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價值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9 15:33:0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藝術價值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藝術價值源于藝術管理研究
摘要:社會的不斷發展帶動著大眾的審美需求的發展,如今人們不斷提高的物質水平同精神文明建設并不成正比,有些甚至對于藝術毫無所知,因此提升大眾文化素養是如今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藝術的推廣和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必要條件,有藝術就需要去對藝術市場進行專業性的管理,因此藝術的發展離不開藝術管理,而藝術管理則就需要具有專業的藝術知識和市場研究的藝術管理者。藝術管理者是藝術作品傳播的篩子和門檻,是藝術作品傳播的橋梁和紐帶,在藝術作品面向市場的過程中藝術管理者處于一種媒介的作用,挖掘優秀的藝術作品公之于眾。藝術管理者具備一定的藝術鑒賞力,了解受眾群體意向,確定經濟效益藝術效益的主次關系,從而準確的將藝術作品推進市場,推動藝術行業的發展。
關鍵詞:藝術管理者;經濟效益;藝術效益
藝術管理是一種綜合性管理能力,包括一種活動、一場演出所需要的策劃、管理、人員安排、財務贊助、活動場所等除演出技能以外的所有能力。譬如一場音樂會,除了音樂演奏家之外的一系列活動人員都在進行著藝術管理的職能,藝術管理表意為藝術的管理,其本質其實可以理解為一切為藝術創作鋪路的方式和手段。此處管理一詞并不是上下級的階級關系,而是藝術作品策劃及展示過程中所涉及到的所有的藝術工作分支的總和。
藝術管理者則是這些能力的實施者和活動演出的操控者,藝術管理人是位于藝術與受眾之間的一種媒介形式存在,其本身應具有一定程度的審美鑒賞能力,并了解時下所需要的所流行的藝術元素和受眾群體的藝術鑒賞能力和藝術興趣,因此藝術管理者是一種從內(自身藝術造詣)而外(對市場和受眾的了解)修養發展的一種“傳播媒介”。藝術管理者策劃一種活動或者一場演出時首先要對這場活動或者是演出有一定的接觸和了解,對于演出要有足夠的鑒賞能力,并用接觸產生的演出感受來總結策劃適應人群和演出主題。一場活動、演出的成功包括內容和形式的雙方面進行,內容就是藝術產品自身,形式就是藝術管理人員對藝術產品的推廣宣傳力,策劃活動、演出的成功二者缺一不可。藝術管理者需要在保證藝術家進行藝術作品演出的同時保證藝術演出的經濟效益,因此一名合格的藝術管理者是需要將藝術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結合來對藝術演出進行綜合性策劃。藝術管理者在目前藝術管理領域中被分為兩種層次:1、經濟效益大于藝術效益;2、經濟效益藝術效益兩手抓,綜合效益最大化。
經濟效益大于藝術效益是目前國內大多數劇院團體藝術管理者所追求的一種管理目標。目前國內大眾藝術鑒賞能力尚不夠高,因而各大劇團劇院都將發展目標定位為以經濟效益為主。中國正處于藝術發展的初級階段,將發展重點定位于經濟效益是具有時代性的藝術發展的必然過程。以經濟效益為中心就會產生受眾與演奏者之間一系列的矛盾沖突,演出團體是有一定的受眾數量承受上線的,并會受到演出場所的制約,如一場小提琴獨奏音樂會,演出場所過大會導致弦音區域性的不同;受眾數量過多則會導致音樂會現場糙亂和音樂的視聽效果。因此一味追求經濟效益有可能導致演奏者水平低于正常水平而影響整場演出的水準,降低了藝術作品自身的藝術性,同時也導致現場觀眾藝術欣賞效果。藝術作品的創作不僅是為了展示藝術作品自身的內容,更重要的是將藝術作品傳播給更廣泛的人,使觀眾從中能得到心情的宣泄與品性的升華。
經濟效益藝術效益兩手抓,綜合效益最大化是目前藝術管理者理論中普遍所要追求的一種管理方式,這也是目前所有劇團劇院藝術管理者和與藝術管理有關的書籍都以此作為藝術管理者工作的最終目標,在保證藝術家藝術演奏的同時保證受眾數量,從而可以使劇院自給自足運營或產生盈利而更好生存。經濟效益藝術效益共同追求,在現在藝術行業中是沒有一個準確的衡量標準的,如馬克思哲學中所說事物矛盾要明確矛盾中的兩點論和重點論,經濟效益和藝術效益是兩個點,而重點論的研究就在于藝術管理者自身的追求目標了,因而筆者認為經濟效益與藝術效益的平衡是不存在的,若是以經濟效益為中心肯定是會喪失藝術價值,若是以藝術效益為中心肯定要維護藝術作品所需要的演出氛圍從而喪失一定層次的受眾。
寫實性繪畫藝術價值
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社會文化活動的,其社會面貌有了巨大的變化,各個社會階層有了更為廣闊的空間來接觸到藝術和藝術市場,其中最為廣泛和最為接受的即是寫實性繪畫。各種各樣的畫展和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化交流使人們接觸到了西方現代派的各風格藝術作品——古典主義、新印象、野獸派、立體派、表現派、未來派、達達派、超現實主義、抽象主義、超級寫實主義等等各種藝術流派為社會所接觸,由此在中國的藝術領域中,對藝術的價值——尤其以寫實性繪畫及其藝術價值有了更多的關注和討論。本文將以自己的視點和角度來略談一下自己對中國當實性繪畫藝術特色的認識和自我感受。“寫實”一詞在英語中是“realistic”,其形容詞詞性可翻譯為“寫實主義的”或“現實主義的”,其名詞形態可翻譯為“寫實主義”或“現實主義”,在這里我所探討的是寫實性繪畫及其藝術風格,因此我們首先對“寫實‘的由來進行追溯探討。法國19世紀畫家庫爾貝主張繪畫應該描繪現實生活,堅決反對描繪想象中的神仙和天使,于1855年亮出了一個旗號為“寫實派”——這才是一種真正意義的流派或是“主義”。作為描繪對象的神仙和天使畫家所采用的手法是寫實的,是對真人的摹繪,在這個意義上——只要用的是寫實的手法。不管繪畫的對象是神還是人,不光是哪種流派或是“主義”都可以稱之為“寫實繪畫”。源自意大利佛羅倫薩的文藝復興運動和“文藝復興美術三杰”的逼真描繪和寫實對象發展了寫實性繪畫的體系風格——即寫實性繪畫風格流派的形成與發展。中國的寫實性繪畫至今仍然能成為中國繪畫藝術的一派,它不僅有輝煌的過去,時至今日仍然閃爍著耀眼的光芒,當然適應藝術生存和繁榮的環境是千百種品類的共生共榮。在中國大藝術勃發生機的今天,寫實性繪畫亦蘊涵著進一步大發展的活力和生機,有著獨特的藝術特色。它正以自身不斷變化的嶄新面貌向全世界展示著它新時代的絢麗多姿和美好的遠大發展前景。其藝術價值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公眾性
寫實性繪畫能具有頑強生命力,因為在它的軀體里有一種“長壽”的基因:它和人類正常的、最基本的認知方式、思維方式相一致的,它最為廣泛人群認同,能更好地架起觀眾與畫者之間溝通的橋梁,它能長久的擁有廣大的觀眾,一切地域、民族、國家的繪畫藝術,都毫不例外地從追求“寫實”的形式開始的。在中國占多數的是農民,而在他們當中對藝術感興趣的只有少半,那么他們眼中“最直接、最通俗”的作品是好的藝術品。對于搞抽象的、表現的東西他們知致甚少,故吸引多數人的藝術應該是寫實性的。這種繪畫的通俗性、公眾性構成了讀者的無障礙“閱讀”。
二、可視性
寫實性繪畫的可視性是其精髓,寫實性繪畫很容易在視覺和想象的基礎上建立起來和觀眾的聯系。當今寫實性繪畫在平面上呈現形象,多重組合,空間的自由切換技法風格上進行著多樣探討,獲得更大的觀念和內心情感空間。它可以使藝術家發揮創造性的想象力,將個人對于自然物象的觀察體悟通過多種技法和媒介綜合組織呈現于觀者面前,它的“形象”不單是如實的再現對象,也包括藝術家想象創造的心靈的“心象”。這意味著藝術家對當代視覺形象資源可以而且必須進行創造性的加工和組合從人類全部的文化傳統中獲得視覺的想象力,而不僅僅停留在眼前的可視之物。當實性畫家的求“真”,對細節的精微的投入過的關注和追求,精微的去刻畫,不遺余力的去雕琢,他們對物象自然細節的描繪是心領神會的,細節的形體現了畫家的個性精神,他們懂得有感情的精微刻畫使畫面更具形式意味,現實生活的人和事在一般人的眼里不會有什么特別的不同意義,而在畫家眼里卻是千差萬別的,這是由于畫家觀察生活的角度與常人不同之故。不同的畫家個人的精神的追求是不同的,其發現和傳達情感的方式就必然不同。用自己的眼睛去尋找發現與自我感受相通的“細節”,正是對于人類本身的認知,細節的形的刻畫往往會認為是畫面中需要重點表現的部位,對細節形的把握因畫家修養的不同而不同,其深刻性也不同,使形象的準確性的內涵得以更加豐富,更加深刻。
三、再現和敘事性
滿族薩滿造型藝術價值研究
摘要:薩滿是滿族傳統的民間信仰,其保留下來的豐富的造型藝術成為薩滿文化的“活態”符號,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對于這些符號的研究,可以更詳盡的了解民族原始宗教信仰與文化內涵,并將其應用到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實現“古為今用”的當代價值,以適應多元化時代的發展需求。
關鍵詞:滿族;薩滿;造型藝術;藝術價值
薩滿造型藝術融合了薩滿教的原始宗教信仰與文化內涵,并以其獨特的造型藝術形式,進行薩滿文化的記憶與傳承,是薩滿文化得以延續的“活態”符號。據考古發現,薩滿文化至今約有一萬四千年的歷史,是世界諸多文化的源頭,也是世界上仍存活的古老文明之一,對人類文明的進步有著深遠的影響。因此,對于薩滿造型藝術的研究,既是對薩滿文化的研究,也是對民族文化的一種傳承與發揚。
一、原始粗獷的薩滿造型藝術
薩滿,被稱為天人之間的中介,能知曉神的旨意。其既能夠將人的祈求報告給天,又能將天的旨意傳達給人。據考證,薩滿文化誕生于母系氏族社會,始于漁獵時代,其信仰的核心是萬物皆有靈,且世界是被不可見的靈魂和力量主宰著。由此可見,對自然與神靈的崇拜是薩滿信仰最顯著的特征。因此,薩滿造型藝術極具自然、原始、粗獷的特點,多以人物、動物、幾何圖形等形象構成,簡單、古樸、自然。滿族薩滿造型藝術以面具和神器為主要代表。其中,面具內涵豐富,且形象具有原始的神秘與粗野等特點,并以眾多神靈為原型,充分體現出薩滿文化的原始宗教信仰。流傳至今的具有代表性的面具有:滿族的天母神佛朵媽媽,自然神水神、火神、風神、雪神,動物神虎神、鷹神、鹿神等。這些神靈面具均反映了當時人們原始的自然崇拜、圖騰崇拜和祖先崇拜,是薩滿文化標致性的“活態”符號。除面具之外,神器也是滿族薩滿宗教祭祀祈福等活動的常用器具,具有強化法力、驅邪護身、鎮壓惡靈的功能。在神事活動中,薩滿可以通過這些神器與神交流,用“神鼓代表宇宙,鼓鞭代表宇宙坐騎,鼓聲的緩急代表飛天的步覆”;用“神裙代表云濤”;用“腰鈴代表風雷”;用“神帽和銅鏡代表日月星辰,帽頂的飛鳥象征其能在宇宙間自由的飛翔,成為溝通天穹和人間的使者”。這些薩滿面具與神器的符號釋義,對研究東北地區的歷史文化、民族民俗、宗教信仰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二、薩滿造型藝術的歷史演繹
探究藝術價值和藝術消費的關系
摘要:藝術價值和消費的研究,是作為精神產品的藝術品,如何以自身的特殊功能去引導和滿足社會和人文對審美的文化需求問題。藝術的首要目標不應是為迎合市場或趕時髦,而是要建立或尋找藝術本身的價值,以滿足社會和人們的審美需求。
關鍵詞:藝術;價值;消費;主觀;客觀
藝術價值是一個非常普遍、涉及面極其廣泛的問題。它具有價值觀念、價值標準和價值評價等。藝術價值與經濟領域里的價值有所不同,它研究的也就是作為社會精神產品的藝術作品如何以自身的特殊功能去適應和滿足社會和大眾對審美的要求。當前,眾多的藝術作品進入藝術市場,對于藝術價值及藝術消費問題還須進一步的研究。
一、價值是客觀的
馬克思認為:“‘價值’這個普遍的概念是從人們對待滿足他們需要的外界的關系中產生的。”,雖然馬克思并不是針對藝術價值而論,但對于我們認識藝術價值有著指導意義。一件藝術品,無論是哪種藝術形式,都是人們勞動(包括腦力和體力勞動)的結晶。人們在人類童年時代生產藝術品,也可能有一些出于無意識的活動,但絕大多數屬于“有為而作”,即它在成為產品之前,已經有了理想中的價值。價值是藝術品的靈魂,藝術品是價值的寄存體,兩者是同時醞釀,同時創造出來的,有了藝術品,價值也就客觀地存在那里了。而藝術家的思想深度,美學品位和藝術技法、藝術表現能力的高低決定著被創造的藝術作品的總體價值的水平。
另一方面,藝術品的價值與物質產品不同,它是不精確的,很難描述的,盡管價值是藝術生產的目的和意義之所在,但它生產出來之后,就跟它的生產者脫離開來,變成一種客觀的現實。一件藝術品,從它進入創作過程,它就有了價值,當然,也可以說是“潛在價值”。當藝術品進入社會之后,就很難說它只具有潛在價值,而是己經具有了現實價值。區別潛在價值和現實價值僅僅對于個別欣賞者才有意義。當一個畫家創作一件美術作品,但作品的價值不一定完全符合他的主觀想法,他的預期目的,常常要小于它的真正價值,也可能會大于真正的價值,因此,不能說,價值是作者完全賦予的。
窯洞門窗符號的藝術價值
摘要:隨著現代社會城鎮化進程加快,人口外遷嚴重,大量窯洞被摒棄,窯洞建筑開始衰變,窯洞門窗裝飾工藝開始失傳,我國對傳統民間藝術的保護迫在眉睫,我們希望有更多的學者去挖掘更深的內涵,在將陜北窯洞門窗裝飾紋樣的創新思路不斷拓寬的道路上,將老祖先留傳下來的窯洞裝飾藝術永久留傳下去。
關鍵字:陜北窯洞;裝飾紋樣;創新保護
一、陜北窯洞裝飾紋樣形成的背景
1、陜北地區自然概況
陜北地區地處我國西北地帶,屬于陜西省北部,主要由延安和榆林兩大地區組成,自古以來就是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相互碰撞、相互交融的區域;陜北地區主要處于黃土高原的中心地帶,大部分地區是由50—150米的黃土覆蓋,這里生存的人們祖祖輩輩面朝黃土背朝天,性情十分豪邁質樸;因此,黃土地養育著這一方人也孕育著與眾不同的民間藝術。
2、陜北窯洞居住類型
淺論藝術歌曲的概況與藝術價值
【摘要】中國藝術歌曲的起源與發展得益于西方藝術歌曲的傳入,建立在這種新興的音樂體裁基礎之上,中西方文化的碰撞產生出了中國藝術歌曲的萌芽。在之后的音樂發展過程中,借鑒了歐洲的音樂形式并結合我國的音樂傳統特點,慢慢地形成了具有“時代性、民族性、傳承性”的中國藝術歌曲。本文共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紹中國藝術歌曲發展的三個時期,第二部分淺談研究中國藝術歌曲的藝術價值。
【關鍵詞】中國藝術歌曲;時代性;民族性;傳承性;音樂美學;藝術瑰寶
在研究中國藝術歌曲之前,我們需要先了解一下歐洲藝術歌曲的歷史發展概況。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歐洲資產階級革命失敗后,統治者的黑暗、政局的反復,使人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中,每天過著焦慮、彷徨、絕望的日子。人們不再壓抑自己內心世界,急于表現的欲望占據了主導地位,在這種社會動蕩的歷史背景下興起了一種聲樂藝術門類“藝術歌曲”。早期藝術歌曲被歐洲人統稱為“Romance”(抒情歌曲),后來以舒伯特為代表的德國藝術歌曲,稱為“lieder”;法國作曲家柏遼茲也是首次命名自己的作品為“mélodies”,以此來區分其他門類的抒情歌曲和德奧藝術歌曲等;美國后來也把藝術歌曲叫作“artsong”。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人們對于“藝術歌曲”的詮釋也各有差異,但是大體認為需要符合以下幾點才能稱作是“藝術歌曲”:(1)歌詞必須是選自于具有較強文學性的詩歌(歷史上大多數作曲家都有自己情有獨鐘的詩人或文學家);(2)譜寫的音樂線條必須要符合詩歌的韻律,并與其融為一體,相互交融;(3)作品為獨唱曲目,并配以鋼琴伴奏;(4)鋼琴伴奏也占同聲樂部分一樣的重要位置。作為歐洲浪漫主義時期的產物,藝術歌曲在1920年前后以基督教音樂傳播的方式進入我國并生根發芽,從此展開一段屬于自己的歷史。以下筆者將中國藝術歌曲的發展脈絡分成三個階段來闡述。
(一)學堂樂歌時期
處在這一時期的中國人民飽受外強欺凌,各個階層強烈要求對國家的政治體制和經濟文化進行改革,并處在動蕩的歷史背景下,為激發人們的愛國熱情和抵御外來侵略的抗國精神,新式學堂紛紛被建立起來。新式學堂借鑒了西方的教育體制,開設了音樂課程,并開始傳唱學堂樂歌,以此來喚起那個時代人們的民族感和責任感。這一時期的作品創作主要是以模仿西方的作曲技法為主,并采用選曲填詞、選詞填曲,音樂純粹單一,主要以自然發音為主。其代表人物有沈心工、李叔同等,他們為中國藝術歌曲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五四”新文化運動
傳統民間藝術布堆畫藝術價值分析
摘要:布堆畫作為陜北民間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在發展的歷程中,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歷久彌新的藝術生命力,反映了陜北地區特有的人文歷史與民俗民風。其裝飾性對藝術特征的形成與發展起了巨大的啟發、借鑒和推動作用,充分體現了陜北民間美術的表現力,系統了解陜北民間布堆畫造型與色彩的寓意、材料工藝與裝飾性的特征,以及獨具風格的表現形式,成為我國當代裝飾藝術發展探索的新途徑。
關鍵詞:陜北;布堆畫;民間美術;藝術特征
隨著民間美術創作題材與形式內容的不斷豐富,不同地區的藝術交流與碰撞,地方性的民間美術也正在不斷尋求創新。陜北民間布堆畫對“真美”的藝術理念追求,反映了陜北勞動人民在樸實無華的民俗民風下,創造了與普通造型藝術不同的藝術形式,在演變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裝飾性語言[1],其造型極具藝術張力,但又不顯奢華濃重,體現出一種平和古樸的藝術形式。
一、布堆畫裝飾藝術特征
布堆畫于2009年6月被列入陜西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作為黃河流域陜北農耕社會文明的民間藝術產物,是由勞動民眾在長期的日常生活中,創造出的一種特殊的鄉土文化藝術結晶。陜北黃土高原自然條件艱苦,別出心裁的農村婦女,在縫補破損衣物過程中有意選擇搭配各種棉布,并裝飾成各種不規則的圖案,達到既美觀又實用耐磨的效果和目的。經過長期不斷地傳承和擴散,花紋圖案也越來越豐富,傳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一)圖案造型簡練夸張
公共管理藝術價值提升策略
一、公共管理藝術價值的表現
(一)公共管理藝術價值外在形象的表現
藝術通過一定的外部形象表現出內在的價值要求。公共管理形式上的價值可以通過人員的外在形象以及建筑物的特征等表現出來。政府建筑物的外部特征對公共管理藝術價值的體現有重要的影響,政府機關建筑物的獨特風格可以更好的體現其內在的藝術形象。管理人員的穿著打扮、言談舉止以及辦事效率等方面都可以較好的體現出公共管理藝術價值的存在,從而給人們一種良好的印象。
(二)公共管理藝術價值在行為上的表現
公共管理者行為的藝術價值可以在日常的工作中得到較好的體現,公共管理者在日常的行為中以人民群眾的利益為基本出發點,從而體現出管理者履行職責所蘊含的藝術美學價值,這就需要管理者在行政行為的過程中要以文明的素養要求自己,以傳統的美德灌輸自己,從而體現行為上的藝術價值。
(三)公共管理藝術價值在精神上的體現
黃自歌曲的藝術價值與民族唱法詮釋
【摘要】中國古詩詞是我國優秀的歷史文化寶藏,了解它、走近它,是當代學生的責任。而黃自是我國近代音樂史上一位極為重要的作曲家,他的音樂作品在20世紀30年代屬于高水平。隨著民族唱法近年來不斷探尋與摸索,已經有了相對完整獨立的聲樂體系,民族歌曲的演唱者致力于用改良后的民族唱法來詮釋古詩詞歌曲,并為其帶來新的生命力和新的韻味。本文站在黃自古詩詞藝術歌曲這一角度,分析古詩詞歌曲的藝術價值。
【關鍵詞】黃自;古詩詞歌曲;民族唱法
中國是一個詩歌的國度,從古至今有無數詩人寫下了經典詩詞,繼承我國古典詩詞精華,弘揚中國傳統音樂文化,是歷史賦予我們的責任。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是中國古典文學和音樂的完美結合,是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藝術,充分表現出我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古詩詞歌曲的發展概況
古詩詞歌曲能發展到今天,離不開中國音樂家們的努力和付出,中國音樂家一直在為創作具有中國風格的古詩詞音樂不斷求索,那么,在當代,古詩詞歌曲發展有什么不同呢?我們就拿作曲家趙季平老師的《佳節思親》和作曲家敖昌群老師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這兩首古詩詞歌曲進行分析。首先古詩詞歌曲對于歌詞內容的平仄有嚴格的要求,從聲調上講,必須是平仄相間,類似于“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這種模式,而且聲調是中文特有的,它是一個漢字必備的語音特征,不像英語僅有音節特征。除注意聲調外,古詩詞歌曲還完美地展現了“起、承、轉、合”的結構韻律。這些都是最基本的創作要素。例如,在《佳節思親》中,“獨在異鄉為異客”是“起”,并提出問題;“每逢佳節倍思親”是“承”,對上一句話進行鞏固;“遙知兄弟登高處”是“轉”,這里轉入下一個話題,并為結尾做準備;“遍插茱萸少一人”最后整合整首詩。雖然《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是一首詞,沒有詩那么對稱,但總體上也是保留著中國傳統的“起承轉合”的結構。古詩詞歌曲的歌詞都是經過歷史的打磨遺留至今,詩詞的內容無不是文豪大家的心血之作,正如《佳節思親》是唐朝詩人王維的作品、《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是北宋文學家蘇軾的作品,兩位的作品對后世的影響是巨大的。
二、黃自古詩詞歌曲的藝術價值
民間音樂與文化藝術價值研究
摘要:河西走廊是中國古代開展政權管理的重點區域,由于河西走廊有著獨特的地理條件,形成多種政權管理形式,也形成多種形態的民族發展格局。河西走廊在古時發展中,形成漢族發展為主體,包含藏族以及蒙古族等多種少數名族,形成多民族發展的格局。所以,河西走廊有著比較豐富的民族以及民間音樂文化,對當前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有著積極影響,需開展深度的分析。為此,本文對河西走廊現有民間音樂內容與體現的文化藝術價值實施分析,探究對其進行傳承的價值,在此基礎提出幾點提升對河西走廊音樂文化保護與傳承的策略。
關鍵詞:河西走廊;“一帶一路”;民族民間;音樂文化;藝術價值
河西走廊經過多年發展形成多民族發展的格局,民族在融合過程中形成豐富的民族文化,如音樂文化等,這些音樂文化有著較高的文化以及藝術價值,對當前音樂藝術研究有著很大作用,需開展多元化的分析。河西走廊現有的民間音樂有裕固族歌謠以及詼諧音樂等內容,均有著較高的藝術價值。通過對這些音樂文化開展分析,可以更好地對這些文化實施研究,為當前的藝術研究提供重要資料,這是具有豐富藝術價值的。
一、分析河西走廊現有民間音樂內容
(一)詼諧音樂。詼諧音樂是河西走廊多民族融合的一項文化產物。現有河西走廊出現的詼諧歌曲能夠對它歷史變遷中所呈現的民族文化以及信息交流進行內涵的體現,這也是民族在團結過程中進行多項融合所體現的文化價值。這些詼諧歌曲一般是在春節時間進行地域演奏的,體現著明顯的時間性,在進行詼諧歌曲演唱的時候,是對一些社會角色進行扮演與演唱,例如膏藥匠。目前,在對河西走廊詼諧歌曲進行研究的時候,也將這些詼諧音樂稱為“打絞”。通過對這些詼諧歌曲進行內涵的分析,能夠更好的掌握河西走廊在歷史變遷中所呈現的民族文化,這是具有重要價值的。(二)民族流傳的音樂。民族流傳的音樂也是當前河西走廊中所體現的一項音樂內容,因為河西走廊在歷史變遷中逐漸形成以漢族為主體、多個少數民族共同居住的民族格局,呈現出獨特的藝術特色。很多少數民族在發展過程中,有著自己的民間歌謠,當前這些歌謠仍然在河西走廊附近進行流傳,對音樂文化的傳承有著很高的價值,可以說這些民間歌謠是河西走廊各民族文化進行凝聚、多個民族風情進行融合的一項文化標志。通過對民俗歌謠進行研究,能夠更好地研究河西走廊在歷史發展中各民族所呈現的文化發展心態與音樂交流狀態,當前比較出名的民族歌謠有“五哥放羊”等,它們主要是在甘肅的張掖以及武威的期進行流傳。(三)裕固族歌謠。裕固族一直是河西走廊歷史發展中一個比較重要的少數民族,它是當前河西走廊民間音樂中一項重要的文化構成,要對此開展藝術文化分析。裕固族主要是在河西走廊的東部地區生活,在多種民族變遷中形成自己的民間音樂,能夠對他們的文化內涵、生活變遷以及禮俗等內容進行突顯。可以說,這些流傳下來的歌謠可以對裕固族人在歷史中所呈現的生產情況進行高度的反應,如當前比較出名的“立水柱”,該歌謠是為了能夠讓疾病遠離身體所演唱了一首民族歌曲,一直流傳到現在。
二、基于民族發展分析河西走廊民族以及民間音樂體現的文化藝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