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大學生激發脫貧內生動力研究
時間:2022-03-17 10:59:53
導語:貧困大學生激發脫貧內生動力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提要]脫貧攻堅戰已取得全面勝利,接下來要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有效銜接鄉村振興。鞏固拓展脫貧成果的關鍵在于激發脫貧內生動力。激發脫貧內生動力涉及到每個貧困戶家庭,這些貧困戶家庭的大學生具有提升脫貧內生動力的重要價值。調查并分析貧困大學生激發家庭脫貧內生動力存在的自身困難,嘗試通過創業項目示范、社會實踐服務以及家庭教育疏導激發他們的脫貧內生動力。
[關鍵詞]貧困家庭;內生動力;大學生
聚焦脫貧主題,鞏固脫貧成果,本文運用田野調查法,通過問卷和詳細訪談,對本地區三所地方高校中來自建檔立卡貧困戶家庭的大學生(以下簡稱“貧困大學生”)進行調研,以回顧脫貧歷程,總結脫貧致富經驗。貧困大學生對自己家庭脫貧狀況的認知較為客觀、全面,這有利于我們掌握貧困家庭脫貧的真實情況。通過調研發現,在實施精準扶貧過程中,物質扶貧取得可喜成績,貧困地區群眾的物質生活得到明顯改善,但精神脫貧任務凸顯,激發脫貧內生動力仍任重道遠。貧困戶思想相對保守,觀念落后,安于現狀的現象仍存在,影響了脫貧攻堅的深入推進。貧困大學生有強烈的脫貧意愿,他們大部分在家庭中承擔了脫貧任務,像參加相關的扶貧會議、接受扶貧干部的訪談、領取扶貧物質等。通過貧困大學生這一介體,分析貧困大學生激發家庭脫貧內生動力存在的自身困難,并激活其脫貧內生動力,對鞏固脫貧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很有意義。
一、激發脫貧內生動力是鞏固扶貧成果的關鍵
貧困包含物質貧困和精神貧困。物質貧困主要表現為生活物質缺乏,扶貧也就自然地體現為一種外在的物質幫扶,從吃穿住用等方面給予必要的物資救濟和扶持,幫助貧困戶渡過生活的難關。精神貧困主要表現為缺乏脫貧內生動力,脫貧主動作為不足,“等靠要”思想嚴重。物質扶貧對解決表面的、外在的生活貧困有直觀的效果;精神脫貧才能激發貧困戶脫貧內生動力以獲得獨立生活能力,切實解決返貧問題。“貧困群眾脫貧內生動力的全面激發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確保貧困群眾生計發展可持續的重要保障”。[1]脫貧內生動力是脫貧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一種能動的心理狀態,能使貧困群眾將自己掌握的知識、技能等資源進行積極投入,激活自我發展能力,最終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貧困現狀。鞏固脫貧成果的關鍵在于激發貧困群眾的脫貧內生動力,外在的物質幫扶應為激發脫貧內生動力服務,通過物質幫扶讓貧困戶獲得改善未來生活的“資本”,以重獲生活下去的信心;物質幫扶如脫離激發脫貧內生動力,易滋生貧困戶“等靠要”的慵懶思想。強調,脫貧致富終究要靠貧困群眾用自己的辛勤勞動來實現,扶貧要同扶智、扶志結合起來。通過激發脫貧內生動力,幫助貧困戶樹立起致富信心,自強不息、艱苦創業,才能從根本上戰勝貧困,切實改善人民的生活。
二、貧困大學生具有激發脫貧內生動力的獨特價值
家庭是社會生產和生活的基本單位,激發脫貧內生動力其實是激發每個家庭的脫貧內生動力。由于每個家庭的情況不同,激發脫貧內生動力的方法途徑也相應有所區別,這給扶貧工作提出了很大挑戰。貧困大學生處在家庭的核心地位,在激發自己家庭脫貧內生動力方面有著獨特的優勢。1.貧困大學生能直擊脫貧內生動力的激發障礙。脫貧內生動力存在于每個貧困戶的內心世界,精神扶貧是“引導貧困群眾樹立主體意識的重要舉措,是把扶貧與扶志、扶智結合起來的關鍵,是激發脫貧內生動力的重要途徑。”[2]只有走進貧困戶的內心世界才能感知脫貧內生動力的生成狀況。由于長期貧困的壓抑,貧困戶心理脆弱敏感,自我封閉意識很強,外人很難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了解其真實想法。通過調查,2018屆某校有個大一的貧困生,他們家是村里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父親常年外出打小工,母親是家庭留守婦女,政府考慮其母文化水平低,對其開展文化要求不高的家政技能培訓,并承諾培訓后為其母提供家政服務方面的崗位。按常理,這種幫扶舉措也比較符合農村家庭婦女的實際,但這種幫扶沒有獲得預期效果。通過與該學生交流才了解到,因為其母是文盲,且普通話又說不清楚,日常交流都很困難,對政府主辦的家政培訓開始就不抱希望,只是為了應付,每次都“濫竽充數”。像這種扶貧的真實情況外界很難知曉,貧困群眾一般會出于自身的利益考慮隱瞞自己的真實想法,導致幫扶干部很難走進貧困群眾的內心世界,直擊脫貧內生動力的障礙。貧困大學生是貧困家庭的核心成員,有直擊家庭脫貧內生動力障礙的優勢。因為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緣關系為紐帶而組成的親屬團體,親情的庇護讓家成為心靈的港灣,使家庭成員愿意在家里表露內心的真實想法和思想情緒,再加上長期的共同生活,成員間的彼此熟悉和了解也容易及時感知他們的思想變化。貧困大學生是家庭的核心成員,很容易觀察到父母心里到底想什么,有什么顧慮,有助于扶貧措施有的放矢,精準扶貧。2.貧困大學生具有激發脫貧內生動力的家庭教育條件。激發脫貧內生動力常常要面對一些已習慣貧困生活狀態的貧困戶,要讓他們脫貧摘帽,就需要在思想上根除他們的不良習慣。某校大三有個貧困生,由于缺乏資金,村里對其家庭開展產業幫扶,讓其父親免費承包村里的魚塘,由于沒有技術,其父提出退包,村里為鼓勵其繼續養魚致富,村干部又安排專家進行無償技術指導解除其后顧之憂,幾個月后,其父親還是做不了,幫扶干部多次上門勸說也沒有成功。通過該學生才了解到其父不愿意繼續承包魚塘的真正原因是,承包魚塘很辛苦,基本上要全天呆在魚塘,不是養魚就是看護魚塘,沒有領政府救濟舒服,所以干脆不做。長期的貧困生活消磨了很多貧困戶謀生的銳氣,他們對生活抱著得過且過的態度,要么慵懶懈怠、不思進取;要么顧慮重重、裹足不前。要根治這種“窮習慣”,靠一兩次集中教育是很難實現的,需要通過日常教育、感化教育才能化解他們心中的“頑疾”,堅定脫貧信念。貧困大學生在家庭中具有激發脫貧內生動力的教育條件。家庭是主要的生活場所,每個人大部分時間是在家庭度過,由于有共同的家庭生活基礎,彼此熟悉了解,家庭教育的方式易于化解家中的顧慮和糾結。貧困大學生能從自己家庭的思想實際出發,充分發揮家庭的血緣關系與情感紐帶的作用,運用家庭生活的語言和情感關懷,幫助他們父母化解心中的思想障礙,促進對扶貧政策的理解和接受。家庭教育除了可以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及行為影響之外,還可利用日常的勞動家務、閑談娛樂等方式寓教于生活之中,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方式甚至比幫扶干部面對面的說教更為有效。貧困大學生具有家庭教育的優勢,通過家庭的日常教育有助于改變自家貧窮的生活習慣,提升脫貧內生動力。3.貧困大學生具備激發脫貧內生動力的基本素質。激發貧困戶脫貧內生動力不僅要有強烈的脫貧信念去感染和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而且還要具備一定的心理學知識和扶貧工作常識,才懂得解開貧困戶心結的辦法。貧困大學生常常由于家庭經濟困難等原因,以及在評上建檔立卡貧困戶后有時會招致同村人的嫉妒,甚至受到同學們的嘲笑,他們往往比其他大學生承受著更大的心理壓力,有強烈的脫貧愿望。有調查研究發現,很多貧困生寧愿通過貸款、勤工儉學等方式解決困難,也不愿意接受社會和他人的資助,他們不愿提及經濟上的窘迫,也不愿讓同學憐憫或看不起自己,以致讓自己感覺低人一等。[3]貧困大學生特殊的成長環境,使得他們自尊心更強,迫切希望改變現狀。通過對貧困家庭大學生的調查發現,他們家庭很多與扶貧相關的活動都是讓大學生參與,如接受扶貧干部的來訪、或替父母參加扶貧會議以及領取扶貧款等,有的貧困大學生比其父母還熟悉家庭的扶貧情況。再加上貧困大學生具備扶貧的基本素質,他們正處在智力發展的高峰期,有一定的心理學知識,身體發育也日漸成熟,思想活躍、朝氣蓬勃,對未來充滿美好愿景,渴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實現家庭脫貧愿望。
三、貧困大學生激發家庭脫貧內生動力存在的困難與對策
(一)貧困大學生激發家庭脫貧內生動力存在的自身困難。1.貧困大學生存在心理自卑,缺乏激發家庭脫貧內生動力的勇氣。很多貧困大學生由于家庭經濟困難等原因,在心理上總感覺自己低人一等,害怕別人看不起自己,常常把自己封閉起來,容易產生自卑、人際交往困難等方面的心理問題。利用課堂間隙對來自建檔立卡戶的大學生開展身份調查時,剛開始沒有學生有勇氣站出來承認自己是建檔立卡戶貧困大學生,經過一番鼓勵,每班才有1-2名男生站出來承認自己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大學生,在被問及“為什么被評為建檔立卡戶”“評為建檔立卡戶后父母有何致富打算”等問題時,很多學生不愿說,或簡短敷衍幾句,有很強的防備心理。通過調查還發現,這些貧困大學生在家里也很少與父母交流;被問及“是否有脫貧信心”,大多保持沉默。心理自卑導致性格孤僻、獨來獨往、排斥集體活動,成為實現人生理想的巨大心理障礙,這種精神狀態也難以提振家庭脫貧的信心。2.貧困大學生的“學業自卑”,影響自身能力拓展。當前,貧困大學生不僅存在著心理自卑,而且還出現一種“學業自卑”的現象。“學業自卑”是指貧困生在學校的綜合表現較普通學生落后。通過對本地三所高校大二、大三貧困生學業調查發現,高達93%的貧困生沒拿過獎學金,學習成績普遍處在班級中下,而且這部分學生逃課率高于普通學生。除此之外,貧困生擔任班干部或參與學校社團的比例也很低。“學業自卑”易造成貧困生一種技不如人的事實,影響對自己能力的正確認知,遇事往往只看到自己的短處,而看不到自己的長處,愛拿自己的短處與他人的長處比,覺得自己不如別人,懷疑自己的能力,影響自己能力的正確發展。“貧困大學生作為高校大學生一個不可忽視的群體,他們具有與其他大學生類似的心理問題,同時還要面臨來自困窘拮據的經濟狀況和難以完成學業的壓力。”[4]扶貧是一項實踐性很強的工作,沒有一定的綜合能力很難做到內引外聯聚力脫貧。3.扶貧項目缺乏可發展空間,限制了貧困大學生脫貧致富的動力。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農業發展相對滯后,農業勞動辛苦、農民增收困難的局面仍然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農村孩子上大學的主要目的是想脫離農村,脫離父輩們“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存現狀。“受過農村義務教育及一定職業教育的年輕一代農民不愿從事農業生產和大多數‘第二代農民工’不愿意回鄉務農,造成目前從事農業的勞動力素質低、質量差,勞動力缺乏問題日益凸顯。”[5]針對農村提供的扶貧項目很多都是保潔、保姆和保安之類的“低端”工作,雖然這些工作與貧困戶自身文化水平低的現狀相吻合,但這些工作的社會期望值不高,很多貧困戶自己也能找到這類工作,所以他們有的不愿意干,認為這些工作沒有發展前景。所以,讓貧困大學生返鄉參與扶貧工作,不僅學生自身難以接受,其父母親戚也覺得沒有面子,他們供小孩讀大學的初衷就希望能走出農村脫貧致富,成為鄉村鄰里爭相仿效的榜樣,如果畢業還返鄉做農民,父母會感覺沒有出息。通過這次調查發現,有些貧困家庭的父母為不影響子女的“前程”,在家里幾乎不和子女交流精準扶貧的情況,更不會讓子女過多地從事家里的農活。社會提供的扶貧項目應具有一定的期望值,才能吸引更多的貧困戶參與進來。(二)貧困大學生激發家庭脫貧內生動力的對策。針對貧困大學生激發家庭脫貧內生動力存在的自身困難,通過項目示范、活動幫扶以及教育疏導激發脫貧內生動力。1.創業項目的示范路徑。高校通過貧困大學生創建創業項目幫助家庭脫貧致富。中央提出精準扶貧戰略以來,各高校聚焦脫貧攻堅,精準對接貧困地區的實際需要,已探索出多樣化扶貧路徑,突出文化扶貧、人才扶貧、教育扶貧。但針對本校貧困生的精準扶貧,多是在學費上進行單向資助,而激發貧困生家庭內生動力并沒有引起學校的足夠重視。貧困大學生是聯系所讀高校和貧困家庭的橋梁,他們熟悉自己家庭的實際情況,高校應發揮自己的智力優勢,結合貧困大學生的家庭實際,開展有針對性的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扶助貧困家庭大學生發揮自己的知識專長設計家庭創業實踐項目,學校組建相應的項目幫扶隊伍,負責項目的幫扶指導,促進項目能順利實施。通過搭建項目平臺不僅能激發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內在潛能,促進專業知識增長,而且創業項目的成功實施能為貧困家庭找到適合發展的新模式,獲得實實在在的物質收益,這種項目示范有利于解除貧困戶心中的顧慮,增添脫貧致富的勇氣和信心。2.社會實踐的服務路徑。通過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幫助貧困大學生家庭脫貧致富。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是以了解社會、服務社會為主要內容,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學以致用,全面提高大學生素質。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活動形式不斷豐富。其中,以等部委聯合發起的全國大中專學生志愿者暑期“三下鄉”活動開展時間長、影響范圍大。它的主要目的是讓大學生利用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服務“三農”,在幫助農民群眾解決實際困難的同時,也加深自己對理論知識的記憶和理解。大學生“三下鄉”是發動全社會力量廣泛參與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辦法。貧困家庭由于物質和精神生活的貧乏而急需社會幫扶,貧困家庭大學生應立足家庭的需要,充分利用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服務家庭脫貧,高校也應成立相應機構,圍繞脫貧內生動力的提升,結合貧困大學生家庭實際,設計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主題,如貧困家庭調查、貧困家庭送溫暖、帶貧困戶外出看世界、給貧困戶做精準脫貧報告、形勢政策報告等。通過一系列有針對性的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幫助貧困戶打開封閉的心靈,增強脫貧信心。景德鎮某高校的暑期社會實踐內容之一,是學校撥付專項經費安排貧困家庭大學生帶領家長參觀校園,通過親身感受學校的發展成就,家長不僅放心子女在學校學習,而且也增強了家長的責任和擔當意識,紛紛表示要努力工作,做好學生的后勤保障,讓子女安心讀書。貧困家庭大學生通過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載體,既鍛煉了自己的能力,又吸引社會資源,共同促進家庭脫貧內生動力的提升。3.家庭教育的疏導路徑。貧困家庭大學生通過家庭教育的方式,化解家庭思想障礙,激發脫貧內生動力。貧困大學生易于發揮家庭的優勢,通過談心談話解開思想疙瘩,消除彼此顧慮,進而將貧困家庭的思想引導到脫貧致富的道路上來。貧困大學生要做好家庭疏導工作,必須掌握相關的知識與技能,才能獲得父母的信賴。通過調查發現,很多貧困大學生在家里是難得的“秀才”,但在父母眼里卻只是“紙上談兵”的學生,缺乏生產和經營管理能力,而且小農經濟生產方式決定了擁有家庭經濟生產和支配權力的長輩在家中的權威。要改變大學生在父母中的印象,成為家庭的“脫貧智囊”。首先,貧困大學生要自己樹立脫貧信心。沒有脫貧致富的信心,脫貧難以成功。高校要對貧困大學生加強必要的心理輔導,端正學生對貧困的認識。貧困是諸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既有客觀的外部因素,也有主觀的內部因素,而且多數貧困是受外部因素影響的。端正貧困的正確認識,一定程度上可減少學生因貧困造成的心理壓力,促進心理健康。其次,針對“學業自卑”,高校在選拔班干部和社團招新工作中要有“扶貧”政策,有意識地吸納貧困生擔任班干部或進入社團組織,通過社團活動鍛煉他們的膽識,提高他們的組織能力、表達能力,這些技能有助于貧困生與其父母或村干部進行有效的溝通與協調,整合扶貧資源。再次,還要具備相關的扶貧知識。高校要有針對性地開展扶貧知識培訓,幫助貧困大學生掌握扶貧政策,維護扶貧權益,克服家庭脫貧內生動力不足的障礙。
指出,脫貧致富終究要靠貧困群眾用自己的辛勤勞動來實現。只有激發脫貧內生動力,才能鞏固脫貧成果,真正實現脫貧致富的目標。貧困大學生具有激發自己家庭脫貧內生動力的獨特優勢,應幫助他們克服自身困難,通過開展家庭教育的疏導、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幫扶以及創業項目的示范激發脫貧內生動力。
[參考文獻]
[1]鄭瑞強.貧困群眾脫貧內生動力激發:行動框架拓展與實證———以內蒙古興安盟為例[J].貴州社會科學,2019,(1).
[2]江立華,肖慧敏.心理健康與精準扶貧:激發脫貧內生動力的新途徑[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5).
[3]程利娜.尋路: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的職業生涯教育研究[M].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2015.
[4]李慶華,劉迪.高校貧困大學生自我效能感的提升途徑[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6).
[5]宋全安.四川丘區旱作農業發展研究[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6.
作者:朱景林 單位:景德鎮陶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 上一篇:事業單位人力資源績效管理策略探討
- 下一篇:高校美術課程思政化教學研究
精品范文
10貧困生申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