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行政體制對學術改革機制的建議
時間:2022-07-14 09:41:57
導語:教育行政體制對學術改革機制的建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以及社會的不斷進步,在高校學術教育方面也應當進行相應的改革,構建符合社會發展趨勢的學術教育機制。在新工科背景下,教育行政體制對高校學術改革機制也應當進入相應的發展時期。教育行政體制對高校學術改革機制進行相應的變革,會更加有利于在新工科背景下產生相應的人才,將培養新型人才與社會創新氛圍相結合,更加有利于推動高校學術機制的發展,推動社會的變革。
關鍵詞:新工科;教育行政;高校學術
我國科技實力不斷進步,對科技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為了促進我國科技實力能夠更上一層臺階,就必須將培養科技人才作為高校學術教育的關鍵。在新工科背景下,教育行政體制對高校學術改革機制也應當進行相應的完善,針對新工科背景下要求的科學技術人才,制訂相應的人才培養方案,構建新的學術教育課程結構體系,培養有針對性的專業人才。在新工科背景下,教育行政體制對高校學術改革機制的完善工作尤為重要,它關系到未來科技領域的人才培養,關系到未來科技領域的榮辱興衰。本文主要根據新工科背景下教育行政體制的現狀以及對高校學術改革機制的意義和建議進行分析和研究。
一、新工科概述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工科專業在國際上表現出對國家貢獻的優勢越來越大,新工科也逐漸成為國家發展的一個重要部分,對于推進國家的發展有很大的作用,其重要性越來越突出。國家對新工科的重視度越來越高,新工科概念在2016年被首次提出,教育部制定了一系列關于新工科實踐項目的通知,以此來體現國家對新工科的重視程度。2017年,教育部制定了一系列的教育機制,對新工科人才進行專業的培養,制訂專業的教育方案,開拓了新工科人才培養的新路程。目前,新工科專業主要是指新型、新興和新生的工科專業。新工科專業主要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指新型的工科專業,它是指隨著科技和互聯網的不斷發展,在以前工科的基礎上對這些工科專業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將傳統的工科專業知識同新型的科學技術相結合,不斷適應產業革命的發展,改變以往僵硬的人才培養模式,轉變教育體制培養更有創造性、更靈活的人才;第二類是指新興的工科專業,是一種隨著新能源和新材料的不斷應用而產生的對專業人才的需求,新能源和新材料的應用逐漸打開了市場,但是卻缺少專業的人才,新興的工科專業就是教育工作為這類產業培養的專業人才;第三類是新生工科專業,它是在工科發展過程中必然會出現的一種專業,它既保存著傳統工科專業的模式和理念,又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社會的不斷變革而融入一些新生的工科專業內容和內涵,這種現象的發生都對工科專業起到了推動的作用,并且逐漸對工科性專業人才有了更進一步的要求,使工科專業的內容更有活力。
二、新工科背景下教育行政體制的現狀
在新工科背景下,教育行政體制對高校學術改革機制進一步研究,很多高校都將新工科行業作為研究的主要方面,既在校內對新工科行業的研究進行了深入完善,也與社會上的某些企業進行了合作,促進人才培養更加地立足于實踐。在教育機構對高校學術機制進行改革時,很多重點高校都積極響應政策,利用資深的先天優勢對新工科人才進行優化培養。現在國家的眾多重點高校都將新工科作為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也將新工科人才教育培養放在學校學術改革機制的前端,新工科人才培養類的高校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豐富的經驗積累,而且有一套比較完善的新工科人才培養教育模式,才能滿足在新工科背景下社會對新工科人才的需求[1]。我國“985”“211”高校在新工科提出的第一時間就抓住了機遇,將高校學術培養側重于新工科。隨著社會對新工科人才的不斷需求,高校也向前邁出了一大步。現階段,各個高校都在新工科背景下對教育行政體制進行了一定的改革,順應時代的發展,抓住新工科背景的機遇。
三、教育行政體制對高校學術改革機制的意義
在新工科背景下,教育行政體制對高校學術改革機制的建設應當及時地轉變改革理念,創新高校學術科研方案,使高校學術教育能夠對專業更有針對性,更加貼近于社會發展的需求,增加學術教育的科學性和時代性,培養具有創新理念的新時代人才,充分利用現代科學和信息技術,推動人才的培養。
(一)響應國家發展戰略要求
隨著我國社會不斷進步,科技水平也不斷提高,國家為了促進自身綜合實力的增強,提出了一系列的奮斗目標和戰略布局。新時代的奮斗目標和戰略布局的實現,還需要新一代的年輕人來奮斗,我國各高校肩負著對國家人才的培養,必須積極地響應國家的政策,響應國家發展戰略的要求。在新工科背景下,教育行政體制在對高校學術機制改革方面還應當更加完善,我國正在邁入科技強國,隨著“一帶一路”倡議和眾多國家發展戰略的提出,國家對新的工程技術人員的能力和專業程度也有了新的要求,高校應該更加注重人才專業的培養,這樣才能適應國家發展戰略要求,推動我國更好更快發展。
(二)順應社會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不斷發展,我國的經濟實力逐漸增強,我國的科技創新能力也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我國在各個領域都有非常明顯的進步和提升,傳統的社會經濟發展模式和產業結構已經不能夠滿足我國經濟實力增長的要求,我國必須構建新的社會經濟發展模式,促進產業結構升級換代。在新工科背景下,新型工業化與信息化模式已經成為熱門選擇,新型的工業化和科技將會帶領產業結構更新換代。教育行政體制對高校學術機制進行改革有利于各高校培養新工科的新型人才[2]。在新工科背景下,有專業知識的人才較少,為了促進新工科的普及以及發揮新工科產業對社會的推動作用,必須對高校的新工科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改革,有針對性地培養高效率、高專業程度的新工科型人才。
(三)提升國際競爭力
隨著經濟全球化不斷發展,國際競爭也越來越激烈,而能夠代表一個國家實力的就是綜合國力,我國為了提升綜合國力,提出了一系列改革的方案。國際中也有眾多的關于提升綜合管理的戰略計劃,比如德國的工業4.0戰略、中國的創新驅動戰略,都是國家為了提升綜合國力的體現。當今世界,國與國之間的競爭力體現在技術和人才方面,在新工科背景下,各國十分注重對新工科類人才的培養,擁有較高的科學技術和較多的專業性人才,就代表著擁有了較高的國際競爭力[3]。在新工科背景下,教育行政體制對高校學術機制的不斷完善能夠更加有效地培養出具有專業性的新工科類人才,調整好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能夠更好地緊跟新工科發展的步伐,培養出滿足市場需求的新型人才,提升我國的綜合國力。
四、新工科背景下教育行政體制對高校學術改革機制建議
在新工科背景下,教育行政體制對高校學術機制進行改革,是一個非常必要的步驟。它能夠更好地培養出順應新工科背景發展的專業型人才,滿足在新工科背景下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量。因為在新工科背景下不同于在以往的任何一個發展階段,所以教育行政體制在對高校學術機制改革過程中,也要側重于對新工科人才的專業培養,各高校要建立針對新工科背景下專業人才的培養模式,將專業知識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建立完善的、科學的專業課程體系。
(一)打破常規的教育模式,因材施教
高校為了培養新的工科專業人才,必須打破常規的教育模式,減少教師根據課本一板一眼的教學方法。教師可以根據自身對專業知識的理解,給學生構建一個專屬的框架,采取多種方式靈活的授課。另外,要勇于打破常規的教學模式,制訂合理的教學計劃,根據專業教學所需要的環境,可以采取室內教學和室外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在新工科背景下,社會對新工科型人才的要求已有一個質的飛躍,社會所需要的是專業知識豐富以及具有實踐能力的人才,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也應當將專業知識和實踐相結合,方便人才對專業知識和工作結合的理解,避免出現知識儲備和工作能力相分離的現象。近幾年,為了培養更加具有工作能力的新型人才,國家實施了很多關于在校生參與的實驗項目或者是工程項目,這些計劃有利于培養在校生對自己的專業能力與實踐操作結合的理解[4]。打破常規的教育模式,因材施教,既能夠更好地培養新工科型人才,也能夠激發學生的科研興趣,促進更多人才的培養。
(二)采取多種人才培養模式
在新工科背景下,教育行政體制對高校的學術改革逐漸步入正軌,但是普遍的現象是存在多種高效的人才培養模式相同的情況。在新工科背景下,社會所需要的新工科型人才是多種多樣的,高校采取千篇一律的人才培養模式并不能符合社會對新工科型人才的需求。教育行政體制在對高校學術機制進行改革的同時,也要注意培養多方面的新工科型人才,在培養人才過程中,要講究多結構、多層次,人才培養模式要不斷更新和改進,千篇一律的人才并不能符合社會的需求,在新工科興盛的大環境下,高校對人才的培養也應當全面。教育行政體制在對高校學術機制改革時應當著重培養實用型人才,新工科不同于以往任何形式的產業,它需要有堅實的功底以及可以蒞臨一線的能力,高校在對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探究時應當注重人才的專業能力。另外,高校在對人才培養模式更新和改進時還應當著重注意人才的道德品格,在新工科背景下,有能力的人會被注意到,但是有能力卻沒有道德的人,即使被注意到,也會被淘汰。在新工科背景下,需要的是具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人才,這也是高校在教書育人時需要重視的地方,在如今浮躁的社會中,對自己工作的熱愛也是自己能力的一部分,高校在對人才進行培養時,還要適當激勵學生對自己專業的興趣。
(三)加強學校與社會企業的聯系,提升學生實踐能力
在新工科背景下,各高校應當針對社會的需求來培養學生的能力,教育行政體制在對高校學術機制改革時應當加強學校與社會企業之間的聯系,使學生能夠將自己在學校所學到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在社會企業實踐中所獲得的經驗相結合,從而增強自己對專業知識的理解,提高自身的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對社會的適應能力。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用人單位看重的并不是學生的在校成績,而是他們在工作中所表達出來的能力。各高校在加強學校與社會企業聯系的過程中可以加強學生在企業實習中累計的經驗,從而提升學生在社會中或者是在自己未來的工作中解決問題的能力[5]。在新工科提出之前,雖然很多高校也采取企業實習的方法來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但是其實習制度并不是很完善,沒有一定的保障。在新工科背景下,對一些實踐能力的人才要求越來越高,這就要求高校不斷完善社會實習這一教學模式相關的制度,學校加強與社會企業之間的聯系,為學生提供最有保障的實習,使學生能夠更好更安心地提升自己的實踐能力。
(四)構建國際人才交流中心
現在的國際已經成為一個圈,各國之間相互交流、相互促進,我國高校也可以與國外合作,構建國際人才交流中心,吸取國外一些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國內外的文化融合也可以更好地推動人才培養。五、結語在新工科背景下,教育行政體制對高校學術機制改革的探究仍舊不足,高校培養人才對社會進步起到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高校在對新工科型類人才培養時應當著重注意改善傳統的教學模式,注重理論基礎知識和實踐相結合,加強實踐的學習,注重實踐能力以及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人才可以推動社會的發展,高校在培養人才方面具有重大的責任,只有高校培養出更多的人才,社會才能得到根本的進步。
參考文獻:
[1]李和平,等,產學研合作創新教育提升高校工科教學質量的探索[J].井岡山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6):112-116.
[2]宋躍,楊雷.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改革的研究與實踐[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0(12):11-12.
[3]陸鋒,陳桂,林?。詣踊厣珜I控制類專業課程改革探討———以“計算機控制技術”課程改革為例[J].中國電力教育,2011(5):58-59.
[4]徐淑華,馬艷,劉華波.校企聯合探索人才培養新模式[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8(12):10-12.
[5]董明曉,等.地方高校機械工程專業產學研合作課程體系建設[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3(3):31-32.
作者:陳星 單位:華僑大學發展規劃處
- 上一篇:應用文寫作慕課建設現況研究
- 下一篇:行政事業單位財政預算資金管理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