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經營范文10篇
時間:2024-04-20 07:59:3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資本經營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資本經營預算意見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是國家以所有者身份依法取得國有資本收益,并對所得收益進行分配而發生的各項收支預算,是政府預算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立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對增強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完善國有企業收入分配制度,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的戰略性調整,集中解決國有企業發展中的體制性、機制性問題,具有重要意義。國務院決定試行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現提出以下意見:
一、試行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的指導思想和原則
(一)試行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要以鄧小平理論和“**”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科學發展觀,通過對國有資本收益的合理分配及使用,增強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完善國有企業收入分配制度,促進國有資本的合理配置,推動國有企業的改革和發展。
(二)試行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應堅持以下原則:
統籌兼顧,適度集中。統籌兼顧企業自身積累、自身發展和國有經濟結構調整及國民經濟宏觀調控的需要,適度集中國有資本收益,合理確定預算收支規模。
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研究
【摘要】我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轉化,必然引起國民經濟管理目標的變化,從而導致國家財務管理目標、管理主體和管理職能發生變化,推動了國家財務理論的發展。國家現代治理體系的逐步完善與國家財務理論的發展促進了國家財務投資、籌資、運營、分配、調控、監督等實踐的創新。基于此,探討國家財務理論發展和實踐創新,對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奮斗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社會主要矛盾;國家財務;理論發展;實踐創新
一、引言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對社會主要矛盾的提法是“人民對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1]。在黨的“十七大”時,又將社會主要矛盾表述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2]。按照這一判斷,黨的基本路線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國家經濟發展是解放生產力,以經濟高速增長為主要目標,從而盡快改變“短缺經濟”的面貌,提高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經過40年的改革開放和經濟高速發展,我國經濟總量已穩居世界第二位,鋼鐵、煤炭、谷物等等幾十種主要工農業產品的產量也穩居世界第一,甚至產生過剩現象,全國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從過去解決溫飽問題的狀態,一躍進入基本實現小康社會,向著2020年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目標前進。我國的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空前提高,正由“富起來”向“強起來”轉變。從黨的“十八大”以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逐步進入了新時代。2017年10月,黨的“”正確判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已改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3],迫切要求經濟發展從追求數量增長轉向追求質量的提高,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目標。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導致社會與經濟發展目標的變化,必然要求國有企業和整個國有經濟發展的目標從追求經濟高速增長向追求經濟發展質量的提高轉變,從而要求以國家為主體的國有資本管理、監督、營運為主要內容的國家財務理論有新的發展,財務實踐有新的創新。
二、國家財務理論的發展
國家財務理論是關于以國家為主體,對國有資本管理、監督、營運的理論,筆者于1986年在一次全國學術會議上首次提出國家財務的概念與內容,隨后又先后發表了幾篇文章對國家財務理論加以論述[4][5],并于1993年出版《國家財務論》專著,初步形成了國家財務理論框架[6]。隨后經過學術界的討論,國家財務理論不斷發展,到目前為止,該理論已形成包括國家財務的概念與本質論、國家財務獨立論、國家財務投資論、國家財務籌資論、國家財務運營論、國家財務調控論、國家財務分配論、國家財務預算論和國家財務監督論等一系列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該理論對推動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深化國有企業改革,保證國有資產保值、增值,防止國有資產流失等政策與措施的制訂發揮了積極作用。同時,對完善財務學科體系,推動財務學科建設和課程建設也具有重要意義。當前,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國家財務理論也迎來了一個新的發展機遇。(一)國家財務管理目標理論的發展。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新時代,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由過去的“以階級斗爭為綱”,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為了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必須高速發展生產力,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這一社會主要矛盾。因此,在這一時期,國民經濟發展目標是追求經濟高速發展和產品數量的高速增加。與此相適應,國家財務目標表現為追求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和國有經濟的經濟效益的提高。2012年黨的“十八大”后,我國進入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實現小康、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新時期,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實行供給側結構改革,不僅經濟穩定增長,而且經濟結構逐漸優化,經濟增長質量也不斷提高。習在2017年10月黨的“”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就是說,經過40年的改革開放,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我國人民的溫飽問題已經解決,從整體上實現了小康社會的目標。人民現在是在追求更美好的生活,但遇到了經濟發展不平衡和發展不充分的矛盾,需盡快加以解決。社會主要矛盾的這一變化,導致國民經濟發展目標由追求經濟高速增長轉變為追求經濟發展質量的提高,及追求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各方面的協調發展與充分發展。與國民經濟發展目標的轉變相適應,國家財務管理的目標也由過去追求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和經濟效益的提高,轉變為追求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相統一。不僅公益類國有企業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商業類國有企業也要把社會效益放在與經濟效益同等重要的地位。這就是說,國家財務管理通過國有資本的經營,不僅要追求國有資本的保值、增值,提高經濟效益,還要服務國家發展戰略、促進社會穩定發展與社會公平發展,使全國人民都能共享國有經濟發展的成果,顯著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二)國家財務管理主體理論的發展國家財務管理主體,是指獨立進行國有資本投入收益活動,具有獨立財務權力,財務責任和經濟利益的經濟組織[7]。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隨著國有企業實行“政企分開”的改革,國有資。產原來由財政部設立各行業財務司進行統一管理的體制暴露出了缺少獨立產權主體、干預企業財務自主權、財政分配與財務分配混淆不清、影響企業財務投資和及時補充流動資金等問題。財務學術界對如何解決國家財政統一管理國有資產中出現的問題進行了討論。筆者1986年在江西南昌召開的全國企業財務理論與學科建設座談會上提出了財務可分為國家財務、部門財務(當時還存在企業主管部門,后來逐步撤銷)和企業財務三個層次,從范疇上將國家財務與國家財政分開,為形成獨立國家財務管理主體提供了初步的理論依據。緊接著,筆者又在1988年《財經科學》第3期發表《社會主義財務的三個層次》一文,提出設立國有資產管理部門進行國有資產投資和收益分配活動,進行財務監督和制定規范國有企業財務行為的財務制度,這是在理論上對如何建立國家財務管理主體的初步研討[5]。在這一時期,其他學者也都逐步贊同設立獨立國有資產管理主體的主張。1988年下半年,國務院決定在中央和省、地(市)、縣四級成立國有資產管理局(簡稱“國資局”)管理經營國有資產,但國資局仍歸口財政部領導,從而形成了國家財務管理主體的雛形;但國資局沒有獨立的財務權力、財務責任和財務利益,仍屬于行政性管理機構,國資局下面也沒有設立國有資產運營公司。1989年國務院精簡機構改革中,其一度被財政部撤銷,使建立獨立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嘗試遭受挫折。筆者在2001年發表了《開創國有資產管理的新局面》一文,認為撤銷國資局的做法削弱了國有資產的監管工作,沒有解決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革后國有產權主體缺位的問題[8]。2002年召開的黨的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作出了在中央和地方建立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國資委”)的決定,作為國務院的特設機構,不再歸口財政部門管理,而是與財政部門平行,專門從事國有資產的監督與管理工作,使獨立的國家財務管理主體初步形成,國務院賦予國資委的權力是代表國家履行出資人職責,享有所有者權益,權利、義務和責任相統一,管資產與管人、管事相結合。但是,仍有兩個問題沒有很好地解決。一是國有資本經營預算仍由財政部門管理,國資委只是參與編制工作,并沒有對國有企業上繳利潤的分配權,實質上沒有受益權,沒有對國有企業進行資本再投入的財力。二是管資產、管人與管事相結合,使國資委仍然陷于行政管理與國有資產實物形態監管的事務中,不能專門從事國有資本的經營工作。2003年6月,筆者與吳樹暢[9]提出在中央和地方兩級政府下設立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的同時,在國資委下設立國有資產運營公司和國有企業。國有資產運營公司專門從事資本運作,在國資委和國有企業之間起中介經營和隔離行政干預國有企業的作用。這三個層次中,國有企業對國有資產的運營與管理屬于微觀層次的管理主體,而國資委及其所屬國有資產運營公司(一般稱為“國有資產中介經營公司”)則屬于宏觀層次的管理主體,即國家財務管理主體。“十八大”后,國家出臺了在國資委領導下建立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的政策,使學術界提出的建立國有資本中介經營公司的設想得以實現,形成了專門從事國有資本經營的母公司,由過去國資委重點進行資產管理為主轉變為以管資本為主,能很好地行使出資人的財務權力、責任和受益權,這是國家財務管理主體理論的又一重要發展。但是,由于國有資本經營預算仍由財政部管理,國資委獨立作為財務主體的問題仍未得到徹底解決,影響國資委職能的發揮,財務學者對這一問題還應做深入的研究。(三)國家財務職能理論的發展。國家財務職能,是國家財務本質所決定的基本功能。國家財務的本質是國有資本的投入產出(收益)活動,及其體現的經濟關系體系[10]。作為國有資本的投入活動,首先必須有資本可投入,因此國家財務具有籌資職能;國有資本的投入,通過資本結構優化,實現國民經濟結構優化,決定國家財務具有調節職能;對國有資本收益進行分配活動,決定國家財務的分配職能;國有資本投入與收益活動要能很好地統一,實現國有資本保值、增值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相統一的目標,就要求國家財務發揮監督職能,使國有資本投入收益活動符合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與國資委的各項規章制度。國家財務作為宏觀的資本投入收益活動,必須符合國家的發展戰略,為國家宏觀調控與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服務,為世界各國合作共贏,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目標服務,從而決定國家財務具有服務國家發展戰略職能。在國家推行“一帶一路”的重大戰略舉措中,國資委指導國有企業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所進行的基本建設和基礎設施項目投資,在取得一定經濟效益的同時,對接受投資的國家的經濟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這就是國家財務這一職能的體現。綜上所述,國家財務具有籌資職能、調節職能、分配職能、監督職能和服務國家發展戰略的職能。過去對國家財務職能沒有做獨立研究,更多的是結合增強國有經濟的引導力、控制力和活力去研究國家財務應發揮的作用。但國家財務的職能和作用是有區別的。國家財務的職能是由本質所決定的功能,具有客觀性;國家財務的作用是國家職能發揮的影響,同一職能的發揮可能產生多方面的影響,作用具有多樣性。例如,發揮國家財務服務國家發展戰略職能,當國家財務服務國家精準扶貧戰略,增加貧困地區的投資項目時,就發揮了幫助貧困地區人民脫貧奔小康的作用;同是這一職能,當國家財務服務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增加對外投資時,就發揮了支持“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濟發展的作用。因此,國家財務職能是相對固定的,而國家財務的作用則是變動和多方面的。(四)國家財務預算應由國資委管理的理論依據。研究國家財務職能,不僅對國家財務的基礎理論發展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對進一步界定國家財務與國家財政的界限、完善國家財務管理體制有著重要作用。例如,上文所提出的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是應該由財政部門編制和管理,還是由國資委編制和管理這一問題,在2012年“十六大”后至今未能解決,就是由于沒有正確區分國家財政和國家財務的職能所造成的。國家財政在本質上是國家作為主權所有者,憑借其政治權力,對一部分國民收入所進行的再分配活動,其職能是保證國家上層建筑的資金供應、促進社會穩定和監督國民收入再分配合法合規地進行,所以財政具有供應職能、社會穩定職能和監督職能,這是其本質所決定的。國家財政的上述職能,是通過編制和執行國家財政預算與決算來實現的,其收入主要是稅收和規費收入,其支出主要是各種行政性支出。與此不同的是,國家財務在本質上是國家作為生產資料所有者,憑借財產所有者權力,進行國有資本投入產出(收益)活動及其所形成的經濟關系體系,其職能是籌資職能、調節職能、分配職能、監督職能和服務國家發展戰略職能。從分配職能角度來看,國家財務是憑借所有者權力所取得的國有企業上交的一部分利潤、國有股息紅利收入或資本市場投資收入,其支出主要是對國有企業再投資,或進行新投資項目等經濟性支出。國家財務的職能,是通過編制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與決算來實現的。但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與決算的編制主體應該是國資委和所屬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現行制度是國家財政編制和執行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與決算,國資委和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只有提供編制資料和提出建議的責任,這是以國家財政職能取代國家財務職能,使國家財務部門沒有獨立的國有資本受益權和再投資權,嚴重影響國資委和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職能的發揮,在理論上是站不住腳的,實踐中也是弊大于利的。因此,筆者建議國務院將國家財政預算與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分別交由財政部門和國資部門編制與執行,在每年召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時,由這兩個部門分別向“人大”提交本年度預算執行情況和下年度預算編制情況,接受“人大”監督。有的人擔心由國資委管理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會出現資金混亂,筆者認為這一擔心是多余的,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支與財政收支一樣都要通過國庫,國庫對財政部與國資委分別立賬,分別監管,不僅不會出現混亂,而且更能保證資金的合理使用。
資本經營問題論文
20世紀末,我國經濟一直處于變革發展的關鍵時期,在走出短缺經濟后暴露出來的資源配置不合理已成為經濟再發展的最大障礙。為此理論界與實務界進行了不斷的探索和實踐,在經歷了放權讓利、承包制、利改稅、股份制等項改革后,以優化資源配置、實現資本保值增值為目標的資本經營已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和熱點。作為一種全新的經營理念,資本經營已被企業界、學術界越來越多的人士所接受,但對資本經營的內涵、運作方式等則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一、資本經營的概念
目前在關資本經營的討論中存在多種觀點,不論在提法上還是在界定相關內容上都有所差異。有的稱謂“資本運營”,強調“存量資產”的流動與重組;有的稱謂“資產經營”強調“存量資產和增量資產”的優化配置;有的稱謂“資本營運”,強調“可支配資源和生產要素”的謀劃與配置。我們主張采用“資本經營”這一術語。首先從資本經營與資產經營的關系看,根據資產負債表的平衡關系,“資產=資本”,如果從產權關系的角度看,這一平衡式還可描繪成“企業法人財產=債務資本+股權資本”。從某種意義上說,在兩權分離的情況下,資產與資本也是分離的,即資產以物權的形式由企業的經營者掌握,而資本則以股權或債權的形式由出資人或債權人擁有。從狹義的角度講,資產經營的對象是企業法人財產,強調的是資產物權的交換或轉讓,即通過改變資產的實物組合形態或存在方式,通過吸收、集聚資產的方式實現資產經營規模的擴張和增值;資本經營的對象是資本,強調的是股權、債權的交換或轉讓,即通過資本的流動、重組、轉讓(兼并與收購)等方式實現資本的擴張和增值。從廣義的角度講,資產是資本的載體,資產是實物形態,資本是價值形態。資產與資本是從兩個不同方面說明同一事物。事實上,在資產經營中就可能包含股權的形成或轉讓,而在資本經營中也可能會涉及到資產的重組、置換或轉讓等。從這一意義上說,這兩者沒有本質區別。但兩者的側重點是不相同的,資產經營強調的是資產經營的物質流,資本經營強調的是資本經營的價值流,不但包括實物資產的價值變化,而且包括債務資本和股權資本的優化配置。由于資產實物形態的流動和重組必須借助于價值形式進行,即資產只有資本化、證券化才能進行交易。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資本經營”比“資產經營”的概念更寬泛些。至于“資本經營”、“資本運營”、“資本營運”,我們認為這些提法并無內涵上的區別,只是人們習慣上不同而已。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認為資本經營是以實現資本保值增值為目的,以價值形態經營為特征,通過生產要素的流動與重組和資本結構的優化配置,對企業全部資產或資本進行綜合運營的一種經營活動。
二、資本經營與生產經營
資本經營是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和階段時所要采取的一種戰略措施,它以生產經營為基礎和起點,經過一系列的資本運作,最終又回到生產經營,為生產經營服務。但資本經營與生產經營在經營對象等方面又有一定的區別,主要表現在:
企業金融資本經營研究論文
金融資本經營為企業的投、融資活動提供了一種新的方法和途徑。長期以來,我國企業大都局限于以實業資本經營方式為主的經營圈子中,企業不懂也不善于進行金融資本經營,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作為現代企業,必須全面掌握市場經濟條件下各種類型的資本運作方式,并積極參與包括金融資本經營在內的資本經營活動,才能在競爭激烈的市場大潮中乘風破浪、不斷前進。金融資本經營是一種國際通行的規范運作方式,它不僅為企業的經營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也是企業走出國門、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有力工具。
一、企業金融資本經營的概念及特征
企業的金融資本主要以有價證券為表現方式,如股票、債券等,也可以是指企業所持有的可以用于交易的一些商品或其他種類的合約,如期貨合約等。它是與企業資本相對應的資本形態。
企業金融資本經營就是指企業以金融資本為對象而進行的一系列資本經營活動。它一般不涉及企業的廠房、原材料、設備等具體實物運作。企業在從事金融資本經營活動時,自身并沒有直接參加生產經營活動,而只是通過買賣有價證券或者期貨合約等來進行資本的運作。所以,企業金融資本經營活動的收益主要來自于有價證券的價格波動以及其本身的固定報酬所形成的收獲。企業金融資本經營的主要目的是以金融資本的買賣活動為手段和途徑,通過一定的運作方法和技巧,使自身所持有的各種類型的金融資本升值,從而達到資本增值。
企業金融資本經營與實業資本運營相比較具有如下特征:
1.經營所需的資本額較少
試行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的意見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是國家以所有者身份依法取得國有資本收益,并對所得收益進行分配而發生的各項收支預算,是政府預算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立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對增強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完善國有企業收入分配制度,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的戰略性調整,集中解決國有企業發展中的體制性、機制性問題,具有重要意義。國務院決定試行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現提出以下意見:
一、試行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的指導思想和原則
(一)試行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科學發展觀,通過對國有資本收益的合理分配及使用,增強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完善國有企業收入分配制度,促進國有資本的合理配置,推動國有企業的改革和發展。
(二)試行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應堅持以下原則:
統籌兼顧,適度集中。統籌兼顧企業自身積累、自身發展和國有經濟結構調整及國民經濟宏觀調控的需要,適度集中國有資本收益,合理確定預算收支規模。
資本經營的誤區分析論文
摘要:文章從資產經營和資本經營的區別聯系及其具體操作方式做一下介紹,并對資本運營在我國企業的實踐中存在著諸多誤區進行簡單闡述。
關鍵詞:資本經營操作方式誤區
我國的國有資產管理有兩個目標,一是要維護國家的權益,保障國有資產的保值和增值,增加財政收入;二是要提高國有經濟的整體質量,充分發揮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促進整個國民經濟健康發展。要實現這兩個目標,必須通過國有資產的資本化、市場化來實現。
一、國有資本經營的意義
國有資本經營是實現國有資產管理雙重目標的緊迫要求。目前,積極推動國有資本經營,對于提高國有資產的整體質量,從而提高國有資產收益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1.有利于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改善國企內部治理結構
個人資本理論經營分析論文
[摘要]在物質資本概念下,經營者持股作為一種解決委托——關系的激勵方案而提出。本文從人力資本角度,深入分析經營者持股的理論依據,以及兩者之間的內在聯系。人力資本與其所有者不可分離性、潛藏性、專用性以及風險承擔性解釋了經營者持股的存在依據。經營者持股是人力資本參與企業剩余分配的有效方式。
[關鍵詞]人力資本經營者持股
在經濟發達國家,企業實行經營者持股已經相當普遍。經營者扮演的重要角色和發揮的特殊作用,使經營者成為經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產要素,而且是極富價值的生產要素。正因為此,20世紀60年代,舒爾茨在探索美國經濟增長之謎時,提出并創造了人力資本理論,賦予了經營者特殊要素稟賦的地位。本文從人力資本角度,對經營者持股的理論依據進行深入分析,并試圖探討兩者之間的內在聯系。
一、物質資本概念下經營者持股的理論分析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企業形態從古典的業主型企業,經過合伙制企業階段,演變為公司制企業階段。公司制企業的根本特征是“兩權分離”,其實質是公司內部存在委托-關系,即股東是委托人,經營者是人。由于委托人和人是各自獨立的理性人,雙方目標(效用)不一致,同時雙方的信息不對稱,人存在隱蔽信息和隱蔽行為,從而有可能誘發機會主義行為,產生“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侵害委托人的利益,出現“內部人控制”現象,產生問題。
經營者持股是在物質資本概念下提出,用于解決問題的一種激勵方案。“資本雇傭勞動”的邏輯下,崇尚股東利益至上原則,追求企業價值(股東財富)最大化。于是矯正經營者的行為,激勵經營者最大限度的為所有者(股東)努力工作,成為降低成本的關鍵。讓經營者擁有一定比例的持股權是協調經理人員和股東利益的最直接有效的辦法。這里應該指出的是,“資本”單指物力資本或物質資本,“勞動”指人力資本,即物力資本所有者雇傭人力資本所有者,通過激勵后者,實現前者的利益。經營者持股就是在維護物力資本所有者利益的前提下提出的解決兩者問題的措施。
獨家原創:核心資本經營研究論文
摘要:資本在我們今天的社會經濟生活中表現為一種強大的支配權。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已經認識到資本經營在經濟中的重要作用。這是我們的市場經濟從不成熟走向成熟的重要標志之一。本文從資本經營的理論描述入手,闡述了資本經營對于生產經營的超越作用,并闡述了國有資本在經營中如何體現其核心價值。
關鍵詞:資本經營,超越,核心資本經營
一、資本經營的基本理論
資本經營,就是指資本的所有者或經營者以資本的一種或多種形態為運營對象,使之與其他生產要素相互組合,優化配置,將其投入某一產業或多個產業,進行有效的經營,以實現理想的盈利和價值增值的活動。需要特別強調的是,資本經營的目的是要獲得理想的利潤,并使資本增值。即首先必須獲得利潤,有利潤才談得上將其中部分利潤或大部分利潤轉化為資本,從而使資本增值。增值了的資本才可能在更大規模上或更大范圍中繼續運營,使資本進一步壯大,這是資本經營的主體積極經營資本最根本的動力,也是資本經營的實質。
有的人把資本經營僅僅理解為貨幣經營或證券經營,實際上,這只是資本經營的一部分。從貨幣資本到生產資本到商品資本,再到更多的貨幣資本,這種生產經營,也屬于資本經營。資本也是商品,具有商品的二重性。只不過資本是一種特殊的商品,其特殊性就在于,資本的使用價值不像一般的商品使用后會磨損或消失,反而能夠創造新的價值,帶來價值的增值。資本經營包括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方面是通過市場對資本進行買賣;另一方面是通過對資本的使用價值的使用,實現資本價值的增長。且后一種含義的資本經營是根本的或最終的資本價值的增值。
二、資本經營是對生產經營的超越
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透析
摘要: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是當前我國建立公共財政框架體系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建立激勵與約束機制,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重要舉措。在構建中應處理好其與公共預算之間的關系,界定好收支范圍和內容,選擇好編制主體及方式,通過預算真正為公眾行使知情權和監督權搭造起一個信息平臺。
關鍵詞: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公共預算
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是當前我國財政改革的一項重大課題,也是貫徹黨的十六大關于深化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系列探討的一項重要內容。
一、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的涵義及與公共預算的關系
(一)涵義
嚴格來講,我們當前要建立的應是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而非國有資產預算,因為國有資本和國有資產不同,國有資本也可稱為經營性國有資產,特指處在競爭性領域的國有資產,主要特征是具有盈利性而不是公益性,而國有資產則泛指國家所有的資產。目前,我國各級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作為“出資人代表”管理的主要是國有經營性資產,非經營性國有資產由財政部門管理,土地與其他資源性國有資產歸各主管部門管理,因此作為公共財政框架下政府出資人管理企業國有資產與財務工作的結合點,作為市場經濟條件下實現所有者職能、確保出資人到位的基本手段,當前需要的是將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與公共預算分離,而非將全部國有資產預算和公共預算分離。因此,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是指反映政府出資人以資本所有者身份取得的收入和用于資本性支出的預算,即是對政府在一個財政年度內經營性國有資本收支活動進行價值管理和分配的工具,反映國有資本所有者與國有資本經營者之間的收益分配和再投資關系。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就是要通過計劃,反映和監督國有資產管理機構履行出資人職責的活動,以實現國有資本的保值增值,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與國有企業的根本性重組,確保國有資產的優化配置,并服務于政府的社會和經濟管理的總體目標。
小議經營者知識資本權益
「摘要」文章從經營者與股東激勵不兼容的矛盾根源——傳統產權制度缺陷以及對人的自利性本質忽略出發,揭示了經營者知識與管理的資本屬性及其“績效依存性”權益特征。本著效率、效益與謀求競爭優勢宗旨,提出了“剩余貢獻”理論,并闡述了經營者知識資本報酬計劃的設計思想、管理績效評價體系、指標權重、經營者分享剩余貢獻的比例以及知識資本報酬支付策略等。
「關鍵詞」競爭優勢;剩余貢獻;績效依存性;知識資本權益
經營者與股東之間激勵不兼容以及由此而導致的成本、道德風險、效率損失等,是委托制面臨的一個核心問題。現代企業制度的演進歷程表明,問題的根源并不在于委托制本身,而是緣于傳統產權制度的缺陷以及對人性本質——自利性的忽略。
循著傳統的產權制度,股東作為企業財務資本的出資人與風險的終極承擔者,享有兩種最基本的權利:剩余索取權與剩余控制權。財務資本這種“狀態依存性”的權責利關系特征,顯然有助于激勵或者迫使股東實現企業運營績效的不斷提高,由此便確立了對股東激勵的產權動因。而作為受托方的經營者,卻不占有企業的產權以及由此派生的剩余索取權與剩余控制權,因此也就缺乏對經營者激勵的產權動因。既然產權的激勵效應與經營者不相關,從自利性本質出發,經營者必然會利用手中所掌握的經營管理的實質性控制權,借助信息不對稱優勢,在股東勉強容忍的限度內,謀求自身的內部控制權利益,如轉移股東財富、過度在職消費、目標次優化選擇等。無論哪種情形,對于企業的團隊效率直至股東的財富目標都將是一個巨大的損失。
矛盾既然根源于產權對經營者激勵的不相關性以及對人性本質的忽略,那么就必須遵循人本思想,重新定位經營者角色,實施產權制度創新和經營者激勵機制再造,從而在企業——股東——經營者間打造出一種利益激勵與風險約束的互動機制。
一、經營者知識與管理的資本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