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信息檢索范文
時間:2023-04-06 12:56:4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文獻信息檢索,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信息檢索;可視化;面臨的問題;展望
[中圖分類號]TP39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11)10-0072-02
1 前 言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和信息量的激增,信息檢索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而傳統的信息檢索大多集中在關鍵字匹配方面,對其語義的處理涉及的不多。因此,雖然有較高查全率,但查準率卻不高,同時無法實現人機交互。對于互聯網這樣一個分布的信息空間,采用人工智能方法是實現人機交互學習的一種較好的方法:它可以代替人來完成繁雜的信息收集、過濾、聚類等任務,實現信息檢索系統的智能化。
2 信息檢索可視化研究方向與狀況
近幾年,國內關注信息檢索可視化的專家學者也逐漸增多?,F在已經有越來越多學者關注面向網絡及大規模信息資源的檢索可視化技術、各個具體領域的可視化、各種算法的改進等具體問題。國內現今對于信息檢索可視化的研究主要體現三個方面:
2.1 理論探討
理論探討主要是對國外現有的信息檢索可視化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術的引入式學習。李春旺分析了國外三個具有代表性的可視化信息系統,FilmFinder、CoBrowse及WAV系統。最后闡述了當前信息檢索可視化研究的主要任務及今后的發展趨勢。文燕平在總結分析了已有信息檢索可視化系統的基礎上,提出了WWW信息檢索可視化的一般原理,并指出信息檢索可視化的實現需要始終堅持以支持信息檢索為目標的原則。張學福在文中論述了信息檢索可視化的基本問題,包括:信息檢索模型、信息內容描述、可視化映射技術、可視化顯示技術、全局映射與局部映射、實時可視化和人工參與的可視化等。
2.2 技術開發
曹錦丹等分析了傳統信息檢索系統的不足及可視化信息檢索的優勢,介紹了一種將信息檢索與信息可視化集成用于網絡信息資源可視化檢索的新工具――WIDAS,并與其他幾個可視化檢索系統進行了比較和評價,對信息檢索可視化的發展及前景作了討論。張會平等將信息可視化的相關方法和技術應用到跨語言信息檢索領域當中,提出了跨語言信息檢索可視化模型,并介紹了一個實例――澳門法律信息檢索可視化系統。曹艷討論了信息檢索可視化交互和視覺設計,結合Aqua browserLibrary闡述了信息檢索可視化在圖書館OPAC中應用的意義,討論了書目信息檢索與信息檢索可視化技術融合需關注的一些問題。張學福借助信息檢索可視化技術研究非一般意義上的概念空間,即以對象內能夠描述對象內容的詞為概念,通過詞共現方式構建的概念空間,研究它能否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一般意義上的概念空間、效果如何等,為構建基于概念空間的信息檢索可視化系統打下基礎。
2.3 實際應用
復旦大學圖書館采用VRML及JAVA提供逼真的圖書館場,實現了書庫三維漫游和圖書可視化。大連理工大學和東北大學合作研究的中文文本可視化表示機制,能以直觀的方式組織和表示文本及文本集,都屬于信息資源描述的可視化。武漢大學信息資源研究中心開發的“信息可視化與知識檢索原型系統”,是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信息可視化與知識檢索”的成果之一。
3 信息檢索可視化面臨的問題
3.1 沒有形成系統的結構
國內對信息檢索可視化技術的研究尚屬雛形階段,還沒有形成比較系統的體系結構,目前主要偏重于對國外問題的跟蹤研究,對信息檢索可視化的研究與應用,特別是在商業軟件方面,同國外先進水平還有相當大的差距。
3.2 將現有可視化技術綜合
信息檢索可視化是一種信息的可視化,它沒有內在的、固有的結構可以繼承,缺乏堅實的理論基礎,缺乏從多個方面進行系統的研究,沒有將用戶的檢索需求、檢索興趣等考慮進去,以及原型系統多而投入使用的產品較少。由于信息檢索可視化沒有一種內在的結構可以繼承,造成了信息檢索可視化方法的多樣性。將現有可視化技術進行綜合也是我們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
3.3 全文可視化
隨著可用全文數據庫越來越多,為全文進行可視化變得越來越重要。與全文可視化相關的問題有以下一些(當然不是全部):如何將為全文可視化和為數據集可視化綜合到一個可視化環境中,并從數據收集可視化到全文可視化平穩轉換;如何為全文可視化研發新的可視化模型;在全文中如何計算及計算對象間的相似度;如何構建有意義的語義框架。
3.4 評價
科學的可視化需要有一種結構來評價可視化,但信息可視化由于是抽象體的描述,在把它映射到二維空間后,對它的評價缺乏一種固有的準則。這是信息檢索可視化的負面影響。有許多問題,如可視語義框架的效率評價,視覺空間和用戶行為中隱喻的影響,模糊、導航中的方向障礙等。另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對信息檢索可視化結果的評價。
4 信息檢索可視化的未來展望
從發展上看,由于信息檢索可視化具有以往檢索系統不具備的許多優勢,對于提高網絡信息資源的利用效率,特別是實現與用戶的直觀交互,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因此,網絡信息檢索的可視化將成為現代信息資源管理的重要發展方向。從目前的情況看,信息檢索可視化與智能化的研究與應用正趨向二者相互融合、相互推進的發展方向。信息可視化作為智能化檢索的一種重要工具,正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它在數字圖書館、電子商務、電子政務、信息資源中心、企業資源計劃等眾多領域都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其研究成果的應用將有利于這些不同領域中信息生產與信息消費的形式從專家型向大眾型轉變,真正使信息和人類的知識成果得到充分的利用。隨著可視化技術應用領域的擴展,可以預料,未來的互聯網將是可視互聯網。從這個意義上講,信息檢索可視化及其應用的研究對于互聯網的發展、網絡信息的發現和利用無疑會起到一個推進作用。
參考文獻:
[1]李春旺.信息檢索可視化技術[J].現代圖書情報技術,2003(6):4446
[2]文燕平.信息檢索可視化實現原理研究[J].現代圖書情報技術,2005(4):1013
篇2
>> 淺析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差異 對網絡環境下初中自然科學研究性學習的看法 的三大志愿 20世紀自然科學的四大發現 做自己職業的“藝術家” 在模仿中創新 西部大開發中自然科學地方文獻資源的用戶需求研究 元情報學:21世紀情報科學研究與創新的新思路 論西部地區自然科學地方文獻資源研究的意義與內容 文獻檢索在信息科學研究中的應用 在國外如何進行自然科學研究 淺談小學自然科學的重要性 淺談儒家輕視自然科學的原因 淺談自然科學教材改革 談自然科學中的平衡 自然科學教育研究 淺談小學自然科學學科教學中的美育教育 自然科學的元老 研究性學習在自然科學教學中的運用 21世紀信息化視閾中的醫院檔案管理研究 自然科學地方文獻論析 BioLand 21世紀的科學美膚專家 21世紀科學不該沉默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該網站由美國專利和商標局提供,數據庫包括授權專利數據庫和申請專利數據庫兩部分。授權專利數據庫收錄了1790年7月31日至今的美國專利,申請專利數據庫對2000年11月9日起遞交的專利申請進行公開,從2001年3月15日開始正式出版專利申請說明書。
專利檢索可以有兩種途徑進行,即字面檢索與字義檢索。
字面檢索,就是指通過輸入某個關鍵詞,檢索在文本中帶有該關鍵詞的專利申請文件,這是大家比較常用的檢索方式。
字義檢索,就是指對某個意思表達進行檢索,得到所有文本中包含該意思表達的專利申請文件。這種檢索方式比字面檢索的漏檢率低,但比較費時費力,而且還涉及到一些專業的專利知識。
3文獻檢索對科研工作的重要性
總之,文獻檢索對于進行科研選題(科研過程的起步)、科研項目立項等工作而言是高級“參謀”[5],可以發現學科最新發展方向,能高效、全面地掌握有效信息,可以有目的地、系統全面地獲得某一主題的有用信息,在浩淼的信息海洋中找到自己需要的有用的信息,避免做重復無效的工作,對科學研究提供直接幫助和服務。
參考文獻:
[1]肖小溪.科研人員信息素質調研報告[J].現代圖書情報技術,2003,(3):91-95.
[2]孫中泉,王麗文.簡析國際三大檢索系統與學術論文投稿警示[J].冶金信息導刊,2000,(03):44-46.
[3]唐偉明.提高科技論文被EI和SCI收錄的技巧與方法[J].醫學情報工作,2003,24(4):303-305.
篇3
關鍵詞:信息檢索;搜索引擎;索引
中圖分類號:G252.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1)12-0269-01
一、國內外現狀及其分析
在過去的20年中,信息檢索領域得到了不斷的發展和壯大。現在,有關信息檢索的研究包括建模、文獻分類和歸類、系統構建、用戶界面、數據可視化、信息過濾和查詢語言等。雖然信息檢索正在不斷成熟,但是WEB的設計、定義、基本的數據模型并不能滿足于人們對信息檢索的需求,因此基于java的全文信息檢索引擎框架系統的設計與開發的研究勢在必行。
二、系統設計
1.設計思想和原則
(1)充分利用現有工作基礎和成果,進行改進、提升和整合,避免重復建設。(2)模塊之間關系盡量做到高內聚低耦合,通過定義一系列的接口和抽象類提高系統的可擴展性。(3)代碼編寫規范化,配有一定的注釋,保證代碼的重用性、可讀性,可以進行快速的二次開發。
2.接口設計
本系統外部提供了簡單的建立索引和搜索的API,但是內部的機制卻是非常復雜的,通過調用這些API用戶可以實現為文件建立索引并進行簡單搜索的功能。系統主要的建立索引的API如下所示。
(1)FileIndexer:索引操作的入口。該類的Index(File)方法遞歸遍歷文件系統目錄中的并同時調用相應的解析器索引其中所有的文件。(2)Properties:該類將文件的擴展名映射到能夠解析以這些擴展名為后綴的文件的DocumentHandler實現類上。(3)Analyzer:系統的文本分析器。本系統運用了其子類IK_CAnalyzer進行文本解析。
3.索引結構設計
本系統中最基礎的概念是索引(index)、文檔(document)、域(field)和項(term),索引包含了一個文檔的序列。
(1)文檔是一些域的序列。(2)域是一些項的序列。(3)項就是一個字串。
域的文本可能以逐字的非倒排的方式存儲在索引中。而倒排過的域稱為被索引過了。域也可能同時被存儲和被索引。域的文本可能被分解許多項目而被索引,或者被用作一個項目進行索引。
FileIndexer類的Index(File file)方法遞歸遍歷文件系統目錄并同時調用相應的解析器索引其中所有的文件。
4.部分程序設計代碼
本框架系統并不關心數據的來源,格式,甚至文件使用什么自然語言都沒有關系,只要可以把它轉換成文本格式。目前系統只能索引和搜索MSWord、PDF、純文本文件、HTML格式的文件,隨著框架的進一步豐富,將會有更多格式的文件可以被本系統索引。具體的建立索引和搜索的過程如下所示。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throws Exception{
if(args.length!=3)
{System.err.println
("USAGE:java"+FileIndexer.class.getName()
+"-propertiesFile"+"-fileToBeIndexed"+" -indexFileSaved");
System.exit(0);
}
Properties prop = new Properties();
prop.load(new
FileInputStream(args[0]));
fileIndexer.indexBuilder.setMaxFieldLength(2048);
long start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fileIndexer.index(file);
fileIndexer.close();
long end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System.out.println(end-start);
}
上述建立索引和搜索過程應用的是FileIndexer框架,這個框架存在一個很明顯的缺陷:它基于文件擴展名是正確的前提之上,并且要求所有的文件都必須帶有擴展名。
本文件的文件擴展名總是.txt,而不會是其他的擴張名;有假設MS Word文檔文件擴展名一定為.doc等等。本系統包含了能處理如下類型輸入文件的幾個解析器:
(1)HTML、HTM;(2)PDF;(3)MS Word;(4)純文本文件.txt。
所以如果遇到了現有的框架不能處理的文件類型,而你又需要對此類型的文件進行索引從而使之可以被搜索時,這時該去擴展這個框架。為了更準確地進行框架的擴展操作,請遵循以下的幾個步驟:
(1)編寫一個用于解析目標文件類型的解析器,并實現DocumentHandler接口。(2)在handler.properties文件中添加你的解析器類,將此類映射到對應的文件擴展名上。(3)用上例的所示的方法運行FileIndexer程序。
三、系統測試
軟件測試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它在軟件的整個生存期中占據重要的位置,對軟件的運行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1)測試用例一:
索引文件:Lucene:基于Java的全文檢索引擎簡介.htm。
文件大?。?2KB。
提取索引項(Term)個數:401。
所用時間:1094milliseconds。
(2)測試用例二:
索引文件:Lucene:my_search.txt。
文件大?。?KB。
提取索引項(Term)個數:252。
所用時間:853milliseconds。
四、總結
由于時間倉促,在這次程序設計的過程中,本軟件還有不完善的地方,這有待筆者以后繼續完善,懇請各位同行提出批評改進意見。
參考文獻:
[1]譚浩強.C程序設計(第二版)[M].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298-308.
篇4
關鍵詞:信息素養教育 文獻檢索課程 信息技術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6(a)-0254-02
1 信息素養教育的重要意義
基于技術學角度而言,信息管理技術的實用性越來越突出,信息相關的控制者、管理者與應用者,均要準確、深入的認識到信息的屬性與具體特征,了解信息的劃分標準,掌握信息的運動規律,熟悉信息管理的相關概念,理清信息管理與知識關系的內在聯系?;谏鐣W角度而言,信息技術只有應用于人們的生活、工作中,才能體現出其巨大的社會價值,如果信息技術無法解決實際問題,只能是紙上談兵,閉門造車?;谖幕瘜W的角度而言,文化與技術是相輔相成的關系,二者并非非此即彼的對立關系,廣義上講,信息技術屬于信息文化的范疇,所以信息技術包含著潛在的技術文化,而文化的潛在意義中也體現出技術層面的特征。由此可見,對大學生進行信息素養教育,無論是基于技術學、社會學還是文化學的角度來看,均體現出重要的現實意義。
2 我國高校大學生信息素養教育存在的問題
具體而言,我國各大高校針對大學生的信息素養教育還存在以下問題。
2.1 教學內容過于單一
信息素養教育內容單一,比如文獻檢索課程在選擇教學內容時,未結合學校學生的實際情況,而是采用統一、普遍的教材,并且把文獻檢索課程作為公共選修課來開展,面向學校的所有學生,未進行專業與年級的細分。這種面向不同專業、不同年級的文獻檢索課程,必然會出于兼顧大局的需要而側重于一些基本理論與基本檢索技能的介紹,課程深度達不到實際所需的水平,并且未與專業課程有機結合,無法滿足學生對信息素養教育個性化、專業化的信息需求,缺少必要的吸引力,因此,會降低課程的有效性;此外,現階段信息素養教育對信息法律、信息道德的教育涉及較少,存在一定的缺失。
2.2 教學過程中實踐性不足
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目的就是為其今后的工作、生活打下堅實的信息應用的基礎,相應的文獻檢索課程也要強調其實用性,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與應用能力。但是現在的文獻檢索課程仍然采用傳統的課堂講解模式,學生動手實踐的機會比較少,因此,無法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對學生信息素養的提升也比較不利。
2.3 師資力量不足
由于實踐是提升學生信息素養的必經之路,因此,文獻檢索課程對任課老師的技術能力要求相對較高,要求其不僅具備圖書館學、情報學的理論知識,而且計算機技術水平也要相對較高。但是現在很多高校的文獻檢索課程老師均是由圖書館員兼任的,雖然他們對文獻檢索的知識與方法比較了解,但是在專業課程方面卻有所欠缺,無法保證教學工作的針對性;此外,各大院校對文獻檢索課程的重視度不夠,相應的任課教師接受再培訓的機會也比較少,這些均會對大學生信息素養的提升產生間接的制約作用。
3 提高大學生信息素養,保證文獻檢索課程有效性的策略
3.1 對文獻檢索課程的教學內容進行改革
通過信息意識、信息能力以及信息道德等方面可以看出一個人信息素養水平的高低,由于傳統的信息素養課程對文獻檢索的技能培訓比較注重,忽略了信息意識與信息道德培養的重要性,所以在設置文獻檢索課程時要增設這些內容,不僅要培養學生獲取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還要幫助其樹立遵守信息道德與相關法律法規的意識,形成一個嚴謹、嚴肅、嚴正的信息態度。此外,網絡是一個龐大的信息數據庫,數字化是圖書館未來的發展趨勢,所以文獻檢索課程的教學內容要突出網絡相關信息檢索與應用,掌握文獻檢索理論知識后要進一步掌握計算機文獻檢索的技巧,將計算機、網絡技術與文獻檢索有機的融合在一起。
3.2 提高文獻檢索課程的實踐性
文獻檢索課程的實踐性一直是各個學者所強調的重要內容,所以在培養學生信息素養過程中,也要加強實踐環節的設計,增加實習課時的數量。例如,在課堂講授過程中結合上機實習,在學習一兩種數據庫的知識后,可以設計一些經典的題目讓學生進行相關資料的檢索,并做出練習報告,通過及時的應用,幫助學生熟練、準確的掌握具體步驟與技巧,整個過程學生分析課題、收集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均能得到有效提升;也可以把文獻檢索課程設計到學生的畢業實習課題中,畢業論文中要求增設文獻綜述項目,引導學生參與到社會實踐活動中,促使學生帶著問題進行調查研究,全面提升其文獻檢索能力與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終順利實現文獻檢索課程的教學目標。
3.3 增強文獻檢索課程的師資力量
從某種程度而言,老師的綜合素質會對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學習效果產生決定性的影響,對于文獻檢索課程老師而言,要求其不僅具備相應的文獻情報知識、信息操作能力,還要具備較高的計算機操作能力,并且教學組織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均要達到一定水平,而我國恰恰缺少這種復合型的人才。所以要增強文獻檢索課程的師資力量,充實信息教育的隊伍。具體而言,可以采用下列措施:首先,引進專業人才,包括圖書情報專業與計算機專業的人才,對師資隊伍的結構進行優化與調整,提升信息教育的整體水平;其次,加大硬件投入與資金投入,增設先進的教學設備,營造一個良好的教學環境;為老師提供更多的進修機會,在教師隊伍中融入終身學習的理念,促使老師積極參與到課題信息、科技查新等先進的研究領域,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在教學過程中言傳身授各種實踐經驗,帶動學生信息素養的全面提升;最后,在學校內部成立一個專門研究信息素養教育的部門,針對信息素養教科書、教學參考書的編寫與出版出臺積極的鼓勵措施;相關學術機構也要以信息素養教育為主題,定期開展一些會議進行討論,擴大信息素養教育的影響范圍,實現全民化的信息素養教育。
3.4 在信息素養教育課程中引入“專項學分”制
為擴大圖書館學與情報學的普及程度,可以將相關課程列入非專業任選課程,包括《圖書館學基礎》《情報學概論》等,引入“專項學分”制,將其它的一系列信息素養相關的教育形式均列入相關內容的認定,包括新生入館培訓、數據庫相關知識培訓、圖書館書庫管理等,與上述非專業任選課程一起,形成一個信息素養系列課程,進行嚴格的課程考核,并做出硬性規定,即“未在圖書館獲得兩項以上的信息素養教育內容專項學分的學生,不予發放畢業證書”。這種各項課程信息素養系列課程與“專項學分”制有機結合的模式,可以有效的保證信息素養系列課程的實施效果。
4 結語
總之,信息素養是當代大學生必備的基本素質之一,隨著信息技術、互聯網技術的不斷普及與發展,社會對大學生獲取信息、利用信息能力的要求也會越來越高,因此各高校要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采取有效的措施,全面提升大學生的信息素養。
參考文獻
[1] 曹張軍,陳婷,張興群.從文獻檢索、專業計算機到專業信息素養―― 高等教育專業信息素養教學體會[J].東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6-10.
[2] 黃瓊.大學生信息素養教育與文獻檢索課程建設[J].教育教學論壇,2012(34):182-184.
[3] 程翔.國內醫學生信息素養研究的文獻計量分析[J].醫學信息學雜志,2012(10):54-57.
[4] 朱曉麗.基于信息素養培養的研究生文獻檢索課教學研究[J].圖書館學研究,2011(23):62-65.
[5] 張慧卿,朱冬香.加強文獻檢索課教學改革,提高大學生信息素養―― 北京化工大學學生信息素養調查透視[J].科技經濟市場,2010(10):122-124.
篇5
關鍵詞 新聞現場報道 實踐教學 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Spot News Reports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DONG Yuqiang
(Sichuan University of Media and Communications, Chengdu, Sichuan 611745)
Abstract The spot News report has always been an important part of practice teaching and is indispensable skill for students to adapt to the job requirement. Combined with applied undergraduate talents training target in Sichuan University of Media and Communications, discuss and research from several aspects, such as the design of spot news report teaching system and implementation of practical teaching etc, which lays a solid foundation in order to further improve the spot news reports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the teaching quality and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Key words spot News report; practice teaching; talents training
應用型本科教育屬于較高層次的技術教育,我院主要培養的就是適應傳媒行業一線生產需要的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以培養學生應用能力為主線設計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和培養方案。以“應用”為主旨和特征構建課程和教學體系,重視學生的技術應用能力培養。
我系依托學院強大的硬件設備和豐富多樣的社團活動,將現場報道和實踐教學有機結合起來,并逐漸探索出一套由實踐方案、實踐設備、現場報道仿真演練等模塊組成的新聞現場報道教學系統。在一定程度上更新新聞專業實踐教學的手段和內容,提高學生運用專業技能、整合調度專業資源完成實踐應用的能力,增強學生的團隊協作意識,有利于培養一專多能,掌握高端技術的創新型傳媒人才。
1 新聞現場報道教學系統的組成
(1)實踐方案模塊。本模塊包括報道目的、報道方向、報道手段、實驗設備等。該模塊為書面文本形式,介紹該次現場報道的價值核心,如何抓住該新聞事件的第二落點和采訪人物范圍的確定,相關拍攝器材的清單。通過對以上內容的事先準備和預習,培養學生在遇到突發事件的情況下,能夠迅速梳理報道要點和準備事項,提高新聞敏感和對新聞價值的把握能力,為應對一線的新聞工作打下基礎。
(2)實踐步驟模塊。本模塊包括報道流程、出鏡記者在現場的口述大綱、攝像與記者關于拍攝時的線路走位設計等。在報道方案確定的基礎上,全面計劃報道的流程,以及拍攝什么樣的畫面,捕捉什么樣的細節,記者在現場如何介紹,圍繞報道核心問什么樣的問題等具體內容,并在現場將畫面編輯處理后回傳教室。這要求學生必須掌握和具備多項專業課程的知識和基本應用能力。通過該模塊的訓練和實踐應用,提高學生對所學理論知識的實踐能力,并在團隊商量過程中培養協助能力,加深對理論知識的認識和理解。
(3)樣片演示模塊。本模塊的主要內容是各級電視臺在進行不同題材新聞現場報道的視頻資料,通過樣片的播放和教師的同步講解,使學生能夠更形象、深刻地理解記者在現場報道時的語言表達內容應抓住什么重點,攝像師拍攝應捕捉什么畫面。同時將獲獎作品和普通作品進行對比,讓學生明白現場報道的快速反應能力、熱點事件的后續節點直播以及記者在現場的“解讀”是該類型新聞報道的重要價值體現。
(4)實踐演練模塊。本模塊是整個實踐教學的核心,是之前模塊內容的最終結果體現。通過資料的收集準備,策劃方案和采訪拍攝大綱的撰寫,學生根據校園近期所發生的新聞進行現場報道演練。學生自選題材或根據教師指定題材完成報道策劃、流程安排、鏡頭拍攝和后期編輯,最后在現場制作出成片,并利用覆蓋校園的免費無線網絡服務將成片回傳到教室由教師接收保存。其中各個環節均有相關專業教師進行輔導,所需設備由學院設備管理中心統一安排并保證教學活動的順利完成。通過連續的仿真實踐演練,學生能夠熟悉新聞現場報道的流程和操作規范,對該類型新聞報道有較深刻的認識,學會應對不同新聞現場的報道要求,培養團隊合作的理念。
(5)考核評分模塊。該模塊主要用于檢驗學生實踐成果并進行量化考核評分。由于該實踐教學系統涉及多門新聞專業課程的知識,因此評分標準和量化考核必須均衡考慮。從新聞題材的選定,報道策劃的準備,采訪提綱的撰寫到畫面拍攝的效果,后期制作的規范等方面,由相關專業教師在觀看成片后對其負責的專業內容進行打分,并寫出點評意見。學生在每一次實踐中擔任不同的分工并得到不同的(下轉第97頁)(上接第94頁)分數,最終匯總成為該學生在新聞現場報道實踐教學系統的總評成績。
2 新聞現場報道教學系統的應用與實踐成效
2.1 新聞現場報道教學系統的適用范圍
該教學系統面向我系新聞專業大二以上年級的學生進行教學,在學生掌握了理論課程的專業知識后,進行綜合實踐能力的培養訓練。我系在前期開設的專業課程包括電視攝像、新聞采訪、消息寫作、電視策劃、記者出鏡口語表達、非線性編輯等。主要的教學目的在于培養全能型記者,充分發揮我院技術設備的優勢,使學生能夠具備采、編、播、攝、制、導等主要崗位的工作能力。
2.2 新聞現場報道教學的技術支持
新聞現場報道教學的技術支持來自我院的設備管理中心。該技術平臺主要包括視音頻拍攝系統、編輯處理系統和無線網絡數據傳輸技術三部分,能夠實現校園內分組拍攝,分組編輯,分組回傳的新型教學模式,有效運用新媒體技術和學院硬件設備完成現場報道的教學活動。具體設備包括:索尼Z5C高清攝像機一臺,話筒延長線一根,外接記錄卡單元一個,16G高速儲存卡一張,三腳架一個,筆記本一臺(附帶后期編輯軟件)以及校園電信免費WIFI服務。
2.3 新聞現場報道教學的實施方案
(1)教學活動首先在教室進行,由教師一邊播放樣片一邊結合案例講解要點。之后由學生分小組討論報道計劃,整理出報道大綱和報道流程,并形成簡單的書面形式。報道題材可先由教師指定,便于教師在統一選題下進行指導和幫助。之后的仿真演練再由學生自選題材便于考察新聞敏感和報道的切入點選擇。(2)學生各自設定工作任務,根據制定的報道大綱分組到校園內的新聞現場進行拍攝。學生在報道現場確定拍攝方案,并準備好出鏡記者的口述文稿。然后運用攝像機和話筒延長線,按照設計好的拍攝計劃和報道流程錄制音視頻數據。期間,教師可通過語音(或視頻)對學生進行指導幫助,學生便于即時調整報道方案和拍攝計劃。(3)拍攝結束后將記憶卡通過讀卡器連接筆記本電腦,將數據導入電腦,檢查有無拍攝失誤,根據情況決定是否補拍。確認無誤后在軟件上編輯處理,組接成一段完整連續的現場報道。最后將工程文件合成輸出,壓縮后通過覆蓋學院的免費電信WIFI網絡將成片回傳至教室。(4)教師在接收成片之后保存,并由相關專業教師現場閱評打分。學生返回后互相觀摩作品,結合教師閱評意見進行討論,為下次報道演練總結經驗,提供借鑒和參考。
2.4 新聞現場報道教學的應用效果分析
該教學系統以技術平臺為依托,在校園范圍內實現了全程現場報道實踐演練的互動,大大優于以往單一、單調、單向的教育模式,使教學內容在時間上壓縮,在空間上延伸,有利于全方位地培養學生在新聞現場的反應能力、現場捕捉能力、溝通交流能力、組織協調能力和即興評述能力,也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實踐證明,學生通過該教學系統可以得到強化的針對性訓練,對現場報道的理解也更為深刻,很多學生實習期間就在媒體擔任出鏡記者的工作,且表現良好。
篇6
一、 信息技術作為媒體的呈現工具
信息技術用于語文教學的最簡單的方式,因為多媒體提供的是多樣化的外部刺激,是多種感官的綜合刺激,這對于知識的記憶是非常有心理學價值的。因為多媒體既能看得見,又能聽得見,而且便于重復和編輯。這樣通過多種感官的刺激所獲取的信息量比傳統的呈現方式要多。心理學實驗表明:人們一般能記住自己閱讀內容的10%,自己聽到的內容的20%,自己看到的內容的30%,自己同時看到和聽到內容的50%,在交流過程中自己表述的內容的70%。[1]可見,信息技術作為媒體的呈現工具,其優勢是明顯的。根據這一理論,我們在語文教學中可以用信息技術對課文進行背景資料的介紹,因為小學生的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都不豐富,對于有些課文所涉及的相關背景如果缺乏基本的儲備,對課文的理解可能出現障礙,此時教師在適時的背景下通過信息技術就能有效解決。
二、 運用信息技術,培養識字能力
(一) 運用媒體,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識字教學是重要內容,因為識字是小學生逐步掌握書面語言,培養讀寫能力的前提條件。小學階段要求學生掌握常用漢字3500個左右。[2]各學段要求掌握的漢字情況如下表:
1、直觀演示
低年級的學生好奇心強,直觀演示指導學生看畫面,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注意力集中,把無意識記變為有意識記,把枯燥無味的識記變為形象的識記,記得快而且記得牢。在教學《我讀對聯識漢字》中的”網”字,屏幕中出現一張大大的網,慢慢地縮小,縮成一個”網”字,字的音、形深深地印在學生的腦海里,教學實踐證明,直觀演示漢字,學生的印象特別深,掌握的生字比較牢固,教學效果好。
2、 游戲法
識字的”機械化”,枯燥無味,很容易引起學生的厭煩情緒,從而影響學習效果,低年級學生好玩,百玩不厭,利用這一點,在課堂教學中適時地,有選擇地設計各種與生字聯系起來的游戲,創設愉悅的習氛圍,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有效地提高識字教學的質量。例如:(1)打氣球。氣球飛起來了,每個氣球上有一個生字,請學生起來讀,讀對了,氣球就會爆炸,生字掉下來了,就得到10分,10個都讀對就得100分,可用作全班的練習。(2)小貓釣魚。畫面上一只小貓在釣魚,水中魚兒游來游去,每條魚身上有一個生字,釣上一條魚,指定一個學生讀字,讀對了,魚就會跳進魚桶里。反之,魚就會溜回水中。(3)找朋友。畫面上左方有帶有漢字的食物畫,如:小蟲、竹葉、青草、蘿卜,右邊有幾種帶有漢字的動物畫,讓學生分別度相互各種動物和各種食物的名稱,然后幫助動物找出它們各自喜歡的食物,相對應地連在一起。
這類游戲過程中,學生通過連一連,貼一帖,猜一猜等活動,不時產生一種新鮮感,增強識字興趣,充分激發了他們的識字興趣。
(二) 運用媒體,拓寬學生的識字空間
利用多媒體識字,能幫助學生盡早學會識字方法,解決了識字教學中最基礎,最難突破,最重要的部分-看圖識字。為了使學生掌握字的結構,制作課件時要充分顯示漢字的構字規律,在教學中很好體現形聲字的特征。如教"請、青、蜻、清、情、晴、睛"一組字時,第一幅畫面先出示基本字“青(青草、青蛙)”,第二幅畫面仍先出示“青”字,然后讓學生結合屏幕上顯示的小河流水的畫面,讓學生想一想,清水的“清”字在“青”的基礎上加什么偏旁呢?學生會很快地答出加三點水旁,教師在“青”上用鼠標一點,一個活靈活現的三點水旁就飛了過來,與“青”字組成了“清”字。操作時也可讓學生自己來完成。以同樣的方法教“蜻、情、晴、睛”幾個字。[3]為了能更好地體現形聲字偏旁表義的特點,制作課件時可把偏旁部分做成紅色。一組教學完畢,大屏幕上再次出現這一組字的整體內容。然后讓學生自己討論、觀察,這組字的相同和不同之處,以及怎樣才能又快又好地記住這一組字。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很快就能找出這組字的異同點,自己總結出記住的方法。這樣,學生就很容易的記住這些字,而且記得尤其深刻,在以后就不會混淆了。學生逐漸地了解、理解了這一識字方法,對識字就會越來越感興趣。形聲字的特點就這樣一點一點地被學生認識和掌握,并逐漸學會運用這一規律自己去識字。
對于一年級學生來說,校園網是一個識字的“海洋”,它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識字信息。學生通過網絡這一信息倉庫,及時而主動地去認識各類字,在無意中擴大了識字空間。閱覽課上,我們充分利用電腦的優勢,開展網上識字。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學低年級閱讀素材庫中的生字,短文。學生根據自己的需求,圖文結合,有選擇地進行學習,鞏固生字。這樣的教學有效地實施了個別化教育,在真正意義上體現了因材施教。以往學生對新字的組詞范圍較為狹小,而網絡大大拓展了他們識字、辨義的空間,學生可以一下子學習十幾個甚至幾十個生字。另外,網上信息向學生展示了一個生動的識字環境。學生在平時上網過程中,可以接觸到大量豐富的生活詞匯。他們結合自己的認知水平,聯系實際,培養獨立識記生字的能力,提高識記效果。
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以后,教師可以打破以往先集中識字,再學課文鞏固識字的教學模式,借助于多媒體把識字與學課文融為一體,在學課文中識字,在語境中進一步鞏固、理解、運用所學的字詞。學生一直處于一種有趣的氣氛中,輕松愉快地掌握了一批批常用漢字,順利地完成了學習任務。由此,學生對課外閱讀也以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有一些學生已開始閱讀簡單的課外讀物了。通過網絡將語言文字的學習與游戲活動有機結合,學生既鞏固了所學的知識,又使學生更輕松、更快樂、更主動地走進課堂,更熱愛快樂的語文課。
三、運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閱讀能力
(一) 運用媒體,拓寬學生的閱讀渠道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搜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盵2] 信息時代的到來不僅改變著人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改變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學習方式。信息社會要求必須具有很強的搜集、處理、利用信息的能力,而這正是被傳統語文教學所忽視的重要環節。正是基于這種世界范圍內的深刻變革,新頒布的《語文課程標準》將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提上了日程,提出了要引導學生利用閱覽室、圖書館、網絡等查閱資料,并在“教學設備”中對學校的硬件建設作了具體的要求。
(二)運用媒體,豐富課堂教學
校園網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大大提高了學習效果,拓寬了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小學生閱歷有限,以形象思維為主,對生動直觀的內容感興趣,抽象思維只有在形象思維的基礎上才能逐步培養起來。如《黃山怪石》一文,文中作者盡管非常詳盡地描寫了黃山的奇石、怪松、云海與溫泉,但大多數學生沒有游覽過黃山,沒有深切的感受,無法和作者產生共鳴。先通過觀賞《黃山怪石》錄像,情境導入,運用信息技術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將學生引入學習情境。讓如詩如畫的情境,為學生領悟課文內容打下基礎。再通過配樂朗讀課文,學生能入景、入情地感知課文內容,對黃山有個總體的印象,為自主學習課文鋪路架橋。然后通過引導學生登錄教師課前制作的專題網頁,自主學習課文,質疑問難,達到讀通,讀懂并理解課文內容的目的,培養學生在閱讀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最后,學生在網站上自主查找、搜集資料,討論交流。運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創設自主探索的空間。通過自查、討論等形式,尊重學生個別的差異和多樣性的選擇,有利于發揮他們各自的特長,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是改革課堂教學,優化教學過程,提高學習效率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篇7
關鍵詞:高等職業技術學院 高職 文獻信息檢索 信息素養 教學
中圖分類號:G252 文獻標識碼:A
國內的高等學校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均將增強大學生的信息意識、培養大學生的信息技能作為教育改革的內容之一,相繼開設了“文獻信息檢索課”(或稱“文獻檢索課”、“情報檢索課"等)。然而至今文獻信息檢索課在不少的高職學校尚未開設,而已經開設該課程的學校在教學方面的差異也較大,可供借鑒的好經驗匱乏。那么,我們如何看待和認識這一現象,并如何為改變這種狀況盡到我們的責任呢?筆者試就高職院校文獻信息檢索課開設的一些問題談談自己的看法,且作引玉之磚。
高職專科學校開設文獻信息檢索課的重要意義
在信息時代,開發利用信息資源的重任落在了社會的每個成員――尤其是有知識的成員的身上[1]。在高職學生中開設文獻信息檢索課,強化學生的信息意識,讓他們掌握文獻信息檢索和利用的基礎知識,將使其受益無窮。面向高職學生開設文獻信息檢索課在知識與信息的組織、傳播與利用方面,是其他課程所不能替代的:
首先,文獻信息檢索課的作用之一是教會學生怎樣讀書、讀什么樣的書,指出讀書的門路。清人王鳴盛在《十七史商榷》里說:“目錄之學,學中第一緊要事,必從此問途。方能得其門而入。”又說:“凡讀書最切要者,目錄之學。目錄明,方可讀書,不明,終是亂讀。”[1]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我以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愛因斯坦也說過:“教育就是把在校學習的東西忘光了之后還留下的東西?!备呗殞W生的文化基礎知識與其他類型的大學生相比相對較差,高職學生通過文獻信息檢索課的學習,就容易找到讀書的路徑,再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選書、讀書,主動地學習文化知識,便可以不斷地充實、完善和調整自己的知識結構,進而擴大他們的知識面,補充他們所欠缺的知識,以滿足現實學習生活的需要,更好地進行專業學習,適應知識更新的速度,為順利完成學業奠定基礎。
其次,在高職院校開設文獻信息檢索課,對培養學生的信息意識,獲取、存儲、利用、加工信息能力,創造性學習能力,獨立研究能力,創新能力和提高學生綜合素質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獻信息檢索課教學目的就是不斷地培養并提高學生獨立獲取、存儲、理解知識,同時將其加工和轉化為新知識的過程。貫穿于文獻檢索課整個教學過程還是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在觀察、記憶、搜索與整理資料的同時捕捉具有啟迪性的思維火花(即靈感)的過程。[2]它不僅僅是讓學生去尋找知識、記憶知識,還能夠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這將為其現在的學習和日后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
文獻信息檢索課的作用之三,是為高職學生終身學習夯實基礎。信息時代的到來,使終身學習的呼聲成了時代的強音,由于新知識、新技術的不斷涌現,一個人在大學畢業時實際上只學到他今后幾十年所需知識的10%,其余的90%的知識還需要邊工作邊學習,知識老化的周期正在日益縮短,終身學習成了生存、發展所必須的手段。[3]無論是高職專科生,還是本科生、研究生,都要步入社會,他們在未來社會的發展將取決于他們從廣闊的未知領域里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和運用這些知識進行創新活動的能力。文獻信息檢索課程所教授的搜求文獻資料的方法不僅為學生在校學習時有效地獲取文獻信息提供了指導,也使他們在今后所從事的職業上、崗位上進行工作變更時更能應付自如。文獻信息檢索課的學習打破了口耳相傳的傳統教學觀念,它提倡以利用圖書館的豐富館藏和海量的網絡信息資源為基礎的自學,可以為學生將來在步入社會時拓寬知識面、更新知識和進行創新提供必要的新的學習思想和技能。
高職院校為學生開設文獻信息檢索課程的思考
筆者認為,為高職??粕_設文獻信息檢索課,同為其他大學生開設文獻信息檢索課一樣,既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學生個人成長的需要。根據教育部的有關文件精神和高職院校的實際情況,我們可以積極進行如下的工作:
2.1 積極做好倡導宣傳工作,為開設文獻信息檢索課鳴鑼開道
我們圖書館的員工不僅自己要明白面向高職學生開設文獻信息檢索課的重要意義,更需要做的是積極向學校領導、教務部門和其他有關的單位宣傳在信息時代高職學生學習文獻信息檢索課的現實作用和長遠意義,講清楚文獻信息檢索課對學生學習其它課程和提高綜合素質的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消除他們對文獻檢索課的疑團,使他們轉變對圖書館、對開設文獻信息檢索課的負面看法。我們尤其需要在這方面向領導和廣大師生員工進行比較長時期的倡導、宣傳工作,對此我們應該有長期的心理準備和堅忍不拔的工作毅力。同時我們在工作中要講究策略,我們應該把倡導、宣傳工作的重點放在學校領導和相關的職能部門,經常和他們交流思想、看法,宣傳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管理規程(修訂)》的精神,介紹那些已經開設了文獻信息檢索課的高職院校的經驗、成果以及準備開設這門課程的學校等積極信息。我們只要工作努力,必然會有收獲,一定會得到領導的支持和相關部門的配合,爭得開設文獻信息檢索課的必要條件。
2.2 挖掘潛力,積極建設高質量的師資隊伍
一門課程能不能成功開設、開起來的效果好壞如何,關鍵的因素在教師,所以我們應該下功夫解決好文獻信息檢索課的師資問題。文獻信息檢索課的任課教師雖然可以考慮從圖書館外的部門引進人才,但是更要考慮由圖書館內思想作風好、熱愛文獻信息服務工作、具有比較豐富文獻檢索知識的人員通過學習提高來擔任。不過我們也要注意后者通常對現代教學理論和教學設計理論的學習研究不足,缺乏合理的知識結構,所以需要鼓勵他們積極學習必備的教育理論、方法;同時文獻信息檢索課不僅是一門年輕的學科,更是一門更新極快的學科,由于網絡、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人類生產的新知識、新技術呈裂變式地增長,文獻檢索的手段、技能也在不斷變化,所以文獻檢索的任課教師還需要加強網絡計算機知識的學習和實踐,緊跟文獻信息檢索新技術的步伐,才能夠比較好地向學生傳授文獻信息檢索方面的新知識、新技能。
2.3 善于學習、勇于創新,注意高職文獻信息檢索課程的特色建設
高職??粕鷮W習文獻信息檢索課畢竟不同于本科生及研究生,在教學要求、授課時數、內容選擇上應該具有自身的特點。高職專科教育主要培養的是適應社會需要的在管理、服務、建設等方面第一線的高級應用型的專門人才,因而高職院校的文獻信息檢索課,應該按照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來安排、組織教學。高職??圃盒K_設的文獻信息檢索課要著眼于教學目的的應用性、教學內容的針對性、教學環節的實踐性、教學方法的靈活性、教學理念的時代性。[4]
另外,高職院校的文獻信息檢索課的特色就在于培養學生對技術信息的檢索和利用的意識和能力。理論知識的傳播要少而精,實踐技能訓練要扎實,使學生學會如何尋找知識的路徑。其最顯著的特點不是向學生傳播某種具體的知識,而是授人以“漁”。所以它的教學目的與其它學科最大的不同是:學生需要掌握的是文獻檢索工具的用法,學會的是在浩如煙海的信息環境中找到自己需要的技術知識,不是簡單的掌握檢索某一專題、某一技術知識點的內容。這個教學目標與普通本科院校有很大的不同,原因在于高職院校的培養目標是應用型技術人才,濃厚的實用技術特色是高職院校文獻信息檢索課的特色建設目標。[4]
2.4 加強校際間的交流合作,努力提高文獻信息檢索課程的教學質量
在高職院校中開設文獻信息檢索課程是一新生事物,必然會遇到新的問題和新的困難。要更好地解決這些問題,除了自己學校內的同事的努力外,我們應該重視加強校際之間的合作交流,共享教學的信息、成果,共同商議解決問題,共同提高教學質量。加強校際之間的合作,我們至少會有以下幾方面的收益。首先,各個學校的文獻檢索課任課教師少,難以形成教研室,本校內缺乏相關的信息、經驗交流,這樣自我封閉的結果肯定會阻礙課程質量的提高,校際合作會通過信息交流而打破這種局面。其次,目前高職專科的文獻信息檢索課沒有統一計劃、大綱,各個學校都在摸著石頭過河,而且適合高職學生的教材也是鳳毛麟角,通過校際之間的合作交流可以彌補教學條件上的不足。再則,由于不少學校還沒有開設這門課程,通過交流,先行者可以幫助后行者,同時通過教學相長提高自己,其它準備開課的則可以借鑒已經開課學校的先進經驗,吸取教訓,少走彎路,獲得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揚,華麗,李愛華.圖書館文獻利用教程[M].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1-2
[2] 孫麗芹,王麗英.文獻檢索課是培養創新人才的必要途徑[J].教育,2005(5):10-11
[3]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華東師范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會譯.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北京人事出版社,1996.10
篇8
[關鍵詞]信息檢索 認知范式 社會認知范式 整合認知理論
[分類號]G353
依據庫恩(Kuhn)范式理論,貝爾金(Belkin)把情報學理論劃分為物理范式和認知范式兩大類。研究范式從系統驅動轉向認知驅動意味著情報學對用戶及其認知研究的深化。而信息檢索作為情報學研究的核心內容之一,同樣具有系統導向和用戶認知導向兩大發展階段。情報學與信息檢索發展的歷史證明,離開對用戶的研究而僅僅依靠技術不可能最終解決用戶信息需求和利用問題。認知范式從認知視角研究信息檢索參加者(包括信息生產者、信息處理者、信息檢索者及信息用戶)的認知結構、信息行為及人機交互、情境、多元表示等。從1977年德梅(Marc de Mey)首次提出認知觀(Cognitive Viewpoint)概念至今,出現了眾多的需要進行梳理和總結的研究成果,本文在認知觀理論發展脈絡的基礎上探討信息檢索用戶和認知研究的相關問題,試圖給出一個相對系統的描述和解釋。
1 認知信息檢索的歷史沿革
1.1 認知信息檢索相關概念
1.1.1 認知觀及認知信息檢索 認知科學認為,人類具有感知、認識外界的認知能力,認知行為是人從外界環境獲取信息、加工信息,調整自己行為適應環境的過程。認知理論應用到情報學(包括信息檢索)領域即形成情報學(包括信息檢索)的認知觀。情報學中的認知觀最早由德梅提出:“任何信息的處理,無論是知覺的或符號的,都是通過信息處理設備,由人的世界模型系統或概念體系實現的”。對信息處理主體而言,德梅所說的概念體系是對世界的描述,即世界模型。世界模型由個人的認知結構組成,認知結構在特定情境中受到個人或組織的經驗、教育等多種因素制約。
德梅認知觀提出后即受到福爾曼(Forhmann)、霍蘭德(Hjorland)、泰迦(Taija)等學者的批評。泰迦指出,其缺陷在于缺乏宏觀社會視角和信息處理的社會文化背景,沒有形成明確的問題概念化方法。由此,在德梅認知觀基礎上融合社會認知維度形成社會認知觀理論。社會認知觀傾向于在社會文化、組織、工作任務情境中研究用戶的認知結構、信息需求等方面。
社會認知觀代表人物為英格沃森(Ingwersen),他與賈維林(Jarvelin)等提出了認知信息檢索的概念,繼而在研究交互式認知信息檢索模型之時提出多元表示準則(the Principle of polyrepresentation),進一步深化和拓展了社會認知觀的情境理論,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整合認知理論的信息檢索研究模型,進一步豐富了社會認知觀的概念內容。
認知信息檢索發展歷史并不長,目前還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本文認為,認知信息檢索是認知觀和社會認知觀/整合認知理論在信息檢索中的應用,以認知科學方法研究信息檢索者認知空間、信息檢索系統的信息空間及交互界面,是與傳統系統導向信息檢索和用戶導向信息檢索相區別的檢索范式。
1.1.2 相關性及情境相關性(relevance)是認知信息檢索研究的基本概念之一。就目前的信息檢索系統和行為而言,可簡單認為,相關性主要是指檢索系統針對用戶的信息需求從文檔集合中檢出的文檔與用戶需求之間的一種匹配關系。關系、直覺、多維和動態是其特征。薩拉薩維克(saracevlc)以認知理論為基礎提出信息檢索相關性的5個層級:系統相關性、主題相關性、認知相關性、情境相關性、情感相關性??妓菇?Cosiin)和英格沃森從社會和組織的感知與策略方面分析相關性的維度。盡管相關性研究有待深化,但可以說相關性研究推動了認知信息檢索的發展。
情境(context)是認知信息檢索的另一個基本概念。認知信息檢索研究把用戶看作動態的變量,即用戶是在其感知的工作任務和信息獲取行為的情境中進行檢索行為。情境是指包括檢索者具有的知識結構、信息檢索交互經驗等內在的信息素養以及檢索者所處時間、地點、社會文化、組織環境、工作任務等外部環境的集合。情境與檢索所涉及的工作任務、動機、情感、偏好、系統以及領域相關,用戶處在與其積累的經驗、文化、組織等情境和當前檢索交互的情境之中,產生認知層面的交互才是有效的信息檢索交互。因此,可以說情境是影響檢索者認知行為和檢索效果的重要外部變量。
1.2 系統導向、用戶導向與認知信息檢索的分野與融合
英格沃森在其1992年出版的專著《信息檢索交互》(Information Retrieval Interaction)中,把信息檢索研究方法劃分為三類:傳統信息檢索(即系統導向的信息檢索)、用戶導向的信息檢索和信息檢索交互的認知方法,這三個方法也映射著信息檢索發展的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系統導向的信息檢索是把用戶需求作為常量,用戶須按照系統的程序進行操作。它的核心要素是文本表征、系統對象和檢索技術,形成嚴謹的信息檢索系統,側重于通過實驗研究改進算法提高檢索系統性能。系統導向的信息檢索將計算機技術與檢索技術融合取得了豐盛的成果,仍然是目前人們生產和使用的主要信息檢索產品,但在用戶和相關性方面的深化上遇到瓶頸。
第二階段,用戶導向的信息檢索把用戶由信息檢索系統常量變為具有多種需求、信息行為的變量,從數理統計、社會調查等方法研究用戶信息需求、查詢和獲取行為,代表人物有泰勒(Taylor)、霍溫斯(Hewins)、斯賓克(Spink)等。
第三階段,認知導向的信息檢索主要研究信息檢索過程中用戶認知行為、影響因素及檢索模型。認知信息檢索在某些方面帶有濃厚的用戶導向范式色彩,但多數情報學家認為用戶導向的信息檢索與認知信息檢索在研究內容和方法上存在區別。用戶導向的信息檢索是把用戶作為客觀對象,而認知導向的信息檢索則是把用戶作為信息吸收和利用的主體。
當然,認知導向與系統導向、用戶導向的信息檢索并不是完全割裂的,而是發展和繼承的關系;同時,前者也不可能取代后者,在信息檢索系統實際應用中三者應該是相互融合的,共同促進信息檢索系統檢索效率和質量的提高。
1.3 認知信息檢索的理論研究歷程
正如前文所述,信息檢索發展初期主要以系統觀為核心,到20世紀70年代,人們認識到系統觀存在“過分關注系統,而缺乏用戶研究”的缺陷,系統導向的信息檢索需要尋找新的突破口。與此同時,認知科學迅速興起并被引入到情報學,給信息檢索帶來新的生機,產生了基于認知觀的信息檢索。本文認為,認
知信息檢索的理論研究經歷了三次較為明顯的歷史階段:認知觀形成、認知觀發展成熟、社會認知觀和整合認知理論興起階段。
認知觀形成階段是指認知心理學應用于信息檢索研究中的初始階段。此時,認知觀處于萌芽狀態。1977年德梅、1978年貝爾金分別從認知角度分析信息的概念,德爾文(Dervin)以信息使用為核心提出意義構建理論等??梢哉f20世紀70年代是認知信息檢索的理論研究的起始階段,最大的貢獻是將系統導向的信息檢索中用戶需求作為常量的假設轉變為變量的假設。
20世紀80年代是認知觀發展成熟時期。此時,德梅、德爾文、布魯克斯(Brookes)、貝爾金、英格沃森等眾多學者進一步豐富和發展在形成階段提出的認知觀理論,取得了一大批有影響的研究成果。認知觀逐漸走向成熟,對于信息檢索的影響為提出相關性、情境等概念,進一步深化用戶作為變量的屬性研究。
20世紀90年代進入社會認知觀和整合認知理論階段。認知觀研究從個體信息行為轉向社會整體信息傳遞過程。1995年霍蘭德(Hiodand)和阿爾布蘭森(Albrechtsen)發表《領域分析:情報學的新起點》,引入領域分析方法并以其作為社會認知方法的基礎。英格沃森在前人研究基礎上提出將認知信息檢索與系統導向信息檢索進行融合的整合認知理論,推動認知觀及社會認知觀理論在信息檢索理論研究與系統實現中的應用。
2 基于認知觀的信息檢索主要理論
認知信息檢索是情報學認知觀理論的應用領域之一。德梅的認知觀概念為認知信息檢索提供了基本假設:信息檢索過程存在交互作用,信息傳遞與接受都存在知識結構的變化,并以改善知識結構為目標。信息檢索的實質是用戶認知結構的改善。下面針對相關理論和模型分別進行分析。
2.1 德爾文的意義構建理論
特定情境中的需求是用戶信息檢索行為產生的驅動力,而信息問題的解決需要進行意義的構建。1972年,德爾文等提出意義構建理論(Sense Making Theory)。德爾文重點研究信息利用中用戶的“意義構建”過程,建立“特定情境一(時/空)認知差異一信息使用”三階段模式,可以描述為:用戶信息需求存在于某一特定時空范圍內,用戶信息查找行為是在特定情境中進行的,斷層是信息行為構建的意義即信息問題,需要建立溝通的橋梁才能出現滿足用戶需求的結果。如圖1所示:
德爾文主張用意義構建方法研究和理解用戶、構建滿足用戶信息需求的系統。她的觀點在20世紀末期不斷發展,結合數據收集和分析技術,形成了對用戶信息活動整體理解的比較成熟的理論,是推動認知信息檢索的發展的最初理論基礎。
2.2 貝爾金的ASK理論
信息檢索研究離不開對用戶知識狀態、信息需求及其關系的研究。用戶知識狀態是貝爾金的重要研究方向,他于1982年提出“知識非常態理論”(AnomalousState of Knowledge,ASK),認為檢索者的信息需求產生的原因是認為自身存在著知識非常態,但通常檢索者不能準確描述這種狀態,即用戶的知識結構與其信息需求之間存在“鴻溝”,正因如此用戶無法準確查找到其所需要的信息。
ASK理論認為信息需求是產生認知不確定性的原因。根據ASK理論,為了解用戶知識狀態,需要研究用戶所處的情境(包括知識背景、經驗等),加強與用戶的溝通。ASK理論在認知觀發展中具有承上啟下的理論作用,是認知信息檢索的理論基礎之一。
2.3 威爾遜的信息行為模型
研究認知信息檢索必須考慮到用戶的信息行為。信息行為是與人類信息來源和渠道相關的主動或被動行為。20世紀80 90年代,英國學者威爾遜(Wilson)提出多個信息查找和檢索行為模型。其中1996年的信息行為模型較具代表性,如圖2所示:
信息行為模型的核心是信息需求和信息獲取行為,實際上是用戶針對信息需求的問題解決模型。人的行為離不開特定時空的情境,情境是人類信息需求產生的背景和環境。信息需求產生后,激發機制導致信息查詢、利用行為,同時信息行為受到中介變量的影響。威爾遜在模型中提出了中介變量、激發機制、信息查找行為的概念,對用戶信息檢索行為的發生過程與機理具有較好的解釋作用。其中,中介變最是指影響特定情境中個人的信息需求的變量,如心理方面、人口方面、人際關系和環境方面的影響要素。激發機制包含兩個階段:①信息用戶由于特定情境產生信息需求,在工作、生活情境壓力下是否產生信息查找行為;②在中介變量的影響下權衡內在風險/回報、追求自我實現的心理努力,最終在中介變量影響與激發機制作用下產生信息查找行為。信息查找行為包括注意和檢索兩種行為,而檢索則經歷被動檢索、主動檢索和持續檢索三個不同層次。查找得到的信息被用戶使用,并反饋到情境中。
2.4 薩拉薩維克的相關性層級模型
薩拉薩維克認為,信息檢索的發展方向應該是在穆爾斯(Mooers)信息檢索基礎上增加用戶交互和情境因素,并研究提出信息檢索相關性的5個維度,分別是系統、主題、認知、情境和情感。其中,系統相關性通過算法實現,揭示查詢請求與系統中信息標引的匹配程度;主題相關性揭示查詢的主題與檢出文獻的主題間的關系;認知相關性揭示用戶知識狀態和信息需要與檢索到的文獻的關系;情境相關性揭示環境、任務、問題域與系統檢出文本之間的關系;情感相關性則揭示用戶的意圖、目的和動機和系統檢索到的文本間的關系。相關性5個層級的劃分實質上為基于認知觀的信息檢索系統設計指明了方向和最高的標準――信息檢索系統要滿足用戶認知需求,促進用戶認知改善。
相關性的5個層級之間存在由系統導向到認知導向程度之間的遞進關系,如圖3所示:
也就是說系統相關性是相關性最低層級,也是最低要求;認知相關性、情境相關性和情感相關性是信息檢索評價的高層,更深入檢索者認知心理需求。在系統實現方面,傳統的信息檢索系統基本上是利用布爾模型、概率模型和向量空間模型等算法實現的,實質是按照關鍵詞詞頻確定權重進行詞的字面匹配運算,只能完成系統相關性要求。對于主題相關性,采用關鍵詞匹配的一些系統也可以部分實現,但由于標引等問題,關鍵詞的匹配并不意味著主題相關性,也不意味著認知相關性及以上層次的相關性。因此,實踐中,信息檢索相關性問題僅僅在最底層的相關性層次得到實現,認知、情境與情感相關性并沒有得到很好解決。
2.5 英格沃森的認知觀理論
英格沃森認知理論受到布魯克斯知識方程和貝爾金ASK理論的影響,其理論貢獻主要體現在如下方面:
?潛在信息(Potential Information,PI)。英格沃森在《信息檢索交互》中引入“潛在信息”概念。PI是信息理解與交流過程中產生的新信息,對信息接收者(包括處于不確定狀態的信息接收者)的認知是潛在的。
英格沃森在布魯克斯知識方程的基礎上提出新的認知方程:
PIδI+K(S)K(S+δS)PI
該方程假設信息接收者感知潛在信息。其中,PI是信息接收者對δI的感知,δI受到真實的知識狀態(包括問題域和不確定性狀態)K(S)影響。上述作用將K(S)轉化為新的知識狀態K(S+δS)。知識狀態轉變創造的信息對其他信息接受者是新的潛在信息PI’。
?五維度。英格沃森在貝爾金指出的情報學5個領域基礎上提出5個維度的概念,包括處理正式信息與非正式信息的交流、社會內部及個人信息需求的產生和發展、信息系統研究方法和技術、知識創造和信息系統表達方式、相關性和信息價值五個領域,如圖4所示(5個領域分別用數字表示):
提出五維度的英格沃森已經開始關注用戶信息需求產生與外界的關系以及信息檢索交互過程中用戶所處的不同社會內部環境的影響。
?認知信息檢索交互模型。1996年,英格沃森形成認知信息檢索交互理論,他在《信息檢索交互的認知觀:認知理論的要素》一文中引入信息空間多元表示概念。多元表示概念描述用戶當前的信息需求、問題狀態與領域工作任務或興趣結構之間的因果關系。信息檢索中全部交互活動和信息查找都可以視為認知過程,認知行為在全部信息處理要素中均有體現。英格沃森在特德(Turtle)和克勞夫特(Croft)信息空間網絡模型的基礎上整合用戶認知空間的描述和界面功能,建立了如圖5所示的多元表示的全局模型。
信息檢索多元表示全局模型由3部分構成:用戶的認知空間、系統的信息空間和用戶查詢的交互界面。用戶認知空間的多元表示要素垂直排列、自下到上顯示了信息需求產生的原因及過程。認知空間的多元表示包含用戶認知結構、檢索交互經驗、知識狀態、問題域、信息需求等方面。系統的信息空間表示中,s1-sn表示不同的語義實體/集合,rl-rn表示語義集合的不同描述方法,ql一qn。表示針對語義集合描述的不同查詢式,pl-pn表示不同的問題,w表示用戶所處的工作任務情境。語義實體S通過描述r形成信息特征化表示,而查詢q的對象就是這些特征化表示,從而實現信息空間和用戶查詢的匹配與交互。查詢界面是信息檢索交互功能的體現,包含查詢模型建模、用戶模型功能。用戶認知空間與系統信息空間通過查詢界面實現信息檢索的認知交互。
2.6 霍蘭德的領域分析框架
1995年,丹麥學者霍蘭德與阿爾布蘭森為解決認知觀中社會維度缺失的問題,將領域分析方法引入進來,并把領域分析范式作為學科的基本理論。領域分析方法主要是從社會角度理解用戶信息需求、行業或學科的信息系統功能。霍蘭德認為領域分析是一個認識論的框架,是知識組織、知識結構、合作模式、語言交流形式、信息系統和相關性標準在社會信息交流及其角色中的反應。2002年,霍蘭德描述了領域分析的11種方法,主要包括文獻規則和主題,分類,信息標引,經驗用戶知識,文獻計量,信息結構和服務的歷史研究,文獻類型研究,不同范式、假設的認識論和批判研究,語言和知識領域研究,交流結果和機構知識研究,認知、知識表示研究等。可以說,領域分析方法將信息作為一種社會現象,以社會研究方法結合領域分析方法研究信息需求、處理和利用問題。
2.7 整合認知理論
2005年,英格沃森和賈維林在《轉折:情境中的信息查詢與檢索》中對傳統認知觀進行修正,提出整體認知理論(Holistic Cognitive Theory)的概念。2008年,
信息處理發生在信源與信宿之間的不同水平上,認知參加者的信息交流受到過去和現在的經驗及社會、組織、文化環境影響。因此,信息傳遞和交流總是在特定情境中的進行的。在信息檢索整合框架的6個要素中,認知參加者要素可以細分為:參加者類型、感知的工作任務、感知的檢索認知3個子要素。這樣,圖6的信息檢索整合框架增加至9個維度。這9個維度可以分為3類:社會組織任務維度(包括自然工作任務維、自然檢索任務維2個維度)、參加者維度(包括參加者特征維、感知工作任務維、感知檢索任務維、文獻維4個維度)、算法維度(包括算法搜索引擎維、算法接口維、獲取和交互維3個維度)。該框架實際上是認知信息檢索與系統導向信息檢索的整合,為基于認知理論的信息檢索系統研究提供理論依據。
3 基于整合認知理論的信息檢索系統
基于整合認知理論的信息檢索系統是以計算機為物質基礎,利用認知理論設計具有智能化檢索功能的人機交互檢索系統。這樣的信息檢索系統具有更加符合用戶認知行為特征、與用戶信息需求相關度更高、用戶為中心、人機交互等優勢,對信息檢索系統理論研究、開發與設計、用戶服務等具有重要的指導價值。
近年來,信息檢索出現很多新的發展趨勢,如跨語言信息檢索、語義信息檢索、基于本體的檢索等,但是多數的信息檢索系統仍然利用傳統信息檢索模型,即布爾模型、向量空間模型和概率模型及其改進模型作為算法基礎。其中向量空間模型在系統導向的信息檢索系統中占據主導地位。可以說系統導向的信息檢索他們在《論信息檢索的整合認知理論》中在擴展系統導向信息檢索模型的同時,把整體認知理論改為整合認知理論(Integrated Cognitive Theory)。
整合認知理論是在系統導向的信息檢索界面基礎上增加社會文化、組織情境,用戶信息檢索是在特定的信息查找、工作任務過程、與工作相關或不相關的情境中進行的,在圖6左側的2個要素中體現:并沒有退出信息檢索實踐領域,相反仍然占據信息檢索系統的核心領域;認知信息檢索理論和模型仍處于發展的初期。但也應看到,認知觀理論給情報學、信息檢索理論研究提供新的角度,揭示出信息檢索絕對不僅是一種簡單的物理或機械式的匹配活動,更需要從用戶認知視角建立整合認知理論的信息檢索模型。而且,隨著認知科學、人工智能和專家系統的發展,存在突破系統范式真正建立認知檢索系統的可能和具體的實現方案。
整合認知信息檢索系統的實現需要長期的發展過程。目前的突破是在系統導向信息檢索模型基礎上,在模型設計、系統構建、檢索交互中增加認知維度和社會認知維度的情境要素。英格沃森提出的嵌入情境和評估標準的信息檢索模型,可以看作是整合認知理論信息檢索模型的雛形,如圖7所示:
信息用戶在特定的社會組織文化情境、工作任務情境、查找任務中根據特定的工作任務或興趣,并針對特定的信息檢索情境進行信息查找和獲取行為。該信息檢索模型實際上是整合認知信息檢索與系統導向信息檢索模型的綜合,是基于認知觀的信息檢索模型系統實現的初步嘗試。
篇9
[關鍵詞]現代社會;信息檢索技術;發展;教育應用
[中圖分類號]G40―057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009―8097(2009)13―0032―03
引言
現代社會,全球信息化的風起云涌席卷著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隨著計算機、數字技術及網絡技術在信息領域的廣泛應用,各利,文獻信息的電子化、數字化給傳統的信息管理帶來了巨大的影響,信息檢索技術在現代社會尤其是教育領域得到飛速發展與廣泛應用。
一 基本概念
1 信息
信息就是經過加工后的數據,它對接受者的決策或行為有現實或潛在的價值。通俗地講,信息就是有用的消息。廣義地說,信息就是消息。
2 信息檢索
信息檢索是目前熱門的一個領域,其歷史由來已久。早期,在圖書館領域。就有文獻檢索,后來,隨著計算機的出現,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便出現了現在的信息檢索。信息檢索(Information Retrieval,IR)就是對信息項進行表示、存貯、組織和存取的一種技術?,F代信息檢索是指信息用戶在存在信息需求時的主觀能動性,表現在信息檢索能力上,信息意識強,信息獲取的能力就強。
3 信息檢索技術
信息檢索技術是指利用現代信息檢索系統,如聯機數據庫、光盤數據庫或網絡數據庫檢索有關信息而采用的相關技術,主要有布爾檢索、詞位檢索、截詞檢索和限制檢索。信息檢索技術能根據用戶的查詢返回合適的信息,它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信息過載的問題。
二 信息檢索技術的發展
人類對信息進行有意識的組織活動早在4000年前就開始了,其方式就是圖書目錄的編制,使特定的信息能夠以結構化的形式表現出來。后來發展的索引(Index)則更進一步加速了信息的快速存取,人們通過索引可以從一個概念或一組詞出發,找到其他與之相關聯的信息。索引作為信息組織的手段之一,多年來都是以手工方式產生的,一般是南編制人員憑借其知識和經驗進行設計而形成的結構性的分類,這樣產生的索引為人們的信息檢索提供了方便,但也難免有分類上的局限性。另外,大型索引很難憑人力編制。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大型索引的編制成為可能,索引技術的發展也為快速的信息檢索提供了前提條件。
目前,信息檢索已經發展到網絡化和智能化的階段。信息檢索的對象從相對封閉、穩定一致、由獨立數據庫集中管理的信息內容擴展到開放、動態、更新快、分布廣泛、管理松散的Web內容;信息檢索的用戶也由原來的情報專業人員擴展到包括商務人員、管理人員、教師學生、各專業人士等在內的普通大眾,他們對信息檢索從結果到方式提出了更高、更多樣化的要求。適應網絡化、智能化以及個性化的需要是目前信息檢索技術發展的新趨勢。互聯網規模的急劇增大以及存儲系統規模的日益增加推動了現有信息檢索技術的發展。
以下是當今比較熱門的幾種信息檢索技術:
1 智能檢索或知識檢索
傳統的全文檢索技術基于關鍵詞匹配進行檢索,往往存在查不全、查不準、檢索質量不高的現象,特別是在網絡信息時代,利用關鍵詞匹配很難滿足人們的檢索要求。智能檢索利用分詞詞典、同義詞典,同音詞典等改善檢索效果,比如用戶查詢“計算機”,則與“電腦”相關的信息也能檢索出來;進一步還可在知識層面或者概念層面上輔助查詢,通過主題詞典、上下位詞典、相關同級詞典,形成一個知識體系或概念網絡,給予用戶智能知識提示,最終幫助用戶獲得最佳的檢索效果。另外,智能檢索還包括歧義信息和檢索處理。
2 知識挖掘
目前主要指文本挖掘技術的發展,目的是幫助人們更好的發現、組織、表示信息、提取知識,以滿足信息檢索的高層次需要。知識挖掘包括摘要、分類(聚類)和相似性檢索等方面。
自動摘要就是利用計算機自動地從原始文獻中提取文摘。在信息檢索中,自動摘要有助于用戶快速評價檢索結果的相關程度;在信息服務中,自動摘要有助于多種形式的內容分發,如發往PDA、手機等。相似性檢索技術基于文檔內容特征檢索與其相似或相關的文檔,是實現用戶個性化相關反饋的基礎,也可用于去重分析。自動分類可基于統計或規則,經過機器學習形成預定義分類樹,再根據文檔的內容特征將其歸類:自動聚類則是根據文檔內容的相關程度進行分組歸并。
3 異構信息整合檢索和全息檢索
在信息檢索分布化和網絡化的趨勢下,信息檢索系統的開放性和集成性要求越來越高,需要能夠檢索和整合不同來源和結構的信息。這是異構信息檢索技術發展的基點,包括支持各種格式化文件,如TEXT、HTML、XML、RTF、MS Office、PDF、PS2/PS、MARC、IS02709等處理和檢索,支持多語種信息的檢索,支持結構化數據、半結構化數據及非結構化數據的統一處理和關系數據庫檢索的無縫集成以及其他開放檢索接口的集成等。所謂“全息檢索”就是支持一切格式和方式的檢索,從目前實踐來講,發展到異構信息整合檢索的層面,基于自然語言理解的人機交互以及多媒體信息檢索整合等方面尚有待取得進一步突破。
另外,從工程實踐角度,綜合采用內存和外部存儲的多級緩存、分布式群集和負載均衡技術也是信息檢索技術發展的重要方面。
三 信息檢索技術的發展對現代教育的影響
1 信息檢索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有效方法
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知識更新的速度加快。引發了教與學的重大變革,利用信息檢索技術促進知識更新、提高自學能力、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已成為當今教與學中重要的一環。自主性學習是伴隨著信息技術與網絡的發展而形成的嶄新的學習方式,是建立在信息檢索技術應用基礎之上的一種探究式學習方式,強調讓學生掌握認知的手段和方法,變“以教”為主為“以學”為主。自主性學習是信息時代的必然產物,信息檢索是連接學習者與網上豐富資源的橋梁,學習者通過與信息資源的交互作用,獲取了所需的信息。更新了知識,滿足了個性發展需求,
激發了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因此說,信息檢索是漫漫網海中的方向盤,是解決信息爆炸、自主學習、更新知識的有效手段。培養學生的信息檢索能力是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有效方法。
2 信息檢索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有效途徑
創新教育已成為世界上許多國家教育改革的焦點和核心,其實質是為了培養具有創造性思維、創造性人格和創造性技能的創新人才。創新人才最重要的特征不是掌握很多已有知識,而是具有獲取新知識、學習新知識、運用新知識的能力。因此,在我們的學校教育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技
能,使其學會如何去組織知識,尋找、利用信息,具備不斷學習、接受新知識新信息的能力,是當今創新教育的重點。據統計,一項技術的創新,竟有90%綜合了前人的成果,只有10%才是自己的成果。由此可見,信息獲取與利用的能力及效率將直接影響到創新工作的開展,而創新的效果又取決于各人信息能力的高低,奔涌不息的信息流是人們創新的源泉,信息檢索是知識更新的主要途徑,繼續教育的重要手段。通過信息檢索可以不斷獲取新知識,發現新見解、新概念、新方法、新思路等,提高我們的創新能力。
3 信息檢索已成為現代教育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教學過程實質上是信息的選擇、存儲、傳輸、轉換、分配的過程,而教師在授課之前就開始了信息的檢索、收集、篩選、轉換行為。特別是在現代教學過程中,教學信息不再是從教師到學生的單向流動過程,而變成一個師生之間能夠實現信息互動的雙向反饋的過程,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掌握最新教學信息,因此,教師必須掌握信息檢索技術以獲取信息,以便于有效地利用信息,優化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F代教學資源隨著網絡的發展與日劇增,網上教程、網上論壇、學術成果、課程資料及各種政策法規、教育管理信息等日新月異,呈現出全球化、海量化、多元化、內容豐富分散、變化頻繁等特點。掌握了信息檢索的方法便可以無師自通,找到一條吸收和利用大量新知識的捷徑,把大家引導到更廣闊的知識領域中去,對未知世界進行探索。因此,信息檢索技術已成為現代教育技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已在現代教育中發揮重要作用。
四 信息檢索技術的發展對高校圖書館工作開展的影響
計算機集成化檢索軟件的投入使用,使圖書館的采訪、編目、流通、典藏、書目檢索等全部流程實現了計算機管理,使圖書館的各項業務工作更加規范化、標準化,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讀者利用圖書館也更加方便、快捷?,F在,圖書館在軟硬件設施上為現代化信息咨詢服務提供了保障一各種光盤數據庫、涉及各個領域的中英文網絡專業數據庫、縮微膠片等多種媒體信息資源的提供,較好地滿足了不同層次讀者的信息需求。信息檢索技術的發展及大型多功能電子閱覽室的建成和投入使用,又為廣大讀者提供了一個可以自主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享受圖書館信息服務的現代化閱覽環境。
但是,信息檢索以及信息資源利用的效果好壞,不僅取決于檢索與利用者的檢索知識和信息能力,而且取決于他的專業水平以及語言利用能力。但是,好多讀者都不善于利用檢索工具。因此,如何幫助讀者提高檢索、獲取、利用有用信息的能力,尤其是強化讀者對現代即時性動態信息獲取的科學方法的培養,已成為現代圖書館信息服務工作的一項重要職能。
五 信息檢索的發展對科研的推動作用
信息檢索是科學研究的重要環節,科技工作者在科學研究中,從選題、立項、試驗、撰寫研究報告、研究成果鑒定到申報獎項,每一環節都離不開信息檢索。據統計,科研人員在整個研究過程中,查閱文獻信息的時間要占全部科研時間的40%左右,只有大量搜集、整理、分析與利用信息,才能弄清楚古今中外進行過哪些研究、運用什么理論、采用何種方法、取得什么成果、達到何種水平、哪些研究領域還沒有涉及、哪些研究項目具有可行性、重要性和發展前景。掌握了這些信息,首先,可以了解國內外科技發展水平與動向,利用已有的科研成果,避免重復他人的勞動,把自己的研究工作建立在一個較高的起點上;其次,通過信息這一智慧的火種,可以使科研人員開闊視野、發展思路、啟迪創造力、開拓更新的、更高層次的、更廣闊的研究領域;再次,掌握信息檢索技術與方法,可以大大提高信息檢索效率,為科研工作贏得大量寶貴時問,縮短科研周期,加速科研進程,創造出更多的商附加值的技術成果。
總之,在知識經濟時代,信息檢索對科學研究工作的重要作用日趨明顯。
六 總結
信息檢索技術的發展對現代教育的各個方面如自主學習、創新教育、教育技術、圖書館工作以及教育科研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隨著Internet的迅速普及,檢索方式必然向著網絡檢索的方向繼續縱深發展,多種技術的整合和檢索手段的智能化將使網絡變得更加豐富多彩,信息用戶范圍將得到空前擴大。
不僅在教育界,信息檢索技術在現代社會發展其他領域的應用都將是新世紀人類進步與發展的一個亮點。
參考文獻
[1]高榮林.現代教育技術[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0:151
[2]張宏斌,朱明富,陳德軍.智能化搜索引擎技術的研究進展[N]信息與控制,2003.
[3]張福泉.信息檢索的黃金時代[M].閩江學院現代教育技術中心,2005:69―70.
[4]孫建軍.信息檢索技術[M].科學出版社,2004:121―122.
[5]賀志剛.現代信息檢索[N].信息與控制,2003―18―19
[6]姜瑛俐.創新教學模式與方法[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5:74.
[7]葉平.創新教育新論[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1:135
[8]王良成.創新人才培養與信息素質教育[N]中國信息導報,2006.
[9]梅光耀.高校圖書館怎樣開展信息素質教育[D].華南理工大學圖書館,2003:54.
[10]洪拓夷.網絡環境下的信息檢索教學設計[D].遼寧石油化工大學圖書館,2004:26.
篇10
關鍵詞 校園師生;圖書館;信息檢索系統
中圖分類號:G258.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5)09-0062-02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信息需求在學科專業方面表現出較強的多樣性和迫切性,以服務校園師生為導向,有針對性地進行圖書館信息檢索成為目前校園圖書館建設的重要目標。尤其是在目前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環境下,校園師生獲取信息的空間和途徑不斷拓寬,如果圖書館信息檢索不能滿足廣大師生的實際需求,就會逐漸失去其生存與發展的意義,因此應當堅持以服務校園師生為導向,不斷完善圖書館信息檢索。本研究正是以此為出發點,分析圖書館信息檢索應遵循的原則及具體的信息檢索設計方案。
1 以服務校園師生為導向的圖書館信息檢索應遵循的原則
可定制性原則 即以服務校園師生為導向的圖書館信息檢索要能夠結合師生的實際需要,靈活、動態地定制各種所需信息資源及相關服務等。
執行效率和效益原則 為保障信息檢索能夠為更多的師生服務,信息檢索系統不應在師生檢索過程中占用過多的資源與空間,爭取以更小的資源消耗滿足師生更多的檢索需求,從而提升檢索效率。
安全與隱私保護原則 師生的信息檢索利用行為屬于師生的個人隱私,因此,圖書館信息檢索應當有效保障師生檢索過程中所使用的信息可靠性和安全性,并嚴格保護師生信息不被盜用和竊取。
實時更新原則 以服務校園師生為導向的圖書館信息檢索不能固步自封,要緊緊圍繞師生的實際需求不斷創新,如此才能保證圖書館信息檢索得到更多師生的認可與支持。圖書館檢索服務應當隨著信息需求的變化而不斷完善。
尤其是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知識更新加快的今天,人們的信息需求量也在逐漸增多并復雜化,不管是在各種科技技術的研發,還是人文社科知識的創新等各方面,師生檢索的內容都發生了新的變化,圖書館的服務應以最大程度地滿足師生需求為目標,堅持以服務校園師生為導向,樹立全新的圖書館信息檢索理念。
2 以服務校園師生為導向的圖書館信息檢索具體設計
總體設計 以服務校園師生為導向的圖書館信息檢索要求根據師生需求對其所需的檢索界面、檢索資源設計、檢索工具與技術、檢索結果等進行設計。為保障實現最佳的檢索效果,圖書館信息檢索系統應具備的功能包括:一是保障其提供的檢索服務能夠方便師生操作;二是檢索服務要能夠滿足師生自由選擇的要求;三是師生可以對檢索內容進行修改、存儲及管理;四是檢索系統應該能夠根據師生檢索的傾向性及使用次數匹配合適的檢索內容。
檢索界面設計 檢索界面設計主要涉及兩方面的內容,一是界面內容,二是界面結構。其中,界面內容主要對各個信息或服務模塊的具體內容進行定制,而界面結構指系統界面的總體模塊類別和布局形式,即檢索系統中應包含的具體模塊及服務,界面Logo、菜單以及各模塊的布局方式等。在檢索中應該為師生提供多種可以選擇的模塊,并能夠讓師生自由選擇及插入所需內容。
檢索系統資源設計
1)數據資源:在最明顯的位置設計師生關注度比較高的信息資源,并結合整體信息檢索內容的設計要求,在恰當的位置提供與其他同類資源的鏈接,以便于師生檢索;還可以設置“我的數據庫”模塊用于師生存儲自己檢索的內容。
2)網絡資源:從不同網站中搜羅與師生常檢索內容相關信息資源,然后將其組織起來,并形成個人網絡圖書館。
3)服務功能:為師生的檢索提供直接服務,師生能夠在檢索過程中與相應的專業館員取得聯系,并為其提供相應的檢索信息,比如設計“我的圖書館員”“檢索幫助”等模塊。
檢索定制 師生在檢索過程中都有各自不同的檢索習慣,比如有些師生習慣將“‘”表示為“and”,而有些師生則習慣用“&”表示“and”,也就是說師生在選擇某一信息檢索內容時會應用不同的表達方式,而且他們所傾向的檢索結果排序與選擇方式也會存在一定的差異,這些體現的都是不同師生檢索需求的個性化特征。針對于師生的這些個性化特征,以服務校園師生為導向的信息檢索服務應該充分考慮到師生在檢索中可能運用的檢索策略、檢索方法和檢索結果處理方式。經過相關調研,關于檢索定制,筆者提出以下幾點意見。
1)個人檢索模板定制:師生可以結合自身需求對其要檢索的信息、應用目的等進行定制,從而內在地表達自己相對穩定的檢索限制條件;同時,師生也可以在信息檢索過程中不適用模板,而將其屏蔽,直接表達自己的信息檢索要求。
2)檢索式表示方式定制:師生可以根據自身習慣進行檢索方式簡單化或者是復雜化的自定義,信息檢索系統需要為師生某一段時間內的常用檢索信息進行記錄,并通過列表的方式展現給師生,為師生提供更加便捷的信息檢索服務。
3)檢索結果處理定制:檢索服務實現師生檢索結果中排序方式、分類組織、輸出格式及下載方式等多方面的定制。
4)檢索歷史分析定制:檢索系統能夠為師生的檢索行為進行動態追蹤,并從中提取應用頻率最高的檢索詞及檢索方式等,自動篩選出師生檢索中常用的期刊、數據庫等。
當師生實現信息定制之后,所定制的數據將通過數據庫進行相應的存儲,當師生進入檢索系統后,系統會對其身份進行識別,經系統驗證之后,會提供給師生相應的定制數據,動態形成輸出結果。
檢索信息共享與安全機制設計 從提高效率的觀點來說,以服務校園師生為導向的圖書館信息檢索應該能實現共享。但是,在共享的同時更要注意信息的安全與保密性。因此,筆者認為圖書館信息檢索應該包含三個模塊:系統檢索模板、師生個人檢索模板和師生個人身份數據。其中,系統檢索模塊的主要作用就是共享,即對利用本系統進行信息檢索的所有師生盡可能多地提供他們所需要的信息;師生個人檢索模塊則是以師生的自主決定為主,控制檢索中的部分信息,以保護師生信息檢索安全;而師生個人身份數據模塊則需要完全保密,最大限度保障師生相關個人信息的安全性。校園中的師生都可以以公共用戶的身份在圖書館中進行信息檢索,可以利用其中部分資源,而另一部分資源則需要教師在注冊的基礎上進行身份驗證之后才可以檢索。這些身份數據加密存儲于專門的身份數據庫中,不得泄露,以便于師生進行相關數據檢索時用于身份驗證。
3 結論
總之,在信息技術不斷進步、社會高速發展的大環境下,師生對圖書館信息檢索的要求也在逐漸提升,大學圖書館作為整個社會信息服務的一個部分,應當緊密結合師生實際需求,完善以服務校園師生為導向的圖書館檢索系統,為師生提供最優質的檢索服務。因此,本研究在分析了以服務校園師生為導向的圖書館信息檢索原則的基礎上,提出以服務校園師生為導向的圖書館信息檢索具體設計要求,希望能夠為圖書館信息檢索系統的建設與完善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
[1]金勝勇.目標導向型圖書館信息資源共建共享理論體系研究[D].天津:南開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