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市場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1-02 02:49:1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文化市場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深改背景下的文化市場論文
一、文化發展政策與市場的實際有效對接
文化發展政策不是越多越好。政策過多而缺乏條理性容易模糊文化發展政策目標,導致在目標實施過程中產生矛盾。截至目前,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相關政策已出臺56項,涵蓋演藝、動漫、游戲等各行業以及投融資、稅收等各領域,然而政策效果并不明顯。在文化發展政策上應更多地體現中央對地方的簡政放權,由中央出臺框架性的支持政策以把握文化發展的宏觀方向,北京則根據自身經濟狀況、文化特點出臺符合各地文化產業發展的特色政策,保證文化發展道路,也避免同質化低效率的發展模式。如果政策目標不明確,執行過程越嚴密,結果與目標往往差距越遠,對政策的誤解也會對文化企業產生誤導。文化發展政策的制定要以有效對接市場為前提,保證政策支持目標單一、清楚,服務于建設統一、開放的文化市場,使北京處于文化貿易的結點和市場中心,方能實現和發揮北京全國文化中心的示范作用。在文化發展政策內容上,應關注市場訴求,減少以財政補貼為主的簡單的撥款措施,采用多渠道支持政策。政策著力于企業發展,同時關注企業所在環境,關注企業與當地政府、人民的依存狀況,協調文化企業與周邊環境的關系,滿足文化企業對交通、房屋等基礎設施的需求,避免過度的商業化和旅游開發,保護文化企業、機構、個人形成的聚集群落,保護其藝術上的生態關系。財政補貼不是唯一的資金支持途徑,應利用多渠道拓展資金來源。通過提供擔保、利用政府財政幫助企業還本付息等方式,分擔文化企業融資成本和風險;建立健全無形資產評估體系,為文化企業尤其是輕資產文化企業取得貸款支持提供保障;完善行業協會、基金建設,充分發揮其融資與資金調配功能,實現資金在不同行業、不同類型企業之間按需分配;建立融資平臺,強化資金供給方與需求方的聯系,建立文化發展資金的長效支持機制和反哺機制;鼓勵民間資本進入文化市場,為支持文化產業的企業提供優惠;鼓勵銀行放寬貸款條件,優先為文化企業提供低息或無息貸款;鼓勵有能力的文化企業參與上市,推動股權融資。文化發展政策不代表特惠政策。文化發展政策保證的是文化產業與文化貿易按照一般的經濟規律發展,作為文化市場主體的文化企業,其運營應依照市場化的自由競爭模式,逐漸擺脫過度依賴文化政策的狀況,而不應由宏觀經濟管理部門給予其持久的或特殊的優惠政策。應依據文化企業的發展階段逐步從制定專門、專項政策向鼓勵引導文化企業自主發展的方向過渡,避免文化企業成為“長胡子的嬰兒”。
二、吸引中央、地方優質文化企業
盡量避免“任務”式的文化發展指令與指標,拋開單純的行政干預方式,更多地以政府采購的形式參與到文化市場當中,通過文化市場的供求調節,采用招投標等方式,切實依據政府需要和企業質量進行文化產品與服務的選擇。北京文化市場的持續發展主要由中央在京文化企業與北京市屬文化企業構成。應利用“超市民”待遇留住文化央企,不僅將中央在京文化企業全面納入市級相關各類獎勵扶持政策范圍,使其享有與北京市屬文化企業相同的優惠,還應給予文化央企更多政策優惠,深挖財稅優惠政策使用潛力,以稅收返還等形式,鼓勵場館經營方向中央在京文化企業提供演出場地,避免其外流帶來的文化市場供給短缺。同時,資助北京市屬文化企業與中央在京文化企業的合作及共建項目,實現二者的優勢互補。實施“文化之都”計劃,引進外省市文化企業,充分利用北京的劇場資源,讓各省市文化精華常留北京,完善國內市場機制,進一步吸引國際文化公司入駐北京。積極發展文化市場中的混合所有制經濟,將國有文化企業與政府財政相剝離,充分發揮民營企業在文化市場中的靈活性,推動改制國有企業與非營利機構、民營文化企業合作,以項目公司、協議合作、文化團體、文化企業集團等形式將民營資本引入國有文化企業和國有文化項目,激發國有文化企業的發展活力。明確文化企業生存與發展的不同層次,削減僅能勉強維持生存的文化企業,整合有發展前景的文化企業,鼓勵支持自主盈利文化企業的發展,盤活文化市場流動性。
三、北京獨特的消費需求
北京作為全國文化中心雖然文化資源豐富,但其建設文化市場的真正比較優勢在于北京擁有的巨大文化消費潛力,這是北京在中國文化“走出去”中實現自己價值定位的重要基礎。要利用完善的市場機制吸引國內外文化資源的匯入,而非以現有文化資源圈定文化市場。利用票價補貼、惠民卡等惠民政策吸引和培育潛在消費市場,同時將文化市場與旅游市場相結合,吸收旅游市場的廣大旅游消費者成為文化消費者,形成文化市場與旅游市場的良性循環和互補,為北京文化市場創造可持續的消費需求。培育消費市場的同時更要注重對現有文化消費市場的保護,以北京獨有的高質量文化產品與服務留住文化消費者。文化產品的生產與文化服務的提供要關注文化市場需求,防止對于文化資源的盲目開發和過度開發帶來的文化發展失焦,避免文化資源的多樣性反成為文化市場繁榮的包袱。建設成熟的國內文化市場,平衡文化產品與服務的生產成本,利用經濟外溢效應有效開展對外文化貿易。
定位建設健康文化市場論文
【標題】在二重定位中建設健康的文化市場
【作者】徐曉偉
【作者簡介】徐曉偉,1958年生,湖北省襄樊市委常委、宣傳部長。
【內容提要】本文在理論闡述和事實分析的基礎上,論證了“文化市場”必須在社會主義市場體系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進行二重定位。這種定位,有益于消除人們在“文化市場”認識上的種種誤區,有益于較為科學地制定合理的文化發展戰略和措施,對“文化市場”的建設發展具有一定指導意義。
【關鍵詞】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文化市場/文化商品
【正文】
綜合執法下的文化市場論文
一、全面推進文化市場綜合執法制度體系建設,為規范執法提供制度保障
執法制度體系建設是規范執法的前提和基礎,依據《文化市場行政執法管理辦法》,著力抓好制度建設,做到職權清晰、責任到人,促進執法人員嚴格執法程序,確保文化市場綜合執法工作的規范化、制度化。重點抓好五個方面:一是完善業務工作制度和崗位責任制度。二是完善執法狀況考評制度。三是完善執法責任追究機制。四是完善執法監督制約機制。五是完善協調協作和信息通報制度。加強各相關部門之間協作聯動和交流互通,是提高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效能的有效途徑。進一步建立完善文化市場管理許可與行政執法部門以及與公安、工商等相關部門在文化執法中的協調協作制度,對日常工作情況、重大案件情況、市場最新動態等情況進行通報,加強交流、溝通和互相告知,從而形成執法一盤棋,增強執法合力。
二、建立文化市場監控和指揮系統
文化綜合執法特別是網吧、網絡管理科技含量高,要對網吧、網絡實行有效監管,必須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從目前的人對人、面對面的傳統監管模式,轉變為運用現代科技手段進行有效的監管模式,升級建設文化市場行政執法技術監控平臺,或加強與公安機關的協調,探索推進與公安網絡監控平臺資源共享,建立起統一、高效的文化市場監控和指揮系統,推動執法工作信息化、數字化,實現技術監管與人工監管的有效結合,彌補執法人員不足的現狀,避免執法人員的交差檢查和重復檢查,解決文化市場管理方式和手段較為落后的局面,提高工作效率和監管效能,增強應急處置和快速反應能力。
三、大力加強執法隊伍建設,著力提高執法能力和水平
加強執法隊伍建設,提高執法能力和水平是規范執法的有效途徑。一是加強執法隊伍建設。根據編制總額配備執法人員,對于缺編人員盡快補充并按規定考試錄用,確保建設一支力量充足的文化市場綜合執法隊伍。在全市統一實行文化市場行政執法人員執法資格準入制度,新錄用人員必須通過執法資格考試。進一步加大引進網絡、法律等專業人才力度,充實一線執法隊伍,提高執法人員的專業能力。二是加強業務能力建設。根據文化綜合執法工作發展的需要,按照專業化、規范化、信息化的要求,堅持以教育培訓為基礎,以“專業化”建設為方向,采取舉辦法規培訓班、專家講座、教學執法、案例研討、知識競賽、案卷講評、交流和觀摩、學習借鑒兄弟省市文化市場綜合執法的好經驗好做法等多種形式和方法,下大力氣抓好隊伍業務能力建設,不斷提高執法人員的執法水平和能力,力爭造就一批專家型、復合型、創新型執法骨干。三是深入開展網上執法辦案。深化文化執法辦公系統和監察系統的應用管理工作,切實將受理、調查、審核、處罰等工作全部在網上進行操作,杜絕網外循環,進一步規范案件辦理。四是要加強紀律作風建設。對執法人員要高標準,嚴要求。
以手機為媒介的文化傳播文化市場論文
[論文關鍵詞]手機媒介決定論媒介補償理論
[論文摘要]手機作為當代人們的主要通訊工具,其傳播學價值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本文從傳播學角度分析手機媒體,并將其與傳統媒介進行比較研究。本文重點研究麥克盧漢的媒介決定論,通過對手機媒體的研究進一步提出手機作為大眾媒體體現“媒介補償理論”本質,并探討手機發展的趨勢。
原始社會時期,人們已經會自覺利用結繩等活動來傳遞、交流信息,到了紙質媒介傳播時代,信息交流已經突破了疆域的限制。電子時代的到來,無疑更加迅速地推動著傳播業的發展,廣播、電視、電影等電子媒介的運用和普及,使人們可以跨地域、跨國度乃至跨洲際地進行信息的傳遞和接受。電子媒介,尤其是電視的普及,以接近于實時的傳播速度和強烈的現場目擊感把遙遠的世界拉得更近,人類在更大的范圍內重新部落化,整個世界變成了一個新的“地球村”。盡管電子媒介的發展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然而新媒介的出現似乎大有取代傳統電子媒介地位的架勢。新媒介是計算機技術、衛星技術運用于傳播事業的結果,在互聯網時代,電腦已經被公認為“第四媒體”,“第四媒體”幾乎把人類之前一切媒介于一身,開創了一個與物質世界迥然不同的虛擬世界,人們成為受傳于一體的主動的行為體。人類傳播媒介的發展到此似乎已經完備了,這種理想的傳播媒介是否已經停止了人類對更新更好的傳播媒介的期待呢?事業并非如此,正在人們對互聯網的討論方興未艾之時,手機這一新型的通訊工具橫空出世。
手機(mobilephone,cellphone)是蜂窩電話的另一個俗稱,手機從1980年代初推出,十年后迅速擴散到一般用戶市場。蜂窩通訊是通訊與電腦結合之后能提供的多種服務之一。無繩蜂窩電話相對于現存有繩電話和無線電話的明顯優勢就是移動性增加和功效增大。美國著名媒介理論媒介家保羅·萊文森把人的功能分為說話和走路,之前的媒介,即便是強大如電腦這樣的傳播媒介,幾乎把之前人類一切媒介的優勢集于一身,但它也沒能徹底地解決人類隨時隨地接收、傳達信息的困難。直到手機的出現才從根本意義上把人從機器跟前和禁閉的室內解放出來,過去的電子媒介絕大多數時候是在單向地發送或接收信息,從來沒有一種媒介將人的“說話”和“移動”功能整和起來,直到手機的出現才完美的做到了這一點。有了手機之后,我們就可以在說話和書寫、虛擬世界和物質世界任意選擇其一,可謂魚和熊掌都可兼得。
手機在很好地彌補了電腦不足的同時,自身也在不斷完善,在和互聯網結合后,手機更是體現出它勝過電腦的優勢,和旋鈴聲更加人性化、個性化,既悅耳動聽,又避免在公共場合競相查看是否是自己手機響的尷尬;發短信使人們在接收處理信息過程中不必“說話”,即保護了隱私,又節省了話費;收發電子郵件的功能使人們擺脫個人電腦的束縛;攝像功能使人們能夠抓拍并即時把瞬間形象發送給他人;而新型手機甚至可以下載和播放歌曲及電影,幾乎囊括了MP3和電影的功能。由此可見,手機幾乎把先前一切媒介的功能集于一身,手機更是把電腦的優勢自然的承接過來,并更好的彌補了電腦的不足。難怪有人說如今的手機早已超越了作為通訊工具的功能,它還擔當起了“第五媒體”的重任。盡管曾經有人質疑過“第五媒體”的說法,但技術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使手機的媒體功能越來越凸現出來,隨著3G時代的到來,手機的這些功能將得到更加完美的演繹。僅就中國而言,伴隨著全國第一家手機報的推出,打開了手機進入媒體行列的大門,之后的手機小說、手機電視、手機電影、手機動漫、手機廣播等接連不斷地出現,手機在不斷地尋求和他媒介的結合。它就像一個包羅萬象的大口袋,吸納了傳統媒介的眾多精華,并正在憑借自身的先進技術優勢整合出一個全新的媒介。
保羅·萊文森是美國著名媒介理論家,他在《數字麥克盧漢》一書中提出了“補償性媒介”(remedialmedium)這一理論:任何一種后繼的媒介,都是一種補救措施,都是對過去的某一種媒介或某一種先天不足的功能的補救和補償。“媒介補償理論”為我們研究媒介歷史以及媒介理論提供了一種嶄新的視角。媒介的發展對人類歷史進程產生了重要的作用,麥克盧漢認為,媒介對信息、知識、內容有強烈的反作用,它決定著信息的清晰度和結構方式,媒介形式本身就已經改變了人類歷史,媒介塑造和控制人類交往和行動的規模與形式。這就是著名的“媒介決定論”,其本質是“傳播的主導性媒介影響歷史性社會的發展”。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文化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