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改教師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2 07:39:2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新課改教師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新課改對教師要求分析論文
【摘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主要內容之一,也是新世紀初我國最大規模的基礎教育創新工程。新課改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也必將促使我們對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的角色扮演進行重新審視,同時在職業道德方面對教師提出新要求。
【關鍵詞】課改特點教師角色職業道德
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特點
新課改以先進的教育理念導航,總結歷史經驗,借鑒國際先進經驗,有鮮明的時代性和開放的國際化特點,其“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以學生為本,強調學生作為整體的人的發展,注重人格和智力的協調發展,同時把學生的學習生活和日常生活、精神生活和科學生活有機結合起來,知識不再是終極目標,而是過程目標。
2.大大加強了探究式學習和動手實踐等各種學習方式的運用,專題學習也受到重視,從而為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打下堅實的基礎。此外,新課程還強調基礎學科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
新課改下教師教學思路探索
摘要: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師是學校教學理念、教學思想的集中實施者和體現者,是學校教學改革成敗的關鍵。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的作用與以往相比已經發生深刻的變化,因此,教師必須要敢于沖破傳統觀念的束縛,了解并盡快適應新課改對教師提出的要求,在教學內容、教育方法、評價方式等方面進行大膽地探索和改革,全面提高自身素質尤其是促進教學思路的轉變,使自己更好地在教學中發揮主導作用,貫徹新課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促進學生健康、全面、和諧地發展。
關鍵詞:教學思路;新課改;關系;教學理念
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人才,特別是要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因此在當前新課改背景下,教育改革的關鍵是學校和教師教育理念的改變,以及基于這種觀念轉變而帶來的學校或教師教育行為上的改變。就教學的整體過程來看,教師的教學思路反映在教師怎樣理解教材、怎樣引導學生學習教材,怎樣處理與學生的教學關系上,因此,怎樣才能把這幾個方面的關系變革成一種更加優質的關系,進而找到教材,教師,學生在教學中的最佳配置,存教學過程中貫徹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原則,使教師真正將成為學生的組織者、激勵者、引導者,我們的新課改才能談的上是真正意義上的教學改革成功。
一、正確認識教學思路與教材的關系
在傳統教學中,教師自覺不自覺的扮演著書本知識“講授者”與“傳授者”。因此,教師這種長期以來形成的權威性心理,無形之中把自己處于教學的中心位置,學生只能在教學中圍著教師轉,完全被教師的個人意志所左右。韓愈在《師說》一文中講到,“師者,傳道授業解惑者也”因此,教師對于學生來說,教師的作用不僅要傳道,授業,更在于解惑。當前的時代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學生獲取信息和知識不再以教師所教授的教材為唯一的渠道,因此,教師只有正確認識教材、正確認識教學思路與教材的關系,才能提高授課和學生學習的效率。
要想處理好教學思路與現有教材的關系,教師首先必須做到對教材的深入掌握,才能談得上對教材的靈活應用。教學活動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教師并不是教材和參考書的“留聲機”,教師與教材的關l系是加工者和原材料的關系,所以從根本上來說教師是“用教卡于”,而不是“教教材”。因此,在舊有的教學模式下教學過程中教師越是對教材“忠誠”,其教學就越缺乏個性風格和生動性。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就只能是充當書本知識的填充器,而沒有真止調動教師教學的潛力和和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因此,教師存教學中應根據學生現有知識、技能、思維水平、學習心理等實際情況靈活、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變傳統的“教教材”為“用教材教”。這對教師如何處理好教師、學生、教材三者的關系問題上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教師要充分理解教材所提出的知識目標,另一方面在教學過程中,不斷開發與教材相關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與資源,從而實現學生能力素質等教學目標的實現。因此,教師應確立“教即學,學即教”的觀念,也就是說教師在教學的過程就是學習過程,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也是反饋教學效果的過程,只有這樣教師才能真正成為教學活動中設計者、導學者、評價者和學習者。因此,教師只有真正理解了教師教學思路和教材的關系,才能實現教師教學創造性的發揮,促進教學行為的根本轉變。
新課改對教師的要求論文
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特點
新課改以先進的教育理念導航,總結歷史經驗,借鑒國際先進經驗,有鮮明的時代性和開放的國際化特點,其“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以學生為本,強調學生作為整體的人的發展,注重人格和智力的協調發展,同時把學生的學習生活和日常生活、精神生活和科學生活有機結合起來,知識不再是終極目標,而是過程目標。
2.大大加強了探究式學習和動手實踐等各種學習方式的運用,專題學習也受到重視,從而為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打下堅實的基礎。此外,新課程還強調基礎學科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
3.加強了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滲透與融合,進一步促進了課程的綜合化,努力克服傳統教育重智輕德,重知識傳輸輕人文關懷的弊病。“忽視對學生的人文教育,這已經成為國民道德素質和人文素質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新課改加強了對學生道德和人文素質的培養,注重提高學生的文明程度與文化修養,塑造學生完美的人格。
4.靈活協調了綜合課程和分科課程之間的關系,加強了學生與社會現實的聯系,把日常社會生活知識引入教學,使課程更加生活化、社會化。“世界具有整體性,文化作為世界的一部分也是具有整體性的,文化的不同構成也是彼此交融的。”而過去的教學卻界限分明,忽視了世界的整體性,把原本內在統一的各個學科割裂開來,把學習理解為封閉在書本上和禁錮在屋子里的過程,忽視了人的社會經驗的獲得和實踐能力的形成。
新課改教師培訓效果研究論文
[摘要]教師培訓是新課改的重要工作,培訓效果關涉課改系統工程的成敗。教師群體對幾年來的培訓工作,總體上持積極的評價態度,但在一些具體問題上仍有明顯的取向差異。為持續推動課改的深化發展,今后的培訓工作應在策劃、設計和組織上做出諸多的調整與完善。
[關鍵詞]中小學;課程改革;教師培訓
課改之初,教師培訓就被作為提升教師專業素質的重要途徑而設計并構成課程改革實踐的戰略重點。
幾年過去了,教師培訓與課改的適應性到底如何?在推動課改深入發展之時,培訓工作應如何改進?為了弄清這兩個問題,我們在2007年10月設計并組織了對新課改教師培訓的問卷調查活動。
一、調查對象與方法
本次問卷調查的對象共覆蓋吉林省7個市(州)中的17個縣(市、區),發放問卷650份,回收問卷587份,回收率為90.3%,其中有效問卷556份,問卷有效率為94.71%。
略論新課改中教師的轉變
一、教師要更新觀念
傳統教學提倡“師道尊嚴”,把教師擺在一個非常神圣的地位。教師也總認為,自己說的一定是對的,學生不能超越自己。但是現在的學生從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知識面特別廣,教師高高在上的傳統地位動搖了,教師被“掛”在黑板上的情況時有發生,這是現代教育發展的必然結果。教師必須更新教育觀念,意識到自己只是教育教學中的一個主導因素,教學過程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相互交往、互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每個學生都潛藏著巨大的發展能力,是有培養前途的,要對每一個學生充滿信心,要教學相長,師生共同合作、探究。教師的教育觀念轉變了,新課改就會富有生機。
二、教師要轉變角色
傳統教學中教師是“主角”,經常“一言堂”“滿堂灌”,不管學生理解不理解,接受不接受,教師課講完了就算是完成了教學任務,使得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狀態。新課改中強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師不僅要教知識還要教方法。要教會學生懂得如何獲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識,掌握獲取知識的工具以及學會如何根據認識的需要去處理各種信息的方法。利用這種方法促進學生學習,學生會受益匪淺。教師把教學重心放在如何促進學生的學習上,從而真正實現教是為了不教,就會在不知不覺中教會學生學習和生活。在知識經濟日益發展的今天,知識不斷更新,人們的視野不斷擴大,教師也不能完全依靠原有的知識“吃老本”,而需要不斷學習新知識,不斷鉆研新教材、新課標。教師只有不斷學習,成為終身學習者,不斷鉆研成為教育教學的研究者,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與時俱進。
三、教師要創設新方法
傳統教學中,教師一個人主宰課堂,使用“填鴨式”教學方法。新課程改革強調把課堂還給學生。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起主導作用,而課堂教學怎樣導就要看教師的教學藝術和教學方法,對于不同的科目,不同的學生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比如在教學中可以采用討論法、故事導入法、情景穿插法、引入法、對比法、圖示法、分析法、材料運用法、圖文結合法、講解法、材料歸納法等等。教師利用這些方法起到“引”和“導”的作用,目的是為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教師的教學方法改變了,課堂教學就會充滿活力。新課改中的新教師需要適應各種新的變化,以其之長,補己之短,用新觀念、新思路、新方法投入到課改洪流中,為新課改增添生機和活力,這樣的教育改革才能永葆青春活力!
新課改對教師要求探究論文
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特點
新課改以先進的教育理念導航,總結歷史經驗,借鑒國際先進經驗,有鮮明的時代性和開放的國際化特點,其“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以學生為本,強調學生作為整體的人的發展,注重人格和智力的協調發展,同時把學生的學習生活和日常生活、精神生活和科學生活有機結合起來,知識不再是終極目標,而是過程目標。
2.大大加強了探究式學習和動手實踐等各種學習方式的運用,專題學習也受到重視,從而為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打下堅實的基礎。此外,新課程還強調基礎學科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
3.加強了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滲透與融合,進一步促進了課程的綜合化,努力克服傳統教育重智輕德,重知識傳輸輕人文關懷的弊病。“忽視對學生的人文教育,這已經成為國民道德素質和人文素質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新課改加強了對學生道德和人文素質的培養,注重提高學生的文明程度與文化修養,塑造學生完美的人格。
4.靈活協調了綜合課程和分科課程之間的關系,加強了學生與社會現實的聯系,把日常社會生活知識引入教學,使課程更加生活化、社會化。“世界具有整體性,文化作為世界的一部分也是具有整體性的,文化的不同構成也是彼此交融的。”而過去的教學卻界限分明,忽視了世界的整體性,把原本內在統一的各個學科割裂開來,把學習理解為封閉在書本上和禁錮在屋子里的過程,忽視了人的社會經驗的獲得和實踐能力的形成。
新課改教師合作管理論文
關鍵詞:新課改教師合作
摘要:合作的意識和能力,是現代人所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合作就意味著參與,意味著一種共同體驗。新課程的實施過程就是改革的過程,教師在新課程的推進過程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新的課程內容要靠教師去實施,新的課程標準要靠教師去實現,新的教學方法和規律要靠教師去探索,這些都需要教師要具有合作意識才能完成。在新課程的課堂上,沒有合作的教學是難以實施新課程的,也無法體現新課程理念。教師要在合作中完成從傳統教育教學的孤軍奮戰到新課程理念所要求的集體作戰的角色轉變。新課程的實施,靠的是集體的智慧,集體的力量。新課改的成功與否關系到民族的復興,因此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教師就必須學會合作,就必須科學高效地合作。
一、教師合作的必要性
從新一輪課程改革的特點來看,要構建符合素質教育的新課程體系,涉及到課程理念、課程結構和課程實踐者的深刻變革,作為課程實施的主體--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策略和教學行為必須變革。教師在新課程的推進過程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新的課程內容要靠教師去實施,新的課程標準要靠教師去實現,新的教學方法和規律要靠教師去探索。合作的意識和能力,是現代人所應具備的基本素質。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都是人們合作探索的結果,社會的人文精神弘揚也把樂于合作、善于合作作為重要基石。但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我們過于強調的是學生的合作,而忽略了教師的合作。教師被人描述為一種孤獨的職業,因為在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形式中,由于我們在課堂里的位置和身份的差異,與學生產生了隔離。我們還經常與學校中的其他老師、我們的同事隔離,在教師休息時,除了寒暄之外很少談及班級的事情,我們不想讓他人知道我們的問題,因為我們害怕他們認為我們是不稱職的老師。互不合作,彼此孤立,這樣只能導致冷漠的競爭,卻不能從彼此身上汲取更多有益的東西。而新課程克服了門類過多、相互獨立的傾向,強調綜合性。從課程綜合的程度看,有交叉課程、相關課程、融合課程、廣域課程、核心課程和經驗課程等,課程的綜合化要求教師的工作方式必須與之適應,教師必須從孤立走向合作。
二、教師的合作對象
1、與學生合作
新課改教師培訓效果
一、調查對象與方法
本次問卷調查的對象共覆蓋吉林省7個市(州)中的17個縣(市、區),發放問卷650份,回收問卷587份,回收率為90.3%,其中有效問卷556份,問卷有效率為94.71%。
本次問卷調查所包含的問題共27個,其中10個為事實類(基本情況)問題,17個為觀點類或態度類問題。在17個觀點類或態度類問題中,有15個是封閉式問題,有2個為開放式問題。
問卷通過“性別”“年齡”“教齡”“學歷”“任職學校的居地”(大城市、中等城市縣城及小城鎮農村)“任職的學段”(小學或初中)“培訓的個人投入”“培訓的學校投入”“參加培訓天數”“參加培訓次數”等10個方面的“事實類問題”對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進行了解。之所以選擇這10個方面,主要是因為這些因素可能影響到調查對象對培訓的主觀認知及態度。
二、調查結果與分析
在接受調查的教師中,自2001年以來參加5次以上課改培訓的比例是55.8%,參加過4次培訓的人數比例是12.2%。由此我們可以判斷,教師對“觀點和態度”類問題的回答應該是比較“成熟”的看法。
探索新課改下的教師個性化特征
關鍵詞:新課改教師個性化
摘要:在新課改的浪潮中,教師要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走個性化教師之路,一是強化素質,培養獨立自主的教學個性,二是精心設計,展示獨樹一幟的個性化教學思路,三是精益求精,尋求與眾不同的個性化教學藝術,四是轉變理念,塑造別具一格的個性化教學風格,五是高屋建瓴,展現略高一籌的個性化教學品位。
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以其巨大的魅力向傳統教學方式提出挑戰,它要求廣大教育工作者要更新理念、轉變角色,努力學習專業知識和教育教學理論,全面提高教師自身素質。新課程理念的核心是以學生發展為本,讓學生參與到課堂,如何實施,教師是關鍵。教師教的主體是學生,學生是一個有思想、有能力、有意志的真正的獨立的主體。要培養具有高尚的道德、良好的習慣、成功的個性的學生,具體實施教學實踐活動的教師要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走個性化教師之路。幾年來,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深入學習課改理念,我認為追求教師教學個性須從以下各方面努力。
一、強化素質,培養獨立自主的教學個性
在知識爆炸的當代社會,要成為一個合格的教育工作者,除了具有深厚的專業知識外,還必須有高超的教學藝術。如果教師個性健全而又鮮明、張揚而又適度,又能加強自身學習和修養,則對自己的教學藝術的提升有很大幫助。教師有了個性,教學才會更有特色。個性意識強,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課堂教學更高效。同樣,個性意識越強烈,教學創新意識就越強烈,愈能培養學生獨立學習和大膽質疑的良好習慣,所以獨立自主的個性,是實施個性教學的前提。
二、精心設計,展示獨樹一幟的個性化教學思路
新課改教師角色轉變論文
摘要:在新課程改革下,對教師的要求越來越高,從事基礎教育的小學教師更倍受關注和重視,其中教師的角色轉變問題更是被推到了改革的前沿。作為一名從事小學教育的教師,在這場改革中要逐步實現自身的角色轉變,發揮自己應有的作用。
關鍵詞:小學教師;角色轉變。
傳統定義的教師是傳道、授業、解惑者。社會高速發展,對老師的要求越來越高“
,傳道、授業、解惑”只是作為教師的最基本要求了。特別在當前新課程改革中,在這場教育的重組活動中,作為最活躍的因素,這場變革中的核心人物———教師的角色轉變問題越來越多的受到關注和重視。而作為從事基礎教育的小學教師的角色轉變問題更是被推到了這場改革的前沿,這幾年通過每位從事小學教育的教師的不斷實踐和探索,新課程改革對教師角色轉變要求的理念和宗旨已經在具體的教師的教育教學中得到了體現和應用。
小學教師角色轉變是需要一個過程的,主要有如下轉變:
一、小學教師逐步成為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組織者對小學教師來說,是否能夠為學生營造寬松愉悅的成長環境,比自身的學識是否淵博更為重要。小學教師不再像維持紀律、不斷施加壓力的監工,給學生以壓力和刻板的說教,而是逐步營造一個接納的、支持性的、寬容的課堂氛圍,創設出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當然,寬松并非不要課堂秩序,不要學校管理準則和行為規范,在目前新課改還沒有完善的情況下,教師仍然要發揮好在課堂上的主導作用,隨時把握駕馭課堂各個活動的環節,保證課堂的良好秩序,提高教學效果。教師作為組織者,要在營造寬松愉悅環境的同時,培養學生成為能夠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