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學科范文10篇

時間:2024-04-12 16:00:5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語文學科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語文學科

語文學科益智功效

語文學科最根本的性質是其工具性,即要培養學生學習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它對提高小學生的智力水平,發展其思維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此外,語文學科的益智功能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注意力。主要是指人的心理活動指向和集中于某種事物的能力。由于語文教學是教師和學生共同進行的雙邊活動,因此必須依靠學生的有意注意才能順利進行。整個教學過程就是教師、學生和教材之間的互動過程,而注意則在其中起到基礎作用。小學階段的學生注意力水平還處于發展性階段,語文教學過程恰恰可以通過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課文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在此基礎上促進智力的發展。

2.觀察力。是指大腦對事物的觀察能力,如通過觀察,提高對事物本質認識的能力。語文學習中,觀察力的培養具有獨特的優勢。語文學習中的寫作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觀察能力,從現實生活中觀察到的素材中找到自己作文的資料,并結合所學語言文字進行表達。語文教材中的課文提供了觀察的素材和示范,語文教學過程中應好好把握這一優勢,著力培養學生的觀察力,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

3.記憶力。是指識記、保持、再認識和重現客觀事物所反映的內容和經驗的能力。如果學生所學的知識不能在記憶中貯存,需要時又不能提取,那就意味著學生的學習是沒有效果的。語文教材往往是以單篇課文的形式進行編排,所包含的知識點也比較零碎、分散,缺乏一定的系統性。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經常會讓學生對一些優美片段進行朗讀、背誦和默寫等,一方面是要讓學生欣賞和模仿這些課文的優點,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這一過程強化和促進學生記憶力的發展。因此,語文教師往往需要采用整合的方式將知識系統化進行教學,并需要教會學生如何整合和運用知識,這也無形中對學生記憶力的提高起到了幫助作用。

4.思維能力。思維能力是人腦概括地、間接地認識事物本質規律的能力,它是智力的核心要素。思維和語言往往是不可分割的統一體,思維是語言的高度集中化,并通過語言表達出來。而語文學科恰恰是思維和語言相結合的學科,因此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具有特殊性。在培養學生的想象思維、多元思維和理性思維方面有突出作用。想象思維。由于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大都是經過精心挑選的文學作品,因此具有一定的欣賞性和教育價值。尤其是一些自然場景、景色描寫較多的文章,對學生想象思維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在進行《美麗的小興安嶺》(人教版小學三年級下冊)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品讀課文中有關描寫小興安嶺一年四季的景象發生的變化,品讀其中描寫景象的句子“春天,樹木抽出新的枝條,長出嫩綠的葉子”;“夏天…早晨,霧從山谷里升起來,整個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濃霧里”;“秋風吹來,落葉在林間飛舞”;“冬天,雪花在空中飛舞。樹上積滿了白雪,地上的雪厚厚的,又松又軟,常常沒過膝蓋”。

學生在頭腦中不自覺的就會根據課文中描述的景象呈現出一幅幅美麗的畫面,對他們的想象思維能力的提高有顯著作用。多元思維。接受美學認為,文學的全過程應當由兩個基本環節,即創作活動和接受活動,以及三種要素—作家、作品和接受者組成,它們雖然各有其相對的獨立性,但彼此間存在著內在的有機聯系,是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不能把它們絕然分割開來,更不能突出前者(創作活動、作家和作品)而貶斥后者(接受活動和接受者)。’7這就是說,在語文閱讀中,作者是通過文本與讀者進行對話、交流,才能使文本潛在的意義得以在讀者心靈中敞現出來,對讀者的生活、生命產生影響,也使作品的意義得以生成。而讀者總是帶著自己的情感、思想等價值取向和知識、閱歷等知識儲備(即期待視野)來閱讀文本的,并因此獲得對文本的獨到理解。所以,語文閱讀活動不是讀者被動的、消極的接受過程,而是積極的、主動的參與過程。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指導學生依據自己的經驗和體會與文學作品進行對話,解讀出不同的文本意蘊,對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和多元具有獨特貢獻。

查看全文

音樂學科與語文學科的綜合

一、小學音樂與語文學科綜合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音樂與語文學科,雖然各具特色,各有側重,但都要依托語言文字體系(音樂尚需記譜體系,這是其學科特點),都要依靠學生的理解、思維、分析及表達等各方面的能力,都要充分發展學生的聽、說、讀、寫等方面的技能,都要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審美觀,這就為兩門學科的結合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另外,互聯網、多媒體等現代教育手段的充分運用,音樂與語文教材的編寫注重兩者之間的綜合(如蘇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一課《讓我們蕩起雙槳》,直接將歌詞作為課文),也為學科之間的綜合提供了保障和支持。在當今形勢下,強化學科之間的綜合性、不人為割裂學科之間的聯系、倡導學科之間的滲透與融合,已經成為國際教育的潮流和發展趨勢;培養復合性、綜合性的通才、全才也成為當今社會的重大需求。因此,進行學科的綜合極其必要。

二、小學音樂與語文學科綜合的途徑與方法

音樂與語文學科綜合主要有管理體制、發展能力、人文素養三個方面的綜合。

1.以管理體制為突破,實現學科綜合

傳統的小學教育教學管理是將所有教師按照所擔任教學任務的不同,分別歸列為不同的學科組,甚至在安排辦公室時,也是根據學科組來考慮。在這樣的氛圍下,不同學科的教師“各自為陣”,極大地限制了學科之間的綜合。因此,要實現音樂與語文課程的綜合,在教育教學管理體制上就應當有所突破。如以班級為單位安排辦公室,以多學科組參與來組織教研活動,以學科滲透來組織教學內容等,真正在一定程度和范圍上打破學科界限,實現人員上、理念上、內容上、組織形式上各方面的深度綜合。

查看全文

語文學科課程改革論文

一、是堅持突出漢語文的特點和規律。我國的語文學科,教學內容主體是漢語漢文,受教的對象主要是生活在漢語文環境中的中國青少年。因此要推進語文學科的課程改革,首先必須掌握好漢語漢文的特點及其學習規律。這是一項帶有根本性質的基礎工程。這項工程過去已有許多學者在做。比如我們已經有了漢字學、漢語語法學、漢語修辭學、漢語辭章學等等方面的一批研究成果,但這些成果多半還是表態研究、分割研究的產物,一旦進入“漢字書寫”和“漢語表達”的社會交際領域,以往的表態研究和分割研究就遠遠不夠了,還必須在唯物辯證法的指導下,結合語言運用的實際進行動態的、綜合的研究。即把原有的知識系統,按照學習和運用的需要重新組合;把原來因分割而各自獨立的某些內容,按照學習和運用的需要彼此滲透,彼此聯結,以能夠充分說明各種語言現象為依歸。就像當年張志公先生曾經嘗試著為初中語文課本寫的幾篇知識短文《陳述和陳述的對象》,《肯定和否定、全部和部分》,《形容和限制》、《相關、相承、相反》,《因果、假設、條件》,《句子的變換》等等那樣,使語法、修辭、邏輯和詞句篇章等知識可以結合的內容盡可能結合起來,借以說明種種帶有規律性的語言現象。有了類似這樣一批新的研究成果,相信我們語文學科的課程教材內容將大為改觀,教學效率也將明顯提高。

二是堅持“以人為本”充分重視新世紀對人才素質的新需求。從事基礎教育的人應當樹立“以人為本”,“以培養人的綜合素質為己任”的現代教育觀。特別是跨入新世紀之后,面對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國家對人才素質的要求又有新的變化。核心的問題是要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同志在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所作的重要講話中特別指出:“教育是知識創新、傳播和應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創新精神和創新人才的重要搖籃。無論在培養高素質的勞動者和專業人才方面,還是在提高創新能力和提供知識、技術創新成果方面,教育都具有獨特的重要意義。”可見,國家已經把新世紀教育的功能定在“培育創新人才”的基點之上有戰略眼光的教育決策。

三是堅持在繼承中求創新。所謂“創新”就是在原有的知識、技術的基礎上,根據新的需要和條件,有新的發現、新的創造和新的結論。所以,創新和繼承是不可分割的。更何況我們要面對的是漢語文的教育,也就是所謂“漢語教育”。我國有幾千年的語文教育傳統,其中的精華部分應是“漢語教育”研究的瑰寶,在追求“創新”目標的時候,務必要以充分研究和汲取傳統語文教育中的精華為前提。中共十五大在討論到建設“社會主義文化”這一歷史性課題時,深刻指出,要“建設立足中國現實、繼承歷史文化優秀傳統、吸收外國文化有益成果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看來在繼承中求創新的歷史發展的必然要求。

在上述三個“堅持”的理念支持之下,我設想語文學科課程教材建設應有如下一些特色。

一、要能充分發揮語文學科應有的育人功能。

語文學科是培養和提高我們國民素質的一項奠基性工程。在基礎教育階段,各門學科共同肩負著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任務,而語文學科在這方面又具有別的學科無法替代的獨特作用。為此,在語文教材建設方面,一定要樹立起“精品”意識。所謂“精品”,其標準在我看來至少有這樣兩條:一是選文的語言精湛,堪稱典范;二是選文內容精湛,即對于學生形成并提升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積極的啟迪作用。在編選的指導思想上,要適當增加一點難度,即要讓學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果要讓學生感到“一眼能見到底”,失之于淺。另外,還要適當增加一點分量。課外固然要鼓勵學生多讀書,多讀好書;課內閱讀也要有一定的量的擴充。充分發揮語文學科應有的育功能,除了要重視教材編寫的質和量以外,至少還要解決好這樣三個問題,一是語文教師的人格影響問題。“德為師之魂”,這是我國傳統教育的精髓所在,千萬忽視不得。二是重視教法改革問題。要重視語文訓練與語文教育相結合,語言訓練與思維訓練、意志培養、情感熏陶密切結合,改革教法以增加閱讀量和寫作量。三是要緊貼時代的問題。隨著時代的發展,要努力使學生在多元文化中提高鑒別力,在市場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確立自己的合理而正當的價值取向。

查看全文

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探討

一、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整合的原理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在先進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論的指導下,將信息技術有機地融合在各學科教學過程中,使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結構、課程內容、課程資源以及課程實施等融合為一體,并提高學生的信息獲取、分析、加工、交流、創新、利用的能力。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整合是“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中的一個部分,是依據教學規律而進行的學科教學改革,它強調信息技術要廣泛進入語文學科,語文教學要廣泛采用信息技術。這種信息技術不是強加的、附帶的、可有可無的,它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不可或缺的有機要素。

二、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整合的方法

1.利用現代媒體的大容量存儲技術,廣集信息資料,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

學生通過網上提供的圖片及文字資料,感受動物的可愛。教師再讓學生結合圖片,選擇自己喜愛的一種動物,然后在教師的引導下,按一定的順序觀察、口述。這樣,學生就不會為“無米之炊”而苦惱了。

2.利用現代媒體技術的多樣性和靈活性,優化課堂教學,幫助學生有效認知

查看全文

中職語文學科微課實踐研究

一、中職語文學科教學應用微課的作用分析

微課教學的出現順應了教育發展的規律,順應了時展的潮流。在現代信息技術、現代教育技術的支持下,微課開發和應用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筆者認為微課在中職語文學科教學中主要有以下作用。(一)解決了中職語文教學中部分實際問題。目前,中職語文學科的教學方式以教師講授和學生聽講為主。由于課堂時間有限,如果教師講授占大部分時間,學生聽得累,效率不高;如果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課文學透,但是教學進度跟不上,而且對于重要的知識點,時間一久就忘記了。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微課已經成為語文課堂教學的一種重要載體,將來會更多地應用于中職語文課堂教學。一方面,中職語文教學與其他學科有所不同,在課堂上教師也需要一些短小精悍的微課進行講解或演示。與一般冗長的教學視頻不同,微課是圍繞某一知識點來展開的短小視頻,它本身有明確的教學目的,因此,微課是適宜語文教師課堂教學的。另一方面,中職生在課堂教學中難以長時間集中注意力,微課的充分運用能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同時,現在許多中職學校都開通了校園WIFI,方便學生隨時使用手機,這更為我們中職語文課堂教學采用微課教學提供了便利條件。因此,以“短小精悍”著稱的微課學習資源可以像一個隨叫隨到的小老師,在學生預習時,可以打開微課梳理知識,重難點事先輕松了解,當學生遇到問題時,也只需要打開微課,并可反復觀看,利于鞏固掌握。(二)豐富了中職語文教學的資源和手段。微視頻課程資源可作為信息化教學的內容資源、翻轉課堂的教學資源、個體差異學習和自主性學習的支持性資源等,為學生提供易用、易得、實用的學習資源,為教師提供優質的教學輔助資源,為學習模式的創新運用提供有力支持。盡管中職學校微課的開發和應用起步較晚,部分教師對微課知識了解偏少,微課開發和應用能力不高,但大家對微課在中職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相當有興趣。所以,中職學校要不斷加大培訓力度,提升教師微課開發制作能力,還要積極倡導教師開發使用微課,尤其要通過校級層面來以賽促研,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教師的微課應用水平,從而不斷豐富中職語文教學的資源和手段。(三)改變了中職語文教與學的方式。微課的開發和應用改變了中職語文的教學方式。于教師而言,促進了課堂教學理念的轉變以及教學角色的轉換。傳統的語文教學是以教師的教為中心,而微課的出現促使課堂向以學生的學為中心轉變;教師的角色由原來的演員向導演轉變,教師不再是課堂的主角,而是課前的資源整合者、課中的活動組織者、課后的效果檢測者。于教學內容而言,教學內容在課前就經過微課進行傳遞,課中是對教學內容的吸收和內化。于教學手段而言,微課更多地融入了信息化手段,構建了生動的、立體的語文課堂。于教學效果而言,優化了語文教學活動,提升了學生的主動探究意識,提高了語文教學成效。同時,微課的開發以學生學習需求為前提,確定獨立的教學目標,預設指向的教學內容,融合豐富的教學資源,采用多樣的教學樣式,依托多元的教學情境,教授學生知識學習的重點、難點,指導學生實踐活動的要點、方法。用于課前,解決課堂教學的“先學”問題,改變學習方式;用于課中,是以先期充足的資料視頻解決課堂教學的重難點,提高學習效率;用于課后,是補充語文學習資源,方便學生查漏補缺,提高學生學習能力。但是,微課不是課堂教學的替代品,它是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服務的,是課堂教學的補充,它轉變了教學方式,豐富了語文課程體系。

二、中職語文學科微課開發原則

教師開始學習微課程制作的時候,應轉變教學理念,掌握信息時代新的教學方式和教學策略。[1]在這個轉變過程中,筆者結合近幾年的語文學科微課開發和應用實踐,覺得要遵循如下原則。一是創意領先原則。微課設計要有好的教學策略或創意。設計和應用微課站在學生的角度就是以好的策略或創意解決中職語文學科教學中的重難點。首先要精選微課的內容,設計教學方法,然后圍繞微課設計進行材料的準備、文字的組織等等。二是學生為本原則。微課設計的最大意義是支持學生學習或促進學生的學習。[2]微課設計不是用來幫助教師如何順利完成教學任務,而是用來支持學生自主學習或合作學習,教師通過微課設計聯手完成課堂教學問題,促進學生提升學習效果。三是兩結合原則。微課設計要基于教材和學情,要熟悉教材和學情。對某一課時的教學,教師必須熟悉教材的整體規劃、重難點、教學要求,還要根據平時積累的教學經驗,充分研究學情,明確在實際的課堂實踐中,學生的困難點和障礙點在哪里。由于基于教材和學情,充分挖掘課時教學中的難點,準確把握教學難點,找到教學的難點,也就明確了微課的設計思路。[3]四是規范化原則。語文老師微課制作水平難以短時間提高,滿負荷的工作狀態成為制約中職語文微課開發的瓶頸,與企業合作或與信息技術老師合作開發高質量的語文微課成為必然,所以規范化的腳本設計是關鍵。規范的腳本設計包含微課系列名稱、微課名稱、知識點來源、基礎知識、教學類型、適用對象、設計思路、教學過程、技術支撐這幾個部分,其中教學過程又細分為教學環節、內容、畫面、時間。其中內容部分要流暢,完整呈現整節課的教學語言,畫面要將所有用到的素材匯集在PPT內,最重要的是,一定要設計好每個環節的時間,這樣規范的腳本才便于制作人員按照腳本實現預期的微課效果。

三、中職語文學科微課開發策略

中職語文微課開發要理念先行,形成系列。開發流程要細化,做到腳本設計規范。制作要精美,作品要體現語文味。在微課設計環節上更要注重開發策略,筆者認為可在導入設計、案例選擇、文化意境三方面采用以下策略。(一)微課導入設計策略。相對于傳統課堂,經過信息化教學設計的微課,最大的優勢就是能繪聲繪影地創設情境,從而吸引學生主動學習,其中簡短的30秒的導入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經過實踐,筆者認為導入的設計大致有三種:開門見山法———直接表達學習內容和要點;起興鋪陳法———搜集大量資源用合理的信息化手段呈現,闡明學習內容的重要性;問題引導法———以某個故事引出某個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并進入學習。當然也可以綜合運用。以上三種可以大致概括為影片剪輯策略和場景再現策略。(二)微課案例選擇策略。依據語言發展規律,模仿在語言習得過程中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微課設計中案例的選擇尤為重要,案例講解的技巧要精心設計,充分利用微課短小精悍的特點突出重點、難點、熱點。選擇的策略就是要指向教學的關鍵處、學生的薄弱點、考試的熱點處。如:口語與交際關于講解技巧學生最難掌握的就是“突出講解對象的主要特征,體現一定的說明順序”,這是說好“講解”的關鍵方法,也是考試時的考核點。因此,筆者在設計這一課時,選擇了“講解一次實訓過程”作為案例進行講解示范。在講解中采用總分結構,先總講實訓過程的要領,再分步解說。分步解說時又按照工作順序和空間順序。這樣的案例設計既貼合學生實際,讓學生有話可說,又扣住教學重難點,充分體現講解的要領“既要言之有物,又要言之有序”。(三)文化意境設計策略。目前的語文課堂大多是“一解題、二字詞、三段落、四總結”之類的教學方式,希望學生在考試中依葫蘆畫瓢、匯聚答案、提高分數,至于文本的涵詠、情境的體悟都省略了。語文微課開發就是要糾正這些弊端,充分利用音樂、圖片、影片等資源將文字轉化成可觀可感可悟的情境化課堂,讓學生入文入情入境。同時,微課與一般的教材是不同的,教材是顯性知識,而且是固化的,而微課有了教師的講解,除了有顯性知識以外,還有隱性知識。在教師講解的過程中,施教者的情緒、愛好、興趣、激情、信念等情感價值觀的東西,最終都通過教師的聲音、動作、體態呈現出來。融合了與文本內容一致的音樂、圖片、影片,再加上老師的聲情并茂的解說,讓語文微課形象起來、生動起來,充滿語文味。

查看全文

語文學科過程評價論文

贊科夫說冒號“我們的時代不僅要求1個人具備廣泛而深刻的知識,而且要求發展他的智慧、情感、意志、發展他的才能和稟賦。”融入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小學語文教學應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要關注學生的終身發展。但長期以來,小學生評價1直沿用終結性評價,期末“算總賬”,這種評價方法把本身并不科學的評價結果視為教學成功與否的惟1標準,強調的是對人的甄別、選拔的功能,其目的是選擇適宜于更高1階段學習的人,在淘汰、選拔的過程中,使大多數學生無法嘗試學習的成功,無法發現自己的潛能。因此新課程所倡導的教育評價是以人為出發點,促進個體和諧發展的發展性評價,具核心特點是過程性評價。過程性評價要求達到的“3化”是冒號1.評價主體互動。2.評價方式動態化。3.評價內容多元化。

語文教學中的過程性評價,如何才能最有效?如何才能讓學生在課堂中煥發出生命活力呢?在教學中我進行了初步探索。

1、準確定位評價的性質,制定切實可行的評價目標

對小學生的語文學習質量進行評價,必須首先準確定位評價的性質。我們所說的“小學生語文學習質量評價”,是指對小學生語文學習情況的1種綜合性評估。這1綜合性評估,既可以是針對學生某1學期或某1學年語文知識、語文能力等狀況的階段性測查,也可以是針對學生整個小學階段語文知識水平、語文能力層次等狀況的總結性測查;這1綜合性評估,是對學生某1學期、某1學年或整個小學階段語文知識水平、語文能力情況等的顯示,因而也是1種目標參照性測查,即主要詞查學生在1學期、1學年或整個小學階段對語文教學目標達到的程度。

目標是評價的依據,又是評價所致力于達到的終極結果,因而可以說,沒有評價的目標也就無法進行評價。我們所構建的小學生語文學習質量評價的目標體系,既應包含每1課、每1單元的目標,更應著力構建好每1學期、每1學年和整個小學階段的目標,使之包含小學階段各學期、各學年直至整個階段的學習要求,全面反映小學階段各個時期的語文能力、語文素質要求,成為1個知識結構層層遞進、能力發展螺旋式上升的完備型整體系統。

2、評價應建立在尊重學生,重在鼓勵的基礎上。

查看全文

語文學科的法制教育初探

要讓法制教育自然、適度、有效地滲透于語文教學中

語文教學滲透法制教育作為一種自發行為,在很多語文教師的課堂上也一直存在,只是還沒有把它作為一個明確的教學目標提出來。而要將自發的行為轉變為自覺的建構,就需要更科學、更規范、更有效的設計和實施。語文教學中滲透的法制教育,更多的是一種理念的形成和意識的培養,而不是法律條文的介紹和解讀。因此,教師在滲透法制教育時要將課文情節與生活實際自然結合,啟發學生思考某一現象出現的原因或背景,自然引出現象反映的法制問題,并及時引導學生作出正確的判斷,建立應有的法制意識。例如,在《祝福》的教學中,祥林嫂被婆婆強"嫁"出去這一情節就是典型的法制教育滲透點。在教學時,可啟發學生思考:婆婆為何可以為所欲為?祥林嫂為何無力反抗?如果是在今天,祥林嫂可以怎樣保護自己?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學生自然就會想到法律的問題,而教師適時指出人生自由、婚姻自由受法律保護,而侵犯家庭成員自由、虐待家庭成員的行為都是違法的。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法制意識,也讓學生對祥林嫂悲劇產生的根源有了更清晰和深刻的認識,加深了對文章主題的理解。法制教育的滲透自然而然,沒有突兀之感。滲透的適度就是要讓法制教育順理成章地融入教學過程中,點明即止,不可節外生枝。例如,在《記念劉和珍君》的教學中,游行學生被虐殺這一事實也是一個很好的法制教育滲透點。但需要老師把握好滲透的尺度,要引導學生認識到合法有序的集會、游行、示威是公民的權利,而反動政府虐殺學生的行為不僅是在踐踏生命,也是一種無法無天的行為,點到即止。如果過多的去討論學生當時游行的合法性以及對現實中游行示威的認識,勢必占用過多時間,喧賓奪主,甚至還可能會影響學生對文章主題的理解。適度滲透、巧妙引導,可以讓教學過程推進主次分明、重點突出。有效滲透就是要求教師準確把握課文滲透點所反映的法制問題,通過點撥讓學生產生思考,有效地樹立法制思想,培養良好的法制意識。《小狗包弟》一文中,作者表示了對小狗包弟的懷念及歉意。這是一個很好的法制教育滲透點,但處理有一定的難度。如果直接指出相關法律法規,很難讓學生留下深刻印象。要做到有效滲透,就要選好角度,讓滲透對學生產生啟迪作用,引起學生的思考。該文的滲透可以從作者的生命觀入手,引導學生認識到動物生命與人的生命的平等地位,糾正某些意識中人可以任意處置自然界生命的思想。然后再引入動物保護的相關法規的思想,讓學生認識到動物生命受法律保護,并思考法律精神里體現了怎樣的生命觀,體現了人與自然怎樣的關系。當學生意識到法律的精神與大師的精神與情感融為一體的時候,法制意識就會陡然增強,遵守和維護法律就很容易變成一種自覺的行為。

要讓法制滲透與語文教學的中心目標巧妙結合、相得益彰

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就是要使法制教育成為語文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因為二者之間不應是油水并存的關系,而是水乳交融的關系。例如《游褒禪山記》一文中有作者感嘆古書不存,后世謬傳的遺憾。在教學中即可乘勢引出,為了將來不留下同樣的遺憾,國家才制定了文物保護的法律法規,讓學生既感受到王安石博大的胸懷和強烈責任感,也意識到維護文物保護法律法規的艱巨與光榮。《陳情表》一文中有作者敢犯圣意而決意盡孝的內容。當教師在讓學生體會李密誠摯孝心、感受他超卓人格的時候引出憲法及相關法律,會讓學生更充分地感受到李密超越時代的情懷和思想,也認識到制定相關法律法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文章主題與法制教育合而為一。但如果滲透處理不當,就會出現法制教育與主題的分離。如《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一文中有林沖殺人雪恨的情節。如果處理不當,就會對學生產生誤導。我們對林沖的行為是贊賞的,是因為他是代表人民用暴力反抗黑暗的統治勢力。他的行為是正義的,這是階級斗爭必然采取的方式,但不屬于法律層面的問題。如果教師硬要給林沖的行為尋找合法性依據,那就難免陷入邏輯混亂的境地,讓學生無所適從,甚至可能影響學生對人物形象的正確判斷和對主題的深刻理解。

總之,語文學科滲透法制教育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一個自然的過程,教師要自覺、主動、規范的設計和實施,但也要避免泛濫,避免因刻意強調法制教育對文學形象和文章主題帶來的損傷。

本文作者:郭先林工作單位:貴州省黔西縣水西中學

查看全文

高中語文學科素養教學策略探究

【摘要】隨著新課標的實施,落實核心素養培育已經成為當前教育界的重要目標,也是各個學科的關鍵教學目標。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要想全面推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就需要徹底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采取現代化、綜合化的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熱情,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實現核心素養發展。對此,下面就高中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發展下教學策略創新途徑進行探析。

【關鍵詞】高中語文;核心素養;教學策略;創新

近年來,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進行,核心素養逐漸成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目標。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生語文思維、能力、行為、素質的綜合體現,是學生發展的最終方向,在實踐中,高中語文教師必須以核心素養為出發點,結合學生發展需求,靈活的調整課堂教學策略,讓學生可以在豐富多彩的語文課堂上提升自身核心素養。

1.高中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實質

高中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實質包含了語言的建構和運用、思維的發展和提升、審美的鑒賞和創造、文化的理解和傳承等四個方面,具體內容為:(1)語言的構建和運用,其主要是要求學生掌握必要的語言知識,并且學會應用語言知識,這樣學生才可以更好的認知社會,才能提升自身文化水平。語言的構建和運用是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最基本的要素,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必須特別看重學生語言素養培育。(2)思維的發展和提升,其要求學生在發展過程中,要注重思維能力提升,這樣學生就會以思維為前提,實現語言、知識構建及應用,從而促進自身綜合能力提高。思維的發展和提升是高中語文教學中最為重要的任務,教師必須注重培養學生語言思維。(3)審美的鑒賞和創造,在語文教育中,審美是十分重要的一個部分,語文中蘊含著很多美的元素,這些元素不僅可以讓學生得到美的熏陶,同時還可以促進學生良好人文素質的形成。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如果忽視了學生審美培育,就很難發揮出語文學科的教育價值,也會造成學生核心素養不健全。所以在教學中,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學會鑒賞美,并學會創造美。(4)文化的理解和傳承,語文學科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語文學習的本質是對中華民族的母語學習。新時期下,隨著社會多元化發展,語文教育也面臨著各種挑戰,為了實現傳統文化的良好傳承,高中語文教師必須將優秀文化融入到語文學科教育中,指引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樹立正確文化觀念,促進學生健全人格形成。

2.高中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下的課堂教學創新策略

查看全文

大學英語語文學科分析論文

一、語文概念及其教育功能

我國各種典籍對“語”、“言”、“文”等語詞皆有釋義,例如《說文》:“語,論也。”段注認為,“一人辯論是非謂之語”,“與人相答問辯難謂之語”。《辭源》將“語”與“言”界定為:“自言為言,與人談論為語。”據此可知,語與言的內涵皆指口頭的語言,即言語。“言”常指自言;“語”,常謂之與他人的口頭交流。《說文》曰:“文,錯畫也。”據段注,“錯”,當作“(辶昔)”。(辶昔)畫者,交(辶昔)之畫也。《辭源》將“文”界定為:①彩色交錯。引伸為文雅。②紋理、花紋。③文字、文辭……,又作動詞用,指撰述。由此推知,“文”的初始意義乃指色彩,通“紋”,是紋的通假,并以此引申為文雅,即cultured。可見,此義中、西相通,故“文”的意義在漢語中與“語”和“言”一樣十分豐富。語,指口語;文,指書面語。

我國語文教育家葉圣陶將“語”與“文”界定為:“平常說的話叫口頭語言,寫到紙面上叫書面語言。語就是口頭語言,文就是書面語言。把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連在一起說就叫語文。”[1]葉老的這番話是基于我國歷代的學校教育“言"、“文"不分家,且倚重“文"的傳統,做出的系統總結。

我國外語類核心期刊除北外主辦的《外語教學與研究》稱其為“外國語文月刊”外,其它如《外國語》、《外語界》、《現代外語》、《外語研究》等,并沒有將其劃分為研究外國語文的范疇。我國《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對語文概念都無界定,只是對課程性質進行了描述:“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2]

再以語文的英語對應詞philology為例。語文與philology意義相近,但philology沒有漢語中豐富的語義。如Webster''''sNewAmericanDictionary將其定義為:①thestudyofliteratureandrelevantfields;②linguistics(p390)。LongmanModernEnglishDictionary對其定義為:①thestudyoflanguagefromthewrittentextsbywhichitisknown;②thestudyoftextsandtheirtransmission(p842)。

綜上所述,語文之概念可概括為:①語文是一門綜合性較強、基礎應用性較強、交際性較強的學科或課程;②語文的語篇選材既有古代的、文言的,也有現代的、白話的;③語文的語篇內容既有口語的,也有書面的;④語文的語體既有文學的,也有應用或實用的;⑤任何國家的語文課程都有各自的文化特色,并具備一定的教化、教養作用,即人文性。

查看全文

語文學科綜合性學習分析論文

一.找準契合點,大膽整合。典型新穎的成語故事、詳實科學的有關史料、歷練情操的文化積淀,是語文與歷史的契合點的三大突破口;人文、方言、宗教、生態系統的保護等,是語文和地理學科整合的著手處;數理化學科的定義定理的表述以及邏輯推理的過程,則是語文學科說明文教學,特別是語言的歸納概括、根據已知信息推斷新信息、長短句變換等語文能力的支撐點;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同思想政治學科的宣傳教育性,正是二者整合的前提,后者強調道德法制的規范性作用,前者強調熏陶漸染的提升作用。同是語言學習的外國語教學,我們應充分尊重語言學習的基本規律,在此基礎上,注重各種文化的相互滲透相互影響,將重點放在不同文化的比較上。總之,找準“契合點”是學科間的前提和基礎,因為它直接影響著語文學科綜合性學習的質量和效率。

二.充分發揮語文學科人文性的作用。如我國自行研制開發的神州五號飛船上天,物理學科側重的是重力、加速度等,化學學科側重大氣酸堿度、飛行環境等,數學學科可能側重飛行軌道、各種參數等,地理學科要研究大氣狀況,歷史和政治學科可能關注科學精神和民族精神以及綜合國力發展水平等,而我們語文學科則要充分利用相關的報道訓練學習者對重要信息的辨別、篩選和歸納概括能力,新聞報道寫作能力,如利用相關的報道材料訓練學習者的語言壓縮(概括)能力、寫作新聞報道的能力。這樣,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學習者強烈的探究心理,及時組織一場有各科老師參與的熱點問題討論會,讓各個學科發揮其特長,身體力行地引領學習者關注生活關注科學,激發其學有所用的學習意識,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培養學習者實踐精神和綜合性學習的意識。

三.大膽探索,努力實踐,嘗試多種多樣的適合綜合性學習的學習方式。比如:1.組織辯論會。如圍繞“三峽工程的利與弊”這一論題,語文老師認真組織文綜老師參加,語文老師從學生的語句修辭、中心與材料等方面評價,歷史老師從人類的進步角度引領,地理老師從人文地理方面拓展,政治老師從思想政治方面分析總結,最后再由地理老師做簡短的綜合性評價。

2.撰寫科技小論文。如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生物》第三章“綠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的課后作業;“請你寫一篇既有科學性,又有文學性的短文,把自己想象成茫茫沙漠中的仙人掌。那里雨水稀少,驕陽似火。你使出渾身解數尋求水,珍惜水,表現出頑強的生命力,還可以向人們發出節約用水的呼吁。”這個練習本身就是一篇很好的作文題目。

3.學寫調研報告。語文老師可參照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的教材,主動與該科教師合作指導學生寫好實驗報告。語文主要應側重于語言的準確性,實驗過程表述是否清楚等,讓學生養成語言精練、思路清晰的良好語文習慣。科學考察科研課題考古發掘

4.再現歷史,展示自我。課堂滲透應是“科際”合作最常用,最便捷的一種形式。如在講述人物傳記類課文時,可插入一些歷史課本上有關的內容;在學習說明文時可以聯系一些其他學科課本上的相關內容,幫助理解課文。表演話劇歷史再現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