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校園文化建設論文4篇

時間:2022-07-14 10:29:44

導語:高職校園文化建設論文4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職校園文化建設論文4篇

第一篇

一、高職校園文化建設的現狀

人文素質教育是校園文化建設中不可缺少的一環,但這在高職院校恰恰是最薄弱的環節。高職院校是培養技能型人才的院校,其人文學科的基礎較為薄弱,在進行人文素質教育時,其重視程度不夠,教育條件相對落后。另外,雖然國家要求高職學生成長為德才兼備的人才,但大多數企業看重的是高職學生的專業知識,對人文素質重視不夠,認為其可有可無。因而,部分高職院校為了提高學生就業效率,也就一味重視職業技能的培養,忽視了人文教育。高職院校作為高等教育的組成部分,其校園文化建設與普通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具有共性。同時,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也應該具有自身的個性?,F在部分高職院校只是一味盲目地模仿和復制其他普通高校的校園文化建設模式,完全脫離高職教育培養社會需要的高素質、高技能、應用技能型人才目標,導致學術氛圍與實踐氛圍缺失,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脫節等,失去了高職院校自身的特色。

二、高職校園文化建設的策略分析

(一)合理定位高職校園的文化特色

在校園文化建設逐漸被重視的今天,有多少高職院校真正做到了“有文化”?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文化就是以文教化,高校校園文化可以定義為以民族的、大眾的、科學的文化為基本內容,以自身文化積淀為特色,融入高校特有的人文精神,反映時代性的一種群體文化。高職院校的文化必然要和職業院校的特色緊密結合,管理者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學校自身的文化特色,如何打造自己的文化品牌,如何將職業特色和文化建設相結合,具體的發展目標和實施步驟有哪些。否則,校園文化建設就可能陷入虛無主義。如果從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兩個層面來分析高職校園文化,一方面,要加大硬件環境建設和文化設施建設,讓文化氛圍的營造具備一定的物質基礎;另一方面,要重視精神文化的提煉,通過挖掘高職教育理念、教育特色,打造文化活動的品牌等,向師生、社會傳播高職文化正能量。

(二)努力構建和諧校園人文環境

環境是一種教育力量。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要使學校的每一面墻壁都發出教育的聲音?!币浞掷眯@空間營造一流育人環境,著力營造綠化、凈化、美化的校園人文環境,力求做到“一山一水顯文化,一草一木鑄形象”。讓嚴肅的教育增添生機和活力,變得平易近人,可親可敬。要注重體現環境的豐富思想文化內涵。要充分利用學校的宣傳媒體,展示各種活動的精彩照片和優秀畢業生、企業家的照片、事跡,使整個校園充滿智慧與創造、積極與進取的氛圍,讓學生在學校能感受到企業文化的熏陶。要精心開展校園文化活動,如春季運動會、乒乓球賽、排球賽、科技文化藝術節、陽光體育、宿舍文化節、校園歌手大賽等,構建校園人文環境。要引導廣大師生特別是學生積極投身到社會實踐活動和各項社會公益事業中去,一方面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和綜合素養,另一方面通過自身的行動,把學院獨特的文化影響力傳播到社會的每個角落。

(三)加強大學精神的教育與培養

大學精神的本質特征可以概括為創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會關懷精神。這種精神文化是大學教育開展幾百年來逐漸形成、積淀下來的寶貴財富。在高校發展的過程中,大學精神理應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內容,被傳承和發揚光大。大學精神既是一種歷史積淀,又是一個創造和培育的過程,是大學的靈魂,具有激勵意志、規范行為、凝聚人心的功能,所以說大學精神在大學的生存發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大學精神的培育就是提煉大學的核心價值觀,構建先進的校園文化,因此,要以切合實際、促進內涵發展為出發點。我國高職教育雖然開辦時間不長,但是已經成為中國高等教育的半邊天,需要更多地接受大學精神的洗禮,從而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大學精神的內涵。每所大學由于辦學歷史、知識沉淀、文化傳統、學科專業各不相同,從而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精神風格、辦學模式和文化品位。譬如,“北大之創新,清華之嚴謹,南開之篤實,浙大之堅韌”便是人們對國內這些著名學府具有自身特色的精神的概括。所以,高職院校在大學精神的培育過程中,要認真研究自身的辦學風格和特點,培育出能體現自身特色的大學精神,并以此為統帥來提升學校的辦學理念,加強校風建設,完善管理制度,切實促進學校的內涵發展建設。

(四)挖掘學校歷史傳承,形成獨特的理念

文化現象應該有其共性,這是由文化的屬性決定的,但文化又是多元的。高校校園文化更是這樣。首先,每個學校的歷史不盡相同,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優良傳統和精神也是不同的,這需要我們去挖掘這種文化的精華部分。其次,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辦學定位和辦學特色,我們可以創造出反映學校獨特辦學理念、人才培養模式的文化。抓好挖掘自身文化精華、創造鮮明特色文化這兩個方面的建設,形成一種獨特的精神財富和文化理念,應成為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一個方向。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建設要把“體現高職特色”放在首位。一是在美化環境、校園景觀的設計和構建上,應當更多地體現高職院校特色,引入企業文化,讓學生在校園里感受到企業的氣息。如校園內的花草、樹木綠化應標出它的特征、特性、樹齡;路、燈、實訓基地、設備儀器、廣場等用人名、企業來命名等。二是讓企業的管理、規章、精神等企業文化與校園文化形成合力,增強育人效果,實行文化的“校企結合”來彰顯高職教育特色和塑造校園精神文化。例如,可以吸納優秀企業的團隊協作精神,客戶至上、公平競爭的理念,激勵與創新理念等。三是要根據自身培養對象的特殊性,制訂出著眼于培養高素質、高技能應用型人才需要的校園文化建設規劃,并納入學校整體發展規劃。

作者:劉衛鋒工作單位: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

第二篇

一、相互交融的高職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

高職院校應建立具有行業屬性和職業特點的專業文化。只有在各專業建立與相關行業(或職業)理念銜接的專業文化的基礎上,才有可能建立真正具有高職特色的校園文化。按職業標準和職業崗位要求營造濃厚的職場育人氛圍,融教、學、做為一體,體現實驗、實訓、實習環節的實踐性,并在“教室與車間、教師與師傅、學生與學徒”的角色轉換中,通過推行任務驅動、項目導向等靈活多樣的教學模式完成職業訓練。

二、建設具有職業特色的高職校園文化應遵循的原則

1.強化學生的職業觀念。高職校園文化建設要與職業教育相結合,注重培養學生對所學專業的感情,適時開展專業導航教育,組織開展與專業、職業發展相聯系的活動,培養學生的職業自豪感和成就愿望。

2.加強對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主要是對學生開展職業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責任感教育,培養學生的誠信品質、敬業精神。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把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的思想觀念注入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建設。

3.突出行業特色。在硬環境文化建設方面融入更多的行業文化內涵,如宣傳欄、指示牌、走廊都標識行業領域的杰出代表;學生實習實驗場所體現行業特色。在軟環境建設方面,以課堂為前沿,以講座、研討為延伸,以活動為補充,將行業特色融入整個學習生涯。

4.滲透優秀企業文化。引導學生利用實習、實訓機會把握和理解企業文化。利用實習、實訓機會把企業文化融入校園文化提供了較好的機遇和條件,作為企業的一員,學生能夠直觀、具體地理解和把握企業文化。

三、建設具有職業特色的高職校園文化的路徑

1.把企業元素融入高職校園文化。把企業元素融入高職校園文化,最直接的途徑就是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積極搭建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對接的平臺。在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過程中,把企業文化的精華元素融入高職校園文化。如把企業文化中的責任文化、服務文化、質量文化、競爭與合作文化作為高職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組織學生到企業參觀實習,工學交替,真正實現企業與學校、企業管理理念和教育理念、企業文化與校園文化的有機結合,營造全新的育人環境,促進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交融和對接。加強學生對企業文化的理解、對企業的認識,培養學生的主人翁精神和敬業精神,以更好地實現學生到企業員工角色的成功轉換。

2.營造校企合作、產學結合的氛圍,突顯校園文化的“職業”特色。高職院校培養出來的學生,從事的崗位大多是各行各業的一線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的具體工作,這就要求學生必須有適應市場、適應崗位的動手能力。開拓校企合作、產學結合,能使廣大師生員工到合作企業開展技能培訓,營造以實踐理性為核心的校園文化,打造“職業”特色,提升校園文化的內涵。

3.開辦具有職業特色的校園文化活動。開展具有職業特色的校園活動,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還能釋放學生的潛能,提高實踐能力。比如舉辦各類培訓、考證活動,讓學生掌握多門專業技能;開設企業文化相關的專業選修課,讓學生學習先進的企業文化,包括介紹企業的經營理念、企業精神、價值觀念等。組織學生到企業參觀學習,開展頂崗實習活動。學校與企業也應進一步強化深度融合,合作建立校企實習實訓基地,開展職業技能培訓,為學生深入企業、熟悉環境、適應社會提供平臺。

4.依托學生社團組織,塑造特色校園精神。學生社團可以活躍和豐富學生業的余文化生活,促進校園文化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也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的政治素質、能力素質,培養鍛煉大學生的組織和活動能力。學校要通過廣泛宣傳,引導鼓勵盡可能多的學生參與社團建設;高職院校社團組織,應具有其明顯的職業特點,應在行業特色上下功夫,重點打造行業品牌。建立具有行業文化特色的社團,不僅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融入行業文化,還能幫助學生明確職業選擇的目標。

5.搭建校企共建學習環境。通過學校與企業的深度合作,強化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構建雙證融合、教學做合一、課堂實訓實習一體化的教學模式,實現企業與學校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共同組建學生生產性實習基地,共同組織科技生產攻關,共同組織技術技能培訓,共同建設生產實訓基地,共同編寫校本教材,共同進行課程改革,使就業、培養、招生相結合。

6.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引導。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方向。高職校園文化建設要以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為指導,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各類課程教學,每一位教師在課堂上都要把培養合格人才放在第一位,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重點,進行理想信念教育;以就業創業教育為重點,進行熱愛勞動、崇尚實踐、奉獻社會教育;以職業道德教育為重點,進行道德和法制教育;以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為重點,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以珍愛生命、健全人格教育為重點,進行安全、環境、廉潔等專題教育。

四、校企合作是建設具有職業特色的高職校園文化的保障

企業全過程參與學校的教育教學活動,學校積極參與企業的生產活動,從而達到校企相互融合、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實現學校和企業雙方利益主體的共生共棲、互利合作、共享雙贏的局面,學生在項目學習操作實踐中與企業結合,接受企業文化、企業精神的熏陶,從而培養愛崗敬業、吃苦奉獻、團隊協作的精神,以及質量意識、效益意識和競爭意識。產學研工作把各專業的優勢和教師的科研實力推向社會,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共贏的目標。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是一項系統的育人工程,要以推動、發展、繁榮大學文化建設為已任,積極探索校園文化建設的新思路、新內容、新舉措,大膽創新,不斷挖掘其內涵,賦予其新的生命力,逐步構建富有生機和活力的和諧校園文化。

作者:左慧琴工作單位:開封大學

第三篇

一、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情況調查

課題組于2013年12月在安徽城市管理職業學院做了一項《高職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開展與校園文化建設情況》的問卷調查,調查對象為全校六個系部三個年級多個專業的學生,發放問卷300份,回收有效問卷270份,有效率為90%。基本反映了高職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和校園文化建設的總體情況。

(一)高職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與校園文化建設的狀況

調查發現,約有80%的大學生認為開展思政課的實踐教學對于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可靠接班人非常必要。調查結果表明,半數以上學生認為目前思政課實踐教學效果一般,10%的學生認為不如人意。這說明思政課實踐教學還有待于不斷改善。關于校園文化建設情況的調查發現,只有3%的學生對校園文化建設很滿意,比較滿意和一般滿意的有70%,很不滿意的有27%;三分之一的被調查學生認為校園文化建設存在著缺乏特色,學生社團活動形式化,校園文化建設與思政課實踐教學的結合不夠等問題。

(二)對思政課實踐教學與校園文化共建的認識

通過對思政課實踐教學與校園文化建設情況的調查發現,90%以上大學生認為思政課實踐教學與校園文化建設目標具有一致性,可以整合資源,實現共建,達到實踐育人的目標。僅有5%左右的學生認為思政課實踐教學與校園文化建設在內容和形式上實現互補??梢?,目前思政課實踐教學和校園文化共建的狀況并不理想。

二、依托校園文化建設,推進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實施途徑

高職院校的思政課實踐教學與校園文化建設在育人目標方面一致。校園文化活動被稱為大學校園的“第二課堂”或“隱性課程”,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平臺。一般來說,利用校園文化建設促進思政課實踐教學主要有以下三種實施途徑:

(一)充分利用學生社團

學生社團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主要載體,是大學生開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的組織形式。大學生社團形式多種多樣,如網頁設計協會、愛樂協會、營銷協會、書法協會、藝術設計協會等等,還有文學社、讀書會、攝影社、愛心社、禮儀隊、輪滑隊、體育俱樂部等等。學生社團以其組織的自發性、活動的自主性和符合大學生個性發展而越來越受到大學生的歡迎。高職院校思政工作者可以根據思政課實踐教學需要,結合學校社團實際情況,給予必要的指導,保證方向正確、性質不變、形式合法、過程可控,把社團活動與大學生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結合起來。思政課教師可以對社團活動進行及時指導監督管理,加強與學生聯系與交流,掌握情況,指導工作,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校園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并在實踐中逐步內化為個人的思想和行動。學生社團的活動要以有益于學生的身心健康和有利于學校開展各項工作為原則。學生社團活動能夠提高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能力,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靈活開展多種多樣的學生社團活動,可促使學生交流思想,切磋技藝,互相啟迪,增進友誼。高職院校要充分利用好學生社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得天獨厚的優勢,將各類學生社團作為德育教育的重要載體。通過活潑有趣、生動形象、多姿多彩的社團活動,以及形成的環境和氛圍、成員之間的相互影響,把思政實效性實現于潛移默化之中。

(二)精心組織各類講座

高職院校的思政工作者們要定期或者不定期組織開展各類講座,如人文學術講座、論壇和報告會等,把開展各類講座報告會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亮點之一。思政教師們應精心組織策劃專題講座或報告會,通過邀請知名專家學者舉辦高水平的專題講座。講座的主題選擇上,最好是結合近期的國內外熱點焦點問題,既回應了社會熱點,又避免了理論教學的空洞說教,使大學生開闊知識面,活躍思維,跟上時展的潮流,塑造優良的品質。實踐證明,高質量的形勢與政策報告會或專題講座,能夠做到貼近當代大學生的思想實際,推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入開展。比如結合黨的十八大順利召開,高校開展了“十八大精神進校園”專題講座,為學生解讀十八大精神,傳播黨的理論政策,使學生自覺地把個人的發展成長融入到國家發展,民族振興,社會進步中去,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貢獻自己的力量。校園文化活動具有明顯的針對性、靈活性和時代特征,既拓展了思政課的教學途徑,又滿足了學生成才的需要,拓寬了知識面,培養了能力,陶冶了情操,成為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強有力陣地。當前,部分高職院校思政課課堂教學采取合班教學,這種組織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思政課課內實踐教學的開展,削弱了思政課教學的時效性。

(三)積極開展競賽比賽

經常性開展比賽競賽類實踐活動,如大學生辯論賽、演講比賽、征文比賽和攝影比賽等競賽活動。辯論是一項可以提高思辯能力、培養團隊精神、鍛煉思維的活動。大學生辯論賽的辯題選擇上可以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有緊密聯系。參加辯論賽既有助于深化對社會問題的認識,又能培養大學生的思辯能力、創新精神和團隊精神。演講不僅帶給大學生自信,而且帶來了生活的熱情和思想的升華。比如結合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紀念建黨90周年和紀念“”94周年等組織演講賽;結合學習“中國夢”開展征文比賽;結合十八大提出的“美麗中國”舉辦攝影大賽。由于其主題鮮明,比賽本身就是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途徑。在安徽城市管理職業學院,把舉辦比賽活動看作是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重要平臺。作為一項實踐教學活動,由思政部確定比賽活動主題,并由思政教師和輔導員參與指導或擔任評審,如2013年秋學期,結合學習“中國夢”開展征文比賽。從實際開展情況看,校園文化活動和思政實踐教學和諧共進,各項比賽活動開展得紅紅火火,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有聲有色??傊?,開展主題辯論賽、主題演講等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學會了競爭與合作,激活了創造性思維,激發了社會責任感,在潛移默化中提升了思政課實效性。

三、依托校園文化建設,構建出思政課實踐教學的保障措施

(一)組織機構保障

首先,學校要按照教育部的要求,成立獨立的直屬于校領導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科研二級機構。其次,要有黨委書記和教學校長為主任的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委員會,全面負責思政課教學與校園文化建設的開展。最后,系部要由黨支部書記、團支部書記、思政課專任教師、輔導員共同組成系部思政工作委員會,具體負責組織實施。只要三大組織機構正常有效運轉,便可將全校各方面資源整合起來,形成合力,為依托校園文化建設,搞好思政課實踐教學提供了組織保障。

(二)師資隊伍保障

師資隊伍的保障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師資隊伍的數量。調查表明,目前絕大部分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師與學生數比例失調,結構不合理,數量不足。高職院校必須執行教育部的有關規定,盡快按照標準配備師資隊伍,按師生比1:400配足配齊思政課教師,按師生比1:200配備專職輔導員。另一方面,師資隊伍質量的保障。不斷完善對思政課教師和專職輔導員的培訓制度。高職院校要有計劃分步驟地進行培訓,實行輪訓,鼓勵在職攻讀馬克思主義理論專項碩士、博士學位,不斷提高他們的業務水平和綜合素質。

(三)經費保障

根據教育部文件規定:學校在保障思政課教學科研正常經費的同時,高職院校按在校學生總數提取思政建設專項經費,標準為每生每年不低于15元,用于思政課教師的業務進修培訓、參觀考察與學術交流等,并要求高職院校做到隨著經費的增長而逐年增加,使專項經費的安排和使用要明確,專款專用[3]。高職院校要嚴格執行教育部的相關要求,把思想政治工作專項經費列入學校年度預算,努力在人、財、物等方面予以傾斜,保證校園文化建設和思政課實踐教學活動得到落實。

(四)考評機制保障

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考核評價制度要進行改革。因為各個學校在理論教學方面的考評體系相對成熟,而思政課的實踐教學由于長期以來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所以需要盡快建立和完善思政課實踐教學的考評體系??荚u標準的制定要做到合情合理和可操作性,盡可能量化考評指標體系,重點考察大學生參與意識,理論聯系實際能力和創新意識。考評應堅持四個原則,即做到過程與結果相結合、知與行相結合、動態與靜態相結合、學生自評互評與教師評價相結合[4]。力爭使其對思政課實踐教學的評價更加科學有效。高職院校校園文化是學校的形象和靈魂,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實效的主要渠道和重要途徑。只有真正利用好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建設來促進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開展,才能開創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嶄新局面。

作者:胡金富許玉琴工作單位:安徽城市管理職業學院基礎部

第四篇

1農業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性

1.1服務社會的需要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國家一直對“三農”問題高度重視。農業高職院校是“三農”科技水平的制高點,也是集散“三農”人才的地方。它為社會培養“三農”人才,以帶動農村和整個社會向前發展。因此要營造一種激勵學生學農的興趣、引導學生立足“三農”鉆研創業的校園文化氛圍,培養學生重農、務農、親農和愛農,是農業高職院校服務社會的需要。

1.2培養全面發展人才的需要

新形勢下,我國教育的目的是以培養學生實踐和創新能力為重點,造就“四有”和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實現這一目的的途徑就是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它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大學生的價值取向、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如湖南生物機電職院技術學院自創辦以來即注重教學、生產和科研相結合,教學上強調理論聯系實際,提倡手腦并用,注重農場實習;利用新的農業理論提高當時農村落后的生產力,以新的農業生產技術進行宣傳和指導農村的生產實踐,以促進和發展農村生產。所培養的學生,由于既有生產理論知識和實際操作技能,又有吃苦耐勞的品德,并能很快服務于社會,很受社會歡迎。

1.3自身發展的需要

近年來,高校不斷擴大辦學規模,且由于一些新型專業的興起,農業高職院校的學科呈現多元化,由單科性逐漸轉變為多學科的綜合性農業大學。但由于受傳統觀念對農業偏見的影響,還有就是農業高職院校自身對農業文化的傳承與理解不到位,導致農業高職院校的傳統特色優勢逐漸被“弱化”,甚至“邊緣化”。因此在農業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中,如何繼續保持農業高職院校的傳統優勢,充分利用學?,F有資源,建設以“農”為特色的校園文化就顯得十分迫切[1]。

2農業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現狀

與其他類型高校的校園文化建設相比,農業高職院校遠遠落后于它們。且由于人們不重視和對“農”的偏見,農業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中以“農”為特色的傳統優勢正逐漸被遺忘,因此還存在有許多不足之處。

2.1人文氣息不濃厚

由于農業高職院校作為單學科學院發展時間較長,現今雖設立了一些文科專業,但總體上依然是以農科為主,文科專業是相當薄弱的。由于農業高職院校對文科課程設置非常稀少,人文教育活動的缺乏,從而也就造成了學校淡薄的人文氛圍。縱觀全國所有高等學校,農業高職院校先天文化底蘊就缺乏,缺少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因此也就無法提煉和歸納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學理念和辦學思想。加上后天又未能與其他類型的綜合性大學進行長時間的接觸和交流,不能從外界借鑒和吸取文化理念。因此,農業高職院校必須加強學生的人文教育,提高人文素養。

2.2校園環境相對封閉

一方面是農業高職院校與其他非高等農業院校,特別是綜合性大學之間的交流和交往很少。由于農業高職院校學科專業的特殊性,試驗需要大量的土地,市中心很難滿足這樣的條件。大部分農業高職院校都設置在郊區地帶,與其他院校相距較遠,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與其他高校交往的不便。另一方面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主體,學生、教師乃至領導與其他非高等農業院校、綜合性大學的接觸甚少。農業高職院校不能很好地提供或無法提供交流環境,學生、教師乃至領導個體就更難主動去交往。

2.3內容缺乏創新性和獨特性

在校園文化建設方面,雖然其他非高等農業院校有許多成功案例可參考和借鑒,學習它們的改革策略、發展思路,當然也有向綜合性大學取經。但農業高職院校大部分都只是從表面上進行了學習,沒有進行過實際的操作與改進,所以使得校園文化建設的內容單一且說服力不夠,從而也就沒辦法創新,不能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園文化。

2.4學生文體活動“農”文化彰顯不夠

農業職業院校學生文體活動應該體現農業特色,彰顯個性。由于學校針對農業特色的校園文化活動宣傳不到位,且輕視農業及多元價值觀的沖擊,農業特色精神文化的主旋律弘揚不足,因此農業高職院校往往忽視學校實際情況和學生的需求,一味只追求活動的數量。把校園文化活動局限在取悅大眾和花哨的形式上,這些活動無法帶給學生思考和感悟,更別提從這些活動中去體味重農,愛農,學農,敬農的情懷。有調查表明,部分農業高校校園文化活動雖然舉辦的如火如荼,但是文化素質教育不夠到位導致精神不足,影響到創新性的發揮,也就難以建立具有自身特點的校園文化[2]。

3農業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對策

3.1加強人文素質教育,營造濃厚的人文氛圍

農業高職院校的重點學科一般是農學、園林園藝和藥學等學科,學生以學習技術為主。與其他綜合性院校相比,農業高職院校的接觸面比較窄,且由于學校對思政教育和德育等學科沒有足夠的重視,使得大部分學生都缺少人文素養。因此,各農業高職院校要結合自身特點組織開展人文素質教育,為廣大師生營造良好的學習交流氛圍。通過多種形式,激發師生的人文興趣,使其從被動到主動享受人文精神的熏陶。[3]其一是組織各種人文知識講座;開展人文知識問答、書畫攝影等各種形式的活動,讓學生的人文素養不斷提升。其二是加強人文素質課程的教學。各農業高職院校要結合新時期人才培養的目標,精心設計并科學建構人文素質教育課程,合理安排課時,開設人文系列的必修課,選修課等。還要利用學校的有限資源制定合理的人文素質教育實踐教學體系,為學生提供人文知識理論與實踐的學習。其三是提高教師人文素質。教師是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關鍵,要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首先必須提高教師的文化素養。學??梢远ㄆ诮M織教師參加人文知識的學習,教師個人也可通過自學的方式,不斷提升人文素質。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除了注重專業知識和技能傳授的同時,還應穿插人文知識的傳授,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

3.2加強與其他高校之間的溝通與交流,集思廣益

農業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起點低,為了提升校園文化建設,就必須加強與其他高校之間的溝通、交流與合作。其一,可以學習他們先進的校園文化建設模式和途徑,給我們自身的校園文化建設以啟迪或思考;其二,各高校可以組織各種豐富多彩的文體比賽,提供給師生一個良好的平臺,讓各種不同的校園文化相互激蕩、相互碰撞、相互融合,以此來提高師生的各種素質。在一致的問題上,可以共同探討解決辦法。在有分歧的問題上,每個學校應該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開展有各自特色的文化活動。各高校相互之間多溝通交流,多學習思考,多借鑒和創新,樹立自己的文化特色。

3.3創新校園文化建設的內容,彰顯“農”的特色

由于農業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內容缺乏創新性和獨特性,學校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著手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其一,學校定位、辦學理念和學科建設體現“農”的特色。對于農業院校而言,由于其在經費投入、社會地位、辦學條件、師資隊伍、學科專業等方面均處于弱勢地位,因此高等農業院校要發展,更應該在整個高等教育系統中準確定位,形成自己的辦學理念和辦學特色,這是高等農業院校發展的基礎和前提[4]。在農業學科已不占優勢、學校發展定位指向多學科綜合性大學的今天,農業高職院校在學校定位、辦學理念和學科建設方面均要要體現“農”的特色。其二,校園文化應與農業文化有機融合。農業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應充分發揮自己的農業特色優勢,并且緊密聯系當地區域經濟的發展,把農業文化帶進校園,同時也讓校園文化走進農村,走向農民,讓校園學習與社會實踐相結合,讓兩種文化充分融合在一起,互相促進。其三,繼承農業傳統文化的基礎上與時俱進。由于農業行業的重要性與特殊性,農業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必須在繼承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弘揚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一方面要在全校師生之間大力弘揚校史文化,充分挖掘能夠體現農業高職院校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各種資源,打造別具一格的校園文化。另一方面結合時代精神和服務“三農”等主題,在校園內倡導奉獻和服務意識。

3.4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體現農業主題

農業高職院校校園文化活動要凸顯學生的主體性,同時,為適應時展,應進一步豐富文化建設的載體,比如,廣泛利用網絡等載體,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且具有農業特色的校園文化活動,培養、陶冶和教育學生。一方面活動載體應結合農業特色,體現其獨特的主題和特色,把學生培養成熱愛和鉆研農業,且樂于服務“三農”的寶貴品質。比如農業高職院校除了開展一些人文性的社團外,還可以開展一些如食品科技、園林園藝等農業特色的社團。另一方面活動載體應具有多元化和創新性,。如可以充分利用重大節假日和紀念日,開展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愛農、親農等主題教育活動;可以深入開展文明禮儀教育等道德實踐活動,可以大力開展文藝、體育活動,還可以大力組織理論學習型、學術科技型和社會公益型社團等各種社團;吸引學生大量參與并產生價值認同,從而不斷提升校園活動的覆蓋面與影響力,不斷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作者:謝強工作單位:湖南生物機電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