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資源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6 13:15:2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文獻資源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文獻資源共享滿足讀者需求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網絡環境下高校圖書館文獻傳遞面臨的挑戰及機遇;網絡環境下高校圖書館文獻傳遞的服務流程;文獻傳遞帶來的效益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信息時代的到來使得任何圖書館的館藏資源都不可能完全滿足讀者的需求、互聯網的出現不但徹底打破了幾百年來紙質文獻一統天下的局面、先進的網絡技術使異地之間文獻信息的高效交流和快速傳遞成為現實、傳遞中心對終端圖書館的委托進行處理、支持網絡,嚴格地說還不能稱之為“網絡”、文獻傳遞服務給各個方面都帶來了利益與效益、終端圖書館無需了解系統內各館的實際館藏情況等,具體請詳見。
信息時代的到來使得任何圖書館的館藏資源都不可能完全滿足讀者的需求,而這一問題只有通過文獻資源共享的方式加以解決。館際互借是文獻資源共享的重要方式。傳統的館際互借主要是指館際間互借原件,通過郵寄獲得。隨著復制技術和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發展,館際互借原件不僅局限于通過郵寄獲得,而主要通過復制、拷貝、掃描原文,然后采用郵寄、傳真、E-mail等方式傳遞。因此原文傳遞已成為現代館際互借的重要環節,在圖書館參考咨詢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對高校圖書館而言,它在開發文獻資源、發揮文獻職能、為讀者深層次服務上發揮著巨大作用。
一、網絡環境下高校圖書館文獻傳遞面臨的挑戰及機遇
互聯網的出現不但徹底打破了幾百年來紙質文獻一統天下的局面,更主要的是打破了圖書館傳統的服務模式,“藏用結合,以用為主”的新觀念將在網絡環境下進一步深化,評價一個專業圖書館的信息服務能力已不再主要以其所擁有的館藏規模、深度、廣度為衡量標準,更多的是以它利用網絡環境快捷準確地為用戶提供各種形式的專業信息資源的能力來衡量。
過去圖書館的文獻傳遞主要是通過館際互借,費時、費力且回復率較低,無法滿足用戶快速、便捷、準確獲取文獻的要求。隨著互聯網的蓬勃發展,先進的網絡技術使異地之間文獻信息的高效交流和快速傳遞成為現實。網絡的暢通、先進的傳輸方式無疑使專業圖書館為讀者提供全球范圍內的專業文獻信息的能力明顯地提高,圖書館追求多年的資源共享邁入一個新的臺階。由于工作對象增加了新內容(網絡信息資源),專業圖書館的文獻傳遞工作就不僅僅只是對本館文獻編制專題索引、書目推薦等,而是要利用網絡廣闊的空間對豐富的網絡信息資源進行開發利用,同時將自己的信息推送到互聯網上成為新的網絡信息資源。另外,網絡提供了雙向和多向交流方式,省去了面對面的某些不適和書面交流的麻煩,減少了交流成本和時間,也簡化了交流層次。它能方便、快捷地傳遞信息資料和獲得反饋信息,使圖書館的信息服務走向高效、準確。
二、網絡環境下高校圖書館文獻傳遞的服務流程
小議文獻統計的地理資源共享
1引言
隨著計算機科學技術與空間信息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數字地球”、“數字區域”與“數字城市”等概念的提出及其實施,地理上分布的部門、公司、用戶對地理信息的應用要求GIS運行環境逐步走向網絡化,對數據的收集、存儲、處理與傳播由集中式走向分布式,從封閉式走向開放式[1-3]。
各種不同的用戶對地理信息的不同需求以及各種技術的發展,促進了地理信息共享的研究,并使其成為當前地理信息系統研究的重要方向。為了促進地理信息共享,許多政府機構、社會團體、跨區域組織等付諸了許多實際行動,雖然在新技術的運用、新觀念的引進、新政策的出臺、新的標準的制訂、各種基礎設施的建設方面作了不懈的努力,但其最終成果卻不甚顯著,地理信息共享的實施甚至在某些領域舉步維艱,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這一現象?主要是技術因素還是非技術因素引起的[4]?這些都是需要深入研究的問題。在地理信息共享研究領域,一直以來從技術的視角來進行研究處于主流位置,但實踐證明,并不能期望所有地理信息共享的障礙都能通過技術上來解決,因此對地理信息共享必須進行多視角的研究,才能對其本質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2數據來源
幾十年來,從技術的視角對地理信息共享的研究得到了較多的關注,但對技術視角的過度關注能掩蓋個人和組織的地理信息共享效率。大多數研究完全從技術的視角去理解地理信息共享的優缺點,而并未研究地理信息共享行為的社會文化特征。基于此,本研究采用文獻計量學的方法對地理信息共享研究文獻進行分析,文獻檢索范圍包括:國內的各種有關地理信息共享和組織合作的文獻,以及國外的地理信息共享合作關系的文獻。
對于中文研究成果,通過中國知識門戶網站——“中國知網”()對《中國知識資源總庫》中的“CNKI系列源數據庫”進行檢索,包括其中的期刊、碩博論文和會議論文,以及通過“維普資訊網”()檢索期刊文章,時間涵蓋了2009年8月以前這些數據庫所涉及的所有時間,檢索詞包括:地理信息共享、空間數據共享、地理空間信息共享、組織間關系、組織協作及其各種組合。在分析方法上,采用的是對檢索到的相關文獻進行分類統計。
高校體育文獻資源信息化建設探索
摘要:本文主要是針對新型網絡技術2.0技術背景下高校體育資源圖書館需求調查分析部分,力求從用戶的角度了解其真實的信息組織需求,以便基于Web2.0技術下用戶參與的高校體育資源圖書館的構建提供依據,并從圖書館工作人員角度了解圖書館數字信息組織2.0存在的問題和建設可行性。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對基于需求高校圖書館數字信息組織2.0模式研究,分析以RSS為主體、以BLOG為主體和以WKWI為主體的信息組織模式,形成一個鼓勵用戶(教師、學生)共同參與、以外部鏈接網站和內部數據庫為主的新型高校圖書館體育資源模式。
關鍵詞:高校;體育文獻資源;信息化;建設發展;重要性
一、引言
本研究致力于研究在Web2.0技術下新型高校圖書館體育資源模式組織,該模式主要以教師和學生作為服務對象,開放式地整大化、更新頻繁、整合體育資源,作為教學、科研的輔助手段,改革高校圖書館的信息服務方式。同時,用戶以共同創新者的身份出現在信息服務創造過程中,不在是被動的服務接受者,還是服務的創造者,不僅給教學科研帶來及時的信息資源的更新擴展,更對部分參與者本身,特別是學生來說,有一定的激勵成分,導致學習情感上的積極參與。
二、高校體育文獻資源信息化建設發展的重要性探索
高校的教學、科研、圖書館是高校辦學的三大支柱,圖書館更是作為知識資源的寶庫向用戶(主體是教師和學生)提供了信息服務,一直以來是高校校園文化、教學與科研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隨著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移動互聯技術的發展,信息資源的種類也從文本、圖片向音頻、視頻、動畫等多種形式擴展,傳統的高校圖書館信息服務方式也將隨著時代的進步而與時俱進。隨著在以Blog、TAG、SNS、RSS、wiki等應用為核心的web2.0環境下,用戶參與圖書館信息資源建設也成為未來圖書館發展的主體趨勢。隨著運動競賽風靡全球,奧運生活在我國的燃起“,全民健身計劃”的實施。體育在人們的社會生活總的地位越來越凸顯。例如:沙灘排球、軟式排球、氣排球、體育舞蹈、飛盤、瑜伽、射擊等新興的運動項目也層出不窮,為體育教學、體育科研、社會體育、群眾體育的繁榮和發展提供了更多機會和可能性因素。諸多因素推動了我國體育類圖書文獻資料的豐富與發展,也促進了體育科技創新活動的開展。體育圖書市場的空間也在逐漸擴大,也為學校圖書館體育文獻資源的擴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我國的體育圖書信息發展快速,體育圖書內容多元化不斷涌現,但我國的高校圖書館體育圖書信息資源研究及共享比較薄弱,除了一些期刊數據庫檢索,高校體育圖書資源的整合和建設還大都停留在館藏基礎上,嚴重阻礙了我國體育圖書信息資源的共享,影響了體育科研、教學的發展。目前,國內對于用戶參與圖書館文獻信息資源建設的研究缺乏系統性,專門針對體育學科的具體研究還處于空白。圖書館用戶的主體是教師和學生。本課題著重于比較系統全面地分析研究網絡環境下,用戶參與的體育文獻資源建設創新模式,力爭打破傳統模式的束縛,通過資源的有效共建共享加強館員、教師、學生互動,促進參與者創造思維、創新意識,學習能力、動手能力、認知能力的提高。致力于將體育文獻資源與教學內容、課程體系、科技創新活動、學生學習實踐活動緊密結合。運用先進的網絡技術、教育理念和建設手段優化教學環境,不斷滿足高校師生的學習、科研和社會需要。以學校體育作為基礎,發揮社會體育重要平臺,從傳統走向現代,進一步拓展體育文化的生存空間,不斷延續著體育文化生命力,創造出充滿活力的新型體育文化,豐富著現代的高校校園文化,打造“學習型、研究型”校園。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校園學習與科研氛圍,營造學習型科研型大學。促進高校校園文化的發展與創新,引領陽光活力、開拓創新的教風、學風;倡導全員參與文獻信息資源共建共享的校園文化;以高校圖書館為依托,培育學校民主管理、積極科研、公平育人的優良風尚;提升高校圖書館文獻信息資源建設水平和服務水平;凸顯體育文獻資源的活力和張力,構建“和諧校園”,助力提高學生自主、自立的學習能力和創造能力。
校園圖書館歷史文獻資源研究
圖書館作為塑造健康校園文化的重要場域,不僅是校園知識與文化沉淀的載體,其中的館藏資源也是學校建設校園文化的重要保障。歷史文獻在漫長歲月的發展中見證了我國社會的變遷,承載了我國優秀的民族文化,也傳遞著中華民族的偉大智慧。因此,歷史文獻是校園圖書館建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文獻資源的珍貴不僅在于其對于歷史的見證,更在于其自身的不可再生屬性,如若未得到科學的保護和利用,便會湮沒在快速發展的社會洪流之中。經過研究可以發現,校園圖書館在歷史文獻資源建設方面仍有待完善,現存的某些缺憾影響了歷史文獻資源價值的充分發揮。
一是搜集的范圍不夠多元。一方面受資金的限制,所采購的一般是紙質書,并且采購的頻率與其他熱門的文獻資源相比甚少;另一方面私人贈予的多是地方類文獻,種類相對單一,電子版類型的歷史文獻資源更是少之又少,這種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校園圖書館歷史文化資源的多樣性發展。二是推廣力度不足。校園圖書館作為知識傳播的重要紐帶,開展有針對性的閱讀推廣更能將館藏資源的優勢凸顯出來,尤其是歷史文獻資源所具備的傳承價值更需要讓學生有正確認知。但當前大部分校園圖書館因種種緣由而未實現對歷史文獻資源的全面推廣。三是管理機制不健全。在對歷史文獻資源的保護方面,很多校園圖書館還未有健全的管理制度。學生在翻閱時由于沒有管理人員的專業指導,導致任意翻折的情況頻繁發生,再加之校園圖書館的古籍修復技術不夠先進,歷史文獻資源很難發揮出重要作用。針對于此,校園圖書館在建設過程中應該有具體的解決對策。
首先,擴大宣傳范圍。校園圖書館在建設中應該拓展歷史文獻資源的宣傳渠道,為學生接觸歷史文獻資源提供更加多元化的途徑。例如,校園圖書館可以定期舉行以歷史文化為主題的展覽會,使學生可以近距離觀摩館藏精品,近距離感受歷史文化的魅力,體會歷史文獻所傳遞出的民族文化特色,以此對學生形成正確引導。其次,持續挖掘歷史文獻資源。校園圖書館建設應該將更多精力放在歷史文獻資源搜集上,不僅要投入更多的資金購買更多可供閱讀的歷史文獻版本,而且也要對古籍特藏進行整理,以提高對歷史文獻資源的利用率,為學生的閱讀與學術研究提供便利,也為歷史文獻資源的多樣化發展創造更好的條件。最后,加強對新技術的運用。為了加強對歷史文獻資源的保護程度,不僅要加強對學生及管理人員的培訓,讓讀者及管理者懂得歷史文獻的珍貴之處,在平常閱讀及管理中更為小心謹慎,也要促進歷史文獻資源的數字化發展,利用現代科學技術進行掃描、影印等。這樣既可以發揮歷史文獻資源的科研價值,也可以滿足學生的多種閱讀需求,為歷史文獻資源的共享提供新的方向。筆者在開展山東省社科規劃研究專項“清康熙《靈巖志》的編纂得失及對當今山水志編修的啟示”(項目編號:20CDSJ05)過程中,參考了《歷史文獻與傳統文化(第二十二輯)》一書的相關內容。
《歷史文獻與傳統文化(第二十二輯)》一書主要以歷史文獻為基點進行研究,細致闡述了歷史文獻中傳遞出的傳統文化精神。該書以不同朝代的歷史文獻資源為例,強調要加強對歷史文獻資源的保護以提高歷史文獻資源的活力,進一步滿足現代社會對于民族文化傳播的迫切要求。基于書中的觀點可以看出,歷史文獻資源的傳播可以為現代社會發展提供文化精神的指引,而校園圖書館加強對歷史文獻資源的建設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認知,為校園文化創新獲取更有價值的信息。綜上所述,校園圖書館是面向全校師生的機構,加強歷史文獻資源的建設既可以更好地滿足學生對于傳統文化學習的需要,也能不斷挖掘傳統文化的內涵,推動歷史文獻資源的進一步發展。
作者:王春彥 單位:山東師范大學齊魯文化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電子文獻資源的穩定性研究
一、電子資源引證標注
史家作史,貴在真實,有幾分材料說幾分話。歷史學研究著作的參考文獻的著錄規范與否,是考察其學術水平的一項重要標志。參考文獻的著錄,主要的考量是為了方便讀者可按圖索驥來檢索文獻,目的是證明歷史的真實性。文獻信息資源的引證標注有三種情況:注釋、引文出處、參考文獻。由于電子資源制作、流通和發行等方面不同于傳統紙質文獻,它的著錄規范有獨特之處,在引用時一般需要注明文獻網址、文獻格式和訪問時間等信息。但基本理念是依據紙質文獻的引用和著錄規范,包括:作者、文獻名、出版單位、出版時間。本文針對使用電子資源過程中常遇到的問題從以下幾個方面討論。
(一)電子文獻引證標注與參考標準文獻類型中國的歷史學學術規范主要參考《〈歷史研究〉關于文獻引證標注方式的規定》《〈中國社會科學〉關于引文注釋的規定》《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學術規范指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T77142005)、《科學技術報告、學位論文和學術論文的編寫格式》(GB7713—87)。英文寫作引證規范可依照《芝加哥格式手冊》(TheChicagoManual)標注。電子文獻的復雜性和多樣性無疑增加了學術研究對規范細化的要求。關于電子文獻的引證標注方法國內外的認識正在走向成熟,但仍沒有形成統一標準,一些細節問題需要根據方便他人準確查找的原則具體問題具體判斷。關于是否需要標注文件類型,《〈歷史研究〉關于文獻引證標注方式的規定》《〈中國社會科學〉關于引文注釋的規定》沒有要求,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T77142005)要求標注。在我國,電子資源的編目和國際接軌,主要依據國際圖聯(IFLA)于1997年出版的《電子資源國際標準書目著錄ISBD(ER)》,以雙字母作為標識:DB—數據庫,CP—計算機程序,EB—電子公告;對于非紙張型載體電子文獻,還要在參考文獻標識中同時標明其載體類型:MT—磁帶,DK—磁盤,CD—光盤,OL—聯機網絡,并以下列格式表示[文獻類型標識/載體類型標識]:DB/OL—聯機網上數據庫,DB/MT—磁帶數據庫,M/CD—光盤圖書專著,CP/DK—磁盤軟件,J/0L—網上期刊,EB/OL—網上電子公告。所以,關于是否引用文件類型和載體類型需要看具體的標準,無論投稿或提交學位論文還是研究報告,都需要一一根據具體要求做相應調整。歷史學科的引證著錄標準并不統一,這一點也需要注意。
(二)不標注網址的電子資源無需引用網址的電子文獻主要指那些來自網絡,且具有穩定載體、格式穩定和類似紙質圖書發行方式的電子資源。如,紙質光學掃描文件和CD、DVD軟件。第一,來自紙質出版物的光學掃描電子文獻無需引用網址。如果能夠確定一份電子文獻是完整掃描且未加任何內容修改的圖像組合而成的電子文獻,僅從參考方面而言應該等同于閱讀了原書,在引注時無需聲明是電子版文獻。這種電子書忠實地再現原文排版的圖像形式,包含出版頁所有信息,如,作者、出版社、出版時間。其參考價值和紙質文獻無異,因為如果將這種電子頁面打印出來和復印原書無異。這類電子文獻的可靠性最高,也是學術研究和寫作所尋求的。如果是通過網絡獲得這類光學掃描電子書,在寫作時標注其格式或來源的網址都是不必要的。第二,原始發行內容未被修改過,且使用虛擬光驅打開的軟件雖通過網絡獲取,仍無需引用網址。包括可以在網絡上傳播的CD和DVD壓縮文件,如,ISO。這類文件需要使用虛擬光驅打開,其實際效果和直接用光驅打開相同,一般在流通環節很難修改,因此可以放心著錄,無需注釋網址。需要注意的是這類資源一般沒有頁碼,所以不需要注釋頁碼,只注明文獻類型、載體類型和出版時間即可。這類軟件有很多種,比如《中國大百科全書》(光盤版)、《牛津英語大詞典》(OEDonCDROM)等。這類文件很穩定,不管何種渠道傳播,如果不是技術人員很難修改內容。其內容不變,參考價值就不變。第三,來自網絡的非掃描電子報紙。這類資源主要是指那些經由電子書公司批量購買加工的報紙。這種資源直接通過報社采購,內容未經修改,一般只是改變格式,以EPUB、HTXT、MOBI為主。這類資源站點主要有漢王書城、亞馬遜kindle和蘋果應用商店。比如,從漢王公司網站“漢王書城”上訂閱和下載的報紙。以《參考消息》為例,每一期的內容和紙質報紙相同,引用時無需注明網址和格式,只注明日期和版號即可。
(三)電子資源引證標注網址方法為方便查詢資源,往往需要標注電子文獻所在網絡地址。網址是統一資源定位符(URL,英語UniformResourceLocator的縮寫)也被稱為“網頁地址”。但是事實上,URL具有不穩定性,經常處于“變動”中。一個網址經過一段時間后再打開就不一定能夠定位文獻。歷史學寫作中一般不鼓勵使用未經紙質出版的網頁文獻,但在有些情況下又不得不用,比如,圖片、統計數據、視頻、最新觀點和唯一可以找到的信息。這種情況下,引用網址時最好做到以下幾點:其一,復制完整的網址。其二,保存全屏為圖片格式。具體方法是,網頁文件另存為“web檔案,單個文件”,最好使用軟件輔助截屏Snagit或者按鍵盤上的PrntScr/SysRq鍵,可以全屏抓圖,在畫圖文件或word文件里粘貼編輯就可以了。這種保存文件方式雙重保險,即便網址變動無法訪問了,仍可拿出證據。這一做法已經廣泛應用于當今網絡社會各個方面,比如,微博留言、網絡銷售的取證。此外,網絡地址的引注方法也應根據具體的規范而變化,如《歷史研究》要求標注日期用漢字,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T77142005)要求用純數字。以下為例:《歷史研究》規范,文下注釋方式:①王明亮:《關于中國學術期刊標準化數據庫系統工程的進展》,1998年8月16日,http://www.cajcd.cn/pub/wml.txt/9808102.html,1998年10月4日。《國家標準GBT77142005》規范,文后參考文獻方式:[2]王明亮.關于中國學術期刊標準化數據庫系統工程的進展[EB/OL].(19980816)[19981004].http://www.cajcd.cn/pub/wml.txt/9808102.html.綜上所述,電子文獻在參考和引用時要注意其穩定性和權威性,針對不同情況加以區別,參照不同標準,靈活運用規范,需用辯證的方法來提高史學寫作的質量。
二、歷史學電子學術資源狀況與前景
探討網絡視角下的地方文獻資源構建
【摘要】網絡對地方文獻的收集、整理、開發及利用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網絡環境下,加強地方文獻的收集工作是地方文獻資源建設的基礎,建立地方文獻數據庫是地方文獻資源建設的保障。
【關鍵詞】網絡環境地方文獻資源建設
地方文獻資源是反映特定區域政治、經濟和科學文化歷史與現狀的知識寶庫。它是某一地域內自然現象、社會現象以及人的群體活動方式的歷史紀錄,是地方文化的積淀,是了解和研究某一特定地區政治、經濟、社會、科學和文化歷史現狀的主要情報來源。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地方文獻數量與日俱增,內容豐富,其含義也在進一步延伸。特別是隨著計算機網絡的普及,地方文獻除了包含以紙質為載體的傳統文獻外,光盤版、電子版、網絡版的地方文獻日益增多,各地的信息化工程紛紛啟動,地方網站、信息港、電子港、地方論壇等層出不窮,網上的地方信息資源以幾何級數在增長。這些網上信息資源地方文獻特色鮮明,個性突出,但是收集整理的難度較大,為地方文獻資源建設既提供了機遇又提出了挑戰。
一、網絡環境對地方文獻資源建設的影響
數字化、網絡化的信息環境,使文獻信息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而給地方文獻資源建設帶來了重要而深刻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增加了地方文獻的內涵與外延
徽茶文化特色文獻資源建設分析
【摘要】中國是茶的發源地。中國茶文化在種茶、制茶、飲茶、頌茶的過程融入了儒家禮儀、佛家禪道和道家精神,彰顯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本文從中國茶文化的歷史淵源出發,淺議公共圖書館徽茶文化特色文獻資源建設的意義和搜集要點。
【關鍵詞】茶文化;圖書館;地方文獻
中國茶的發現和利用已有四千七百多年的歷史,中國茶文化以其“儒釋道”內涵包容了中國的政治、經濟、社會、人文等多方面,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產茶區域遼闊,受茶產區的地域性文化底蘊影響,中國茶文化外在的表現形式和內在文化內涵都具有其特有的地域性特征。本文立足于公共圖書館搜集、整理、保存、傳播、利用人類知識信息資源的工作職能和社會職責,從中國茶文化的歷史淵源和茶文化影響,淺說徽茶文化特色文獻資源建設的意義和搜集要點。
一、中國茶文化的歷史溯源
據陸羽《茶經》記載:“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于魯周公。”茶葉源于中國,是中華民族的舉國之飲。早在神農時期,茶葉的藥用價值就已被發現,并由藥用逐漸成為日常生活飲料。從戰國時代到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中國對茶的認識已印進了先古典籍的字里行間。南北朝之后,關于茶事的記載逐漸增多,從飲茶習俗、茶道價值到飲茶文化軼事,更滲透了茶文化精神之萌芽。唐時期,陸羽(733-804)著述的《茶經》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紹茶的茶學專著,對我國茶文化的發展影響極大,被后世尊稱為“茶圣”。唐詩人盧仝著有的《七碗茶歌》至今在日本廣為傳頌。同期,終身許茶者皎然及文壇大詩人李白、白居易、皮日休等都有百余多茶詩名篇傳世。宋遼元明時代,茶葉是一直是中國獨霸國際茶葉貿易市場的最重要出口商品,中國茶文化典籍文獻也得以迅速發展。以宋徽宗趙佶的《大觀茶論》、丁謂的《北苑茶錄》、蔡襄的《茶錄》為代表作,記載了當時茶業生產的興盛和品飲藝術的探索。明代以朱權《茶譜》為代表的50多部茶書相繼問世,成為中國古代茶書數量最多的時期。17世紀至鴉片戰爭間,茶葉雖然依舊是中國對外貿易的主打商品,但其壟斷地位已開始動搖。20世紀初,中國茶葉國際貿易逐漸為日本、印度、斯里蘭卡等國之茶葉所替代,中國茶葉貿易的國際市場幾乎完全喪失。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茶農學研究、茶貿易、茶藝術、茶文化等進入全面發展時期,中國年茶葉年總產量從1949的年產7500噸增長到2018年的261萬噸,成為出口貿易中的重要商品,茶文化也得到廣泛推廣。各地各類茶農學研究院、高校茶學院、茶文化研究院、茶葉博物館、中國國際和平茶文化交流館、茶葉節、國際茶博會及其相關茶文化文獻如雨后春筍般發展起來,茶文化在經濟貿易、文化交流中的潛性價值得到充分發揮。
二、徽茶文化的形成和影響
科學定位凸現技能性文獻資源論文
摘要:結合高職院校的特點,本文從目標、學科結構、學科層次結構、文獻資源等級結構、時間結構、文種結構、文獻資源類型結構和服務等八個方面對高職院校圖書館文獻資源建設進行了定位。
關鍵詞:高職院校;文獻資源;圖書館;定位
高職院校圖書館文獻資源建設的定位關系到高職院校圖書館文獻資源建設方向和建設質量,事關高職院校圖書館文獻資源建設的成敗和高職院校圖書館發展前景,高職院校圖書館文獻資源建設的定位顯得尤為重要。
筆者認為:高職院校圖書館文獻資源建設的定位是一個科學的體系,涵蓋多方面的內容,必須準確而詳細的從多個方面對高職院校圖書館文獻資源建設進行科學定位,高職院校圖書館文獻資源建設的定位應該是基于高職院校圖書館的定位基礎上,保證學科性、專業性文獻資源,凸現技能性文獻資源定位,具體涵蓋以下幾個方面。
一、目標定位
高職院校圖書館文獻資源建設的目標,應根據高職院校的目標、性質和高職院校圖書館的性質、任務、目標來確定。高職院校圖書館文獻資源建設是高職院校圖書館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高職院校圖書館又是高職院校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高職院校圖書館文獻資源建設的目標應與高職院校的目標相一致。
新專業文獻資源建設策略探求論文
摘要本文探討了高校圖書館文獻信息資源建設如何為新辦專業的教學和科研提供文獻信息保障服務等問題。
關鍵詞高等學校;新辦專業;圖書館;文獻信息資源建設
隨著社會發展對培養國家急需高級專門人才的需求越來越迫切,高校在院系整合的基礎上,對現有專業進行重組與整改,誕生了許多新辦專業。新辦專業擴展了辦學思路,優化了專業結構。新興學科專業的繁榮發展,是高校增強辦學活力,滿足經濟社會及個人接受高等教育需求的必然發展趨勢。學科專業是建立在占有一定數量的學科文獻基礎之上的,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學科知識深厚累積的豐富文獻。我們認為要滿足新專業的文獻需求,就要在策略上重視下述三個方面的問題,在方式方法上引起三個注意,采取三個措施,三個相關的操作對策,從而確保新專業文獻資源建設取得更好的成效。
1重視開展學科建設與支獻需求調研。是面向本科教學落實新專業文獻資源建設的首要問題
學科專業的設立與發展,是以實施國家學科重點發展戰略為目標的。而大多數新辦專業是在以科學研究為主導,引入創新機制為靈魂和核心的前提下誕生的。因此,一些新專業一經建立就很快成為重點學科。我們必須認真著手總結、研究和規劃文獻資源建設的發展趨勢。構建適應激勵創新和具有活力的培養機制,逐步完善以適應培養國家建設與科技發展需求為目標的文獻資源建設模式,深化以提升創新能力為目標的文獻資源建設改革。尤其對已成為重點學科的新專業、學科帶頭人或擁有高水平研究課題的導師,必須定期實施跟蹤服務,研究最大限度地滿足新專業文獻資源需求的有關問題。
1.1注意新辦專業學科發展動向
文獻資源存儲數據挖掘論文
1云計算技術
云計算與云存儲的出現,為圖書館文獻資源信息服務的建設注入了新的活力。利用云計算服務可以為圖書館提供存儲、平臺和計算功能,而圖書館也可以利用云服務來處理業務,大大降低圖書館信息技術的資金成本和人力資源。圖書館通過對各類信息資源、格式采用一個統一的管理平臺,實現更大的網絡信息效益,同時也可以共享應用和數據。
2文獻資源存儲
2.1存儲現狀
從存儲系統的模式來看,當前存儲技術有以下3種:直接連接存儲DAS(DirectAttachedStor-age)、網絡接入存儲NAS(NetworkAttachedStor-age)和存儲區域網絡SAN(StorageAreaNet-work)[1]。DAS是最早的服務器與磁盤直聯的存儲方式。由于存儲量小,該模式已經不再適合圖書館大容量數據資源的存儲要求。NAS采用網絡TCP/IP技術,優點是可以支持多計算機平臺,適合訪問量不大的數據庫和事務處理。
2.2存儲區域網絡S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