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類課程改革論文

時間:2022-08-23 11:39:09

導語:教育學類課程改革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教育學類課程改革論文

一、國家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解讀

1.兒童為本

教師的教育對象是兒童,作為未來的教師要了解兒童、發現兒童、尊重兒童,兒童為本是“以人為本”在教育中的具體體現。兒童為本一方面要求教師要尊重兒童,保障每一個兒童的“學習權”,保障兒童的基本人權,另一方面要求教師要按照“兒童的天性率性發展”尊重兒童的身心發展特點,按照教育的科學規律去實施教育。這是重組教師教育課程內容的重要依據。

2.實踐取向

舊的教師教育課程方案存在著專業意識淡薄、忽視兒童價值、實踐環節薄弱以及培養與實踐脫節等問題[2]。國家教師教育課程標準明確要求強化教育實踐環節,加強師范生職業基本技能訓練。教師是反思性實踐者。教師工作是理論指導下的實踐活動,同時又是教師在復雜多變的實踐情境中通過實踐問題的解決和實踐經驗的反思,而形成自身的實踐智慧、發展教學風格的過程。教育實踐能力是教師專業成長的核心。因此,教師教育課程應當重視個人經驗,強化實踐意識,關注現實問題,把理論學習與實踐反思結合起來。

3.終身學習

我們常說教師要給別人一杯水,自己必須要有一桶水,這種說法已經遠遠落后于時代的發展需要。在知識經濟時代,教師要給別人一杯水,自己必須要有一個活的水源,這就要求教師必須要不斷地學習,具有終身學習的意識,這樣才能具有可持續發展性,源源不斷地為學生提供最新的科學知識。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強調,教師工作是一種“專業”,是“學習的專業”,是“終身學習的專業”。學習的專業需要專業的學習。當今的教師必須成為“終身學習者”。

二、教師教育課程改革策略

1.確立“教-學-做-評”一體化的教育學類課程教學指導思想

20世紀初我國教師教育課程體系開始確立起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我國的教師教育課程一直是按照“老三門”(心理學、教育學、學科教學法)來培養教師的,教師教育課程體系沒有較大的突破。目前教師的培養逐漸由數量型轉向質量型,我國高等師范院校也正處于師范教育向教師教育轉型時期。要真正提高教師教育的質量,最終舉措必將落實于教師教育的內核——課程的改革上。通過改革教師教育課程,培養專業化的教師,這是我國教師教育的主要任務。我國從師范教育到教師教育,走過了百年歷程,無論是職前培養還是職后教育,始終存在學科學術本位與專業職業本位的爭論。百年來,學科學術本位論課程設計始終處于優勢狀態,專業職業本位論課程設計始終處于學院派教育學者的構思之中,未能得到實施。大慶師范學院以教師教育課程中教育學類課程的重構為切入點,從“教、學、做、評”幾個方面全方位地重新構建教師教育課程中教育學類課程體系,采取一系列的教學改革措施,探索培養具較強教育實踐能力的、可持續發展的、懂得教育規律的、會講課的中學教師,建立具有可操作性和實效性的課程教學模式。從“教、學、做、評”四者之間的關系看,“做”是整個教學的基礎,是教學的源頭。學生因為“做”而產生了“學”,由“做”演化出了教師的“教”。“教”和“學”是形式,“教”和“學”的效果如何,需要科學的評價體系呈現?!霸u”是結果。通過教學反思,以“評”促“教”,以“評”促“學”,在“做”中驗證“教”和“學”的有效性,“教-學-做-評”在整個教學中成為一個交互作用的整體,形成了“教-學-做-評”內在統一。

2.整合教育資源,重構“教-學-做-評”一體化教育學類課程的內容體系

《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試行)》的基本理念是“育人為本、實踐取向、終身學習”,將教師教育課程分為三大目標領域:教育信念與責任、教育知識與能力、教育實踐與體驗;確立了學前、小學、中學三級教師教育的六大學習領域。其中職前培養的中學教師教育領域為兒童發展與學習、中學教育基礎、中學學科教育與活動指導、心理健康與道德教育、職業道德與專業發展、教育實踐。整個教師教育課程本科最低必修課學分為10學分,教育實踐不得少于一學期,這些學習領域和相應的課程模塊,為新時期各級各類師范院校培養教師指明了方向。按照《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試行)》的要求,結合我校的實際情況,經過校領導、專家和老師們的多次研討,達成共識,徹底改變了教師教育課程按照以往“老三門”課程開設的形式,整合課程內容,重構課程體系。在課程內容的安排上,緊扣《教師專業標準》《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試行)》《全國教師資格考試大綱》的要求,統籌安排,采取專題式課程模式,突出實踐性和應用性,重新構建適應基礎教育應用型師資培養要求的教學內容。教育學類課程安排如下:兒童發展與學習2.5學分;中學生心理輔導1學分;教育學原理2.5學分;中學課程與教學1.5學分;班級管理1學分;教育研究方法1學分。在重組的這一系列教育學類課程中,注重實踐取向,用案例教學貫穿整個教育學類課程,精講的時候將課程分解為一個個相對獨立的專題,便于學生化整為零地理解和消化講授內容,所講授的內容緊扣《全國教師資格考試大綱》中的知識點,實踐教學的內容則是未來教師必備的基本技能。

3.實踐取向,構建“教-學-做-評”一體化教育學類課程的實踐體系

教師是反思性實踐者,沒有反思就沒有教師的進步,反思實踐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在反思中發現問題,在反思中研究教法學法[3]。所以“好的教師不是教出來的,是悟出來的”。在教學中不是實踐越多越好,而是要在實踐中獲得反思,在反思中不斷提升,是“學、思、行”的有機融合。在研究自身經驗和改進教育教學行為的過程中實現專業發展。教師教育課程應強化實踐意識,關注現實問題,體現教育改革與發展對教師的新要求。教師教育課程應引導未來教師參與和研究基礎教育改革,主動建構教育知識,發展實踐能力;引導未來教師發現和解決實際問題,創新教育教學模式,形成個人的教學風格和實踐智慧。在教育學類課程的不同學科中,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開展不同實踐教學活動。或用案例教學,或引領學生親身實踐,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去實踐,在實踐后用所學理論反思實踐,對自己的教育實踐和周圍發生的教育現象進行反思,對自己的知識和經驗進行重組,將反思和自我專業發展作為一種新的學習方式,滲透于教育學類課程之中。為了實踐能更有效,精講的時候可以實行大班集中講授,實踐的時候實行分班的小班教學。引導學生進行最有收獲的實踐。在教學實踐體系中包含著教師的“做”、學生的“做”,教師基于學生的需求指導學生進行教師和學生合作的綜合的“做”。教和學源于實踐,最后又要回到實踐中進行驗證,因此,實踐成為貫穿整個教學過程的一條主線。

4.以評帶教,以評促學,構建“教-學-做-評”一體化教育學類課程的評價體系

改變傳統的終結性評價,實行跟進式評價,注重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對學生日常學習過程中的表現、所取得的成績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態度、策略等方面的發展及時地做出評價,對學生學習的全過程進行持續觀察、記錄、反思而做出發展性評價。其目的是用評價帶動教師的教、促進學生的學、激勵學生學習,幫助學生有效調控自己的學習過程,使學生獲得成就感、增強自信心,培養他們的合作精神?!皬谋粍咏邮茉u價轉變成為評價的主體和積極參與者”[4]。重視學生在學習中的體驗,強調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作用,強調評價中多種因素的交互作用,重視師生交流。在評價中,教師的職責是確定任務,收集資料,與學生共同討論,在討論中滲透教師的指導作用,與學生共同評價。根據不同的內容,我們教育學類課程采用自我評價、相互評價、教師評價等方式,注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形成每門課的考核標準。評價體系涵蓋教師的自我評價和學生的評價,通過教學評價結果和培養目標的比對分析,教師自覺主動地反思教學,及時調整課程實施方案以便更有效地進行教,學生及時找出差距,能更有目標地學。“評”是一個結果,在教師和學生的“做”中進行驗證,形成一個“教-學-做-評”一體化這樣一個不斷螺旋上升的循環過程。

作者:李黎波耿碧雪單位:大慶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