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前景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2 14:12:2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投資前景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投資前景

外商投資產業前景

一、今后5~10年,中國吸收外商直接投資將繼續增長,并有望保持年均5~10%的增長速度

根據宏觀經濟模型的測算結果,1983~1999年期間,中國經濟總量(GDP)對外商直接投資總量的綜合彈性比為0.121。由于這一時期外商直接投資的年均增長速度達到22%,照此推算,同時期中國經濟年均9.7%的增長速度中,大約有2.7個百分點來自外商直接投資的直接、間接貢獻(參見趙晉平編著《利用外資與中國經濟增長》,人民出版社,2000年6月),外商直接投資增長對中國經濟增長的綜合貢獻率為27.8%。中國政府提出的“十五”時期年均經濟增長目標是7%,如果在今后幾年,外商直接投資能夠繼續保持與過去20年相近的貢獻率,則其年均增長速度至少應當達到16%左右的水平。

自從1995年以來,中國實際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資已經結束了20%以上的快速增長階段,進入平穩增長時期,一些年度甚至出現較大幅度的負增長,“九五”時期的年均增長速度僅僅達到1.6%的水平(參見表1)。2001年我國吸收外商直接投資實現了14.9%的恢復性增長,預計“十五”時期正增長趨勢仍然有可能持續,達到年均5~10%的穩定增長水平。

做出這一判斷的依據是什么呢?從有利因素來看:一是世界范圍的資本活動由于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影響將會進一步趨于活躍,國際金融體系的逐步完善也為這些資本活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和手段;二是中國的經濟增長及其結構調整對投資、尤其是外國投資的需求將會繼續擴大;三是中國加入WTO,市場經濟秩序和投資環境將得到根本改善,為跨國公司來華投資及其企業長期戰略決策創造了良好預期,而且隨著服務貿易領域的逐步開放,外商投資的范圍將進一步擴大;四是大量農村過剩勞動力和城市國有企業改革、結構調整導致的失業、下崗,將使中國繼續面對巨大的就業壓力,低勞動力成本的比較優勢也將長期存在,從而吸引跨國公司的生產和加工基地繼續加快向中國轉移的進程;五是隨著新技術、新工藝的不斷產生,長期積累形成的“三資”企業生產設備和技術也將面臨不斷更新、改造、擴充的需要,現有企業的增資將繼續構成外商投資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是,未來時期也存在許多不確定性和不利因素:一是由于世界經濟形勢的不確定性,不能排除出現局部區域、甚至世界范圍經濟衰退的可能性,至少目前以美國經濟為首的西方經濟尚未表現出強勁的復蘇勢頭,這將嚴重影響國際資本流動的規模和速度;二是許多地區的經濟一體化趨勢大大加快,區域內投資的增長將遠遠超過面向區域外的投資,而中國所處的東亞地區已經成為世界上唯一沒有形成多邊經濟共同體的區域,因而面向這一地區的投資和本區域內部投資自由化的進程有所放慢;三是世界各國吸引外國投資的競爭將明顯加劇,不僅發達國家會利用資本市場和金融手段完善和成熟的市場經濟體制等優勢,加快吸收購并方式直接投資的速度,而且發展中國家也會采取更加優惠的政策,通過包括資本市場在內的市場開放換取外國的技術和資本。這將為中國吸收外資帶來巨大競爭壓力;四是隨著國內市場競爭的加劇和外資優惠政策的逐步清理、取消,外商投資的收益預期將明顯回落;五是目前年度中國經濟總量和新增外商投資總量都已經達到相當高的規模,相應的增長速度將會表現出明顯的遞減趨勢。總之,吸收外資快速增長的歷史時期已經基本結束,今后將進入穩定增長的階段。

盡管從存量的角度來看,由于“三資”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已經大大提高,“三資”經濟的增長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將繼續保持上升勢頭。但是從新增流量的角度來看,“十五”時期利用外資的增長將難以達到過去20年間的平均增長水平。由此可以得到兩個結論:一是“十五”時期新增外商直接投資總量增長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與前20年相比將有所下降;二是為了保持利用外資增長對經濟增長的拉動效果,必須通過優化產業分布結構來提高經濟整體的產出效率,彌補總量增長趨緩的不利影響。這實際上意味著吸引外商直接投資推動經濟增長的發展戰略,必須由注重總量增長效應向注重結構升級效應轉變。根據吸收外資的產業結構提升效應的實證分析結果,外商投資帶動了整體經濟勞動生產率和資本裝備程度的提高,但是這主要依賴于外商投資本身的資本裝備優勢來實現,外商投資的產業結構性因素的作用反而是下降的。由此也可以看出,如何利用外資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是一個應該引起注意的問題。

從經濟增長對不同產業的影響來看,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消費和投資需求將繼續保持比較高的增長勢頭,各種產業部門在社會總需求增長中所受的影響存在很大差異。在投入產出分析中主要通過計算感應度系數,反映不同產業部門的影響程度,系數值越高,說明該部門為了滿足總需求增長而應該增加產出數量,并將這樣的部門稱之為后關聯產業。促進后關聯產業發展一般是供給政策的重點,目的在于為經濟發展提供配套和基礎條件。根據中國1997年投入產出表的計算結果,商業部門的感應度系數最高,其次是種植業、電力生產和供應業、鋼壓延加工業、石油加工業、其他普通機械制造業、有機化學產品制造業、金屬制品業、煤炭采選業、其他化學產品制造業、石油開采、棉紡織、造紙、塑料、汽車工業、電氣、電子元件制造業、金融業等。因此,從這一角度來看,經濟增長對這些領域需求的增長速度將快于其他產業部門,相應的外商投資需求增長也將快于其他部門。感應強度比較高的產業主要是基礎原材料和配套產業,通過利用外資加快這些行業的發展,有利于為加工工業發展提供足夠的配套產品,延長產業鏈條。

查看全文

投資合作地位前景論文

一、中國與亞洲經濟體之間的區域投資合作具有堅實基礎

在新的經濟發展環境下,中國與亞洲經濟體之間逐漸形成區域內新的國際分工,在加強經濟合作的前提下,各自發揮自身的競爭優勢,促進共同發展。考察中國與亞洲經濟體之間外貿與投資往來的狀況,可以看到,中國與亞洲地區的經濟合作具有堅實的基礎。

(一)中國與亞洲經濟體之間的區域貿易合作關系密切

中國與亞洲地區的貿易關系一向十分緊密,中國和亞洲經濟體之間的貿易在90年代年平均增長16%,已經增長到2001年的296億美元。從1999年到2000年中國對外貿易的地區分布情況可以看到,中國最主要的貿易伙伴是亞洲經濟體。1999年和2000年中國的進出口總額中與亞洲經濟體之間進行部分分別占56.6%和57.7%,而與歐洲和北美洲之間進行的部分均低于20%;中國出口總額中50%以上的目的地是亞洲,而進口總額中60%以上來自亞洲(表1)。盡管世紀之交世界經濟仍不夠景氣,但中國對亞洲的貿易額在2001年比前一年增加144億美元,已達到2880億美元,占中國對外貿易總額的56%。2002年1月至2月,中國從亞洲國家進口額達218億美元,同比增長6%。(注:中國駐世貿組織代表孫振宇2002年4月12日在博鰲亞洲論壇年會上發言。)

(二)中國在亞洲吸引外資地位突出并與亞洲地區域投資合作關系密切

世紀之交,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步伐,國際資本的跨國流動日益活躍,外國直接投資(FDI)的發展成為主要形式。90年代亞洲地區FDI的流入額幾乎均占發展中國家的60%左右,只是在金融危機之后的1998年和1999年有所下降。2000年亞洲地區從金融危機中復蘇,仍然是FDI的投資重點地區,其FDI的流動突破記錄,吸引外資1435億美元,比1999年提高了44%,占發展中國家份額重新達到近60%。

查看全文

上海區域投資現狀與前景

2001年,上海合作組織區域經濟合作正式啟動。在實現區域經濟合作的近期發展目標,即推進貿易投資便利化進程中,各成員國基于自身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特點,對區域內投資給予了極大關注。近年來,伴隨經濟的快速發展,投資逐漸成為成員國合作的重要方向,既而區域內投資呈現出新的特點和發展趨勢。

一、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吸引外資的特點

(一)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投資環境逐漸改善

1各成員國投資的社會政治環境和經濟環境明顯好轉

近年來,在國際社會打擊恐怖勢力的幫助下,中亞地區的社會環境逐漸改善。各國在經歷了2005-2007年的總統換屆之后,基本實現了政權的平穩過渡。論文百事通盡管吉爾吉斯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國內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政治動蕩,但除吉爾吉斯斯坦外,各國的政治環境并未受到太大影響。中亞各國政局趨于穩定,為各國經濟發展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礎。各成員國還加強了與周邊國家和國際組織的聯系,推行全方位外交政策,使該地區成為世界大國和區域組織關注的焦點。

在國際市場能源和原材料商品價格不斷攀升的有利條件下,俄、哈、塔、烏等國憑借大量出口資源實現了本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俄羅斯GDP增幅連續六年保持在7-8%,中亞國家(除吉爾吉斯外)的GDP增幅已連續六年保持在9%以上。近年來,中國的GDP也實現了年均8—10%的高速增長。上合組織已成為世界上經濟增長速度最快的區域之一。

查看全文

我國投資的脈絡及前景

投資組合理論(也有人稱其為投資分散理論)主要是研究人們在預期收入受到多種不確定因素影響下,如何進行分散化投資來規避投資中的系統風險和非系統風險,以實現投資收益的最大化。該理論產生的標志是馬考維茨(HarryMarkowitz)撰寫的《投資組合的選擇》一文的發表。半個多世紀以來,人們在馬考維茨研究的基礎上不斷進行深入探索,從而使得這一理論日益走向發展和完善。

1資產組合選擇理論

1.1Markowitz的“均值-方差”投資組合理論

Markovitz(1952)指出具有最大期望收益率的資產組合不一定具有最小風險,它們之間應該存在一個比率。Markovitz假定投資者追求期望效用最大化,并具有VonNeumann-Morgenstern意義上的二次期望效用函數。Markowitz提出的投資組合理論的前提假設是:投資者有恒定不變的風險厭惡程度,對證券的“信念”或主觀意愿的概率是一樣的,同時將資產看成一個整體,在區分有效組合和無效組合基礎上,提出了“有效邊界”(efficientfrontier)這一概念,因此,運用統計分析和證券分析,通過組合,證券的期望值、方差、協方差就能評估出來了。以投資組合在給定收益率水平條件下實現風險最小化為例,運用二次規劃模型刻畫為:

給定資產組合的期望收益率E(r),投資者為了使風險σ2最小,所要選擇的就是在各種資產上的投資比重wi。在有效邊界圖上,揭示出了風險對資產定價的關系是一個非線性關系。根據風險厭惡的假定,較大的風險要求更高的收益率。

Markovitz的資產組合選擇理論奠定了現代金融學、投資學乃至財務管理學的一個重要理論基礎,當然也標志著現代金融理論的開端。其最重要的貢獻是對單個證券的風險以及它在組合中對整體風險的影響進行了區分。他指出,投資者在試圖減少組合風險時,僅僅投資于多種證券是不夠的,還必須注意要避免投資于那些具有高度相關性(即高協方差)的資產。不過,Markovitz并沒有解決個體投資者的投資決策問題,即投資者是如何決定持有何種有效合的。

查看全文

小議亞洲投資合作的地位與前景

一、中國與亞洲經濟體之間的區域投資合作具有堅實基礎

在新的經濟發展環境下,中國與亞洲經濟體之間逐漸形成區域內新的國際分工,在加強經濟合作的前提下,各自發揮自身的競爭優勢,促進共同發展。考察中國與亞洲經濟體之間外貿與投資往來的狀況,可以看到,中國與亞洲地區的經濟合作具有堅實的基礎。

(一)中國與亞洲經濟體之間的區域貿易合作關系密切

中國與亞洲地區的貿易關系一向十分緊密,中國和亞洲經濟體之間的貿易在90年代年平均增長16%,已經增長到2001年的296億美元。從1999年到2000年中國對外貿易的地區分布情況可以看到,中國最主要的貿易伙伴是亞洲經濟體。1999年和2000年中國的進出口總額中與亞洲經濟體之間進行部分分別占56.6%和57.7%,而與歐洲和北美洲之間進行的部分均低于20%;中國出口總額中50%以上的目的地是亞洲,而進口總額中60%以上來自亞洲(表1)。盡管世紀之交世界經濟仍不夠景氣,但中國對亞洲的貿易額在2001年比前一年增加144億美元,已達到2880億美元,占中國對外貿易總額的56%。2002年1月至2月,中國從亞洲國家進口額達218億美元,同比增長6%。(注:中國駐世貿組織代表孫振宇2002年4月12日在博鰲亞洲論壇年會上發言。)

(二)中國在亞洲吸引外資地位突出并與亞洲地區域投資合作關系密切

世紀之交,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步伐,國際資本的跨國流動日益活躍,外國直接投資(FDI)的發展成為主要形式。90年代亞洲地區FDI的流入額幾乎均占發展中國家的60%左右,只是在金融危機之后的1998年和1999年有所下降。2000年亞洲地區從金融危機中復蘇,仍然是FDI的投資重點地區,其FDI的流動突破記錄,吸引外資1435億美元,比1999年提高了44%,占發展中國家份額重新達到近60%。

查看全文

國企對國外投資現狀與前景分析

1馬來西亞基本情況

馬來西亞的基礎設施比較完善,政府向來重視對高速公路、港口、機場、通信網絡和電力等基礎設施的投資和建設。馬來西亞現有的基礎設施能較好地為各類投資者服務,同時政府未來的基礎建設計劃也為外國投資基礎建設和開展工程承包提供了契機。陸路運輸方面,公路總長13.7萬公里,主要城市中心、港口和重要工業都有高速公路連接溝通;鐵路貫穿半島南北,具備運送多鐘貨物能力。空運方面,馬來西亞有8個國際機場和若干國內航線,是東南亞重要空中樞紐之一,2011年空運旅客6310萬人次,貨物97.8萬噸。水路運輸方面,有7個主要國際港口,馬來西亞95%的貿易通過海運完成。通信方面,固定電話、移動電話、互聯網、郵政局均得到普及。

2當前中馬經貿狀況和國家發展規劃

2.1產業政策

2011年,馬來西亞GDP總額為5883億馬幣,全年批準的制造業直接投資561億馬幣,出口總額為6945億馬幣。工業和服務業是馬來西亞重要支柱產業。馬來西亞農業以經濟作物為主,主要有油棕、橡膠、可可、椰子、胡椒等。原棕油產量1891萬噸,儲量107萬噸;天然橡膠產量99.6萬噸,進口66.7萬噸,出口94.6萬噸。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發展主要動力之—,主要有電子、石油、機械、鋼鐵、化工、汽車制造。服務業是其最大產業部門,其中旅游業重要性突出。采礦業以開采石油、天然氣為主。2011年日產原油57萬桶,出口額達319.8億馬幣;全年液化天然氣,產量2.6億噸,出口2.5億噸,是世界第三大液化天然氣出口國。2011年建筑業產值為189億馬幣,占GDP的3.2%。

2.2當前中馬雙邊經貿合作

查看全文

低碳經濟樣式下的風險投資探析及前景預測

摘要:低碳產業是21世紀最具潛力的行業,因為其不可替代的潛在可持續發展能力使得越來越多的高科技和投資者頻頻在這個產業涌現。在全球氣候變化的背景下,“低碳經濟”、“低碳技術”也日益受到世界各國的關注。從投資行為的角度分析,風險投資是把資本投向蘊藏著失敗風險的高新技術及其產品研發領域,通過促使高新技術成果迅速市場化、商品化來獲得高資本收益的一種投資過程。目前,對于炙手可熱的低碳領域,越來越多的風險資金開始注入其中,文章通過對低碳經濟模式下的風險投資進行研究分析,通過低碳經濟下的風險投資數據對風險投資在該模式下的發展進行了分析和預測。

關鍵詞:低碳經濟風險投資分析預測

一、引言

“低碳產業”是以低能耗低污染為基礎的產業。在全球氣候變化的背景下,“低碳經濟”、“低碳技術”日益受到世界各國的關注。低碳技術涉及電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部門以及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潔高效利用、油氣資源和煤層氣的勘探開發、二氧化碳捕獲與埋存等。正是因為“低碳產業”的可持續性優勢,走向低碳化時代是大勢所趨。一直以來,人類對碳基能源的依賴,導致CO2排放過度,帶來溫室效應,對全球環境、經濟,乃至人類社會都產生巨大影響,嚴重危及人類生存,這比經濟危機更為可怕。解決世界氣候和環境問題,低碳化是一條根本途徑,也是人類發展的必由之路。2007年12月3日,在印尼巴厘島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為全球進一步邁向低碳經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繼此之后,“低碳產業”在世界范圍內開始普及,低碳行業的公司企業也像雨后春筍般涌現,不少投資者見其發展迅猛頻頻將手中的資金投向該行業,其中不乏大型的機構投資者。

二、低碳經濟模式研究文獻綜述

在《低碳經濟的若干思考》一文中作者闡釋了低碳經濟的內涵和發展的必要性、可能性以及發展勢態。并指出近年來我國在調整經濟結構、發展循環經濟、節約能源、提高能效、淘汰落后產能、發展可再生能源上取得了顯著的成果。在對我國低碳經濟的發展確實進行預測和分析后,作者提出了中國發展低碳經濟的相關措施。

查看全文

一帶一路國際投資回顧與前景

摘要:本文梳理了中芬經貿關系的發展歷程,分析了雙方的貿易結構與投資特點,并進行了雙邊國際投資前景展望。芬蘭一直積極響應我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希望進一步加強與中國的經濟合作,包括雙向貿易、投資、旅游等。芬蘭的清潔能源、資源處理等優勢產業都能夠在中國廣大的市場中贏得一席之地。

關鍵詞:中芬經貿關系;一帶一路

芬蘭是最早與新中國建交的西方國家之一,也是首個與中國政府簽署貿易協定的西方國家,芬蘭早在2015年4月就成為亞投行創始成員國之一。中芬建交67年來,雙邊關系取得長足進展。從中亞、俄羅斯到波羅的海是“絲綢之路經濟帶”的三條主線之一,芬蘭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芬蘭一直積極響應我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希望進一步加強與中國的經濟合作,包括雙向貿易、投資、旅游等。芬蘭在森工造紙業、節能環保技術、信息技術及高端機械制造業等領域擁有眾多優勢,其清潔能源、資源處理等優勢產業都能夠在中國的廣大市場中贏得一席之地。中國已成為芬蘭最重要的貿易伙伴之一,中芬在多項領域已達成合作協議。

一、中國-芬蘭國際經濟關系發展歷程回顧

芬蘭于1917年12月獨立,1950年10月28日與中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1977年兩國就簽訂了《中芬海運協定》,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后,中芬雙邊關系日漸活躍。1988年,時任芬蘭總統毛諾•科伊維斯托訪華,成為首位訪華的芬蘭國家元首,隨后芬蘭對中國出口有所增長。20世紀90年代以后,時任國家主席訪問芬蘭,中芬經貿關系進入快速發展階段。中國加入WTO前,芬蘭在對華貿易中長期處在順差地位。2001年,中國“入世”后,與芬蘭的經貿關系取得了重大進展,之后中國長期處于順差地位。2002年起,中芬兩國的貿易往來再次迎來發展的黃金時期,使得中國成為芬蘭在亞洲最大的貿易伙伴。2004年,兩國重新簽署了《中芬投資保護協定》;2005年,兩國又簽署了《中芬經濟、工業和科學技術合作協定》。全球化帶來的“中國現象”促進了芬蘭的知識經濟,使得芬蘭的出口結構出現變化,兩國的進出口都快速增長。2008年金融危機后雙方貿易額下降,近年來雙方貿易額在波動中增長。2017年4月4日,中國國家主席首次訪問芬蘭,雙方共同宣布建立中芬面向未來的新型合作伙伴關系,雙方同意加強經濟發展規劃對接,探討在“一帶一路”框架內開展合作,共同促進亞歐大陸互聯互通,推進中芬生態園共建工作。

二、中國-芬蘭雙邊國際投資比較

查看全文

新能源汽車充電樁投資前景分析

摘要:分析建筑施工企業首次涉足“充電樁”領域投資前景分析過程,闡述政策、市場、基礎設施等發展基礎,并論述變壓力為動力,以純電動渣土車為突破口,建立發展重型新能源汽車充換電基礎設施產業的動力與信心,推動企業示范項目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

關鍵詞:充電樁;投資前景;分析過程;投資決策;新能源汽車

1引言

2020年11月2日,國家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和《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2.0》中明確提到,將基礎設施建設列為未來產業發展中的六大重點任務之一。政府大力度的扶持和推進,激發了眾多企業對基礎設施的投資期待。在查閱現有的文獻中,大部分文獻集中在小型汽車充電樁的投資研究方面,對新能源重卡(本文以純電動渣土車為主)充電基礎設施投資的研究甚少,尤其是建筑施工企業投資充電基礎設施的文獻幾乎無法查閱。本文研究對象為廣深地區純電動渣土車充電基礎設施的前期投資策劃分析過程,梳理了近幾年我國純電動渣土車和充電基礎設施的優惠政策、市場規模、發展現狀和趨勢,在此基礎上分析了純電動渣土車與充電基礎設施的關系、企業投資面臨問題與因素以及施工企業利用自身優勢“跨行業”發展的切入點,多角度、多方面論證了建筑施工企業進入充電基礎設施市場的可行性。

2新能源汽車主要政策、規模、現狀與關系

2.1主要政策

查看全文

機械行業投資前景探究論文

海通證券研究所大機械小組認為,不同細分行業其來年前景也不一樣。海通機械小組對大機械行業幾大重點子行業具體作了如下投資評級和研判(見表1)。

●工程機械:行業繼續低谷徘徊

2004年前9個月整個工程機械行業實現產品銷售收入4981296萬元,利潤總額278975萬元,應收賬款1251417萬元,分別同比增長13.95%、-10.77%和22.62%。需求下降,產品價格下調,原材料價格上漲,應收賬款大幅增長造成壞賬準備增加。這些因素的出現說明工程機械行業的景氣低谷已經出現。

加息等重大事件推遲了行業的復蘇,同時預示著2005年國家將執行中性偏緊的宏觀政策,我們預測下一個拐點將至少推遲到2005年底。

2004年工程機械上市公司業績整體可望保持5-8%的增長,而2005年回落幅度可能達到15%以上,回調的風險快速顯現。預計主營工程起重機、商品混凝土機械和叉車等機種的優勢企業的業績較好。

中國工程機械市場已成為全球最具發展活力的市場,預計到2010年和2020年的年均增長率分別為17.17%和10.31%,遠遠高于全球工程機械市場的平均增長率。維持行業未來一年的“中性”投資評級,對上市公司的投資策略為:精選個股,波段式操作。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