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學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8 23:08:4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音樂學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音樂學

音樂考古學在音樂學的價值

[摘要]歷史音樂學下的音樂考古學,雖然是考古學和音樂學的交叉學科,但在整個音樂學學科體系中,其作用和意義卻是不可忽視的。特別是在以下兩個方面:對于拓寬和延展音樂美學的研究對象,豐富音樂美學的研究內容;對于改變民族音樂學在研究少數民族音樂研究時文獻史料不足的局面,全面深刻地闡釋音樂背后的文化意蘊。

[關鍵詞]音樂考古學;考古學;音樂學;音樂學學科體系

一、音樂考古學在中國

雖然中國音樂考古學的前身可溯至北宋以來的“金石學”,但近代學科意義上的音樂考古學當始于劉復在1930—1931年間,對故宮和天壇所藏清宮古樂器的測音研究,正是劉復將“以科學方法整理國故”的理想付諸于研究中國古代音樂的實踐,并在此基礎上所取得的一系列研究成果,才揭開了中國音樂考古學新的篇章,中國音樂考古學才得以真正“登考古學之堂,入音樂學之室”。譬如:楊蔭瀏在20世紀50年代出版的《中國音樂史綱》一書中,援引了當時許多有關出土文物的發掘資料和研究成果;李純一搜集了大量考古發掘的古代樂器及其研究成果,并將這些成果運用到《中國古代音樂史稿(第一分冊•夏商)一書中,這兩位學者對考古資料的充分占有和有效地運用改變了自葉伯和以來的中國音樂史研究“從文獻到文獻”的舊傳統,音樂考古學的作用也越來越受到學界的重視。

二、音樂考古學作用于他種音樂學分支學科

音樂考古學作為一門交叉學科,是在考古學和音樂學的羽翼下逐漸形成的。于音樂學而言,音樂考古學是音樂史學的一個分支,這也得到國內外學者一致的認識,例如,德國學者德列格將音樂學分為歷史音樂學、體系音樂學、音樂民族學(民俗學)、音樂社會學和應用音樂學五大類,其中,音樂考古學是作為歷史音樂學的一個部門而存在的;音樂史學家李純一認為:“它(音樂考古學)應該既是普通考古學的一個特殊分支,又是古代音樂史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1]雖然音樂考古學是歷史音樂學的一個分支,但其在整個音樂學體系中的地位卻并非僅僅只作用于音樂史學的研究,其對中國古代音樂美學史,以及當下的民族音樂學的研究依然有著促進作用。

查看全文

小學音樂學生音樂素養培養策略

一、音樂素養的內涵

在小學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實際上是培養學生理解音樂作品的能力。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在對音樂作品的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表演或創作,如學生滿懷情感的演唱歌曲。音樂素養涉及到學生對音樂內容的情感表達,學生的情感因素在其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旨在使學生培養個性化的音樂認知。首先,教師需要建立相應的教學體系,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為學生提供高質量的音樂教學。其次,教師應認識到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有利于學生學習質量的形成。它不僅促進了學生音樂科目的學習,而且促進了思維模式的發展,有助于其他學科的學習。

二、小學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音樂素養的策略

1.開展聆聽教學模式,進行小組交流。音樂是一個傾聽他人和自己唱歌的過程。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更多的是去歌唱,卻領悟不到音樂的精彩。這就要求教師要引導學生進入音樂的思維活動,引導他們感受音樂的美。只有懂音樂的人才能創造出美妙的作品,才能唱出自己的心聲,表達出自己的深情。在聆聽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先向學生播放歌曲或音樂,讓他們仔細聆聽,為下一步走進音樂殿堂鋪平道路。學生在聽過一定數量的音樂作品后,應引導學生表達自己聽后的感受,與學生進行互動,讓學生愛上音樂,理解音樂。比如,在學習《讓我們蕩起雙槳》時,教師可以給學生們講述新中國成立后人們的喜悅,帶領學生們去想象孩子們在灑滿陽光的湖面上,劃著小船盡情游玩、奮勇前進的情景。最后,教師告訴學生們這首歌曲既是對生活在新中國的少年兒童幸福生活的真實描繪,同時也是對少年兒童未來更美好的生活的憧憬。另外,教師可以根據每個學生的不同情況劃分學習小組,這樣可以增加學生之間的交流,也可以讓學生在小組討論中迸發智慧的火花,相互學習,共同提高。2.采用多媒體教學,激發學生的創造力。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多媒體教學已經普遍應用,但大多數音樂課主要采用的是利用設備來播放音樂。多媒體技術的應用以各種形式呈現出音樂,教師可以在其中穿插游戲,增加課堂的趣味性。比如:在教給學生樂理知識時,很多學生對于五線譜的辨別能力不是很強,教師可以利用教學軟件,先從簡單的《生日快樂歌》讓學生認識跳動的音符。從而熟記五線譜要從上往下看,看音的方向及位置等。鼓勵學生可以利用簡單的編曲軟件,自己去進行創作提高他們的創造力。3.開展欣賞教學,享受精彩音樂。欣賞是一個享受美和學習美的過程。在音樂欣賞過程中,可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鍛煉學生的欣賞能力。在音樂教育的任何階段,都有不可或缺的欣賞過程。只有在學會欣賞之后才能邁出下一步。作為音樂學習的早期階段,小學生的欣賞能力較差。這就需要教師的認真指導和引領。在欣賞課程的過程中,有許多老師只是讓學生聽歌。這自然是不夠的,教學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因此,在欣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將學生帶入音樂世界,教會學生如何去聽音樂,欣賞音樂,如何欣賞音樂家的情感。首先,教師應該教授學生音樂的實際旋律和曲調。當有了一定的基礎后才能進一步探索。其次,教師應將音樂作品中包含的內容和情感呈現給學生,并運用情感來表達情感。4.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通常,小學生對音樂的學習不反感。小學生基本上都喜歡學習音樂。因此,小學音樂教師必須掌握學生的這種特點,鍛煉他們的自學能力。通過自學,讓學生欣賞各種類型的音樂作品,巧妙地激發學生的靈感,使學生更好地理解音樂的形式和內涵,從而有效地塑造學生獨特的美感。

在小學生的音樂教學中,學生的音樂素養培養非常重要,這是小學音樂教師應該重點關注的一個問題。在新課程背景下,小學音樂教學應以“以學生為中心”。根據學生的情況,不斷創新和改進教學方法,培養小學生的音樂素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查看全文

音樂學科主任述職報告

本人××學校成立,擔任音樂學科主任至今。在這三年多的時間里,能以星辰主人翁的身份,老實做人,勤懇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績。20**年獲武進區教學評優課小學組一等獎,教學能手競賽小學組一等獎,并分別在區、市、省級刊物數篇,20**年9月在武進區音樂教師新教材培訓活動中為全區教師上示范課。

我所取得的這一點成績,與領導的支持以及本學科組同仁的幫助是分不開的;這一點成績和學科組其他同仁的業績相比也是微不足道的。學科組的每一位老師都有著良好的師德、扎實的基本功,在武進、常州以及江蘇省的課堂教學領域、第二課堂領域、論文撰寫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全組老師群策群力、團結協作,成功地開展了片、區、市級音樂教學研討活動達20人次以上,為新教師上示范觀摩課3人次,巢春林老師獲武進區教學評優課中學組一等獎,教學能手競賽中學組一等獎。在第二課堂這一領域里,更是碩果累累,陳麗娟老師輔導的古箏興趣小組、吳萍老師輔導的舞蹈興趣小組、汪維林老師輔導的合唱興趣小組、巢春林老師輔導的鼓號隊、管樂隊、成麗萍老師輔導的小提琴興趣小組、陳潔老師輔導的琵琶興趣小組以及本人輔導的鋼琴興趣小組,多次配合電視臺、工會、團市委、團區委、少工委等等,把一檔檔精彩的節目展現給社會各界,為星辰增加了亮麗的色彩、贏得了奪目的榮譽。如:由吳萍老師輔導的《小鏡頭,大世界》獲得全國比賽一等獎,教師舞蹈《繡》獲得武進區一等獎,陳潔老師在武進區教師唱歌比賽中獲得一等獎,由陳麗娟、巢春林、汪維林老師輔導的《音詩畫》參加由中共常州市武進區委舉辦的“電大杯”大型廣場文藝晚會《頌歌獻給黨》的演出,由成麗萍、吳萍老師輔導的舞蹈《京戲娃》參加“武進首屆經貿洽談會”開幕式的演出,吳萍老師輔導的舞蹈《飄動的彩虹》受省電視臺邀請參加江蘇省電視臺承辦的“魅力家世界”大型文藝晚會的演出,均受到各級領導和觀眾的一致好評。

我們學科組的教研氛圍特別的寬松、特別的濃郁,辦公室里真正做到了言論自由,常常為某一個觀點爭論得面紅耳赤,又常常為教學的某個細節一起出謀劃策,彼此不分你我。同時又能利用課余時間,認真學習《新課標》,嘗試著把新的教學理念落實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課后不斷總結,不斷反思,共發表區、市、省級論文80余篇。由巢春林老師負責的課題《中學生音樂教學培養學生創新品質的實踐研究》,得到了區教研室的肯定。

在全校師生共同打造星辰品牌的同時,我們也一直在努力打造著音樂學科組的品牌。不負眾望,本學科組每學期都獲得“優秀學科組”一等獎,今年又被推薦為“武進區巾幗示范崗”。在今后的工作中,希望大家能給予音樂學科組更多的支持與理解。

查看全文

音樂學與表演教學透析

本文作者:馬煜皎工作單位:沈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音樂表演專業現狀

高校音樂表演專業的學生在生源和學生素質方面和專業音樂院校相比還是存在很大差距的,專業音樂院校更注重學生專業的培養,所以在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課程設置等方面都和高校中音樂表演專業有所不同,綜合類高校中的音樂表演專業的教學模式,多多少少都要受到師范院校原本教學理念的影響,處在音樂教育和專業表演的夾縫中。綜合類高校中的音樂表演專業基本上沿襲了專業音樂院校的“一對一”的上課模式,教學內容基本上和專業院校的聲樂教學內容一致,大多注重技巧和能力的培養,因為綜合類大學里音樂專業的老師就是從專業院校畢業的,所以沿襲專業音樂院校的教學模式也在情理之中,但是忽略了綜合類大學音樂表演專業的特點和發展的新趨勢。作品大多都是唱了幾十年的老作品,缺乏創新意識,應該主動發掘新的作品和新的演唱方式和表演方式,讓綜合類大學的音樂表演類學生的演唱更能和時代接軌,更有創新性。現在在一些綜合類大學音樂表演專業中,雖然出現了小組課或是藝術實踐課等等的新的教學形式,但是教學觀念的老舊,也時時的牽制著這種新教學形式的后腿。現在的教學中還是以老師教學生如何唱,如何唱好,為主要教學內容,獨立的單純的指導學生整體舞臺表演的部分還是欠缺的。在大學的四年學習生活中,只有大四2個月藝術實踐時間,有的學生自己找地方,有的在家呆著,最后通過關系出個證明,這樣的事情也不少,藝術實踐就此草草了事,這樣也失去了一個很好的實習機會。

讓音樂學和音樂表演的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向

要想找到一個適合綜合類院校音樂類學生發展的方向,首先要使教育教學面向全體學生,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點,揚長避短,因材施教,完善并豐富適合社會發展和學生知識儲備的教學理念、教學模式、教學體系、教學方法等等。高師的教材是有的,鋼琴、聲樂的都有,但是與中小學的課堂教學不是太貼近。我們需要通過深入思考和研究,找到一個更適合師范類學生的聲樂教學模式和教學體系,從而來提高師范生的教學質量和實用性,讓他們在今后的工作崗位上能更得心應手。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多方面了解音樂領域的知識,擴大知識范圍和眼界,使學生能夠更好的適應和音樂有關的部門單位的需求,以此目標為依據,在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的聲樂教學,更應切合實際,在提高學生演唱水平的基礎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的培養,提高學生的組織能力、編排節目能力、表演能力等,而不是單方面的演唱,應該發掘學生的多方面潛能,不能籠統的用一個模式來束縛學生,要重視綜合素質的提高和培養。

總之研究如何通過教學來提高學生的專業水平和專業素質,如何改善現有的綜合類高校音樂專業的就業形式,如何能讓我們的畢業生更適應社會的發展和需求,這就得讓他們的知識儲備更適應社會的發展,如何培養出知識全面、能力突出、實踐型的高素質人才,滿足新形勢下社會的需求,這就需要探索如何以社會需求為導向,遵循教育發展的規律,結合專業特點,在培養方案、教學模式、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全面的教育教學改革。

查看全文

民族音樂學研究論文

2000年5月,中國音樂學院舉辦民族音樂學論壇,學科定位問題成為爭論的焦點之一,說明這一問題在我國尚未徹底解決。定位是一個學科的基本問題,若不明確,該學科便不能得到很好的發展。因此,筆者認為有必要結合歷史對此問題再進行一些探討。不當之處,希望大家批評指正。

民族音樂學是英文Ethnomusicology的意譯,Ethnology在英文中是民族學,Musicology是音樂學,Ethnomusicology這個英文字就是由Ethnology和Musicology復合而成的。從字面上看,民族音樂學應當是從民族學的角度研究音樂的學問。

民族學是主要采用實地調查法(又稱田野工作法)研究民族發展演化規律的一門社會科學。它期望通過對一個個民族進行實地考察,研究它們各自的起源、分布、社會、經濟、文化、生活方式以及各民族之間的歷史、文化關系。民族學的研究目的是通過梳理上述這些方面在歷史上發展、演變的情況揭示世界諸民族發展的共同規律或某一個民族發展的特殊規律。民族學在歐美一些國家里又稱文化人類學。文化人類學是一種研究人的文化屬性的、屬于社會科學的范疇的學科,它和研究人類自然屬性的、屬于自然科學的體質人類學一起構成了人類學學科。因為人的文化屬性及其民族性不可能分開,所以文化人類學和民族學沒有實質性的差別。民族學源于歐洲,它在相當長的一個歷史時期內主要研究非歐、非西方民族的人類共同體,不涉及西方民族。隨著時代的變遷和學科本身的發展,目前民族學研究的范圍已不限于非西方民族,世界上各種人類共同體,包括西方民族和西方社會中的移民社區,都已經成為它的研究對象。因為民族音樂學是民族學和音樂學的一個交叉學科,所以它一直受到民族學的發展及其各個學派的深刻影響。

民族音樂學早先稱為比較音樂學(ComparativeMusicology),荷蘭音樂學家孔斯特(JaapKunst,1891—1960)首先提出“民族音樂學”這一名稱,并主張用它來代替以往人們習慣稱呼的“比較音樂學”。[1]后,“民族音樂學”便作為標準的學科名稱而固定下來。

關于這門學科的調研對象以及它同音樂學中其他學科的關系,曾經有過許多爭論。由于ethno這個詞最早是指非基督教、非猶太教的異教徒,加之為了和比較音樂學研究的主要對象相聯系,有人認為它的主要調研對象是所謂“原始民族”或曰“自然民族”的音樂。如美國民族音樂學家內特爾(tl)就曾經指出:“就民族音樂學的實際發展過程及其最具特色的研究來說”這門學科是研究“無文字社會的音樂”,而“‘無文字社會’系指現存的、尚未發展出一套可閱讀和書寫的文字體系的社會。”[2]也有人建議以非歐洲音樂為主,如施奈德(M.Schneider)在1957年指出:“民族音樂學的首要目的,不論其正常與否,就是對非歐洲地區的音樂特征進行比較研究。”內特爾在1956年也曾經說過:“民族音樂學就是研究具有西洋文明以外的文明民族音樂的科學。”[3]還有人說研究西方藝術音樂和通俗音樂以外的音樂就是民族音樂學。如提出這一學科名稱的孔斯特(J.Kunst)就明確地指出過:“這門學科研究一切種族的、民族的音樂”,但他緊接著就又說:民族音樂學“研究所有類別的非西方音樂”,“西洋的藝術音樂以及通俗音樂不包括在這個領域之內”。[4]以提出民族音樂學就是“對文化中的音樂的研究”口號而著稱的美國民族音樂學家梅里亞姆(A.Merriam)在論述到田野工作的時候說:“就民族音樂學而言,它一般意味著在歐洲和美國以外的地區進行實地調查。”[5]民族音樂學的研究是以田野調查為其基礎的,在歐洲和美國以外進行實地調查實際上就意味著只研究非歐音樂。歐美學者們一方面要研究“一切種族的、民族的音樂”,另一方面又要把研究的范圍局限在歐洲音樂之外,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這一矛盾之所以產生,一方面受到民族學功能學派的影響,另一方面又受到“歐洲文化中心論”的影響。

民族學中的功能學派,為英國學者馬利諾夫斯基和布朗所創立。此學派強調民族學是一種實用的科學,主張民族學應服務于殖民地治理的實際需要。出于這一目的,他們只研究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壓迫民族的文化,而不研究西方文化。布朗在其著作《人類研究之現狀》中就明確地說過:“吾大英帝國有非、亞、澳、美各洲殖民土著,若欲執行吾人對彼等之責任,則有兩種急切需要呈現,第一為對各土著系統的研究,欲求殖民地行政之健全必須對土著文化系統之認識。第二為應用人類學之知識于土著之治理及教育。”[6]

查看全文

音樂學聲樂鋼琴綜合技能培養探究

摘要:高師聲樂方向學生偏重聲樂演唱能力的訓練,鋼琴技術能力一直較為薄弱。畢業生在工作與教學技能大賽中暴露出知識技能結構單一、鋼琴綜合技能低下等問題。提升聲樂方向在校生鋼琴技能,使之真正成為會理論、能歌唱、會演奏、能組織各項音樂活動、符合當代多元社會文化發展需求的一專多能型人才,是教育者的重要目標。

關鍵詞:音樂學;聲樂方向;綜合技能

在福建省音樂類高考統考中,鋼琴并不像聲樂那樣是音樂教育專業的必考項目,學生進校時也按照考試的專業劃分,導致許多學生只注重主修專業而忽視其他的學科。特別是音樂學聲樂方向學生,普遍偏重聲樂,進校時鋼琴基礎幾乎為零,即便是學習了鋼琴基礎,仍無法將鋼琴彈奏技能很好地運用到教學中。這些薄弱點值得高師音樂教育者反思。

一、高師音樂學聲樂方向學生鋼琴技能現狀審視

鋼琴綜合技能一是包括學生鋼琴基礎彈奏能力,二是鋼琴即興伴奏能力,三是自彈自唱能力。以集美大學音樂學院為例,對2014和2015級音樂學聲樂方向的學生(共53人)的鋼琴綜合技能做了逐一調查,發現如下問題:(一)鋼琴演奏基礎薄弱。大部分學生在入學前的鋼琴水平參差不齊。零基礎與高考前突擊學琴的學生人數占比超過50%。僅有少數幾個學生從小習琴并且堅持到參加藝考。大部分學生的鋼琴基礎是十分薄弱的(見表1)。(二)鋼琴即興伴奏能力不足。對于鋼琴基礎薄弱的聲樂專業學生來說,即興伴奏的學習過程中遇到的不僅是鋼琴演奏技法和鍵盤熟練程度的問題,還有和聲的運用,織體的編配等需要大腦高度運轉的問題。許多學生在大三開始學習即興伴奏時都表示由于鍵盤能力的局限性,無法很好地將所學的和聲編配理論知識在鋼琴上充分展示。集美大學音樂學院在大三開設鋼琴即興伴奏課,按鋼琴方向與非鋼琴方向分組,一學年下來許多同學僅僅掌握了一四五級和弦編配的基本模式,織體的運用簡單固化,移調轉調能力更是非常有限。90%的學生認為是否具備過硬的即興伴奏能力將直接影響將來的就業[1]。(三)自彈自唱信心不足。本次調查也包括了聲樂方向學生對于自彈自唱的認識。多數學生雖然對自彈自唱非常感興趣,但是由于自身更擅長于歌唱,鋼琴視奏及彈奏技能較差,平時練習自彈自唱的同學幾乎為零。集美大學音樂學院近兩年順應“珠江杯”全國高校音教專業大學生基本功比賽要求,在全院范圍內開展了五項全能基本功大賽,對于進校后才接觸鋼琴的同學來說完整自彈自唱一首歌曲太具挑戰性。

二、高師音樂學聲樂方向學生鋼琴綜合技能培養對策

查看全文

高校音樂學專業師生教學互動研究

摘要:高校音樂學專業師生教學互動以傳統教學模式為主,很多學生在課后不能進行有效的學習,在“互聯網+”的背景下,學會有效地利用網絡資源,如APP軟件、微信公眾平臺等,對音樂學專業的學生有效的在課后進行學習,促進師生交流至關重要。在這種背景條件下,我們研究了一些適用于高校音樂學專業師生學習交流的互動App軟件。

關鍵詞:音樂學;“互聯網+”;師生互動

在目前高校音樂學專業的這種傳統教學下,教師的教學手段單一、課堂缺乏創新,學生參與度和學習興趣低,音樂學師生在課堂上缺乏互動、交流等環節,所以應該嘗試新的教學模式,即利用信息技術建設學生有效學習的網絡音樂教學模式課堂,所以應從以下幾點出發:

一、利用網絡建設“開放、互動”的音樂教學模式的平臺

如今的社會時代,互聯網已經影響到各個方面,隨著互聯網的日漸普及,不僅改變了人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而且也為教育提供了新的發展空間,所以充分利用網絡資源來建設“開放、互動”的音樂教學模式,就成為了當下音樂學專業一種新型的師生交流模式。主動建設和充分地利用網絡資源(如各類網站、微信公眾號、App軟件等),引領高校音樂學專業教師擺脫課堂里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和按部就班、一成不變的課堂教學模式,利用信息技術開發網絡資源,建立一套適合高校音樂學師生交流互動的教學體系,就是教學過程的音樂知識基本結構、框架、音樂教學內容設計、音樂教學方法設計、音樂教學過程實施、和音樂教學成果組成的統一的整體。引領高校音樂學專業學生學會利用信息技術帶來的新型音樂教學模式,適應互聯網時展的趨勢下,通過這種新型的音樂教學模式,發揮自己的自主學習能力和音樂創造力,利用各類App軟件與老師進行互動、溝通、交流。

二、在“開放、互動”的基礎上進行師生互動交流

查看全文

音樂學專業學前教育研究

一、音樂學專業學前教育方向職業化教育實踐教學改革意義

現階段,人們越發重視學前兒童的教育工作,尤其關注音樂教育,這對學前音樂教師提出更高要求,需要我國院校音樂學專業學前教育方向的教學工作,通過職業教育改革實踐教學,保證專業教師向學生正確傳授知識的同時,正確指導學生的教學方法,使其成長為滿足社會要求的專業學前音樂教師。因此,我國院校的音樂學專業在學前教育方向,培養學前教育音樂教師,改革實踐教學,加強職業化教育,具有培養滿足社會需求人才的重要意義。同時,這種教學改革有利于專業學生明確自身學習方向,豐富自身教育知識,提升自身教學能力,使其在未來社會能夠勝任學前音樂教育工作,培養學前兒童有效認識與掌握音樂,體現院校基于職業化教育改革音樂學專業學前教育方向實踐教學的改革成效。

二、音樂學專業學前教育方向職業化教育實踐教學改革問題

(一)理論重于實踐。音樂學專業學前教育方向基于專業化教育,改革教學工作,積極實施實踐教學,培養學前音樂教育人才,面臨專業教師教學觀念落后、重理論輕實踐的問題。大多院校音樂學專業學前教育方向的教師,并不注重學生的職業化教育,在實際教學工作中,重視理論教學,教學工作開展以課本理論知識講授為主,使學生學習專業知識的渠道僅限于課堂與課本,降低專業教學效果,影響學生教學能力的提升。即使有部分教師能夠開展實踐教學,但在傳統教學觀念的限制下,也只是將實踐教學作為理論教學的輔助,不能對其進行充分的重視,這種教學模式下培養出的學生難以滿足社會的學前音樂教育人才需求。由于學前音樂教育要求教師具備引導兒童正確認識音樂與感知音樂的能力,需要其有效利用自身掌握的知識,結合具體教學方法提升學前兒童音樂教學質量,但是院校相關專業的實踐教學不足,會造成學生難以具備有效應用知識與方法的能力,使其無法勝任學前兒童音樂教育工作,限制學校音樂學專業學前教育方向的職業化實踐教學發展。(二)課程設置不佳。現階段,我國音樂學專業學前教育方向的教學工作,在基于職業化教育進行實踐教學改革的過程中,面臨課程設置不合理的問題。多數院校的音樂學專業的學前教育在課程設置上,沿用傳統高校音樂專業教學的課程結構,重視培養學生專業化的音樂能力,忽視學生職業化的教學能力培養,同時,現有課程缺乏學前教育特點,不能充分結合學前教育與音樂教育,出現兩極分化現象。也就是說,院校在學前音樂教育的課程設置中,過于注重音樂教育或者過于重視學前教育,缺少有機融合兩種教育的課程,影響學生綜合教學能力提升。由于學生畢業后的主要教學對象為學前兒童,因此,學校在專業課程設置上需要開設針對幼兒音樂能力成長與發展的師范類課程。這就需要院校專業教育開設綜合性課程,培養學生專業知識與教學能力,使其在課程學習中同時掌握音樂知識與學前教育知識,有機融合各種學前音樂教育方法,清楚如何做到知識的有效運用,以此保證學前兒童音樂學習的質量。基于此,我國音樂學前教育需要重視課程的合理設置,以此深化實踐教學改革,體現職業化教育實施的有效性。

三、音樂學專業學前教育方向職業化教育實踐教學改革路徑

(一)理論實踐并重。音樂學專業學前教育方向的教學工作,基于職業化教育目標,加強實踐教學改革,需要相關專業教育工作者革新自身教育觀念,同等重視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對教學體系進行科學規劃。學校音樂學專業學前教育需要在教學體系上對幼兒教學特色進行盡可能多地體現,重視學前兒童教育的開發式與啟蒙式教育特點,重新制定教學工作的人才培養目標,積極構建理論與實踐教學同等重視的教學體系,轉變教學方式,注重培養學生實踐應用能力,提升學生就業競爭力與社會實踐能力。例如,學校可以共同組織教師與學生參與專業教學培訓,使教師與學生共同認識學前音樂教育的特點,使教師在教學工作中注重學前教育特點在音樂教育中的融入,重點培養學生實踐知識的能力,為學生創造盡可能多地實踐機會,使學生在未來職業中符合市場對學前音樂教育人才提出的要求。同時,學校組織的培訓,也可以加強學生對該專業的認識,促使其主動了解學前兒童的學習特點,結合現有知識,自主思考與探究理論結合實踐的有效教學方法,有針對性地提升該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與教學能力,以職業化教育促進學生快速成長。(二)優化課程設置。學前音樂教育的目標不僅限于培養音樂人才,其宗旨是培養同時掌握豐富音樂知識和具有較強教學能力的幼兒音樂教師。因此,在音樂學專業學前教育的課程設置上,學校需要結合學前兒童教育的實際情況,對現有課程進行綜合性整合,即整合音樂課程與學前教育課程,使其成為滿足學生實踐能力發展需求的職業化教育課程,并在課程內容中,注重理論內容與實踐內容的結合,使學生獲得更多的實踐機會與時間,體現課程體系的優化,提升教學質量,為人才有效培養提供保障。在設置專業核心課程的過程中,學校教育需要堅持培養學生的學前兒童音樂教育能力,尊重學生主體,將實踐作為課程設置與教學改革的主線,滿足學生能力的職業化發展需求。例如,院校可以針對該專業積極開設幼兒舞蹈設計課、學前兒童音樂游戲創作課等,這些課程有機整合學前教育與音樂教育,需要教師在課程教學中結合課堂講解與實踐演練,以探究式、合作式、啟發式、案例式的教學方式,提升學生在音樂教育、幼兒教學以及幼兒音樂教學等方面的水平,提升學生創新能力,使其成長為滿足學前音樂教育職業要求的人才。(三)實施重點教學。在學前兒童的音樂教學中,幼師常用的教學方法為日本鈴木教學法與德國奧爾夫兒童音樂教育法。因此,音樂學專業學前教育方向的學生需要對這兩種教學方法進行熟練掌握,并結合幼兒特點,做到因材施教。基于此,學校相關專業的教育工作,在職業化改革實踐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實施重點教學,教會學生如何在學前兒童教育中尋找突破口,如,以即興創作為突破口,對學前兒童的創造性思維進行激發,體現音樂教育與幼兒特點的結合,通過學生的具體情境演練,提升學生的教學興趣與實踐教學能力,促進學校專業教育有效改革實踐教學。同時,學校專業教育在改革實踐教學、發展職業化教育的過程中,需要借助重點教學的實施,加強學生幼兒音樂教育的綜合能力,提升其未來教學的實效性。例如,專業教師可以為學生總結幼兒學習特點,引導學生搜集幼兒音樂教學或幼兒教學的成功案例,分析二者之間的聯系,以此為重點,開展實踐教學工作,有針對性地根據幼兒學習特點豐富學生教學方法、提升學生教育能力,使其在未來工作中能夠有效應對學前兒童教育的各種問題,提升學校專業教育質量,滿足院校音樂學專業學前教育的發展需求。(四)強化機構聯合。學校音樂學專業學前教育培養幼兒音樂教育人才,改革實踐教學工作,需要基于專業教育職業化發展需求,積極加強自身與相關幼兒教育機構之間的聯合,共建人才培養平臺,提升學生實踐能力與實踐性教學能力。例如,學校需要積極聯合當地的幼兒教育機構,定期組織學生到機構進行實習,使學生與學前兒童能夠有直接的接觸,更深刻的了解幼兒的學習特點與學習需求。同時,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可以獲得更多的實踐機會,有時間與精力驗證課堂所學的理論知識,在實際應用知識的過程中,發現幼兒音樂教學問題,積極思考解決方案,向學校專業教育提供及時的反饋,促進學校專業教育的實踐教學改革實現進一步優化,滿足學校專業發展職業化教育、培養優質幼兒音樂教育人才的發展需求。在此基礎上,學校專業教育與相關機構的聯合,有利于學生主動探索幼兒音樂教育特色,根據不同幼兒的不同特點,進行因材施教,總結幼兒學習興趣激發的教學經驗,結合經驗與教學實踐,提升自身教學能力,增強幼兒音樂教育效果,滿足院校專業教育與學生的共同發展需求。

查看全文

高校音樂學鋼琴教學論文

一、普通高校音樂學與社會鋼琴普及教學現狀

早在新中國建立之初教育部頒發的高師教學大綱就明確規定:“以培養中等學校合格的音樂師資為主要的辦學方向。”改革開放以來,全社會對于各種形式的文化藝術活動,尤其是音樂文化的要求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社會對于音樂教育者產生了巨大的需求。以往單純以培養中小學音樂教師為目地的師范音樂教育系統,既要滿足學校教育體系的需求,又要滿足整個社會音樂普及教學的需求,顯現出力不從心的狀態。針對這種情況,教育部1999年3月《關于師范院校布局結構調整的幾點意見》,提出“我國師范教育的發展趨勢是:以師范院校為主體,其他高等學校積極參與…。”在此之前,部分專業音樂學院、藝術學院就已開始設置音樂教育類課程,《意見》以后,各類綜合大學紛紛進入這一領域,當前已形成了普通高等師范院校、專業音樂學院和藝術學院、各類文理科綜合大學共同參與的多元化態勢。隨著從事這一專業的師生數量大幅度增加,社會人群中能夠提供音樂普及教育服務的群體總量大幅上升,緩解了人才資源的供需矛盾。但是,隨著各高校招生規模連年擴大,也帶來了相當多的問題,其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其一是辦學單位不斷增加,招生數量膨脹,生源質量和教學質量均受影響。辦學單位的增加,大幅擴招已常態化。“2011年,山西師范大學現代文理學院音樂學專業本科招生110人;西安音樂學院音樂學專業本科招生(外省計劃)280人…一些本來不以音樂教育見長的理工院校或綜合類院校,招生人數也不少:山東農業大學音樂學專業本科招生80人……而除了本科擴招,研究生層次也有擴招趨勢。音樂學專業在校學生呈幾何數增長。”爭搶生源造成招生門檻放低,生源質量隨之下降,教學質量的滑坡難以避免;其二是教學目的混淆。師范類音樂院校和專業音樂學院雖同屬藝術教育系統,但究其本源在教學目的和方法上是有著顯著區別的,是“上講臺與上舞臺”的差異。專業音樂學院和師范院校在培養音樂教育人才這一大的前提下,應多加考慮如何發揮各自固有的教學特點和優勢,而不是簡單地相互模仿和復制。在師范院校中當前普遍存在“教育系的學生在校期間,學習目標更傾向于單一專業的發展”。在音樂學院中,則多模仿和復制了師范教學的一般模式,沒有發揚在表演和創作等專業領域形成的教學傳統,更多地進行著“通才教育”,事實上拋棄了“專才教學”的優勢。其三,學校教育與社會實際要求脫節,培養模式相悖于市場需求,學生就業形勢不容樂觀。隨著就讀本專業學生的增多,畢業生就業壓力越來越大。“部分高校音樂學專業實際就業率連10%都達不到,少數高校出現零就業率現象也并非只是個傳說。”以培養中小學音樂教師為單一目地,已無法適應當前社會多元化的音樂教育需求,學生的就業角色早已不是單純的中小學音樂教師,成為少年宮、文化館、私立音樂學校等社會音樂培訓部門的專職教師,已成為眾多畢業生的首選。其四,音樂學(教師教育)專業的鋼琴教學,長期以來受到兩個方面的制約,專業本身課程系統龐大,僅與教育學相關的理論課程就多達十余種,鋼琴雖然是主干課程,其教學比重也只是略高于其他公共課程,在學程和課時上都受到限制。學生的鋼琴基礎條件有限。如果按照鋼琴藝術固有的藝術規范要求衡量,對于多數人,在本科階段能夠真正掌握中級(相當于車爾尼練習曲Op740)要求都非常困難。雖然本專業的鋼琴教學不以培養演奏人才為目的,也并不要求很高的鋼琴水平,但是,鋼琴教學作為一個傳承了300多年的藝術學科,其藝術規范不容顛覆,教學要求也不容人為降低。筆者認為,在本科階段與其讓學生泛泛了解鋼琴藝術,不如把鋼琴基礎教材使用、基本奏法要求、教學法等方面內容予以強化,將鋼琴教學系統中的基礎性部分實在地掌握好。自上世紀80年代“學琴熱”興起后,歷經30余年的發展,當前社會鋼琴普及教育有了較大的變化。首先,社會鋼琴普及教育師生供求比例逐步轉變。在對全國教育群體結構分析中可以看到:當前“教師的供求關系發生了兩方面的重大變化:一是實質性變化,二是結構性變化。教師供求關系由過去的絕對的賣方市場開始轉變為買方市場……”。這種態勢對于普及性鋼琴教學影響非常明顯。在“學琴熱”初期,由于能夠承擔教學的從業者較少,求教者眾多,在較長時期內“一師難求”,是典型的“賣方市場”。如今,大批接受過較正規鋼琴教育的畢業生開始從業,鋼琴教師已不再稀缺。加之多年的計劃生育政策使整體人口數量得到控制,鋼琴學習的主體—兒童大為減少。如今對于相當多的從業者來說,尋找生源成了較大的問題,鋼琴普及教育已由原來的“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化。其次,學習者開始趨于理性,選擇學習音樂的方式逐步多元化,學習鋼琴的規格要求大為提高。

1.隨著社會音樂生活的越發豐富,音樂學習的內容變得多樣,對于許多人來說,鋼琴已不是第一選擇,近年的社會音樂考級就直接地反映了這種現象。“上音管弦樂系主任孫銘紅教授說,上海的管樂考級目前每年按增加千余人報名的速度在增加…現在,不但音樂類考級涉及到各種樂器,還出現了舞蹈考級、美術考級等,鋼琴考級‘一枝獨秀’的局面已不復存在。”

2.鋼琴學習者的學習規格開始提高。早年“學琴熱”的琴童們已長大成人,這一群體,基于自身的學習經歷,已具備相當的分辨能力,對于自己下一代的學習會有高于自身的要求,這種要求同時還影響著身邊大范圍的人群,對于鋼琴教師的選擇也自然由過去的“盲選”變成了今日的“精選”。

3“.新手”現象亟待改變。鋼琴啟蒙階段的學習,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當前,從事鋼琴啟蒙的大多是教學上的“新手”,他們雖具備一定的鋼琴彈奏能力,但在教學上基本沒有相應的從教訓練。在這些“初教者”和“初學者”的教學過程中,很少有相關的教學監督和指導,幾乎完全依靠“新手”們自己探索來解決教學過程中面臨的諸多問題,當他們真正能夠駕輕就熟,難以想象要付出多少學習者的失敗為代價。在這些“新手”當中,音樂學(教師教育)專業的學生占據著相當大的比例。這樣的窘境對于鋼琴事業的發展是一種較為嚴重的“負能量”。

二、培養基礎教學能力為目的的鋼琴教學系統

查看全文

小學音樂學生互動意識培養

摘要:為了能夠帶領學生意猶未盡地進入音樂世界,用心感悟生活中的每一種聲音,從中體會出音樂帶給人心靈的撫慰與震撼。文章就小學音樂教學中學生互動意識的培養展開探討,包括以“律動”引領,展開節奏互動;以“音樂故事”為媒介,推進問答互動;以“能力提升”為目的,實施合作互動;以“自然環境”為潤滑劑,形成生活互動;以“評價”為助力,實現評價互動。

關鍵詞:小學音樂;互動意識;節奏互動

小學生天真爛漫,多才多藝,他們總是充滿熱情。父母工作乏累之余,懂事的孩子會用他們的歌聲為爸爸媽媽驅走疲勞;長輩孤獨寂寞之時,快樂的孩子能用他們的舞蹈為爺爺奶奶帶去笑顏。這些看似兒童自發的表演欲望和天賦,其實很需要教師在教學中進行培養和引導。音樂教學歷史悠久,自古便被納入“六藝”之中;現代教育也提出了實施素質教育,提出了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要求,可見音樂教學對小學生審美培養的重要性。除此之外,在音樂中還能培養學生表達情感、展現自我的自信和能力。互動教學法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獨樹一幟,教師通過互動教學打造小學音樂課堂的快樂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和熱情,開發其音樂創造力,通過師生互動、小組互動等方式,實現快樂音樂課堂。互動教學法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具體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一、以“律動”引領,展開節奏互動

在音樂的各個組成部分中,節奏是它的骨架,是掌握音樂旋律的核心基礎,唱歌、舞蹈、器樂等音樂活動都離不開對節奏的學習和把握。小學生在學習音樂時,首先要面對的就是節奏,它不但是是音樂的動力源泉,更是學生感受音樂魅力的出發點和突破口。在音樂課堂中有趣的節奏練習,能有效促進師生互動。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應當利用學生善于模仿的年齡特征,通過巧妙的律動設計和引領,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活躍課堂氛圍。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師生律動互動中,讓他們通過律動去感受音樂的節奏、旋律和情感。律動節奏的互動方式靈活多樣,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利用動作打拍子,或利用音樂教室中的打擊樂器進行練習[1]。比如,在律動教學環節,教師可以選擇《木瓜恰恰恰》作為律動節奏的引領歌曲。這首歌節奏歡快,情緒熱烈,是非常適合用作律動節奏培養的歌曲。在教學時,教師先行表演,同時用打拍子的簡單動作方式鼓勵學生進行動作模仿,課堂氣氛十分愉悅,學生的情緒被感染調動起來,紛紛跟著教師模仿,有模有樣。這樣就鍛煉了學生在律動過程中感受音樂節奏的能力。然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手拉手繞圈進行自主表演,通過教師在一旁的引導,學生之間的相互比較,互動氛圍達到高潮。由此,音樂中的每一個細枝末節學生都能夠用心去感受,并從特定的情境中體會到音樂對人的影響。學生對音樂節奏的把握在不知不覺中上了一個臺階,不僅更好地學習了本節課的內容,還為以后的音樂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2]。

二、以“音樂故事”為媒介,推進問答互動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