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6篇
時間:2022-11-20 09:11:52
導語: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6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工學結合模式的內涵
工學結合在近幾年來不斷被各大高職院校所提起,它的出現為職業教育現代化發展指明了方向。工學結合指的是通過充分利用學校和企業兩種不同的教育資源,使學生邊學習理論知識邊定崗實習工作,從而全面有效的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職業能力。學生在兩種不同的場所開展活動,既學到了知識,又豐富了實踐經驗。這兩種學習活動互相之間既存在著區別又緊密的聯系著,它是一種“學中有工、工中有學”,彼此互動、相互促進的過程。其中“學中有工”指的是讓學生邊學邊做,以學習為重點,充分掌握專業基本技能;“工中有學”,指的是在充分的指導下進行工作,以工作為重點,對掌握的專業技能進行鞏固。
二、發展“工學結合”培養模式的意義
工學結合培養模式以有效的滿足社會以及產業界對所需崗位人才所具備能力的培養為主要原則,通過職業性分析充分明確所要達成的目標開展實踐行為,圍繞學生這個中心,將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以及企業、社會的育人功能進行充分發揮。它的出現改變了傳統的教育理念與管理,使教育理念和管理變得更加多元化、使學生的角色由單一變成雙重化、使教師發揮的作用更加多樣,同時也引起了教學內容、方法、過程等方面的改變。由此可見,“工學結合”不僅是一種先進的教育理念,而且還是培養技能型人才有效模式,不僅是高職院校培養學生技術技能的有效方式方法,也是學校開展實踐教學的重要途徑,工學結合培養模式的出現為高職院校教學和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以及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提升提供了寬廣的平臺。
三、“工學結合”培養模式在學生管理中常見的問題
1.學生由于心態不平衡而產生很大的思想波動。大學生在進入崗位前經歷了十幾年的學習生涯,“工學結合”模式下,學生由單純的學生轉變為了學生與員工的雙重身份,這樣的變化難免會使學生心理上出現不適應。學生到企業以學徒的身份進行頂崗實習,這種身份很可能粉碎了他們的夢想,使他們認識到夢想與現實的差距,現實中的學徒地位連一般工人都不如。加之,企業與學校之間沒有建立有效的協同機制,學校開設的課程以及制定的實習任務嚴重偏離了企業所追求的目標,這樣使得學生在實習過程中對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產生疑慮,從而在思想上出現很大的波動。
2.學生的日常管理無法有效開展?!肮W結合”這種教學模式的改革不論是對學校還是對企業來說都是比較新的嘗試。然而校企雙方如果沒有建立相應的機構共同對學生進行管理,那么會導致這種教學模式在實際應用中,不論是在實訓安排和指導、過程監控、效果考核等方面的分工與協作方面還是在職責與權利劃分中都會無法明確。最終導致學校無法深入企業全面對學生進行有效的管理,而企業本著自身目標和利益的考慮也不會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去管理學生。從而形成了一個管理真空時段,簡單把學生推到社會上實習就是“工學結合”。另外,學生們被分配到不同企業進行定崗實習,由于企業的管理、生產的不同,學校很難統一標準對學生的實習情況進行考核,這給教學質量的監控提出了難題,當前很多院校多以末端的檢驗階段作為工學結合模式質量管理的評價依據,而對于學生實習過程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監控,這對工學結合的實際效果造成了不良影響。
3.學生的人生定位和職業價值觀受挫。當前高等教育已經由過去的精英化教育轉變成大眾化教育,這樣導致了大學生就業競爭的日益激烈,高職學生對于自己的個人價值的觀念也變得更加現實。但是由于監管制度架空,他們處于企業而又不享受企業的福利待遇,負責教師不能兼顧思想政治輔導員的雙重作用,無法幫助學生疏導思緒。學生很容易陷入自卑,對自己堅持的理想目標產生動搖,隨之也會對“工學結合”教學模式的實際意義產生疑慮,理想與現實的鮮明差距逼迫他們不得不對自己的人生定位和職業價值取向進行不斷思考,這樣最終導致他們對自己的專業產生懷疑。
四、解決“工學結合”培養模式下學生管理問題的思考
1.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提高管理水平。學校要深入研究“工學結合”的規律,積極探索與之相適應的學生管理方法。為了使學生從思想上消除對自身價值的疑慮,從而更好地去主動學習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學校要做好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學實習。創造條件進行人物訪談,在學生進入實習崗位之前,學校要盡可能多地組織企業的成功人士進行優秀畢業生以及實習生的優秀代表來給學生做一些專題報告,介紹一些實習經驗,幫助學生更好地進入實習狀態。對學生開展入職前動員教育和崗前培訓,增強學生對工學結合模式的認識和了解,對學生進行的動員教育和崗前教育是適時的,是有助于學生擺正身份,找對自己的位置。
2.加深對高職教育規律的認識,加大對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培養。高等職業教育對學生的培養與普通高校的理論型、設計型人才培養以及中職教育的操作型人才培養不同,它需要與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要求相適應,要求成才的學生在對本專業的基礎知識和專業技能全面掌握的基礎上,還要具備從事本專業工作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從而能夠更好的為生產建設管理第一線服務。為了實現這個目的,需要明確定位高職教育的價值以保證其穩步發展。首先,要充分認識到校企之間的內在關系,把握好企業的需求,培養出企業渴望引起的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人才;其次,除了注重學生的從業能力以外還要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從而實現全面素質教育的目標。
3.建立適合“工學結合”的彈性管理體系。教師是實現教學改革的主導,彈性學制的實行對教師的知識儲備、教學能力及教學的適應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職院校需要進一步完善自身的教學管理體制,促進教學改革,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以及教師的教學熱情。
3.1完善工學結合的教學管理運行制度。由于工學結合過程中的“工”的存在不確定性,高職院校的教學管理運行要更加的靈活,更加開放,以社會對人才需求的實際出發,適時地本院校的教學內容及計劃進行調整以滿足企業的需求。
3.2建立與工學結合相配套的教學質量監控制度。高職院??梢匝埿袠I企業代表成立院聯合督導小組對指導教師、頂崗學生的到崗率和工作日記進行巡回督查;也可以通過吸納學生及家長、用人單位、行業專家、政府部門及新聞媒體等建立社會綜合評價系統,從而對教學與管理進行不斷改善。
五、結語
在當前我國校企合作機制尚不完善形勢下,高職院校要立足本職,遵循“以人為本”的辦學原則,積極吸引企業參與職業教育,主動將行業企業要求反映在教學過程中,在高職學生“工學結合”培養模式上進行積極而有效的探索與實踐,為工學結合的良性發展作出貢獻。
作者:聶朝娟 單位:楊凌職業技術學院
第二篇:以人為本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探討
一、以人為本管理的內涵和價值
(一)以人為本管理的內涵
從高職院校學生管理的角度來看,所謂以人為本管理,就是高職院校在開展學生管理工作過程中,將“人性化”和“人本化”融入到學生管理當中,通過認識學生、尊重學生、關愛學生、激勵學生,充分發揮管理者與學生“兩個主體”的作用,更加高度重視教育和引導,更加高度重視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步入更加科學化的軌道。
(二)以人為本管理的價值
一是有利于提高管理成效。以人為本管理實質上就是一種剛性管理與柔性管理的有機會結合,從根本上來說,以人為本管理就是“以學生為中心”的管理模式,這種管理模式能夠更有效地激發學生自我管理的意識和能力,進而能夠提高整體管理水平。二是有利于提升學生素質。高職院校在開展學生管理過程中,通過實施以人為本管理,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特別是通過學生參與到管理工作中來,能夠培養學生發現自身問題、分析自身問題、解決自身問題的能力。三是有利于完善管理制度。制度具有根本性和穩定性的重大作用,以人為本管理能夠使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制度更具完善性,能夠推動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制度改革、創新與發展,特別是對于改變過去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制度由學校制定和實施的“單向性”,向學生參與制度建設的“雙向性”轉變,實現由義務本位向權利本位轉型。
盡管目前我國各級各類高職院校已經將以人為本作為學生管理的重要模式,而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深入分析當前高職院校以人為本學生管理工作,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需要一些高職院校引起高度重視,并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認真加以解決。具體說,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問題:
(一)以人為本管理重視不足
個別高職院校在開展學生管理工作過程中,對以人為本管理不夠重視,缺乏以人為本學生管理工作的深入研究和探索,直接導致以人為本學生管理無法得到有效的落實。比如從個別高職院校開展以人為本學生管理工作的情況來看,由于缺乏足夠重視,存在著形式主義的現象,高職院校在管理過程中,仍然從自身有利于學校管理的角度出發,還沒有將有利于學校管理、有利于學生發展作為重要的管理目標,必然導致以人為本管理無法取得良好的成效。
(二)學生主體作用發揮不足
高職院校以人為本學生管理工作,必須著眼于實現學生的個性發展,調動學生參與管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兩個主體”的作用得到有效的融合。但目前很多高職院校在開展學生管理工作過程中,對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缺乏深刻的認識。從某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制度的調查來看,在制定管理制度的過程中,學生的參與度較低,90%左右的學生都沒有參與到學校制度的制定方面,這就使得學生對制度制定的過程、目標、內容等不了解,因而也無法更好地調動學生參與管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以人為本管理環境不優
從目前我國一些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來看,目前還沒有創造良好的環境,普遍缺乏服務意識,導致以人為本管理無法取得良好的成效。比如目前一些高職院校在學生管理方面還沒有將以人為本納入到校園文化建設當中,學生缺乏參與管理的制度和平臺,特別是個別高職院校在開展學生管理方面仍然存在著一定的“官本位”思想,這與以人為本管理的“人本位”思想相悖,必然導致高職院校以人為本管理缺乏科學性和系統性。
三、創新高職院校以人為本學生管理工作的有效路徑
(一)創新以人為本管理理念
隨著我國“人才強國”戰略的全面深入實施,高職院校在開展學生管理過程中,應當將以人為本落實到學生管理的各個方面和各個環節,積極創新以人為本管理理念。這就需要高職院校在開展學生管理工作過程中,要將剛性管理與柔性管理緊密結合起來,特別是要改變過去以“命令”和“規范”為主的管理模式,正確處理好“管”與“理”的關系,切實把學生當作服務對象,積極探索有利于服務學生的有效路徑。比如高職院校要改變從學校角度制定制度的錯誤理念,通過座談、走訪、電話、短信、微信、微博等平臺,建立與學生的溝通機制,注重從學生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使學生成為管理的參與者、監督者和執行者。
(二)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師生之間的情感關系對于整個教育過程具有巨大的調節作用,師生關系對學生的個性發展所起的作用,往往取決于教師的領導方式和態度。要想更好地加強高職院校以人為本學生管理工作,就必須創新“主體管理”模式,在學生管理過程中,學校和管理者要把教導、引導、開導作為重點,使高職院校學生管理朝著人性化的方向發展。這就需要高校在學生管理方面要高度重視學情調查以及分析,科學設計管理方案和管理計劃,既要尊重學生的想法,又要吸引學生的意見和建議,同時也要建立良好的師生溝通、合作關系,進而使學生管理工作更具導向性。
(三)打造以人為本管理環境
高職院校以人為本學生管理工作,應當是以激勵、引導、溝通和服務作為重點,特別是要把服務作為以人為本學生管理的重要創新性舉措,打造管理環境。這就需要學校要創新學生管理模式,特別是要改變“行政化”的管理體制,將公平、公正、公開作為學生管理的重要原則。在管理過程中要積極培養學箋公正理念,大力倡導學生管理工作公共性和無私性,弱化學生管理工作的“功利性”,使學生管理工作“育人以德”的作用得到更加有效的發揮。打造以人為本管理環境,還要學生管理改革、創新座談與征求意見活動,加強與學生的互動,更多地吸收他們的意見,在高職院校形成競爭、向上、創新的氛圍,讓學生獲得成就感、歸屬感和認同感,這對于加強高職院校以人為本學生管理十分重要。在我國大力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的新形勢下,特別是在高職學生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發生深刻變化的新形勢下,高職院校應當進一步加深以人為本的認識,特別是要從當前高職院校以人為本學生管理存在的突出問題入手,進一步提高以人為本學生管理重要性的認識,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打造以人為本管理環境,推動以人為本學生管理工作取得新的更大的突破,使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步入更加良性發展的軌道。
作者:王大偉 單位:南通航運職業技術學院
第三篇:高職院校頂崗實習學生管理工作的探索
1做足實習前的實習動員功課
1.1學生層面的動員
大學生的校園生化環境與企業實習工作環境反差很大,一部分學生知道實習要吃苦受累,在實習前抱有抵觸情緒,到了實習過程中,紀律作風渙散;還有一部分學生對社會工作有向往的心理傾向,但是內心沒有做好吃苦耐勞的心理準備,到了企業實習一段時間后就沒了實習的動力。這些心理問題都是實習過程中不穩定的因素,因此實習前的實習動員工作及心理調試尤為重要。每次實習出發前,學院都安排2次學生實習動員會議。一次動員會議要給學生明確頂崗實習的重大意義。通過解讀教育部文件、學院的專業人才培養計劃等使學生明白高職的頂崗實習是專業教學計劃的組成部分,頂崗實習有利于進一步推進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開展。通過對大學生就業現狀分析及實習過程的專業素養提升說明使學生清晰頂崗實習可了解企業概況和企業的規章制度、企業文化,熟練掌握相應崗位的操作技能,形成職業能力和養成職業素養等使學生明確實習帶來的收獲:參加頂崗實習后,在專業技能、企業管理制度認知、團隊合作觀念、團隊間的溝通能力、吃苦耐勞精神的磨練、良好生活習慣養成、家庭責任感、就業自信心及社會適應能力等諸多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同時企業在人才招聘時非常青睞有企業實習經歷的畢業生。并分享前幾屆優秀實習學生成功案例。第二次實習動員,主要是通過影像、圖文資料使學生預知實習的各個崗位的工作情況;實習過程中不同崗位存在的安全隱患、如何規避不安全事故。要特別強調是學生在企業頂崗實習期間所具有的雙重身份,既是學校學生又是企業的準員工(或稱實習員工),為此,必須接受企業與學校的雙重管理,并要求學生學習相關企業管理制度及勞動法等有關知識,必須遵守崗位操作規范,注意文明生產與勞動安全,指出實習過程中可能遇到的那些困難,如何解決這些困難。使學生在實習之前對實習安全的認識有很大的提升,對實習的困難做好心理預期準備。同時對不同實習階段會出現的心理問題,進行分析、引導,以縮短實習過程的不適應期。
1.2教師層面的動員
“2+1”模式的頂崗實習時間較長,要同時安排部分專業課程到實習過程中,每次頂崗實習學院都安排多名專業教師和輔導員分批次的到企業參加實習指導與管理。召開實習管理教師會議,明確教師實習管理工作職責,要求加強實習管理的責任心,每名管理教師要將每天的管理工作形成管理日志,實習結束后要對教師的工作記錄進行檢查,同時由學生給每名實習管理教師做出工作評價。強調每批次的多位老師間的工作配合及整個實習管理過程的管理尺度要一致(從嚴管理)。讓管理教師明確不同實習階段學生的心理變化特征及應對輔導措施。
1.3家長層面的動員
每次頂崗實習安排前,學院都會給每名家長發一封“關于頂崗實習工作安排說明”信件。明確說明:實習的意義、實習的時間安排、實習企業和實習崗位的情況、實習的待遇、實習過程中學生利益的保障等。家長動員做好后,實習過程中,學生的實習的異常情況學院也及時和家長溝通,家長都會大力支持和老師一起做好學生的教育工作。
2加強實習過程的全方位動態管理
2.1加強學生干部隊伍建設,全面提升實習學生管理輔助作用
學生干部是實習管理教師的得力工作助手,對學生干部一定要加強指導,要發揮好學生干部在實習中的模范、標兵作用,還要樹立學生干部在同學當中的威信,使學生干部成為學生中存在的問題收集、解決的責任人。我們在實習中成立學生干部組織,并明確各部學生干部職責。威職實習管理學生干部組織機構(黨團組織):團支部書記:協助管理教師做好學生干部的管理,協助老師做好學生管理工作,負責帶領各部成員進行日常管理、文體活動開展及考勤匯總;學習部成員:協助老師做好課程學習的學生組織、考勤、作業收交,學習反饋;紀檢查部:協助老師做好日常實習紀律的督導、安全工作的督導檢查。主要負責常規工作例會會議組織、考勤;上下班站隊督導、廠內工作安全督查;舍管部:協助老師做好宿舍管理工作,負責衛生的檢查、記錄;優秀宿舍的評選;文宣部:協助老師做學生業余活動的開展,主要負責日程文體活動的策劃、組織、宣傳工作。
2.2實習過程全程跟蹤,實施半軍事化學生常規管理
對于頂崗實踐期間的實習及生活管理,部系每月安排一名輔導員老師,幾名專業教師組成管理小組,對整個實習過程做到全程跟蹤實施“半軍事化”管理與服務。管理小組每天負責學生早起后的宿舍衛生整理、早就餐管理、入廠前的點名、安全事項強調、排隊入場、工作期間的崗位考勤檢查、工作規范指導、下班后的集合點名、學生文體活動組織、組織晚上的工作總結、就寢前的宿舍檢查系列工作。輔導員實習管理工作職責:(1)做好學生上崗前的思想教育動員,進行法規與制度教育、社會公德、工作紀律等方面的教育;進行實習意義、實習任務、能力目標、素質目標等方面的教學目標教育。(2)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教育與管理。重點是加強安全方面的教育與安全監護、管理。每周要召開一次全體實習學生的安全例會,定期做好學生的心理輔導負責。(3)通過實習指導教師了解頂崗實習學生的基本情況,掌握學生的基本信息,建立健全實習學生管理臺賬;協助企業安排好學生的衣食住行,確保學生安全穩定到達實習崗位。(4)協助企業及指導教師進行崗位分工,組織學生進行崗前安全及廠規廠紀培訓;協助指導教師對每天上崗學生進行考勤,發現有無故缺勤學生,立即落實原因并做好詳細記錄。(5)嚴格執行請假制度。協助實習班級補課期間的學生教育、管理、考核。(6)每天晚上,了解學生頂崗實習動態,掌握學生心理動向信息,耐心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并積極與企業人員溝通,為學生順利實習做好基礎性工作。(7)充分發揮學生會干部、預備黨員的模范帶頭作用和自我管理能力,全天候陪同學生,確保所管轄學生不離開自己的視線。落實“每天四考勤”規定,即上午、下午上班前15分鐘各考勤一次,晚自習期間考勤一次,熄燈就寢前考勤一次。(8)做好學生宿舍的管理。指導學生做好宿舍的文化建設與衛生保潔。帶領學生干部做好宿舍衛生及安全的檢查、考核。每周評出部分優秀宿舍,予以表揚獎勵。(9)輔導員與指導教師應加強溝通,共同組織每晚對的“情況通報會”,對一天來各班級的工作、教學、生活、紀律等方面發現的問題進行通報。(10)發現一般性問題時,及時處理,防止問題擴大化、嚴重化;發現重大問題時,應及時與企業主管人員聯系,商討解決辦法,同時報告領導,請示處理辦法。協調解決學生實習期間其他突發問題。(11)制定實習期間的學生教育活動配當,有效利用好學生業余時間,豐富學生的業余文體生活。(12)實習結束前,根據《學生常規管理考核辦法》,完成對學生實習期間常規管理的考核成績報告。
專業指導教師工作職責:(1)熟悉企業工作環境,清晰每一名本專業學生的實習崗位狀況。每天到工作崗位了解學生實習情況。(每周,每個班次,要到實習崗位2次以上)發現問題,及時與輔導員及企業相關人員溝通解決。(2)做好學生的崗位安全教育工作。加強對實習期間不安全行為的督查。發現安全隱患及時制止。(3)認真落實實習期間的授課安排計劃。每周根據實習工作班次安排,合理安排學生分批進行課程授課,每天組織授課2課時。做好上課的考勤。(4)做好企業生產的調研,加強對本專業新技術、新工藝的觀察、研究學習。適時地給學生進行新技術、新工藝講座。返校后組織對本專業教師進行交流。(5)加強與企業技術培訓人員的交流溝通。經常到企業培訓場所進行培訓學習。注意收集與本專業相關的工程控制案例、設備結構圖片、視頻資料、技術文字、圖標等資料。豐富專業建設的資料積累。(6)做好學生實習成績的評定。每月要根據企業崗位工作情況結合本月授課學習成績評出部分優秀實習學員,給予表揚。每月要做好本專業學生的實習情況總結。(7)配合輔導員做好學生日常的常規管理工作。根據管理教師的實際派出情況,有些階段,專業指導教師同時兼任輔導員老師工作職責。2.3學生心理問題調試在長時間的實習過程中,學生的心理會有幾次大的思想波動。及時發現并采取正確的教育引導,對學生順利完成實習工作尤為重要。從入廠實習到實習結束,學生心理經歷4個大的階段,一是實習的前一個月的心理適應期;二是實習的第二個月的技能熟練后的思想波動期;三是實習中間階段的心理穩定成熟期;四是實習結束前的心理浮躁期。針對不同階段學生的心理狀態,輔導員與管理教師都要有所了解,都要提前做好教育引導的應對方案,要針對每個階段學生的心理特性,采用“階段針對管理”,引導學生自我心理調整。在心理調整過程中,使實習學生逐漸認知自身的心理成長路徑,學會自我控制和調節,并對特殊心理學生進行側重性疏導。
3完善頂崗實習后總結、表彰及宣傳工作
頂崗實習的完成對于學生來講,是思想、職業能力和心理全方位的一次鍛煉和升華。實習過程中會涌現出不少優秀的實習學生,所以學校應當在實習完成之后,對實習進行全面評估和總結,評選優秀的實習學生,并進行大力表彰宣傳。我院實習結束后還要求所有實習學生提交“我的實習經歷”的實習經歷征文,并評選出優秀實習征文,進行展覽宣傳。通過榜樣示范作用,為今后的學生樹立表率,使大家共同學習模范的品質和優良作風,在學生內部形成良性的競爭氛圍,這將為后續的頂崗實習學生管理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作者:曲海波 單位:威海職業學院
第四篇:高職院校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下學生管理工作思考
一、目前高職院校中外合作辦學班級學生管理的問題分析
(一)學生自身素質的局限性造成學生管理難度加大
高職院校中外辦學合作班的學生,自身綜合素質一般低于普通班的學生,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學生學習能力較低
中外辦學合作班的學生的錄取分數要低于普通班級的學生,并且學生的來源比較復雜,有普通高中的畢業生,還有職業高中、中專的畢業生,有應屆畢業生還有非應屆生,其中還有一部分年齡較小的社會青年,這些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把以往散漫的生活和學習態度直接帶入了大學,學習基礎本來就弱,對學習的興趣也不高,上課常有遲到、早退現象,甚至還有曠課的情況發生,這就造成了學生日常管理的困難。
2.學生心理素質較弱
這些學生繳納的學費要高于普通班的學生,甚至為普通班級學生的2至3倍,這些學生的家庭經濟條件比較優越,而心理承受能力反而更脆弱,既自卑又驕傲,自卑是因為經過了高考的失利,感覺成績不如別的同學,容易產生悲觀、沮喪和厭學情緒;驕傲是因為自我感覺家庭條件要優于普通班的同學,甚至輕視普通班同學,小團體意識較強,無法融入集體中,而且中外合作辦學班學生的學制、教材、學習內容都和普通班同學有很大的區別,尤其是在英語學習的要求要高于普通班同學,這就給學生們造成了較大的學習壓力,高強度的學習壓力帶給學生很大的心理壓力,給學生管理工作帶來較大的阻礙。
3.學生思想政治意識界定模糊
學生入校時就對中方的學校沒有歸屬感,認為自己最后會得到外方學校的畢業證書,對基礎的思想政治教育,比如愛國主義教育、價值觀養成、黨團教育都不很重視。而且在中方學校學習期間的授課教師還有很多的外籍教師,雖然這些外籍教師給學生帶來很多先進的教育方式和理念,但同時也把西化的世界觀、價值觀、文化觀通過課堂帶給了學生,尤其是很多西方腐朽、功利的價值觀給學生帶來了負面的影響,在中西方的世界觀、價值觀矛盾沖突下,學生的思想政治意識界定模糊,辨別是非的能力不強,容易形成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功利主義世界觀,這些負面的人生觀給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學生管理工作都帶來較大的負面影響。
(二)學生管理工作者管理方法誤區造成了學生管理工作的低效性
1.學生管理工作者“兩級化”的管理方法
在高職院校的中外合作辦學班中,一些學生管理工作者采取的是生搬硬套的管理方式,沒有專門為這部分特殊群體學生制訂適合的管理方法,學生管理方法完全照搬普通班同學的管理方法,忽略了這部分特殊群體學生的自身特點,不了解學生的實際需求,學生的各項活動也完全和普通班同學保持一致,導致學生的無代入感、不適應感,甚至反感和消極對抗;而另一些學生管理工作者則采取放任自流的管理方式,認為中外合作辦學班的學生就是出國留學預科班的學生,和本校的學生管理工作關系不大,學生可以不參加學校的常規活動,甚至有著“盡快打發走”的心態,學生工作只求平穩,達到確保最低的人身安全和不出教學事故即可,甚至不組織學生參加黨團課的學習,完全忽視學生最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學生管理工作者自身綜合素質薄弱
目前高職院校中外合作辦學班的學生管理工作者,有一些是被臨時隨機地從學校的輔導員隊伍中抽取的,沒有針對特殊學生群體進行管理的準備,管理模式機械化、管理方法單一,尤其是對西方文化和價值觀的了解和理解不全面,對于中外合作辦學班的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時候說服力不強,而且由于學生的學制短,輔導員的投入不夠,穩定性不高,造成了學生管理工作的不連續性。一些輔導員還不能熟練掌握外語,不能和外籍教師進行有效的溝通,造成了學生管理工作低效性。
(三)學生管理工作的內容陳舊,方式枯燥并有功利化的趨勢
1.學生思想教育內容陳舊
一些高職院校中外合作辦學班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完全和普通班級一樣,教材一樣,主題一樣,活動一樣,周期一樣,不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尤其缺少中西方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多重闡釋和比較,以至于學生到國外后受到國外的不良文化的沖擊,無法辨別,迷惘、無助、找不到方向,甚至不辨是非。
2.學生管理工作方式枯燥、粗糙
一些高職院校中外合作辦學班的學生管理工作模式枯燥,思想教育方式幾乎還沿襲以往的課堂教學、卷紙考評的方法,容易讓學生產生厭倦,即便以活動為載體的教育模式又由于和學生的學習內容和需求方向不一致而讓學生提不起興趣。由于學生在國內的學習期限比較短,學生管理工作缺乏系統性和目的性,教育方式未免粗糙、流于形式,起不到真正的作用。
3.學生管理工作有功利化的趨勢
有的高職院校則完全把中外合作辦學班的學生管理工作功利化,忽視普通大學生應該接受的愛國主義、理想、信念、人生觀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認為學生的管理與活動只應該緊緊圍繞學生即將面臨的出國簽證、語言訓練、涉外禮儀等內容,給學生綜合素質提高和個人修養形成造成了缺口。
二、提升學生管理工作績效的對策
基于目前高職院校中外合作辦學學生管理工作的問題,筆者認為應該采取以下措施進行改善。
(一)剛性管理和柔性管理結合
基于高職國際班學生自身素質的特點,應該在學生管理上采取剛性和柔性管理相結合的原則,尤其在入學初期,一定要在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出勤考核、學習紀律上制訂嚴格的標準,并以量化為考核形式,以輔導員為主導,不能過分依賴學生自我管理,在入學初期把學生以往的不良行為方式進行有效的改正和良性疏導,使學生盡快適應大學生活,然后再循序漸進地過渡到學生自我管理方向。同時輔以柔性的心理輔導,在心理輔導方面要根據學生特點有的放矢地以提高學生學習能力、自控能力、抗挫折能力為主要方向。
(二)制定模塊式的學生管理目標
高職院校中外合作辦學班學生的學制與普通班的學生有很大的區別,一般在國內最多只學習兩年,而且在外語學習上花費的時間較多,因此應根據他們的學制及教學計劃制定相應的學生管理辦法。可以把學生管理目標在兩年內分成若干個模塊,每一個模塊有重點的工作方向,在兩年內重點突出、層次分明地制定學生管理目標,并依據目標實施學生管理工作。比如在入學初期這個階段,要把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觀作為本模塊的重點工作方向,要在學生入學開始就使學生形成堅定的信念,明確自己今后的學習生活方向,使學生能在以后的出國學習中不至于被國外一些腐朽、消極的觀念所侵蝕;而在學生適應了大學生活的第二學期應該把學生管理目標定在學習能力的提高及學生成績的考評上,這個階段的學生管理工作應該圍繞有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方向來進行,比如可以安排外語晨讀、外語演講、涉外禮儀比賽等活動;而在出國前的一個學期應該把學生管理目標制定在出國前準備方向上,這個階段的學生管理工作應該重點圍繞人身安全教育、國防安全教育、出國面試技巧、西方文化解讀等方面。
(三)改進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模式
高職院校中外合作辦學班的學生普遍表現出對西方文化有濃厚興趣和認同,甚至有盲目崇拜、無法甄別是非的混沌思想意識。針對這樣的特殊性,學生思想教育課的授課方法應多采用中西方人生觀、文化觀、哲學觀對比的方式進行,讓學生進行闡釋、分析、辨別,了解中西方文化的不同特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防微杜漸,提前預防西方不良價值觀的侵蝕。在授課模式上多采取案例式教學、對話式教學、分組討論等模式,理論聯系實際,增強學生的思考能力、辨析能力,并運用多媒體、微博討論、微信話題等現代化、國際化手段,在輕松自由的氛圍內使思想教育潛移默化地深入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
(四)強化愛國主義教育,把愛國主義精神烙印在學生的心靈深處
高職院校中外合作辦學班的學生在國內學習的專業課中通常有西方文化方面的課程,一些專業課是外教授課,這會給學生帶來許多新鮮的思想、理念及為人處世的態度,很容易就得到同學們的認同,但學生年紀較輕,一旦認同就全部認同,甚至用自己國家目前存在的一些不良現象來和西方進行對比,從而對自己祖國產生失望、輕視甚至全盤否定的心理,認為“國外的月亮更大更圓”,致使個別同學的國家民族意識十分淡薄,心理沒有祖國觀念只有自我觀念。所以對于學生更應該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尤其要以各種生動活潑的愛國主義活動為載體,讓學生增強愛國主義的感性認識,比如每周學生自行組織一次升旗儀式、每人都要參與國旗下的演講、每人做一次升旗手、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參觀、與國外老師一起過傳統中國節日等形式多樣的主題活動,使愛國主義思想、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烙印在學生靈魂深處。
(五)提高專職輔導員素質
作為高職院校中外合作辦學班的輔導員首先必須具有過硬的思想政治素質,具有夯實的理論基礎,能夠及時發現學生的思想問題,并有強大的思想政治理論作為思想后盾,能切實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尤其是要具有較強的人文學、社會學基礎知識,要對西方的教育、文化、社會狀態有一定的了解,才會言之有物,讓學生信服。其次,輔導員必須要有較強的英語水平,能夠和外教老師及時交流溝通學生學習和生活中的問題,還要對外教老師起到一定監督作用,防止一些不良思想和消極的價值觀滲入到學生課堂。輔導員要有能力在學生和外教中建起溝通的橋梁,如果外語水平較差,很容易被學生和外教排除在群體外,不能及時了解學生的各種狀態,給學生管理工作帶來阻礙。再次,輔導員要全心投入到班級工作中去,不能有“客串”的心態。輔導員面對這個特殊的學生群體,要投入全部的熱情和精力,不能因為學生學制短、最終要出國學習就抱有“客串”的心態,不能在班級管理中采取簡單粗糙的“不出事、能出去”的“底線”的管理方法,不能忽視對學生進行系統的思想教育,不能造成學生管理工作的任何環節的缺失。高職院校中外合作辦學模式下的學生管理工作質量,直接影響到學校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可持續發展,因此作為學生工作管理工作者必須準確把握這些特殊群體學生的內在特點、外在需求,創新學生管理內容、改進學生管理方法,研究學生管理的高效模式,制訂有的放矢的學生管理措施,使學生管理工作專業化,促進高職院校中外合作辦學事業的良性發展。
作者:都業紅 單位:遼寧經濟管理干部學院
第五篇:班主任在高職學生管理中的“三從四德”
一、高職學生的特點
高職學生的大部分特點都是有一定背景因素的,主要是心理因素、家庭情況、經濟收入、中學經歷等。這些因素綜合起來使得高職學生普遍存在以下特點:
(一)少年老成,心理早熟。這些高職學生比很多“好學生”更早、更多的接觸了社會,他們有自己的“新三觀”,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們對問題的分析和看法往往會在80后、90后班主任的意料之外,關鍵一點是:他們很多時候的意見是合理的,甚至是科學的。
(二)創新性強,不按套路出牌。90后的高職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很多時候是我們想不到的或者是無法理解的。他們沒有復雜的“關系理論”,只考慮“短、平、快”,這在實效性上的確值得老師們學習。
(三)膽大心不細,遇事易沖動。但是90后的大多數高職學生經歷少,缺少磨難,遇到事情,遇到問題,遇到矛盾時,他們只知道大膽的放手去干,從不考慮后果的嚴重性,不考慮責任的擔當代價。
(四)以個人為中心,缺乏集體主義觀念。90后高職學生自我意識很強,自主性很高,這是把雙刃劍。一方面說明他們有主見,另一方面也顯現出來他們的團隊意識不夠,缺乏集體主義觀念。他們聽不進其他同學甚至是老師的意見建議,在集體活動中表現的很孤傲,或不屑一顧,喜歡與眾不同,做“獨行俠”。
二、高職班主任的現狀
目前,大部分高職班主任是80后甚至90后。大多數是非師范性院校畢業。由于職稱評審、職務晉升等“硬性”要求,必須要擔任班主任。種種原因使得班主任在學生管理工作中也具有一定的“特色”。
(一)教育管理知識缺乏,憑個人經驗管理。高職院校的定位不同,大多數師范性院校畢業生都去了中學。因此,大部分高職院校班主任都不是“科班”出身,缺乏相應的教育管理專業知識。
(二)專業銜接不緊,自身專業與學生專業不對口。高職學生管理中,對班主任的專業幾乎沒有相關要求。也就是說,班主任自身的專業與所管理學生的專業可以不一致、不相近。比如,班主任是學中文專業的,可能會去管理建筑專業的學生。如此,在日常管理中,班主任與學生之間幾乎沒有專業之間的共同語言。
(三)班主任工作心有余而力不足。由于大部分班主任是80后、90后,他們頭頂上有著房子、車子、票子、妻子、兒子……的壓力,有著評優、評先、評職稱……的考驗,有著備課、聽課、說課、微課……的本職工作,有著學生安全大于天、學生工作無小事、穩定壓倒一切……的高壓線,在這樣的環境中,面對幾十個有著不同特點、不同需求的學生,他們實在無法了如指掌、面面俱到。
三、高職學生管理中的“三從四德”
針對高職學生和班主任的這些“特色”,學生管理過程中,需要班主任具備“三從四德”。
(一)高職學生管理中的“三從”
1.學生的心聲要“聽從”。歷來政治家們都認為,得民心者得天下。作為班主任要知道,只有讓學生心服了,才能讓學生口服,才能讓學生聽指揮。因此,班主任需要懂“心術”,需要看透學生的心,聽從學生的心聲,了解學生的心思,解決學生的心病。心通,則路路暢通。
2.學生的創新要“順從”。90后,特別是職業院校的90后,具有很強的創新思維,而且也應該具有創新思維。在日常學習、管理中,他們有自己獨有的方式方法。這些方式方法可能與班主任的日常“規矩”有一定出入,但是相當一些創新是有道理的、有效果的。因此,班主任需要聽得進“異言”,容得下“異議”,順著學生的方法思路做一些大膽的嘗試。
3.學生的活動要“隨從”。由于90后高職學生存在著“膽大心不細,遇事易沖動”以及以個人為中心,缺乏集體主義觀念的特點,在各項班集體活動中,班主任要盡可能跟隨學生一起,共同參與,融為一體。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加深與學生之間的親密感情;同時還可以通過集體活動發現人才。
(二)高職學生管理中的“四德”
1.班主任要培養高尚的品德。教書育人的首要任務是學生的品格教育,為人師表的關鍵之處在于以“品”做表率。班主任是學生在校的父母,“子不教父之過”,如果班主任都沒有服眾的人品,用什么來影響自己的學生呢?
2.班主任要強化精湛的道德。此處道德的“道”是“傳道、授業、解惑也”中的“道”,是指扎實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班主任是和學生接觸最多的老師,學生未來的發展方向在很大程度上會受到班主任的影響,因此,在日常管理中,班主任需要在專業方面給學生傳道、授業、解惑,幫助學生在人生的道路上找到正確的方向,掌握扎實的立業本領。
3.班主任要具備服眾的公德。所謂“公”就是公平、公正、公開,大公無私。作為班主任,面對幾十個學生,一定不能感情用事,要做到公正處事,一視同仁,只有這樣,才有可能激起學生對真、善、美的追求,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發展,才能帶出一個團結一致、風清氣正的班集體。
4.班主任要擁有時尚的美德。此處之美是指衣著得體,形象優雅。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班主任和正處于青春期的一群風華正茂的學生相處,需要有一種獨特的魅力能夠吸引學生的眼球,激發學生的熱情,引起學生的點贊。衣著打扮、外在形象一定要簡約得體,自然優雅,符合身份、符合年齡、符合氣質,做學生衣著形象方面的引路人??傊滦蝿菹赂呗殞W生管理工作需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只有知己知彼,方能理順學生管理之路。
作者:李志遠 單位:河南工業和信息化職業學院
第六篇:藝術類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淺析
一、藝術類高職院校的學生特點
(一)來源多樣化,專業、文化基礎各不相同
隨著招生政策的變化,學生來源層次在不斷發生著改變。傳統高職院校藝術生源由純藝術類學生構成,而如今,出現了藝術生與非藝術生共同存在的趨勢。高校對藝術生的文化課成績要求相對較低,加上受生源原有學校教學水平的影響,藝術類學生在專業文化課上成績差異巨大。
(二)崇尚個性與自我,缺乏團隊精神
很多高職院校藝術生過分強調個性和自我,日常生活中行為和穿衣打扮都追求與眾不同,甚至自我設計,求新求怪。加上電腦、游戲機及其他電子產品的出現,給學生帶來了新的娛樂方式,很多學生都鐘情“宅”在宿舍,沉迷于網絡和各種電子游戲中,缺乏集體活動和線下交流。所以,網絡時代給學生帶來的危害不僅僅是個體的影響,更關系著整個社會的發展未來。
(三)缺乏目標理想,享樂主義、拜金風氣盛行
步入高校之前,學生最重要的人生目標就是考入理想的院校,這一時期該目標就是學生努力學習的根本動力,指引著他們的生活方向。而進入高職院校以后,學生的思想自然開始松懈,再加上沒有新動力的出現,就很容易出現目標缺失的狀態,價值觀也逐漸錯位。調查數據顯示,高職院校中藝術學生認為對未來充滿信心的不足50%;近52%的學生表示迷茫,對未來并無具體規劃。另外,金錢崇拜和享樂主義等不良風氣也在藝術類高職院校中逐年滋生,調查結果顯示,47.4%的學生認為藝術學生重視享樂沉迷拜金主義。
二、藝術類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的問題
(一)招生政策和家庭教育方式的改變給校園管理帶來難度
從上世紀90年代起,中國高校教育逐漸由“精英化”走向“大眾化”,高校錄取比例越來越大,考生成績越來越低。加上現如今大部分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家長對孩子幾乎是有求必應,尤其在教育上更是不惜代價,金錢上的滿足無形中培養了孩子的攀比心理,過分溺愛,也讓家庭教育初衷發生了偏離。
(二)學校管理人員缺乏、輔導員和教師頻繁更換
由于藝術類高職院校一線的管理人員極度缺乏,校內輔導員和教師經常性更換,使學生的管理工作無法有序進行,輔導員和教師不能跟蹤掌握學生情況,問題學生也不能得到及時得到引導教育,無形中加快了問題學生的整體反向流動。
(三)專業教師參與管理力度不夠
我國藝術類高職院校管理仍然基本延續傳統的輔導員制度,由各班級輔導員監管學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專業教師只負責課堂教學,對學生管理工作參與度較低。
三、藝術類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的對策
筆者結合藝術類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現狀與問題,提出了幾點藝術類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的改進對策,具體如下:
(一)明確藝術類學生管理的目標和標準
藝術類學生在培養目標上與其他專業既有區別也有共性。相對于其他專業,藝術類學生有著自己鮮明的特點,但其培養目標仍然要堅持德智體美的全方面發展,同時,還要注重藝術專業水平的提高,使其在藝術表演、藝術設計、藝術研究和藝術教育方面成為專業性人才,以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良好的人才資源儲備。
(二)發展個性與統一要求應相互兼顧
藝術專業的性質要求加強對學生的個性化培養,但個性化培養的前提是要符合藝術生的個人成長,符合社會發展和需求,所以發展藝術生的個性并不是放任不顧,而是要求個性與統一的辯證發展。這就要求藝術類高職院校管理教育過程中,一定要有的放矢,做好綜合協調。
(三)堅持嚴格管理和自由發展,構建立體化管理體系
藝術生的個性化特征非常明顯,學校管理人員在開展工作時一定要分寸得當,既要規范好藝術生的不良行為,又要為其專業的個性發展提供一定空間,堅持嚴格管理和自由發展相互兼顧。教育是一個系統化工程,學校只是教育系統的組成部分之一。學生的成長發展受家庭、學校、社會三方面影響,任何一方面出現問題,都會對學生健康成長產生阻礙。所以構建立體化的管理體系至關重要。為此,學校應該建立學生檔案,詳細記錄在校生的個人信息;同時,建立期報制度,并安排每個學期必須向家長通報學生在校情況;此外,可以組織社會企業進入學校,開展專業講座等相關活動,使學生及時了解行業發展動態,樹立正確從業觀念。為了全面落實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引導高職藝術生樹立正確的核心價值觀,實現培養符合現代社會發展要求的高素質人才的教學目標,我們必須加強對高職藝術生心理特征和行為特征的研究,積極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藝術類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真正實現學生管理工作的創新與轉型。
作者:田國英 單位:河北藝術職業學院
- 上一篇:團員學習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思想匯報6篇
- 下一篇:學習十八屆五中全會綱要思想匯報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