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運營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1 17:05:3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資本運營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資本運營論文

篇1

隨著社會市場經濟的發展,企業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單靠傳統的融資渠道及自身資本的積累是難以滿足企業發展過程中實際的資金需求的,這就需要企業在現有基礎上,積極拓寬自身的融資渠道。企業可以通過發行債券、土地置換、存量資產出讓、股權出讓等渠道進行資金的籌措,也可以應用自身的法人財產權在資本市場上實施直接融資,在企業資本運作的過程中,可以應用專業化發展與多元化發展相結合的發展模式,以便于有效的降低企業的投資風險,對于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提升具有積極的作用。

二、建立健全的企業資本運營決策機制

在企業的資本運營過程中,必須要對投資決策的管理責任與管理權限予以明確,以便于形成快捷、良好、有效的決策機制,這就需要建立其健全的資本運營決策機制。首先建立起完善的企業資本運營決策的分權模式,對決策權限予以明確劃分,對于國有控股公司的決策權及國有資產管理部門的決策權,應當將其僅限于當企業資本運營所涉及資產所有權在不同性質主體之間重組或者變更時做出的明確選擇。另一方面,需要對企業資產決策的責任予以明確,以便于構建良好的資本運營決策風險約束機制,國有控股資產運營決策及國有資產管理部門的首要任務是促進國有資產的價值保值,并要積極提升資本的生產配置效率,積極降低資本的運營風險。

三、建立起企業資本運營的聯動機制

企業資本運營過程中最為根本的目標就是為了擴大主營業務及主導產品的規模,以便于企業商品的生產經營能夠達到一定的經濟規模,所以企業資本的運營對于企業非經營生產的剝離及資本質量的提升具有積極的作用,能夠將商品經營成果轉換成為資本經營成果,對于商品經營效率及資本運營效率的提升具有積極的作用。資本運營應該盡量的減少無關聯合企業的兼并,在有關聯的企業之間開展,在合理的市場結構下形成良好的企業競爭狀態,將資本的運營與商品生產經營的實際密切結合,防止在資本的運營過程中出現一哄而上的現象,對資本運營軌道予以合理的規劃。

四、建立完善的投資約束機制

在企業資本運營管理與投資決策的過程中,不僅要加大投資結構的調整與融資渠道的拓寬工作,還需要建立起完善的投資約束機制,以便于對投資運營與投資決策中的一些行為予以約束,對于降低資本運營風險具有積極地作用,主要表現為:(1)建立起完善的投資運營可行性論證責任制,可行性論證的工作質量與投資決策的正確性具有直接的聯系,并且會影響到整個投資項目的風險性與效益性,在實際的可行性論證工作開展過程中,通常采取單元論證與聯合論證相結合的方式,投資建議通常由投資管理部門或者是業務部門提出,經過投資建議部門的單元初步論證之后,報送企業管委會實施申請立項,經過企管委審核同意之后,批準立項,然后由投資管理部門組織聯合論證,聯合論證部門主要有基建部門、財務部門、業務部門等共同組成,對于一些特殊的項目還需要邀請資源部門、財政部門、金融部門參與論證工作中,以便于提升可行性方案的科學性(;2)建立完善的投資運營約束機制,就需要建立起完善的投資決策責任制,在對投資目標及投資主體予以明確之后,落實各個投資決策環節的崗位責任制,并要積極強化資本的審查監督力度,降低由于投資運營不善所導致的資不抵債的風險,保證企業的良好發展。

五、結束語

篇2

Abstract:Inamarketeconomycondition,thecapitaloperationisthefundamentalchangeofenterprise''''smanagementstrategy.Andthekeytothecapitaloperationisthestrategicchoicetothecapitaloperationmode.Whichmakethecapitalexpanded,gatheredanddisposedeffectively.

關鍵詞:企業集團資本運營模式

Keyword:EnterprisegroupCapitaloperationMode

當今世界經濟格局已進入以大公司、大集團為中心的時代。我國已經明確以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作為今后企業改革與發展的重點,中國企業正面臨以增強核心競爭力為基礎的戰略轉型期。諾貝爾經濟獎獲得者、美國經濟學家史蒂格勒曾說過:縱觀世界上著名的大企業、大公司,沒有一家不是在某個時候以某種方式通過資本運營發展起來的,也沒有哪一家是單純依靠企業自身利潤的積累發展起來的。隨著國內市場的進一步成熟以及競爭的進一步加劇,傳統的企業增長方式已無法跟上發展的步伐。只有把企業的各種要素,包括產品、技術、設備、廠房、商標、戰略、服務、文化、管理團隊等等,以資本的形式,進行流動、整合和重構,進一步優化配置,形成合力,才能實現新的突破。一些在改革開放中發展壯大的企業集團,為應對WTO的挑戰,提升國際競爭力,把公司做大做強,借鑒一些發達國家跨國公司的發展經驗,采取了與眾不同的資本運營模式,增強核心競爭力,以謀求擁有獨特的戰略地位。所謂資本運營,就是對集團公司所擁有的一切有形與無形的存量資產,通過流動、裂變、組合、優化配置等各種方式進行有效運營,以最大限度地實現增值。從這層意義上來說,我們可以把企業的資本運營分為資本擴張與資本收縮兩種運營模式。

一、擴張型資本運營模式

資本擴張是指在現有的資本結構下,通過內部積累、追加投資、吸納外部資源即兼并和收購等方式,使企業實現資本規模的擴大。根據產權流動的不同軌道可以將資本擴張分為三種類型:

1、橫向型資本擴張

橫向型資本擴張是指交易雙方屬于同一產業或部門,產品相同或相似,為了實現規模經營而進行的產權交易。橫向型資本擴張不僅減少了競爭者的數量,增強了企業的市場支配能力,而且改善了行業的結構,解決了市場有限性與行業整體生產能力不斷擴大的矛盾。青島啤酒集團的擴張就是橫向型資本擴張的典型例子。近年來,青啤集團公司抓住國內啤酒行業競爭加劇,一批地方啤酒生產企業效益下滑,地方政府積極幫助企業尋找“大樹”求生的有利時機,按照集團公司總體戰略和規劃布局,以開發潛在和區域市場為目標,實施了以兼并收購為主要方式的低成本擴張。幾年來,青啤集團依靠自身的品牌資本優勢,先后斥資6.6億元,收購資產12.3億元,兼并收購了省內外14家啤酒企業。不僅擴大了市場規模,提高了市場占有率,壯大了青啤的實力,而且帶動了一批國企脫困。2003年,青啤產銷量達260萬噸,躋身世界啤酒十強,利稅總額也上升到全國行業首位,初步實現了做“大”做“強”的目標。

2、縱向型資本擴張

處于生產經營不同階段的企業或者不同行業部門之間,有直接投入產出關系的企業之間的交易稱為縱向資本擴張。縱向資本擴張將關鍵性的投入產出關系納入自身控制范圍,通過對原料和銷售渠道及對用戶的控制來提高企業對市場的控制力。

格林柯爾集團是全球第三大無氟制冷劑供應商,處于制冷行業的上游。收購下游的冰箱企業,既有利于發揮其制冷技術優勢,同時也能直接面對更廣大的消費群體。從2002年開始,格林柯爾先后收購了包括科龍、美菱等冰箱巨頭在內的五家企業及生產線。通過這一系列的并購活動,格林柯爾已擁有900萬臺的冰箱產能,居世界第二、亞洲第一,具備了打造國際制冷家電航母的基礎。格林柯爾集團縱向產業鏈的構筑,大大提高了其自身的競爭能力和抗風險能力。

3、混合型資本擴張

兩個或兩個以上相互之間沒有直接投入產出關系和技術經濟聯系的企業之間進行的產權交易稱之為混合資本擴張。混合資本擴張適應了現代企業集團多元化經營戰略的要求,跨越技術經濟聯系密切的部門之間的交易。它的優點在于分散風險,提高企業的經營環境適應能力。擁有105億資產的美的集團一直是我國白色家電業的巨頭,2003年的銷售額達175億元。在20年的發展歷程中,美的從來沒有偏離過家電這一主線。專業化的路線使美的風扇做到了全國最大,使空調、壓縮機、電飯鍋等產品做到了全國前三名,巨大的規模造就了明顯的規模優勢。然而,隨著家電行業競爭形勢的日益嚴峻,進軍其它行業、培養新的利潤增長點成為美的集團的現實選擇。與此同時,美的在資本、品牌、市場渠道、管理和人才優勢等方面也積累到了具備多元化經營、資本化運作的能力。審時度勢之后,美的毅然作出了從相對單一的專業化經營轉向相關多元化發展的戰略決策。2003年8月和10月美的先后收購了云南客車和湖南三湘客車,正式進入汽車業。此后不久,又收購了安徽天潤集團,進軍化工行業。在未來的幾年中,美的將以家電制造為基礎平臺,以美的既有的資源優勢為依托,以內部重組和外部并購為手段,通過對現有產業的調整和新產業的擴張,實現多產業經營發展的格局,使美的最終發展成為多產品、跨行業、擁有不同領域核心競爭能力和資源優勢的大型國際性綜合制造企業。

二、收縮型資本運營模式

收縮性資本運營是指企業把自己擁有的一部分資產、子公司、內部某一部門或分支機構轉移到公司之外,從而縮小公司的規模。它是對公司總規模或主營業務范圍而進行的重組,其根本目的是為了追求企業價值最大以及提高企業的運行效率。收縮性資本運營通常是放棄規模小且貢獻小的業務,放棄與公司核心業務沒有協同或很少協同的業務,宗旨是支持核心業務的發展。當一部分業務被收縮掉后,原來支持這部分業務的資源就相應轉移到剩余的重點發展的業務,使母公司可以集中力量開發核心業務,有利于主流核心業務的發展。收縮性資本運營是擴張性資本運營的逆操作,其主要實現形式有:

1、資產剝離

資產剝離是指把企業所屬的一部分不適合企業發展戰略目標的資產出售給第三方,這些資產可以是固定資產、流動資產,也可以是整個子公司或分公司。資產剝離主要適用于以下幾種情況:(1)不良資產的存在惡化了公司財務狀況;(2)某些資產明顯干擾了其它業務組合的運行;(3)行業競爭激烈,公司急需收縮產業戰線。

中國人壽在上市之前,就進行了大量的資產剝離。2003年8月,原中國人壽保險公司一分為三:中國人壽保險(集團)公司、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國人壽資產管理公司。超過6000萬張的1999年以前的舊保單全部被撥歸給母公司——中國人壽保險(集團)公司,而2000萬張左右1999年以后簽訂的保單,則以注資的形式被納入新成立的股份公司。通過資產剝離,母公司——中國人壽保險(集團)公司承擔了1700多億元的利差損失,但這為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于2003年12月在美國和香港兩地同時上市鋪平了道路。

2、公司分立

公司分立是指公司將其擁有的某一子公司的全部股份,按比例分配給母公司的股東,從而在法律和組織上將子公司的經營從母公司的經營中分離出去。通過這種資本運營方式,形成一個與母公司有著相同股東和股權結構的新公司。在分立過程中,不存在股權和控制權向第三方轉移的情況,母公司的價值實際上沒有改變,但子公司卻有機會單獨面對市場,有了自己的獨立的價值判斷。公司分立通常可分為標準式分立、換股式分立和解散式分立。

3、分拆上市指一個母公司通過將其在子公司中所擁有的股份,按比例分配給現有母公司的股東,從而在法律上和組織上將子公司的經營從母公司的經營中分離出去。分拆上市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分拆包括已上市公司或者未上市公司將部分業務從母公司獨立出來單獨上市;狹義的分拆指的是已上市公司將其部分業務或者某個子公司獨立出來,另行公開招股上市。分拆上市后,原母公司的股東雖然在持股比例和絕對持股數量上沒有任何變化,但是可以按照持股比例享有被投資企業的凈利潤分成,而且最為重要的是,子公司分拆上市成功后,母公司將獲得超額的投資收益。

2000年,聯想集團實施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戰略調整,對其核心業務進行拆分,分別成立新的“聯想集團”和“神州數碼”。2001年6月1日,神州數碼股票在香港上市。神州數碼從聯想中分拆出來具有一箭雙雕的作用。分拆不但解決了事業部層次上的激勵機制問題,而且由于神州數碼獨立上市,聯想集團、神州數碼的股權結構大大改變,公司層次上的激勵機制也得到了進一步的解決。

4、股份回購股份回購是指股份有限公司通過一定途徑購買本公司發行在外的股份,適時、合理地進行股本收縮的內部資產重組行為。通過股份回購,股份有限公司達到縮小股本規模或改變資本結構的目的。股份公司進行股份回購,一般基于以下原因:一是保持公司的控制權;二是提高股票市價,改善公司形象;三是提高股票內在價值;四是保證公司高級管理人員認股制度的實施;五是改善公司資本結構。股份回購與股份擴張一樣,都是股份公司在公司發展的不同階段和不同環境下采取的經營戰略。因此,股份回購取決于股份公司對自身經營環境的判斷。一般來說,一個處于成熟或衰退期的、已超過一定的規模經營要求的公司,可以選擇股份回購的方式收縮經營戰線或轉移投資重點,開辟新的利潤增長點。

1999年,申能股份有限公司以協議回購方式向國有法人股股東申能(集團)有限公司回購并注銷股份10億股國有法人股,占總股本的37.98%,共計動用資金25.1億元。國有法人股股東控股比例由原來的80.25%下降到68.16%,公司的法人治理結構和決策機制得到進一步完善。回購完成后,公司的業績由98年每股收益0.306元提高到99年每股收益0.508元,而到2000年,每股收益達到了0.933元。這為申能股份的長遠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并進一步提升了其在上市公司中的績優股地位。

三、資本運營創新模式的探索

1、TCL集團—整體上市模式

2004年1月,TCL集團的“阿波羅計劃”正式得以實施。即TCL集團吸收合并其旗下上市公司TCL通訊,實現整體上市。原TCL通訊注銷法人資格并退市,TCL集團向TCL通訊全體流通股股東換股并同時發行TCL集團人民幣普通股,TCL通訊的全部資產、負債及權益并入TCL集團。整體上市為TCL集團籌資25.13億元,這將給公司帶來產業擴張的新契機,也為其帶來一個新的資本運作平臺。這是企業集團資本運營的一個里程碑。集團整體上市將給集團以更大的運作平臺。企業要面對全球化競爭,要做大做強,這都需要資金,金融資本集資是最有效的方式,集團上市后無疑可以讓集團更加有效地通過集資發展。而在行業整合、產業重組方面,讓大集團完全靠現金收購來進行產業重組顯然不大現實,整體上市可以讓大集團通過股權收購實現更有效的擴張,這對藍籌大集團來講極具意義。

2、德隆集團—行業整合模式

一個產業規模很大、很分散,怎么整合?德隆的選擇是,把資本經營作為產業整合的手段。通過資本經營,收購同行業中最優秀的企業,然后通過這個最優秀的企業去整合和提升整個行業。

德隆把資本經營與產業整合相結合、二級市場與一級市場相結合。德隆現在控股5家上市公司,他們的做法是,把證券市場作為企業整合的一個手段。德隆一般不孤立投資一個項目,其投資某個項目,是為了整合整個行業。例如為了整合新疆水泥行業,首先控股屯河70%以上,然后把屯河的水泥生產能力賣給天山,用所賣得的錢買天山集團對上市公司的控股股權,從而控股天山,通過天山整合整個新疆的水泥業。而屯河做紅色產業,在國外與亨氏合作,進入歐洲的蕃茄醬市場,變成亞洲最大番茄醬生產和出口企業;在國內控股匯源果汁公司,迅速打開國內飲料市場。

3、海爾集團--產融資本結合模式

當產業資本發展到一定階段時,由于對資本需求的不斷擴大,就會開始不斷向金融資本滲透;而金融資本發展到一定階段時,也必須要尋找產業資本支持,以此作為金融產業發展的物質基礎。于是,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的融合就成為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

2002年9月,海爾集團財務有限責任公司正式成立,這標志著海爾集團全面吹響了進軍金融業的號角。同年12月,海爾集團與全球最大的保險公司之一美國紐約人壽保險公司攜手,成立海爾紐約人壽保險有限公司。而在過去的一年時間里,海爾已先后控股青島商業銀行、鞍山信托、長江證券。如此,海爾在金融領域已經涵蓋了銀行、保險、證券、信托、財務公司等業務。海爾投資金融業是真正地開始搭建一個跨國公司的框架,由于金融業本身良好的資金流動性,產融結合將為海爾的資金鏈加入油,加速其資金融通,為海爾沖擊世界500強提供強勁的資金動力。

資本運營形成的原因即有企業內部的動因,也有企業外部環境的支持。重視資本運營的戰略地位,借鑒成功的運營模式,并在現實的運作中不斷地探索和創新,這對我國企業集團的發展有著深遠的意義。

參考文獻:

范恒山資本運營·理論脈絡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0

篇3

關鍵詞:文化資本;優秀運動員;成功轉型

據統計,目前我國注冊的專業運動員約5萬人。每年大約有3000名以上的運動員退役,其中40%左右退役即待業,得到“妥善安置”的只有區區千人左右,其他的都只能得到所謂的“一次性補償”。①這些退役運動員中包含了曾經斐名中外的優秀運動員,他們有的轉型成功,有的卻被轉型大浪翻入谷底。李連杰由武英級運動員退役成為影視圈的武打巨星,鄒春蘭由世界冠軍的領獎臺跌落到澡堂搓澡工的地步。運動員生涯同樣是站在中外領獎臺上的優秀運動員,為何退役后的反差如此之大呢?是什么造成了他們如此大的落差呢?本文通過文化資本這一社會工具來巧妙的打開影響優秀運動員退役轉型的大門。

一、文化資本的主要內容

文化資本有三種存在形式:(1)具體化的形式。這種形式的資本通過外界教育使個人擁有一定的知識、修養、技能。(2)客體化的形式。這種文化形式是以附著在具體物品上存在的,它是文化觀念和能力的實體化,只有當這個文化的載體(運動員)具有使用、理解、欣賞文化產品的能力時,才可以說他真正擁有了某種客體化的文化資本。(3)體制化的形式。這種文化資本是經過某種制度確認的文化資本,它的常見的或典型的表現形式是畢業證書、單位證書和職稱證明等確定的學術資格或文化程度。②

二、優秀運動員成功轉型的界定

本文所匡定的“優秀運動員的成功轉型”應該是這樣的:取得全國或是世界重要比賽冠軍的、在行內外得到廣泛認同、得到媒體和社會大眾正面關注且具有重大影響的運動員在結束自己職業生涯(即運動員的社會身份發生轉變,還有就是本文將運動員轉型到教練這一行排除在外)之后,從事其他行業取得一定成就,并在一定程度上產生積極的影響,促進社會的進步或對社會有突出貢獻的轉行。

三、文化資本對運動員的深遠意義

1.具體化形式的文化資本(包括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是最早影響運動員的個人文化資本的一種有效形式。

1.1家庭教育環境和家庭條件對運動員文化資本的影響舉重若輕,這算是早期的文化資本積累。正所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人的第一所學校,影響孩子發展的諸多教育因素中,家長的教育和家庭環境還是起到重要作用的。

1.2學校教育(包含體校的教育)是運動員的正式啟蒙教育,對于培養他們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資源的配置一般都是不公平的,城鎮的學校教育要比農村的教育水平高很多,尤其對于那些很小就進入系統訓練的青少年運動員來說,短暫的教育過程,越好的學校,越有利于他們文化資本的積累。

2.體制化的文化資本(文憑和運動員級別)是運動員靠自我努力換來的,對他們退役后的再就業起到杠桿的作用。鄧亞萍退役后的十來年時間,巧妙的借用政策優勢,再加上自身的努力先后讀取了本碩博學位,為以后的從政鋪墊基礎。

3.客體化的文化資本給運動員帶來一定的社會名望,這也是他們未來走向新的職業的敲門磚。李寧的成名,商家借用他的名字創立國產運動品牌,并創造了不朽的傳奇。

四、如何積累運動員的文化資本

1.國家相關部門將現役運動員文化課學習和項目技能特點結合起來,拓寬運動員的知識面。創新性的開設一些運動員比較感興趣的特色教育,如體育新聞、體育管理、運動營養與保健、運動心理、體育經濟、體育旅游等。

2.在進入運動隊的初期就要給運動員做好全面的引導,并幫助其樹立職業規劃目標。

3.體教結合,讓運動員所有訓練依托學校,并且是在保證完成學業、課堂文化知識的前提下去訓練。有效形成學、研、訓一體的機制,既促進學校師生的業余健身,又可以帶動學校的健身。嚴格要求運動員完成九年義務教育,針對運動員制定文化課標準,并嚴格執行。在培養高水平運動員技能的基礎上,使他們從學生時期開始,嚴格要求基礎理論文化課,在選拔運動員的機制中確定固定的分數,達標方可晉升更高的訓練平臺。

4.對于運動員的高等教育方面,可以采取后補的形式,以彌補他們在本該讀書的年紀卻為國家的體育事業而犧牲自己的教育權利。對他們進入高校,可以采取“寬進嚴出”的方式,讓運動員真正意義上享受到高等教育資源,學到更多的有用知識和生存技能,而不是單純的混學歷,我相信這種方式可以有效的提高運動員專業性文化知識,增加其文化資本的含金量,將來能在社會大浪潮中有立足之地。(作者單位:1.四川大學體育學院;2.鳳明中學)

課題項目:該文系四川大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研究專項項目(skq201531)研究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1] 周蔚,徐克謙.人類文化啟示錄-20世紀文化人類學的理論與成果[M].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8-13.

[2] 劉少杰主編.國外社會學理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360.

[3] 王繼軒.從法律角度淺談運動員的社會保障[J].河南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10):46.

[4] 局雪峰.論優秀運動員文化教育體系的改造與重構[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0,34(3):6-10.

注解:

篇4

關鍵詞:傳媒業;資本運營;創新

中圖分類號:F26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2-0200-02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傳媒業實行的是“行政單位,事業管理”。資金來源主要是政府財政撥款,處于與市場基本絕緣的狀態。隨著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和對外開放程度的加大,中國傳媒業的生存狀態發生了深刻變化,媒體運營方式從事業模式逐步向市場化、產業化發展[1]。

一、傳媒業資本運營的內涵

資本運營是指對企業可以支配的資源和生產要素進行運籌、謀劃和優化配置,以實現最大限度資本增值目標。資本運營的目標在于資本增值的最大化,資本運營的全部活動都是為了實現這一目標[2]。

資本運營是以利潤最大化和資本擴張為經營目的,是一種以價值管理為主要特征的經營方式,是對傳統的生產經營的突破,是現代企業一種以資本增值為目的的經營管理理念。資本運營的范圍非常廣泛,實現途徑多種多樣。首先,資本運營既包括企業內在的經營管理活動,又包括企業為了有效整合外部資源而采取的戰略舉措;其次,資本運營不僅是一種經營管理方式,還是一種更高層次上經營思想的創新,它是以資本管理為中心的經營活動。

傳媒業資本運營是資本運營的一般原理在傳媒領域的具體運用,基本原理與形式和其他行業的區別在于運營主體的特殊性。傳媒業以傳播媒介與經營實體的雙重身份存在,因此,對于其資本運營的研究,既要有初級的產品資本運營,又有高級的原型資本運營。

綜合相關理論而言,傳媒資本運營,就是將傳媒所擁有的可經營性資產,包括和新聞業有關的廣告、發行、印刷,信息、出版等產業,也包括傳媒所經營的其他產業部分,都可視為有經營價值的資本,通過價值資本的流動、兼井、重組、參股、控股、交易、轉讓、租賃等途徑進行運作,優化傳媒資源配置,擴張傳媒資本規模,進行有效經營,以實現最大限度增值目標的一種經營管理方式。

二、中國傳媒業資本運營的現狀

在中國市場經濟日益成熟、傳媒業政策也逐步松綁的背景下,傳媒資本運營不斷傳來利好的消息:自從首家報業集團廣州日報集團組建之后,全國幾十家報業集團先后組建,如青島報業集團等等。一些有傳媒背景的公司相繼上市,傳媒企業開始與證券市場結合籌資融資。1999 年《成都商報》收購四川電器,采用借殼上市的策略,實現了報業資本經營的邊緣突破;同年,湖南“電廣傳媒”的上市掀起了一輪傳媒投資的熱潮。河南省的《銷售與市場》雜志,引進戰略投資,進行市場化運營,于2005年12月通過美國證監會的批準,在納斯達克掛牌上市。隨著資本運作的逐漸到位,《銷售與市場》又確立了走集團化發展之路的發展目標,成為中國發行量最大的營銷類第一品牌期刊。

可以看出,在中國傳媒業發展的經濟環境越來越好,產業的雛形已經基本上成型,傳媒業正表現出強勁的產業化發展趨勢,帶動了許多相關行業的發展。但盈利模式單一、收入來源結構性失調等問題仍然制約著中國傳媒產業的發展。另外,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加快與深化,外國傳媒集團紛紛進入中國市場,涉及幾乎所有的傳媒領域,包括電影、電視、廣播、報刊、圖書、網絡等。在電視媒體方面,日前,已經有超過30個境外電視頻道獲準在中國有線落地。今后,傳媒市場的進一步開放以及市場壁壘的不斷降低,國外傳媒巨頭絕不會滿足于打球的方式,這一切都會為中國傳媒帶來前所未有的壓力與挑戰。通過分析研究,中國傳媒業在資本運營方面還存在以下問題:

1.體制束縛。傳媒同時具有商業及文化事業的雙重屬性,在中國,這種“雙重屬性”被表述為“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作為黨和國家的重要喉舌,媒體的政治屬性一直被放在第一位,其產業性質長期得不到認可,傳媒的核心領導由來自上層建筑的行政權力決定,資本運營對核心領導的影響相當有限,越是接近于傳媒運作的核心部分,其構造的市場化因素就越少,這就極大地阻礙了傳媒產業的發展。

2.產權主體不清。目前,中國傳媒內產權關系十分模糊,傳媒資產的所有者與經營者之間的權利、責任不明確,國家對傳媒資產的監管制度尚未建立,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隨著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傳媒業規模化發展趨勢極需大量社會資本的流入,以突破阻礙自身發展的資本瓶頸。

3.開放程度有限。雖然,中國政府頒布了一些有關文化領域投資、融資的法律、法規文件,通過給予優惠政策,引導、鼓勵非公有制資本進入文化領域,促進中國文化產業的市場化;但是,政府對于文化產業的核心圈層,尤其是核心圈層中的傳媒產業上,基本還是嚴格控制非公有資本的進入,遲遲無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解禁。

4.行業政策限制。由于受到行業政策限制,傳媒業上市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與其他傳統行業相比較為復雜,使得上市傳媒公司的業務遠離傳媒核心業務。例如,“中視傳媒”也是影視城的房地產和旅游資產,“歌華有線”是以網絡工程為主,“賽迪傳媒”主要是影視制作和信息咨詢,這種模式的弊端導致傳媒企業關聯交易多、業務透明度低、業績易受操縱阻礙了上市公司的發展[3]。

縱觀國內外傳媒業發展的現狀,我們不難發現,中國傳媒業資本運營的步伐仍然比較慢、規模比較小。如果具體到單個傳媒單位,難以看到跨媒體、跨行業、跨區域的強勢傳媒集團,中國的傳媒產業并不強大。現代傳媒產業是一個技術密集型產業,傳媒產業要想生存和發展,最佳途徑在于充分利用資本市場的資源,實現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效應,建立中國的巨型立體化傳媒集團,以迎接國際媒體行業集團日益臨近的競爭與挑戰,實現跨媒體、跨地域的飛躍發展。

三、傳媒業資本運營的創新性思考

中國傳媒企業具有社會與經濟的雙重屬性,追求社會與經濟的雙重效益。與一般企業追求經濟利益的最大化不同,傳媒通過資本運營實現經濟收益的最大化不是其最終目的,還要實現傳媒的社會效益。因此,對于中國傳媒來說,不僅擔負著國有資本保值、增值的經濟責任,還擔負著黨和人民喉舌的社會責任。

中國傳媒業多年來實行“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的體制,如何根據傳媒的屬性和特點,結合國內傳媒市場的經營實際,借鑒國外優秀傳媒集團的運作經驗,進行創新性的資本運營管理,成為中國傳媒業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重要課題。

1.創新體制,加快跨行業、跨區域、跨媒體發展的步伐。資本市場對傳媒產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受到體制束縛、政策限制等因素的嚴重制約,傳媒業在深化管理體制改革,實現市場化運作的過程中,屢屢受挫,難以取得突破性進展。因此,傳媒業要加快跨行業、跨區域、跨媒體發展的步伐,就要進行體制創新,體制問題不理順,既有悖于傳媒產業存在的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特點,又有悖于市場和資本流動性的規律。在這方面,國家相關部門不僅要有思路,還要有明確的激勵政策和具體措施。從管理體制上,減少多頭管理、明晰行業所屬、杜絕條塊分割,為跨區域、跨媒體發展清除障礙。

2.創新機制,建立健全有利于資本運營的人才體系。傳媒業的競爭,歸根到底是技術和人才的競爭。同一般企業相比,傳媒行業身兼事業和企業的雙重屬性,既熟悉傳媒業務又精通資本運營管理的人才,對于構建傳媒集團的核心競爭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市場環境的新變化,要求傳媒業改變以往“重采編輕經營”的觀念,在具體的聘用機制上有所創新,調整傳媒行業的人才資本需求結構,引進和重視精通傳媒資本運營和傳媒經營管理人才。南方報業提出在人才發現和使用過程中引入市場機制,建立人力資本庫,以保證后續媒體資本運營的順利進行[4]。

3.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引進戰略投資,創新治理機制。上市是資本運營的主要手段之一,但不是唯一手段,最關鍵的是企業要真正成為獨立的市場主體。資本運營的途徑有很多,除了上市之外,還有資本及產權的流動與重組、兼并、聯合等方面的運作。在這些方面,國外傳媒企業進行過有效地嘗試和探索,已經有成功經驗可循。傳媒業完全可以借助外部力量實現內部治理結構的完善,企業引進戰略投資者,能夠從根本上改變傳媒業產權結構的單一性,實現股權結構多元化,解決制約中國傳媒業發展的體制問題和機制問題,在多方權益主體的情況下,實現國有資本權益分散和風險平攤。同時,資金的引進會伴隨著智力資本和資本運營管理理念的注入,能夠提供傳媒公司的經營管理水平,提升傳媒業的核心競爭力。

4.建立傳媒業資本運營服務機構。針對中國傳媒業在資本運營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和困惑,可以嘗試建立一個傳媒行業專業的資本運營咨詢服務機構,為有意投資傳媒的出資人和需要融資的媒體提供幫助,從而降低資本運營風險,實現雙贏[5]。

中國傳媒業具有特殊性,在資本運營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也具有中國特色,因此,咨詢服務機構的組建,需要精通國內傳媒行業生存環境和國內外資本運營理念的專家隊伍,通過深入全面地把脈診斷,實現理論創新與實際運作的有效嫁接。咨詢服務機構與金融機構的合作,可以開發專業化的資本經營方式,如信貸創新融資模式、階段性股權融資模式、無形資本運營模式等等,充分發揮傳媒業資本運營的潛力,實現資本的優化高效配置。

參考文獻:

[1] 趙淵.傳媒資本運營的路徑抉擇:基于制度創新的視角[J].北方經濟,2011,(11):87-88.

[2] 陳東升.資本運營:理論·方法·案例[M].南京:企業管理出版社,1998:3.

[3] 陳立新.中國傳媒產業資本運營存在問題及對策[J].記者搖籃,2011,(4):70-71.

篇5

論文摘要:現代經濟環境中,企業面臨眾多的資金籌集方式與運營管理模式的選擇,不同管理模式所獲得的回報是不同的。企業要想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必須分析比較各種籌集方式和運營模式,合理選擇。文章將資金籌集與運營管理統一考慮,研究企業如何做好資金籌集與運營工作,增加企業的經濟效益。

一、企業資金籌集與運營管理的關系

隨著企業業務規模的擴大和產品多元化趨勢的發展,資金籌集已經成為企業發展的經常性事務。它是指企業分析自身的生產經營現狀和資本需求情況,根據企業的經營策略和發展規劃,確定投資資金的需要量和資金投放的時間結構,然后選擇恰當的籌資方式和渠道,衡量籌資風險,在保持資本結構合理性前提下,及時、適量地獲得所需的資本。企業資金籌集是企業進行資金運營的基礎和前提,資金運營則是資金籌集的下一個必經階段,是對資金的重新配置,直接影響到籌集資金的使用效率,對整個企業的經濟效益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兩者的主要任務有所區別,但卻是緊密聯系的兩個環節:資金籌集以低籌資成本為目標,以最大限地實現資本增值;而資金運營管理的目標就是資本增值,而通過資金籌集獲取低成本的資本是實現企業增值的關鍵問題。所以,必須將資金籌集與運營管理結合起來,才能收到良好的管理效果。本文認為要處理好兩者的關系,提高資金運營的效率,籌資過程應注意三點:

第一,成本與效益相匹配原則。這是企業任何經濟行為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具體到企業資金籌集與運營管理,即要求將籌集到的資金投入到資本營運中時,不僅要考慮各種籌資成本,還要權衡各種形式資金的投入收益,綜合權衡比較之后,選擇合適的籌資渠道,確定科學的籌資方案,以保證運營管理的實際效益。

第二,服務資本運營項目原則。不同的投資項目需要的資金規模不同、資金性質也有差異,選擇適合的籌資方式是決定企業資本運營成功的關鍵因素。所以在籌集資金時必須從資本運營項目出發,結合投資項目的經營特點和資金需求的特殊性,比較不同籌集方式的優缺點,或者對各種方式進行合理組合,選擇能夠最有效地降低籌資成本,保證順利實現投資項目收益的籌資方式。

第三,收益與風險權衡原則。資金籌資是為了通過有效的資金運營管理獲得投資收益,而這種投資收益具有不確定性,通常高收益伴隨著高風險。所以,在選擇籌資方案時,應充分考慮到資金運作管理可能遇到的風險,堅持收益與風險權衡原則,建立風險評估模型,客觀評估資本運營項目的收益與風險,采取適當的預防與控制措施,盡可能地將風險控制在可控范圍內,以保證通過資金運營實現預期收益。

二、企業資金籌集方式的選擇

現代企業面臨更寬闊的市場發展空間,資金來源渠道也日益拓寬,籌集資金方式多樣化,大致可以分為內部籌集和外部籌集兩種方式。

(一)企業內部籌集資金

內部籌集資金主要源自企業通過自身的生產經營,生產適銷對路的產品,扣除成本及稅費后的盈余,即企業的留存收益和未分配利潤,是企業的自我積累。如果企業當期利潤率較高,就有能力為企業的后續發展提供充足的資金,此時可以通過內部籌集方式獲取發展資金。當前常用的兩種方式分別是提取折舊費用和企業間的商業信用融資。折舊費用是非付現成本,會計準則規定企業可以從產品售價中扣除,不需要付現,因此會滯留在企業,形成企業的現金流量,可以用于企業發展。企業間的商業信用融資則是一些信譽較好的企業利用與供應商之間的良好合作關系,在購買原材料或服務時,達成暫緩支付貨款協議,從而形成應付款融資。企業可以將該部分應支付的資金暫時用于其他急需領域,調節資金余缺,合理分配有限的資金,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

(二)企業外部籌集資金

企業外部籌集資金的方式相對來說要豐富很多,給了企業更多的選擇空間。目前常用的方式有:吸收股東直接投資、發行股票和企業債券融資、向銀行和非金融機構借款、融資租賃、預付貨款等商業貿易融資、買方信貸、票據貼現以及獲取政府補貼等方式。不同的籌集方式對企業的制度體系與經營發展潛力有不同的要求,企業應該根據實際經營特點與業務發展需求選擇最佳的籌資方式。

當然內部和外部籌集方式是不排斥的,企業可以綜合運用多種有利的籌資方式,在具體選擇時應該考慮以下因素:

首先,企業規模和業務范圍。企業籌資規模最主要的還是由企業投資規模來決定,所以企業財務人員在決定資金籌資各項事宜時必須認真分析當前生產經營狀況、利潤增長率、未來發展潛力及投資需求,采用先進的方法,盡可能準確、客觀地預測資金需要量,合理確定籌資規模,保證企業正常的生產經營,又防止過多籌集資金造成資金的閑置浪費。

其次,企業的資本結構。無論是內部籌資還是外部籌資,最終的資本類型可以歸納為權益資本與債務資本,這就產生了如何安排兩種性質不同的資金比例的問題。如果資本結構不合理,企業隨時可能陷入財務危機。所以企業在決定籌資方式時要考慮對現有資本結構的影響,根據公司財務現狀、項目預算以及證券市場的發展趨勢等因素,綜合分析最終選擇最佳的方案以構造合理的融資結構。

再次,籌資方案的各項具體指標。完整的籌資方案應該包括籌集時間、籌資方式、籌資風險及成本估算等很多內容。選擇籌資方式后,必須對各種籌資方式進行分析、比較,選擇經濟、可行的籌資方式,并及時制定全面的籌資方案。

三、提高企業資金籌集與運營管理效率的對策

(一)提高和挖掘企業內部融資能力

企業發展資金最可靠的來源還是源自企業內部。一是資金籌集的風險較小,不用承擔過多的籌資成本;二是通過內部調配資金,可以激勵企業各部門更加注重通過改善經營管理,提高部門產值,增強內部驅動力。所以有條件的企業應該不斷提高和挖掘內部融資能力,不斷擴充自有資金或通過增資擴股、出售股份等方式吸納新資本,打造良好的內部融資平臺,增強企業的競爭力和發展潛力。企業實力的增強又可以提高市場形象和資信水平,為外部融資打好基礎、提供便利,增強可能性。

(二)加強資金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企業資金從大方向上可以分為生產資金和項目建設資金,兩者的服務對象和運營目標不同,所以應該施以不同的管理方法。對生產資金一般實行財務統一管理,制定統一標準,統收統付。尤其是做好資金預算管理工作,包括銷售預算、采購預算、投資預算、費用預算等,加強對與生產相關的各個環節的資金管理,盤活存量資金,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對項目資金的運營管理比生產資金要復雜一點,其中優化設計是關鍵,項目資金的預期收益率的取得需要設計人員對運營方案進行優化設計,合理安排各個階段的資金量,并給予全程動態跟蹤。

(三)完善風險預警機制,防范和控制資金風險

資金是企業生存的血液,資金的安全程度直接影響到企業經營的穩定性和持久性。除了強化成本管控,采取有針對性的控制措施,避免過度擴張,降低經營風險外,還需要在資金的運營管理政策中明確風險防范預警機制。在決定項目投資前進行科學分析,充分論證,保證資金的安全性、效益性和流動性,既保證維持簡單再生產,又適當地擴大再生產,將發展速度控制在一定的比例以內,實現持續穩定的發展。一旦發現非常情況,根據風險處理流程,及時制定處理方案,將風險損失降到最低。而且需要健全內部控制制度,強化內部審計,對企業資金的整個生產過程實行事前、事中、事后審計,杜絕風險隱患的發生。

(四)提高信用意識,密切銀企關系,保證資金鏈

當前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有限,資本市場不發達,企業發展所需資金很大一部分要靠向銀行舉債。向金融機構借款或者企業之間的互相融資都需要較好的企業信用做支撐和保證。所以企業應該把信用看作成長發展的生命線,提高信用意識,加強自身信用制度的建設,盡可能減少貸款受限因素,實現順利融資。同時注意處理好銀企關系,靈活選擇借款方式,保持資金暢通。因為當前我國的資本市場受國家政策等外部因素制約程度較明顯。如果銀企關系不恰當,一旦國家緊縮銀根,長期借款無法取得,又急于滿足良好的市場發展機會,就會出現短貸長投的現象,如果投產前期效益不理想,必定造成企業資金鏈斷裂,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同時激增,處理不當甚至會導致企業的破產。

參考文獻

1、蔡江.企業集團資金管理模式探微[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3).

篇6

論文摘要:我國國有企業改革中人力資本運管體制滯后,貨幣資本和人力資本界定不清,人力資本產權遭到破壞,人力資本的激勵與約束機制不健全。應加強和改進國有企業的人力資本政策,從而使專有型人力資本在我國國有企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一、人力資本理論的發展與人力資本的價值

197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獲得者西奧多·舒爾茨(T·W’·Schultz)在20世紀50年代,倡導建立了人力資本管理這一新的學科。它的提出使經濟增長中一些長期令人困惑的問題,比如說二戰后各國的經濟增長的速度為什么快于物質資料存量增長速度;為什么物資資本遭到嚴重破壞的德國、日本戰后復興如此之快等,得到了圓滿的解釋。舒爾茨依據大量的材料實證分析了一個突破性的結論:在現代社會,人的素質(知識、才能、健康等)的提高,對于社會經濟的增長所起到的作用,比物質資本和勞動(指非技術性勞動)的增長所起到的作用要大得多。他的貢獻在于:否定了勞動和物資資本是經濟增長的決定因素的觀點。他指出,國民收入增長的速度之所以比資源、勞動力、資本存量增長的速度快,是因為物質資本質量的改進和人力資本的增加未被計算進去。德、日兩國戰后能夠復興得那么快,是因為戰爭雖然破壞了大多數的物質資本,但并未破壞人力資本。

繼舒爾茨之后,貝爾圍繞人力資本收益流量的貼現值而計量的投資收益率,建立了他的理論體系,但是他把人力資本作為一個獨立的因子而納入經濟模式。美國經濟學家盧卡斯運用更加微觀的、個量的分析方法,將人力資本和技術進步結合在一起,具體化為“每個人”的“專業化的人力資本”,認為只有這種特殊的、專業化的人力資本才是產出增長的真正源泉,這種資本不僅能自身形成遞增的收益,而且使物資資本和勞動要素的投入也產生遞增效益。為此,盧卡斯設計了人力資本增長率公式,這是一種將人力資本劃分為社會共有的一般知識形式的人力資本和體現在勞動者勞動技能中的特殊化的人力資本的“專業化人力資本”積累的增長模式理論,按照這種理論,企業里的人力資本可分為一般人力資本(企業的普通員工)和專有型人力資本(其所有者主要為企業家、職業經理人、科技創新者)。并且專有型人力資源作為一種稀缺資源,是企業競爭力的源泉。企業的核心技術的技術性標準,即技術的技術性或技術的“含金量”,由技術創新者來完成,而企業核心技術的市場標準,即技術的市場性或顧客的認同性,則由職業經理人、總經理或企業家朱完成。因此,人力資本特別是專有型人力資本日益得到各國的重視。1997年世界銀行的專家利用公開的數據對全世界192個國家的資本存量進行了粗略計算,根據計算得到的結論之一是:全世界人力資本、自然資本、物質資本的構成比例是:64:20:16。可見人力資本已是世界財富中最大的財富。

二、我國國有企業人力資本運營中面臨的困境

隨著市場化改革的推進和新成長起來的非國有企業的競爭加劇,國有企業人力資本運營過程中出現的矛盾和問題越來越突出、越來越嚴重和復雜化。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國有企業用人制度落后。在我國國有企業的運營中,企業的經營目標受國家控制,其根本制度和根本特征恰恰在于它的非市場合約性,其追求的更多的目標是更好地完成“國家計劃”,更多地獲得“國家租金”分配以及完成國家斌予的其他任務,而不是追求利潤的最大化。一方面難于擺脫國家的行政干擾,另一方面又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著缺位的現象。由于國有企業的法人治理結構尚未構建,現代企業制度仍未在企業真正建立起來,大多數國有企業管理者由政府指派,而不是通過市場機制公開招聘和競爭上崗。

2.對專業型人力資源認識上的誤區明顯。我們以前將管理庸俗化,認為管理只是程序化事務性的工作,相對簡單,從事管理的人員不需要較高的學歷和素質,只需要簡單的培訓就能夠勝任。而企業的業務比較復雜,只有專業型人力資本才能承擔。這種“重生產、輕經營管理”的思想使得一些國有企業里普遍存在著對經營管理人員要求低.對業務人員要求高的現象。而在企業技術創新方面,認為技術創新等于純技術活動,等于技術研究和開發,等于技術改造.只要技術領先和高技術就等于獲得企業效益,但不注重技術的市場標準.從而陷入盲目追求高技術的陷阱,出現開發與實際相脫節等負面效應。

3.人力資本激勵約束機制不健全。時至今日,大部分國有控股企業在人力資本運營上仍然沒有擺脫原來單一而僵化的運營模式。這是由于產權明晰、政企分開、權責明確等很難落實。大部分國有企業的總經理、董事長仍然是作為“沒有最終委托人的人”。在這種企業經營者無終極所有權的情況下,國有股股東控制著企業的經營目標,即以刺激經濟增長、實現充分就業、抑制通貨膨脹、維護社會穩定和維護社會權威等作為日常經營目標,而當企業“實現利潤最大化”的目標與國有股股東階段性目標不一致時,國有股股東即政府就會用其終極所有權的控制權,使兩者達到一致。而這種一致有時是以犧牲企業的利潤為代價的。

三、國有企業要加強人力資本投資、開發、管理能力

人力資本已成為企業發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它導致了當前的企業形態的變化,即成為“中間小,兩頭大”的啞鈴型。具體表現為研發變大、生產變小、市場開發變大。而這種型態的發展又需要更加專業型人力資本的經營與管理。這就要求企業必須重視人力資本的投資和開發,必須重視發展戰略,以長遠的目光組建人力資本團隊,確保本企業的人力資本在更加激烈的競爭中擁有知識、技能和管理經驗方面的優勢。 1.充分利用社會培訓機構提高企業的現代化技能。教育提供充分的人才儲備,但普通教育需要一個相應的周期,且知識體系和教育機構滯后,難以適應日新月異的蓬勃發展和知識更新換代。所以社會便應運而產生了眾多“短、平、快”的社會培訓機構,它們往往能立足中國現狀,博采世界管理精華,利用現代最新科技,向管理者傳播優秀管理思想和先進管理技能,提供實用可行的管理經營方式。這對于企業人力資源素質的提高,技能的豐富起到了充電器的作用。對于企業組織建立持久的競爭優勢,是必要條件。尤其是我國加人了WTO,企業面臨全球化的競爭,國有企業以前的那種“無壓力”的生存環境已蕩然無存,在一片“狼來了”的叫喊聲中,只有把自己鍛煉成“狼”,方能“與狼共舞”。

2.改革舊的用人機制,促進人才的合理流動。在新的環境下國有企業應該采取應崗配人和知人善任的用人機制。要改變以前的行政任命為公開的招聘上崗,建立由企業管理層共同確定的符合企業內外各方面利益、且得到員工一致認同的企業戰略目標及規劃,從而建立以招聘錄用、考核評估、提拔晉升以及人力資本開發各部分有機結合的管理系統。改革過去國有企業大鍋飯的傳統,使分配和投資向優秀的技術、管理及其他方面人力資源傾斜。企業鼓勵員工在真誠合作和責任承諾的基礎上展開競爭,使企業成為吸引人力資本和凝聚人力資本的機構,努力創造一個讓人才托穎而出的環境,充分體現人力資本的自我價值。

3.增加國有企業內部人力資本管理權力和人力資本權能、權益。作為市場主體,國有企業應該有完全的人事管理權力,使國有企業的用人權得到保證,改變那種“想要的人進不來,不想要的人出不去”的現象。在法律框架及具體制度安排上保證國有企業包括經營者在內的所有員工都擁有合法的人力資本權能、權益,建立向非人力資本產權轉化和非國有企業流動的合法通道。國有企業應該建立與整個社會人力資本市場配置系統相連的人力資本形成機制,企業員工一律取消行政級別身份制,企業經營者可以進入企業家或經理人才市場通過公開競聘來獲得,而不是按行政指派的形式選用。這樣任何人都能夠憑借其人力資本產權獲得“市場平均水平”的收益率(僅指有限的固定的勞動報酬),有特定人力資本運營績效的還可以獲得“超額”收益。

四、建立科學的人力資本激勵機制

人力資本激勵機制的建立原則應是:經營者收入和權利與業績相掛鉤,采取經濟激勵與精神激勵相結合的方法。

篇7

[摘要]本文將勞動者健身觀念與人力資本投資作為立論,通過東北地區3個中心城市國有企業職工的實證研究,論證人力資本的健康投資的作用。

[關鍵詞]人力資本健身觀念鍛煉

一、人力資本與健康投資產生的背景

根據舒爾茨和貝克爾的人力資本理論,人力資本投資包括用于醫療保健的投資;用于正規教育的投資;用于在職培訓的投資;用于成人教育的投資;用于個人和家庭為尋找更好的就業機會而進行流動的投資。我國學者將上述理論歸納為醫療保健的投資;教育的投資;遷移投資。研究認為“教育的投資在整個人力資本投資中居于核心地位,是頭等重要的投資。因為健康投資使人得以存在,以及智力、精神活動的必要前提,所以,醫療保健投資是其他兩項人力資本投資的重要前提條件和物質基礎。從健康投資的角度出發,人力資本所提出的醫療保健投資是“通過對醫療、衛生、保健、營養等進行投資,以此來恢復、維持或改善、提高人的體能(體力和精力),增進健康水平,這種投資方式恰恰是最經濟、最有效、最快捷的人力資本投資途徑。

二、調查結果與分析

1.低水平生活導致健身觀念淡薄

按恩格爾系數劃分貧困家庭的尺度,企業職工均在60%以上,屬于貧困線,屬于體育低消費群體。研究表明,收入與消費關系十分密切。(見表1、2)

統計結果證明,企業職工收入與體育鍛煉的內容、目的、地點、時間、次數有非常顯著的差異,與鍛煉目的、鍛煉次數非常相關。體育消費是為了滿足人們特定的需要而產生的,它是以社會物質生活條件來決定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越優越,體育消費的投入的比重就越大,反之就越小。除此之外,人們的體育習慣、生活節奏、余暇時間、體育觀念、社會環境等都與體育消費有關。應該說,體育消費行為既是生活水平的縮影,又是人們體育健身觀的折射。

2.不良心態影響健身觀念形成

調查顯示,企業職工有矛盾心理占15.5%,壓抑心理占18.4%,挫折心理占6.4%,消沉心理10.6%,疑慮心理5.1%,其他心理狀態的365人,占43.6%。

體育作為現代精神文明建設重要的組成部分,被稱為現代社會的“安全閥”“社會競爭縮影”,改革開放帶來社會體制、觀念、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等各方面變化,同時也產生許多矛盾。據社會學專家研究,除了必要的道德和法制教育外,體育可以起到緩解、宣泄、減少下崗浪潮帶來的社會震蕩和各種矛盾的作用。

三、結論與對策

1.轉變觀念,努力提高再就業勞動者素質

勞動者是生產力的首要的因素和能動因素,發展體育運動是社會生產發展的需要。從經濟學角度,體育鍛煉要占用一定的時間,之所以強調體育健身的作用,是因為可以理解為體育是一種旨在追求未來效用的的生產和消費活動。從人力資本投資和勞動力再生產的角度,體育鍛煉是一種人力資本投資活動,它投資的意義在于可以提高人的素質和能力。因此,從人力資本配置的需要尋找合適的物質資本,最大限度的優化實現自身的價值,較好把握從新配置人力資本的再就業機會。

2.調整不良心態,拓寬人力資本運營的空間

現代企業職工壓力大,無論是環境,還是心態,都發生的很大的變化,由于種種不良的心境,導致無形中縮小就業的渠道,縮小人力資本運營的空間。體育的社會情感功能是與人的社會心理穩定性直接有關的,通過體育服務工程進行情感解困工作,調整不良心態,使之產生和形成與社會一致的心理。因此,企業職工應主動適應社會和家庭環境,把就業看成是一場智力、體力、心理上的競爭,通過體育鍛煉可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質,挖掘潛能,面對機遇,迎接挑戰。

3.樹立健康觀念,加速人力資本投資

要樹立健身觀念,消除健康投資是一種簡單的消費支出的舊觀念,主動積極的進行健康投資,同時要積極參加培訓,要主動鍛煉、學習、更新知識,提高技能,豐富自身的人力資本,為創業儲備本領。人力資本投資有利于增加企業職工的健康存量、知識存量、技能存量,存量的增加,意味著“生病時間”的減少和“健康時間”的增加,意味著創業的基礎儲備增加,從而有利于產出增加,個人的收入也隨之增加。因此,這種投入是有效的投入,也是一種成本性投入。企業職工自身還應從市場經濟對勞動者素質的需求,來提高對健康投資的認識。

篇8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企業經營機制的轉換,給企業帶來了蓬勃生機的同時,由于客觀體制上還存著一些漏洞,國有資產流失相當嚴重,引起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因此,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維護企業的國有資產,維護國家所有者權益,提高企業的國有資產運營效益,加快企業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強化對企業的國有資產的監管,防止企業的國有資產流失,既是現代企業制度建設的核心內容,又是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與重點。探索企業的國有資產監管與經營的有效途徑,深化企業的國有企業改革仍是當前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任務,也是經濟管理工作的當務之急。企業的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到底有什么途徑?以下主要從二方面進行探討就是:一、政府宏觀促進,就是政府給支持;二、企業微觀做,就是企業在具體實施。

思想上保值增值

政府在思想上重視、觀念上轉變是保障企業的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根本因素,是內因。認清和適應企業的國有資產改革、發展的新形勢和新要求,理清思路,抓住企業的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完善和鞏固企業的國有資產基礎地位、壯大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這一主要矛盾,才能保持頭腦清醒,看清方向,做到提綱摯領,有的放矢。思想指引著行動,一切工作最后的結果如何,都要看政府官員對工作的認識的深度和廣度,以及認識是否符合客觀工作實際。切實抓好做好企業的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工作,把該項工作當作政府的工作重點來抓。只有思想認識到位,并付之以具體有效的行動,促使企業的國有資產實現保值、增值。

政府應全方位提高社會維護和保護國有資產的意識和責任感,讓全社會都認識到國有資產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基礎和保障,與黨、國家和廣大干部群眾的利益休戚相關,消除各種不利于國有資產保值的消極心理,形成健全的防范意識。

法律完善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更需要一個全面的、完善的、細化的法制的約束,而我國現在的法律不是沒有建,是建得不完善,要與時并進。因此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完善國有資產監管的法規體系。建立、健全、落實國有資產經營責任的相關制度。要建立、健全重大決策失誤責任追究制度,規范重大決策責任的追究程序、辦法;要把企業負責人的經營業績考核與薪酬制度改革更好地結合起來;認真做好國有資產基礎管理工作。要按照全國統一的清產核資政策和資產損失認定的標準,規范開展清產核資工作。要加強資產與財務管理的制度建設,防止產生新的不良資產;進一步加強國有資產的監管。

強化監督制約,增強責任意識。

(1)健全國有企業經營者激勵與制約機制;強化投資決策監督制約,堅持民主集中制,即要通過民主基礎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導下的民主的方式,來對某一投資決策項目進行廣泛深入的調查、分析、論證、只有這樣,才能使投資決策真正做到科學、合理,從而避免投資失誤。

(2)建立與完善國有資本的監督體系,是提升資本運營水平、實現企業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重要保證。隨著國家與地方國資委的相繼建立,國有資本監管主體缺位的問題已經解決,但是依法完善監管體系、加強監管的法制建設,推進現代企業制度建設仍然面臨嚴重的挑戰。在牢牢把握依法履行出資人職責定位這個根本,促進國企改革由政府主導向出資人主導轉變的前提下,維護企業作為市場主體享有的各項權利,充分尊重企業的經營自主權和法人的財產權,按照市場化原則配置企業各項資源,促進企業的發展。

建立和健全企業監督約束機制。根據現行的法律、法規,結合企業的實際情況,制定可量化的、可操作的企業監督約束機制,做到每年檢查一次。財政部門要搞好企業年度決算檢查,要評出優劣,分清責任,對損失巨大構成犯罪的,要追究刑事責任。

篇9

關鍵詞:一人公司,問題,對策

一人公司,是指股東(包括自然人和法人)僅為一人,并由該股東持有公司的全部出資或所有股份的公司。一人公司獲得承認始于英國1897年薩洛蒙有限公司案,當時的法庭終審判決首次公開承認了一人公司的合法性,揭示出個體經營者可以以出資額為限承擔有限責任。論文參考。但首開一人公司立法先河的是列支敦士登于1925年11月5日制定的《自然人和公司法》,該法規定,股份有限公司、發起人公司和有限責任公司都可由一人設立,并可以一個股東維持公司的存續。自此,一人公司步入制度化時代。 1 在我國,2005年10月,新《公司法》第58條規定,一人有限責任公司,是指只有一個自然人股東或者一個法人股東的有限責任公司。一人有限公司的注冊資本最低限額為人民幣10萬元,股東應當一次足額繳納公司章程規定的出資額。 2 2006年1月1日,新《公司法》正式實施,首家一人有限責任公司(溫州市溫信電腦租賃有限公司)在素有“中國個體私營經濟發祥地”的溫州注冊成立,一人公司在全國迅速發展。

新的《公司法》立法認可一人公司,順應了全球發展趨勢的需要。由于一人公司靈活、高效、簡單等特點,美國、歐洲、日本等許多經濟發達國家,都允許設立一人公司,在我國發展市場經濟的今天,必須順應這種世界潮流,實現與世界的接軌。另一方面,一人公司有利于滿足個人的創業需求,鼓勵投資,繁榮與活躍城鄉經濟,推動我國中小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的迅猛發展;有利于拉動市場內需,增加稅收和就業機會,推動我國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強化社會穩定;有利于發揮其治理結構簡單高效、決策靈活的特點,進一步提升公司的競爭力;還有利于確定投資收益和投資風險的唯一歸屬者,激發投資者單獨投資創業的積極性;有利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實施大公司和大企業集團的戰略,推動國有資產的優化組合與合理配置。

在全面認識一人公司的積極影響之后,我們應變換分析角度,冷靜地審視一下它所帶來的新問題。

一、運營過程中的權力失衡問題。

在一人公司中,通常是一人股東自任董事、經理并實際控制公司;而傳統的公司組織機構以公司股東多元化為基礎而設立,其基本結構是股東會-董事會-監視會三會并立的體系,這一結構系統是經過長期的實踐摸索,在奉行資本平等,同股同權,效率優先,兼顧公平,權力清晰,相互制衡原則的基礎上確立起來的,具有一定的科學性,使得多個股東在權力行使上能夠相互制約、相互協調。然而一人公司的出現,導致在傳統公司內部行之有效的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三大機構之間的相互制衡都不復存在,傳統公司法關于內部組織結構的規定難以實施;公司的意志也不再是多數人的共同意志,而是唯一股東的意思表示。

二、單一股東個人財產與公司財產混淆不清,損害債權人利益。

由于一人公司僅有一名股東,無法建立起股東會和監事會,缺乏股東之間的監督與制約,股東只對公司承擔有限責任,并且極易濫用其自身的有限責任。

1、為所欲為地混同公司財產和股東財產。如公司的營業場所和自然人的居所混合使用。

2、將公司財產挪作私用。如公司財產被用于個人支出卻沒有作出記錄,或者沒有完整的公司財產記錄,使公司財產往往消失于股東個人的“保險柜”中。

3、給自己支付巨額報酬。由于一人股東完全控制了公司,在其成為公司的董事后,可以隨意制定出財務方案,以公司的名義為自己支付大量的報酬。

4、同公司進行自我交易。如公司向股東低價轉讓商品;公司高價購買股東的貨物和服務;公司與公司以外的第三人進行各種使公司利益受到損害的交易,股東再向第三人獲取利益等。

5、以公司的名義為自己擔保或借貸、發生事故抽逃轉移公司資金,甚至行欺詐之事逃避法定義務、合同義務等,而一旦承擔責任時,唯一股東卻又可以借公司法人人格和有限責任使自己逃避債務和責任,從而使債權人或社會公眾承擔極不公平的風險。

利用公司法人人格規避法律義務,在一人公司具體表現為:濫用公司人格以逃避稅務責任,給國家利益帶來損害。特別是在當一人公司拖欠國家稅收數目較大時,一人股東很可能借破產來逃避稅賦,給國家帶來巨大損失。

利用公司逃避合同義務或其它債務,在一人公司主要表現為:(1)一人股東設立一個以上的一人公司,將負有合同義務的一人公司資產轉移到自己名下或其它自己控制的一人公司以逃避合同義務。(2)惡意解散公司或宣布公司破產,再以原公司的營業場所、資產等設立經營目的完全相同的新公司以達到逃避原公司巨額債務的不當目的。(3)利用合同對債權人進行欺詐以逃避合同義務等。

利用公司規避侵權責任:在一人公司中,特別當一人股東為牟取暴利生產假冒偽劣商品嚴重侵害消費者權利或管理不當致使損害公司員工或其他人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重大傷亡等情形,由于一人股東的有限責任,將使遭受人身傷亡和財產損失的受害人常常因為公司資產過少而得不到充分的補償。 3

三、在運營中的融資問題

一人公司在降低個人創業風險的同時,可以減少公司股東之間的經濟糾紛,迅速對市場競爭作出反應,取得競爭優勢。但企業肯定會因為實力薄弱面臨困難。因此,一人有限公司如果得不到目前融資的主渠道銀行的支持的話,其成長的速度和前景將大打折扣。論文參考。這些一人公司在運營中存在的問題相比,一人公司對于市場活力的作用更值得期待。

四、在運營中的納稅籌劃問題

一人公司雙重納稅造成稅賦比個體工商戶和個人獨資企業多。《國務院關于個人獨資企業和合伙企業征收個人所得稅問題的通知》規定,個人獨資企業和合伙企業從2000年1月1日起,停止征收企業所得稅,比照個體工商戶生產經營所得征收個人所得稅。而自然人一人公司除了按照33%的法定稅率繳納企業所得稅外,分配給股東部分的全部稅后利潤還要繳納20%的個人所得稅。論文參考。而個人獨資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只繳納個人所得稅,最低稅率為5%,最高稅率(應納稅所得超過5萬元以上部分)為35%,還可以減去6750元的扣除數。例如,某個人獨資企業年利潤48萬元,稅后利潤全部分配給投資者個人;某自自然人一人公司年利潤也是48萬元,稅后利潤也全部分配給股東個人(均不考慮企業計提公益金和應納稅所得額調整)。一人公司需要繳納所得稅222720元,其中應繳企業所得稅為:480000×33%=158400元;應繳個人所得稅為:(480000-158400)×20%=64320元。個人獨資企業需要繳納的個人所得稅為480000 ×35%-6750=161250元。由上述計算結果可知,一人公司比個人獨資企業多納稅52350元。對個體工商戶的收稅,目前稅務部門不管其盈利多少,采用的是估算方式,個體工商戶只要按估算數字繳稅就行了。

針對一人公司在運營中面臨的主要問題,必須采取積極的措施限制其弊端,下面就完善一人公司制度提出對策。

1、實行嚴格的法定資本制度,強化資本充實和維持義務。對于一人公司來說,注冊資本的最低限額制度是非常重要的。在一人公司中最容易出現資本不實或資本混同的問題,為了使最低注冊資本具有實際意義,必須重視公司注冊資本金的充實。資本充實義務的履行,無疑可使最低資本金制度具有實際意義。強化資本充實義務必須加強監管力度,股東要完全并且適當的履行出資義務,防止出資不實或抽逃出資。

2、建立嚴格的公司財務制度,加強對一人公司的財產監督、嚴格禁止自我交易,杜絕公司財產與股東財產混同,采用嚴格的公示制度,使財務信息快速公開化、高度透明化。應建立唯一股東的個人財產公示制度,由唯一股東定期向公司登記機關公示其個人財產狀況,嚴格禁止各種自我交易,以促使唯一股東個人財產與一人公司財產截然分開,保證公司財產的獨立性,保護債權人的利益,體現市場經濟的平等和公平。我國新《公司法》還規定一人有限責任公司必須在每一會計年度終了時編制財務會計報告,并經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公司登記主管部門、稅務部門、會計主管部門也應當各司其職,加強對公司財務會計事務和會計師事務所對一人公司財務審計工作的監督,嚴格追究違法者的法律責任。

3、建立一人公司的債務擔保制度。當一人公司破產或解散時公司財產不足清償債務的,股東應當承擔有限的擔保責任,這是我國一些學者提出來的。這種制度主要是強化股東個人的責任, 保護一人公司債權人、雇員等公司利益相關者的利益,一人公司的股東除了以其出資額為限對一人公司承擔責任外,公司破產或解散清算時,財產不足以清償債務或者支付職工工資、福利的,應承擔有限擔保責任,其范圍可與其原出資額相當。

4、對一人公司的權利能力進行限制,即對其從事的行業予以限制,以維護交易安全和經濟秩序。由于一人公司中不存在傳統公司內部的三大機構,造成一人公司缺乏有效的內部監督制度,對交易安全和經濟秩序的穩定不利,故對不同的一人公司應限定其從事行業的范圍:國有獨資公司應被限定在有關國計民生的基礎性、壟斷性、公益性行業或其他重大行業范圍內;非國有的一人公司不得從事這些行業的生產經營;對于股東為外國人的一人公司可根據維護國家經濟獨立原則做出特別限制,防止其對我國經濟安全和經濟獨立的危害。

5、拓寬融資渠道,降低一人公司資本運營成本。

6、加強政府監管力度。

綜上所述,如果能夠對一人公司的弊端進行有效的限制,一人公司必將在擴大就業、繁榮市場、促進經濟健康發展、增強國家經濟實力等方面發揮其不可替代的優勢。

參考文獻:

1、周光發.一人公司的缺陷及其規制探究[J].法制與社會,2006.7

2、江平、李國光.《最新公司法理解與適用》、《最新公司法條文釋義》[M]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1

篇10

關鍵詞:公共體育設施;公私合作;實踐;啟示

中圖分類號:G811.4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2076(2017)02-0038-04

Abstract:It has reviewed the practice of the PPP pattern in the fields of public sports facilities in the United Kingdom, the United States, Australia, Japan and Taiwan China, and finds that their practice with its design, management, operation has begun to take effect. It has discussed the connotation of PPP, defined the concept of public sports facilities using the PPP pattern and introduced the foreign practices, which will make important inspirations and reference values for Chinese government and social capital to jointly supply public sports services.

Key words:public sports facilities;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PPP; practice; implication

自2013年起,政部在全國范圍大力推廣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的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模式,被認為是在地方政府財政壓力巨大的背景下,中央政府創新公共基礎設施融資與運營管理模式的新舉措。2014年10月,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培育多元主體” “大力吸引社會投資”被寫入主要任務和關鍵措施。2015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向多部委《關于做好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工作的意見》,明確了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的指導性目錄,目錄包含了公共體育設施運營等10余項公共體育服務。迄今為止,已有若干省級地方政府向社會公布了《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體育服務指導目錄》。隨著體育產業與全民健身的快速發展,公共體育設施采用PPP模式將是大勢所趨,梳理該模式的概念以及國內外的相關實踐非常必要。

1 PPP的內涵及公共體育設施運用PPP模式的概念界定

1.1 合作伙伴關系

PPP,指“公私合作伙伴關系”(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的簡稱),在國際上還沒有形成一個被廣泛接受的定義。總體看來,PPP是指“公共部門(政府、國有企業)與私人部門(非營利組織、民營企業、志愿機構等),就提供公共產品或服務而建立的各種合作關系[1]。

1.2 政府主導(public)

因為國情、社會經濟發展情況的差異,公共體育服務供給主體的職責也會存在差別,但是,不管出于何種前提,政府主導供給公共體育服務的角色始終不變,依據公眾意志,指導、規范供給行為的職能責無旁貸。涉及公共利益的公共服務應當由政府部門決策、出資并負責有效治理。

1.3 民間部門/社會資本參與(private)

西方學者一般用民間部門指代“私人部門”,包括民營機構及非營利、志愿性組織等。如美國民營化大師薩瓦斯認為,公私合作形式可以用一個從完全公營到完全民營的連續體來顯示,政府、國有企業、民營企業等民營部門、非營利、志愿性組織基于不同的民營化程度在這個連續體上建立公私合作伙伴關系[2]。馬克?霍哲提出,政府改革一條非常重要的路徑,就是積極利用民間部門高效率、低成本的治理方式提供公共服務。

因為我國產權結構、所有制結構以及意識形態與西方國家存在差異,國內研究對private沒有形成統一的認識。本研究以“PPP”為題名,檢索中國知網2015年相關碩博士論文,按照隨機排序對53篇論文進行編碼。剔除無法查看全文以及非公私合作供給理論研究的文獻,對其中的34篇有效論文進行了內容分析(見表1)。分析發現,用社會資本指代private的頻率最高,研究主要集中在基礎設施的建設管理應用中。

1.4 公共體育設施運用PPP模式的概念界定

結合PPP的內涵以及在國內的研究應用,本研究認為:公共體育設施運用PPP模式,是指政府與社會資本,共同參與公共體育設施融資、建設和運營管理的全部或者若干環節,向社會公眾提供滿足多元需要的公共體育服務。

2 PPP模式在國外及我國臺灣地區公共體育設施領域的實踐

2.1 清晰的制度框架

美國、英國、澳大利亞、日本等國家已專門就PPP立法。他們將公共基礎設施的規劃、融資、建設、運營、收費、服務、管理以及監督的全過程納入清晰的制度框架和標準中。

以英國為例,該國財政部負責PPP政策的制定,國家審計署和公共事業管理委員會負責對PPP政策進行研究并提出意見。英國財政部下屬伙伴關系公司Partner-ships UK為政府等所有公共部門提供PPP的專業管理,尤其是政府購買等方面的知識;財政部下屬部門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 Programmer通過制定工作指南,為地方政府提供項目支持并幫助地方政府制定標準化合同。基于以上的制度設計,“英國政府制定的PPP政策,如PFI(Private Finance Initiative:民間主動融資)模式,為本來應該由政府供給的公共基礎設施項目(包括體育建筑物),帶來私人部門巨大的融資,管理技能和專業知識優勢”[3]。

2.2 定量的評估工具

項目論證、項目確定以及項目采購三階段的物有所值(VFM: Value for Money)評估方法,是英國對公共體育設施PPP項目采用的可行性評估方法。該評估方法指的是,一個項目采用PPP模式政府付出的代價總和,若小于采用傳統模式政府付出的代價總和,則PPP模式從財務上判斷可行。2007年,英國就頒布了《VFM定量分析電子表格》,通過定量的操作計算為PFI項目的選擇提供可靠的依據[4]。雖然財務量化數據的科學性和準確性會影響VFM評估方法的信度,但是作為一個定量的評估工具,VFM比定性陳述更利于工作的開展。

2.3 合同界定雙方責權利

政府與社會資本雙方重合同、守信用的契約精神,是PPP項目成功的關鍵因素。契約精神,其主要特征除了表現為政府與社會資本選擇合作對象與項目的自由,還隱含著雙方地位的平等。公共體育設施建設運營一般會有長達數年甚至幾十年的合作,國外很重視對公共體育設施PPP項目合同范本的制定,在合作協議中詳盡規定雙方應承擔的責任與義務、風險應對、爭議解決及違約處理事項等。

1999年、2002年、2004年和2007年,英國政府分別了《PFI合同規范》的第一版、第二版、第三版和第四版。《PFI合同規范-第四版》對PFI項目合同持續時間、項目開始時間、意外事件防護、服務定價機制、服務標準、服務變更、服務監督、移交時的資產估價、爭議解決的方式等均通過合同管理做出了詳盡的規定[4]。2003年開始,日本在公共設施領域推行由政府監管、民間力量供給,公民享受的“指定管理者”模式運作公共體育設施,該模式將以往由地方政府掌握的設施使用許可權、收費設定權、活動企劃權、設施命名權等管理權限下放給社會資本,同時,在管理制度和合作協議中詳細規定社會資本的業務范圍和工作基準,并以此為依據監管社會資本的行為[5]。

2.4 專業管理

“許多實證研究表明,社會資本的經營績效確實勝過公共部門;而民營化的模式可以增加公營事業的營運績效”[6]。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早就引入R檔奶逵場館管理公司對當地的公共體育設施進行運營管理。自1961年以來,美國體育場館設施建設的資金來源中,私人投入所占比例呈逐年上升趨勢,形成了場館設施融資、建設的公私合作模式,并且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美國著名的四大職業聯盟(NFL、MLB、NBA、NHL)俱樂部所擁有的體育場館31%采用PPP模式運作。Kansas's State Expo Center委托給私營機構后,實現每年贏利超1億美元的業績。The West Palm Beach Auditorium原由美國公共部門管理,常年處于虧損狀態,委托給私營機構后,第一年財政赤字就減少了531 878美元[7]。邁阿密體育館由專業管理公司運營,場館多達16 900個座位,16個包廂,但其固定員工只有30人,活動期間通過雇傭臨時工完成任務,節約了大量成本。自2000年悉尼奧運會主體育場采用PPP模式建設以來,采用公私合作方式投資、建設運營體育施設施,也已成為澳大利亞體育發展的一個趨勢。

從財政角度看,PPP吸引了社會資本投資,緩解了政府財政壓力,但最終能否降低財政支出的負擔,提高社會福利水平,還是取決于社會資本的專業運營能力。比如我國臺灣地區的中山運動中心民營化6個月后,其服務收入將近2 000萬,毛盈利近500萬,比預計毛盈利高出300萬左右。而另外一個同樣以民營化方式運營的中正技擊館,雖同屬體育設施,但二者之間的盈利情況卻相差極大,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中正技擊館內專業管理人員不足,以致經營理念無法有效提升,造成盈利狀況不佳;而中山運動中心,則是委托由較具經驗的救國團進駐管理,不僅增加盈利,館內的經營品質也大幅提升[8]。

2.5 面向國際市場

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的體育設施管理公司,除了管理本國和本地區的體育設施,還以其強大的專業運營技能和管理水平為依托,面向國際市場布局全球化的擴張戰略,在全球范圍收購體育場館的運營權。Ogden(奧格登)是澳大利亞一家專業從事體育設施運營管理的公司,該公司除了運營悉尼奧運會主體育場在內的澳洲12個大型場館外,還為亞太地區大型體育場館提供各種管理和咨詢服務,中國國家游泳館就是其中一例[9]。美國的SMG(策略管理集團)公司和Global-Spectrum(全球無線)公司是全球有名的場館設施管理公司,為全球許多國家的大型體育設施提供建設與運營等工作。

2.6 關注民眾多元需求

美國經濟學家伯頓?韋斯伯指出:“民眾對公共服務有不同偏好,政府公共服務追求普遍性,在供給中只傾向中間偏好,不能考慮民眾因收入、教育等差異性產生的多元需求”[10]。當民眾的多元需求無法通過政府的普遍供給得到滿足時,就會尋求“付費消費”的方式,通過市場交易得到滿足。

體育設施能否吸引運動人口取決于它所能提供的功能,這些功能包括設施所必需的物理與地理條件,包括場地、設備與器材。上文所列舉的我國臺灣中正技擊館和中山運動中心,除了經營者的管理技能差距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差別在于中正技擊館以推廣技擊類運動為經營目標,館內是純屬技擊類的運動設施,已不符合現代民眾多元化的需求潮流,反觀中山運動中心,其功能區包含了游泳池、羽毛球場、兒童游戲室,設備更為多元化[8](見表2)。

3 國外及我國臺灣地區公共體育設施運用PPP模式的經驗和啟示

PPP 作為近十幾年來國外公共體育設施領域興起的新模式,對于解決我國人均體育用地不足和體育設施重復建設、運營效率低下等問題具有重大的意義。結合國外及我國臺灣地區公共體育設施運用PPP模式的實踐,我們可以得出以下幾點經驗和啟示。

3.1 加強政策引導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對PPP概念的理解逐步深入、實際應用也逐漸增多。從中央到地方,出臺了一系列促進PPP模式發展及社會資本參與公共服務的政策法規,如國家《關于印發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操作指南(試行)》《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開展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的指導意見》《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政府采購管理辦法》以及《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特許經營法》等,能源局、教育部、住建部等部委相繼出臺了鼓勵民間資本參與相關行業的實施意見。國家體育總局應結合我國國情,參考發達國家完善的政策體系,著手研究制定公共體育設施PPP項目的指導意見,明確投資領域、項目申報流程、融資模式、運營管理、風險分配、利益保障等,用清晰的制度框架調動社會資本參與投資公共體育設施的積極性,為社會資本提供完善的政策指導。

3.2 市場化運營、專業化管理

受宏觀經濟形勢的影響,我國政府投入資金與公共體育設施的巨大需求之間存在缺口,公共體育設施的供給面臨較大挑戰。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的實踐充分說明,公共體育設施PPP模式,增強了社會資本運營的自和問責制,為公共體育設施經濟效益的提升和公共體育服務質量的提高做出了有益的貢獻。

我國在運用PPP模式發展公共體育設施的路徑中,同樣要堅持改革的理念,相信市場的力量。首先調整體育彩票公益金的使用方向,發起設立專項用于公共體育設施建設運營的公共體育服務PPP投資引導基金。其次,按照“公建民營”的思路,將建成的公共體育設施,交由專業化程度更高,管理水平更優的體育場館管理團隊運營,發掘體育設施的無形資產,滿足群眾多元的體育需求。另外,為吸引社會資本通過PPP模式參與體育設施的投資,必須豐富盈利模式和盈利渠道。政府應通過財政支持、稅費減免等多種形式,鼓勵社會資本將PPP模式延伸,打造城市體育娛樂綜合體,推動社會資本參與體育與旅游、休閑以及商業等綜合業態的開發與運營。

3.3 全過程監管

社會資本具有天然的資本逐利性,國家和地方政府作為公共利益的代表,要履行好監管職能,規范招投標程序、明確服務標準以及跟蹤、監測、評價服務內容,營造公開、公平、透明、有序、競爭、規范的監管環境,避免出現因處理不當造成的財政風險和公眾利益受損。

首先,在招投標環節,要建立專門針對公共體育設施的市場準入措施,選擇具備融資能力,又兼具專業水平、運營經驗豐富的投資者。其次,在運營監管中,體育部門要引入權威、專業的第三方技術咨詢機構,以項目運營績效作為評價依據,通過合同組織、信息公開等一系列配套制度,實現動態、長期、持續的全過程監管。最后,項目績效評價時,要綜合考慮公眾需求滿足、風險分擔、關鍵服務指標等綜合要素。

3.4 統籌公益和商業

公共體育設施PPP項目,既要保證公共性,也要滿足部分公眾需求的超前性。但是,我國公共體育設施運營方需承擔高額的營業稅、企業所得稅、房屋租賃稅,以及花樣繁多的土地使用稅、門前三包費、綠化費等,經營負擔頗重。政府應從國民體質、公眾滿意等維度出發,給予社會資本扶持和優待,既讓公眾獲得良好的公共體育服務,又要保障資本獲得合理、穩定的經濟回報。當然,為了避免社會資本一味追求經濟效益而降低公共服務質量,可以在管理制度和合作協議中詳細規定社會資本的業務范圍和工作基準,并對社會力量的收費設定權進行限定,通過制度設計將獲利與公共體育服務的供給質量緊密結合在一起,促進參與公共體育設施運營的社會資本專注于提供優質服務。

4 結語

社會資本運用PPP模式投資建設運營公共體育設施,雖前景樂觀,但目前來看,與水電能源、公共交通等其他行業的基礎設施相比,所產生的利潤可能更低,社會資本多持觀望的態度。此外,采用PPP模式會導致體育部門控制力的流失,影響對公眾的責任,或認為 PPP 模式就是公共體育設施私有化等誤讀都可能影響PPP模式在公共體育設施中的正確實施。因此,公共體育設施運用PPP模式還值得我們進一步觀察和研究。

參考文獻:

[1]ES Savas. Improving Public Sector Productivity through Competition[J].Springer Netherlands, 1981(3):151-162.

[2]E.S._瓦斯.民營化與PPP模式:推動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

[3] Akintola Akintoye. Risk Analysis and Management of Private Finance Initiative projects Engineering[J].Construction and Architectural Management,1998(5):19-21.

[4]黃騰,柯永建,李湛湛,等.中外PPP模式的政府管理比較分析[J].項目管理技術,2009(1):11-12.

[5]京都市政局政部U癰母镎n.京都市公の施Oの指定管理者制度\用基本指[Z].2014-02.

[6]施光訓,林靜雯,歐秋伶.公營事業民營化之績效改革研究[J].全球管理與經濟,2005(1):23-39.

[7]陳元欣,張崇光,王健.大型體育賽事場館設施的民營化探析[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8(1):25-30.

[8]黃彥鈞,林秉毅,劉田修.公立體育場館民營化之可行性評估:以中正技擊館為例[J].臺灣體育學術專刊,1996:199-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