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思潮范文10篇

時間:2024-03-11 21:13:5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社會思潮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社會思潮

史學思潮社會思潮和社會變革論文

研究近代以來的中國史學發展史,可以發現這樣一個重要的現象,即有生命力的、對中國史學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的史學思潮,往往是和社會歷史發展中居主導地位的社會思潮有著緊密的聯系,史學思潮是社會思潮的重要組成部分。史學發展不能脫離社會的現實發展。歷史研究若想永葆其青春和活力,不能不關注現實生活。“”結束后,中國社會發展和歷史學發展,都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在這個新的歷史時期,探討史學思潮和社會思潮的內在聯系,以及這種聯系在社會變革中的作用,對清醒地認識和把握當代中國的歷史科學無疑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一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封建社會發展處在劇變的前夜。中國封建主義史學,同樣孕育著一場革命性的變革。無論是社會的巨變,還是史學的變革,從本質上說,都是中國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是時代的呼喚。1840年鴉片戰爭后,中國開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掠奪和政府的腐敗無能,使中華民族面臨著“亡國滅種”的實際危險。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特別是八國聯軍的入侵,表明帝國主義列強加緊瓜分中國的步伐,使中華民族危機空前加劇,處于更加危險的境地。“救亡圖存”、“求強求富”,徹底改變中國任人宰割的悲慘命運,成為當時先進知識分子的理想和追求。然而,封建主義的思想和文化已無法解決中國社會發展提出的這個尖銳的問題。為了實現“救亡圖存”這個歷史性的任務,一些先進的知識分子,開始向西方學習,尋求救國的真理。

魏源(1794—1857),湖南邵陽人,《海國圖志》的作者,近代中國著名愛國思想家之一,明確提出向西方學習的第一人。他激烈批判封建文化,鼓吹變法圖強,重振國威以洗刷鴉片戰爭失敗的國恥。魏源的思想核心是“悉夷”、“師夷”和“制夷”,如果說“悉夷”、“師夷”是手段,那么,“制夷”則是目的,即“師夷長技以制夷”。他還以俄國彼得大帝為例來闡述“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俄羅斯擺脫韃靼蒙古人的統治,建立了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后,“始抗衡歐羅巴洲各國”,俄國“人猶雄悍,未諳西洋技藝”。到彼得大帝時,他“聰明奇杰,離其國都,微行游于巖士達覽等處船廠、火器局,講習工藝,旋國傳授,所造火器、戰艦,反優于他國,加以訓兵練陣,紀律精嚴。迨至近日,底利尼王攻取波蘭國十部落,又擊敗佛蘭西國王十三萬之眾,其興勃然,遂為歐羅巴最雄大國”。[①]應該指出的是,魏源所說的“悉夷”和“師夷”,并非僅指工藝、科技等先進的科學技術,也包括西方的思想文化,所以他在《海國圖志》論述自己變法圖強的思想時,涉及的內容十分廣泛。在這部被稱作是“簡明世界史”的著作中,包括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歷史、地理、宗教、文化、教育,以至風土民情等等。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進一步加深,內憂外患進一步促進了近代中華民族的覺醒。1898年,嚴復所譯赫胥黎《天演進化論》一書出版,該書系統闡釋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原理,使中國思想界深受震動。此后,不少歐美和日本學者的社會進化論著作,陸續譯成中文出版,如馬君五譯《斯賓塞社會學原理》(1903年)、趙蘭生譯《斯賓塞干涉論》(1903年)、吳建常從日文轉譯美國吉丁斯著《社會學提綱》(即《社會學原理》)、章太炎譯岸本能武太的《社會學》(1902年)、麥仲華譯有賀長雄的《社會進化論》,以及歐陽鈞譯遠藤隆吉《社會學》(1911年)等。進化論日益深入人心,使中國民氣為之一變,成為廣大愛國知識分子思想解放、變法圖強的新的思想武器。

進化論作為對社會政治經濟生活產生重大影響的社會思潮,同樣猛烈地沖擊著中國封建史學的基礎,進化論和進化歷史觀成為當時新的史學思潮的理論基礎,它的出現向“天不變,道亦不變”等封建傳統思想,以及“一治一亂”等封建史觀提出了強有力的挑戰。20世紀初,梁啟超以進化論、進化史觀為理論基礎,發起了“為史界辟一新天地”的“史界革命”,揭開了中國近代史學發展的序幕。他認為“史界革命”的意義遠超出學術本身,而關系到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史學是社會的折射,中國史學的陳腐和落后,是中國社會發展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史界革命不起,則吾國遂不可救”,不能立于世界之林。

梁啟超對封建循環史觀和進化史觀作了明確的區分,認為循環是“進化有一定之時期,及期則周而復始”,而“進化者,往而不返者也,進而無極者也,凡學問之屬于此類者謂之歷史學”。[②]在此認識基礎上,他多次闡釋其歷史進化思想和進化史觀,他說:“數千年之歷史,進化之歷史,數萬里之世界,進化之世界也”,而且“天下進化之理,無有窮也,進一級更有一級”。[③]因此,他強調歷史學的性質是“敘述數千年來各種種族盛衰興亡之跡”,而歷史學的精神則是“敘述數千年來各種種族盛衰興亡之故”。[④]

查看全文

國家社會及文化思潮研究論文

外界對蘇聯社會的印象通常是鋪天蓋地的標語、領袖的畫像和雕塑、大小會議上的慷慨激昂的發言等等,并且認為這就是蘇聯社會的本質。他們據此得出結論:蘇聯社會是由一個固定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意識形態主導的,而且從1917年11月7日以來就是這樣。

然而,事實遠非如此。十月革命后的頭二十年,盡管大部分傳統馬克思主義的術語還在使用,蘇聯政權也依然自封為馬列主義者,但是,伴隨著經濟和政治的變化,蘇聯的社會思潮和意識形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原來的社會主義目標被拋棄,政權的實際目的,僅僅在于維持它的穩定和權威,在于建立一個民族國家。為了給剛穩定的秩序以及它所需的社會政策辯護,也為了給已落空的革命希望一個說法,斯大林政權對意識形態進行了一次徹底的修正。

1929年以前

俄國革命并非從剛生下來的第一天起就是一個板著臉孔的馬列主義老太太。事實上直到1929年,蘇聯知識界還保持著相當的活力與自由。許多舊文人還能夠繼續他們的工作。知識界跟外部世界的聯系還保留著。蘇聯的藝術和科學總體上跟世界的其他地方齊駕并驅。現代主義也跟國外一樣,活躍在俄國的舞臺上。在社會科學方面,黨的信條盡管占據主導地位卻并不僵化。在社會政策方面黨繼續宣揚革命理想,盡管在實踐上調子已經降低了。黨對俄國的文化落后性有了更敏銳的認識。

同時,在政治和經濟方面的官僚主義在不斷滋長。列寧在1922年就批評國家機構跟沙俄官僚機構沒什么兩樣,只不過涂了一層蘇維埃油彩。工人反對派受到批判,工人們對工廠的控制早在1921年就受到了責難,收入不平等現象在發展。人們努力保持革命理想,實行了以下一些措施:進步的教育,男女平等,反宗教運動,以及黨的“最高定額”,即為黨員所規定的最高收的限制等。

1929至1932年

查看全文

社會及文化思潮研究論文

外界對蘇聯社會的印象通常是鋪天蓋地的標語、領袖的畫像和雕塑、大小會議上的慷慨激昂的發言等等,并且認為這就是蘇聯社會的本質。他們據此得出結論:蘇聯社會是由一個固定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意識形態主導的,而且從1917年11月7日以來就是這樣。

然而,事實遠非如此。十月革命后的頭二十年,盡管大部分傳統馬克思主義的術語還在使用,蘇聯政權也依然自封為馬列主義者,但是,伴隨著經濟和政治的變化,蘇聯的社會思潮和意識形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原來的社會主義目標被拋棄,政權的實際目的,僅僅在于維持它的穩定和權威,在于建立一個民族國家。為了給剛穩定的秩序以及它所需的社會政策辯護,也為了給已落空的革命希望一個說法,斯大林政權對意識形態進行了一次徹底的修正。

1929年以前

俄國革命并非從剛生下來的第一天起就是一個板著臉孔的馬列主義老太太。事實上直到1929年,蘇聯知識界還保持著相當的活力與自由。許多舊文人還能夠繼續他們的工作。知識界跟外部世界的聯系還保留著。蘇聯的藝術和科學總體上跟世界的其他地方齊駕并驅。現代主義也跟國外一樣,活躍在俄國的舞臺上。在社會科學方面,黨的信條盡管占據主導地位卻并不僵化。在社會政策方面黨繼續宣揚革命理想,盡管在實踐上調子已經降低了。黨對俄國的文化落后性有了更敏銳的認識。

同時,在政治和經濟方面的官僚主義在不斷滋長。列寧在1922年就批評國家機構跟沙俄官僚機構沒什么兩樣,只不過涂了一層蘇維埃油彩。工人反對派受到批判,工人們對工廠的控制早在1921年就受到了責難,收入不平等現象在發展。人們努力保持革命理想,實行了以下一些措施:進步的教育,男女平等,反宗教運動,以及黨的“最高定額”,即為黨員所規定的最高收的限制等。

1929至1932年

查看全文

社會思潮和社會變革探究論文

研究近代以來的中國史學發展史,可以發現這樣一個重要的現象,即有生命力的、對中國史學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的史學思潮,往往是和社會歷史發展中居主導地位的社會思潮有著緊密的聯系,史學思潮是社會思潮的重要組成部分。史學發展不能脫離社會的現實發展。歷史研究若想永葆其青春和活力,不能不關注現實生活。“”結束后,中國社會發展和歷史學發展,都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在這個新的歷史時期,探討史學思潮和社會思潮的內在聯系,以及這種聯系在社會變革中的作用,對清醒地認識和把握當代中國的歷史科學無疑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一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封建社會發展處在劇變的前夜。中國封建主義史學,同樣孕育著一場革命性的變革。無論是社會的巨變,還是史學的變革,從本質上說,都是中國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是時代的呼喚。1840年鴉片戰爭后,中國開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掠奪和政府的腐敗無能,使中華民族面臨著“亡國滅種”的實際危險。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特別是八國聯軍的入侵,表明帝國主義列強加緊瓜分中國的步伐,使中華民族危機空前加劇,處于更加危險的境地。“救亡圖存”、“求強求富”,徹底改變中國任人宰割的悲慘命運,成為當時先進知識分子的理想和追求。然而,封建主義的思想和文化已無法解決中國社會發展提出的這個尖銳的問題。為了實現“救亡圖存”這個歷史性的任務,一些先進的知識分子,開始向西方學習,尋求救國的真理。

魏源(1794—1857),湖南邵陽人,《海國圖志》的作者,近代中國著名愛國思想家之一,明確提出向西方學習的第一人。他激烈批判封建文化,鼓吹變法圖強,重振國威以洗刷鴉片戰爭失敗的國恥。魏源的思想核心是“悉夷”、“師夷”和“制夷”,如果說“悉夷”、“師夷”是手段,那么,“制夷”則是目的,即“師夷長技以制夷”。他還以俄國彼得大帝為例來闡述“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俄羅斯擺脫韃靼蒙古人的統治,建立了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后,“始抗衡歐羅巴洲各國”,俄國“人猶雄悍,未諳西洋技藝”。到彼得大帝時,他“聰明奇杰,離其國都,微行游于巖士達覽等處船廠、火器局,講習工藝,旋國傳授,所造火器、戰艦,反優于他國,加以訓兵練陣,紀律精嚴。迨至近日,底利尼王攻取波蘭國十部落,又擊敗佛蘭西國王十三萬之眾,其興勃然,遂為歐羅巴最雄大國”。[①]應該指出的是,魏源所說的“悉夷”和“師夷”,并非僅指工藝、科技等先進的科學技術,也包括西方的思想文化,所以他在《海國圖志》論述自己變法圖強的思想時,涉及的內容十分廣泛。在這部被稱作是“簡明世界史”的著作中,包括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歷史、地理、宗教、文化、教育,以至風土民情等等。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進一步加深,內憂外患進一步促進了近代中華民族的覺醒。1898年,嚴復所譯赫胥黎《天演進化論》一書出版,該書系統闡釋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原理,使中國思想界深受震動。此后,不少歐美和日本學者的社會進化論著作,陸續譯成中文出版,如馬君五譯《斯賓塞社會學原理》(1903年)、趙蘭生譯《斯賓塞干涉論》(1903年)、吳建常從日文轉譯美國吉丁斯著《社會學提綱》(即《社會學原理》)、章太炎譯岸本能武太的《社會學》(1902年)、麥仲華譯有賀長雄的《社會進化論》,以及歐陽鈞譯遠藤隆吉《社會學》(1911年)等。進化論日益深入人心,使中國民氣為之一變,成為廣大愛國知識分子思想解放、變法圖強的新的思想武器。

進化論作為對社會政治經濟生活產生重大影響的社會思潮,同樣猛烈地沖擊著中國封建史學的基礎,進化論和進化歷史觀成為當時新的史學思潮的理論基礎,它的出現向“天不變,道亦不變”等封建傳統思想,以及“一治一亂”等封建史觀提出了強有力的挑戰。20世紀初,梁啟超以進化論、進化史觀為理論基礎,發起了“為史界辟一新天地”的“史界革命”,揭開了中國近代史學發展的序幕。他認為“史界革命”的意義遠超出學術本身,而關系到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史學是社會的折射,中國史學的陳腐和落后,是中國社會發展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史界革命不起,則吾國遂不可救”,不能立于世界之林。

梁啟超對封建循環史觀和進化史觀作了明確的區分,認為循環是“進化有一定之時期,及期則周而復始”,而“進化者,往而不返者也,進而無極者也,凡學問之屬于此類者謂之歷史學”。[②]在此認識基礎上,他多次闡釋其歷史進化思想和進化史觀,他說:“數千年之歷史,進化之歷史,數萬里之世界,進化之世界也”,而且“天下進化之理,無有窮也,進一級更有一級”。[③]因此,他強調歷史學的性質是“敘述數千年來各種種族盛衰興亡之跡”,而歷史學的精神則是“敘述數千年來各種種族盛衰興亡之故”。[④]

查看全文

國內生態社會主義思潮研討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對西方生態社會主義思潮的主要思想進行解釋性、綜合性、評述性分析;本土化研究,尋找生態社會主義與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的契合點,即啟示研究;簡短評論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生態社會主義思潮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西方社會出現的當代社會主義流派之一、國內學者有關西方生態社會主義思潮的著述數量比較多、對馬克思主義中生態學思想的論證、對西方生態社會主義思潮的基本思想和立場的闡釋、在解釋為主的思路之下對生態社會理論新意旨的探索、對生態社會主義與科學社會主義的關系的論述、西方生態社會主義思潮對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啟示研究、生態社會主義是一種復雜的政治、文化現象等,具體請詳見。

【摘要】生態社會主義思潮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西方社會出現的當代社會主義流派之一。近些年來國內學者對生態社會主義思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兩個層面:一是對西方生態社會主義思潮進行解釋性、綜合性、評述性分析,即理論探討與論評;二是本土化研究,尋找生態社會主義與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的契合點,即啟示研究。本文通過對這些研究成果的初步梳理和總結,就如何開展相關問題的深入研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生態社會主義生態馬克思主義啟示

生態社會主義思潮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西方社會出現的當代社會主義流派之一。“指的是主要來源于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當代馬克思主義者、社會主義理論家與活動分子依據生態環境問題政治意義日漸突出的事實逐漸形成的、在社會主義視角下對生態環境問題的政治理論分析與實踐應對”。郇慶治認為廣義的生態社會主義研究可以劃分為三個密切關聯的組成部分:生態馬克思主義理論、生態社會主義(狹義)理論和“紅綠”政治運動理論。近些年來國內學者對生態社會主義思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兩個層面:一是對西方生態社會主義思潮進行解釋性、綜合性、評述性分析,即理論探討與論評;二是本土化研究,尋找生態社會主義與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的契合點,即啟示研究。本文的目的是對我國生態社會主義思潮研究的主要內容與基本特點作初步疏理總結,并就如何開展相關問題的深入研究提出自己的看法。

1對西方生態社會主義思潮的主要思想進行解釋性、綜合性、評述性分析

國內學者有關西方生態社會主義思潮的著述數量比較多,比如,1995—2004年間被人大復印資料《社會主義研究》等轉載的國內主要期刊上發表的關于西方生態社會主義的論文達122篇。其主體基本上是對西方生態社會主義思潮進行解釋性、綜合性、評述性分析的文章。目前,國內學者的論述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

查看全文

干部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指出:“建設和諧文化,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建設和諧文化的根本。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構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尊重差異,包容多樣,最大限度地形成社會思想共識。”這一論述明確指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和重要意義,并且鮮明地提出了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的要求。本文試圍繞如何貫徹這一要求作些探討。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析義

價值體系是指與經濟基礎相聯系的特定思想形式的總和,它由經濟地位和利益決定,標志著人們的歷史選擇性。在價值體系中,有核心價值體系和非核心價值體系之分。核心價值體系在意識形態中處于中心地位,它掌控社會的精神狀況,主宰人們的精神生活。一般而言,一個社會所倡導的基本的世界觀、人生觀、利益觀就是核心價值體系。非核心價值體系則是處于價值體系的邊緣、易于變化的價值體系,比如審美觀、婚姻觀、消費觀等。在一個特定的社會中,核心價值體系的內容必須統一,而非核心價值體系的內容就不必統一,甚至可以相互矛盾地存在著。

核心價值體系是意識形態的基本品質,不同社會的核心價值體系給意識形態涂上了不同的色彩。我們判斷一種意識形態先進與否,主要是以其倡導的核心價值體系為標準。核心價值體系比意識形態更加直白,更加通俗,與老百姓的生活聯系更加緊密。核心價值體系一旦形成,它就站在意識形態的前面,主導著人們的精神生活,并且在社會的各種制度中反映出來,在社會生活中發揮作用。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對于建設和諧文化、鞏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具有重要意義。只有核心價值體系清晰健康,這個社會在精神上、文化上才有較大的共融性和一致性,人們的思想觀念彼此才有參照系,社會生活規范、職業規范、道德規范才能為廣大社會成員所遵循。觀念統一才能使意志整合。社會失范始于亂制,社會失衡始于分利不均。只有打造合理的核心價值體系,才能有效地化解思想矛盾,在精神生活中營造和諧的氛圍,進而推動各方面的利益關系趨于協調。沒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引領和主導,構建和諧社會、建設和諧文化就會因失去遵循的原則而迷失方向。

二、為什么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

社會思想從來就不是一成不變的。經濟基礎的發展變化,最終必然會使社會思想不可避免地發生變化。在社會思想多樣化的今天,只有發揮核心價值體系的作用,才能積極引導社會思想發展的方向,有效疏導公眾情緒,弘揚社會正氣,為改革發展穩定營造良好的思想氛圍。

查看全文

資本主義社會文化思潮研究論文

一大眾文化

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的重大景觀之一是大眾文化思潮的興起和流行。所謂大眾文化是同傳統意義上的精英文化(亦即知識分子文化)相區別的,精英文化和大眾文化是當代資本主義文化的兩大潮流,二者既相互沖突又相互融合。但是,當代的大眾文化的勢力越來越大,影響越來越廣,甚至有壓倒精英文化的趨勢。

由于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現代傳播工具迅速普及,電視已進入每一個家庭,而網絡的興起更使得各種信息能得到更迅速更普遍的傳播。這就使得普通大眾有可能享受到原來只有少數的社會精英才能享受到的文化產品。另一方面,由于科學技術水平的進步,勞動工作的自動化程度大大提高,而工作時間卻大大縮短,人們有了大量的閑暇時間去享受各種各樣的文化產品。

大眾文化的出現,使文化不再僅僅是知識精英所獨占的領域,而且也改變了傳統文化那種突出的意識形態性質的宣傳教育的職能,從而不再使文化成為遠離市場、遠離經濟的曲高和寡的高雅領域。大眾文化甚至還導致了文化工業的出現,使文化成為經濟領域的一種產業,產生了前所未有的文化工業,文化走上了商品化、產業化的道路。人類能夠象制造工業產品那樣,規模化地生產出大眾所需求的各種各樣的文化產品,各種流行音樂、卡通片、電視連續劇充斥市場,供普通大眾消費。資本家通過制造銷售高技術的文化產品,從大眾的文化消費中取得可觀的利潤,文化與資本密切地聯系在一起,構成了文化的資本化。

大眾文化是一種流行文化。大眾文化迎合人們的趣味和愛好,成為人們追逐的對象,因為眾多人的追逐、相互模仿形成一時的風尚,成為時髦。流行文化是同商業性聯系在一起的,出于追求利潤的動力,文化制造商們為了迎合大眾的趣味和愛好,不斷迅速地制造出大眾所歡迎的文化商品,推動著某種時尚的流行,從而形成了某種流行文化。流行音樂就是流行文化的典型表現。一般地說來流行音樂能夠抓住大眾尤其是年青人的情緒,引起他們的共鳴,而又通過現代先進的傳媒而迅速傳播,從而成為了流行文化,就象當代西方社會普遍流行的爵士樂、搖滾樂、迪斯科那樣。

大眾文化的另一景觀是追星文化。流行文化對大眾,尤其對青年具有極大的吸引力,人們對某種時尚會形成一種瘋狂的崇拜、追逐,從而產生了一批批的歌星、舞星、影星。追星文化的形成帶有濃厚的商業主義的色彩,明星是大眾文化的產物,也是商業炒作的結果,他們往往因為商業的需要而被制造出來。沒有商業包裝、沒有傳媒的炒作,就沒有明星。明星本身就是知名度,明星就是金錢,能夠帶來巨大的商業利潤,因此明星才會不斷地被制造出來。在當代西方大眾文化的每一個領域中都不能沒有明星,從好萊塢的電影到百老匯的歌劇,從流行音樂到通俗小說,從電視傳媒到各種各樣的雜志刊物,到處都是明星的風采,明星是大眾關注的焦點。在大眾中形成狂熱的追星族、發燒友,從衣著到舉動,模仿明星的一舉一動,從而使大眾文化成為由明星和追星組成的浪漫的世界。

查看全文

社會思潮對高校生思政教育負面影響

一、社會思潮對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產生的負面影響分析

社會思潮是一把雙刃劍,每一種社會思潮都是一種價值觀,是社會價值取向的多樣化。當前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和社會主義事業正處于低潮,在國際上出現了否定社會主義的思潮。加上同時,在國際舞臺上一直存在著一種否定馬克思主義的思潮,這些有害的思潮存在會造成大學生的思想觀念紊亂,使之產生信仰危機。沖擊著我們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效果還加重了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困難和任務。同時社會思潮也是大學生形成亞群體的一個原因。這對學校的管理也會造成不利影響,增加學校一些不安全的因素。在高等學校發生的個別刑事案件中,大多會與這種亞群體所組成的小團體、小幫派有關。這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對大學生行為和思想的控制力在減弱。當前,大學生面對現實,有太多的困惑和無奈,如果再受不良社會思潮的影響,容易造成價值扭曲,感到前途渺茫,導致靈魂迷失。同時,錯誤的社會思潮有時會導致人非理性和錯誤的行為,不良的社會思潮會導致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失效。

二、引導大學生積極應對社會思潮的對策

社會思潮對大學生的負面影響,程度有大小,影響方式有多種多樣,影響的性質各不相同,針對這一系列的負面的影響,我們積極的采取以下措施應對:

1.客觀認識各種社會思潮的來源和實質,提高對各種社會思潮批判引導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社會思潮作為涉及范圍和領域十分廣泛的思想文化現象,我們需要進行深入研究,客觀理性對待各種社會思潮的本質及危害性的基礎上,對其進行客觀分析和評價,客觀認識各種社會思潮的來源和實質。從調查的情況來看,盡管各種各樣的社會思潮雖然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出現的領域也不完全相同,但最后直接指向主要側重于思想政治領域,對我國主導社會意識形態產生著某種程度的干擾、消解和抵消作用,因此,應客觀認識社會思潮對大學生思想觀念的消極影響,提高對各種社會思潮批判引導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

2.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水平據相關的調查表明,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各種社會思潮之間存在著明顯的負相關關系。從大學生對各種社會思潮的知曉度與影響度和認同度的關系來看,對各種社會思潮的知曉度的提高并沒有必然導致影響度和認同度的降低,大學生對各種社會思潮的知曉度與受影響度和認同度均呈現出正相關關系,說明大學生受到各種錯誤思想的影響和牽制,這在一定程度反映高校學生思想政治理論素質的缺乏。因而通過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有助于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各種社會思潮的實質和危害,提高識別各種社會思潮實質和危害的鑒別水平。

查看全文

高校生受虛無主義思想影響綜述

近年來,思潮成為對高校和社會影響較大的社會思潮之一,它以“理性思考”、“重新評價”為名,否定近代以來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性,直接質疑中國近代以來的歷史選擇和發展道路,解構社會主義的歷史發展與現實成就,給人們的思想造成一定的混亂。大學生由于涉世未深,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尚未完全定型,受其影響較大,并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大學生在思想意識、價值取向等方面的混亂,甚至滋生出種種非理性的政治行為,成為社會的不安定、不和諧潛在因素。應當看到,大學生受思潮的影響是多種社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我們要從結構性角度來分析這些因素。

一、社會轉型期人們思想意識的復雜化是大學生產生受思潮影響的宏觀背景

隨著改革的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確立和發展,社會利益關系呈現多樣化,人們的思想意識發生了復雜而深刻的變化。社會變遷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種種問題,如貧富差距的急劇拉大,一些國企的轉制、倒閉,大量工人下崗,社會弱勢群體不斷產生;腐敗現象呈高發態勢,許多腐敗分子往往都是黨內和社會上有一定影響力的領導干部,“兩面人”形象令人唾棄,等等。這些社會問題的產生給大學生們帶來廣泛而又深刻的影響。

(一)家庭周邊部分人對主流價值觀的信仰淡化,大學生所處的環境發生變化

一些大學生的父母原來都是國有企業的職工,受過傳統教育,在他們看來,國有企業的破產不僅僅是自己失業的問題,更是原先信仰的破滅。這種認識使得他們對國家的主流價值失去了熱情與驅動力。人們開始更加關注物質利益,重現實輕理想、重物質輕精神,或商海沉浮而迷信金錢萬能,或屢遭挫折而對社會心懷不滿。他們的這種精神狀態對當代大學生思想多多少少產生著影響。

(二)以往社會思想意識領域單一化局面不復存在

查看全文

消費主義思潮對學生消費觀念的影響

【內容摘要】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信息時代的來臨,消費主義思潮已經逐漸影響了高職院校學生的生活方式和消費觀念,部分高職院校學生出現了消費主義傾向。本文以調查問卷的方式調查高職院校學生的消費現狀和消費觀念,分析出消費主義思潮對高職院校學生產生影響的原因,分別為高職院校學生自身的特殊心理、社會環境的影響、學校與家庭教育的不足和新媒體的渲染與誤導。通過社會、學校、家庭以及新媒體四個途徑總結消費主義思潮的應對措施,引領高職院校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

【關鍵詞】消費主義思潮;高職院校;消費行為

近幾年來,經濟的不斷發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消費主義思潮不斷地滲透進人們的生活,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消費觀念。隨著互聯網時代的來臨和飛速發展,網絡已經逐漸成為人們生活中的必需品,尤其是以智能手機為代表的移動終端設備的普及以及各種便捷的消費和支付的手機應用的出現,更是使消費主義思潮的影響變得更加迅速與廣泛,身處于這種背景下的當代高職院校學生必定也會受到影響。當代高職院校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消費群體,他們尚未建立一個獨立的消費觀念與消費方式,抵御消費主義思潮的能力和社會環境影響的能力較弱,更容易受到影響而形成不良的消費觀。消費主義思潮已經開始對高職院校學生的消費觀念產生了不利的影響,因此本文以高職院校學生為研究對象,通過調查問卷和訪談的形式收集探求消費主義思潮對高職院校學生消費行為的影響,分析其原因,并探討相應的應對方法,為高職院校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方式和消費觀念。

一、高職院校學生的消費現狀

為調查消費主義思潮對高職院校學生樹立正確消費觀念的影響,針對大一大二的學生進行調查,共發放了972份調查問卷,三年制高職院校的大三學生要進行校外的頂崗實習,因此大三學生不在隨機調查的范圍內,其中大一的有效調查問卷511份,占總數的52.57%,大二的有效調查問卷461份,占總數的47.43%。現根據兩個年級學生的調查問卷調研數據對高職院校學生的消費現狀進行統計分析。(一)消費水平。根據調查問卷顯示,高職院校學生中來自農村、縣城和城市的比例分別為78.91%、10.49%和10.6%,整體家庭月收入較低,在1000以下的占16.67%,1000~3000的占41.77%,3000~5000的占26.23%,5000以上的占15.33%。將在校期間平均月消費分為低于1000、1000~1500和1500以上三個檔次,所占比例分別為19.16%、34.05%和6.79%。由此看出,高職院校學生整體家庭收入相對較低,整體消費適度,只有極少部分高職院校學生消費過高。(二)消費結構。通過調查高職院校學生在基本飲食、購置生活用品、形象方面、學習方面、消費娛樂等幾個方面,調查高職院校學生的消費結構。基本飲食方面,消費在500元以下的占36.73%,消費在500~800之間的占43.83%,消費在800元以上的占19.55%;購置生活用品方面,消費在100元以下的占41.46%,在100~200之間的占42.59%,在200元以上占15.94%;形象方面包括化妝品及衣物方面的花費,每個月形象消費在0~200區間占71.91%,在200~500元區間占20.88%,在500~800元之間占4.22%,在800~1000元之間占1.34%,在1000元以上占1.65%;學習方面,每個月學習消費在0~200元之間占95.88%,在200以上的占4.12%;消費娛樂方面,200元以下占62.65%,在200~500元區間占34.88%,在500~800元占1.65%,在800元以上占0.82%。因此通過消費結構的數據顯示,把基本食品消費在800元以上認為消費較高,占比19.55%;把學習消費、形象消費、休閑娛樂消費、購置生活用品消費在200元以上稱之為消費較高或不合理消費,分別占比4.12%、28.09%、37.35%、15.94%。統計后,綜合這五組數據的平均值為21.01%。由此,可以初步認為,高職院校學生群體中有21.01%的人在消費主義思潮影響下消費不合理或出現消費主義傾向。(三)消費方式。一是調查問卷的數據顯示,通過電視購物的學生占1.65%,通過實體店購物占9.05%,通過電話購物的占0.93,通過網絡購物占88.37%,說明網購已經成了高職院校學生主要的消費方式。二是調查了在消費購物日,例如“雙十一”、“京東618”等,高職院校學生是否會消費,發現有66.87%的人表示會購物,有33.13%的人表示不會。通過在評價周圍同學的消費方式時,認為有17.9%的同學經常消費,花費大,認為有31.48%的同學偶爾消費,有47.53%的人認為周圍同學消費合理,認為3.09%的同學消費節儉。可見,大多數的高職院校學生會受到互聯網影響自己的消費行為。在進行消費時有10.49%的學生認為朋友和同學的意見十分重要,64.71%的人認為朋友和同學的建議一般重要,認為不太重要的占15.84%,8.95%的學生認為不重要,因此朋友和同學的建議在高職院校學生的消費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影響。在調查外出就餐時是否存在過度消費時,有4.32%的經常出現過度消費,有51.44%的學生偶爾發生過度消費的情況,只有44.24%的同學從不進行過度消費。三是通過調查顯示有71.5%超過半數以上的學生使用過花唄、京東白條等分期支付軟件,其中有14.51%的學生會經常使用,這樣很容易引起過度消費,從而導致信貸危機。(四)消費觀念。調查數據顯示,有75.72%的學生贊成無論何時都應該崇尚勤儉節約,反對奢侈浪費,但分析結果顯示,有49.38%的學生認為周邊的同學存在浪費現象,并且在消費的時候,有51.95%的人會制定計劃,還有48.05%的人并不會制定計劃。在想要消費卻沒有足夠的金錢時,有11.73%選擇向父母要,有1.75%選擇向同學借錢,63.37%的同學會通過攢錢后購買,使用信用卡、花唄等分期支付的方式的占23.15%。在進行消費之后,有4.42%的學生會出現后悔的情況,消費過后偶爾會后悔的占68.42%,只有27.16%的學生在消費過后不會后悔。因此,雖然高職院校學生認同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但消費行為和消費觀念與之并不一致。綜上所述,雖然在高職院校學生群體中適度消費占主流,但在消費主義思潮的影響下,消費中也存在消費主義傾向。

二、高職院校學生受消費主義思潮影響的原因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