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教學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1-04 08:26:2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科學教學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專科學生英美文學教學論文
摘要:本文主要探討了英美文學教學論文對于大專生綜合素質的培養的重要性,專科英語專業教學中引入英美文學課程的作用,改造文學課程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關鍵詞:英美文學教學綜合素質文學欣賞
一、英美文學教學與大專生綜合素質的培養
高等教育的本質是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除了專業素質以外,還應包括道德、科學文化、心理多方面的素質,而文學課在培養、提高以上素質過程中是不可或缺的。文學作品的賞析在英語教學中有著重要的作用。通過閱讀和分析英美文學作品,促進學生語言基本功能和人文素質的提高,增強學生對西方文學及文化的了解。
1.英美文學能夠促進學生語言技能的提高。文學語言是藝術的語言,是語言大師經過雕琢的語言,具有形象生動、精美凝練、典雅深邃的特點,是學生學習和模仿語言的最好材料。學生在閱讀學習英美文學作品時,能夠鞏固他們已經習得的語言知識,進一步養成對英語的敏感性,從而增強他們應用英語語言的能力。
2.英美文學能夠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英美文學名著這些藝術珍品以新穎獨特的藝術形式,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多姿多彩的藝術技巧,蕩人心魄的藝術魅力,不僅孕育著我們的審美意識,培養提高著我們的審美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學生獲得一種審美經驗,形成一種審美個性,構筑起學生詩意心靈世界。所以,英美文學教學不是講解一部小說的故事情節和人物特征,也不是對藝術特點作靜態分析,而是把這些靜態的材料放進文學的美的語境中引發出動態的、有生命的力量。讓學生在哈姆雷特、麥克白的優美獨白中體會生存和死亡,思考人生的意義;在羅狄克和施曼娜對愛情與責任的選擇中,探討人生的一些根本問題。這樣,英美文學教學才能在人才培養中,起到全面提升學生素質的重要作用。
小學教學資源科學教學論文
一、研究結果與分析
1.校內硬件資源的擁有情況《科學課程標準》在“實施建議”中,強調了科學教學設備和教室配置的問題。鑒于科學課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每所學校必須開設科學專用教室,并配備相應的儀器設備”。學校內的實驗室、科學教室、圖書館、閱覽室及其配備資料等都是小學科學課程實施的硬性條件,能有助于豐富教師的課堂,為教師更好地進行教學提供支持,還有助于拓展小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針對校內硬件資源存在的問題,主要通過對教師的問卷進行了調查。從學校設實驗室、上網設備、實驗儀器、飼養條件進行調查。一是從實驗室的擁有情況看,紅河州120所農村小學中,實驗室的擁有情況不容樂觀,其中有實驗室的占20.8%,沒有實驗室的占79.2%。經過訪問大部分的學校都沒有符合國家基本標準的科學實驗室,一部分學校是把以前的自然實驗室當做現在的科學實驗室,所以空間上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另一部分學校的科學實驗室是有其他房屋改建的。二是從實驗室儀器的擁有情況看,實驗儀器很少的學校占74.2%,有一些的占11.7%,基本能滿足教學的占7.5%,齊全的占6.7%。可見教學實驗儀器是制約著紅河州實驗教學發展的瓶頸。小學科學教學儀器嚴重短缺,很多實驗課和實踐課不能正常開展,只能是紙上談兵。三是從上網設備的擁有情況來看,總體比較樂觀。“十五”期間在“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的重要工程項目中,86.7%的農村小學配備了上網設備,沒有配備的占13.3%。通過訪談這13.3%的小學也在努力達標,以盡量完善教學資源。四是從科學教學實驗室和教學儀器方面,情況不容樂觀。數據顯示種植條件沒有的占52.5%,可以用花盆種少量植物的占38.3%,有一塊地的占9.2%;飼養條件沒有的占85.0%,可以飼養1—2種小動物的占12.5%,可以飼養3種以上的占2.5%。根據訪問了解到大多數農村小學沒有專門的圖書館,更沒有有關科學教學的圖書供教師和學生閱覽。從上面的問卷和訪談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紅河農村小學教學硬件設施資源嚴重缺乏,不利于小學科學課教學的順利進行。
2..教師對科學教學的態度情況在這樣一些科學教學條件匱乏的農村小學,在職的教師是怎樣來看待這個問題的。調查結果顯示,不動手制作教具、準備教學材料、制作教學課件的教師分別占34.2%,57.5%,51.7%。偶爾動手的分別占45%,27.5%,29.2%。有時動手的分別占17.5%,10.8%,15.8%。經常動手的分別占3.3%,4.2%,3.3%。從經常動手為科學教學制備條件教師的比例可以反映出教師對科學教育的態度不是那么理想。通過訪問,由于繁重的教學任務,考慮到學生的安全,幾乎沒有科學教師帶領小學生進行野外實踐或考察等活動。
3.學生對科學的興趣情況學生的興趣作為素材性課程資源,是能夠進入課程并對課程實施產生積極作用的課程資源。小學生對“你喜歡科學課嗎”的回答,選擇“非常喜歡”的占30%,“喜歡”占40%,“沒感覺”占16.7%,“不喜歡”占13.3%。通過訪問“進行課外觀察活動嗎?”,回答“經常”、“偶爾”、“從來沒有”的分別占12.5%、25%、62.5%,這就說明學生缺乏親身體驗自然的機會,也無法體會課外活動的樂趣。而在科學教育中學生進行課外觀察活動占很大比例。更重要的是,把學生的興趣與學生的課外觀察活動作為兩個變量進行分析后,說明小學生對科學課的興趣作為重要的課程資源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
二、結果討論
1.資金投入不足,儀器設備匱乏很多農村小學實驗儀器很少,甚至有的學校一套也沒有。僅有一兩套的學校,只有在老師做演示實驗時才拿出來,學生只有瞪眼睛看老師演把戲的份,沒有機會去自己親自動手實際操作,這樣的教學條件無法實現新課改中提升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素質要求。
科學課堂科學教學論文
一、鼓勵課前探究,進一步熟悉教材內容
課前進行探究是提高學生教材熟悉程度的有效抓手,并且這樣的課前學習環節還能夠為課堂教學提供豐富的素材和生動的案例。筆者在教學中注重發揮課前探究環節的作用,將其納入到教學設計的有效體系之中,專門對學生提出要求,并作為硬性規定。在這一方面,學生從不習慣到習慣,再到自覺進行課前探究,經歷了一個逐步轉變的過程。在完成了這樣的蛻變之后,學生能夠在課前自覺地開展探究,從而為課堂教學的順利開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例如在《怎樣搭配食物》一課教學過程中,筆者要求學生在課前進行充分的調查研究,從自己的家庭、身邊的熟人以及同學朋友的走訪中,了解不同家庭在食物搭配方面的具體表現、是否合理、營養是否充足與均衡,再結合教材內容進行初步的分析。這樣的課前探究過程,一方面可以讓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初步了解教材內容,另一方面對于課堂學習也提供了生動的素材。鼓勵學生課前探究不僅是教學方式的轉變,更是整個教學理念的提升,有助于構建課內外相結合的立體化教學體系,更加有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這一點應當引起廣大科學教師的重視,并在教學中予以貫徹落實。
二、引導課堂研討,進一步深入分析研究
課堂是科學學科教學的主陣地,提高教學成效要重抓課堂。筆者在教學中基于學生自主地位體現的要求,結合教學內容讓學生進行合作分析、研究思考。為了保證這一探究活動順利進行,筆者要求學生組成6人合作小組,大家一起來分析研究,加深理解和提高認識,也有助于辨析真偽。例如在《冷和熱對物體的影響》一課教學中,筆者針對教學內容專門設置了一組探究題,要求學生從教材中尋找冷和熱對物體有哪些影響,為什么會產生這些影響,并在自己生活中尋找一些案例來驗證這一結論。這一方面的研討活動讓學生的思維充分拓展開來,生活中的一些現象與教材中的教學內容互為驗證,學生在尋找身邊事例時,講述了許多熱脹冷縮的案例,整個課堂非常活躍。許多學生在聽了這樣的探討之后恍然大悟:原來冷熱對物體的影響是這么一回事,原來有些現象就是這樣發生的。可見,引導學生在課堂進行民主討論,不僅可以營造濃厚的教學氛圍,而且讓學生對于教學內容的理解掌握更加深刻。筆者在教學中,經常運用這樣的模式給予學生自主學習發展的空間,讓他們嘗試自己去尋找問題的答案,不僅有效掌握了知識點,而且鍛煉了綜合能力。學生對于這樣的探討活動興趣也很高,他們有了表達自己思想和觀點的機會,有了和其他同學共同討論的載體,也有了相互辨析的平臺,科學課堂學習活動不再枯燥乏味,而成為了師生互動的良好過程,這對于提高學生掌握效果幫助較大。
三、聯系生活內容,進一步深化掌握效果
科學學科的教學內容來源于生活,與學生的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教師在教學工作中要將一些生活化的內容融入到教學活動之中,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幫助學生深化掌握效果。例如在《摩擦力的秘密》一課教學中,筆者要求學生思考在生活中推動一個物體什么時候比較吃力,什么時候比較輕松,從生活中的案例著手引入摩擦力的學習,掌握摩擦力的相關要點。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進行了小組討論,很快找出許多這一方面的內容,如在平滑的地面移動物體較為容易,在粗糙的地面移動物體要費力一些,圓形物體在滾動時較為輕松,其他物體在推動時極為吃力。有了這樣的生活內容為基礎,筆者向學生介紹了摩擦力大小影響的因素、克服摩擦力的措施,以及怎樣將摩擦力的規律運用到生活之中方便生活,這樣的教學模式既能夠幫助學生形象記憶掌握相關知識點,同時也有助于提高學生學以致用能力。許多學生提出了一些非常有創意的建議,例如在家具底部安裝可拆卸滑輪,便于在家庭內部改變擺設,這就是非常好的創意,這不僅表現了學生對摩擦力知識點的掌握效果,而且能夠理論聯系實際進行運用。
初中化學科學教學論文
一、科學教學的必要性
《荀子》里有一句話: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大概意思是說,教師是給學生傳播道理和解答疑惑的。在初中化學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給學生講述化學知識和基本理論,還要注意滲透素質教育,強調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通過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傳授化學知識。化學相比較其他學科而言,學生學習起來會有難度,沒有基礎知識鋪墊和學習,學生對化學老師更有依賴性。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注重科學教學方法,很容易使學生喪失學習化學的信心和積極性,而學好化學,不僅包括課本知識學習,還包括科學學習方法,所以說科學方法教育很重要且必要。
二、科學教學的原則
1.適度性。教師要針對學生可以接受的范圍及課本內容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制定可行性較強的教學體系和教學目標。教學過程中,為了掌握學生對知識的學習情況,可以分四個階段提高教學效率。感受指在剛剛接觸化學知識時,學生僅對教師講解的課本內容有基本了解和大概印象,需要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留心相類似的內容,自己要注意總結和對比記憶。如講解常見化學物質的分子式時,要在大腦中形成立體的分子構成。聯系指將講解的科學方法和解題思路貫穿學習中,在學習中注意方法和內容聯系起來,通過練習和思考逐漸熟練運用方法。例如,在學習書寫化學方程式時,一些金屬元素和鹽酸發化學反應的化學方式是不一樣的,系數也不一樣,但都是金屬元素和鹽酸發生化學反應,可以通過聯系金屬的相同性質書寫方程式,從而舉一反三,降低書寫難度。應用指通過基礎化學知識的學習解決化學問題。例如,在化學學習中,比較常見的問題就是在主要物質中摻有其他化學物質,如何檢驗這種物質的存在等。評價指根據自己建立的科學知識體系判斷他人的學習研究是否有價值,當然這要求學生自身知識能力足夠高。
2.適時性。適時性的教學原則要求教師在確實有進行科學教育的必要時采取措施,否則會適得其反。化學課本中隱含科學的方法,有的知識內容與教學方法聯系密切,在講解那部分時要注意滲透教學方法。教師要在恰當的時候講解化學理論的來源及相關知識等,達到擴展學生知識面的目的。例如,在學習溶液的酸堿性時,常見的酸性溶液有酸溶液和某些鹽溶液,如硫酸氫鈉,對于其他不常見化學溶液沒有講解的必要。
三、科學教學的方法及措施
小學科學教學論文
1小學科學學科教學中學生動手能力的現狀分析
1.1學生缺乏動手操作的興趣
新時期,學生大多習慣于學習理論知識,在他們看來,理論知識會更好記憶,更有利于理解,具體教學中,學生所能接受的課堂模式就是教師講解、學生傾聽,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教學不利于實現學生從理論探究到動手操作的轉變。小學科學實驗課上,學生出現的最嚴重的問題就是學習積極性不高,在學生看來,科學學科的學習可有可無,久而久之,學生對科學課程就提不起任何的興趣了。
1.2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差
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并沒有為學生提供自己動手、參與實驗的機會,通常情況下,都是教師在課堂上做實驗,然后讓學生在下面觀看,這又怎么可能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呢?沒有鍛煉就沒有提高,小學生如果在課堂上的不到有效的實驗鍛煉,對相關的知識就會模模糊糊,在遇到類似問題的時候也會顯得不知所措。
2小學科學教學中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策略
兒科學教師教學論文
1講授法教學
講授法教學是教師在課堂上,對疾病的病因和發病機制、病理生理、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診斷、鑒別診斷、治療原則等進行講解,以教師為主體,深入學習理論知識,讓學生了解所學課程前沿動態,系統掌握課程相關理論.是目前應用較廣泛的一種教學方法,在短時間內將大量的知識信息一次性傳播.課堂講授教學法重視知識的講授以及教師的主導作用,忽視學生在認識過程中的主導作用,學生參與性不強,不能更好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學生往往忙于應付考試,不能使學生真正靈活地掌握知識〔2〕.
2啟發式教學法
啟發式教學法是在教師的啟發和引導下,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成為課堂的主體,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誘導學生深入思考和討論.比如,在講授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時“為什么維生素D缺乏時會出現骨骼畸形?”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如果教師先給予提示:“應該從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發病機理出發來分析和解答”,這樣學生將會很快想到:維生素D缺乏時病人存在低血鈣,機體為了盡可能糾正低血鈣,使舊骨中鈣鹽釋放入血,同時存在低血磷,導致骨礦化受阻,而最終出現骨骼畸形.這樣安排教學,不至于出現學生茫然失措和答非所問等情況.教師在啟發式教學的過程中,學生進行討論之后給予總結式的講解,這樣會提高學生課堂吸收的效果,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3病例教學法病例教學法是根據教學目標,在理論講授的基礎上,結合生動的、具體的實際案例,既活躍了課堂學習氣氛,又調動了學生學習兒科學的積極性,積極主動參與,加深了學生對基本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模擬臨床典型案例作為基本教學材料,把學生帶人實踐教學仿真情境中〔3〕.如在講述“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的開始,引入典型病例,在復述完病例后提出為問題,(1)該病的初步診斷是什么?(2)有哪些陽性體征?(3)本例患兒的病史特點是什么?(4)進一步確診需做什么檢查?(5)應與哪些病相鑒別?(6)請給出治療原則.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聽課,這樣充分調動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案例教學法具有生動、形象、直觀,具有真實性,給學生一種真正走進臨床的感覺,所學知識容易掌握.通過實際案例的列舉,能增強學生對書本理論知識的理解,從而豐富教學內容.在教學中經常引入問題及實例,學生處于不斷地思考狀態,有利于學生集中精力.同時,課堂引入典型病例,讓學生不斷發表自己的見解,師生互動,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通過列舉實例,培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論教學與實例教學相結合.案例教學法中,通過小組討論、互相交流、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擴大知識面.病例教學法重視學生基礎知識積累,促使醫學生早期接觸臨床,可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習效率.通過課前準備和預習及其課堂討論及交流,加強了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使理論與臨床實踐相結合.病例教學法通過討論和交流,培養學生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團結協作精神,可有效鍛煉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為今后臨床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此外,病例教學法列舉的案例不能完全涵蓋所要講授的知識點,教師除按教學大綱的要求外,還應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等合理安排案例教學,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和不同的專業水平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以此來激發學生學習兒科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綜上所述,教師靈活運用講授法、啟發式教學法、病例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多媒體、幻燈、錄像等),利用模型、器械等教學工具,使學生熟悉兒科臨床常見癥狀、體征,主動參與教學活動中,成為學習主體.同時,兒科教師要不斷提高綜合素質,認真備課,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勤奮學習,使自己的業務水平和講課藝術不斷提高.同時,要了解學生的基本狀況、理解和接受能力,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從而達到教學目的,提高教學效果〔4〕.
作者:初忠俠吳春霞單位:內蒙古民族大學
小學科學教學論文4篇
第一篇:小學科學教學策略
一、針對小學學生具體特點采取不同教學方式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從目前學生對科學學習的興趣調查看,科學基礎知識理解和掌握程度對不同基礎的學生而言存在一定差異,使學生在科學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不同的學習態度。對于科學教師來說,他們需要根據學生對科學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對學生進行劃分,并針對不同層次進行分類教學。一方面,根據學生掌握程度的不同及科學學習和接受能力的差異進行分層次教學。在課堂上建立小組,科學分層施教。具體來說,對于科學能力較強的學生來說,學習成績好的,學習態度較為勤奮;成績稍差的,就要針對這些學生的具體特點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或采取多種方式提高學生學習科學的積極性。在課堂上建立小組,第一類學生,學習基礎好,主動性強,接受能力好,學習熱情尤其科學學習熱情較高;第二類學生是學習基礎較好,但是接受能力和學習主動性較差,需要教師和家長的督促;第三類學生則是學習基礎較差,主動性和熱情有所欠缺,需要教師和家長時刻監督。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將這三類學生按照一定比例平均分到若干個組中,在各個組中形成互幫互助小組。此時教師通過有機引導,要求學生在做好課前預習的基礎上在課堂上進行主動積極的討論,并有意識地將學習能力相近的學生劃為一類,從而在真正意義上幫助每一個學生都能健康成長與發展。盡管分層次教學在我國還處于初步發展階段,但其產生的效果在各個學校中均取得了較好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分層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都深切領會分層教學帶給自己的好處,并且在這種教育環境中逐漸得到新的益處。可見,分層教學對現在的學生而言,還是非常有意義的。
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樹立學好科學的自信心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國一項研究表明,學習興趣與學習成績的相關達到顯著水平。興趣讓學生力求認識新事物,積極參與某種活動。它是學生學習的最佳動力,有了興趣的學生才會有好奇和求知心理傾向,而且能促進學生智能發展,達到強化學習效果的目的。因此,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培養和發展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有高昂的情緒、飽滿的精神和旺盛的學習積極性。構建科學高效的課堂教學,就是要把科學課上成愉快的、互動的課,激發學生學習欲望。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可以采取多種方式:如對學習成績好的給予適當表彰與獎勵,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促使他們樹立學好科學的自信心。對成績較差的更要鼓勵,以讓這部分學生保持一定的學習興趣。要有意識地讓所有學生都得到鍛煉動手動腦能力和展示自己的機會。
三、利用計算機這個教育資源,運用游戲等多種方式調動學習科學的主動性
多媒體小學科學教學論文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通過希望開展高效的教學,來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與綜合能力,從而幫助學生獲得長遠而全面的發展。但是在實際中,種種問題的存在阻礙著教師高效教學的腳步。針對這樣的情況,教師十分需要一個具有實際運用優勢的輔助工具來幫助開展小學科學教學,于是眾多小學科學教師開始爭相運用多媒體系統來開展教學,試圖構建成高效的教學模式,以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那么如何在科學教學中,有效地運用多媒體教學呢?
利用多媒體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學教學有著鮮明的特色,主要是因為小學生的知識水平與學習能力有限,使得教師在教學方法與教學形式的選擇上存在有較大的局限性。小學生總是對未知的事物充滿興趣,那么教師就可以借助小學生的這個特點,來激勵學生主動投入到小學科學的學習中。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要把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作為重要的教學目標,引導學生利用興趣來產生源源不斷的學習動力,進而更主動地學習科學知識,提升個人能力。在以往的課堂上,教師可以利用的教學輔助工具比較有限,教師所構建的教學形式是平面的,學生也是只能收獲到一些文字知識,會感覺比較枯燥,這對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在當前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系統為學生打造一堂具有立體感的科學課堂,學生能夠從多個感官來感受學習科學的過程,獲得豐富的學習體驗,從而培養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比如在進行《沉浮與什么因素有關》的教學時,會講到學生十分感興趣的潛水艇,教師在這個時候就可以借助多媒體來展示潛水艇的構造,用生動的動畫來演示潛水艇上浮下沉的現象。這樣的教學方式相比傳統的課本更加清晰、直觀,更理想化,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很快便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由此強烈地激發了他們的探究愿望,最終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利用多媒體突破難點知識教學
科學知識總是伴隨著一定的抽象性,而小學生的科學思維還處于比較低的層次,要學好科學確實不是一件易事。小學科學是一門嚴謹的學科,在其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學生難以理解的知識點,同時由于教師能夠利用的輔助工具有限,使得教學形式與教學方法的選擇受到限制,很難有效突破難點知識。對小學科學教學而言,是希望學生學好知識以獲得全面的發展,但是如果存在知識理解的漏洞,實現全面發展就存在很大的問題。針對這樣的情況,小學科學教師可以有意識地來利用多媒體突破難點知識的教學,把原本抽象的知識具體化,直接擺在學生的面前,進而化難為易。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教師在進行《北極星“不動”的秘密》教學時,宇宙知識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比較遙遠,很難真切地觀察到其中的奧秘。這個時候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把教材中的文字內容變得活躍起來,讓學生能夠直接看到那些虛化的知識。通過視頻,教師可以直接把宇宙中天體的運動展現出來,在其中天體的運動周期與運動特點一目了然,同時豐富的畫面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此時再把教學知識融入視頻中,學生的學習能夠獲得最大的簡化,在簡單輕松中切實掌握好科學知識。
利用多媒體補充豐富教學內容
學生科學教學論文
1前言
學生并不是空著腦袋進科學課堂的,也不是任由教師涂抹的白板。他們開始上學的時候,已經有了初步的對自然界如何運轉的相關理解,即科學前概念。科學前概念是學生通過日常生活的各種渠道以及自身的實踐,并通過周圍自然界物體和事件聯系起來而形成的對自然現象的理解,即學生在學習科學中基于已有經驗和自己獨特思維方式而形成的各種想法。小學的科學前概念具有抵抗性和頑固性,小學生在實驗與演示中往往受益不多,他們只關注實踐中那些支持他們想法的方面。因此,在科學教學中將學生自己的觀點作為實驗設計的起點,直接指出學生錯誤想法,是非常必要的。促進學生學習的關鍵,就是識別學生的科學前概念,然后解析這些概念的有效性。教師通過對小學生科學前概念的研究,可以了解學生存在哪些科學前概念,這些科學前概念產生的原因是什么,在學習科學時可能會遇到的困難是什么。在此基礎上,教師進行的教學設計才會更具有現實針對性,更有利于學生的學習。
2科學課“凝結”一課教學案例分析
在這一課中,“凝結”概念的建構是教學的重點。“凝結”的形成有兩個條件:一是充足的水蒸氣,二是遇冷。而遇冷這個條件具有相對性,相對性的建立對學生的理解也是一個難點。本課采用以科學探究為主的教學方式,通過營造適宜探究的學習環境,提供學習材料,讓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經歷一個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通過師生、生生的交流,逐步建構起水蒸氣遇冷凝結成水的科學概念。具體過程如下。通過觀察實驗,師生一起將玻璃片扣在裝有溫水的燒杯口上方,這時教師提問:“大燒杯里裝有溫水,你知道此時此刻燒杯里的水會有什么現象發生嗎?”在等待玻璃片上小水珠出現的同時,開始講解“蒸發”的概念,明確燒杯中的水會在常溫下慢慢變成水蒸氣,飄散到燒杯內部的空氣中。同時,強調水蒸氣是沒有顏色的、透明的,是用眼睛看不到的氣體,以明確新概念,與學生的科學前概念發生認知沖突,為學生進一步猜想做準備。隨后進入分析問題階段,首先引導學生對實驗材料進行細致觀察,可以摸一摸玻璃片,再摸一摸燒杯中的水,尋找線索,同時聯系生活中的類似現象,幫助學生梳理自己的想法,抽取共性,結合教師的講解,將質疑的焦點落在物體遇到冷熱上,最終形成一個合理的假設。有了明確的假設,就可以找材料進行實驗。這種實驗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設計,即用冷水、熱水,提供冷熱不同的水蒸氣,或者用冷的玻璃片和熱的玻璃片來提供冷熱不同的物體。教師首先對學生的兩種思路進行肯定,并幫助學生梳理兩種方法的共性。由于玻璃片很難保溫,教師出示貼有紅藍標簽的試管、變了形的玻璃片,提示用它們來提供相對持久的冷的物體和熱的物體,并利用這些材料,逐步完善實驗設計。教師還要引導學生依據假設對實驗現象進行預測,幫助學生明確實驗中觀察的重點,再次明確實驗目的。通過分組實驗與匯報交流,學生發現裝有冷水的試管外壁有小水珠出現,裝有熱水的試管外壁沒有任何變化,明確水蒸氣遇到比它冷的物體才能形成小水珠。明確了小水珠形成的條件以后,教師可以講解凝結概念,讓學生運用凝結概念分析玻璃片上小水珠的成因,進而解釋熱試管內壁、大燒杯內壁小水珠形成原因。通過多次強化冷熱的對比,了解凝結條件中遇冷溫度的相對性,逐步建立凝結的概念。接著就進入運用凝結概念解決新問題的階段。教師打開暖水瓶的塞子,瓶口的一團霧氣立刻呈現在眼前。通過這種創設現實生活中的場景方式,調出學生的科學前概念,激起認知沖突,建構科學概念。還要追問:“小水珠在上升的過程中慢慢就消失了,這是怎么回事?”由此建立蒸發與凝結現象之間的聯系,了解水與水蒸氣之間可以相互轉化。進一步深化學生對凝結概念的理解,同時建立科學與生活的聯系。科學前概念是寶貴的課程資源,只要合理利用學生的科學前概念,便可以促進學生科學概念的建構。在教學前,教師通過前測了解到,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見過水蒸氣,而從學生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們看到的所謂的水蒸氣,正是水蒸氣遇冷凝結成的小水珠,這一現象正是本節課要學習的重點。可見,對水蒸氣性質的認識是凝結概念建立的必要前提。因而,教師在教學設計中,首先在導入環節等待玻璃片上小水珠形成的過程中,帶著學生回顧水蒸氣的概念,并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確信水蒸氣是一種無色、無味、看不見的氣體。同時,學生初步建立起凝結概念后,教師打開暖水瓶的塞子,再次出現現實生活中的場景,調出學生的科學前概念,激起認知沖突,引導學生進行深入分析,進一步體會凝結條件中遇冷溫度的相對性,從而深化對科學概念的建構。
3科學課“果實的結構”一課教學案例分析
總結回顧,導入新課內容植物根、莖、葉的結構與功能是相互適應的,這是學生學習過的內容,這三個器官都是植物的營養器官。本節課開始接觸植物的繁殖器官,教師首先幫助學生梳理概念,既是對已學知識的總結與回顧,也是和新知建立很好的聯系,引出新知識的良好開端,還有利于學生形成整體看待問題的思維方式。教師將問題聚焦:“當植物獲得充足的營養,長大成熟后就會結出果實,果實對植物有什么用?”這個問題承上啟下,引發學生思考,總結了三大營養器官的結構與功能,也引出本課對果實的研究。學生在發表自己對果實的作用的看法時,或多或少會談及里面的種子,這也是學生最關注的;而種子外面的果皮是學生忽略掉的,基本上沒有學生提及。教師可以順勢引導學生思考果實的結構與作用的關系,從而步入主題。教師可以把果實的作用在副板書上簡單記錄,留下來在后面的環節中解決。選取典型果實,學習解剖方法,初步觀察果實結構通過課前訪談,了解到學生對果實的概念含混不清,但是他們有一些公認的果實,如蘋果、梨、黃瓜等,所以在初步觀察果實結構的環節時,本課選取了學生公認的果實,讓他們觀察,逐步讓他們本不清晰的想法變得清晰,在頭腦中初步建立對果實結構的認識。觀察多種果實,豐富事實證據,歸納概括果實結構的共同特點在觀察三種典型果實后,學生頭腦中的“果實”概念已經初步發生轉變,不再以能不能吃等為判斷依據,而是上升到從結構上考慮了,但三種果實的觀察還不足以概括果實結構的共同特點。因此,教師為學生準備了第二組觀察材料,這組材料已經不是他們提出的果實,而是教師精心設計的。這組材料既包括學生比較熟悉的果實,如西紅柿;也包括他們想不到的“奇特”果實,如八角;還包括他們不能確定的果實,如柿子椒、毛豆、花生等。既有干果,也有果肉;既有靠動物傳播種子的果實,也有靠自身彈射的方式傳播種子的果實,各種情況都存在的“復合型果實”放在一起,進行歸納、概括,提供了豐富有力的證據,也為教師后面的概念教學提供了更豐富的素材。猜想植物的果實在一般情況下應該具有的結構特點,鞏固應用在歸納概括果實結構上的共同特點之后,引導學生進行演繹推理:植物的果實一般情況下應該具有的結構特點是什么?讓學生的思維進一步得到發展,也是對概念的鞏固認識。然后,指導學生應用果實的一般結構特點判斷學生很容易混淆的一些非果實,如土豆、蘿卜等;也判斷一下,學生并不認為它們是果實的果實,如槭樹的果實、蒲公英的果實等。通過這些,學生逐步建立起科學概念。嘗試將果實的結構與其作用建立聯系教師嘗試以核心概念為主線,從果實的結構共同點入手進行研究、歸納、概括、演繹、推理,最后再回到果實的作用,利用剛學過的果實結構,即果皮和種子分別起到的作用(豐富有趣的視頻資料,彌補了學生生活中對這方面內容的關注不足),深入剖析果實對于植物的實際作用,最終建立果實結構與其作用相適應的概念。案例二中,教師利用學生對果實的已有認知,以課前的果實調查為依據,分層次選取不同的材料觀察,使課堂教學充分體現科學教學應著眼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借助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學生搭建促其發展的腳手架,引導學生掌握建構內化,使其掌握從事更高認知活動的技能。首先,教學一開始,教師根據對學生的調查訪談,從大多數學生都認為是果實的材料中選取蘋果、梨和黃瓜作為初步觀察果實的材料;其次,在對三種典型材料觀察后,學生初步建立果實結構的概念,但還不完全,教師出示第二組觀察材料,讓這組復合型果實為學生建構其果實的結構概念,還為學生恰到好處地布設了了解果實分類的機會,學生的概念得以發展;最后,演繹推理和判斷果實,也為學生的概念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語文科學化教學論文
語文教學的過程應該把語言與思維統一起來考慮和設計。從人的思維活動去分析聽、說、讀、寫能力的表現,可以找到語言信息的輸入、輸出、檢索和組合關系。聽和讀是信息的輸入,說和寫是信息的輸出,而在信息的輸入或輸出中都需要準確迅速地檢索和組合。語言信息的檢索和組合在人腦中就是一種思維活動,可見聽、說、讀、寫能力的核心是思維,沒有信息的輸入當然無從思維,更談不上信息的輸出了。
于是,我尋求著運用現代語言的基礎結構,亦即最基本的思維模式,尋求著在學生頭腦中形成這些思維模式的規律,尋求著跟這些思維模式相適應和相聯系的思想、知識、情感和語言材料的組合,尋求著符合當前教學條件和學生生活實際的訓練方法,等等。為此我從語文教學的特點和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出發,對運用語言的能力結構作了解剖,逐步提煉出了“一課有一得,得得相聯系”的相對嚴謹的教學序列。
為使這個教學序列的每個訓練項目體現訓練的單一性和內涵的縱橫復雜性,我創造了一個具有科學統攝力的名詞——訓練點。每個訓練點就是一個“語言——思維模型”(因為是教學設計的結構,非自然習得的思維模式,故稱“模型”),通過教學訓練,學生頭腦中形成了這樣的模型就是有所“得”了。訓練點之間呈現著“語言——思維模型”之間的聯系、滲透、深化、發展的關系,其物質表現就是學生運用語言能力的提高。若干個訓練點組成一個能力訓練階段,“語言——思維模型”就連成單元性網絡;若干個訓練階段組成一類能力的訓練,單元網絡就擴展成為局部網絡。整個教學序列共有108個訓練點(包括綜合復習訓練點),依次分成五類能力訓練:記敘能力→文言文閱讀能力→說明能力→論述能力→文學作品賞析能力。完成了五類能力的訓練,局部網絡就連通而全部網絡化了。于是,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就由形象到抽象,由簡單而復雜地循序漸進了。這個網絡,又可以稱之為“分類集中分階段進行語言訓練”教學體系。這顯然是一個人造的語文教學控制系統,每類能力是其中的子系統,每個訓練點則是構成系統的元素了(參見下圖)。
附圖{圖}
由上圖可知,記敘能力的訓練點設置最多,這是因為記敘是基礎,認識規律中形象思維先于抽象思維,而初中學生總的來說還處于形象思維階段,抽象思維逐漸地有所發展。說明能力和論述能力的訓練點設置較少,這是因為說明是從記敘到論述的過渡,重在說明事物的偏于記敘,重在說明事理的又偏于論述了。因此在說明能力訓練前,設置了認識說明與記敘的聯系和區別的訓練點。在論述能力的訓練前,則設置了論述與說明、記敘的聯系和區別的訓練點。論述能力的訓練在初中階段是必要的,是需要加強的,但還不可能是重點。雖然訓練體系在記敘文之后即進行文言文閱讀能力的訓練,提供了一些可供論述用的思想資料和語言資料,但學生對事物的理性認識和分析評價還是膚淺的和簡單的,訓練點的設置就適可而止了。文學作品賞析能力的訓練是系統中的高層次訓練,作品本身是具有鮮明的形象思維特點的,而對作品分析無疑又具有嚴密的抽象思維特點了。因此,當文言文閱讀能力訓練中出現古代記敘文的時候,顯然是對記敘能力訓練的循環加深。這種循環加深一直延伸至說明能力和論述能力訓練中的插學記敘訓練;當文學作品能力訓練的時候,記敘、說明、論述則在更大的范圍和更深的層次上循環加深了。最后的綜合復習訓練當然是總循環,起重點鞏固的作用了。
每個訓練點的教學過程,是教師運用教材指導學生建立“語言——思維模型”的過程。因而訓練點的要求,就是教學的完成目標,就是一個“語言——思維模型”的組合框架。教材的作用,不僅在于充實這個框架,而且應該跟與之有關的思想、知識、感情、語言發生盡可能多的聯系,使這個“語言——思維模型”不是呈靜態的積累,而是呈動態的積累,具有輻射性的勢能。于是,新模型的建立將不斷地觸發學生頭腦中原有的儲存,會產生以新模型為中心的聚向綜合思維活動。這樣,其外在表現必然是讀寫的直接結合了。這是能力轉化的關鍵時刻!教學不應該抑制這種思維活動,恰恰應該及時地使這種活動更加活躍、清晰、外化,讀的收獲與啟發便促成了寫的醞釀與結果,完成訓練全程,達到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