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論文

時間:2022-08-28 08:58:00

導語: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高職教育培養模式經濟管理職業

論文摘要:人才培養目標決定著人才培養模式,要實現高職人才培養目標,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必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在專業設置上,以市場為主導;在教學設計上,以職業崗位能力培養為宗旨;在課程模式上,采用工學結合;在師資建設上,努力建設“雙師型”隊伍。

人才培養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的指導下,為實現培養目標而采取的培養過程的構造樣式和運行方式,它在實現過程中形成一定的風格或特征,具有明確的系統性與規范性。它回答了高職教育“培養什么樣人才”和“怎樣培養人才”這兩個根本性的問題。它主要包括專業設置、課程模式、教學設計和教學方法等構成要素,并規定教學內容選擇、整合的方向,同時也制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選用。

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設立

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是指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人才培養過程中所構建的特定的由培養目標、教學目標、能力與素質結構、教學裝備、評估與反饋等因素組成的一個方程,是一個教育的系統工程。

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指出:高職教育“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結合發展道路,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千百萬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明確了高職的培養目標是: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體現的是“重應用、重技術、重技能、重現場”的教學目標。

人才培養目標決定著人才培養模式,而培養同一類型的人才,其培養模式不是惟一的,而是可變和多樣的;但對于某種類型的教育模式,為實現其特定的培養目標,其風格或特征必然有較為穩定的基本范型。培養人才是學校的主要任務,教育質量是學校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根本,因此,培養目標的選擇應有利于學生的學習,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有利于學生的適應性。

人才培養模式是教育資源的綜合利用和整體優化,這就要求有關方面從專業設置、教學計劃、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實踐實訓環節、考核評價、教師培訓等一系列環節入手,從高職人才培養目標出發,制定出切合實際的實施辦法,并整體優化,達到最佳效果。

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

(一)在專業設置上以市場為主導

專業是實施人才培養模式的載體,專業結構與產業結構對接是保證畢業生順利就業的必要條件,是保證人才培養質量的前提。專業設置是社會需求與高職實際教學工作緊密結合的紐帶,是學校教學主動、靈活地適應市場需求的關鍵環節。高職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一種類型和自具特色的組成部分,在專業設置方面,與地區的市場需求、職業崗位要求具有更直接、更緊密的聯系,專業方向也具有較強的職業定向性和針對性。面向區域經濟建設主要方面,面向生產、服務與管理第一線設置專業,將陜西省產業結構和社會人才需求的變化趨勢作為確定專業主體框架的依據,采用“交叉復合、分合有序”的方法,實行多專業方向,大類化、市場化、個性化教學,以擴大畢業生就業適應面。

制造業、物流業、現代服務業將逐漸成為陜西“十一五”期間經濟發展的重點行業,相關行業的人才將成為人才需求的重點,根據此趨勢,可以采取如下的方法:一是新增現代服務業的空中乘務專業;二是把一些相近專業先復合起來,然后根據市場的需求情況和學校的辦學條件、師資條件,逐步分設若干專業方向。如在原營銷與策劃專業中增設機電產品營銷、金融保險營銷方向;在連鎖經營管理專業中增加物流連鎖、市場營銷連鎖方向;在會計電算化專業中開設財務方向和稅務方向;在旅游管理專業中增設導游方向和酒店營銷方向。并以人才需求市場為導向,每年調整一次專業設置方向,為社會培養急需的人才。

通過以上專業設置的改革,建設起來的專業將具有幾個特色:第一,具有快速反應能力,能夠較快適應社會職業需求熱點的轉換。第二,重點突出,特色較為明顯,能夠充分適應行業或產業結構長期變化和發展的趨勢。第三,節約教學成本。專業設置范圍不離“群”,在教學條件、師資、實訓等方面可資源共享,提高教學效益。

(二)在教學設計上以崗位能力培養為宗旨

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是使學生具備從事一種或一類職業的能力。遵循高職人才培養的規律,借鑒國內外高職院校的做法,形成以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為宗旨的具有高職特色的專業教學設計模式。這個模式是以職業崗位(群)的要求為出發點安排課程,達到培養學生從事一種或一類職業能力的目的。本文以營銷與策劃專業為例進行說明:

第一,分解崗位能力。對有關專業(或專業方向)進行職業綜合能力的分析與分解,這是高職專業教學設計中最重要、最具特色的一項工作。由企業人員與專業教師共同參與,依據一線市場營銷人員的崗位(策劃人員、銷售人員、市場調查分析人員、客戶管理人員)能力要求,對崗位(群)所需要的基本能力進行分析并具體分解,有選擇地確定該專業的學生能完成哪些具體崗位工作,確定本專業人才定位。

第二,確立專業核心能力。根據崗位(群)所需要的核心技能,確定崗位核心技能,形成銷售能力、營銷溝通能力、營銷策劃能力、客戶管理能力4個專業核心能力。

第三,構建能力課程模塊。依據崗位基本能力和核心能力要求,構建職業道德與身心素質、營銷策劃能力、營銷溝通能力、銷售能力、客戶管理能力等5個能力課程模塊,并由此建立專業的支撐能力課程群。各能力課程模塊中分別設置工學結合課程,并以工學結合課程為支撐,培養學生相應能力。

第四,依據企業活動流程,安排各能力課程模塊在教學過程中的順序,設置教學計劃、教學大綱,同時完成配套教材、教學課件、精品課建設等教學資源方面的建設,形成以職業活動流程為主線、能力培養為主導、工學結合的課程體系。

第五,根據社會需求靈活安排教學進度。在對企業用人需求調查的基礎上,結合培養目標,對每學期的教學進度進行靈活安排。在企業經營銷售的旺季,及時把學生送到企業工作崗位上,用真實的工作環境,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企業用人需求旺季過后,學生再回到學校課堂,總結實踐經驗,有針對性的學習理論知識。用靈活的教學節奏,建立靈活的半工半讀、頂崗實習的培養模式,同時達到服務社會與提高學生職業能力的目的。這種專業教學設計,不僅僅是對教學進程進行簡單的計劃和安排,而且打破原有的學科體系,圍繞高職專業的培養目標,從一線營銷人員職業崗位(群)分析入手,充分體現崗位核心能力,以工作流程安排課程教學順序,使學生的學習過程與實際工作過程相一致,最大限度地縮小所學知識與實際工作崗位之間的距離。(三)在課程模式上采用工學結合

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培養的是技能型人才,這類人才的知識與技能的獲得僅僅依靠在學校的課堂學習是遠遠不夠的,應有足夠的時間在實際工作環境中學習。學生在實際工作環境中的心理狀態和對環境的感受是與在課堂完全不同;現代企業理念、良好行為習慣、應變能力、新的實用技能、創新能力也只有在實際工作環境中才能學到或形成。培養什么樣的職業崗位人才,就應該有什么樣的職業崗位教育環境;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只能在工學結合中實現。

一是建立講、學、練相結合,教師學生互動的情境授課模式。在各門課程的理論教學過程中,穿插進行來自生產實際的典型案例講解、虛擬環境演練等綜合性模擬訓練,通過角色扮演給予學生思維的空間,使理論教學更加鮮活。一方面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另一方面將課堂教學內容貫穿于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中,突出職業崗位操作技能的實現,為今后的職業活動打下基礎。

二是學習場地的多元化。根據教學的需要改變原有單純在教室上課的模式,分別在教室、實訓基地、企業和工作現場實施教學,實施工學一體化的教學方法。

對于理論性較強、需要講解、討論、練習的內容,可以在教室展開;對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操作性強的教學內容,充分發揮校內、外實訓基地以及有效利用陜西經濟、文化現有資源,實施現場教學,把實際工作與教學過程融為一體,在與工作崗位的零接觸中有效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直觀認知度,培養學生工作適應能力。如西安高職院校在上《旅游文化》課中講到飲食文化時,可在西安飯莊上課;講到建筑文化時,可在鐘樓、鼓樓上課;講到宗教文化時,可帶學生去大小雁塔、法門寺體會等。

三是推廣應用任務教學法。將職業活動過程設計成課程任務,通過帶領學生對任務的一項一項完成,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商品學、消費者行為、商務談判技巧、營銷軟件應用、ERP沙盤模擬等課程可逐步采用任務教學法。

四是利用項目承接鍛煉學生應用能力。首先充分在校內挖掘可供專業教學和能力培養利用的活動項目,由學生來承接一些校內的項目。例如校慶、運動會、校園藝術節等活動的策劃,畢業生回訪、學生狀況調查等的調查報告的完成可以交給學生來做,并將完成項目的情況作為課程考核的指標,使學生能力的提高在實際項目的承接中完成。在此基礎上,由學校利用校外實訓基地和一些其他途徑,承接校外的策劃、調研等項目,既培養學生能力,又利用學校資源服務社會。廣告理論與實務、賣場管理、營銷策劃實務等課程可實施項目教學法。

五是利用校內外實訓基地開展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讓學生真切地負責特定的工作崗位,訓練學生的市場調研、人際溝通、財務管理、物流管理等能力,并以工作業績作為考核能力的方式,為學生走向社會打下基礎。

(四)在師資上建設“雙師型”隊伍

“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是一項難度很大、費時較長的系統工程。筆者認為在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中擬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聘請技能實訓教師和兼職教師。聘請相關專業的行家里手擔當專業課和技能實訓課教師。這種做法所具有的好處是:一是彌補技能實訓課教師的不足;二是保證教師有較高的專業水平;三是加強學校與社會的聯系;四是保持學校師資結構的靈活性,有利于專業的調整和提高學校辦學效益。

通過多種途徑提高教師的職業素質。對于沒有企業實踐經歷的教師,分期分批地派遣他們到工商企業實習、頂崗鍛煉,參與企業的財務管理、產品營銷和職工培訓等,提高他們的實踐操作能力。

進行教師資格認定。逐步在專任教師中(不含公共課教師)根據個人不同的經歷、資格和能力,分別進行“雙師經歷”、“雙師資格”、“雙師等級”教師的資格認定,并提出相應的要求。

通過合理設置和調整專業,精心設計教學,采用多樣化的課程模式,構建雙師型教師隊伍,加強職業技能培養和工學合作,打造“以質量求生存,以特色促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

2.李建求.論高職人才培養模式的若干特征—深圳職業技術學院的探索與實踐.職業技術教育,2001

3.陜西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陜西省政府網站,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