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學紅色資源轉化思路

時間:2022-04-23 03:34:29

導語:教育教學紅色資源轉化思路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教育教學紅色資源轉化思路

一、紅色資源內容的教育意蘊闡析

紅色資源作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斗爭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遺存,其內容蘊含深刻的思想性、厚重的文化性和鮮活的現實性,呈現三性合一的思想文化教育特性,具有十分豐富的教育意蘊:

(一)豐富的思想政治理論內涵

中國共產黨的思想政治理論從形成到發展的全過程都產生大量紅色資源,可以說紅色資源與黨的思想政治理論相伴隨、相印證。紅色資源的思想政治理論內涵主要表現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及其理論形態的中國化范式展現: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的思想政治理論主要是圍繞黨在各個時期的政治路線而展開,紅色的思想理論資源也在實現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線的過程中形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形成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及其成果———思想,是這個時期產生的主要紅色理論教育資源。這時期物化形態的紅色理論資源非常豐富,以紀念館、紀念館、上海中共一大會址、嘉興南湖中共“一大”會址、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井岡山革命博物館、遵義會議紀念館、延安革命紀念館、西柏坡紀念館、中國革命博物館等為代表,都是具有鮮明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意義的紅色資源。這些紅色資源,無論是實物形態的還是精神形態的,都是內含深刻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黨建理論、政治斗爭的路線和藝術、建軍思想和理論、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等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內容。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黨的思想政治理論主要是圍繞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改革開放路線而展開,紅色的思想政治理論資源也在實現黨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過程中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及其成果———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是這個時期產生的主要紅色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資源。這時期物化形態的紅色資源并不多,主要有鳳陽小崗村大包干紀念館、江西新建縣的“小平小道”、四川廣安的鄧小平故居、江蘇江陰的華西村、深圳的鄧小平塑像廣場等,然而精神形態的紅色資源卻十分豐富,如小崗精神、華西精神、張家港精神、深圳精神、浦東精神等。

(二)崇高的理想信念境界

紅色資源所蘊涵的理想信念教育,其內容重點體現在具有黨建教育意義的紅色資源上,它涵蓋著中國共產黨的光輝發展歷程及共產黨人艱苦卓絕、無私獻身的英勇奮斗精神,展現著共產黨人崇高的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和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如重慶的渣滓洞白公館、貴州的息峰集中營、紅軍長征遺址等,是黨員理想信念教育的鮮活教材;、遵義會議、抗日戰爭等所留下的遺址和文獻,是黨員黨性教育的生動教材;井岡山、大別山、西柏坡、大慶油田、抗美援朝等革命斗爭與經濟建設所留下的遺址,是黨紀教育和廉政教育的深刻教材。這些紅色資源無論是對黨員、師生,還是對廣大群眾,在進行理想信念教育、黨性教育、黨紀教育和廉政教育時都會產生震撼人心的教育作用。當然,上述所列紅色資源的各項教育意義并非各自獨據,而是相互包含并統一于理想信念教育系列,都是紅色資源中最具典型意義的理想信念教育內容。利用紅色資源蘊涵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和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理想信念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能使青年學生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有助于培養青年學生的理想信念、政治熱情、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三)鮮明的思想道德價值取向

作為中華民族脊梁的中國共產黨人,在為民族的救亡與振興而浴血奮斗中所遺留下的紅色資源,有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新民主主義時期的紅色資源誕生于中華民族災難頻仍、艱苦備嘗時期,偉大的抗日戰爭進一步鍛造了中華兒女的堅貞不屈愛國主義精神和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留存下一大批具有愛國主義教育意義的紅色資源及為國獻身的民族英雄事跡,如抗日敵后根據地遺址、平型關戰場遺址、地道戰遺址、狼牙山五壯士、楊靖宇、楊虎城、趙一曼等;社會主義建設及改革開放新時期,抗美援朝、對越自衛還擊戰、西沙海戰、珍寶島自衛還擊戰等保家衛國戰斗遺址以及在社會主義建設中涌現出來的無數愛國英雄。這些不朽的紅色資源,是中華兒女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和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的典型寫照,是永恒的思想政治教育題材。利用并發揮紅色資源中寶貴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精神財富,對于喚醒青年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激發他們的愛國主義熱忱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強烈的現實意義。作為道德楷模的典范性紅色資源,還蘊涵著感人肺腑、振聾發聵的科學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高尚道德觀教育內容,凝結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現時代的先進倫理觀念。在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紅色資源有:、、王進喜、雷鋒、焦裕祿、張海迪、孔繁森等時代英雄的事跡及精神,他們是科學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高尚道德觀的典型化身,是建國以來不同時期對青年一代進行“三觀”教育和道德教育都用得著的最具典型意義的教育資源。在當前多元化思潮影響的時代背景下,更要充分發揮紅色資源的“三觀”教育和道德示范作用,這些紅色資源運用,對于弘揚主旋律,實現傳統美德與時代精神的結合具有無與倫比的教育優勢。

(四)深厚的文化素養蘊涵

紅色資源是一個內涵豐富的概念,不僅包含政治、經濟等內容,還包含著大量的紅色文化。這種紅色文化,不僅表現在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機結合,還表現在創新、創造和求實、求是的新文化創造上。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主要有在根據地、邊區、解放區等紅色區域建立的各級各類學校、所創作的各種文學藝術作品等,這些紅色文化既繼承了我們民族傳統的文化理念,又結合革命斗爭的實踐,不斷推陳出新、發揚光大。紅色文化是中國新民主主義文化的主體,代表著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直到今天,這種紅色文化仍然具有鮮活的生命力,以中國革命作為題材的作品和改編成的電影、電視劇仍受大眾的歡迎,如《長征》、《延安頌》等[1]。在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新時期,這種紅色文化主要表現在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和務實創新的精神文化的形成上。主要有:鐵人精神、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抗非典精神、抗洪抗震救災、青藏鐵路精神、孔繁森精神、中國女排精神等。他們在推進祖國強盛、人民幸福的歷史進程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為新中國創造了可歌可泣的紅色新文化,形成了永遠催人奮進的紅色文化資源。利用紅色文化資源蘊涵的奮斗精神和創新價值觀,可以大大激發起學生的創新欲望和不怕挫折、銳意進取的精神。

(五)生動的實踐育人效能。

紅色資源作為物質形態與精神形態相統一的思想教育資源,在學校實踐育人的環節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大多數紅色資源的存在形式具有直觀性、形象性、生動性及史實再現的特點,可使學生有如身臨其境地體念到革命精神和優良傳統的感染與熏陶,這是學生在第一課堂所無法體會到的。例如,凡參觀過渣滓洞、白公館、息峰集中營的學生,他們都會感受到心靈的震感和思想的洗禮,這是任何一堂思政課的教育效果都不可比擬的。二是通過對紅色資源的考察實踐,可以起到德育過程的感悟和美育作用。戰爭年代的紅色資源大多位于偏遠的山區,環境艱苦,條件惡劣,學生通過親臨其境,很容易感受到當年革命先輩們在艱苦惡劣的環境下生活和戰斗的情境,從而感悟到革命者的偉大抱負和堅韌不屈的斗爭精神;也由于紅色資源大多位于崇山峻嶺之中,學生通過實地考察,也感受到祖國大好河山的美麗風光陶冶,也是一次美育的歷程———深受山美、水美、革命者的心靈美的綜合熏陶。

二、紅色資源的教育利用模式

紅色資源是潛在的教育教學資源,只有經過轉化才能成為教育教學資源,也只有經過教育教學環節的應用,才能成為優質資源,究其原因,一是紅色資源的誕生和存在是歷史的自然產物,并非為教育教學所專有,只有通過轉化,才能發掘其教育意義;二是在于時代的變遷,受眾與社會環境不斷發生變化,部分原生態紅色資源的意義需要經過發掘研究,賦予時代意義的轉化利用,才能為新受眾所接受;三是紅色資源應用于教育教學環節,既有利于提升教育教學效果,亦有利于促進紅色資源的研究應用[2]。由此看來,通過對紅色資源的教育應用,可使之邊際效用最大,發揮作用最佳,進而優化為優質教育資源。如何轉化利用?教育工作者在實踐中創造出許多教育利用模式,筆者為之總結概括如下:

(一)單向灌輸模式

思想政治教育不是自發的而是自覺的活動,而這種自覺是以灌輸為前提條件的,從這一意義上說,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就是灌輸[3]。灌輸的教育模式可以分為單向灌輸模式、雙向互動灌輸模式。單向灌輸模式也稱“直接告知式”教學模式,是比較傳統的教學典型范例,它雖然在教學改革中所獲詬病甚多,但一直不失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手段。其優勢是直接啟迪,信息量大,理論深厚,說服力強。紅色資源并非每個學生都能直接接觸或了解到,大部分更不可能深入研究,唯有借助教師及研究工作者的職業優勢,把紅色資源及其意義“直接告知”學生,使到受教育者在更廣的范圍、更深意義上了解和把握紅色資源及其精髓。

(二)交流互動模式

交流互動式也是一種灌輸模式,“直接告知”式教學的弊端是在傳授式的教學過程中只注重知識和結論的告知方式,教學過程缺乏學生的參與和思考,學生的學是在教師的指揮下被動地聽、記、背,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常常會受到遏制,久而久之,課堂教學就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交流互動式是解決這一弊端的有效方式,它的基本模式是:講授引導+交流互動+自主學習+實踐探究,是一個系列的學習過程。當紅色資源被引入課堂教學時,教師講授引導可以是“直接告知”式,同時加入啟發式引導學生互動交流,啟迪學生利用紅色資源自主學習,進而引發學生實踐探究的興趣。單向灌輸模式與交流互動模式的結合,是當前思想政治教育中最為常用、較有成效的方法之一。

(三)潛移默化模式

潛移默化模式就是把紅色教育資源滲透到相關學科的教學和思想教育活動中去,充分發揮紅色資源的德育功能,重視紅色資源在情感教育中的德育價值,讓學生的心靈在感受紅色資源德育之美中擁有一片純凈、美好的藍天,從而達到思想政治教育預期的教育目標。潛移默化的教育方式主要是通過學生的趣味感與價值觀的形成來實現的。教育理論認為,興趣是教育的最好老師,趣味的教育力量更多地依賴“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種潛移默化的作用,教育的價值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許多紅色資源都具形象直觀性和情感鮮明性,是引起學生趣味感的前提,隨著學生對紅色資源形象和情感的接納,紅色資源蘊含的價值也就潛移默化地轉化為學生的價值觀。紅色資源的遺址、景點;圖片、視頻;文學藝術作品;紅色資源的藝術再現形式,如演講朗誦、歌詠表演、紀念雕塑和紀念館等,都是潛移默化教育的最好題材。教學活動、黨團活動、參觀考察、社會實踐活動等都是發揮紅色資源潛移默化教育作用的有效途徑。

(四)學科滲透模式

紅色資源學科滲透利用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紅色資源為相關學科在教學和科研上的利用提供素材。紅色資源題材廣、種類多、內涵豐富、形式多樣,適合不同學科的研究和教學需要,是學科滲透利用的優質資源,如思想政治教育、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學、歷史學、社會學、教育學、文學、黨史黨建等學科,都是直接利用紅色資源進行研究的主要學科,這些學科無論是科研上還是教學上都離不開對紅色資源的運用,而且學科間經常需要交叉滲透地利用紅色資源開展研究;二是紅色資源通過各學科研究和教學而實現育人功能。紅色資源的育人功能不僅僅表現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科上,還可以通過其他相關學科的交叉滲透運用進行育人,不同學科在運用紅色資源育人上各有其獨特效能,如,思想政治教育學科有直接思想教育作用;馬克思主義和哲學學科更具理論說服和“三觀”塑造功效;政治學、歷史學、黨史黨建等學科更具理想信念教育功能;社會學、教育學等學科更具方法論意義;文學更具人生觀、價值觀影響。因此,學科滲透模式是紅色資源轉化利用的一種重要方式,尤為高校所常用。

(五)全面融入模式

全面融入模式是指紅色資源全面融入學校育人的全過程,做到在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全過程育人中都有對紅色資源的積極運用。全面融入模式表現在教學環節上恰當地運用紅色資源、活動育人中經常運用紅色資源、環境育人中處處可見紅色資源、黨建育人中著重運用紅色資源、實踐育人中深入紅色資源、文化育人中弘揚紅色資源精神。

三、紅色資源的教育利用路徑選擇

紅色資源轉化為教育資源的路徑也是多種多樣的,下列途徑在實踐中被證明是行之有效的,如果和上面的利用模式相結合,則效果更佳。

(一)教材滲透、課堂融入

具體而言,就是將紅色資源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相融合,構建課堂教學、社會實踐和校園文化三元對接的教學模式,并建立科學、有效的評價體系和考核標準與之相配套。其一是在課堂教學中,將紅色資源的內容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中的相關內容相對接,如把《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中的歷史事件與現在的紅色資源聯系起來講授,有條件的,可親臨現場講授;其二是把思政課的講授與大學生社會實踐結合,組織大學生到紅色資源豐富的地區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實現第一課堂與第二、第三課堂知識互補滲透,通過理論聯系實際,讓紅色資源蘊含的寶貴精神和優良傳統潛移默化地滲透到大學生的思想和頭腦中,從而加深學生對理論的認識;其三是通過校園文化活動與思政課堂的結合,讓紅色資源轉化為文化魅力,如開展紅色文化演講活動,組織參觀紅色文化展覽,舉行紅色實踐報告會、定期播放紅色經典電影,舉辦紅色主題攝影展、組建紅色作品讀書沙龍等。這種教材滲透、課堂教學融入形式,既有利于改進思政課建設,提升教學效果,也有利于加強大學生的革命傳統教育、進一步堅定大學生的理想信念。

(二)網絡開發、多媒體應用

借助現代先進信息技術建設一批紅色教育資源網站和多媒體教學課件,以實現紅色資源向教育教學資源的轉化。為了使紅色資源成為學校和各級政府及社會的教育資源,一方面,各紅色資源所在區域的地方政府和社會機構可借助網絡技術,建立紅色網站和遠程教育機構,使紅色資源借助網絡走出深山僻壤,讓更多人通過遠程方式接受紅色資源的教育。另一方面,學校等教育機構可采用多媒體技術建立紅色資源專題教學資源庫,廣納具有紅色資源屬性的圖片、視頻、文本資料、教學課件等電子資源,以供教學教育使用,同時,借助網絡優勢,建立紅色教育網頁,將資源庫中的圖片、視頻、課件和文字資料等到網頁上,供人們瀏覽下載,進行自我學習和教育。此外,有條件的地方,還可通過商業運作模式,開發紅色游戲網站;或利用全維模擬技術,開發網上全維虛擬紅色景點游覽系統等,使授眾在游戲娛樂中“近距離”接受紅色資源教育。

(三)社會實踐、校園文化

社會實踐是利用紅色資源進行思想教育最直接、最受歡迎的途徑之一。利用紅色資源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的方式多種多樣,如:在國家重大紀念日,組織青少年學生和廣大群眾升國旗、唱國歌,參觀瞻仰愛國主義基地、革命紀念館、烈士陵園等,緬懷革命先烈;在黨、團活動日,組織紅色專題教育活動,探訪紅色圣地、拜訪革命前輩;利用節假日組織大學生開展送紅色文化下鄉、下社區活動,與街道文化站聯合舉行紅歌歌詠比賽、“建黨九十周年慶典晚會”等等,培養學生紅色文化教育的實踐能力。校園文化建設是利用紅色文化資源的最佳途徑。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引入紅色教育內容,營造紅色文化氛圍,使紅色資源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處于優勢地位。一是在校園舉辦以紅色文化為主題的文化講座、演講會、知識競賽、文藝會演、主題班會等校園文化活動,以強化紅色文化的教育效果;二是利用學校的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通過開設紅色網站或相關專欄、專題等形式,構建紅色文化教育陣地,以營造紅色文化的宣傳氛圍。

(四)唱閱經典、藝術表現

一是以紅色文化為主題,開展文學、藝術、影視創作活動和演藝活動。不斷推出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紅色文化精神產品,在滿足大學生文化生活需要的同時實現教育的目的和效果。二是以傳唱紅歌為主要途徑來弘揚紅色經典。紅色歌曲有著豐富而深邃的內涵,以其平實的詞句、優美的旋律和簡練的藝術語言,向大家講述著革命故事,傳播著革命真理,弘揚著革命精神,也寄托著革命信念。三是開展紅色經典文學頌讀、紅色經典圖文展示、紅色經典影片賞析、紅色經典演講等系列紅色主題教育活動。通過唱閱紅色經典、藝術表現紅色文化的方式,拓展學生了解紅色文化的機會和渠道,形成唱響紅色經典、傳承紅色文化、弘揚紅色精神的紅色教育氛圍,激發青年學生的蓬勃朝氣和昂揚斗志,抵御各種腐朽頹廢思想的影響,從而牢固其思想信念。

(五)實踐體驗、場景再現

通過對紅色資源的情景模擬、親身體驗和直接感悟是實現教育資源轉化的直接途徑。在紅色資源豐富的地區,都留下了革命先輩和開拓者的深深印記。沿著他們當年的足跡,模擬當時的生活、戰斗、工作場景,會喚起人們對革命先烈和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深切懷念。例如,武漢大學就曾組織大學生開展“重走長征路”的實踐育人活動,在革命老區開展社會調研,深入老區體驗紅色教育,分別前往江西井岡山、湖南劉家坪、貴州遵義、陜西延安等地開展實踐活動,重走紅軍長征路。在實踐活動中,學生通過開展“穿一身紅軍服、吃一頓紅軍餐、訪一個紅軍寨、走一段紅軍路、學一首紅軍歌、感受一段紅軍深情、重溫一遍紅軍誓詞、追憶一位紅軍將領、尋訪一片紅軍戰場、參觀一個紅軍紀念館”的“十個一”系列活動,通過以上情景回放、現場感受、親身體驗,使他們深入領會了長征精神,感受了紅軍的戰斗精神和軍民魚水深情,更真切地感悟到當年紅軍在黨的領導下,艱苦奮斗、積極樂觀、眾志成城、共同御敵的革命熱情,更加堅定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必勝的信念[4]。

(六)各方參與、形成合力

1.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供物質財政保障。政府和學校的財政物資及政策扶持是實現紅色資源轉化為教育教學資源的基礎。地處偏遠落后地區的紅色資源遺址的保護和開發、紅色文化的創作和再現、紅色資源的科研開發等,均需要政府的財政支撐和出臺政策吸引民間資本的投入運作;為了更好利用紅色資源,需要對教師和政工干部進行紅色資源知識培養和實地考察、需要組織學生開展紅色之旅等實踐體驗活動、需要引導教師對紅色資源進行教學和科學研究等,均需要社會和學校的經費支持;在校園開展紅色文化宣傳教育活動,也需要一定的經費投入。因此,政府和學校的財政物資支持,是紅色資源轉化為教育教學資源的基礎和保障。2.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形成育人合力。紅色資源轉化為教育教學資源是一種教育活動,離不開師資隊伍支撐。教師的教育教學活動是實現紅色資源轉化為教育教學資源的前提,沒有教師的教育教學活動,再多的教育資源也只是一種擺設,因而,建設一支高素質的、能利用紅色資源進行教育教學的師資隊伍是關鍵。一支數量龐大的高素質政工型師資隊伍是利用紅色資源開展思想教育的主力軍,如高校政治輔導員、思政課教師、班主任、團委干部等;而為數不少的熱愛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掌握紅色教育資源的師資隊伍是實現紅色資源轉化為教育教學資源的重要力量,如政治學、歷史學、社會學等專業教師和科研隊伍,他們的專業與紅色資源的利用較為直接或接近,他們中許多師資可以成為紅色資源的研究者、教學者和傳播者;此處,社會上許多從事紅色資源保護、開發的專家學者,也是紅色資源轉化利用的特殊“師資隊伍”。3.重視學科平臺建設,提升研究和應用水平。紅色資源的利用研究應走學科化道路,通過學科建設途徑提升其研究和應用水平。目前許多學科都可容納紅色資源的應用研究,如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歷史學、政治學、教育學、社會學等學科都是研究紅色資源利用的最佳平臺。加強紅色資源的學科研究既有利于提高其利用的水平,也有利于拓展相關學科的研究內容和領域。從目前相關學科研究的現狀看,得到學科支撐的紅色資源研究領域,不斷產生較有影響的研究成果,極大地豐富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學資源,為紅色資源的研究利用拓展了前景。但該研究領域有待拓展的空間仍很大,學校和政府科研主管部門應重視對有關紅色資源轉化利用的科研活動提供支持,在學科建設、團隊整合、課題立項,科研經費支持等方面給予適當傾斜,鼓勵更多學者投入該項研究,以提升紅色資源的教育利用水平。4.社會輿論給力,營造良好氛圍。紅色資源的轉化利用功在教育,利在社會,應得到社會輿論的正面支持和推動。社會輿論支撐包括黨政領導的重視;各種宣傳媒體的積極鼓勵和傳播;社會各界對紅色教育活動的接納和支持;紅色資源所在單位對紅色資源研究和教育利用的積極配合等。只有得到社會輿論的支持,大力營造有利于紅色資源教育和研究的氛圍,紅色資源的教育利用和研究才能得到更多人的參與,紅色資源的教育功能才可發揮到最大,教育效果更為彰顯。

作者:林春工作單位:湛江師范學院通識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