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課程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9 17:45:4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校本課程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小學德育校本課程實踐研究
摘要:加強小學德育課程建設,開發具有學校特色的校本課程,是中小學德育工作的焦點話題。廣州市海珠區金影小學依托“珠影”社區資源,開發、實施小學德育“星影”校本課程。從分析社區資源入手明確方向,經過多輪探索制定課程框架與教學目標,依據趣味、開放、實踐三個原則有效開展活動,結合學校辦學特色進行總結和提煉。
關鍵詞:小學德育;校本課程;社區資源
在新一輪課程改革的背景下,隨著“以學生發展為本”的課程理念逐漸受到廣泛認可,中小學校掀起了地方特色課程、校本特色課程的建設熱潮。基于學校所在區域的特色文化,充分利用社區資源優勢進行校本課程開發,成為當前校本課程開發的重要內容之一。廣州市海珠區金影小學依托“珠影”社區資源,開發“星影”德育校本課程。
一、明確方向:挖掘“珠影”社區豐富的教育資源
學校作為社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與社區有著互補的關系。一方面,學校為社會培養合格的人才、開展多種多樣的社會服務,才能體現自身的價值;另一方面,良好的社區環境為學校開展教育教學活動提供了豐富的教育資源。因此,許多學校都十分注重社區資源的運用,如利用社區資源開發學生感興趣的主題活動,結合社區活動開發課程資源,組織師生走進社區、了解社區等。金影小學與中外聞名的珠江電影制片廠僅一墻之隔,一直以來都是睦鄰友好的共建單位。珠江電影集團不僅是華南地區影視文化產業龍頭,名聲口碑享譽各地,而且擁有豐富的影視拍攝資源。同時,“珠影”社區有專職社工,定期開展社區活動。另外,學校學生絕大部分為“珠影”職工子弟,因此“珠影”與學校教師、學生以及家長有著緊密的聯系。許多學生家長在電影藝術領域是行家能手,學生也深受家庭氛圍的影響,從小就對影視、藝術有著濃厚的興趣。面對得天獨厚的社區資源,金影小學著力打造“星文化”辦學特色。借助“珠影”社區的人文氛圍和珠江電影制片廠豐富的影視資源,學校根據實際情況,在關聯性、校本性、可選擇性中進行了從優選擇[1],整合優勢資源,明確了校本課程的內容方向———以“星影”為校本課程載體。我們以“星閃亮、心健康”為辦學理念,以“亮星”為教學目標,鼓勵學生既要有“影”,更要脫“影”,既有教師育人“亮星”的關懷,也有學生實現“星夢”的追求。
二、逐步探索:設計與開發特色“星影”校本課程
年校本課程階段性總結
校本課程的開發是一個以學校為基地,學校自主決定,教師及有關人員廣泛參與,在上級行政和業務部門指導下合作探索,共享開發成果的一種應用性課程研究。一年來,我校在校本課程實施中,激發了教師的創造性,提高了教師課程意識,滿足了學生走進生活、走進社會,實現了學校的課程創新。
一、明確目標,開發適合校情的校本教材
我校的教育教學行動綱領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為了學生的每一個方面,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一體兩翼(以九年義務教育為主體,英語和藝術教育為兩翼)是我校的辦學特色。新課改為我校帶來了機遇和挑戰。原創:作為社會辦學單位,我們認為校本課程實施中提供了學生在情境中學習、在實踐中學習、在探究中學習、在體驗中學習、主動學習和合作學習。以學生發展為本,學校根據校本課程實施的特點,立足于本校現有條件,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利用校內外的課程資源,為校本課程的情境化實施創造條件。學校在開發校本教材方面做到努力把師生中的生活經驗、特長愛好轉化為課程資源,并注意發揮家長和社區資源的作用。學校為校本課程開發和實施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和經費保障,為開發校本教材做好了前期準備工作。
⒈開發程序
首先根據我校的辦學宗旨擬定校本課程的總體目標,編制了《校本課程開發方案》,這是學校校本課程開發的宏觀規劃和指導性文件,是學校教育哲學的具體體現,也是學校辦學特色的具體體現。學校有校本課程開發領導小組,并由承擔具體課程開發的人員編制課本。
⒉開發活動方式
校本課程開發評價:取向與實做
摘要:依據校本課程開發現實需要,遵循課程評價發展趨勢,校本課程開發評價需要堅持“持續發展”價值取向,追求“人本自然主義”學術取向。為使校本課程開發評價落到實處,還需要確立合理評價范圍和適宜的評價標尺,運用“檔案袋”“公示”“綜合評定”等方法。
關鍵詞:校本課程開發;持續發展;人本自然主義;評價標尺;評價方法
評價問題不解決,校本課程開發實在難以進行。這是時下校本課程開發實踐者發出的最強烈的聲音。在校本課程開發價值不斷地從主觀上被人們所認可、課程開發實踐因為評價問題沒有妥善解決而步履艱難的今天,校本課程開發評價問題已經引起不少理論工作者的高度關注。本文嘗試探討校本課程開發評價取向及實做策略,希望能引發議論,共同服務于學校課程開發實踐。
一、取向
評價取向是對課程評價本質的集中概括,它引領著和支配著評價活動發生、行動的方向和旨趣,標示著評價活動持續進行的有效性與真實性。欲進行科學合理的校本課程開發評價活動,首先需要回答評價取向問題。評價取向大致需要討論價值取向和學術取向兩方面。價值取向側重從價值觀分析校本課程開發活動,學術取向則以課程評價學術發展基本走向展開討論。
(一)價值取向:持續發展
初中生物校本課程探索
在“充分發揮個性潛能優勢,促進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的目標下,我國于1999年開展了影響深刻的課程改革,實行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的三級管理機制。其中校本課程是這次改革中一個全新的課程,它的開發既使學校將素質教育縱深推進,又有利于學校特色和特色學校的創建。因此,我校在提倡“減負增效,科學發展”的理念下,開始廣泛探索生物校本課程的開發,但在開發過程中或多或少地出現了一些問題。下面就初中生物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實施過程中提一點淺薄的看法和一些教學感悟,以供商榷。
1生物校本課程開發的根本目的與素質教育
生物學校本課程開發的目的也應著眼于促進學生的素質的發展,不僅要引導學生學好生物學知識和技能,掌握觀察、思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與創新精神,而且要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的發展,關心國家的生存和可持續發展。通過生物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實踐,不僅能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課本上的知識,并且能夠認識生物科學與社會發展,特別是認識到生物學與我國和學校所在地區的生活、生產和發展的緊密聯系。校本課程首先是一門課程,是一本教材,這就需要有確切的主線和主題,以明確學生的學習目的。生物校本課程的設計旨在構建拓展型和實踐型的實驗活動,使學生能更輕松地獲得生物學知識,從而有效激發學生的興趣,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提升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教師在申報選修課時,要充分考慮到生物選修課的課題新穎,并補充更多具有趣味性、實踐性和創造性的內容,以吸引學生的眼球。而整個課程還需圍繞同一主題,并有一定的連貫性,如此才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2重視生物校本課程的可實踐性和創新性
生物校本課程的開發應以倡導學生的主動學習、實驗探究為主線,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探索性。教師在選取校本課程的內容時,應加強對課程可實踐性和創新性等方面的重視。以初一生物選修課的課程安排為例,教師可在課本內容的基礎上,以“興趣、創新”為主,從教材或網絡等各種渠道收集大量的資料和素材,從每節課課程的選定到準備實驗器材、藥品以及課前考慮每個實驗的成敗因素等方面著手,設置科學的校本課程,進一步延伸生物科學教育的深度及廣度,從而鞏固、加深和拓展學生課內所學的生物學知識和技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為課堂教學減負增效。針對生物校本課程的實踐性較強的特點,課程可不拘泥于課堂教學,應該開展探索性的課題,指引學生走出課堂、走向校園、走向社區,進入到一個更為開放的系統中。教師和學生在這樣的一個開放的系統中充分利用校園、社區、家庭的資源和優勢進行實踐,采取討論、交流、提出問題、查閱資料、調查研究等多樣化的形式和途徑研究探索,活動的內容和形式顯得更豐富多彩。例如,在初一年級新生的生物校本課程的第一講中,我校開展了“校園植物我來認”的活動,將校本課程的時間安排在每周五下午3、4兩節,將自愿報名的初一年級學生分為A、B兩個班,每班各20人。為了加深師生對新校園內植物的熟悉和喜愛,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教師精心籌備,帶領學生親自為校園植物掛上銘牌,為營造溫馨校園添上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在課程的第一階段,教師帶領學生認識了學校校園內50多種新種的植物,選定了其中20種進行掛牌,每2個學生認領一種植物。在課程的第二階段,學生自主地進行資料搜集,設計模版。最后,教師結合學生的創意,選定大家滿意的銘牌式樣掛在校園內,銘牌的右下角還附注學生自己的名字。這種做法不僅讓學生倍感自豪,同時也使學生在課程的一開始就對生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整個過程中,在教師的引導和帶領下,很好地培養了學生搜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并且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也真正地走出課堂,對生物學有一定初步的了解和認識。根據諸多關于校本課程的調研,不難發現各個學校和教師在選取校本課程的內容時,為了吸引學生主動參與探究,均會考慮課程的趣味性,卻極易忽略了方便可行的實踐性。例如在下學期的生物校本課程中,有的教師曾經有設置“觀察雞蛋孵化成雛雞的過程”這一課程的想法,理由是課題的內容能充分吸引學生,且能較好地聯系初中生物課本中的相關內容。但教師在實施的過程中發現通過孵雞蛋來獲得雛雞已不再普遍,農村家庭尚且如此,更何況是城市家庭。因而這一課程的設置不夠符合實際。教師開發初中校本課程時,不但要考慮初中學生的認知水平、動手能力,更要考慮到切合實際的可操作性。例如在初一下學期的生物校本課程,教師在普通的探究實驗基礎上,精心設計了“探究酸雨對種子萌發的影響”的學案,在學案中建議學生考慮:應該如何選取黃豆種子?種子的數量是多少?如何設計對照實驗?如何計算種子的發芽率?并要求學生通過小組的討論,根據課本學習的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寫出自己的設計方案并操作實施實驗方案。在有合理設計方案的基礎上,教師再建議學生考慮:如何設計表格記錄實驗數據計算種子的發芽率,給學生一周的觀察時間。這樣既聯系了初中的生物學教材,讓學生學以致用動手探究,又由于該實驗條件易于學生的操作控制,實驗現象在后繼的觀察又直觀明了,因而學生有極高的興致,每天都到實驗室觀察并記錄實驗數據,沒能選上生物的學生甚至也會主動關注,形成了良好的科學探究氛圍。在探究過程中,學生不但體驗到種子萌發和植物生長的神奇和樂趣,還深刻感受了酸雨等環境污染對植物的巨大危害,樹立了強烈的環保意識。這一課題不僅完全符合生物校本課程的設置理念,重視了可實踐性,而且通過學案的設計加強了探究實驗的創新性,獲得了較大的收益。
3生物校本課程是生物科學與生活的橋梁
中職語文校本課程融入曲藝文化研究
摘要:本文對傳統文化中的曲藝文化進行分析,探究其傳承及發展特點,進而討論中職學校將語文校本課程內納入創新文化的切實意義,最終得出若干將曲藝文化逐步融入校本課程中的路徑,為中職學校語文課程實現教育模式的創新。
關鍵詞:民族認同;中職教育;語文校本課程;曲藝文化
我國擁有久遠歷史,從其中任何一段時間軌跡中都可發現,沒有傳統文化傳承下來的當代文明是不完整、且抱有缺憾的,現代文明不可能和傳統文化完全割斷,需要不斷繼承、弘揚古典文藝,才能將傳統文明繁衍生息。曲藝文化與我國傳統戲劇文化同出一脈,卻又在表達形式中有所不同,曲本中蘊含著強大生命力,是當代藝術家汲取養分的絕佳源泉,因此在教育教學中納入曲藝文化,有其必要性,并能將枯燥的教學過程與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進行相互滲透,以此將歷史串聯成一部耐人品讀的厚重書籍。
一.曲藝文化的傳承及特點
曲藝文化是傳承至今的一類我國傳統文化形式,在目前發展中,將說講、歌唱等方式作為主要的藝術表達手段,并通過動作、神情,甚至口技等表演技巧,來完整的訴說一段故事,其中以塑造出膾炙人口的人物形象作為成功的曲藝作品。曲藝文化在其初始發展階段,以描繪社會現實情景著稱,充分反映出故事背景下的社會生活,借曲藝人物之口表達出相應情感,該類藝術傳承至今,已然有眾多表現形式。從歷史淵源、形式種類進行劃分,曲藝文化主要包括相聲、評書、快板、彈詞等形式,另外還包括地方特色文化產品,如少數民族曲藝、地方大鼓、時調小曲等。據我國1980年代初期統計的現代曲藝文化形式,其曲種共有近400種,我國曲藝形式在世界文化歷史中是品類最為豐富的,且文化底蘊最為深厚,因此進行相關傳承工作是重要的發展路徑。曲藝文化在表演期間需要結合一定腳本,曲本文化應運而生,曲本作為曲藝文化中的文學代表形式,已然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具備一定地位。曲藝文化和戲劇文化同根同源,漫長發展過程中便互相滲透但仍自成一派,因而曲藝文化有其專屬特點。第一,曲藝文化的演出形式較為靈活,通常僅需要兩三人、簡單道具則可進行演出,因此曲藝文化并不會受到場地限制。第二,曲藝文化的表現形式很自由活潑,能以較低的說唱成本帶動觀眾的情感,可莊重可詼諧,受到觀眾喜愛。第三,曲藝作品內容通俗易懂,符合中國人民的審美需求,語言較多使用口語化,拉近與觀眾的距離感,且易懂易記,觀眾人群廣泛。
二.中職學校進行校本課程創新的意義
校本課程開發與校園文化的結合
摘要:校本課程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現代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校本課程體系建構及實踐探索的過程其本質是校園文化精神的內化;校本課程對于校園文化建設的促進有利于全面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
關鍵詞:校本課程; 校園文化 ;實踐與探索
以校本課程為載體可以有力促進校園文化建設、探索學校特色發展路徑。清華附中西安學校在校本課程的建設中,積極探索、不斷反思,極大豐富了我校校園文化的內涵,有力促進了學校的內涵式發展和學生核心素養以及教師專業素養的提升。
一、我校校本課程建設概況
自建校伊始,清華附中西安學校就立足于學校實際、結合國家課程和新課改要求開始積極探索和建構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課程體系。在清華附中“為領袖人才奠基”理念的指引下,彰顯“視野•深度•審美•情懷”四大主題,進行校本課程的設計和開發,從2014年至今,經過三年的探索,在學校領導的頂層設計、清華附中本部的支持、全校老師的參與以及漢陽陵博物館等秦漢新城企事業單位的支持下,學校立足實際、立足于學生學情,累計開發校本課程100多門、整合編寫校本教材10多種,極大地豐富了我校校園文化的內涵,引導了校園文化的良性發展,有力促進了校園文化建設。視野課程,注重拓寬學生視野范圍和生活技能的提升,培養學生的大格局和遠瞻意識,培養具有時代視野和國際視野的新型人才,如開設《人工智能探秘》《陜西航天》《光學探秘》《模擬駕駛》《中西文化對比》、《法語入門》、《歐美文學藝術欣賞》、《走近莎士比亞》等十余門課程。深度課程,意在拓展學生思想的深度、思維的深度和學科知識的深度,注重學生科學素養和思維能力的提升。同時,補充國家課程學科知識,開設有《語言的邏輯藝術》《與哲學家對話人生》《世界主要宗教與地理》《數學建模》、理化生趣味實驗課程以及包括數學、物理、計算機、生物等在內的各學科競賽課程30多門。審美課程,注重學生形體美和健康心靈的鍛塑,開設有《啦啦操》《吾•舞25》《招貼制作》《臉譜藝術》《鋼琴入門》等,以及包括足球、籃球、網球、乒乓球、羽毛球、跆拳道在內的20多門課程。情懷課程,注重學生人文情懷和人文素養的培養,立足陜西地域開發了《親近渭水》校本綜合課程、《陜西前沿科學》系列校本綜合課程、《陜西旅游地理》《秦人崛起》《關中民俗文化》《秦漢風云人物》《陜西現當代文學概講——以〈平凡的世界〉為例》等具有濃郁鄉土情懷的課程,立足于傳統文化開設有《詩經里的世界》《中國傳統文化選講》《流連唐詩苑》《走近李清照》《國學經典誦讀》等國學經典課程。
二、我校校本課程對校園文化建設的促進
大學物理校本課程探索
1引言
隨著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一大批地方本科院校要向應用技術型大學進行轉型,勢必對人才培養方式及課程學習內容等產生巨大的影響。面對著新形勢,地方本科院校中大學物理的教學也需要進行相應的調整來加以適應。《大學物理》校本課程的開發與運用便是適應地方本科院校教學新形勢的一個好方式。校本課程開發是在學校現場發生并展開的,以國家及地方制定的課程綱要的基本精神為指導,依據學校自身的性質、特點、條件以及可利用和開發的資源,由學校成員自愿、自主、獨立或與校外團體或個人合作開展的,旨在滿足本校所有學生學習需求的一切形式的課程開發活動,是一個持續和動態的課程改進的過程[1]。這里的《大學物理》校本課程的開發便是在地方本科院校向應用技術型大學轉型背景下的,根據理工科專業應用型人才的特點與需求進行的,旨在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發展學生應用能力的課程開發方式。
2《大學物理》校本課程的意義及作用
教育改革的核心在于課程改革,隨著課程研究的全面化、系統化、動態化,課程建設也步入了由國家、地方、學校三級管理的模式。地方本科院校根據自己的辦學思想及教育理念,在保證國家課程、地方課程高質量實施的前提下,通過對大學生的學習需求進行科學調查和評估,充分利用本校及學校外部的課程資源,立足物理學科本位,由院校物理教師自主或和校外的集體和個人合作進行編制、實施和評價,以適當開發持續動態的物理校本課程。校本課程開發改變了物理教師的角色,物理教師由原先的課程實施者,變成了課程的編制者、實施者、評價者[2]。可見,《大學物理》校本課程是基于物理學科,立足本校,由全體物理教師或者部分物理教師編制、實施、評價的課程開發活動,教師具有高度的自主權,學生有絕對的選擇權。在《大學物理》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就碰到過所教學生的提問:為什么要學《大學物理》,它與自己的專業學習有什么關系。這說明了當前《大學物理》課程所教內容與學生的專業需求,特別是專業應用的需求尚有較大的差距。雖然大學物理知識來源于實踐和實驗,但在課程教學的過程中卻主要教的是理論,沒有及時地將理論與應用給學生進行講授,而通過《大學物理》校本課程就可以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2]。《大學物理》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建設,完善了課程教學體系,將理工科大學生所需的應用性基礎知識納入課程教學內容體系,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增加學生的物理知識,符合轉型背景下課程教學改革的趨勢。此外,校本課程的開發需要大學物理任課教師具有更好的基礎、更高的水平,需要投入更多的時間與精力,可以大大提高地方本科院校大學物理教師的專業素質,更好地為轉型服務、為學生服務。
3《大學物理》校本課程的意義及作用
常見的校本課程開發方式有課程選擇、課程新編、課程補充、課程拓展、課程改編、課程整合等。對于《大學物理》課程來說,其內容已經是經過大量實踐所檢驗的,因此最適合的應該是課程補充、課程拓展、課程改編、課程整合等方式,不同層次的高校采用的方式不盡相同。在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的背景下,《大學物理》校本課程建設應該偏向于應用化、技術化,因此可以將校本課程作為《大學物理》課程的補充與拓展,特別是《大學物理》是理工科專業的基礎課程,不同理工科專業所需求的物理基礎知識卻不一定相同,并且都需要有這些物理基礎知識的應用需求。例如:土木工程類專業需要學習一些電工學基礎知識,而一般《大學物理》課程的教材中是沒有該部分內容的;又如,化學及生物專業對電磁學部分可以不做要求,對原子物理及熱學知識則需求很高,《大學物理》課程中這兩部分的知識相對還是不夠的,通過校本課程可做進一步的擴充和完善;再如,數學類專業需要講授較多的物理模型,特別是具有一定應用背景的物理模型,而《大學物理》課程中對于物理模型的講解一般內容較淺,達不到數學類專業需求的深度,通過校本課程可以進行相應的彌補與加深。3.1《大學物理》校本課程的建設條件及環境分析。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建設首要是進行條件及環境分析。《大學物理》校本課程要結合地方高校的辦學思想及教育理念,特別是地方本科院校向應用型轉型的大背景,對不同專業、不同年級大學生的需求進行科學調查和評估,并能充分利用本校及校外的課程資源,立足《大學物理》課程教學服務于理工科專業的核心任務,結合所在地方本科院校的實際情況,編制校本課程的實施計劃,同時動態跟蹤條件及環境變化,及時調整校本課程開發計劃。3.2《大學物理》校本課程建設的目標。《大學物理》是高校理工科大學生必修的一門基礎課程,因此開設該課程的專業的很多、覆蓋面很廣,如電子類、機械類、數理類、計算機類、生化醫學類等。雖然物理知識都是基礎,但是卻包含有力、熱、電磁、光、原子等多部分內容,而不同專業對各部分物理知識掌握的程度不盡相同,可能有的內容部分專業需求小但課程實際教學內容確很多,而有的內容需求大但實際教學的內容偏少,并且《大學物理》課程的課時量都有限制,有的專業甚至只開設一個學期,校本課程的建設則可以解決這些矛盾。因此,作者建議對不同專業需分別制定相應的《大學物理》課程及其校本課程的建設目標,以適應不同專業學生的學習需求。此外,在普通高校轉型的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的學生除了學學物理理論知識和進行實驗操作訓練外,更要了解和掌握這些知識的實際應用。目前,有部分大學物理教材在每章節部分添加了相應大學物理知識在工程技術方面的應用等內容,但與理工科大學生的需求仍具有很大的差距,此時校本課程的建設正好可以彌補此類不足,從而大大增強《大學物理》課程的知識面,也可以提高教師教和學生學的效果。例如,在量子力學部分的校本課程中,可以加入量子通訊衛星、量子光通訊的科普文章和新聞報道等內容,讓學生進一步了解量子態、量子糾纏等新概念,從而在充實物理知識內容的基礎上,提高學生學學物理知識的興趣。《大學物理》校本課程的目標包括總體目標、課程結構、課程綱要等內容,總體目標告訴了學生在校本課程中需要達到的基本要求,課程結構則告知校本課程中具體內容的表現方式,課程綱要則對校本課程具體內容提出了需要達到的具體要求,指出了相應知識的重要性與難度。可見,《大學物理》校本課程的目標建設將是課程能否建設好的重中之重,需要投入的精力與時間將是非常多的。3.3《大學物理》校本課程的組織與實施。課程組織與實施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校本課程的建設進度與質量。作為地方本科院校,很明顯校本課程的組織與實施應以學校為主體,可以考慮地方部門的參與加入,以便更好地為地方培養應用性人才服務。《大學物理》課程的校本課程要建設好、實施好,需要學校各級部門及全體任課教師的共同參與,要成立多個課程開發小組并進行任務分工,從而能合理地選擇好校本課程的知識內容。要制定課程建設的相應規章制度及實施方案,安排具體人員進行組織與管理,確定《大學物理》校本課程建設的進度及節點,合理分配各類課程建設資源,以確保校本課程建設能按時按量有序地完成。校本課程實施的覆蓋面要廣,要組織教師及時收集校本課程使用的反饋情況,總結使用經驗,對校本課程的內容進行調整與充實,力求把校本課程做好、做優。3.4《大學物理》校本課程的評價與改善。課程一般在實施以后要及時進行評價,通過評價和反饋來找出課程建設中的問題與不足,并及時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改進與完善,校本課程同樣是如此。課程評價的內容和方式有很多,作者認為對于《大學物理》校本課程來說,評價的重點應該在校本課程的使用效果、課程內容體系是否完整、課程資源是否豐富等方面。要在校本課程建設時、校本課程實施的過程中、校本課程實施以后的多個環節,搜集任課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反饋意見,總結校本課程建設的經驗,并有針對性地對問題進行整改或完善。校本課程的建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相信經過多輪次的使用、評價與改善以后,《大學物理》校本課程能在地方本科院校的基礎課教學過程中發揮出積極有效的作用,以充分彌補目前《大學物理》課程存在的課時少、理論知識多、應用性不強等諸多問題,積極發揮校本課程在地方高校理科基礎課教學中的輔助、培優、增知的作用。
初中生物校本課程開發探討
摘要:校本課程開發已成為初中生物教學的重要內容,在分析生物校本課程必要性的基礎上,就初中生物校本課程開發原則進行探討。為提升成效,初中生物校本課程開發以生為本,立足本地實際情況;加強與其他學科聯系,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精選課外作業,鞏固課程成效。
關鍵詞:初中生物;校本課程;開發
在素質教育理念的引領下,校本課程開發已成熱點話題。在各級教育行政部門的支持下,一些學校已開始嘗試校本課程開發,以體現自身的辦學特色,提高課程對學生個性發展的有效性。本文就初中生物校本課程開發進行分析,以期對校本課程建設具有啟示意義。
一、初中生物校本課程開發的必要性
就課程間的聯系而言,目前,包括江西、安徽、湖北等在內的省份,初中階段的地理、生物、物理、化學等課程都是作為單獨學科而存在的,各學科間的知識有時會被打亂,知識點較為分散;就生物課程的內部屬性而言,生物學科內部的關聯性不強,一些知識點會被人為地打亂,不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而校本課程具有一定的靈活性,能加強各學科間、生物學科內部知識點的聯系,將各知識點有機地融入在校本課程中,有利于學生在自己的知識構圖中形成一個較完整的知識體系。校本課程能在一定程度上對生物、化學、物理等知識進行整理,讓學生全面地看待問題。如針對“人體內的氣體交換”相關知識內容,校本課程設計“人體呼吸時二氧化碳體積分數的變化”實驗方案,積極引導學生從不同學科的角度去思考:從生物學科知識出發,利用人體呼吸需要吸收氧氣、放出二氧化碳的原理進行考慮;從化學學科角度出發,就二氧化碳遇到澄清石灰水變渾濁進行解釋;從物理學科中氣體擴散的相關知識出發,加深對氣體擴散的相關了解。這樣拓寬了學生的思路,加深了知識間的聯系。
二、初中生物校本課程開發的原則
校本課程小學音樂論文
一、小學音樂校本課程開發過程中的影響因素
1.小學音樂師資情況的影響
在進行課程資源整合與開發的過程中,音樂教師占據著主體的地位,所以,在音樂校本開發過程中,音樂教師的師資是非常重要的。受到影響的有以下幾個方面:(1)音樂教師的數量。在大多數學校,音樂教師的資源都保持在劣勢狀態,特別在我國一些偏遠地區和農村小學,音樂教師的數量更是少之又少,如果在學校中沒有一定的音樂教師資源,進行校本課程的開發將成為一項難題。(2)音樂教師的音樂素養。在我國許多小學,存在音樂教師的音樂水準低、學歷不高、教學水平差等現象,這種現象都會導致教師的教學觀念陳舊,對課本及課程內容缺乏認識,從而使音樂校本課程受到影響。
2.對音樂教育的重視程度影響了小學音樂校本課程的開展
我國大多數小學,在教育過程中只注重學生的升學率和學校的教學質量。這種片面的看法使音樂課程遭到了忽略,經常處于可有可無的地位。部分學校為了提升教學質量,讓一些所謂的“主科”占據了音樂課程的時間,不僅降低了音樂教師的工作積極性,而且在工作方面的創新性也有所下降,影響了音樂校本課程的開展。
二、促進現階段小學音樂校本開發情況的對策
民族音樂傳承小學音樂校本課程研究
【摘要】民族音樂是我國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組成內容,要想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應當充分重視民族音樂的重要價值與作用。我國歷史文化悠久,民族音樂文化璀璨多元,所以在新時期開展小學音樂教育,教師應當有效弘揚民族音樂,這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認知,進一步傳承民族音樂文化內涵。本文在此背景下,簡要分析民族音樂傳承的小學音樂校本課程,研究并提出具體的教學策略。希冀有效促進小學音樂教學的拓展和延伸,切實提高學生的音樂綜合素養。
【關鍵詞】民族音樂;文化傳承;小學音樂;校本課程研究
音樂是文化中的重要組成內容,也是展示各民族特性的重要標志。通過音樂表達情感,也能夠記錄社會的演變與歷史的發展、生產勞動等等。學校是學生學習知識、提高思想道德與情感的重要場所,學校具有文化傳播與教育功能,承擔著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責任與義務。校本課程是學生學習的重要載體,在新課程背景下將民族音樂文化融入校本課程中,能切實增強學生的音樂學習素養。
一、當前小學音樂校本課程存在的不足之處
(一)課程目標過于寬泛。當前小學校本課程建設中,并未正確認識音樂課程標準,課程目標設置籠統,表述維度不清晰,甚至不能反映地方文化傳統、凸顯學校自身特色,和學習任務無法有效銜接。音樂課程目標應當做到主客觀統一、發展性與繼承性統一,整體性與層次性統一,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以及課堂標準內容,進行有效的目標確定。通過設置具體目標,能夠使教師正確了解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情況,更好地實現有效教學。(二)課程內容缺乏系統性。根據相關調查顯示,在校本課程教學中部分教師在教學時出現重復教學現象,由于校本課程并未構建系統的教學內容,知識過于零散,教師未能有效理解課程內容的分布情況,也難以結合具體內容進行統籌計劃。所以大部分教師對教學內容都是隨意應對,并未結合具體的標準要求以及學生的認知規律,構建具體的課程計劃,只是憑借自身的經驗以及學生的喜好選擇教學內容,導致教學內容缺乏連貫性與系統性。(三)課程形式單一、滯后。根據相關調查顯示,大部分學校對于校本課程的開展主要是選修課或第二課堂等課程設置,部分學生只有在學校才能夠有機會學習。新課程標準中明確要求,應當科學合理的確定教師與學生的人員組合,科學合理的安排教學活動,才能夠有效發揮國家對于基礎教育投入的人力物力與財力,最大程度上發揮教學系統功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但是在實踐操作過程中,由于學校的自身條件限制,學生只能夠學到較少的課程,難以滿足學生多元化的學習欲望。(四)評價機制尚未完善。結合具體的課程理論能夠得知構建科學完善的課程評價體系,有助于促使教師更好的進行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但是在實踐教學過程中,部分小學開展的校本課程,并未構建科學完善的評價體系,這對于課程開發有一定的影響。由于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成績主要是以最終結果為評價,在評價時評價內容與評價主體、評價形式缺乏關聯性,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不利于提高教師的工作效率,難以引起師生對于校本課程的重視程度。
二、基于民族音樂傳承的小學音樂校本課程建設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