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發展對策研究論文
時間:2022-05-27 03:31:00
導語:高職發展對策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英文標題】Solutionsto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infaceofanewpatternofindustrialization
【內容提要】我國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就必須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新型工業化既給高等職業教育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機遇,也給其帶來了巨大的挑戰。高等職業教育要適應新型工業化的要求,就必須與時俱進,大膽改革,走產教結合與產學結合的道路,實現信息化,辦出特色。
【摘要題】高等職教
【英文摘要】Wemustdriveourindustrializationwithinformationofindustrializationandpromoteinformationwithindustrializationifwelltakeapathofanewpatternofindustrialization.Thenewpatternofindustrializationbring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notonlymanyopportunities,butalsobringitwithgreatchallenges.Inordertofitthedemandsofthenewpatternofindustrialization,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mustgoaheadwiththetime,reformaudacitily,takethepathofcombiningteachingandstudyingwithindustry,realizeinformation,andrunthecollegewithitsfeature.
【關鍵詞】新型工業化/高職教育/對策
anewpatternofindustrialization/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solution
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我國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即“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的路子”。信息化是當今社會發展的趨勢,用信息化推動工業化是新世紀我國的必然選擇。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工業化任務尚未完成,城鎮化正在逐步推進向前,同時又面臨實現信息化的任務。順利完成這些任務,將為我國在新世紀頭20年的工業化進程指明新的方向,對加快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具有決定性意義,同時,也為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帶來了機遇和挑戰。
一、高職與新型工業化要求的差距分析
(一)高職的現狀及問題
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從20世紀80年代初部分城市首創“短期職業大學”開始,到現在已經歷了20余個年頭,但其歷程是坎坷曲折的。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在經濟的推動和政策的支持下,我國的高等職業學校有了較快發展,到2001年,全國獨立設置的高等職業院校已有386所,比上年增加202所,招生數為35.49萬人,比上年增加約16萬人。現在的高職教育(含專科在內)無論是在校生規模,還是當年招生數,都已占據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是由于種種原因,目前我國高職的發展實際上是官方熱,民間冷。盡管政府發言人說,高校擴招計劃應主要用于發展高等職業教育,但是相對于其他普通高等教育來說,高職在整個高等教育中仍然是一個十分脆弱的部分,而且這種發展也主要體現在“量”上,“質”的問題則大不盡如人意。
我國目前人才結構嚴重失衡。管理型、研究型人才高能低就,實用性技術人才和熟練勞動者嚴重缺乏。一方面,一些人高能低就,即高文憑、高能力的人只能干低文憑、低能力的人就能勝任的工作。另一方面,企業高素質工人缺乏。以北京市為例,一線技術工人特別是高級技術工人嚴重缺乏,180萬從業人員,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不到70萬,僅占38%,受過系統中等職業教育的僅占15%,技術工人中,高級技工以上僅占3.5%,按我國現階段工業水平的要求,高級技工至少應占7%。正是高素質工人缺乏,導致產品質量無競爭力。中國過去的教育大都是“精英”式教育,以培養專才為目的。高等教育培養9名科學家、1名工程師,而市場經濟需要的是9名工程師、1名科學家。美國從1950~2000年的50年中,高級專業人員保持20%的比例不變,只是對他們的要求越來越高。而對需要一定技術、技能的職業崗位,則從原來的20%提高到65%,對不需要技術的一般勞動力,從原來的60%下降到15%。一般來說,就業人員中高級管理人才、高級研究型人才、應用型專業技術人員、高素質的技術工人的結構模式應該呈金字塔型,而現在我國的就業人員隊伍的結構卻呈現出倒金字塔形。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大量需要的是具有創業精神的第一線高素質勞動者。
在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中,高等教育的分工也不明確,存在著招生錯位現象。1999年高校擴招伊始,國家本來明文規定,高等教育擴招的指標主要用于發展高等職業教育,但1999年普通高校招生數卻擴大了47%,其中不少四年制大學,甚至以教學、科研為中心的部屬重點大學也要接受眾多的高職招生指標,而以職業教育為主的高職院校和民辦高校卻招生不足。這樣造成的后果是,一方面,許多低層次的高等教育機構和院校拼命要求升格為本科,甚至辦研究生教育,以提高聲譽,擴大生源;另一方面,本科大學,甚至研究型大學卻在利用其名牌效應,舉辦高職高專層次的教育,搶奪高職生源,增收學費。這種“錯位”行為不僅沖擊了高等教育職能系統,使其作用無法正常發揮,而且還會使我國的大眾高等教育陷入“擴張傳統精英大學”的發展道路,進而影響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進程。
教學質量問題也是高職在發展中出現的最主要問題之一。很多高職院校的教學管理混亂,沒有以職業崗位能力為中心去組織教學,不以滿足職業崗位(群)和技術領域需要為出發點設置專業,而是“粉筆+黑板”式的以課堂教學為中心,強調學科理論體系的完整性;不注重實踐教學,實踐教學以驗證性實驗為主;教學評價以老師講課質量和學生書面考試成績為主,等等。這些問題的出現,影響了高職教學質量的提高。
高職人才培養目標模糊。培養目標是否清晰明確,教育教學過程是否按照培養目標去組織實施,是高職教育質量保障的基礎。我國高職經過多年的發展,結合我國的社會實踐,明確提出其培養目標是面向基層、面向生產、服務和管理第一線的實用型、技能型、管理型人才,這樣的人才理論與實踐緊密聯系是其顯著的特點。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剛剛起步,專科學校、成人高校、中專、本科院校等幾路大軍一起發展高職教育,數量解決了,但質量——粗放型的教育教學及管理水平也越發突出。培養目標的模糊不清是其首要體現。一切模仿本科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本科壓縮型非常突出。培養目標的偏移、模糊不清,導致把高職教育辦成了學歷教育。
(二)高職面對新型工業化的機遇與挑戰
新型工業化的實現,首先要著力發展信息技術和信息產業,實現信息化與工業化的結合。以信息工業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是新型工業化的本質內涵。在推進我國新型工業化的過程中,必須緊緊抓住發展信息技術、培育和壯大信息產業這個關鍵環節。1996~2000年,我國以信息產業為主的高新技術制造業年平均增長21.2%,高于同期全部工業產值增長速度11個百分點,對我國經濟增長和結構優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信息技術和信息產業的快速發展,需要高職教育培養大量的人才。印度的軟件業之所以發達,原因就是培養了大量軟件技術與開發人才,而并不像我國一樣,在計算機方面培養的是大批計算機理論和學術人才,發展的研究生教育而不是技術應用性強的高職高專教育。
新型工業化的實現,需要加快城鎮化進程,實現工業化與城鎮化的有機結合。城鎮化是由農業人口占很大比重的傳統社會向非農業人口占多數的現代文明社會轉變的必然選擇,是工業化必不可少的內容。我國的現實是城鎮化水平滯后于工業化水平。2001年我國的國內生產總值中,第二產業產值已占51%,而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僅為37.7%,提高城鎮化水平是我國實現新型工業化的必要條件。按照十六大的要求,我們應堅持大中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走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在城鎮化的進程中,必然會出現大量的非農轉移,這給高職教育提供了無限發展的空間。
新型工業化的實現,信息和知識成了最重要的資源,這一方面需要大量人員去從事搜集、創造、處理和分配信息工作,另一方面,科技含量不高的傳統工業如汽車、機械、服裝、建材、化工等在國民經濟中仍占有重要地位,仍需大量第一線的操作人員。隨著經濟和產業結構的進一步優化,社會對技能人才的大量需求使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有了更適宜的社會環境。在新型工業化時代里,高新技術產業不斷發展,新行業更替舊行業的速度加快,勞動者跨行業流動增多,這些對職后教育的要求越來越高。因此,高職教育的內容就不能僅局限于職前教育,而是要擔負起職前教育與職后培訓的雙重任務。
新型工業化的實現,我國的電子工業、通信業、廣播電視業、計算機應用服務業將快速發展,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將不斷加強,信息技術的推廣應用將逐漸深入,為進一步加快信息化建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今后,隨著我國信息產業的進一步發展,產業規模的迅速擴大,信息市場的迅速興起,并逐步融入世界市場,我國高職教育的發展將會更快,其專業設置也將進一步調整,圍繞新型工業化所出現的新型產業,靈活開設一些新的專業,同時及時淘汰某些過時的舊專業。努力遵循教育規律和市場規律,辦出特色,創出品牌,使高職教育走上規范化的發展道路。
二、新型工業化進程中高職發展的對策
新型工業化既給高職教育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機遇,也給高職教育帶來了挑戰。高職教育為了適應新型工業化的要求,就必須與時俱進,大膽改革,大膽創新,以實現高職教育在新時代的新的突破。
(一)實現高職教育的信息化
“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的新型工業化的顯著特點之一就是信息化的充分實現。這就要求高職教育不僅要建成“誰都可以學,什么都可以學”(anypersonanystudy)的大學,而且還要建成“什么時候都能學,什么地方都能學”(anytimeanyplace)的大學。新型工業化的發展正好產生了使“什么時候都能學,什么地方都能學”這種形式的學習和教育能夠實現的重要條件。高職教育要盡可能地用較低的成本為更多的人提供適應需求的、有一定水平的教育機會,廣播、電視、通訊衛星、電腦以及國際網絡等信息器械和信息傳遞技術的快速發展,一舉擴大了利用這些新媒體和提供新型的高等教育機會的可能性。
高職教育信息化有三大優勢,一是以多媒體計算機技術為核心的教育技術在學校的普及和應用;二是可以利用網上資源提高教學質量;三是開辦遠程教育達到資源共享。高職教育信息化有利于低成本擴大教育規模,有利于實現教育資源共享,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率,有助于確立學習者的主體地位,從而達到提高教育質量的目的。信息技術可能孕育著教育與學習的“革命性”變革。如何去創建或“發明”積極應用信息技術的新型的高等職業教育機構是問題的關鍵。可以說,其成功與否,關系到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未來。
(二)走產教結合與產學結合的道路
高職發展必須依靠行業和企事業單位,否則很難發展。高職院校與企業結合包括兩方面,一是高職院校可通過與企業產教、產學的合作,來達到培養出理論與實踐、專業知識與職業技能并重的企業一線所需人才的目的。在發達國家,高職院校一般都建在著名的大企業周圍,以更好地與企業合作,利用企業的優勢,按企業的要求,培養高技術人才。如德國伊斯勒高等技術學院周圍是奔馳、HEG等大企業,曼海姆高等技術學院緊鄰德國三大化工企業之一的BASF公司。美國大學與企業為加強合作,雙方聯合創辦“美國高校大學——企業關系委員會”,引導企業管理者和技術專家進入大學課堂和實驗室,甚至董事會。大學則積極為企業培訓專職人員,按企業要求培養人才。另一方面就是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高職學校注重自辦企業,走大學企業化道路。大學企業化的實質就是“產教結合”方針的具體體現,它使企業和學校在生產、技術、教學等多方面實現交流,從而形成校企合作辦學、行業特色鮮明的辦學模式。
產學結合的道路,就是要強化實踐教學,樹立高職新的教學過程質量觀。教學過程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主要途徑,高職的教學過程應注重實踐環節,走學與訓相結合的道路。在監控評價上,要從注重對理論教學的監控評價轉向對理論與實踐結合的監控評價,提高實踐教學的地位,以保證高職教育特色的形成。一是教師的“教”。教師在教理論課時要把握“必需、夠用”的原則。“必需、夠用”的“度”如何把握一直是高職教學的難題,構建高職教學質量的保障體系,應從兩點考慮:首先是理論教學不必強調學科的系統性和完整性,應把握好由專業人士開發的課程開發表所決定的能力水平,以此為標準就是適應專業需要的“度”;同時,要強化實踐教學,加大實訓時間的比例。二是學生的“學”。應強調在實踐中學習,側重于職業技術能力的掌握與提高。教師要著重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包括自學的方法、實踐的方法、調查的方法等等。三是教學方法、手段。在高職教學中,評價教師教學方法有效與否,要看其是否緊緊圍繞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術能力這一目的。因此,要制定出相應的教學常規制度,如現場教學、案例教學、模擬教學、討論式教學等制度,鼓勵高職教師多采用上述方法進行教學。
(三)準確定位
不同教育類型有不同的功能、不同的價值取向,不同的人才類型要求有不同的教育類型,普通高等教育的本質是高等學術性教育,高等職業教育的本質是高等技術教育。衡量高等職業教育的標準應該是“三個有利于”:有利于高等教育全局的結構調整和已有教育資源的合理利用;有利于中等教育結構的調整和中高等職業教育的銜接;有利于培養基層和農村的高等實用人才,為區域經濟和“科教興農”第一線服務。這應是新型工業化時展高等職業教育的指導思想。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97年新版《國際教育標準分類法》將教育分為7個等級,從第2級到第5級,以教育計劃是以學術目的為主還是以職業目的為主分A、B、C三類。如第5級就分為5A級和5B級,對于5A級而言,“課程在很大程度上是理論性的,目的是為進入高級研究課程和從事高技術要求的職業做充分的準備”。對于5B級來說,“課程內容是面向實際的,是分具體職業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獲得從事某個職業或行業或某類職業或行業所需的實際技能和知識,完成這一級學業的學生一般具備進入勞務市場所需的能力與資格”。這就是高等職業教育的準確定位。高等職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類型,它和以“學術目的為主”的普通高等教育并存于專科、本科和碩土各層次教育中,主要培養技術型人才。
(四)辦出特色
辦出特色是高職教育發展的生命線。的確,作為高等教育的一種類型,它既要有高等教育的共性,更要有自己的個性即特色,才有存在的必要和發展的可能。首先,高職教育的專業設置不是針對學科而是針對職業崗位或崗位群的。學科是相對穩定的,而職業崗位是千變萬化、日新月異的。不要像對普通高等教育一樣用專業目錄去規范和限制高職教育專業的設置,而要結合這種變化靈活地設置專業。其次,在教育內容上,高職教育的理論學習以“必須、夠用”為原則,根據職業崗位的需求而定,不求系統、完整,但可能是跨學科的。如對建筑行業施工技術員的培養,不僅要他懂得土木結構、水暖通風、電氣安裝的初步理論,還要學習經濟核算、組織管理方面的初步理論。實踐教學在高等職業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往往要求學生拿到雙證書(學歷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畢業即能上崗。再次,在師資隊伍方面,一是大力培養既懂理論又懂實際的雙師型隊伍,二是大量聘請社會上有實踐經驗又有較高文化程度的兼職教師,甚至有關職業培養的課程可以以兼職教師為主。這不僅可以使教學更加貼近現實,而且可以使專業易于調整,密切學校和社會的聯系。
【參考文獻】
[1]謝作栩.中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道路的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
[2]石偉平.比較職業技術教育[M].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1999.
- 上一篇:村級組織辦公場所規范意見
- 下一篇: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