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建筑力學課程改革論文

時間:2022-11-29 10:32:50

導語:高職建筑力學課程改革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職建筑力學課程改革論文

一、高職建筑力學課程概述

建筑力學課程是高職建筑類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一般包括理論力學、材料力學和結構力學三部分。該門課程要求學生通過相關知識學習對基本結構的內力和位移計算等問題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能對一般的建筑工程問題進行初步分析。(一)課程設計理念高職課程以工學結合為切入點,以建筑工程項目實施為導向,突出基礎能力目標,以學生為主體,以真實的工程項目為載體,設計有利于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的學習能力、適用當前工程技術的應用能力,服務專業課程、服務工程實際的課程模式,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進行課程設計,實行單元化教學。(二)課程學習目標。建立準確的力學概念,熟悉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具有熟練進行靜力平衡計算的能力,具有能夠進行桿件的強度、剛度和壓桿的穩定性分析計算的能力,能夠熟練完成材料力學的基本試驗項目;培養學生抽象、推理、分析和綜合的邏輯思維能力,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三)課程性質和作用。通過建筑力學課程的學習,結合施工現場實際需要,學生可以獲得較為系統的力學知識和基本的分析能力,這些知識和能力是畢業生在工作崗位上靈活運用知識技能完成工作、解決問題的有力保證,在教與學中對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及協作能力起到促進作用。一方面它是后續鋼結構、鋼筋混凝土結構、土力學與地基基礎、結構抗震等專業課的必備的基礎理論知識;另一方面又可以解決工程中簡單的力學問題,在整個建筑類課程體系中處于承上啟下的核心地位。

二、基于BPR理論與管理方式實施高職建筑力學課程改革

課程改革就是重新設計和安排教學的整個過程,使之合理化,即通過對原有教學過程的各個方面、每個環節進行全面的調查研究和細致分析,對其中不合理、不必要的環節進行徹底變革。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可以按以下程序進行。(一)對現有課程進行全面的功能和效率分析,發現其存在問題。1.課程過分追求系統、完整,造成內容龐雜,知識脈絡隱晦不清。高職建筑力學課程涵蓋了理論力學、材料力學和結構力學的內容,知識覆蓋面非常廣,但其教學體系與內容基本上是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形成的,課程普遍存在重理論、輕應用,重分析、輕綜合等問題,對于力學作為應用學科的實用價值沒有給予充分的重視。結果是:過分追求力學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使得教學內容重復、龐雜,邏輯推理過程和論證方法煩瑣,學生學習倍感吃力。2.教材內容不實用。從近幾年高職建筑力學教材的使用情況來看,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一是有些教材僅僅是本科教材的簡單壓縮,教材各部分內容聯系不緊密。二是與中職使用的力學教材差異不大,沒有突出高職教材通俗易懂和實用性的特色。三是教材內容的論述條理不清晰,符號不規范,如外荷載、約束、內力和應力的符號等都未與后續專業課中的符號統一起來。四是習題設置缺少實踐性,不能突出高職院校的專業特色。3.教學手段單一,教學方式落后,難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很長時間以來,教師大都已習慣了“粉筆+黑板”或是“白班+PPT”的教學方式,課堂教學基本采用灌輸式,不生動、缺乏新意,缺乏對學生的思想和學習方法的指導。同時,對學生的差異性缺乏重視,甚至不重視,教學一刀切,不能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力學課的興趣和積極性。4.實驗、實訓內容過于單一,缺乏綜合性實驗。實驗及實訓的任務主要是驗證經典理論、增加感性認識,是高職教學的必不可少的環節,但不少高職院校對于實驗教學的重視程度遠遠不足,開展的實驗項目單一,缺乏綜合性實驗(試驗),結果是:學生在學習抽象的力學知識時,不能將知識點聯系起來,也不能與實際聯系起來。(二)設計新的課程改革方案,并進行效果評估。為了設計更加科學、合理的課程改革方案,必須群策群力、集思廣益。在設計新的方案時,需要考慮:1.編寫適合高職教育和學校實際的課程教材,改革授課內容。優秀的教材是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高職教材內容不能求全,應圍繞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標,注重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基本方法,強調知識的實用性,避免涉及過多的交叉問題,尤其是要合理控制內容的難度和跳躍性,講究循序漸進。編寫教材時,采用單元模式設計并分配各單元的學時(見表1),教材在內容安排上力求符合認知規律,由工程或生活實例引入,應用數理方法抽象、推理、綜合,再將理論應用于實際工程中。盡可能地應用工程實例進行說明、驗證,將理論和實際有機地穿插在一起,強化應用。除讓學生掌握建筑力學的基本知識外,還要讓學生掌握應用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即將知識轉化為能力。2.改革教學模式。在教學中,采用“授—導—融—解—議”的教學模式,改革思路如圖2所示。具體做法:傳授知識—導出任務—提出情境—解決問題、完成任務—討論、總結。教學從簡單到復雜,從單一到整體,以實際工程項目結構構件實體為切入點,從結構設計、材料選擇、施工準備、施工工序、質量檢測、維修加固、成本比較等一系列工作過程導出實際工程項目任務,讓學生帶著任務自主地學習,直到解決完成相關任務、完成學習過程,隨后,再通過集體討論,將一個問題的解決進行推廣、拓展,真正達到任務驅動,自主導學的教學目的。實訓培養應用能力理論指導實踐客觀現象舉一反三解決問題研討糾偏分析推理鼓勵引導課堂教學現場培養觀察能力加深感性認識實驗培養動力能力增強理性認識圖2教學模式改革思路3.改進教學方法。建筑力學課程以“情境—啟發式教學”為主體,穿插模擬教學法、案例教學法、設問討論法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突出課程內容對學生的吸引力。其教學思路是:結合學校內的典型建筑物,圍繞其中主要構件的施工過程,建立教學情境,使理論學習與工作能力協調一致,在學習中糅合施工圖識讀、施工、質量評測、加固等一系列工作過程,真正做到“教、學、用”一體化。4.調整課程教學周時數,強化課程的實踐教學。為了實現“教、學、用”一體化的目標,將原來的理論教學分為兩個階段,前段課時6周左右講授靜力學,后段12周左右講授材料力學,在兩段教學中間插入1-2周的實驗教學及現場實訓教學,帶領學生走訪一線施工現場。實驗教學安排包括四個項目:材料的拉壓實驗;彈性模量測定,冷作硬化;剪切和扭轉實驗;梁的應力測定。現場實訓教學包括:現場觀察,認識構件、結構、支座,觀察變形、破壞;觀察構件的四種基本變形及組合變形,觀察破壞現象,感受壓桿的失穩嚴重性。(三)建設與課程改造方案。相配套的師資結構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需要對原有的師資結構進行必要的調整和充實,并統一教學理念,從而推進課程建設的發展。教師結構的重組,包括學緣結構、年齡分布、學歷層次、工程經驗等諸多方面,具體操作時,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其一,制訂科學合理的師資隊伍建設規劃和年度計劃,激發教師自我發展的積極性;其二,加強崗前培訓,重視師德培養,提高教師的思想道德水平;其三,實施試講制和導師制,發揚以“老”帶“新”的協作精神,提高新進教師的教學能力;其四,組織教師參加科研活動,把握本學科的發展方向,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其五,創造條件、鼓勵教師參加社會生產實踐,豐富實踐經驗,拓寬視野,提高職業技術能力。(四)組織實施。具體的實施步驟如下:第一步,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組建結構合理、業務水平高、實踐經驗豐富的教學團隊;第二步,完善“啟發式教學”的課程標準,強化工學結合;第三步,改革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自覺性;第四步,加強現有教材的修訂,完善實驗、實訓任務書指導書;第五步,開發多媒體教學課件,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利用移動互聯技術開發網絡課程,建好互動式課程學習環境;第六步,完善校內實訓基地,改善實驗條件,進一步擴大校外實訓基地。三、改革效果總結課程改革有助于促進教師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改進教學方法以適應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能夠使學生從課程改革中最大化地吸收知識的養分,培養滿足現實社會需要的人才。借鑒BPR思想及管理方式,應用于建筑力學課程的改造和教學過程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第一,在BPR理論的指引下,傳統課程的改革效率大大提高,建筑力學課程改革的建設周期是其他同類課程的50%。第二,在授課安排上,較之以往的傳統教學,擁有更大的靈活性和更好的教學體驗感,學生普遍感到建筑力學其實不是很抽象,它確實可看、可用、有用、能用。第三,重組后的教學提升了學生的理論分析和計算能力,改善了學生的思維模式,在畢業實習反饋中,受到用人企業的好評。

總之,隨著高職教育的不斷發展和行業對人才需求的變化,課程建設必然是一個持續改進的過程,這就需要與之配套的指導思想,將BPR的基本理論與課程改革相結合,是一條可行的課程改革之路。

作者:孔祥剛 江懷雁 單位:廣西建設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弗雷德•魯森斯.組織行為學[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9

[2]楊萬福.基于打破現狀的思維下業務流程再造(BPR)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4)

[3]王云龍.借用BPR理念改造我國旅游本科專業課程[J].旅游學刊,2004(S1)

[4]蔡強,韓東梅,李海生,等.基于知識流優化的業務流程重組[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12)

[5]王德華,呂俊峰.基于BPR的高職院校教學質量管理研究與實踐[J].教育與職業,2010(5)

[6]付宜新,曹嵐.流程再造與高職教育課程開發[J].職業時空,2007(10)

[7]饒曉文,郭容寬.高職土建類專業“建筑力學”課程改革探析[J].教育與職業,2014(8)

[8]李雙蓓,汪灝,韋玉姣.基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建筑學專業建筑力學課程[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