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救助范文10篇
時間:2024-03-11 19:09:0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社會救助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社會救助城鄉意見
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各旗縣人民政府,自治區各委、辦、廳、局,各大企業、事業單位:
為了切實保障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權益,維護社會的穩定,促進我區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現就推進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建設提出如下意見。
一、推進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建設的基本內涵
(一)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是建設小康社會的一項重要目標。十六屆三中全會對建立健全適合我國國情的社會保障體系、社會救助制度提出了明確意見。十六屆四中全會做出了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總體要求。推進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建設是實現城鄉統籌發展、社會進步的重要內容,是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的迫切需要,也是密切黨和政府與人民群眾聯系、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措施。社會救助是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廣大群眾尤其是困難群眾的切身利益密切相關。進一步加強社會救助工作,加快建立和完善社會救助體系,是踐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維護和發展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實際行動和具體體現。
(二)城鄉社會救助是指公民因各種原因導致無法維持基本生活或遇有緊急、突發困難時,由政府按照法定的程序給予資金、物資、法律上的援助或服務,以保障其基本生活及合法權益的行政管理活動。(三)城鄉社會救助體系,是指由國家為保障城鄉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中遇到的特殊困難而建立的一系列制度以及為保障這些制度的實施而形成的管理體制、運行機制、組織網絡、物質技術條件等要素有機結合而成的整體。
(四)各級政府要提高認識,把推進城鄉社會救助體系作為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實際行動,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以對黨和人民事業高度負責的態度,統籌規劃,全面推進,強化措施,不斷提高我區城鄉社會救助能力和工作水平。
城鄉社會救助調研報告
現狀
一、城市低保制度全面實施。*縣自1998年開展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以來,始終堅持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陽光操作,動態管理,基本實現了應保盡保目標。幾年來,全縣先后有167160人次得到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救助,共發放低保資金5400余萬元。目前,全縣城市低保對象在冊6142戶16354人,累計月人均補差105元,占全縣非農業人口9.4%,其中下崗失業人員8178人,占51%;離退休困難職工72人,占0.4%;“三無”對象164人,占1.1%;特殊困難居民7931人,占47.5%。同時,通過年審和動態管理,全縣累計取消低保對象1673戶5126人。這項制度的建立,把“三無對象”、下崗失業人員和臨時性生活困難人員等城市生活困難群眾全部納入了低保,為社會穩定和居民生活提供了最后一道“安全網”。
二、農村低保制度有效實施。2006年10月,*縣采取“先行試點、逐步擴面、全面推開”的辦法,先后在云臺、白衣、元山、駟馬、坦溪、涵水、江口鎮等七個鄉鎮進行了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試點工作。按照“三榜公示”程序,確定農村低保對象15200人,并從當年7月1日起開始實施救助,其保障標準為每人每月50元,實行差額補助,月人均補差為15元。2007年以來,根據縣政府《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實施意見》,按照“小范圍、低標準、重建制”的原則,將全縣農村年人均家庭純收入低于600元的困難對象均納入了救助保障范圍,尤其是將因災、因病、因殘等自然原因造成特困的農村居民、重點困難優撫對象、精減退職老職工、在國家或集體基礎設施建設中因公致殘人員,以及喪失勞動能力的老、幼、殘人員中不符合“五保”供養條件而又缺乏自食其力能力和生活來源的農村居民納入救助范圍。實行“分類救助、差額補助、動態管理、應保盡保”。截止目前,全縣納入農村低保救助對象15746戶33564人,累計月人均補差30元。
三、社會救助工作穩步發展。一是建立了災情監控和救災探視制度,全面掌握了城鄉困難群眾生活動態,及時撥付救災資金,妥善安排了災民生活,有效地解決災區“三缺戶”的基本生活困難,實現了“四有三不”的救災工作目標。二是全縣建成社會愛心慈善超市2個,社會救助站1個,光榮院1所,陵園管理所1個,基本上形成了“四級管理、三級接收”的經常性社會救助工作網絡,在扶貧濟困送溫暖和抗震救災捐助活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三是按照民生工程要求,全縣已建成鄉鎮中心敬老院8所,今年擬新改建駟馬、響灘、望京3所鄉鎮中心敬老院,目前已完成規劃立項等前期準備工作。同時,選址在西城新區管委會,擬新建4200平方米的社會福利中心和1500平方米的救災物資儲備倉庫,目前已完成規劃立項和前期資金籌措350萬元。
四、城鄉醫療救助全面覆蓋。根據縣政府制定的《貧困農民醫療救助試行辦法》和《城鎮醫療救助制度試行辦法》,縣民政局堅持本人申請、村社審核、鄉鎮審查、縣局審批的程序,實行三榜公示,陽光操作,按500—2500元的不同標準,實施分類救助、重點救助、大病救助,彌補了農村新型合作醫療的不足。2008年全縣實施農村醫療救助人平救助達到80.3元,城鎮達到83元。
五、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工作實施良好。2003年8月,自國務院《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和民政部《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實施細則》實施以來,我縣及時轉換工作角色、積極轉變工作方式,由原來強制性的收容遣送轉為關愛性救助管理,突出自愿受助,六年多來,縣救助站共接待4300余名申請救助人員,對符合救助條件的760余名求助對象實施了救助。
城鄉社會救助意見
為了認真落實中央關于建立健全適合我國國情的社會保障制度和社會救助體系的要求,切實保障城鄉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現就推進全省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建設,提出以下意見:
一、總體思路和基本原則
總體思路是:以各項社會救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為重點,以救助體制和機制創新為動力,以服務網絡和信息化建設為手段,單項突破,系統完善,點上突破,面上擴展,大力推進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建設,力爭到2010年末,在全省基本建立以最低生活保障和災民救助制度為基礎,以醫療、就學、住房和法律援助等專項救助為輔助,以優惠政策相配套,以社會互助為補充的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全面提高救助工作整體水平。
建立城鄉社會救助體系要堅持以下原則:一是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社會救助是各級政府的一項重要職責,在強化政府救助的同時,要調動社會各方面的力量積極參與,支持社會救助體系建設。二是依法救助、規范管理。要推進制度創新,完善和整合各項政策,規范救助工作程序。三是量力而行,穩步推進。根據財力狀況,分輕重緩急,有步驟分階段組織實施。既考慮長遠的城鄉一體化,又根據目前城鄉不同的經濟條件和困難群眾急需解決的問題,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四是突出重點、分類施保。在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的基礎上,著力解決就醫、子女上學、住房等特殊困難。
二、主要任務
(一)完善城市低保制度。認真貫徹落實省政府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和規范城市低保工作的意見》(甘政辦發〔20**〕99號),進一步完善政策法規,創新工作機制,加強規范管理。規范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范圍,把下崗失業人員家庭作為保障重點,同時,做好農墾、森工等特殊困難行業和企業困難職工家庭的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要科學調整救助標準,根據物價上漲指數、最低工資標準,實事求是地調整保障標準,針對不同對象制定相應的補差標準,既保障低保對象的基本生活,又要與當地的財政承受能力相適應,同時還要調動有勞動能力的低保對象自主創業的積極性。要強化動態管理,切實做到低保對象有進有出,補差標準有升有降。要加大地方投入力度,加強監督檢查,確保低保金按月足額發放。要加快全省最低生活保障信息系統建設步伐,努力實現最低生活保障和其他社會救助工作的規范化、信息化管理。
社會救助建設講話
省政府召開這次會議,主要是貫徹落實全國城鄉特殊困難群眾社會救助工作會議精神,回顧總結兩年多來我省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特別是新型社會救助體系建設的成績,剖析問題,深化研究,抓好部署,努力推動大社保體系的進一步建立和完善。長期以來,民政部對我省社會救助工作一直給予大力支持和幫助。李學舉部長此次專程來杭州出席會議,并將作重要講話。我代表省委、省政府表示熱烈的歡迎,并對民政部特別是學舉部長多年來對浙江工作的關心和指導表示衷心的感謝!剛才,加元同志已就深化新型社會救助體系建設工作作了部署,講得很明確,也很系統,我都同意。下面,我就社會救助乃至整個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進行再動員、再深化、再推動,主要講四句話。
一、成績顯著,值得總結
本屆省政府成立之初,就把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擺在突出重要的位置。20****年8月,省政府召開全省社會保障工作會議,提出了“一個率先”、“一個加快”的目標,即率先建立比較完善的城鎮社會保險體系,加快構建覆蓋城鄉的新型社會救助體系,開始全面啟動包括就業、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相互銜接、相互促進的大社保體系建設。這次會議,標志著我省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兩年多來,各級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高度重視、因地制宜,既大膽探索,又循序漸進,都開展了卓有成
效的工作。盡管還有許多不完善的地方,但應該說,我們已經基本建立了具有浙江特色、符合浙江實際的大社保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特別是去年紹興會議以來,各地和有關部門進一步抓落實、促深化、求創新,就業、社會保險和社會救助等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效。
(一)就業總量穩步增長,就業局勢持續穩定。這兩年來,我們認真研究制定并實施各項積極的就業政策,圍繞城鎮困難群體再就業、被征地農民就業、大中專畢業生就業三個重點,建立完善促進就業的長效機制,全面推進就業服務制度化、專業化、社會化,尤其是大力實施“千萬農村勞動力培訓”工程,加快推進統籌城鄉就業試點,有效形成了城鄉就業良性互動的局面。預計今年末全省城鄉就業人員將達3050萬人,其中城鎮就業人員將近900萬人。20****年、20****年和今年全省新增城鎮就業崗位分別達53.4萬個、61.6萬個和65萬個,幫助城鎮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分別達33萬人、36萬人和34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分別控制在4
2%、4.1%和4.0%。在國家加強宏觀調控的形勢下,保持這樣的低失業率來之不易。兩年來,各地共完成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116萬人,轉移農村勞動力60多萬人。就業形勢的穩定,為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穩定創造了有利條件。
城鄉社會救助匯報
黨的十七召開以后,我省各級民政部門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和黨中央、國務院解決民生問題的有關政策,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和組織領導下,緊緊圍繞改善民生這一重大課題,深入調查研究,使改善民生的各項措施得到了進一步完善;針對困難群眾生活面臨的現實困難,提請省政府提高了困難群眾的生活保障標準;積極開展民生工作督查考評,確保各項民生工作在基層落實。通過這些工作,以實際行動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重大決策,使黨和國家涉及民政方面的各項民生工作能夠在全省得到認真落實。
一、深入開展民生工作調研,著力解決民生工作上存在的突出問題
為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提出的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的各項要求,11月上、中旬,省委、省政府組織省委、省政府有關部門共同組成調研組,分別深入全省11個市和30多個縣,對與人民群眾密切相關的社會保障、勞動就業、子女入學、醫療衛生、交通出行、人畜飲水、資源環境、安全生產和社會治安等民生問題進行了專題調研,民政部門積極參加了調研活動。在近半個月的民生工作調研中,通過聽取情況匯報,深入實地調查和走訪廣大群眾,努力做到聽實話,摸實情,進一步了解和掌握了我省民生方面存在的突出的問題。11月下旬,省委、省政府及時將調研綜合的民生問題向有關部門進行了反饋,要求各部門提出解決的具體措施和辦法。省民政廳根據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對調研組反饋的涉及民政工作方面存在的城鄉社會救助、救災、退役士兵安置、優撫和福利事業單位建設、救助站建設、社區建設等六類13個突出問題,組織廳機關各有關處室進行了逐項分析研究,向省委、省政府提出了解決的辦法和建議,制定了民政部門抓落實的具體措施和安排。省委、省政府對民政部門提出的意見和建議非常重視,正在加緊研究落實的具體意見和辦法。在省委剛剛出臺的《山西省構建和諧社會主要工作及指標考評方案》(試行)中,已把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建設、村務公開等方面的工作納入了考評指標體系,作為對市縣兩級構建和諧社會考評的重要內容。
二、努力提高城鄉社會救助標準,著力解決困難群眾生活上面臨的實際困難
今年11月份下旬,我廳針對全省城鄉群眾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現況和城鄉低保群眾基本生活面臨的實際困難,通過認真分析研究和科學論證,及時向省政府提出了提高城市低保、農村低保和五保供養三項保障標準的建議,不到五天時間,11月27日省政府就召開第114次常務會議研究通過,而且提高標準的時間還從我們建議的2008年1月1日提前到2007年11月1日。為了確保提高標準的目標能夠得到全面落實,我們已向省政府提出建議,將這三項事關民生的惠民措施列入省政府2008年為群眾辦實事的重要內容,作為對各級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年度工作目標責任考核的重要指標。
1、90萬城市低保對象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和月補差標準提高10元。截止10月底,全省有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對象40.5萬戶、88.7萬人。今年8月份以來,為降低豬肉等副食品價格和液化氣價格上漲對城市低保家庭造成的影響,根據國家和我省的有關政策,從8月起到明年1月,每人每月增加15元肉食補貼,從10月起再增發3個月每人每月10元的肉食臨時補貼,從11月份起按每戶12元增發2個月的液化氣臨時補貼。考慮到這些補貼措施的臨時性以及明年物價上漲因素對城市低保家庭基本生活的影響。省政府決定從2007年11月起將符合條件的90萬城市低保對象的最低生活月保障標準和人均月補差標準提高10元,所需資金按照省、市、縣4:3:3比例負擔。
關于城鄉社會救助意見
為建立健全對困難群眾的長效幫扶機制,保障城鄉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結合我省實際,現就建立健全城鄉社會救助體系提出如下意見。
一、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建立健全城鄉社會救助體系的指導思想是: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精神,按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和農村特困群眾社會救助制度為基礎,以醫療、教育、住房等專項救助為輔助,以其他救助、救濟和社會幫扶為補充,逐步在全省建立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覆蓋城鄉的社會救助體系。在組織實施工作中,要堅持以下基本原則:
一是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建立健全城鄉社會救助體系是政府的重要職責,也是一項涉及全社會的系統工程。各級政府和各有關部門要切實加強組織領導、落實責任,確保必要的資金投入,扎實推進各項社會救助制度建設。要積極動員全社會力量,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參與和支持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建設。
二是制度配套、形式有別。建立目標明確、形式有別、層次分明的社會救助體系框架,與整個社會保障體系相銜接,著眼于社會救助的穩定性和長效性,使各類救助對象都能及時得到相應的社會救助。要從實際情況出發,允許在不同地區、不同時期、不同群體中實行不同的社會救助標準。
三是法規健全、管理規范。要加快制定和完善社會救助的各項政策法規,使社會救助工作逐步走上規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軌道。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確保各項制度落實和工作到位,確保各種救助對象得到應有的救助。要加強鄉鎮、街道及城鎮社區和農村的基層社會救助組織網絡建設,不斷提高社會救助管理和服務水平。
社會救助政策依據調研報告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社會救助工作政策依據和現狀;當前社會救助工作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完善社會救助體系建設的對策和建議進行講述。其中,主要包括:社會救助是指政府為幫助維持基本生活有困難或遭遇臨時突發事情,造成生活困難的城、鄉家庭和個人,給予必要的經濟援助和物質幫助,以確保其能維持基本的正常生活、城市低保、農村低保、大病醫療救助、臨時救助和其他救助、加強和做好社會救助工作,事關長遠,事關社會的穩定、完善社會救助工作的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搞好社會救助體系各項制度間的銜接配套、簡化程序,方便救助對象、整合政策資源、建立切實有效的協調機制、以中央轉移支付資金為主導,加大地方社會保障資金的投入力度、重視基礎建設,配強工作隊伍、加大宣傳工作力度,營造良好社會氛圍等,具體材料請詳見:
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深刻闡述了關注民生,建立完整的社會保障體系的大政方略。在我州全面實施三州戰略,推進綠色繁榮的進程中,作為社會保障和社會救助體系中重要職能部門之一的民政部門,關注民生,全力做好新形勢下社會救助工作更應全力應對,認真研究和探索現階段乃至今后稍長一段時期內社會保障和社會救助工作的發展趨勢,為整合各種社會保障和社會救助資源,不斷完善救助體系作一些積極的有益的探索。
一、社會救助工作政策依據和現狀
(一)政策依據
社會救助是指政府為幫助維持基本生活有困難或遭遇臨時突發事情,造成生活困難的城、鄉家庭和個人,給予必要的經濟援助和物質幫助,以確保其能維持基本的正常生活。現階段社會救助方式也更加靈活多樣,具有較強的人性化特點;社會救助種類呈現多樣化,基本能夠滿足各種救助對象的需要;救助標準逐漸提高,能夠解決救助對象的基本生活困難。
1、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救助工作依據《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條例》、《**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實施辦法》,各縣市結合各自情況,制定具體實施細則,全力保障城市貧困對象的基本生活,實現應保盡保目標。
市委社會救助情況調研報告
推進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建設,是改善民生、保障民生、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必由之路,是民政工作的重中之重。根據市委[2010]1號文件精神,近日,我們對我市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建設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總體上感覺我市社會救助體系正日臻完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需要進一步做好相關工作,努力構建長效社會救助機制。
一、我市社會救助體系建設的發展現狀
近年來,我市社會救助體系建設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下,經過有關部門的共同努力,取得了較快發展,基本形成了以城鄉最低生活保障為基礎,專項救助相配套,慈善救助、社會扶助為補充的綜合性、多層次的覆蓋城鄉、協調發展的新型社會救助體系,有力地保障了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促進了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主要表現在:
(一)城市低保工作規范運行。在建立了低保公示制、入戶走訪調查、設立舉報電話和舉報箱制度的基礎上,2006年,制定了低保工作民主評議、聽證和責任追究制度,印發了《市城鎮低保對象現場評議核查審批辦法》和《市行業評估標準》,規范了低保審批程序。同時,加大對低保工作的投入力度。籌資12萬元,為14個鄉鎮(街)、12個城市社區購買了低保工作專用電腦,配齊了低保專干,實現了省、市、鄉鎮(街)、社區四級聯網。2006年以來,城市低保補助標準由月人均86元提高到180元,累計保障21600人次,發放低保資金12360萬元。全市現有城市低保對象6858戶、15085人,實現了目標管理下的應保盡保。
(二)農村低保制度日趨完善。加強農村低保信息化建設,完成了全市農村低保網絡數據庫錄入工作,實現了全省聯網。在各鄉鎮、街道和村委會普遍設置了農村低保服務指南公示板、農村低保辦理流程公示板和農村低保永久公示板,提高了農村低保工作的透明度和規范化管理水平。制定印發了《市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按季發放工作方案》,調整提高了農村低保補助標準,由2006年的年人均240元提高到880元,并全部實行農村低保金社會化發放。全市現有農村低保對象對象4443戶、8264人,占全市農村總人口的5.6%。從2006年開始,累計發放農村低保金和生活補貼2709萬元。
(三)災害救助工作扎實有效。健全了救災減災工作分級負責體制,修訂完善了救災應急預案,建立了災害信息員隊伍,形成了方便城市居民捐助的社會捐贈接收工作網絡。結合抗擊汶川大地震活動,加大減災防災宣傳力度,提高了抗災救災的綜合協調和應急能力。2006年以來,累計下撥救災救濟資金824萬元,發放《災民救助卡》2.6萬張,幫助169戶災民建房472間,制作衣被1.1萬件(條)、帳篷70頂。按照省政府的要求,圓滿完成了農村泥草房改造任務。
社會救助社區化之路探索
摘要:社會救助的“社區化”管理是發展趨勢。本文以煙臺市上夼西路社區為個案,初步探究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政策建議,力求為社會救助“社區化”之路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社會救助“社區化”;社區就業;新型分類救助;資源整合;“一站式”服務
社會救助制度作為現代社會保障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保障社會弱勢群體基本生活、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再生產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社區作為現代社會的地域、生產與生活單位,是社會救助制度有效實施的載體。特別是隨著現代社會救助的主體逐步由政府向多元化社會主體過渡,社區更是起到了“緩沖帶”與“執行平臺”的作用。
一、相關概念界定
(一)社會救助
所謂社會救助,是依據法律規定,政府和社會對因自然災害或其他原因而無法維持最低生活水平的無收入和低收入的個人或家庭給予幫助,滿足其生存需要的制度。結合對上夼西路社區的實地調研,筆者將本文的社會救助界定為:對弱勢群體的政策性救濟與幫助,它包括物質方面的救濟、政策性幫扶和精神性撫慰。具體分為以下三種:經常性救助,也即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臨時性救助,即針對于突發疾病、災禍、災難,生活陷入困境的家庭的救濟;特殊群體救助,即針對于各種特殊對象的救助與幫扶,如失業人員、空巢老人、貧困學生等。現實中三種救濟形式覆蓋的群體有所交叉。
社會救助工作調研報告
近年來,**縣的社會救助工作開展得卓有成效,為全縣的救助對象做了許多實實在在的工作,對扶貧濟困、緩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起到了積極作用。近日,為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更好地保障**縣人民群眾的基本生活,由縣人武部匯同縣民政局一道對全縣的社會救助工作進行了專題調研。
一、救助現狀
(一)民政、教育、財政、勞動保障、衛生、農林水、城建、環保、國土、司法、工商、稅務、規劃、宣傳等部門和工會、婦聯、共青團、殘聯等團體相互配合,團結協作,逐一明確職責,落實責任,基本建成了以城鄉社會救助領導小組和鄉鎮、村(居)委會為依托的管理平臺,形成了齊抓共菅,整體聯動的工作合力。縣人民政府出臺了《**縣城鄉貧困群眾醫療救助實施辦法》、《**縣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辦法》、《**縣農村低保實施方案》、《**縣農村低保實施細則》、《農村低保核查辦法》、《農村低保指導人數分配表》、《農村低保核查表》等,有效地保障了**縣社會救助工作的施行。
(二)救援能力進一步增強。全縣制定出臺了《**縣自然災害應急預案》,規范細化了報災查災救災、災情評估、應急保障、安置轉移、生活保障、災后重建等工作,建立了排險防災、轉移安置、查災核災、資金籌措、物資動員、災后重建等六大機制,先后對清江水布埡庫區景陽段、花坪鄉黃木埡滑坡險情等進行了成功救助,確保了災民“有飯吃、有衣穿、有水喝、有房住、有醫療”。
(三)救助范圍逐步增大。**縣先后建立了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鄉醫療救助制度、農村五保供養制度、臨時救助制度,建立健全了自然災害應急救助機制、慈善捐贈辦法等。各項社會救助制度執行情況良好,社會救助效果明顯:農村低保對象9135戶18673人,其中孤兒219戶234人,占全縣農業人口的4%,月人均補助47元,較好地保障了農村特困群眾的基本生活權益。今年州民政局給**縣增加農村低保對象指標8763人,從7月1日起農村低保對象將達到27200人,保障比例占全縣農業人口的5.9%;城市低保對象4229戶7405人;農村五保老人1361人(其中,集中供養五保對象1177人,分散供養五保對象184人);40%救濟對象53人;城鎮定救對象28人;一般救濟對象11人;其他救濟對象5人。
(四)慈善捐贈氛圍濃厚。5.12四川汶川地震后,全縣人民踴躍向災區捐款捐物,縣慈善協會共接受捐款355.9萬元、大米150斤、衣物3150件、消毒藥品一件。**縣還將僅有的113頂帳篷在最短的時間內連夜送往武漢,由省民政廳統一送到四川災區。2月28日,全縣在船兒島廣場舉行了“抗冰雪、送溫暖”捐贈活動,共接收捐贈款68萬元。今年5月12日,**縣又開展了“慈善一日捐”活動和5.12賑災彩票義賣活動,共募集資金12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