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院校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研究

時間:2022-04-12 10:58:39

導語:高職院校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職院校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研究

摘要:教師是教育改革的母機,是學生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泉。高職院校高水平結構化教師教學創新團隊作為新型教學組織,是新時代高職教育改革的基石,是高職教育提質培優攻堅戰的核心,在高水平專業群建設、1+X證書制度實施、推進“三教”改革、“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等方面有著重要意義。新時期高水平結構化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需在科學理念、協同創新、制度供給、團隊文化建設等方面下功夫。

關鍵詞:高職院校;教學創新團隊;建設路徑

2019年1月,國務院印發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提出多措并舉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探索組建高水平、結構化教師教學創新團隊,教師分工協作進行模塊化教學。為貫徹落實《方案》的相關要求,2019年5月,教育部印發了《全國職業院校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方案》,提出未來三年要建設360個滿足職業教育和培訓實際需要的高水平、結構化的國家級團隊。隨后開展了首批國家級教師教學創新團隊的遴選工作,2019年8月,教育部公布了首批122個國家級職業教育教師教學創新團隊立項(培育)建設單位,覆蓋了全國27個省(區、市)。2021年1月,《教育部關于公布〈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任務(項目)承接情況的通知》,顯示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都承接了“遴選360個國家級教師教學創新團隊”這項任務,布點總數達2350個,預計投入經費16.08億元。高水平、結構化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已成為新時期高職教育改革的基石、提質培優攻堅戰的核心。

一、高水平結構化教師教學創新團隊的內涵

上世紀50年代中期,美國在中小學開始推行團隊教學,最早將團隊理論應用于學校。70年代以后,美國又將團隊理論應用于高等學校。90年代中后期,我國一些高等學校開始組建學術團隊或教學團隊。2004年,教育部文件(教人〔2004〕4號)提出了培養高校創新團隊,以加強高校的創新能力和競爭實力。教學團隊的概念則正式出現于《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教高〔2007〕1號),按照這兩個文件的相關規定,國家共資助了483個高校創新團隊,立項建設了1013個國家級教學團隊。這些教學團隊的建設為整合我國高校教育資源,提高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培養創新性人才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方案》中提出探索組建的高水平、結構化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在新時期賦予了結構化、創新、高水平等更明確的要求與目標。(一)結構化是首要特征。“團隊角色理論之父”梅雷迪思•貝爾賓(MeredithR.Belbin)指出,高效的團隊必然由一群技能互補的團隊成員組成。教師教學創新團隊的結構化一方面體現在成員的學緣結構、年齡結構、專業技術職務(職稱)結構、知識技能結構、不同角色的結構等。另一方面,還體現在團隊成員來源結構,須有部分來自行業、企業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和專家、學者。《全國職業院校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方案》要求團隊成員中50%以上是“雙師型”教師,高級專業技術職務(職稱)占40%以上,來自行業企業且有五年以上相關工作經驗的高級技術人員不少于3名。合理的團隊結構能促成優勢互補,擴大跨學科教學和研究的覆蓋面,形成互幫互助與良性競爭共存的內部生態體系。(二)創新是動力之源。創新的本質是突破,是一種創造性實踐行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是不斷創新的過程,創新是社會發展不竭的動力源泉。《方案》為應對職業教育存在的問題與困境提出制度創新,其中至少涉及“1+X證書制度”、職業教育“雙師型”師資聘用、試用制度等十大制度創新[1]。普遍性、獨創性、科學性、艱巨性、綜合性是創新的五個主要特征。職業教育類型的轉變意味著范式的變化,是一種制度創新,要建成專業特色鮮明的類型教育,需要職業教育在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職業教育培養模式和評價制度改革,運用創新思維探索分工協作的模塊化教學模式改革、教材與教法改革,推動課堂革命。教學改革創新的落地,需要創新性教師教學團隊來落實。(三)高水平是建設目標。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簡稱“雙高計劃”)是我國繼普通高等教育推出“雙一流”建設后,在高等職業教育領域的又一次重要制度設計,目的是建設一批引領改革、支撐發展、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職業學校和骨干專業(群)。高水平、結構化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即是“雙高計劃”建設的重要目標,同時也是服務“雙高計劃”建設的重要組織形式,高水平體現在示范、引領新時代高職院校高素質“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深化高職院校“三教”(教師、教材、教法)改革,為職業教育“增值賦能、提質培優”提供強有力的師資支撐。結合上面分析,本文將高水平、結構化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內涵理解為: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在先進教育理念指導下,由知識與技能互補的專兼職教師和來自行業企業能工巧匠組成,能運用創新思維探索分工協作的模塊化教學模式改革、教材與教法改革,推動課堂革命的教學基層組織。

二、高水平結構化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的意義

(一)專業群建設的提速器。專業群建設已成為新時期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提升和創新發展的新啟程。2019年12月,56所國家高水平建設高職院校、141所高水平專業群建設高職院校的公布,開啟了新時期高職院校高質量發展的大幕。當前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正處于一個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的時期,新興產業和新興行業發展迅速,產業之間的關聯度也在持續加大,產業鏈或崗位群之間的界限日趨模糊[2]。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僅靠個體專業單打獨斗已無法滿足高質量、創新發展的新要求,團隊作業方式已成為高質量人才培養的基本策略。高水平、結構化教師教學創新團隊的價值在于根據專業群的性質和要求,對接區域行業企業工作崗位和工作標準,創新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模式,適應產業轉型升級與產業集群式發展趨勢,培養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高水平專業群建設離不開高水平教學創新團隊的支撐,高水平、結構化教師教學創新團隊,是專業群高質量發展、特色發展、持續發展的提速器。(二)“1+X證書”的助推器。“1+X證書”制度是職業教育作為類型教育的重要體現,是推動新時期職業教育改革的重點,是國家職業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1+X證書”制度核心特征是“書證融通、育訓結合、多元評價”。書證融通要求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培訓內容和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課程設置有機融合,需要教師能很好地掌握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標準并能開展教學培訓活動,因此,教師要不斷提升教學能力來適應教學內容、教學組織形式、教學過程、教學和實踐場所的變化[3]。育訓結合將打破我國職業教育典型的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二元結構教育體系,校內外的教育SHIZIJIANSHE師資建設培訓可以互通,進一步強化職業教育體系的培訓功能,服務于學生的可持續性生涯發展。作為教師來說要面對不同的教育對象,提高培訓能力,提高培訓質量。多元評價來源于“1+X證書”制度主體的多元化,對高職院校教師來說,教育教學水平將受到政府部門、高職院校、行業企業、培訓評價組織的多方評價。“1+X證書”制度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人才培養模式、教學內容、評價模式等多方面的改革,是教師個體無法完成的任務,必須有一支結構合理、深刻理解“1+X證書”制度內涵和意義的教師教學創新團隊來服務學生“1+X”的學習,助推“1+X證書”制度順利實施。(三)“三教”改革的助跑器。推進教師、教材、教法改革是高等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切入點。教師、教材、教法三者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解決“誰來教”“教什么”“怎么教”這三者構成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與評價的邏輯閉環。教師是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母機,是“三教”改革的關鍵;教材是課程建設與教學內容改革的載體;教法是改革的路徑,教師和教材的改革最終要通過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與手段的變革去實現[4]。高職教育作為一種類型而存在,“教什么”“怎么教”是一個需要深入研究的問題。“教什么”屬于課程建設范疇,高職教育要深度推進能力本位課程建設,強化職業能力開發與實施是課程改革的主要突破點。真正的能力本位課程要求直接把職業能力清單作為教學內容,即每種職業能力就是一個教學模塊,而不是僅僅把職業能力作為教學目標[5]。“怎么教”屬于教學論范疇,要著眼于促進課程系統與教學內容的優化,通過高水平、結構化教師創新團隊建設,形成教育教學改革的合力,推動學校與企業的深度合作,開發課程、重構教學流程,實行項目化教學、情景式教學、工作過程導向教學,打破學科教學的傳統模式。“三教”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高水平、結構化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已成為推進“三教”改革的助跑器。(四)“雙師型”隊伍建設的加速器。高職教育改革發展呼喚高水平的“雙師型”教師隊伍與之相適應,而高職院校教師的專業發展實際狀況卻并不理想。“雙師型”教師和教師團隊短缺,已成為制約高職院校高質量發展的瓶頸。2018年我國高職院校專任教師有49.8萬人,“雙師型”教師占比為39.7%。距離《方案》提出的“雙師型”教師占專業課教師總數一半以上還有較大的差距。《2019中國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也指出:高職院校生師比不達標、雙師素質教師和高級職稱教師比例過低等現象仍然存在,師資的專業結構和專兼結構也亟待優化。“雙師型”教師培養是一個漸進性、持續性提升的過程,覆蓋職前培養、在職培訓、實踐鍛煉的全階段,是教師從“能上課”到“會上課”再到“上好課”的優秀教師,提高實踐教學能力,成長為行業專家、技術權威的過程。近年來,高職院校大量招聘了具有研究生學歷的應屆畢業生,雖然采取培訓、培養、下企業等多種途徑提升教師的生產實踐技能,但“雙師型”教師發展一般都是處于自身摸索的狀態,缺乏教學團隊的支撐。隨著國家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時期,產業技術革新加快,行業企業的生產技術日新月異,信息技術的發展,“互聯網+教學”也必將成為課堂教學的常態。結構化教師教學創新團隊能與外部社會環境進行廣泛的交流與溝通,能及時了解和掌握行業企業發展的最新動態,進而能夠更好地滿足學生對職業技能的需求。高水平結構化教師教學創新團隊不僅是為學生提供所需技能的一種手段,更是促進教師自身專業發展的一種方式,教師融入教學創新團隊,做團隊的建設者,團隊成員相互促進自身專業發展,必將加速“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

三、高水平結構化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的路徑

(一)科學理念: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的前提。推進高等職業教育現代化,重在理念、要在行動、貴在創新。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是師資隊伍建設的重要方面,首先要樹立堅持黨的領導、扎根中國大地辦職業教育的理念。強化師德師風建設,把團隊教師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職業道德品質擺在首位。其次要樹立遵循職業教育發展規律的理念。職業教育作為類型教育擁有獨立的知識技能體系,產教融合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主要方式,高職院高水平、結構化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要根據類型教育自身發展特點和基本要求做出團隊建設的總體規劃。最后要樹立立德樹人、促進學生發展的理念[6]。為國家經濟發展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是高職教育價值取向,高職院校要成為培養“大國工匠”的主陣地,要根據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特點,開展人才培養、專業課程建設、模塊化教學、人才評價機制等教育教學改革,促進學生發展。(二)協同創新: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的核心。“協同”是指將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不同資源或者個體進行協調,從而使其能協調一致地完成某一目標的過程或能力[7]。高水平、結構化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需要協同創新是職業教育“跨界”這一特點決定的。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要充分發揮團隊教師之間協同,團隊與企業、行業機構之間的協同,把產業、行業、企業的先進技術、優秀文化、產業發展等元素融入高職教育教學各個環節,最大效力推動教師教學創新團隊發展。教學創新團隊的高水平取決于所有團隊成員形成的合力。沒有完美的個人,但有完美的團隊,靠教師“單打獨斗”的教育已成為歷史。高職院校教學團隊一定要充分發揮團隊成員結構化特點,發揮每位成員的優勢和專長,建立互動合作的機制,形成一個相互合作又分工協作的教學共同體,發揮團隊成員的協同作用[8]。產教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需要學校與行業、企業的深度合作,產教融合型企業建設要求企業開展實質性校企合作,構建校企命運共同體,為教師教學創新團隊與企業、行業協同創新提供堅實的基礎。要充分發揮行業企業在高職教育教學改革中的協同創新作用,行業企業要深度參與人才培養方案制訂與完善的全過程,切實參與到項目化課程與活頁式教材建設、職業技能等級標準的制定、校內外實訓基地建設以及教學資源庫建設等教育教學改革中去。(三)制度供給: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的保障。制度是指在一個社會組織中要求其成員共同遵守的辦事規程。高職院校培育和建設一支高水平、結構化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必須根據教學團隊建設的規范要求,建立對團隊建設具有指導性和約束性、鞭策性和激勵性、規范性和程序性的制度體系。職業教育管理的最大特點就是辦學的開放性、綜合性、靈活性。高水平、結構化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作為一項系統工程,制度建設需要校內各部門的相互協同,創新團隊建設需要有創新的管理制度體系,要從管理轉變為服務。如杭州科技職業技術學院2020年3月新出臺的《高水平結構化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方案》,從總體目標與要求、建設任務、團隊負責人的培養與選拔、立項條件、教師培訓、激勵機制、考核評估、資金保障、示范推廣等方面做出頂層設計,在建設流程上,按申報—立項—建設—中期考核—再建設—評估驗收—確定的創新方式,加強建設過程的服務指導、強化過程評價。在考核評估中以高職院校教育教學改革成果為導向,設立15個可選的標志性成果,根據團隊本身的情況,完成8項為最低建設標準。(四)團隊文化: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的關鍵。團隊文化是指團隊成員在相互合作的過程中,為實現各自的人生價值,并為完成團隊共同目標而形成的一種文化。團隊文化是教學創新團隊構成要素之一,凝練富有特色的團隊文化是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教師教學創新團隊的生命力、創新的動力來自團隊成員富有創造性的勞動[9]。學校和團隊都要塑造有利于激發團隊成員主動性和積極性的文化,團隊成員要積極營造團隊文化,并滲透到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實現文化育人。高職院校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可以從三個方面凝練富有特色的團隊文化。一是體現產教融合的文化。結構化的教師教學創新團隊成員中少不了來自合作企業的專兼職教師,團隊建設需要整合學校、企業的各種資源,團隊文化要將學校的校園文化與合作企業的企業文化相互交融,形成獨特的教師教學創新團隊文化。二是弘揚工匠精神的文化。“工匠精神”是一種精益求精、力爭極致的精神理念。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中培育工匠精神,對于建設高水平團隊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對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三是體現專業特色的文化。教師教學創新團隊一般都以專業為單位進行組建,不同專業對學生有不同的能力和素質要求,團隊文化需要與專業特色相融合。高職院校高水平、結構化教師教學創新團隊是一種新型教學組織,它的建設是一項系統而復雜的工程,不只是形式上的組建,更重要的是加強團隊的內涵建設。

2020年底,教育部公布全國29項職業院校教學創新團隊建設體系化課題,進一步開展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研究。2021年1月,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司長任友群在教育部新聞會上指出,目前也已建立省級教師教學創新團隊229個、校級1200余個、省內團隊協作共同體40余個。高水平結構化教師教學創新團隊需在建設理念、協同創新、制度供給、團隊文化等方面下功夫外,在團隊負責人培養、團隊運行機制、團隊激勵機制等方面也需進一步研究與實踐。

參考文獻:

[1]姜大源.跨界、整合和重構:職業教育作為類型教育的三大特征[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7):9-12.

[2]丁金昌,陳宇.高職院校“以群建院”的思考與運行機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3):122-125.

[3]李國成,壽偉義.1+X證書制度背景下職業院校教師專業發展面臨的挑戰與應對[J].河北職業教育,2020(1):106-108.

[4]翟帆.2019歲末,復盤職業教育改革“大棋”[N].中國教育報,2019-12-30(11).

[5]徐國慶.“雙高計劃”高職院校建設應主要面向高職教育發展的重難點[J].職教發展研究,2020(1):1-7.

[6]向燕玲,李國成.1+X證書制度背景下高職院校教師發展路徑新思考[J].新疆職業教育研究,2020(3):44-47.

[7]宋昊.新時代我國社會救助多元主體協同機制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20.

[8]邵建東.高職院校教學團隊建設的誤區及對策[J].中國高教研究,2013(4):99-101.

[9]徐旦.職業院校教學團隊文化建設的邏輯路向和基本策略———基于組織文化理論視域[J].職教論壇,2016(29):38-42+46.

作者:李國成 徐國慶 單位:杭州科技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