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校園文化育人途徑分析3篇

時間:2022-06-09 08:37:26

導語:高職校園文化育人途徑分析3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職校園文化育人途徑分析3篇

第一篇

1、社會流行文化對于校園文化的侵入和比較

1.1校園文化內涵。對于校園文化這個定義而言,近些年的研究給出了幾種說法。主要有以下幾種說法:第一,部分認為校園文化實際是學校教育、社會文化兩者有機結合的產物;第二,部分認為校園文化應該屬于一種學校的精神或是心理氣氛;第三,部分認為校院的風氣即為校園文化。上述的觀點是站在不同角度分析所得出的結果,但結果過于片面,未能展現出校園文化的內涵。因為對于校園文化的內涵解釋要從以下幾個角度分析:(1)學生角度。文化是活動成果,以表現形式分成物質、制度、行為、精神四個要素。校園文化屬于社會文化的分支,具有文化四要素:物質文化包括各類的科研、教學、校園環境等;制度文化包括學校的各規章、生產、教學、生活方式;行為文化包括集體的行為規范與習俗、校風、學風;精神文化包括學校的傳統、歷史、觀念;(2)校園文化空間結構角度。校園文化在以上領域中相互存在。首先所有的物質文化創造是在相應觀念下采取一定行為來實現的;其次任何一種的精神文體總是體現在相應的個人或集體行為中,且對物質環境產生一定影響力。而且無論是哪一種行為文化的方式都具有相應的觀念;最后不管是物質、精神還是行為的選擇,都會和社會文化有一定聯系。所以校園文化,包括高職校園文化是和當前物質、精神、行為、制度文化統一結合的整體。

1.2校園文化功能。對校園文化的健康建設成成長,其基本的要求就是明白校園文化的功能所有,而校園文化是重要的文化體現,要具有以下幾類主要的功能:

1.2.1檢索、儲備的功能。校園文化在繼承人類歷史文化的成果中,運用當前社會各類社會的基礎,通過校園文化主體活動形成的。校園文化主體是對所有歷史現實文化資料進行登記、檢索、儲存、傳達,并且進行去亂求精的整理工作。在這些系列的工作完成后其文化才可展現在校園文化主體前實現自身的影響能力。

1.2.2向導功能。主要表現在時間與空間水平的多維角度上,給校園文化主體規定的發展形式。在時間體現中,以前教學內容和當前不同,在我們的封建社會中,一般是培養官吏及僧侶為目的,之后才是以教育為目的培養社會所需人才。在空間中,同一個水平學校為文化主體規定了不同發展方向。如在同一水平的綜合和師范大學,空間差異造成文化個體在文化素養、思想意識及行為中有所不同。

1.3當前社會流行文化對高職校園文化的侵入與影響。校園在空間的角度中是屬于社會的組織部分,部分高職學校還地處商業中心,社會的風氣與商業文化會通過一定渠道進入到校園內。所以,社會中一些爭名逐利、法律無知、缺乏教養等等不良的行為與習性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校園里的學生。如果在沒有引導和規勸的情況下,侵入、影響、充斥最后會形成一種教育與文化上的雙層不足,導致一些高職的校園文化成了社會流行文化的犧牲品。2.4高職校園文化、社會流行文化的對比。兩種文化的區別在何處?通過對兩種文化的分析可以看出:社會的流行文化屬于一種時尚,具有短暫、刺激人的特點,其目的是交際與滿足虛榮的需要,要有商業價值和廣告的效應;而高職校園文化有一定傳統性,具有持久和堅實的特點,其是出于交流需要,要有精神價值性。流行文化的盛大讓人覺得自卑,但一個健康的校園文化豐富卻可讓人覺得成為了一個內心強大之人。

2、當前社會的官場文化的影響

2.1同化了高職校園文化與社會的流行文化。校園文化的傳統與興趣性決定了發展原則的透明、平等性,這和官場文化等級性、隨意性是不相適合的。

2.2校園學術體系因官場文化泛濫被同化。官場文化不單單會讓校園變得陰暗還會侵害學術。試想一下,每個講教、教授都成了官迷,即會將精力重點轉向在學術資源。所以對教書育人不好好進行,而是進行學術剽竊,整個學校成了大學獲利的地方。分析原因在于高職學校的制度性,原來的政教統一是標準,但現在的高校管理走了政學合并的道路。權位高者掌握并綁架學術,學術不再具有制約的能力。特別是擁有高行政位置及學術的人可完全占用學術資源和分配的權力。

3、校園文化亞健康及學術危機治理

之前所分析的高職校園文化的亞健康狀態以及學術上的問題是長時間以來所積累的,而且治理的方法也并不是拒絕所有社會流行文化就可以解決的。對于在社會流行文化中一些好的、積極的、進取的文化元素我們可加以指導、吸收。關鍵是怎樣才能讓我們的高職學生在一個健康的校園文化中有所成長是所有教育人工作人員的重要職責。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問題是不可缺少的,在當前社會現實的情況下,是做一個妥協人員還是堅持自己理念的人員,每個教育者要應有自己的指導。高職期間,學生不單單要學會知識以及日后工作的技能,之后走上社會是不是可以獨立、有自己的規劃和進步的理念才是最重要的。所以高職校園文化一定要有人文精神的教育。只有解決了觀念上的問題才可以去討論之后的內容與方法。高職校園的文化是需要用心用腦去完成的非形象工程,是要有制度性作為常設的機構部門,保證連續的進行。不能受到外來影響的影響,要細水長流,循序漸進。在內容方式也應該是多元化的,主體是教師和學生兩者。在平常的課余時間,不單要有體育類活動,還要有文藝類活動,比例書法、繪畫、影評會、新聞解讀等等。而這些類型要和公共課區分。

4、結束語

高職校園文化亞健康狀態和一些學術不正的情況只是表面現象,真正的原因在于當前社會所存在的官場文化,社會的流動文化的角色只是傳播的媒體而已。因此,想要根本進行治理一定要時行標本兼治的原理,從根本上解決行政與學術合并的問題。在高職的學校中消除官場文化所帶來的影響才可以真正消除校園文化亞健康狀態形成的條件。

作者:朱峻工作單位:衢州職業技術學院

第二篇

1鐵路行業精神的內核與鐵路行業文化的內涵

我國鐵路作為國家重要的基礎設施、國民經濟大動脈和大眾化交通工具,在經濟建設和人民生活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是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交通部門。尤其在中國這樣一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特殊國度,鐵路行業的健康發展更是有著非同尋常的重要性。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我國廣大鐵路工作者銳意進取、無私奉獻,竭誠服務,安全高效,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形成了以“安全、高效、服務、奉獻”為核心內容的鐵路行業精神,如“團結一致、不怕犧牲”二七精神,“勇往直前、安全正點”的火車頭精神,“挑戰極限、勇創一流”青藏鐵路精神和“勇攀科技高峰、爭創世界一流”的高速鐵路精神。在鐵路行業精神的鼓舞下,一代代鐵路工作者秉持以“服務為宗旨,待旅客如親人”的理念,恪守“人民鐵路為人民”的宗旨,克服各種艱難險阻,默默戰斗在祖國的大江南北,辛勤耕耘在長城內外。數以萬計的鐵路工作者懷著對人民無限忠誠態度,以高度的組織紀律性和科學嚴謹的工作作風,守護著鐵路的安全,守護著千家萬戶的幸福。正是有了這樣一支鐵路大軍,幾十年來,我國的鐵路事業才會有跨越式的發展,才可能從起點低、起步晚的世界落后水平上升為高速鐵路里程最長、技術最先進的世界一流水平,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發揮著其它交通工具難以企及的獨特作用。在鐵路行業精神基礎上形成的鐵路行業文化積淀深厚,內涵豐富,是鐵路企業在長期的生產經營和管理實踐中形成的具有鐵路行業特色、并為全體鐵路職工所認同、所遵循的價值理念、經營思想、道德準則和行業規范。鐵路行業徽記(即路徽)是鐵路文化的外在表征,“二七精神”是鐵路行業精神的重要內容,鐵路行業價值理念是鐵路文化的核心。

2鐵路高職校園文化建設的要求

以鐵路行業為辦學背景的鐵路高職院校,其畢業生的主要就業方向是全國各大鐵路局和各種鐵路運營公司。這些畢業生的思想素質、職業素養和技能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鐵路行業健康發展,影響著我國國民經濟大動脈的正常運行,甚至影響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因此,全方位打造融注了鐵路行業文化的校園文化,讓青年學生沐浴在有濃厚鐵路行業色彩的校園文化之中,使他們在不知不覺中產生對鐵路行業的親切感、歸屬感、責任感和榮譽感,是每一所鐵路高職院校必須擔當的使命和努力的目標。對鐵路行業的親切感、歸屬感,就是通過對校園環境的精心塑造,讓學生生活在帶有諸多鐵路印跡的校園文化氛圍之中,使其足不出戶就能感受鐵路、接觸鐵路,了解鐵路,并將與鐵路相關的各種標識慢慢融化在自己心靈深處,成為自己知識、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樣當學生走上工作崗位,面對路徽、火車、鐵軌、車站、鐵路制服和各種與鐵路密切相關的事物時,他就會本能地對此產生親切感、歸屬感,并會產生為鐵路奉獻一生的思想意識和情感驅動。對鐵路行業的責任感和榮譽感,是指鐵路高職院校在精心營造校園環境的基礎上,通過經常性地開展鐵路文化知識宣傳教育活動,通過組織學生參觀鐵路紀念館、鐵路博物館等教育場所,以及到鐵路生產、經營一線實習實踐,激發學生對鐵路行業發展的興趣,主動關心、關注鐵路發展的現狀和未來,在不知不覺中將個人的前途命運與鐵路行業的前途命運聯系在一起,以主人翁的態度看待鐵路行業的發展變化,為鐵路的每一點進步而驕傲和自豪,也為鐵路的每一次失誤和事故而傷心、難過。這種責任感、榮譽感的建立,會激發青年學生巨大的學習熱情,促使他們更自覺地學習專業知識,更自覺地培養自己的意志品質,以鐵路行業精神來要求自己、規范自己的言行,為成為真正的鐵路人做好思想上、知識上、技能上的準備。

3鐵路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路徑

鐵路職業院校因其培養目標的明確性,使其校園文化建設呈現出明顯的行業特色。以武漢鐵路職業技術學院為例,該校經過幾十年的探索與實踐,將鐵路行業文化深深植根于校園文化建設之中,逐漸形成了具有鐵路元素、兼具地域特點、時代特征和高職特色的校企文化。這種獨具特色的校企文化為培養高素質的鐵路事業接班人開辟了嶄新的空間,也為學校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1確立具有鐵路行業特色的辦學之路

我國現有的鐵路高職院校總數在50所左右,大多是由原來的鐵路中專發展而來。這些學校基本上都是在新中國建立之初由我國鐵路系統自主創辦的,并由鐵路系統長期管理。進入21世紀以來,按照校企分離的原則,這些學校先后脫離鐵路系統,由地方政府管理,開始了自我發展的新階段。但由于歷史淵源和鐵路自身發展的需要,這些學校畢業生就業的主要方向還是鐵路,因而一些有遠見的學校經過反復思考、論證后,逐步確立了自己與鐵路緊密相連的辦學之路。如武漢鐵路職業技術學院一直堅持走“跟著鐵路轉,聯合鐵路辦,幫助鐵路干,乘勢謀發展”的特色辦學之路,在全國同類院校中率先開辦高速動車檢修技術、高速動車組駕駛技術、高速鐵路工程及維護技術和高速鐵路運營運營管理等四個高鐵專業。該學院還提煉了具有鐵路行業特色的校徽、校訓,如以美術化的高速鐵路組成的“鐵”字為其校徽,以“厚德、篤行、礪能、通達”為其校訓,并在校史館中開辟“校友風采”長廊,專門展示該校奮戰在鐵路戰線上的優秀校友事跡,用以激勵在校生努力學習,為將來在鐵路建設中建功立業打好基礎。

3.2打造具有鐵路行業印跡的校園人文環境

校園環境屬于隱性文化,不同的校園環境猶如味道不同的泡菜缸,讓學生受到不同環境的“浸泡”。在校園環境布局方面,突出鐵路行業特點,是武漢鐵路職業技術學院的獨特作法。該學院在學生活動必經的路段建有中外鐵路發展史長廊;將學生的一些活動場所建成火車站站臺樣式,并懸掛巨幅鐵路線路圖和進站口、出站口等標識;打造具有鐵路特色的道路文化和廣場文化,如天佑廣場、隴海路、京廣路、京滬路等;將鐵路修在校園里,火車停靠在教學區;建立了全國第一個高速鐵路實訓基地,第一個高速鐵路安全警示與事故救援培訓中心,第一條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CRT-SIII型整板式高速鐵路無砟軌道試驗實訓段和全國高校第一個高速動車駕駛模擬實訓室。不僅如此,該校還將鐵路制服作為校服,每周一升旗以及其它大型活動,都要求學生著統一的鐵路服裝。通過這種環境的熏陶,培養學生對鐵路行業的親切感和歸屬感,為他們走上鐵路工作崗位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礎。

3.3開展具有鐵路行精神內涵的文化教育活動

鐵路行業精神是鐵路行業文化的內核,也是鐵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著力點。武漢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從每一屆學生入學的第一天起,就著手對他們進行行業精神的培育,為塑造紀律嚴明、聽從指揮、吃苦耐勞、無私奉獻的鐵路人而持之以恒地開展各種文化教育和訓練活動。首先,學院實行半軍事化管理,培養學生嚴明的組織紀律性。學院要求全體學生自理、自立,自強,一切行動聽指揮;實行嚴格的升旗和早操制度,從周一到周五,只要氣候條件允許,所有學生必須在統一的時間起床,參加升旗和早操活動;實行每晚十一點整斷網制度,要求學生晚上按時就寢,早上按時起床。通過對學生日常作習時間的控制來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嚴明的組織紀律和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其次,學院充分發揮團委、學生會和各種社團的作用,廣泛開展鐵路特色鮮明的主題教育活動,如學院廣播臺常年廣播有關鐵路行業發展的各種信息;組織鐵路專業的學生參觀“二七紀念館”,了解鐵路歷史,傳承二七精神;開展“學習鐵路歷史,爭做優秀鐵路人”為主題的征文比賽;舉辦“弘揚鐵路精神、學習鐵路文化”為主題的鐵路文化藝術節;定期聘請鐵路方面的專家、學者講解國內外鐵路技術發展的最新動態和我國鐵路行業發展的前景;邀請在鐵路工作中表現優異的校友給在校生作專題報告;單獨舉辦或聯合站段部門共同舉辦各種鐵路專業技能競賽;以春運和暑運為契機,組織學生到火車站充當志愿者或是到鐵路生產一線頂崗實習,切身感受鐵路人工作的酸甜苦辣,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精神和無私奉獻精神。通過融注了鐵路行業文化的校園文化的熏陶和訓練,武漢鐵路職業技術學院的大部分學生在畢業時基本具備了鐵路行業所需要的文化氣質、精神品質和專業技術能力,具備了對鐵路行業的情感認同和獻身鐵路行業的思想意識,為成為一個合格的鐵路人作好了情感上、意識上和能力上的準備,實現了從學生到職業人的零對接,因而受到企業的普遍歡迎。連續四年來,該學院畢業生的就業率都在98%以上,成為“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和“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高校”,受到教育部和湖北省的表彰。(本文來自于《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雜志。《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雜志簡介詳見.)

作者:高玉平工作單位:武漢鐵路職業技術學院

第三篇

1高職院校校園文化育人的內涵

高職院校校園文化是指在高職校園這一特定的環境中,全體師生員工在教學、管理、科研、生產、生活以及課內外活動中創造的物質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總和。本課題研究中的高職院校校園文化是指高職院校在長期的辦學實踐、教育教學管理中形成的具有高職特色的精神成果、集體意識和文化氛圍,包括學校的辦學理念、人才培養目標、價值觀念、道德規范、辦學傳統以及校風校貌等。其中價值觀念是高職校園文化的核心,校園精神是高職校園文化的靈魂,而學生的文化素質、教師的文化素養、學校的文化品位則是高職校園文化的表征。高職校園文化對全體師生員工的道德修養、價值觀念、生活態度、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等諸多方面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對實現育人目標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職院校校園文化育人是指以高職校園為空間,以全體師生員工為主體,以傳播和創新文化為手段培養人,教育人的活動。通過育人活動的開展,教育、熏陶、感染高職學生,讓校園文化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學生的思想意識和言行舉止,提升學生文化素質,陶冶學生情操,引導學生樹立良知、責任、進取、誠信、感恩、包容、創新等美德,使高職學生在價值觀的選擇中辨是非、知榮辱,有所為有所不為。

2當前高職院校校園文化育人的現狀及存在問題

當前高職院校校園文化育人尚處于缺位狀態,社會認可度低,高職畢業生文化素質普遍偏低。由于就業壓力大,高職院校存在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理念,過于強調高職教育的“職業性”以及學生的職業生存和就業目標,忽視校園文化育人的傾向明顯。多數高職院校偏重于學生專業知識和技能培養,導致高職教育簡單化、機械化、功利化,工具性人才培養模式的隱患越來越突出。由于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的錯位以及教師主體文化意識的缺失,使高職院校校園文化育人中存在諸多問題,如育人的思想認識不深刻;育人途徑單一,缺乏思想性;育人內容缺少高職特色;育人實踐空泛,散亂、虛化,流于形式;忽視精神因素的重要作用,精神文化缺失等。一些高職院校把校園文化育人等同于學生管理、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學生課外娛樂活動的開展,文化育人缺乏學校整體規劃。這些問題的存在嚴重影響了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質量,學生更多的成為有技能沒文化的工具人。因此,強調高職院校校園文化育人,是目前高職院校發展的當務之急。

3高職院校校園文化育人的實現路徑

3.1轉變辦學理念,在高職教育中實現文化育人和技能育人有機結合

教育部部長袁貴仁指出:“大學的教育教學過程,實質上是一個有目的、有計劃的文化過程。所謂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環境育人,說到底都是文化育人。”文化傳承和創新是高等學校的重要使命之一。因此,高職院校的領導者和教育者應圍繞“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的問題,轉變辦學理念,提升高職教育文化育人的自覺性,回歸教育的本質、本體性。學校有了好的辦學理念,教育者管理者就有了行動的指南,文化育人就有了一個基礎。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上要努力實現對工具化的突破,突出文化和技能的結合,注重文化的傳承和對學生可持續發展力、人文理想、社會責任感和人格的培養。職業技能是硬實力,文化素養是軟實力。文化是學生將來立足社會、生存發展的根基,只有正確處理技能和文化的關系,把握高職教育發展的正確方向,重視高職教育的內涵和質量訴求,才能培養出全面、和諧、可持續發展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本文來自于《職業教育》雜志。《職業教育》雜志簡介詳見.)

3.2優化課程結構和內容,突出課堂文化育人的主渠道作用

課堂文化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文化傳承和育人的主渠道。當前多數高職院校為了在短短的三年時間讓學生更多地掌握專業技能,保證和提升專業課教學效果,從教學計劃中縮減人文課程的課時,給各種專業課和實踐課讓路,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高職院校對學生的文化素質教育,學校文化育人的辦學職能被架空。要實現校園文化育人的目標,必須優化課程的結構,高職教育既要突出培養學生就業的崗位技能,又要保證人文課程的比重,重視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同時,高職院校可以嘗試開設文化選修課程或者文化育人的專題講座,作為必修課程的補充;也可以把中國傳統文化、區域文化、企業文化引入文化素質教育課堂,開設具有地域特色的課程和講座,使學生不斷加深對中國傳統文化、區域文化和企業文化的了解和認同。例如我院曾舉辦過的傳統文化進校園“百善孝為先”專題講座,讓“孝”道文化進入每個大學生心中。講座既傳播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又實現了課堂文化應有的育人功能。高職院校大多是專科層次,學生良莠不齊,文化基礎差,一部分學生連中小學階段應該養成的文化素養都不具備。因此,高職課堂文化育人無論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上都要注重與基礎教育銜接,利用課堂對學生進行補償性教育。注重人文課程內容的調整和優化,“努力把高職學生培養成為具有與他們所受教育層次相稱的文化積淀與文化修養的人。”①課程內容應選擇通俗、易懂、貼近學生生活的,能真正通過課堂教學提高學生對人文知識學習的興趣,在學生理解、接受人文知識的同時提升他們的人文素養,培育他們的人文精神。在課堂文化傳播的過程中實現文化育人的三維目標,即知識、技能和態度、情感、價值觀教育。

3.3打造高職文化育人特色,實現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對接

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是工學結合,教、學、做一體化,目標定位是培養企業生產第一線所需要的中高級技能型人才,這種模式和目標決定高職教育特殊性。高職校園文化育人應具有自身的特色和側重點,即重視和加強對高職學生企業文化素質的培養。企業希望高職畢業生能夠“零距離”的就業,即能“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但是目前高職學生走向工作崗位以后,如果僅靠所掌握的專業技能來滿足就業的需求,很難在自己的崗位上出色的、富有創造力的完成工作。一部分高職學生剛剛進入企業不久就被淘汰,有的頻繁跳槽,究其原因就是不具備企業所需要的職業道德和文化素養。因此,為了更好地服務企業,滿足企業對人才的需求,高職院校需要在校園文化育人實踐中引入優秀的企業文化理念,將企業文化素質教育納入學校整體教育教學計劃,將企業文化融入到校園文化的各個層面。通過多渠道,多途徑實現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行業文化的融合。課堂教學之外,教師可以邀請企業名人來學校做企業文化的專題講座,實現校企合作,利用第二課堂、社會實踐讓學生深入企業,通過教學和育人實踐讓學生了解企業的文化,企業的精神,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責任意識、誠信意識、權益意識、敬業精神、職業道德、企業的認同感,實現企業精神與學校精神有機結合,互相促進。根植于行業,養成于校園,服務于社會。

3.4提升教師的文化素養和責任意識,發揮教師育人的主導作用

近幾年來,受高等學校不斷擴招的影響,高職院校的生源質量越來越差,再加上高職教育的功利化、工具化傾向的影響,高職教師在教學中很難體會到價值感和幸福感,職業倦怠的情緒日益嚴重,教師的人文情懷被淡化。教師文化的缺失意味著教育枯萎而失去靈性,教師的文化覺醒對校園文化育人具有獨特的意義。高職院校要建立一支以專職輔導員、思想政治理論教師、專業課教師為主體的工作隊伍,加強校園文化育人的研究與實踐。學校領導者首先要有高度的文化自覺,深入到基層和課堂一線,了解教師的工作、生活和教學實際,及時發現問題并為教師排憂解難,引入激勵機制,要善于發現典型人物和感人事跡,及時給與表揚和獎勵,弘揚正能量,鼓舞其干勁,讓教師在努力工作中獲得價值感和職業幸福感。領導者的責任是激發教師的工作熱情和創新精神,挖掘教師的工作潛能,為教師創設一個身心愉悅的校園環境,學校要從師德、教學和科研三個方面引領教師,狠抓校風、教風、學風,促進教師業務能力和精神境界的提高。正如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帶來一些樂趣,那么,就應當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研究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教師自身也要調整好心態,要在日常的工作中學會體驗“職業幸福感”,并把自己的幸福傳遞給學生,用正能量引導學生。教師要有文化意識,文化行為,要用文化去教育和感染學生。教師應博覽群書,自躬反省,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和人格魅力,使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充滿文化的韻味,并把文化的元素帶入課堂教學之中,讓學生在學習科學知識的同時感受人文的情懷,使課堂教學從入腦、入心到塑造心靈、啟迪思維和升華精神。總之,高職院校校園文化育人是一個長期的系統工程,需要整合和開發高職校園應有的文化資源,包括制度文化、管理文化、精神文化、行為文化以及環境文化等。通過學校的一切教育渠道,包括課堂教學、社會實踐、校園活動、社團組織、學生的日常管理以及學校的整體環境建設,實現多層次互動,融文化元素于學校的一切教育活動中,實現全方位多渠道育人。

作者:吳曉彤工作單位:營口職業技術學院思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