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外部性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22 11:29:00
導語:教育的外部性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教育的外部性,是指教育的舉辦和產出除了達到國家和個人的教育目的外,還會給其他社會團體和個人帶來經濟、非經濟的影響,但教育卻不能向受影響社會團體和個人給予直接補償或不必要補償。教育的外部性具有正向性、多樣性、持續性、不易量化性等特性。對教育的外部性進行界定、分類、歸納,可以更好地為解決教育外部性問題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教育外部性;外部性教育
教育是國家發展的不竭動力,為各行各業提供合格的人力資源,促進個人全方位素質的提高,進而促進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這是教育正外部性的眾多影響之一,然而教育外部性也會導致教育資源的使用無法達到帕雷托最優,影響到國家對教育補貼的政策,以及個人對教育的投資。因此理清教育外部性的界定及性質,分析其影響,找出適用于教育外部性內部化的措施,對于更好地發揮教育的功能,更好地解決教育過程中的外部性問題具有巨大的價值。
一、教育外部性的界定
外部性是任何經濟學家無法回避的問題,最初由馬歇爾在1890年《經濟學原理》中提出外部性的概念,經過庇古、科斯等人的批判補充,外部性理論在11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其內涵不斷豐富和發展,其外延也不斷得到擴充,為解釋和解決經濟生活、社會生活中的相關問題提供了理論指導。縱觀眾多經濟學家對外部性概念的界定,無非從兩個角度:一是從外部性產生主體的角度來定義;二是從外部性接受主體的角度來定義。前者代表性的定義首當推薩繆爾森和諾德豪斯的定義:“外部性是指那些生產或消費對其他團體強征了不可補償的成本或給予了無需補償的收益的情形。”第二類如蘭德爾的定義:“外部性是用來表示‘當一個行動的某些效益或成本不在決策者的考慮范圍內的時候所產生的一些低效率現象;也就是某些效益被給予,或某些成本被強加給沒有參加這一決策的人。”在對外部性的研究中,大多采用第一種定義。
教育外部性是外部性外延發展的產物,與醫學外部性、思想政治外部性、政府行為外部性等一樣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同樣影響著人們的教育理念。弗里德曼對教育的外部性作了經典性的闡述:如果大多數公民沒有一個最低限度的文化和知識,也不廣泛地接受一些共同的價值準則,穩定而民主的社會就不可能存在。而教育對文化知識和價值準則這兩個方面,均會做出貢獻。兒童受到的教育不僅有利于兒童自己或者家長,而且社會上其他成員也會從中得到好處。由于無法識別受到利益的具體個人(或家庭),所以不能向他們索取勞務的報酬,因此,存在相當大的“鄰近影響”。盧卡斯則從經濟學角度論述到:當某一勞動者接受教育后,本人的生產效率和收入水平會提高,同時通過“潛移默化”,周圍的人乃至整個社會的生產率會提高,但他并不因此獲得額外報酬。同樣中國學者對于教育外部性也作了類似的論述:王善邁把教育的產品屬性定為教育具有巨大外部效益。一個人接受了教育,不僅受教育者可以獲得經濟的、非經濟的效益,同時社會也可以獲得巨大的經濟與非經濟效益。從維護社會“公平”的角度看,教育是不可“排除”的。因此,從整體上說,教育是一種具有正外部效應的準公共產品。范先佐認為:教育幾乎是完全的“免費午餐”,致使教育部門缺乏自身.的發展動力,收益幾乎全部外在化了。袁志剛認為:教育的外部性就是“其社會收益大于個人收益”。袁連生認為:“教育的間接消費效用,是教育的外部產出或外部效益。”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教育的外部性則具有如下性質:教育的舉辦和產出除了達到國家和個人的教育目的外,還會給其他社會團體和個人帶來經濟、非經濟的影響,但教育卻不能向受影響社會團體和個人給予直接補償或不必要補償。
二、教育外部性的分類
第一,根據教育外部性的影響效果劃分為教育正外部性和教育負外部性。關于教育的正外部性顯而易見,如一所高校校址的選擇會給學校所在地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如促進學校周圍學習體育用品、飲食、娛樂、服裝等服務行業的發展,這些行業不僅僅解決當地居民剩余勞動力的問題,成為當地居民的主要經濟來源,還可提高所在社區的文化底蘊,提高其居民的素質和精神生活質量。近年來,教育的負外部性也越來越得到重視,如以文憑熱引起的假文憑泛濫和社會風氣敗壞;以大學生就業困難所造成的社會負擔,城鄉教育差距拉大造成的教育不公平所引發的一系列社會不公平,特別是近年來高校學生的暴力事件,如2002年的馬加爵事件,給社會帶來了惡劣的影響,并引發民眾對高等教育的憂慮。
第二,根據教育外部性的時空劃分為教育代內外部性和教育代際外部性。通常的外部性是一種時間概念,主要是靜態層面上考慮資源是否合理配置,即指代內外部性問題;而代際外部性問題從動態層面上解決人類代際之間行為的相互影響,這種分類源于可持續發展理念。教育的代內外部性主要關注教育外部性影響的范圍,指對整個社會的深遠影響,而教育代際外部性則主要指教育的長遠影響,即指教育對一個國家,對一個民族的長遠影響。在空間緯度上,教育的外部性可分為:農村教育外部性、城市(鎮)教育外部性;經濟發達地區的教育外部性和經濟欠發達地區的教育外部性;中國東部的教育外部性、中國西部的教育外部性等等。
第三,根據教育外部性的主客體劃分為作為生產者和作為消費者的教育外部性。從教育整體上講,作為教育成果的合格畢業生是具有準公共產品屬性的教育產品,作為生產領域的教育,它就是作為生產者的教育外部性。從消費者角度也可劃分不同類型、層次、屬性教育的外部性,即包括基礎教育外部性、職業教育外部性、成人教育外部性;義務教育外部性和非義務教育外部性;初等教育外部性、中等教育外部性、高等教育外部性;個人外部性和政府外部性。個人消費教育所帶來的外部性影響范圍涉及到個人發展對整個社會的作用,對社會其他人生活的影響。另外教育外部性影響的客體既可以是生產者,如畢業生所在工廠、公司等,也可以是消費者,如受教育者所引發的消費潮流,對其他消費者的影響。
第四,根據教育外部性產生的前提和根源可劃分為競爭和壟斷下的教育外部性、制度教育外部性和技術教育外部性。根據教育外部性產生的前提,可以劃分為競爭條件下的外部性和壟斷條件下的外部性。在教育領域,這種劃分首先要考慮教育在教育產業化和市場化大環境下的產品屬性問題。教育產品是公共產品還是私人產品,或者屬于準公共產品,需要根據教育產品提供的方式來判斷。如果教育產品由政府提供且個人消費不需要購買,如基礎教育中的義務教育、特殊教育、國防教育等,這時的教育產品就是公共產品,從某種意義上教育產品是在壟斷的條件下產生的,其教育的外部性產生的條件也是壟斷。作為補充的民辦學校和私立學校,以及高等教育階段,教育如果不是被免費提供,個人像購買私人物品一樣負擔教育費用,那么這樣的教育就是私人產品,而不管其提供主體是政府還是市場,這時的教育產品具有競爭性,其產生的外部性的前提條件是競爭。但這種劃分不是完全的,教育產品的屬性整體來說為準公共產品,其外部性產生的條件也是復雜多樣的。
根據教育外部性產生的根源,可以分為制度外部性和技術外部性。教育舉辦的本身要依靠教育制度來維持,制度是一種公共產品,具有外部性;一種制度的存在,會影響到其他制度的運行;另外制度的改革,即教育制度的改革,會引發一系列社會變動,這種影響顯而易見,不需贅述。而技術性的教育外部性,更多體現在教育產品上,也就是畢業生個人素質提高帶來的外部效應,最為明顯的例子就是,高校產學研的結合,其研究成果的外部性就是技術外部性。第五,根據教育外部性的狀態劃分為教育單向外部性和教育交互外部性。教育外部性根據影響傳遞的方向可分為,教育單向的外部性和教育交互的外部性。單向的教育外部性指教育對其他團體及個人的外部影響,如一所大學對所在社區的外部性影響,而交互的教育外部性正如一所以城市名命名的大學和所在的城市之間的交互影響,兩者有共同的利益關系那樣,影響力是交互的。如一個城市經濟發達則成為學生選擇這所城市大學的潛在影響因素(從就業前景上看),同時如城市大學具有較高的辦學水平和知名度,也將會成為城市的象征。另外,根據教育外部性的影響狀態,分為穩定的教育外部性和不穩定的教育外部性。穩定的教育外部性是人們通常關注的焦點,也是教育外部性最主要的方面。而不穩定的教育外部性通常有兩種情況,一是教育過程中的偶然事件,二是教育研究成果中所帶來的技術性教育外部性,這在高等教育領域里尤為明顯。
三、教育外部性的特性
教育外部性除了具備外部性的一般特性,如傳遞不通過價格機制、引起他人成本的減少或效用的降低、外部效應與個人收益的不可分割性外,它還具有本身特有的性質。
第一,教育外部性具有正向性。教育同時具備正外部性和負外部性,但是總體來說其正外部性的作用和影響大于其負外部性,這與教育本身的性質和功能相關。教育(學校教育)是根據一定的社會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發展需要,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以培養一定社會(或階級)所需要的人才的活動。國家舉辦教育是為了提高國民的素質,促進個人及社會的和諧發展,為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等各項事業的發展提供可靠的人力資源,促進國家的跨越式發展。因此,教育事業對于受教育者個人以及整個國家來說是一項積極的、意義重大的、不可替代的事業。教育外部性的實質是教育功能的體現,從教育的性質和功能上講,教育的正外部性是人們和國家期望的,也是應有的主流。從另一方面講,教育負外部性的體現大多與教育發展本身的不足相關,解決教育本身發展中的不足,就能較好地減少其負外部性的影響,如教育從文憑本位轉向能力本位,假文憑就會失去市場;合理調整高等教育發展結構和提高其教育質量;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就會得到緩解;促進教育均衡發展和提高教育公平,會逐步縮小地區之間的教育水平差距。隨著教育的完善發展,教育的負外部性被限定在最小的范圍之內,其負外部性的影響也就會被統籌在正外部性之下。
第二,教育外部性具有多樣性。教育的外部性因教育在級別、類型、性質、區域等方面上的不同具有一定的差別,體現其內部多樣性。如在教育級別上,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外部性依次減弱。在教育類型上,教育產業涵蓋不同層次,它們有著不同的外部性特征。一般來說,教育外圍產業的外部性小,如教育核心產業中的職業教育外部性相對較小。在教育區域上,一個地區投資教育,因為市場經濟下勞動力流動性的增強,其他地區也能受益,這就是教育投資的外部性。一般而言,在同一地區,城市級別越低,教育投資的外部性就越大,也即鄉鎮教育投資的正外部性一般要大于縣城的,縣城的要大于省轄市的,省轄市的要大于省會城市的,這是因為,貧困農村和鄉鎮的教育投資越多,教育質量越高,受教育的人向城市級別高的地方流動的可能性越大,而城市級別高的人員向城市級別低,特別是鄉鎮或農村流動的可能性很小。同樣道理,經濟欠發達地區和西部地區教育的外部性大于經濟發達地區和東部地區。
第三,教育外部性具有持續性。由教育外部性的分類可知,教育代際的正外部性是教育外部性的主要方面,這也是政府、公眾、個人大力發展教育,進行教育投資的重要原因之一。從教育——個人——社會的三者交互影響連接可以看出,教育直接作用于個人,教育通過作為受教育者的個人產生對社會的外部性,從而影響到整個社會。在第一個連接教育——個人過程中,教育對個人的影響是廣泛的、深遠的,特別是在終身教育理念的指導下,教育存在于個人發展的整個過程,另外一個方面,教育不僅僅影響到人力資源,即勞動者的素質,還影響到個人的眾多方面,如理財、消費、價值取向、生育觀等。通過個人——社會連接,教育對社會的外部性影響也是廣泛的、深遠的,因此教育外部性具有持續性。
第四,教育外部性具有不易量化性。從教育外部性的影響領域可以看出教育外部性的實質不單單等同于教育的經濟功能。教育外部性的影響是多方面,如促進民主政治的提高、為經濟提供人力資源、鞏固社會穩定和內部和諧以及繼承和創新文化傳統等等,除了經濟方面,很多是難以用數字來量化的,另外許多領域的影響是隱性的,是不易觀察的。因此,盡管薩卡羅普洛斯多次對眾多國家的教育投資收益率進行估量,但這種估量是在某一方面,某一階段上進行的,并不能代表教育外部性動態的全部,整體來說,教育外部性具有不易量化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