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院校實施三生教育論文

時間:2022-07-28 09:29:13

導語:高職院校實施三生教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職院校實施三生教育論文

一、認識“三生教育”,理解“三生教育”

“三生教育”有著極其豐富的內涵,它既是一種教育理念,又是一種教育行為;既是學校教育應有的自覺行為,又是家庭教育、社會教育應有的自覺行為。“三生教育”是一項整體性強、關聯度高的系統教育工程,涉及到教育工作的各個方面、各個層次、各個環節。云南省高校工委、省教育廳在2009年2月份為加強學生素質教育提出了“三生教育”,并迅速在全省各級各類學校中展開實施。

(一)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的概念最早是1968年美國人J.DonaldWalters提出的,1974年,澳大利亞的Re.vTedNosff牧師針對青少年吸毒問題又提出了生命教育的概念。在國內,臺灣是我國最早開展生命教育的地區,迄今雖有近十年的歷史,但到目前為止,關于生命教育的定義、內涵與目的尚缺乏一致的認識。而在我國教育界中,關于生命教育的研究大多為基礎研究。近年來,我國提出生命教育主要緣于:一是對現代學校教育的反思,二是社會轉型期的青少年問題,三是滿足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目前,生命教育的內涵有廣義與狹義兩種,狹義的生命教育指的是對生命本身的關注,包括個人與他人的生命,進而擴展到一切自然生命。廣義的生命教育指的是在實施教育的過程中既要重視科學教育,又要重視人文教育,讓學生在一次次生命活動中把握世界和生命的意義,提升生命質量,解放精神,培養生命意識,從而取得人生的成功和享受人生的快樂。它是一種關注個人生命狀態,豐富生命歷程,激發生命潛力,促進生命成長,提高生命質量的教育。

(二)生存教育

“生存”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定義是:(人或生物)保存生命(跟“死亡”相對)。這個定義非常準確。聯合國為21世紀提出的教育口號是:“Learningtobe”(學會生存)。正因為“生存”關系到個人甚至人類的生死存亡;對于一個生命個體來講,沒有比生存更為重要的行為了。有很多學者都研究過生存教育問題,并提出了自己的觀點。盡管不同學者和研究者對生存教育的內涵有不同的認識,但有一點是一致的,即生存教育是幫助學生學習生存知識,掌握生存技能,保護生存環境,強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規律,提高生存的適應能力和創造能力,樹立正確生存觀念的教育。

(三)生活教育

生活教育是我國偉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最早提出的,是陶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在他的著作中對生活教育的定義是這樣的:“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從生活與教育的關系上說,是生活決定教育。從效力上說,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生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幫助學生了解生活常識,掌握生活技能,實踐生活過程,獲得生活體驗,樹立正確生活觀念,確立正確的生活目標,養成良好生活習慣,追求個人、家庭、團體、民族和人類幸福生活的教育。“三生教育”,就是要通過生命教育,幫助學生認識、珍惜、尊重、熱愛生命,促進學生主動、健康、積極地發展生命,更好地實現生命的意義和價值;通過生存教育,幫助學生了解生存知識,掌握生存技能、提升生存意志,增強生存本領,掌握生存規律;通過生活教育,幫助學生獲得生活常識,掌握生活技能,確立生活目標,獲得生活體驗,樹立正確的生活觀念。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三者之間互為條件、密不可分、相輔相成的,生命教育是基礎前提,生存教育是發展關鍵,生活教育是終極目標。

二、高職院校實施三生教育”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高職院校是我國在重視職業教育的體制下快速發展的一類職業化高等教育,它的存在對中國高等教育職業化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但由于高職院校的學生主要是由參加普通高考未能被本科院校錄取的高中畢業生和“三校生”(職業高中、普通中專、職業中專、成人中專、技工學校的畢業生組成),整體的素質與本科院校的學生有一定的差距,對生命、生存、生活的認識也明顯不足。

(一)學生對生命的漠視

現在的大學生基本都是90后的獨生子女,父母的過度溺愛導致他們對生命價值觀認識的偏差、甚至缺失,一旦遭受打擊,往往手足無措,甚至漠視生命,走向極端。現代大學生自殺或殺人事件總是頻頻發生,2004年2月云大“馬家爵事件”,僅僅因為打撲克牌時被人疑為作假就一氣之下殺死四個舍友;2005年初到9月北京高校有15名大學生自殺身亡;2006年2月下旬到3月初不到兩周的時間,華農大連續發生四起跳樓事件;2006年8月河南一名大學生因鄰里糾紛,20分鐘連殺7人;還有在校大學生因為減肥失敗而服藥自殺;新生因學校飯菜不合口而跳樓自殺……這些觸目驚心的事實提醒著我們:對生命的遺忘是教育最大的悲哀,對生命的漠視是教育最大的失職與不幸。為了減少這樣的悲劇,我們必須重視對學生實施生命教育。只有通過生命教育,才能幫助學生認識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熱愛生命,促進學生主動、健康、積極地發展生命,提升生命質量,實現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二)學生生存知識的缺乏

據統計,全國每年非正常死亡的青少年約有1.6萬多名,平均每天有40多個青少年被各種不應該發生的意外奪去了寶貴的生命。交通事故、溺水、酗酒導致身亡的在校大學生為數不少。這些失去生命的孩子,給我們留下巨大傷痛的同時,也讓我們意識到悲劇的發生是由于學校、社會和家庭對生存教育的缺失和漠視造成的。

(三)學生缺乏生活自理能力

現在在校的大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他們在父母的庇護下,過著“近無柴米油鹽之憂,遠無禍患艱險之慮”的安逸生活。在這種環境與氛圍下成長的孩子,生活自理能力極差,這些學生一旦離開父母,走向社會該怎么生活著實讓人擔憂。要改變這一現狀,我們必須通過生活教育幫助學生獲得生活常識,掌握生活技能,確立生活目標,實踐生活過程,獲得生活體驗,樹立正確生活觀念,進而追求幸福生活。珍愛生命、學會生存、享受生活,是人類社會所關注的永恒話題。然而,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社會結構的變遷,人類與社會生活環境、與他人之間的關系、與自己的內心世界、與自己的創造物都日益疏離,人們似乎逐漸迷失了生命的存在及其意義,失去了生存的本領和方式,不知道怎樣去安排自己的生活。因此,在我國教育體系中倡導“三生教育”,特別是在高職院校大學生中開展“三生教育”就顯得非常必要和緊迫。

三、高職院校如何有效實施“三生教育”

在我國大力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三生教育”是加快素質教育的最好切入點、支撐點、和基本點。可以說“三生教育”是學生的需要,是學校教育的需要,更是學生家庭的需要。高職院校應把學生作為“三生教育”的核心主體,積極推進“三生教育”的實施,增強學生對“三生教育”的認識,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一)開設“三生教育”課程,加強相應師資隊伍建設

印度大詩人、哲學家泰戈爾(RabindranathTagore)說“:教育的目的是應當向人類傳送生命的氣息”,我國教育先行者陶行知先生也說過:“教育就是生活”。讓大學生如何善待生命,學會生存與怎樣更好地生活,是當代大學教育要關注和解決的重大問題。高職院校教育中除了開設原有的思想道德教育、心理素質教育等課程,更要注重“三生教育”課程的開設和實施。通過“三生教育”課程開設,指導學生個體去了解、體會和實踐“珍愛生命、學會生存、享受生活”,讓學生對自己有一定的認識,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抱著珍惜和尊重的態度,培養自己的生存能力,學會生活,使學生素質得到全面發展。另外,必須加強“三生教育”師資隊伍的建設“,三生教育”在現代教育領域是一個新生事物,沒有現成的教師,因此培養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實施“三生教育”急需解決的問題。學院可也把講授與“三生教育”有關學科的教師,如社會學、心理學、道德倫理等學科的教師,負責心理健康教育、學生管理的教師集中起來,進行“三生教育”培訓,不斷地補充與“三生教育”相關的理論知識,以熱愛生命、生活充實、積極樂觀的、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師作為師資隊伍中的骨干力量,積極推進“三生教育”在學院的實施。

(二)注重校園文化的建設,營造“三生教育”氛圍

校園文化建設是實施“三生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學生既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主力軍,又是行為主體,是校園文化的參與者和組織者。如何有效地在校園里實施“三生教育”,全面促進學生素質的提高。學校首先要重視“三生教育”的管理,成立專門的領導機構,選派專任教師任教,加強“三生教育”的過程管理,提供必備的教育經費支持,確保“三生教育”的可操作性;其次,學院還要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利用校園廣播、黑板報、櫥窗等進行“三生教育”的宣傳,營造“三生教育”的教育氛圍,讓學生自主地參與進來。此外,學校還可以組織與“三生教育”相關的校園文化活動,讓師生都明確知道“三生教育”的意義和目的所在,強化“三生教育”的重要地位。

(三)充分發揮班主任、家長的作用,保證“三生教育”的順利實施

在學生接受教育的過程中,班主任和家長是最重要的兩個角色。班主任是學生比較敬畏的人,既對學生有一定的威懾力,又是學生比較信賴的人。因此,他講的道理,學生相對來說易于接受。家庭是學生的啟蒙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師,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是廣泛、深遠而持久的。班主任是學校與家庭取得聯系的紐帶,要主動向家長了解學生在校外的基本情況,介紹學生在校內的表現,學校教育的計劃和對學生的要求,共同探索教育學生的措施和方法,爭取家長的配合,共同教育學生,促進“三生教育”的順利實施。總之,“三生教育”是現代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話題。“三生教育”的提出具有跨時代的意義,我們必須認識到新形勢下的“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是一個緊密聯系、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要更好地推進素質教育,構建和諧校園,就必須把“三生”教育當作一個整體來推進,切不可片面、孤立地對待。

作者:彭遠菊工作單位:云南熱帶作物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