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平下網絡教育研究
時間:2022-11-13 10:28:49
導語:教育公平下網絡教育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教育公平作為社會公平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側面反映了社會發展的程度。網絡教育因其具有共享性、開放性和交互性等特點,有利于促進教育公平,為實現現代學習型社會創造先進的學習環境和教學模式。當前,我國教育公平方面存在諸多問題,需要教育者擴大網絡覆蓋面,加強資源共享,準確把握學生學習狀況,提高學習者網絡信息素養和教育公平意識。
關鍵詞:教育公平;網絡教育;互聯網
習在中共開幕式報告中指出,要優先發展教育事業,高度重視網絡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網絡教育作為國家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加快推進教育公平的實現進程,滿足構建學習型社會的要求。
一、教育公平與網絡教育的內涵
隨著時代的發展,教育公平的內涵在不斷地豐富,具有動態性、歷史性、區域性特點。教育公平是指國家對教育資源進行配置時所依據的合理性規范或原則。這里所說的“合理”是指要符合社會整體的發展和穩定,符合社會成員的個體發展和需要,并從兩者的辯證關系出發來統一配置教育資源。教育公平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1)思想方面,全民族不分男女都要有公平享有優質教育的觀念。(2)目標方面,包括教育機會均等和教育質量公平。教育機會均等是指全民為滿足自己學習需求享有平等的機會;教育質量公平是指全民具有平等優質的教育資源。(3)制度方面,主要包括國家在教育制度、教育政策制定和師資力量分配方面的公平。(4)過程方面,主要包括滿足學習者個性化發展需要,使每個學習者得到充分地發展。網絡教育是指借助廣播電視、互聯網和移動通信設備等傳播媒體,進行教學內容傳播的教學模式。它突破了傳統教學模式的時空限制,使學習者可以隨時隨地進行學習。我國著名教育技術學家南國農先生對網絡教育的界定是“主要通過多媒體網絡和以學習者為中心的非面授教育方式”[1]。教育公平在網絡教育領域主要涉及兩個方面:(1)教育機會均等;(2)教育資源均等。所有人通過網絡都能獲得相同的學習材料、教師資源和個人展示機會。網絡教育突破了地區、種族和文化的限制,讓人人都能獲得同樣豐富的教育資源和機會,因此,網絡教育在本質上就是為了實現教育公平。
二、教育公平存在的問題
黨的報告提出要“推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高度重視農村義務教育,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這表明教育公平是黨和國家一直努力奮斗的教育建設事業,是我國基本的教育政策。目前,我國教育公平發展和水平呈現參差不齊的現象,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矛盾性。(一)教育資源的不均衡性。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對教育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具體表現在教育公平上。無論是在城市或農村、發達地區或貧困地區,人們都想獲得相同的教育環境和教育資源。由于我國地區經濟發展不均衡,致使城市與農村、發達地區與貧困地區之間存在著教育起點、過程和結果的差距。在高等教育領域,這種區域差異表現得尤為突出。我國高等教育資源集中于沿海發達地區,100強高校中,東部占63所,西部占12所。根據中國高等教育招生的慣例,每年高校招生數量都會向學校所在地傾斜,且主要生源來自于本地。因此,擁有較多高校的東部地區,能享受到更多的高等教育資源。2015年中國區域高校分布及招生情況,如表1所示。很長一段時間以來,面對有限的教育資源,無論是在政策方面,還是在資金方面,我國對東部地區高校投入要高于西部地區高校。這更加加劇了東西部高等教育差距,從而整體上影響我國高等教育水平的提高。從省際來看,在相同成績情況下,擁有京滬戶籍的東部學生考取高校的機會要遠遠大于其他省份。2015年中國區域高校數量及招生人數占比情況,如圖1所示。雖然國家對經濟欠發達地區的教育經費投入逐年加大,但是這些地區由于自身經濟基礎比較薄弱,不能很好地保障某些學校的辦學條件,有些甚至連最基本的教學和學習條件需要都無法滿足。部分學生上不起學,甚至無學可上。再加上,因自然條件惡劣,很多優秀的教師不想來,也不愿意來,甚至來了也留不住,導致教育軟硬件都無法實現公平。(二)傳統教育的局限性。傳統教學的任務性、工具性、利益性目的突出。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教師的教學任務往往就是強化學生的認知,通過反復灌輸,加大作業量,以及無休止的考試手段,以外在的壓力驅動學生掌握知識,完成教學目標。教師期望學生按照教案的設計來學習,依照教學參考答案回答問題,學生在課堂上扮演著教師完成教案的角色,上課成為了教師演出“教案劇”的舞臺。教師只重視升學率,以相同方式對待所有學生,只要能夠讓學生升入一所好的學校,他們就自認為達到了教學目標,成績成為衡量學生好壞的標準,往往忽略學生的個性化差異。對于學生的獨立思考、創新意識,教師往往不太關注,在某種程度上泯滅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從而導致教育出現不公平現象。(三)高等教育收費制的影響。目前我國高等教育除軍校學員、免費師范生和免費醫學生不收取學費外,其他高校專業都要收取學費,以減輕高校教育費用增加的壓力[2]。雖然學校在一定程度上分擔了教育成本,擴大了招生規模,豐富了教學資源,從戰略上來看有利于教育公平的實現,但是不斷增加的高校學費,對于低收入家庭來說已經達到或者超出了承受能力。《2017中國統計年鑒》顯示:2016年鄉村人口比重為42.65%,人口數為58973萬人,全國農村貧困人口為4335萬人。由此可見,我國農村貧困人口仍然占農村人口7.35%左右。雖然我國已經提出將于2020年消除貧困,但是要根本解決貧困問題還是需要一些時間和過程。不斷增加的高額學費和生活費,讓低收入家庭望而卻步。再加上大學生工作壓力越來越大,不少家庭選擇讓孩子盡早就業,使一些本該進入高等學府進行深造的孩子失去了上大學的機會。
三、利用網絡教育推動教育公平的途徑
教育公平能夠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文化的繁榮和政治的民主,但是作為社會公平的一部分,它又受到社會經濟、文化和政治的影響。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人們不僅想要享受最基本的教育資源,而且還要享有更優質的教育資源,尤其是全民教育、終身教育的思想不斷深入人心。作為一種新型的教育模式,在社會和教育公平的實現過程中,網絡教育更有利于體現其價值。當今世界,云計算、大數據、互聯網等新技術不斷發展,使得利用網絡教育推動教育公平成為可能。(一)擴大網絡教育覆蓋范圍,增強公民教育公平意識。帕斯卡爾在《思想錄》中提到“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價值觀支配著人的一切行動。利用網絡教育來實現教育公平,首先需要增強全民的公平意識。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在京的第4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和《2015年農村互聯網發展狀況研究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到7.5億,互聯網普及率為54.3%。截至2015年12月,農村網民規模達到1.95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31.6%。此外,62.3%的非網民為農村人口,占我國農村人口總數的68.4%,而城鎮地區非網民比例為34.2%,城鄉差異明顯。以上數據表明,城鄉網絡普及率和使用率存在差異,同樣在接受網絡教育的起點上也存在著差距。作為一個人口眾多、差異顯著的大國,需要國家宏觀調控,合理配置資源,增加農村地區網絡教育經費投入,以便縮小城鄉差距,實現教育起點的公平。截至2013年,我國共有68所現代遠程教育試點高校開展了網絡高等學歷教育,網絡教育招生、在校和畢業人數呈現逐年增加趨勢[3]。2014年至2016年,我國網絡教育招生人數、普通高校招生人數以及網絡教育招生人員占普通高校招生人數的比例,如表2所示。雖然三年來網絡教育招生人數比例有略微下降,但是網絡教育招生人數總體呈增加態勢,高等教育的人數和規模在不斷擴大,人們渴望享受優質教育資源的意識不斷增強。公民只有具備了教育公平意識,才能去爭取教育公平的權利,才能具有參與教育公平政策制定與改革的動力,也才能通過網絡教育提高自己的競爭實力。(二)加強教育資源共享,完善學習者起點診斷。學習是一個不斷積累的循序漸進的過程,知識本身也有著從簡單到復雜的邏輯關系,教學實際上就是教師將教材的知識結構轉化為學生的認知結構過程。針對網絡學習者學習新知識時所具備的知識及能力儲備不同的特點,教師要在編制網絡課程時,加強網絡學習者學習準備的診斷環節,努力設法消除網絡學習者的起點差異性。教育資源是影響知識結構轉換的重要因素,教師應在同樣的學習環境中,對不同學生提供具有差異性的網絡學習資源,盡量彌補學生的學習起點差異,讓每位學生獲得相同的學習結果。同時,國家要加大網絡教育投資,提供優質的教育資源,搭建人性化的網絡教育平臺,讓每個學習者能在不受時空限制的基礎上學習最新理論成果。在2006年3月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總理明確指出:促進教育公平,公共教育資源要向農村地區、中西部地區、貧困地區、民族地區以及薄弱學校、貧困家庭學生傾斜。廣東省“圓夢計劃•北大100”項目就是網絡教育促進教育公平的最好例證[4]。(三)提升網絡道德修養水平,更好發揮網絡教育優勢。斯坦福大學校長大衛•喬丹曾說:“我們的目標是使學生不僅擁有做成事的知識和技能,同時也擁有知道應該做什么的智慧。”[5]在自由、開放的虛擬世界里,擁有網絡技能的人可能對社會既有正面影響也有負面影響。在網絡教育過程中,有些學習者由于道德情感缺乏、認知不健全和行為失范,容易在混雜的網絡世界里自我迷失和導致理念偏離。因此,提升公民網絡道德修養,也是規范網絡教育的一門必修課。一方面,面對豐富多彩的互聯網資源,學習者要具有甄別信息的能力,要不斷提升自己的信息素養。另一方面,優質的網絡教育需要具有高超教學技能和高素質信息素養的教育者來實施。優秀的教育者能利用網絡教育平臺發揮出自己的優勢,對培養具備良好道德、高素質的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結束語
黨的提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報告指出教育公平不僅是我國教育的一項基本國策,而且還是社會公平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著名教育學家胡德海先生說:“教育公平的最終實現,有賴于充分的教育機會,開放的、多元化的教育體制和靈活的學校制度,即終身教育的社會環境和體制。”[4]網絡教育為教育公平提供了良好的平臺環境,國家教育部門應大力發展現代遠程教育,從而使受教育者能夠適應社會的發展,成為真正意義上全面發展的人。
參考文獻:
[1]南國農.信息技術教育與創新人才培養:上[J].電化教育研究,2001(8):43.
[2]君子談教育.三類包分配的大學,不僅不收學費還發津貼,家長可以考慮一下[EB/OL].(2018-02-13)[2018-02-15].mini.eastday.com/mobile/180213184005956.html.
[3]百度百科.網絡教育[EB/OL].(2018-06-20)[2018-06-21].https://baike.baidu.com/item/%E8%BF%9C%E7%A8%8B%E6%95%99%E8%82%B2/233200?fr=aladdin.
[4]杜華偉.倫理學視閾下的網絡教育與教育公平[J].電化教育研究,2012(3):14.
[5]楊歡.教育公平視角下網絡教育建設的途徑[J].教學與管理,2017(18):33.
作者:李念 單位:中國人民警察大學
- 上一篇:證券投資基金對股票市場流動性影響
- 下一篇:資產證券化在民辦高校融資中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