前,我從來沒有意識到缺乏信任是我們的問題所在,我苦惱每件事情進展都不順利,但是我從來沒有真正懂得為什么人們不能夠同舟共濟,有了這次經歷,我相信問題會解決的。”可見,在團隊建設上,信任是基礎性的要素,是所有合作的動力源泉。團隊內建立信任要做到注重以下二點,一是制勝的法寶是“基于我們而不是我”,作為領導者,在團隊內要多多在傾聽與述說之間更偏重于傾聽,而不是自己居高臨下,總是以信息者自居,有關專家作過研究,二者之間合適的比例是2:1,這樣團隊效率最高。平時要常說我們,突出團隊的合作與貢獻,要更少地用“我”來表達問題。二是在一個團隊里,每一個人都要想著先行一步,特別是領導者,在要求他人信任之前先證明你是值得信任的,只有這樣在組織內才能建立起一種信任的氛圍。而要得到別人的信任,比較好的方法是表達誠意,展現自己薄弱的一面,這樣有利于促進合作,增進團隊之間的相互信任。其次是目標清晰,作為一個團隊,方向是關鍵,像航行一樣,假如方向錯了,那是越駛偏離目的越遠,同樣,對一個沒有方向的航行來說,也永遠是沒有順風的。對企業經營團隊來說,要取得發展進步最重要的是企業戰略、公司愿景、使命與核心價值觀,這就跟航行一樣要先確定方向,這就是管理大師德魯克提出的目標管理。企業管理方向錯了,目標錯了或模糊不清,再多的努力也是無濟于事。當前,這樣的事情層出不窮,吳曉波寫的《大敗局》中很多失敗企業就是發展方向不明確造成的,眾所周知的柯達公司的破產與諾基亞的困境最能說明問題,當數字化浪人力資源潮席卷全球,他們卻沒有把數字化的發展作為主攻方向,而是津津于當前的市場占有率,這些全球巨無霸被表象迷惑,也很快無情地被邊緣化了,成為了人們的記憶。第三是要角色明確,也就是團隊成員結構要合理,能力要互補,結構性能力強才是團隊的能力。有這么一則褲子短四寸的故事充分說明了角色分工的重要性,據說有一個學生的校褲長了四寸,回到家里跟家人說了,要求把長的四寸給去掉。一到學生休息后,他的媽媽理所當然去把長的四寸給剪掉,但同時,他的奶奶與阿姨都十分牽掛這個學生的褲子,對長四寸褲子放心不下,分別都在半夜起床,奉獻一份愛心,每人都偷偷地給學生褲子剪短了四寸,結果,到早上,學生發現自己褲子短了八寸,已無法穿著。這是一則笑話,但反映出分工不明確的巨大隱患。企業管理千頭萬緒,更加要注意角色定位的明確,各司其職,互相補位但又不越位,否則也會出現褲子短八寸的類似情況。第二部分屬于行為要素,包括領導力、組織性與交流。首先是領導力。一個團隊中處于團隊管理位置的人必須要具有領導力,他才能帶領其余人明確方向,激勵成員,清晰愿景,實現目標。所謂的領導力,按著名領導力專家,曾經出版享譽世界的專著《領導力》的詹姆斯這樣總結:領導力就是動員大家為了共同的愿景努力奮斗的藝術。現實中,不少專家把唐僧的西天取經團隊作為一個優秀團隊的代表,而唐僧又是一個具有優秀領導力的管理者。這個團隊充分發揮每一個角色的作用,才克服了千難萬險到達西天。四人分工明確,唐僧是團隊管理者,他起到指引方向,堅定信念的作用,同時給團隊人員搭設發揮能力的舞臺,孫悟空能力非凡,是個執行任務的好手,豬八戒是個人際關系調際的高手,也是各位的助手,沙和尚是后勤管理的高手,任勞任怨,配合團隊的工作。設想這個團隊縱有四個有天大本事的孫悟空,也不能到達西天,可能沒走出多少路,沒吃多少苦,他就回花果山當山大王了,其余幾位更是不可能。所以,這個團隊取得成功,關鍵的人物還是唐僧,其柔弱與仁義的背后,隱藏著其優秀的領導能力。他首先信念堅定,目標明確,百折不撓,耐得寂寞,抵得住誘惑,平衡能力強,有控制力等,正是他有效地搭設了平臺,凝聚了每個人,統一愿景,矢志不移,這才完成了取經大業。其次是要有組織性,所謂組織性實際是指團隊的執行力,組織內部要有制度,有紀律,有獎罰,工作流程清晰,各司其職。一個團隊猶如一群南飛的大雁,飛向南方是他們清晰的目標,但是跨越千里對雁群來說,都是一次艱難的長征,所以,雁子南飛時總是一個團隊一起行動,在飛行中,還為了減少消耗,大家統一行動,采取了人字陣形飛行結構,據研究,這種人字結構在空氣動力學上來講,是阻力最小的陣形,同時,雁陣內部似乎還有很多規定,如因飛頭陣的雁子付出最多,不可能長時間飛,所以,雁陣領頭的位置是輪流的。另外,據觀察,雁陣飛越千里總有達不到要求的,所以,每當雁陣中有雁子無法繼續飛時,總有一些同伴陪同降落,待有能力時再一起飛越。這個動物界的現象只不過是說明了一個道理,就是雁子要橫跨千里,必須要有內部的組織要求,發揮團隊的力量,正合上述一句話,雁子要飛得快,就單飛,但要飛得遠,就必須大家組成陣形一起飛。在企業管理上,也如雁子南飛,既要強調個人素質,又要強調集體的紀律性,只有這樣,才能提升組織效率。最后一項是交流,這是一個團隊內一項最基本的工作,只有通過交流,才能了解團隊的情況,才能融入了團體整體目標,如果不交流,我行我素,那么團隊就會劃塊,團隊內部產生邊界,產生摩擦與內耗,這是團隊的大忌。所以,交流才有了解,才有信任,最終才有動力。這六個要素是團隊成功的必備要素,是經無數的實踐得出的結論,這里只是通過游戲這個形式來表現出來,而且是在著名學府內得出的結論,讓人更能相信,更能記憶深刻。我們要記住德國哲學家叔本華的一名話:“單個的人是軟弱無力的,就像漂流的魯濱遜一樣,只有同別人在一起,他才能完成許多事業。”所以,在企業管理中,我們一定要注重團隊的力量,有效運作這六個要素,參與打造好自己的團隊,更好地服務于企業發展。

作者:都躍良

查看全文

安全管理學教學論文

一、感知階段的教學

人的認識活動總是從感知開始的,通過感知,獲得事物的感性認識,然后再發展到理性認識。安全管理學的理論較為抽象,但其形成過程卻是以大量的具體內容為基礎的,而且其內容在現實生產生活情景中有所體現。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以良好的情境進行導入,提取情景中與擬講授內容相關聯的要素,引導學生對擬講授內容進行思考,自然引出所需講授的知識點。創設適宜情境的方式多種多樣。一是可以創設生活情境。比如學生熟悉的學校安全管理情況(如宿舍管理、實驗室安全、火災應急演練、校園安全文化等)、交通安全常識、自然防御知識等。二是可以創設故事情境。可以是理論來源于實驗,比如泰勒的三大實驗得出科學管理理論、行為管理理論源于梅奧的霍桑實驗。可以是理論起始于事故案例,比如切爾諾貝利事故后首次提出“安全文化”等。三是可以創設問題情境。可以創設與教學目標、內容、學生認知結構緊密相關的問題情境,這樣的問題遷移進來往往能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激發學生思考。四是可以創設多媒體情境。運用多媒體使抽象內容具體化、直觀化。以“風險和事故預防”內容為例,進行簡單說明。首先,從學生熟悉的問題或情境導入———“同學們自己或家人有買保險嗎?”然后,提取情境中與擬講授內容相關的要素———“我們買保險的目的是什么?轉移的是那種風險?對于存在風險的企業而言,有必要投保嗎?”接著,啟發學生對擬講授內容的思考,并引出所需講授的知識點——“企業的風險類型是怎樣的?應該采取怎樣的保險類型進行轉移?”

二、理解階段的教學

內容被學生感知后,接著就是理解了。對安全管理學知識的理解關鍵有兩點,一是合理編排教學內容,便于學生建立良好的知識結構;二是把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講清講透,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概括化程度。(一)合理編排教學內容目前,國內安全管理教材眾多,內容也各有不同[3]。考慮到本單位安全工程培養方案要求,教學內容主要包括安全管理學的理論基礎、安全管理方法、事故管理、安全文化等。其中,安全管理學理論基礎包括相關的管理學理論基礎、事故致因理論、安全管理學的基本原理等;安全管理方法包括安全(計劃、組織、領導、控制)管理、安全目標管理、體系化安全管理、安全信息管理等。事故管理包括事故統計分析、事故調查與處理和事故預防與控制[4]。根據知識點的橫向聯系,可采取“管理學、安全學理論基礎”特殊遷移理解“安全管理理論基礎”,“安全管理原理和職能方法”一般遷移詮釋“事故管理”,“安全管理方法、安全文化”順向遷移建立“安全管理體系”、“安全信息管理體系”。前一階段學習是后一階段學習的基礎,同時后一階段學習又逆向遷移鞏固上一階段的知識,從而實現對知識點的總體把握、關聯記憶和有序排列,形成學生知識結構體系。對于各章節之間的縱向聯系,以事故應急預案為例進行簡單說明。應急預案指針對可能發生的事故,為迅速、有序地開展應急行動而預先制定的行動方案[5]。其實質也是一種計劃。為此,在講解事故應急預案的相關內容時,可通過已經掌握的安全計劃管理知識,遷移理解事故應急預案的內容,同時進一步鞏固安全計劃管理的知識。事故應急預案、安全計劃管理的編制步驟對照表,見表1。(二)精心組織教學材料安全管理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部分概念還未統一,部分方法還處在探索階段。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時,不僅要熟讀教材,還需要廣泛閱讀相關的論著、論文及其他資料,及時跟蹤專業發展最新動態,科學組織教學材料,把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等具有廣泛遷移價值的材料講清講透。以安全管理的概念為例進行簡單說明。不同學者在不同教材中對安全管理給出了不同定義。對應前面的主要內容,教學過程重點解析兩個定義。定義1:安全管理,是指以安全為目的,進行有關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方面的活動。這個概念來源于管理的概念,強調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等管理職能,與安全管理計劃方法、安全管理組織方法、安全管理領導方法、安全管理控制方法形成對應關系,便于遷移的形成。同時,指出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不是特指,而是泛指管理職能,還涵蓋了決策、目標、戰略等。定義2:安全管理本質上就是利用管理的活動,將事故預防、應急措施與風險轉移三種手段有機結合在一起,以達到保障安全的目的。突出了事故預防、應急措施與風險轉移,與事故管理形成對應關系。從而使安全管理內涵與安全管理的主要內容統一。同時對其他觀點進行簡單說明,以便學生對安全管理學全貌的了解。

三、應用階段的教學

應用是學習知識的重要目的。學而不用,就成了“死讀書”。安全管理學的內容來源于實踐,又服務于實踐,是應用性很強的課程。教學過程中必須重視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即“知識”向“應用”遷移的能力。一是合理布置實踐性作業。在安全管理教學內容中,每一部分內容都和企業的具體安全管理息息相關,涉及到企業的具體做法[3]。學生要想靈活應用,必須多加練習,形成遷移定勢。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利用自身的知識、經驗積累與各種教學資源尤其是社會資源,盡量布置與現實情境相似的作業,能夠讓學生切身體會理論知識的具體作用以及能夠解決的具體問題。二是靈活選擇完成作業的方式。考慮到安全生產環境的復雜性、多變性,安全管理方法的多樣性,可鼓勵學生通過角色扮演、小組討論、團體合作等方式完成作業。比如,給定某企業的情況,要求同學編制和演練其事故應急預案。可采取分組討論的形式,組內成員分別擔任不同的職務,站在各自部門角度分析問題,評估風險,建立事故應急預案。然后,組織學生對預案進行桌面演練、現場演練,引導學生自主發現問題,針對問題持續改進事故應急預案。三是變革課程考核方式。為鼓勵學生認真完成作業,積極參加小組活動,可輔以課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具體來說,應增加平時表現的成績權重,降低期末筆試成績的權重。目前,教材中設置的實踐性作業及其作業完成情況指導還很少,這就需要教師結合已有的實踐教學模式與經驗,充分考慮學生實際的參與度與可能的成效,對實踐性作業不斷進行改革與嘗試。

查看全文

水資源管理學知識論文

摘要:由于水資源是與人類生存和國民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的自然資源,特別是近年來由于水資源短缺引發的各種問題,長期以來對有關專家學者對水資源管理極為關注,積累了大量的文獻資料,水資源管理學產生與發展具有深厚的基礎。積極推進和發展水資源管理學,對于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與管理具有深遠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水資源管理進展

我國水資源存在主要問題是短缺、污染和災害,水資源管理在解決這些問題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建立水資源管理學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水資源管理學是管理水資源知識體系,以水資源為管理對象,探討水資源高效利用保護的各種措施規律,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水資源管理學研究內容包括水資源數量管理、質量管理、法律管理、權屬管理、行政管理、規劃管理、配置管理、經濟管理、投資管理、風險管理、技術管理、工程管理、數字化管理、國際水資源管理、安全管理等等。

一、水資源管理學內涵

加強水資源管理成為有關水資源領域出現最為頻繁的詞匯。但究竟什么是水資源管理,目前學術界尚未統一,《中國大百科全書》在不同的卷中,對水資源管理有不同的解釋。綜觀傳統的水資源管理概念,有以下特點:首先,從整體上來看,他們都是以水資源開發作為主線,“保護”處于被動的地位;其次,視野相對狹窄,大多數概念只局限于水資源本身,缺乏復合系統下對水資源的綜合認識,以水論水;第三,缺乏生態環境的和水資源高效利用的內涵。基于此,作者認為,水資源管理就是為了滿足人類水資源需求及維護良好的生態環境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的總和。

水資源管理學是從學科角度對水資源管理進行系統研究的科學,是水資源管理知識體系,是建立在水文學、水資源學、管理學等諸多學科基礎之上的新的交叉性綜合性學科。通過水資源管理學的研究,可以為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保障水資源安全,通過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支撐國民經濟健康發展提供理論和實踐基礎。

查看全文

探究式教學管理學論文

一、何為探究式教學

探究式教學最初由美國教育學家杜威在20世紀初期提出。20世紀50年代末,美國科學教育學家施瓦布將“探究式教學”確立為科學教育的認識觀和方法論,并對探究式教學大力倡導,對探究教學的原則、過程模式及教育思想進行了深入研究,從而為探究教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促進了探究教學在教育實踐中的廣泛應用。20世紀50年代末以來美國科學教育的成果就是探究。1996年初美國推出的《國家科學教育標準》一書,將“探究”列于核心地位。諸多的專家都對于探究式學習及教學進行了廣泛研究,包括從理論角度及從應用的角度。探究式教學,就是通過設置有意義的問題情景,在教師的啟發誘導下,以學生獨立自主學習和合作討論為前提,以現行教材為基本探究內容,為學生提供充分自由的表達、質疑、探究、討論問題的機會,讓學生通過個人、小組、集體等多種解難釋疑的嘗試活動,學習隱含在問題背后的科學知識,并將自己所學知識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教學形式。[1]它注重發揮問題對學生學習過程的指導,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探究式教學的核心是問題,教學和學習都是圍繞著諸多問題展開。這種教學方法讓呆板孤立的知識片化作整體知識鏈,觸類旁通,可以促進學生不斷思考,激發學生的表現欲,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潛能,有利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精神。[2]

二、探究式教學的基本要求

探究式教學作為在國際上備受推崇的一種教學模式,不同于傳統的教學模式,它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基本要求:(一)以問題做為學習的起點。學生的一切學習內容是以問題為主軸所架構的,且問題必須是學生在其專業領域可能遭遇的現實生活中的非結構化的問題,沒有固定的解決方法。[3](二)注重小組合作學習和自主學習。教師較少講述,學生通過這種學習方式不但學習知識,同時也增加了社會交往,并在此基礎上發展自己的能力和協作技巧。(三)教學雙方應明確自己的定位。教師應明白自己不再是唯一的知識庫,只是指導認知學習技巧的教練和知識建構的促進者和信息的咨詢者。教師應該熟悉教學大綱和學生的能力情況,制定有針對性的討論題綱,選擇出適當的案例;同時,要善于調動學生積極性、寓教于樂、控制課堂節奏等技巧。而學生要改變觀念,完成角色轉換。由于中國的學生長期接受“填鴨式”教育,對傳統教育模式形成一定依賴性,缺乏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積極性和能力,對這樣的教學模式會覺得太“花費”時間,所以,學生也應盡早意識到問題所在,盡快完成角色轉換,從被動的學習者轉變為學習的主人。(四)教學模式中的各種教學方法一定要與評價考核相結合。各種類型的教學方法如果不跟考核掛鉤,很難期望有好的效果。因為人本身存在惰性,如果沒有考核,單憑熱情,很難持久,也難免出現“搭便車”行為。所以,教師要花較多的時間設計考核方式和方法,并花費較多時間實施考核。

三“、探究式教學”模式在《管理學》課程中的應用與實踐

(一)研究適于開展基于問題的“探究式教學”的內容

查看全文

行政管理學畢業論文

畢業論文

畢業論文

【內容提要】在如今行政管理實踐追求以人為本理念的條件下,行政管理理論中出現的解釋方法和批判方法對推動行政管理學學科的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該文對建筑在實證主義認知論之上的傳統研究方法,尤其是結構一功能主義方法的局限性進行檢討的同時,提出解釋理論和批判理論對行政管理研究各理論和方法的相互吸收與借鑒,并共同促進行政管理理論的發展有著突出的貢獻,特別是對完善行政管理者和公眾之間的有效溝通,以及改進行政管理實踐有著積極的意義。

【關鍵詞】實證論/解釋視維/批判視維

【正文】

當今的行政管理理論取向從功能主義和制度主義到解釋視維(inte-rpretiveperspective)、批判視維(criticalperspective),以及到后現代的視維發展變化著。事實上,還沒有任何一種理論方法得到行政管理學術界和實踐界大多數人士的支持。在庫恩(thomaskuhn)看來,當今行政管理領域正是缺乏一個我們這個學科大多數人認同和支持的典范(即占統治地位的理論)。

查看全文

獨立學院管理學通識教育論文

1我國通識教育的發展

通識教育的理論淵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臘亞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思想。該思想不僅強調人的理性的發展,更為突出的是強調人的身體和思想的自由不受拘束。美國的帕卡德教授最早明確提出通識教育的概念。他認為,“通識教育,包括古典學、文學和科學方面的有關課程的內容。”在我國,高等教育的先驅們在早期就對通識教育有很好的見解。如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在1918年就曾提出:“為融通文理兩科之界限:習文科各門者,不可不兼習理科之某種,習理科者,不可不兼習文科之某種。”清華大學梅貽琦校長更明確提出了“通識為本,專識為末”的辦學理念和“諸育并進”的教學觀。新中國成立后,我國高等教育采用的是“專才教育”,專業教育占據主導地位,而其它方面的教育,如生活教育、道德教育等不同程度地受到忽視。隨著市場經濟的確立,人們逐漸發現“專業教育”培養出來的人才明顯無法適應知識經濟時代所需要的“通才型”人才。20世紀80年代我國高校逐漸開始了“文化素質教育”的探索,1999年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后,加強通識教育逐步成為高等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2獨立學院《管理學》通識教育存在的問題

獨立學院的通識教育大體起步于2003年,由于缺少時間的積累,通識教育課程體系目前還不甚完善。一是課程開設具有很大的隨意性。例如,非經管類專業《管理學》課程沒有統一的開課思路和科學的教學方案,甚至出現因人設課、因人開課的現象。二是教學目標不明確。大部分獨立學院通識教育的目標是擴大學生的知識面,以傳授知識為主,但忽視了管理學的實踐應用,或重視程度不夠。三是理論和實踐嚴重脫節。理論不聯系實踐的教學,會阻礙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四是教學方法比較陳舊。教師傾向于使用常用的教學方法而缺乏創新。五是師資力量薄弱。獨立學院本身還是一個新生事物,目前大多數獨立學院都采取“引進+共享”的方式來完善自身的師資隊伍,引進的主要是一些應屆碩士或大學生,他們大多是“校門”到“校門”,往往缺乏實踐經驗,不能適應職業教育教學的要求。

3《管理學》通識課程建設模式

為適應獨立學院人才培養模式,這門通識課程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應做到理論聯系實際,“適用即可,夠用為度”,立足培養學生的多元智能。

查看全文

案例教學提升管理學課堂質量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管理學案例教學模式;管理學案例教學模式的主要阻礙問題;跨越案例教學模式阻礙的對策建議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管理學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具有較高素質能有效、高效地進行管理活動的管理人才、案例教學對于確保管理學課程教學質量和效果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教師的實踐和教學能力不足、學生的知識面窄,學習方法存在問題、選擇管理案例質量不高、案例教學時間比例把握不好、基礎設施薄弱、采取多種途徑,發展師資力量、引導學生改變學習習慣,更新學習觀念、重視案例的選擇、合理分配案例教學的課堂時間、配備好必要的教學場地與設施等物質條件等,具體請詳見。

論文提要:案例教學模式已經被實踐證明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模式,尤其是在管理學中普遍推崇和倡導的教學方法。但由于受灌輸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還存在一些阻礙與問題,使其教學效果并不令人滿意。本文針對這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

論文關鍵詞:案例教學;管理學;阻礙;對策

一、管理學案例教學模式

管理學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具有較高素質,能有效、高效地進行管理活動的管理人才。因此,其教學模式重在實際操作能力,與一般的理論教育是有區別的。

管理學最重要的教學模式是案例教學模式,它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互動式教學方式。案例教學模式起源于1908年建院的美國哈佛商學院,最初用于工商管理,現已擴展到管理學的各個領域,成為現代管理教育的重要方式。它借助管理實踐中的案例,將學生置身于特定的管理情景之中,給予恰當的引導,為學生提供一個廣闊的思維空間和與“實戰”極其相近的實習氛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促進其相互交流與溝通,塑造健康的人格品質和正確的價值取向,讓學生真正接近甚至融入真實的管理世界。大量的實踐已證明,案例教學對于確保管理學課程教學質量和效果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查看全文

教學護理管理學論文

1教學實踐中的問題

1.1學生臨床經驗缺乏本專科護生經歷高考的鍛煉,理論水平相對中專生較高,接受能力強,對于管理學理論學習在理解方面具有優勢,但是現階段源于我國的實際國情,還有很多學校的護理管理課程的開設只限于課堂理論教學,沒有到臨床中開展實習教學,因此要求學生準確地把握《護理管理學》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并在此基礎上學以致用或者解決醫院護理管理中的一個個現實問題,對于沒有護理管理實踐經驗的學生來講的確有些困難,也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興趣大為降低。

1.2教學方法單一《護理管理學》中包括豐富的管理理論及原理,相對于有限的學時而言信息量非常大,因此教師教學的主要采用講授法,才能以較高的效率介紹更多的知識,但是這種以教師講、學生聽的“灌輸法”,令本來就比較枯燥的理論更加乏味,尤其是長期單調的教學方法也不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臨床護理工作的特點要求護理管理者必須具備多種能力,其中最基本的就是語言表達能力。學生在這種被動的學習中,語言表達能力欠缺,懶于思考,學習主動性較差,對于課堂的參與性低,當面對一些案例討論,需要同學們發表自己的觀點時,很多同學采取回避的態度,即使發言時也表現得很不自信。

1.3教師授課師資不足《護理管理學》作為護理學和管理學的交叉學科,對授課教師的要求較高,教師不但需要精通護理學基本理論和知識,還要有豐富的臨床工作經驗,在此基礎上通過管理學的培訓和進修,才能勝任部分章節的授課。加上課程本身理論性強,學生的興趣難以激發,因此對授課教師的要求更高。但是目前部分院校該課程的授課教師整體師資還不足,有些院校還存在一門課程都由一位教師負責講完的現象,這些與課程本身的特點和要求還有較大差距。不僅如此,師資單一導致教學風格單一,管理學是一門不精確的學科,它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具有其自身的規律性,對學生而言,教師多樣性就是一種教學模式的改革。

1.4實驗教學資源匱乏學習《護理管理學》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能夠分析和解決臨床工作中的實際問題,但是目前部分院校教學完成全部停留在教室,缺乏臨床醫院環境支持,導致教學理論與實踐的脫節,增加了學生學習的難度。

2改進措施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