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導意見范文10篇

時間:2024-04-16 01:59:1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指導意見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指導意見

貨幣信貸指導意見

為貫徹落實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引導全縣銀行業金融機構加大信貸有效投入,推動金融改革創新,優化金融服務,促進縣域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結合我縣經濟實際,現就我縣年貨幣信貸提出如下指導意見。

一、明確目標,堅定信心,保持信貸平穩均衡增長

1、明確貨幣信貸工作目標。

按照州市政府提出的“三個不低于”工作目標,結合縣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年度興國縣貨幣信貸工作總體要求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科學發展觀,認真執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進一步提升金融服務水平,保持信貸投入平穩均衡增長,維護轄區內金融體系穩定,促進興國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具體目標是:全縣各金融機構新增各項存款160000萬元,年末余額達到746000萬元,較年初增長27.18%;新增各項貸款130000萬元,力爭170000萬元,年末余額達到476900萬元,較年初增長37.47%;當年新增存貸比不低于75%;不良貸款余額控制在18000萬元以下,比上年下降4個百分點。

2、堅持區別對待、有保有壓的信貸原則。

各金融機構要繼續堅持區別對待、有保有壓原則,進一步調整優化信貸結構,將信貸資源優先配置到實體經濟特別是符合產業政策的高新技術、高效益、低消耗、低污染等領域,培育發展深加工、精加工、延伸產業鏈和技術改造等項目,促進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調整。

查看全文

糧食指導意見

各市、縣糧食局,各有關單位:為貫徹落實《江蘇省科技發展“***”規劃綱要》(蘇政發〔2006〕52號)和《國家糧食局關于“***”糧食科技發展指導意見》(國糧展〔2007〕63號),增強我省糧食流通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加快糧食流通現代化,保障糧食安全,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全面達小康、建設新江蘇”貢獻力量,現提出“***”糧食流通科技發展指導意見。

一、“十五”糧食科技工作取得的成效“十五”期間,全省糧食流通科技工作以健全糧食安全體系為主線,以推動糧食產業發展為中心,以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為目標,開展行業技術攻關,推廣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產品,著力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和行業技術水平,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主要體現在六個方面:(一)儲糧新技術得到了進一步推廣應用。推進糧庫建設和改善倉庫功能,推廣先進工藝技術和設備,全面應用機械通風、環流熏蒸、計算機糧情檢測、低溫儲糧等新技術,大幅度提高了全省倉儲技術和管理水平。“十五”期末,全省科學保糧率達80%以上,處于全國前列。在全國率先應用小型稻谷低溫干燥機。應用農戶儲糧新技術(新型儲糧倉),建立農戶示范點,指導農村科學儲糧,增加無形糧田,促進農戶增收,受到農民歡迎。(二)糧油加工業裝備和技術水平明顯提升。我省無錫布勒、蘇州佐竹等外資企業生產的面粉、大米加工裝備國際一流,我省牧羊、正昌兩企業自主設計開發的飼料機械和飼料成套設備技術全國領先。糧油加工企業引進先進生產線,提升加工工藝和技術水平,擴大了生產規模,提高了產品質量。全省糧油工業生產規模在全國名列前茅,“放心糧油”產品數量全國最多,糧油產品品牌影響力逐年提高,市場占有率不斷擴大。各種畜禽飼料逐步系列化,顆粒飼料比重逐年增加,基本形成了門類比較齊全、功能比較完備的產業體系,特種水產飼料生產技術水平居全國前列。(三)糧油深加工及副產品綜合利用勢頭良好。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的聯合模式初步形成,已經開發出米乳飲料、米糠營養素、小麥胚芽、小麥膳食纖維、生物質等一批糧油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項目,有效地推動了糧油精深加工和副產品綜合利用,延長并加粗了產業鏈,提高了糧食增值轉化能力,提升了糧食產業化水平。(四)科學規劃并推進江蘇糧食現代物流體系建設。編制完成《2006~2015年江蘇糧食現代物流發展規劃》,提出全省“兩縱兩橫、四大樞紐、八大節點”糧食現代物流體系的總體布局。各地積極培育和建設區域性糧食物流中心,整合和優化現有倉儲、加工、運輸、裝卸、批發、信息等各種物流要素,發揮了資源集聚效應,提高了糧食流通效能。(五)糧油質量監測網絡體系基本形成。省糧油質量監測所經過擴建改造,配置先進的糧油檢測設備,通過了國家實驗室驗收。各地逐步加強質量監測機構建設,添置和更新儀器設備,調整運行管理機制,全省初步建立起糧食質量監測網絡。糧食質量監測機構在糧食收獲質量調查、品質測報、儲備糧質量監管、市場準入、放心糧油工程、食品安全監督、防止陳化糧流入口糧市場等方面發揮了職能作用。(六)糧食信息化建設取得初步成效。積極探索應用現代信息網絡技術,推進機關辦公自動化、行業管理智能化、糧食政務公開化、糧食商務電子化。省糧食局和各市糧食局相繼建成機關局域網并開通門戶網站,發揮政務平臺和服務窗口作用。不少糧食企業也建立網站信息,擴大了企業知名度和品牌影響。一些工業企業采用計算機控制生產過程,提高了生產、經營和管理的現代化水平。試用省級儲備糧管理信息系統,逐步實現庫存動態管理,增強了政府糧食應急預警和宏觀調控的能力。

二、“***”糧食科技面臨的環境和需求(一)面臨的環境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推動了經濟全球化的進程,自主創新能力日益成為全球性競爭的焦點。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糧食行業也置身于更加激烈的國際競爭之中,由于人口、資源、環境壓力的不斷加大,糧食供需緊平衡的狀態將長期存在。江蘇是糧食生產大省也是消費大省,隨著農業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和城市化步伐不斷加快,全省糧食供需將長期緊平衡。為此我省制定了“全省口糧省內自給,工業、飼料用糧缺口市場調節”的糧食安全基本目標,倡導既要藏糧于地,又要藏糧于庫,更要藏糧于科技。進入新世紀,我省率先推進以市場化為取向的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基本化解了歷史遺留問題,解除了影響競爭、發展的體制、機制方面的約束,促進了糧食產業化發展和產業優化升級,為糧食科技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江蘇是經濟較發達地區,人均GDP已突破3000美元,“***”將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方便、營養、健康的食品、飲品和保健品,逐漸成為生活消費的重要需求,為糧食科技發展確立了依據。江蘇擁有一批具有很強研發能力的科研院所、高校以及一批長期從事糧食和食品研究的技術專家、學者,為我省發展糧食科技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二)面臨的需求1、全面達小康的需求。江蘇全面達小康,人們不再滿足于吃飽,對糧食品質的要求將越來越高,綠色、營養、健康是人們的消費追求,市場的競爭重點由價格競爭逐步轉向品牌競爭。“***”期間,應引導無公害和生態種植綠色糧食;實施綠色儲糧技術保證品質;改進工藝和提高裝備水平,重視清潔生產和循環利用,開發營養、健康、保健食品,培育名牌產品,滿足人們對食品隨時性、安全性、營養化、多樣化的需求。2、建設新農村的需求。促進農民增收是我省建設新農村,全面達小康的基本條件。依靠科技發展提高產量、改善品質、降低糧食產后損失、減輕糧食二次污染,是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的有效途徑。“***”期間,要引導種植優質高產品種,改變儲糧方式。通過科技進步增加糧食產量,促進農民增產增收;通過科技進步提高糧食質量,促進農民優質優價增收;通過科學儲糧減少糧食產后損失,促進農民減損增收。要大力發展糧食產業化經營,通過提高龍頭企業技術裝備和管理水平,不斷增強輻射帶動能力,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要提高農民生活質量,通過實施“放心糧油”進農村工程,引導健康消費、安全消費,逐步改善農民生活。3、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需求。目前小型糧油加工企業技術裝備差,加工質量低,糧食浪費多,能源消耗高,環境污染重,生產成本高,這種落后的生產方式阻礙了糧食流通產業高效增長。農村和基層企業存儲糧食技術條件低劣,蟲、霉、鼠害比較嚴重,在源頭上影響糧食質量安全。“***”期間,在糧食儲藏、加工、物流等環節,應積極采用環保、安全、節約、高效的新型技術,逐步淘汰落后的生產工藝、設備和技術,提高糧油的綜合利用和增值轉化,改善糧食流通設施條件,減少糧食損失和浪費,發展循環經濟,以技術進步推動全行業糧食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4、提高糧食產業競爭力的需求。面對外來資本、產品、成熟技術和過剩生產能力不斷涌入的國際競爭形勢,“***”期間要將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等高技術盡快引入糧食流通領域,尤其是對現有技術的組合、集成,不斷帶動糧食產業結構調整和產品優化升級,拉長糧食產業鏈,充分提高糧食產品附加值。通過應用高新技術,降低消耗,降低糧食加工、儲藏、流通環節的生產成本,穩定產品質量,提高產品知名度、市場占有率以及企業競爭力。

三、“***”糧食科技發展的指導思想、發展目標和基本原則(一)指導思想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按照我省糧食工作“安全、發展、法治”的總體思路,堅持“自主創新、加速轉化、提升產業、率先跨越”的基本要求,以支撐糧食流通產業可持續發展為重點,研發及應用安全、環保、節約和高效的糧食流通技術,加快糧食流通科技創新體系建設,保障糧食安全,促進糧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二)基本原則1、創新引領原則。按照建設創新型省份的要求,把創新作為促進糧食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動力,以科技創新引領技術發展方向,保護自主創新的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鼓勵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消化吸收再創新,促進糧食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培育產業發展的經濟增長點。2、因地制宜原則。堅持科技發展與我省糧食經濟發展的總體目標相協調,堅持技術應用與企業發展的基礎相適應,加大科技成果轉化的力度。結合我省糧食流通科技實際,突出裝備技術的消化吸收再創新,突出發展糧油精深加工,突出發展糧食循環經濟,全面提高糧食流通科技現代化水平。3、優勢互補原則。充分挖掘和整合我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人才優勢及科技研發優勢、龍頭企業快速發展優勢和政府支持“三農”的政策優勢,推動產學研緊密協作,促進支撐單位和實驗基地有效對接,加速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三)發展目標2010年我省糧食流通科技發展的總體目標為:糧食流通科技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先進適用技術得到進一步的推廣應用,科技促進糧食流通產業發展和保障糧食安全的能力大幅度提高,全省糧食流通科技整體實力國內領先。具體目標是:我省糧食流通科技開發、產品研發和成果轉化應用能力明顯增強,形成較完善的糧食流通技術支撐體系,糧食流通科技總體水平得到較大提高;力爭在重大技術上有所突破,糧食綠色倉儲技術達到先進水平,加工技術裝備優化升級,糧油精深加工及副產品綜合利用取得更大進展,糧食質量標準檢測技術不斷完善,農村傳統糧食流通方式得到改良,現代物流體系初步建立;信息化建設獲得較大進展,工業生產自動化得到應用,管理現代化水平明顯提升;建設一支結構合理、持續研發能力強的糧食流通科研隊伍,完善科技創新機制,形成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科技資源共享、技術優勢互補的糧食科技創新體系。四、“***”糧食流通科技發展的優先方面和工作重點按照發展目標和基本原則,提出我省“***”糧食流通科技發展的優先方面和工作重點。(一)優先方面1、糧食倉儲方面。以科學保糧為主要內容,在加快推廣應用先進保糧技術的同時,重點研發符合市場需求的綠色、高效、實用的倉儲技術,通過試驗、集成、推廣,促進儲糧技術由傳統型向綠色生態型轉變;推廣應用符合農戶儲糧要求的新技術和設施,實現保質保量、減損增收。2、糧油加工方面。以產業可持續發展為導向,通過生物技術、精細化工技術、智能化設備制造等高新技術在糧油加工業應用,進一步提高產品質量;研發一批糧油深加工新產品、主食工業化產品和營養保健食品,重視加工副產品綜合利用,適當發展生物質產品。3、糧食檢測方面。以精確、快速檢測為重點,促進糧油檢測設備和儀器更新換代,積極實施國際國內領先的糧油質量檢驗標準,推廣應用先進檢測技術,提高檢測結果的準確性,提高質量檢測的效率。4、糧食裝備方面。以數字化、智能化、精密化和一體化為主攻方向,加強重要裝備的自主研發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研制開發具有獨立自主知識產權的糧食加工裝備關鍵技術,提高糧食加工關鍵裝備國產化率,積極應用糧食機械成套、集成、功能配套和機電一體化的自動化控制技術。5、信息技術方面。以行業管理智能化為目標,推進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多媒體技術、自動控制技術、遙感技術等現代信息技術在辦公自動化、糧食價格采集、糧食預報預警、糧庫管理、糧情監測、儲備糧管理、生產流程控制等業務上的全面應用,探索開展以糧食批發市場網上競價交易為重點的糧食電子商務,加快“數字糧食流通”建設。6、現代物流方面。以現代物流技術為支撐,優化整合現有物流資源,著力培育和建設區域性的糧食現代物流中心,加快糧食流通“四散化”進程,實現糧食流通過程的無縫化連接,形成專業化、信息化、標準化、國際化的糧食現代物流體系。(二)工作重點1、著力推進糧食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推行產學研聯動的協作機制。確立糧食龍頭企業為糧食流通科技創新體系中的主體地位,增強企業的人才集聚和研發能力,使企業成為創新人才和資金的主要投入者、科技成果轉化的主體、新技術的創造者和產業先導技術的引領者。選擇省內外具有較強糧油產品及其機械研發能力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作為全省糧食流通科技支撐單位,聘請從事糧油產品及其機械研發的知名專家學者成立全省糧食流通科技專家委員會,“***”期間要建成糧油機械實驗基地2個,稻米加工實驗基地1個,小麥粉加工實驗基地1個,油脂加工實驗基地1個,倉儲實驗基地1個。構建聯合攻關團隊的合作機制。匯集我省科技優勢,積極參與國家糧食科技技術攻關和國家糧油及其糧食機械等產品標準化建設,建立聯合攻關的合作機制,及時了解糧食高新技術最新發展方向,跟蹤國內糧食流通科技發展前沿動向,組織和實施好一批糧食流通科技重大任務和重點項目。積極組織和參與跨區域、跨行業、跨部門的聯合攻關,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產品和裝備,提高我省糧食流通科技開發能力和水平。完善糧食流通科技管理的協調機制。糧食行政部門著力統籌、協調、管理行業科技資源,組織引導社會科技資源向本行業配置,營造上下結合、左右協調的環境。加快建設科技服務管理體系,充分發揮糧食行業協會等中介的橋梁紐帶作用,為企業技術創新提供信息指導和市場服務。通過行政部門的協調指導、中介組織的服務引導、專家顧問的科技導向、科研單位的技術支撐、實驗基地的中試承載,整合配置糧食科技資源,實施重大科技項目,推進糧食流通科技創新。2、大力構筑科學保糧技術服務平臺以科研院所、院校為技術支撐,大型骨干倉儲企業為載體,通過技術與資源整合,建立江蘇科學保糧技術服務平臺,建設保糧新技術應用示范庫和科學保糧實驗基地,為保糧新技術的轉化和推廣應用提供技術服務。加大對科學保糧工作的指導和協調,在骨干糧庫建設和糧庫維修改造中積極推廣應用機械通風、糧情檢測、環流熏蒸、低溫干燥等儲糧技術,推行糧庫的規范化和精細化管理,不斷提升科學保糧和倉儲管理水平;積極配合有關部門做好儲糧新技術的研發,推廣應用生態環保綠色儲糧技術和低毒高效糧食熏蒸技術,促進儲糧技術方式由傳統型向綠色生態型轉變;加強對糧食加工企業、農戶安全儲糧的技術指導,開展儲糧技術咨詢活動,推廣適合農戶需要的儲糧技術和設施,減少糧食產后損失,力爭使農民儲糧損失從5%降到0.5%,促進農民增收和企業增效。3、全力搭建糧油精深加工技術開發平臺以科研院所、院校為依托,成立“江蘇省糧油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與龍頭企業聯合推動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開展糧油精深加工、生物工程高新技術研究與產業化,帶動和促進糧食科技向高技術領域的跨越式發展。利用產業化經營推動主食品生產的工業化;開發具有營養、健康、保健品功能的精深加工技術、副產品綜合利用技術;開發以糧食或糧食作物廢棄物如秸桿、稻殼為原料,生產生物質能源、生物質材料;加大雜糧的開發利用,大力發展功能性、營養型早餐類食品,拓寬產品的應用范圍,滿足多樣化的市場需求。推廣應用綠色、環保、無公害飼料生產技術,保證飼料安全和提高飼料的飼喂效能;大力開發秸桿飼料、棉菜籽餅、動物屠宰下腳料等非糧食飼料,鼓勵支持蛋白質原料和飼料添加劑研發生產,加大我省特種水產飼料的開發研究,提升產業優勢。4、努力完善糧油質量檢測服務平臺以省糧油質量監測所為龍頭,以省轄市糧油質量檢測機構為骨干,建立覆蓋全省的糧油質量檢測平臺,認真履行《糧食流通管理條例》賦予的糧食質量衛生監管職能,切實執行好糧食收購、儲存活動中糧食質量和原糧衛生抽查與監測制度、儲備糧質量與品質檢測制度、政策性用糧批檢制度、糧食收獲質量調查和品質測報制度,加強糧食品質檢測和質量監管能力,推動糧食質量檢測從流通領域向消費領域拓展。5、傾力打造糧食現代物流公共信息平臺根據江蘇“兩縱兩橫”物流體系建設的總體布局,按照“通道網絡化、過程四散化、作業機械化、管理信息化、交易現代化”的要求,全面啟動建設南京、南通、徐州、連云港4個省級糧食物流樞紐,并輻射帶動全省8個(宿遷、淮安、鹽城、泰州、常州、無錫、蘇州、揚州和鎮江)物流節點建設,完善功能配套,使物流中心也成為糧食產業園區和科技成果孵化基地。按照散糧運輸無縫化連接的要求,發展實用、高效、經濟的散糧接收、計量、發放、運輸設施和設備項目。根據國家建立的糧食物流各個環節的標準,推廣和完善糧食倉儲設施的標準化、運輸工具的標準化、裝卸設施的標準化、散裝作業方式和檢測設施及指標的標準化。進一步研究應用先進的計算機信息技術,開發電子數據信息管理系統,逐步建立糧食物流公共信息平臺,促使糧食倉儲、運輸、加工轉化、批發與配送、價格采集、預報預警、應急調控等各個環節有效銜接,實現糧食流通信息共享,形成集糧食流、信息流、資金流一體化的綜合服務體系,提高糧食流通現代化水平,增強糧食宏觀調控能力。五、夯實糧食流通科技發展的基礎保障為確保“***”糧食流通科技較快發展,各級糧食行政管理部門必須充分認識新時期糧食流通科技對糧食產業化發展的支撐作用,切實加強糧食流通科技的指導管理工作,為糧食流通科技發展提供強有力的基礎保障。(一)強化科技投入按照《國務院關于實施科技發展綱要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國發〔2006〕6號)的要求,積極爭取各級財政、金融、稅務等部門對糧食流通科研和高技術項目的優惠政策和資金投入,逐步增加糧食流通科研經費預算。積極爭取糧食產后處理技術、設備享受同等農機的政策性補貼。對“***”糧食流通科技重大專項,按照成熟一個、啟動一個的原則,及時組織專家進行可行性論證,報科技行政管理部門批準后,落實專項經費,推行項目管理,督促逐項實施。引導、鼓勵科技型糧食龍頭企業進行自主研發,研發費用按其當年銷售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二)強化隊伍建設深入實施科技興糧、人才強糧戰略,優化人才發展環境,健全人才激勵機制,調動各類人才的創新積極性,保證一流人才、一流貢獻獲得一流回報。大力引進優秀年輕的科技人才,建設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尤其要造就一批科技創新的領軍人才。組織科技培訓、出國深造、學術交流、技術合作,跟蹤前沿技術,提高糧食流通科技人員創新能力。建立崗位技能輪訓和職業技能鑒定制度,建設高技能實用技術人才隊伍。組織廣大糧食職工開展糧食流通技術專向攻關、技術大比武、技術革新、合理化建議等群眾性活動,充分發揮他們的科技創新熱情和創造力。

查看全文

貨幣信貸指導意見

為全面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認真落實金融工作任務,努力促進我市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現結合實際,提出2012年全市貨幣信貸工作指導意見。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總體穩健、調節有度、結構優化的要求,切實貫徹執行穩健的貨幣政策,引導貨幣信貸向常態回歸,實現平穩適度增長。更加注重調整信貸結構,防范金融風險,改善金融生態,創新金融體制改革,提高金融服務水平,著力支持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促進荊州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為全市“十二五”經濟社會發展開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支持。

二、工作目標

(一)全市貸款投放與地方經濟發展合理匹配。通過向內挖潛和向上爭取,力爭全年各項存款增長13%-16%,各項貸款增長17%-20%。

(二)支持縣域經濟發展有新突破。金融機構特別是國有商業銀行縣域信貸服務進一步改善,力爭全市全年60%的新增存款用于縣域,縣域貸款增幅不低于20%。

查看全文

秋播生產指導意見

一、指導思想和目標任務

指導思想:以建設現代農業為目標。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板塊建設為載體,以壓縮冬閑田為突破口,強化科技支撐,堅持高起點、高質量、高效益原則,促進種植規模化、生產標準化、經營產業化,全面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水平。

其中夏糧130萬畝(小麥90萬畝,目標任務:全市秋播面積力爭達到500萬畝。馬鈴薯30萬畝,豆類10萬畝)總產5.5億斤;油菜280萬畝,總產6.5億斤;蔬菜70萬畝,新增桑園2萬畝、茶葉2萬畝、藥材10萬畝。

二、千方百計擴大秋播面積

確保種滿種足500萬畝。一是要大力發展油菜生產。油菜是市秋播生產最具比較優勢和增收潛力、秋冬覆蓋最廣的作物,各地要壓縮冬閑田。當前市場行情看漲,單位面積效益不斷提高,為我市進一步做大做強油菜產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各縣(市、區)要根據當地的自然條件和特點,加強宣傳引導,采取過硬措施,把油菜種植面積落實到鄉鎮、落實到村組、落實到農戶和田塊,確保全市種滿種足280萬畝。二是要突出發展馬鈴薯生產。馬鈴薯產量高、用途廣。水稻等主要糧食作物面積擴大空間有限的情況下,利用冬閑田、冬閑時間發展馬鈴薯生產,對優化我市糧食種植結構,有效增加糧食產量,確保糧食生產安全和增加農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各地要盡快規劃,科學布局,科學調度,確保今年全市秋播馬鈴薯種植面積突破30萬畝。三是要穩步發展蔬菜生產。要以建設蔬菜板塊為載體,做到因地制宜,統籌發展露地蔬菜與大棚蔬菜,全面提高我市蔬菜的產量和品質,確保面積發展到70萬畝。尤其是、、三個縣(市、區)要立足武漢城市圈,做到特色菜與速生菜相結合,名優菜與大路菜相結合,做大做強蔬菜產業。

三、切實抓好油菜統一供種

查看全文

農藥銷售指導意見

為加強我縣農藥市場的管理,嚴格限制高毒農藥的使用,建立健全農藥市場長效管理機制,切實規范農藥市場經營管理秩序,確保全縣農業生產和農產品質量安全,根據省農業委員會和市人民政府工作要求,結合我縣實際,現對高毒農藥實行定點銷售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實行高毒農藥定點銷售,建立追溯購銷記錄制度

根據《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省農產品質量安全條例》規定,我縣對高毒農藥實行定點銷售。根據《農藥管理條例》和《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高毒農藥定點銷售單位辦理危險化學品經營許可證時應注明農藥毒性類別,同時辦理工商營業執照后方可經營。

(一)高毒農藥名單。根據農業部第1586號公告,高毒農藥名單為:苯線磷、地蟲硫磷、甲基硫環磷、磷化鈣、磷化鎂、磷化鋅、硫線磷、蠅毒磷、治螟磷、特丁硫磷、殺撲磷、甲拌磷、甲基異柳磷、克百威、滅多威、滅線磷、涕滅威、磷化鋁、氧樂果、水胺硫磷、溴甲烷、硫丹等22種。

(二)高毒農藥定點銷售單位名額。我縣具有有限公司執照且有危險化學品經營許可證的農藥批發單位6家,因此縣級高毒農藥定點銷售單位(批發)不超過6家,鎮鄉級高毒農藥定點銷售單位(零售)43家,主要設在原43個鎮鄉建制時的集鎮上。

(三)高毒農藥定點銷售單位選定條件。符合《農藥管理條例》第十九條、《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第三十四條和第三十七條之規定;具有符合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經營場所,儲存危險化學品的,還應當有符合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儲存設施,從業人員經過專業技術培訓并經考核合格;有健全的安全管理規章制度;有專職的安全管理人員;有符合國家規定的危險化學品事故應急預案和必要的應急救援器材、設備;有與其經營的農藥相適應的技術人員;有與其經營的農藥相適應的規章制度;有與其經營的農藥相適應的質量管理制度和管理手段及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條件。

查看全文

貨幣信貸指導意見

一、指導思想

以創新金融服務手段,以支持經濟發展為目標,各金融機構要全面準確把握適度寬松貨幣政策內涵,堅持“總量適度,節奏平穩,結構調整,風險防范”的基本原則,既要保持對實體經濟足夠的支持力度,又要保持合理的信貸投放節奏和結構。找準貫徹適度寬松貨幣政策與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結合點,找準貫徹適度寬松貨幣政策與信貸政策、監管政策、財政政策、產業政策、環保政策等其他政策的結合點,著力加強信貸結構調整,切實推動自主創新,積極倡導“綠色信貸”,不斷改善“民生金融”,并以此促進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戰略實施。

2013年,全市信貸投放的總體目標是:力爭2013年貸款增速不低于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不低于全省平均增速,貸款增加額達到300億元;各金融機構信貸總量在全省系統內的份額不低于2009年的水平。

二、把握信貸投放重點,全力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一要在保持信貸總量適度均衡增長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信貸結構。統籌配置信貸資源,加強和改進振興老工業基地戰略的相關金融服務,著重加強對工業及流通領域的融資力度,重點滿足我市“四大千億”產業重大項目建設和重點企業經營性流動資金的信貸需求;優先保證手續齊全、符合項目開工和建設條件的中央及省、市重點投資項目配套資金及時落實到位。

二要加強與地方政府及經濟綜合部門的溝通協商。主動營銷出擊,增加項目儲備,及時掌握項目運作和融資需求情況,統籌做好融資項目對接,高效、扎實做好信貸審查和信貸資金撥付工作,保證融資項目對接后資金及時、足額到位。

查看全文

技術員兼職指導意見

各市人事局,省直各單位:

為認真貫徹落實《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關于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人才工作的決定〉的實施意見》(**人發〔20**〕14號)精神,鼓勵、支持、規范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兼職兼薪,實現人才資源社會共享,充分發揮專業技術人員作用,為我省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提供服務,現對我省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實行兼職兼薪提出如下指導意見:

一、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在保證完成本職工作的前提下,不侵犯單位知識產權、不涉及單位的專業和技術發展方向、不泄露國家和單位機密、不沖擊單位經濟利益、不損害社會和公眾利益的情況下,可以遵從本指導意見的要求到其他單位從事兼職工作,并獲取兼職報酬。

二、兼職活動應是技術開發、技術推廣、技術成果轉讓、信息咨詢、技術服務以及法律、法規允許的工作內容。

三、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從事兼職兼薪活動必須由單位批準。事業單位既有專業技術職務又有管理職務的人員需到外單位兼職兼薪的,應按干部管理權限履行報批手續。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有下列情況之一的,不得從事兼職兼薪活動:

1、不認真做好本職工作或不積極承擔本單位分配任務的;

查看全文

社區考核評估指導意見

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推進和諧社區建設,努力把社區建設成為功能完善、充滿活力、作用明顯、群眾滿意的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結合我區實際,制定本意見。

一、評估考核范圍

全區93個社區。

二、評估考核原則

(一)堅持科學合理、公平公正;

(二)堅持突出重點、注重實績;

查看全文

加快貿易投資便利化指導意見

近年來,市開放型經濟不斷發展,已經成為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為了進一步貫徹落實省委、省人民政府《關于促進開放型經濟突破發展的意見》和2012年全省對外貿易發展大會精神,切實加大對涉外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提升涉外經濟服務水平,推動市開放型經濟突破發展,現提出如下指導意見。

一、提高思想認識,明確發展開放型經濟的重要意義和目標要求

(一)重要意義。開放型經濟發展是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條件下拓展對外開放深度廣度的必然要求;更是支持經濟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分工與合作,充分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優化資源配置的重大舉措。加快開放型經濟發展,對于保持經濟率先突破發展,促進結構轉型升級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總體要求。堅持政府推動、市場主導、統籌規劃和改革創新。相關職能部門和金融機構必須認清形勢,服從大局,改進管理方式,提高服務質量;必須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出發,實現執行各項政策規定與支持開放型經濟發展有機結合;必須把握政策舉措、融資平臺、服務方式等重點,全力支持開放型經濟發展。

(三)發展目標。加快貿易投資便利化,積極推進開放型經濟發展躍上新臺階。推動進出口企業較快發展,力爭2015年進出口突破10億美元,“十二五”期間進出口平均增速達到20%;突出外資大招商、招大商,到2015年實際利用外資累計達到8億美元,平均增速達到35%。不斷縮小與關中地區的差距,使開放型經濟發展實現新跨越、邁上新臺階。

二、落實政策措施,形成發展合力

查看全文

農業服務站指導意見

為了切實發揮農業綜合服務站在建設現代農業、培育新型農民、增加農民收入、構建和諧農村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根據縣委、縣政府《關于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的實施意見》(蒙秘[2007]62號文件)精神和縣2012年農業工作意見,結合農村工作實際,特制定《縣農業綜合服務站2012年工作指導意見》。

一、指導思想

堅持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中央1號文件精神,圍繞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穩定三大目標,以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主線,以深化農村綜合改革為動力,以農民增收為核心,以發展現代農業、繁榮農村經濟為首要任務,切實轉變工作觀念和工作方式,加大結構調整和科技投入力度,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積極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推動農業跨越式發展。

二、目標任務

(一)開展農業技術推廣。年推廣農作物、蔬菜、林業、畜牧、漁業、水利、農機(以下統稱農業或農業各業)等適用新品種(新農具)、新技術各2項以上;每村至少有1處農業科技示范田、2個農業科技示范點、3-5戶農業科技示范戶;產前、產中、產后技術推廣服務范圍達到區域內農業各業生產規模的90%以上,力爭主要農產品(農、林、牧、漁等)優質率達90%以上。

(二)實施農民科技培訓。全面開展新型農民科技培訓,關鍵農時季節到村集中開展農業各業先進實用技術培訓累計5次以上,現場指導10次以上,發放農業各業技術明白紙6種以上。村級培訓覆蓋率100%,農戶培訓覆蓋率85%以上。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