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族薩滿造型藝術價值研究

時間:2022-10-27 10:45:33

導語:滿族薩滿造型藝術價值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滿族薩滿造型藝術價值研究

摘要:薩滿是滿族傳統的民間信仰,其保留下來的豐富的造型藝術成為薩滿文化的“活態”符號,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對于這些符號的研究,可以更詳盡的了解民族原始宗教信仰與文化內涵,并將其應用到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實現“古為今用”的當代價值,以適應多元化時代的發展需求。

關鍵詞:滿族;薩滿;造型藝術;藝術價值

薩滿造型藝術融合了薩滿教的原始宗教信仰與文化內涵,并以其獨特的造型藝術形式,進行薩滿文化的記憶與傳承,是薩滿文化得以延續的“活態”符號。據考古發現,薩滿文化至今約有一萬四千年的歷史,是世界諸多文化的源頭,也是世界上仍存活的古老文明之一,對人類文明的進步有著深遠的影響。因此,對于薩滿造型藝術的研究,既是對薩滿文化的研究,也是對民族文化的一種傳承與發揚。

一、原始粗獷的薩滿造型藝術

薩滿,被稱為天人之間的中介,能知曉神的旨意。其既能夠將人的祈求報告給天,又能將天的旨意傳達給人。據考證,薩滿文化誕生于母系氏族社會,始于漁獵時代,其信仰的核心是萬物皆有靈,且世界是被不可見的靈魂和力量主宰著。由此可見,對自然與神靈的崇拜是薩滿信仰最顯著的特征。因此,薩滿造型藝術極具自然、原始、粗獷的特點,多以人物、動物、幾何圖形等形象構成,簡單、古樸、自然。滿族薩滿造型藝術以面具和神器為主要代表。其中,面具內涵豐富,且形象具有原始的神秘與粗野等特點,并以眾多神靈為原型,充分體現出薩滿文化的原始宗教信仰。流傳至今的具有代表性的面具有:滿族的天母神佛朵媽媽,自然神水神、火神、風神、雪神,動物神虎神、鷹神、鹿神等。這些神靈面具均反映了當時人們原始的自然崇拜、圖騰崇拜和祖先崇拜,是薩滿文化標致性的“活態”符號。除面具之外,神器也是滿族薩滿宗教祭祀祈福等活動的常用器具,具有強化法力、驅邪護身、鎮壓惡靈的功能。在神事活動中,薩滿可以通過這些神器與神交流,用“神鼓代表宇宙,鼓鞭代表宇宙坐騎,鼓聲的緩急代表飛天的步覆”;用“神裙代表云濤”;用“腰鈴代表風雷”;用“神帽和銅鏡代表日月星辰,帽頂的飛鳥象征其能在宇宙間自由的飛翔,成為溝通天穹和人間的使者”。這些薩滿面具與神器的符號釋義,對研究東北地區的歷史文化、民族民俗、宗教信仰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二、薩滿造型藝術的歷史演繹

隨著歷史的發展,時代的變遷,薩滿的宗教性在逐漸的削弱,文化性在逐步的提升,薩滿面具由原始的神秘與敬畏演繹成以文化娛樂為主的地方戲劇舞蹈表演。在研究過程中,我們查找到了傳承至今的用于薩滿趕班舞表演的面具圖樣。其中,天母神佛朵媽媽同人臉的五官形象,用毛筆著黑墨簡單勾勒,并鋪以淡彩,頭發為綠色的柳葉形象,整體畫工繼承了原始的粗糙,力求真實的傳遞其傳統的民族氣息。盡管薩滿造型藝術在向娛樂性轉變,但其中蘊藏的文化內涵仍傳承至今。佛朵媽媽相傳是掌管人丁興旺的福神,其形象多以柳枝為象征。據說,在人類遭遇洪水淹沒時,是佛朵媽媽用柳枝拯救了人類,又用柳枝繁育了后人。我們從這個近乎神話的面具傳說可以看出,當時人們對于神靈與自然的崇拜與依賴。這些極其珍貴的留傳下來的面具圖樣,依稀透射著一個個神奇的傳說,以及傳說背后的民族文化。

三、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

縱觀人類社會的發展歷程,創造了無數的文化遺產,無論是自然遺產還是文化遺產都應受到保護。因為,它不僅體現了一個民族的文化,也體現了其文化的多樣性,這與今天我們所提倡的“多元化文化”相一致,更與“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相統一。滿族薩滿文化的遺產,便是這些薩滿造型藝術所呈現的物態符號。這些符號傳遞著民族的氣息與活力,蘊含著濃厚的民族文化內涵。現今,仍有一批執著的民族文化研究者在搜集整理散落在民間的薩滿文化遺跡,守護著這份珍貴的人類文明。國內的一些從事民族舞蹈研究的學者們,也在致力于滿族薩滿舞蹈領域的研究,旨在保護并傳承這份傳統的、活態的民族文化。

四、文旅產業的開拓與發展

面對這些保留下來的民族傳統文化符號,我們所能做的不僅僅是保護,還需要不斷的開拓與發展,將傳統文化元素與現代文化旅游產業相融合,以適應新時代的發展需求。對于薩滿舞蹈的傳承與發展,黑龍江省寧安市可謂是先行者。早在1996年,隨著寧安市旅游業的蓬勃發展,寧安市文化館的舞蹈老師孟秀霞根據滿族民族舞蹈傳承人傅英仁的親身傳授,在渤海集團開發的旅游景點白山古寨完整排演了滿族趕班舞,并與廣大游客見面。從那時起,滿族趕班舞就在寧安廣泛傳播開來。這種文旅產業的開發,既保護并傳揚了民族傳統文化,也促進了地方民族旅游產業的開拓與發展,在真正意義上實現了“活態”文化的傳承。但是,縱觀東北地區滿族薩滿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更多的還是將之放進博物館進行保護,將這些活態文化符號像“活化石”一般的守護著,再由民族民俗學的專家學者們進行考察研究,力求讓人們能夠更清楚去了解一個民族,感受他們的文化。這或許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對民族傳統文化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但卻不能完全實現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弘揚與發展。現階段,我們需要多元化的思路與方式去弘揚這份文化,需要更多的造型藝術、民族舞蹈藝術、地方戲劇、文旅產業等方面研究的相關學者加入進來,去開拓民族傳統文化發展的新局面,真正將傳統文化“復活”,使其適應經濟、文化、藝術等諸多方面的發展需求,以實現民族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

作者:楊馨宇 單位:沈陽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李宏復.薩滿造型藝術[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2]吳世旭.滿族民間信仰[M].遼寧:沈陽出版社,2004.

[3]色音.中國薩滿文化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4]郭淑云.原始活態文化薩滿教透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5]朱可倫.滿族薩滿教的歷史與遺存[J].滿族研究,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