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范文10篇

時間:2024-03-08 09:46:2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人民幣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人民幣

人民幣匯改意義

經國務院批準,自2005年7月21日起,中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央行匯率此次調整,最重要的是人民幣匯率機制發生了改變。從單一的盯住美元,到參考一籃子主要貨幣。這是一項重要舉措,意味著人民幣向自由浮動邁出了歷史性的第一步,對中國經濟抵御風險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幫助,靈活的匯率制度提高了貨幣政策的有效性。

一、人民幣匯改的歷史背景

中國經濟近幾年高速的發展與世界經濟的相對萎靡形成鮮明對比,以美國、日本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對于中國廉價的加工制造產品表現出了強烈的不滿,他們認為正是由于“中國制造”的低價格才造成了這些國家的持續貿易順差,因此他們提出人民幣應該升值。隨著中國貿易順差的繼續擴大,這種來自于國際方面的升值壓力越來越大。

同時,中國人民銀行為了保持人民幣匯率的穩定,在持續的雙順差條件下,不得不買入外匯,投放人民幣。這不僅對我國的基礎貨幣投放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也對人民幣的匯率形成機制產生了扭曲。同時受國際上對人民幣升值預期的影響,大量的熱錢通過各種渠道涌入中國,對我國的金融穩定造成了威脅。所以,人民幣匯率改革勢在必行。

二、人民幣匯改的主要原因

一方面,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將為中國爭取更好的國際環境,人民幣適當的升值有利于減少國際社會對人民幣升值的壓力,減少國際社會對人民幣升值的預期,穩定我國的金融環境。另一方面,人民幣的匯率改革有利于提高我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減少外匯占款對于基礎貨幣投放的影響,央行可以更多的使用貨幣政策調節我國的宏觀經濟,是國民經濟更加健康穩定的運行。

查看全文

人民幣貶值原因與影響

摘要:從2014年開始,我國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下跌趨勢明顯,而人民幣貶值的原因較為復雜,是由政治,經濟博弈等眾多因素決定的,其中,央行的主動干預和國外金融機構的影響不容忽視。同時,人民幣貶值帶來了巨大的影響。本文將從不同的角度對人民幣貶值的原因與影響進行分析,希望對人民幣的研究提供有用的視角。

關鍵詞:人民幣貶值;貶值預期;央行

1人民幣匯率現狀分析

1.1我國現行的人民幣匯率制度

我國央行從2005年開始進行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通過調整貨幣籃子中各類貨幣所占得權重進而調節人民幣匯率的走勢變化。我國注重經濟的實際發展狀況,以國內外市場供求為基礎,與貨幣匯率籃子有機結合,嚴格控制人民幣幣值在一定的范圍內波動。我國人民幣匯率制度在經歷了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更加重視人民幣市場供求變化的影響。在2010至2014年的時間里,我國先后對人民幣匯率制度進行了數次調整,增大人民幣匯率的波動區間,使人民幣匯率制度逐漸向市場化方向靠攏,加強匯率制度的動態管理[1]。

1.2人民幣匯率近期貶值

查看全文

人民幣地位變化及原因探析

摘要: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和對外經貿往來的進一步擴大,人民幣已越過國界,在我國周邊國家和地區廣泛流通。在此背景下,我國應順應形勢發展,在進一步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完善監管體系的基礎上,穩步推進人民幣地位的變化,提升人民幣的國際威望。

關鍵詞:人民幣國際化原因分析

近些年來,我國的經濟保持著高速增長的強勁勢頭。中國經濟的騰飛,為人民幣國際地位的變化提供了基礎,人民幣國際地位的變化將會加速推動中國經濟走向世界,并對中國經濟的整體貢獻不可估量。因此,許多經濟學家對世界多元化的政治經濟背景下的未來世界貨幣格局做出的大膽預測中,人民幣越來越被各方所看好,并成為構成未來世界貨幣體系的熱門“幣材”。面對歷史和現實的挑戰,人民幣地位變化的問題研究是國際金融學的最新前沿。本文試圖就人民幣的地位變化與原因做簡要分析。

一、人民幣地位的變化

人民幣地位的變化是一個長期的戰略問題。人民幣作為支付和結算貨幣已被許多國家所接受,事實上,人民幣在東南亞的許多國家或地區已經成為硬通貨。從近幾年人民幣在周邊國家流通情況及使用范圍來看:人民幣國際化的地位逐步增強。

(一)從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韓國等國家人民幣的流通使用來看:我國每年都有大批旅游者到這些國家觀光旅游,因而在這些國家可以用人民幣購買商品的購物店越來越多,可以用人民幣兌換本國貨幣的兌換店和銀行也開始出現。據調查,在韓國比較知名的購物商場、酒店、賓館等每日都公布人民幣與本地貨幣、本地貨幣與美元的比價。人民幣同本地貨幣和美元一樣,可以用于支付和結算。在韓國幾乎所有的商業銀行都辦理人民幣與韓幣、人民幣與美元的兌換業務,也可以隨時用人民幣兌換歐元、日元、英鎊等所有的硬通貨。尤其在去年12月29日,中國銀聯宣布,從2005年1月10日起正式開通"銀聯卡"在韓國、泰國、新加坡的受理業務。使持卡人在韓國、泰國和新加坡可以使用"銀聯卡"進行購物消費、也可以在這些國家的取款機上支取一定限額的本國貨幣。從2005年12月開始又在德國、法國、西班牙、比利時、和盧森堡五國率先開通了中國銀聯卡ATM受理業務。這一切,都表明人民幣的國際地位進一步提高。

查看全文

人民幣對中韓貿易的影響

摘要:在當前人民幣逐步實現國際化的背景下,中韓雙邊的貿易發展規模不斷擴大,相應的貨幣合作也隨之增加,有效提高了中韓兩國的貿易依存度。促進人民幣國際化推動中韓貿易更好的發展應加深雙邊貿易合作,建立人民幣離岸市場;優化對外貿易結構;深化金融體系改革,促進雙邊貿易發展。

關鍵詞:人民幣;國際化;中韓貿易

人民幣國際化主要指的是人民幣在國際化的范圍內行使計價、結算和儲備貨幣功能的一個過程,這也是人民幣逐漸從中國的主權貨幣發展成為主要國際貨幣的過程。這個過程不僅是自然形成與政府導向的結合,而且也是整個國際力量博弈的過程,更是中國軟實力增強的過程。通常一個國家的貨幣國際化的常見標準主要包括:該國貨幣在世界外匯儲備的比重;該國貨幣在國際結算貨幣中的比重;該國貨幣在國際債券計價貨幣中的比重和該國貨幣在外匯市場交易貨幣的比重等。通常在當前“一超多元”的國際貨幣格局之下,人民幣想要真正改變整個國際市場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對美元、歐元的使用慣性和路徑的依賴,不斷強化網絡效應,這樣才能夠更好的將中國經濟和貿易地位相匹配的貨幣地位凸顯出來。[1]

一、中韓雙邊貿易的發展狀況

通過對2018年商務部和中國海關的統計數據進行分析,韓國是中國十大貿易伙伴之一,而中國又是韓國的第一大貿易伙伴,這兩個經濟體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是密不可分的關系。其中,韓國出口排名前三位的國家主要有中國、美國和越南。2018年,韓國在中國的出口額則達到了1621.6億美元,且增長的幅度為14.1%,基本上占據了韓國總出口額的26.8%;韓國進口排名前三名的國家主要有中國、美國和日本。韓國在2018年則從中國進口了1064.8億美元,這樣中國的進口增長率為8.8%,主要占據了韓國進口總額的19.9%。通常韓國的貿易逆差主要來源于日本、德國和中東的產油國家,而貿易順差則主要是來源于中國、中國香港和越南。但2018年,對中國的順差額則達到了556.8億美元。這兩個國家在發展貿易的過程中主要是因為各個要素的稟賦不盡相同,而韓國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相關產業都比較完善,且主要出口的零部件具有較強的競爭力。同時,資金充足,所以需要有較大的市場。中國的勞動力資源非常豐富,所以在基礎設施建設的過程中具有較強的競爭力。因此,韓國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主要出口的是一些豐裕要素資本的產品,而中國則主要出口的是密集型的豐裕要素勞動力的產品。中韓兩國是在1992年正式建立大使級外交關系,讓兩個國家從此結束了長期互不承認和相互隔絕的歷史。[2]中韓兩國家在政治經貿方面的往來不斷加深,貿易規模發展不斷擴大。中國在2001年加入WTO,進行關稅下調,并逐步將進口限額和進口審批等限制性的措施取消,讓中韓經濟貿易更加的深化。

二、人民幣國際化對中韓雙邊貿易的具體影響

查看全文

淺析人民幣兌換成熟

一、人民幣可兌換的涵義

貨幣兌換分三個層次:一是不可兌換,二是國際收支經常項目下可兌換,三是完全可兌換,即在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下均可以自由兌換。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對貨幣可兌換進行了界定,將經常項目下可兌換確定為最低層次的可兌換。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第八條款中規定了經常項目下可兌換的具體要求,歸納起來是:第一,各成員國(或地區)未經基金組織同意,不可對國際經常往來的付款和資金轉移施加限定;第二,不準實行歧視性貨幣措施和多種匯率措施;第三,任何一個成員均有義務贖回其他成員國持有的經常項目下本國貨幣的結存,即兌換外國持有的本國貨幣。資本項目下的可兌換要求取消對短期金融資本、直接投資和證券投資引起的外匯收支的各種兌換限制,使資本能夠自由出入境。在具體實踐中,某些國際儲備貨幣在國際化進程中依然對資本項目下的兌換實施一些必要的限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資本項目下可兌換沒有給予嚴格界定。

我國外匯體制改革的最終目標是實現人民幣自由兌換。1996年人民幣已實現了國際收支經常項目下的可兌換,然而我國的國際貿易、投資規模迅速增長,我國金融市場的發展,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及加強區域經濟合作等,都從客觀上要求人民幣早日實現資本項目下可兌換。

二、人民幣實現資本項目下可兌換的條件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貨幣及匯兌事務部的專家經過大量實證研究得出,貨幣實現自由兌換需要三個基本條件:一是合適的本國貨幣的外幣價值,也即合適的匯率水平。合適的匯率水平要與外部平衡相一致,這對于避免同國際儲備持續下降或貨幣貶值條件下繼續維護可兌換是十分必要的。二是合適的國際儲備水平。合適的國際儲備水平對于解決影響國際收支的各種干擾十分必要,外匯儲備的存量應當相對一國的國際貿易而言具有相當的規模,從而能夠吸收國際收支所面臨的各種暫時性沖擊。三是穩健的宏觀經濟政策。穩健的宏觀經濟政策,包括排除各種過分的貨幣擴張、導致通貨膨脹過高的赤字預算和貨幣及信貸政策與實現可兌換和穩定匯率所不一致的方面。如果一個國家的通貨膨脹率大大超過其貿易伙伴,它就無法在拒絕采用貨幣貶值或對進口和支付進行嚴格管制的情況下維持其國際收支的均衡狀態。

除上述三個條件外,有效的市場環境對于通過實現可兌換以充分發揮更為有效地配置資源的各項益處是十分必要的。有效的市場環境是指產品和要素市場充分靈活,從而國內的成本價格結構可對經濟條件的變化做出調整,并能夠反映出現行國際市場上的相對價格,而且各經濟單位也都有積極性和能力對市場價格做出反應。

查看全文

淺析人民幣升值主要利益

目前贊成人民幣適度升值的國內學者經常提到的人民幣升值帶來利益是:第一,人民幣升值可以降低中國企業進口的成本;第二,人民幣升值可以改善中國的貿易條件;第三,人民幣升值有利于中國企業的跨國投資活動。這些利益的實現往往取決于一些前提條件,需要深入地進行分析。中國在變革匯率制度時,需要權衡的利弊當中的“利”應當是可以實現的現實利益,而不能只是根據虛無的利益對匯率制度進行盲動的改革。

一.人民幣升值可以節約國內進口商的成本?

人民幣升值可以節約進口商的成本是顯而易見的。國內生產商和進口商一般是以人民幣核算成本,在人民幣升值之后,用于購買同樣數量的外匯的人民幣成本降低了,即節約了成本。

需要指出的是,第一,人民幣升值對國際商品的美元價格不會產生明顯的影響。即使人民幣升值一倍,國際石油的價格并不會降低一半,而美國或者日本的一輛汽車也不會隨著人民幣升值一倍而便宜一半,比如從10萬美元降低到5萬美元。因為國際商品多數是以美元標價的,而人民幣不是國際貨幣,不能對外直接進行支付。人民幣升值并不會使進口商品的國際市場價格下跌。對于國際市場而言,人民幣升值還僅僅是我國內部的事情。第二,人民幣目前不是可自由兌換的貨幣,并且在外匯管理方面實行結售匯制度,各種進口和出口都要通過國家指定的有外匯業務的銀行進行。在人民幣升值的情況下,進口商進行同樣的商品所支付的人民幣金額降低了,但是對外支付的外匯金額(如美元)在人民幣升值前后是沒有變化的。其實際效果是企業或者進口商節約了成本,而國家并沒有節約外匯。

舉個例子來說,我國在2004年石油和鋼材的進口額分別為339億美元和208億美元,如果在2005年繼續保持2004年石油和鋼材的進口規模,即547億美元,如果人民幣升值10%,即從8.27升值到7.443,此時購買547億美元外匯需要4071.321億元人民幣,而原來需要4523.69億元人民幣,節約成本452.369億元人民幣,以升值前的匯率計算節約了54.7億美元。對進口商來說,452.369億元人民幣是切切實實節約下來的資金,而對國家來說,切切實實地付出了547億美元的外匯,收進的是4071.321億元人民幣,而547億美元是國家以前以4523.69億元人民幣的成本結匯得到的(這里不考慮結售匯的匯率差),從這個角度說,人民幣升值并沒有帶來國家外匯儲備的節約,以人民幣衡量,企業節約了成本,而國家遭受了損失。所以說,在人民幣升值的情況下,中國的外匯儲備無論政府、企業或者個人持有,都會遭受以人民幣衡量的損失。

此外,一國貨幣升值不能只計算進口的好處,也必須考慮出口的情況。本幣升值使出口商陷入兩難境地。一方面,要保持出口商品的國際競爭力,就需要保持以外幣標價不變,即同樣一條褲子原來在美國賣30美元,在人民幣升值之后仍然賣30美元才能保持原來的競爭力,但這樣做會使出口商結匯之后的人民幣收入下降,降低該商品生產商的利潤,如果人民幣升值幅度過大,這樣做可能使國內出口商陷入虧損狀態而被淘汰出局。無奈之下,一部分出口商只能提高商品在國外以外幣標價的價格,比如把上述的褲子提高到35美元,這樣才能保持換回的人民幣收入不變,但這樣做無疑會削弱中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甚至會使部分產品的價格高于其他國家(如印度、越南)的同類產品的價格。所以提高價格保持人民幣收入不變就是問題的另一個方面。

查看全文

人民幣在貨幣錨效應研究

摘要:21世紀伊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China-ASEANFreeTradeArea)(簡稱CAFTA)成立,成為世界三大自貿區之一。作為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國家里綜合國力最強的中國,人民幣有成為CAFTA區域內貨幣錨的潛在優勢。本文就世界經濟危機前后人民幣實際匯率波動對中國-東盟自由區內各國匯率變動影響,分析得出亞洲地區區域化進程的為人民幣成為CAFTA區域貨幣錨發展提供隱形機遇,人民幣成為自貿區內首當其沖的基礎貨幣有先天優勢及市場必然。

關鍵詞:人民幣匯率;CAFTA;經濟區域化;貨幣錨

經濟全球化和金融一體化的進程,區域內的貿易及金融等的多方位合作不斷加深,多種形式的一體化組織也在相繼地建立并穩固發展,北美自由貿易區、歐盟、東盟等區域合作模式迅速得以發展,雖然該區域未形成區域性貨幣,但具有自身的貨幣合作模式,美元獨占鰲頭成為該區域貨幣錨。1993年歐盟成立,1999年歐元形成,其流通也日漸成為對抗美元的貨幣勢力。亞洲經濟的推動進程中,日元在漫長而曲折的道路上取得不錯成績,但并未形成亞洲乃至東亞的區域性代表貨幣。三大經濟區并未出現三大區域性貨幣代表,因此,東盟長期以來也是以美元為事實貨幣錨,美元在亞洲的地位不可動搖。國際性貨幣的形成以及區域性貨幣通貨等諸多問題為當今世界性焦點性難題。隨著中國在國際舞臺上地位的不斷攀升,世界舞臺關注人民幣區域化發展潛能及未來走向,中國乃至國外學者開始研究人民幣成為區域貨幣錨的發展必然性。CAFTA的成立及近10年的發展,為人民幣形成CAFTA區域貨幣錨構建良好基石。

一、競爭性均衡模型分析人民幣匯率波動效應

“最優貨幣區理論”在CAFTA區域內,對各國間開展匯率合作具有積極的指導作用。但是,由于東盟地區的特殊性,成員國基本上為發展中國家,該理論不能直接作用于東盟地區。以競爭性均衡作為假設,假設各東盟各經濟體間存在競爭關系,為削弱通過惡性貶值獲得既得經濟利益,各國間通過匯率合作,穩定本國貨幣幣值。由于人民幣在東盟各國間存在不對稱的經濟地位,將其作為CAFTA區域基于競爭性均衡為假設前提的貨幣錨來進行匯率合作研究。假設以三個國家為中心建立外圍模型,分別用A國、B國、C國表示。以此分析CAFTA各國間依賴如何互相影響三國的經濟結構。有3個假設前提:1.三國分別生產專門的某種貿易品,本國投入自行生產;2.A國代表東盟中心國家,B國、C國代表東盟非中心國家,即外圍國家;3.三國間匯率固定不變。用Obstfeld和Rogoff提出的人模型做出三國效用函數模型:Ui=LogC-i12K(Yi)2,x=A,B,C(1-1)公式1-1表示:用Ui代表i國效用;用Ci代表i國消費量;用Yi代表i國實際產出;二次方乘數項代表其與經濟活動相關聯的勞動量。公式1-1代表i國效用,即總消費效用減去由于工作閑暇損失所需效用。公式1-1表明,i國產出越多,則所需投入勞動時間越長,則失去的閑暇效用損失越大。再建立模型假設前提:1.假設B國、C國僅與中心國家A國交易,沒有和其他國家發生貿易關系;2.三國收支平衡,也即總產出與總消費平衡;3.保持三國消費品間的交換貨幣均衡。建立消費量、產出模型,再推導出貨幣市場以及貿易均衡。如下:MA=PAAPAA+PABCAB+PACCACMB=PBBCBB+PBACBAMC=PCCPCC+PCACCA(1-2)PBACBA=EBPABCABPCACCA=ECPACCAC公式1-2的含義:消費指數中:上表表示消費國,下標表示消費品出口國,例如:CAC表示A國消費的從C國出口產品的數量;M表示各國貨幣公的存量;P表示貿易品的價格;EB和EC表示B國、C國對A國的名義匯率。將公式1-1和公式1-2聯立方程,整理后得出以下公式:UB=12LogCBB+12Log[EB•PAB•CCB/CBA]-k2[CBB+(EBCABCAB)/CBA]2當B國貿易品價格相對上漲,B國的貨幣升值,若EB不變,B國出口到A國的貿易品數量增長,引入單調遞增函數h(•),推導出以下公式:UB=12LogCBB+12LogEB•PAB•hPCC/ECPBB/EB!"AB/PBA#$$$$$$$%&’’’’’’’(-K2CBB+hPCC/ECPBB/EB!")*(1-4)由推導出的公式,可以看出,處于競爭地位的兩個國家,同時盯住第三個出口國家的貨幣匯率,其中某一國家的貨幣如果貶值,另一個國家匯率也會被貶值。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腳步的加快,CAFTA國家間貿易往來、中國與世界貿易往來不斷加強,若其中一國經濟利益受到打擊,必然也會波及另外一國,由此產生國家與國家間的匯率波動導致貨幣貶值。

二、基于模型分析

查看全文

淺析人民幣升值成因

摘要:人民幣匯率成為成為近幾年來國內外關注的焦點。本文在參閱文獻的基礎上,結合個人的理解,首先分析人民幣升值的原因,然后結合中國實際情況探究因人民幣匯率升值帶來的影響,最后,由個人理解提出應對措施和政策建議。

關鍵詞:人民幣升值購買力平價均衡匯率成本收益

一、人民幣升值成因探究

近幾年來,人民幣匯率問題成為國內外關注的焦點。2005年7月21號匯改后,中國結束了1994年以來的“以市場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轉而實行更為靈活的“以市場為基礎的、參考一籃子貨幣匯率進行調整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而不是單單盯住美元。此后,人民幣對美元在微幅波動中以每年約4.3%的幅度快速升值,并且呈加速趨勢,至2008年2月21號已累計升值11.8%。

1.長期匯率的決定-購買力平價理論

要理解匯率的決定機制的出發點是一個簡單的概念,即一價定律:如果兩國生產的商品是同質的,并且運輸成本和交易壁壘非常低,那么,無論商品由哪國生產,其在全世界的價格都應該是一樣的。而把在一價定律中的單個商品換成國內物價水平就是購買力平價,根據購買力平價理論,任何兩種貨幣的匯率變動都應當反應兩國物價水平的變化。

查看全文

人民幣國際化SWOT分析

[摘要]提升人民幣的國際化程度是提升我國國際經濟地位的一個重要條件。“一帶一路”建設為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帶來的重大機遇和優勢,但其也面臨著許多潛在的風險和挑戰。能否通過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不斷加大的投資有效提升人民幣的國際化水平,關鍵取決于我們能否通過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實現經濟轉型和形成全方位的對外開放格局,能否針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潛在的政治經濟風險因素建立起有效的化解機制,以及能否切實提高對金融和對外投資的監管能力。

[關鍵詞]人民幣國際化;“一帶一路”建設;SWOT分析

中央黨校的張伯里教授曾提出過“四個5%”作為衡量一個經濟體能否稱得上世界經濟之一“極”的標準:GDP占世界GDP5%以上;世界500強企業數量超過25個,也要占5%以上;對外貿易額占世界貿易總額的5%以上;本幣在世界外匯儲備總額中的份額在5%以上。當前只有美國、歐盟和日本具備這“四個5%”,而中國雖早已實現了前三個“5%”,且都在10%以上,但“人民幣占世界外匯儲備5%”這最后一項卻尚有很大差距。在“一帶一路”不斷取得新進展的當前時期,積極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有著諸多優勢;但政治、經濟、法律等各方面的風險也不容小覷。與此同時,從全球來看,目前不少國家已開始不滿美元的霸權地位,歐元、日元等貨幣的競爭力也有所削弱,人民幣既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同時也面臨不少挑戰。因此,深入分析“一帶一路”背景下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優勢、劣勢、機遇與挑戰(即SWOT分析),顯然是一項頗具現實意義的課題。

一、優勢分析(Strengths)

(一)“一帶一路”建設既需要也有助于有效推動人民幣國際化。一方面,“一帶一路”建設需要海量的資金,亞洲開發銀行之前的一個測算顯示,21世紀初投資于亞洲基礎設施的資金約需要8萬億美元以上。根據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估算,2016年至2020年,“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基礎設施投資需求在10.6萬億美元以上。目前看來,相應的資金規模遠小于此數,而人民幣國際化可以為中國資金的對外投資提供便利,為“一帶一路”的建設提供資金支持。人民幣一旦實現國際化,中資企業面臨的匯率波動等風險降低,融資匯兌等成本降低,手續簡化,這都將給參與建設“一帶一路”的中資企業極大的便利。中國作為“一帶一路”沿途區域經濟總量最大的國家,還有著全球最多的外匯儲備,中國資金的積極參與將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要求。另一方面,人民幣的國際化也需要“一帶一路”為之提供動力。首先,中國要增加對沿線國家的投資,就勢必會產生巨額的融資、支付、結算;人民幣可以借機擴大境外流通量,以期在這些領域積極提高人民幣的認可度和使用范圍。再者,建設“一帶一路”,深化金融合作必不可少,諸如擴大中國與沿線國家雙方的本幣互換、簽署金融監管合作的協議、完善跨境風險管控機制等等,這些多邊金融合作的開展也將助力人民幣地位的提高。此外,在當今世界的貨幣體系中,人民幣要擴大自身的影響力,必將與其他幣種進行競爭,指望在一些美元、歐元等貨幣占據優勢的區域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是非常困難的,這會造成人民幣與其他幣種的“短兵相接”。相反,“一帶一路”建設會直接拉動沿線國家的經濟增長,這是全球經濟的增量,在這其中擴大人民幣的影響,阻力會稍小一些。(二)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貿聯系日益密切,互補性強。“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亟需大量的基礎設施建設,而中國在基建領域有著強大的生產能力。除基建外,中國在航天、深潛、大飛機、衛星導航、超級計算機、萬米深海石油鉆探設備等領域都取得重大突破,并脫穎而出了華為、大疆無人機、海爾等若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如今,中國制造業的規模已居世界第一,也建立起了獨立、完整的制造業體系,中國制造業的產能基本可以滿足“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需要。隨著中國的產業升級,一些產能將會向國外轉移,諸如鋼鐵、水泥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發展普遍滯后,承接從歐美等發達國家轉移的高端制造業難度較大,承接從中國轉移的制造業倒是力所能及。2016年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總額6.3萬億元人民幣,這一數值還在以快于中國與全球進出口總額增速的速度逐年增加,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直接投資總額也在持續增加。可以預見,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貿往來會愈加密切,中國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濟交往中的地位也會越來越重要。(三)中國在一些與“一帶一路”建設關系密。切的金融機構中具有較大的話語權在的積極倡議之下,2014年10月,首批意向創始成員國財政部長或授權代表簽署了《籌建亞投行備忘錄》。2015年12月,亞投行正式成立。這是第一個由中國首倡設立的國際性金融機構,總部設在北京。根據《籌建亞投行備忘錄》,中國初始認繳資本目標占總資本金的50%,是最大的股東;隨后隨著成員的增加,出資比例有所修改,亞洲域內成員和域外成員的認繳股本出資比例為75∶25,并參照GDP比重進行分配;但依此方式中國依然是亞投行最大的股東,具有最大的投票權。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顧名思義,其業務重點是對亞洲的基礎設施建設進行投資,可見其業務與“一帶一路”的建設高度契合。2014年又有絲路基金注冊成立,其目的就是為“一帶一路”地區的經貿合作和互聯互通提供融資支持。鑒于它是中方獨資的單邊金融機構,中國更是掌有絕對的話語權。除此之外,還有金磚國家開發銀行、上合組織開發銀行也有望成立。我國國內也有不少金融機構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如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等政策性銀行,以及工建中農“四大行”等,它們業務無不與“一帶一路”建設息息相關。在這些金融機構,中國不是獨資掌控,就是掌握較大的話語權,因此有能力積極使用人民幣進行業務往來。這顯然是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一大有利條件。

二、劣勢分析(Weaknesses)

查看全文

略談人民幣國際化現狀

一、人民幣國際化風險分析

(一)實踐過程利率和匯率的市場化是我國金融體系改革的基本方向和最終目標。逐步放開人民幣存貸款利率,放寬人民幣匯率浮動區間,最終實現浮動匯率,不僅可提升我國金融體系的效率,而且可以通過市場來有效對沖宏觀調控的政策風險。討論人民幣國際化風險時,主要著眼點是人民幣國際化的市場風險。從過去20多年金融改革開放的實踐看,利率、匯率市場化,資本賬戶開放和人民幣國際化,并未帶來大的金融風險。從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來看,人民幣匯率正在越來越多地由市場決定,浮動空間越來越大,并未對金融市場和實體經濟帶來太大的影響。1994年開始,人民幣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與美元掛鉤的浮動匯率制度,允許市場匯率一定范圍內圍繞基準匯率浮動,銀行間外匯市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每天的波幅區間為正負0.3%。2005年7月,人民幣市場匯率開始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銀行間外匯市場人民幣匯率浮動區間由0.3%擴大到0.5%,2012年4月放寬至1%,人民幣匯率開始出現雙向浮動的趨勢。期間,我國經濟經歷了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2001年入世、2008年金融危機以及此后歐債危機的不斷沖擊。從利率市場化改革來看,人民幣利率市場化改革以同業拆借利率為突破口,逐步過渡到人民幣存貸款利率市場化,也未對實體經濟和金融市場造成較大沖擊。首先,我國從1986年開始,嘗試放開銀行間拆借利率,1995年11月,正式放開銀行間拆借利率,1996年形成了中國銀行間拆借市場利率,并取消銀行間拆借利率上限。其次,我國從1991年開始,嘗試國債發行的市場化改革,1997年放開銀行間債券回購和現券交易利率,1998年以來以銀行間債券市場為基礎的公開市場業務成為重要的貨幣政策工具。最后,存貸款利率市場化改革總體上按照“先外幣、后本幣;先貸款、后存款;先長期、大額,后短期、小額”推進。2004年10月放開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利率上限(城鄉信用社除外)和存款利率下限;2012年6月將金融機構存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上限調整為基準利率的1.1倍,將金融機構貸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下限調整為基準利率的0.8倍,標志著人民幣利率市場化進入最后沖刺階段。2013年7月,我國放開了貸款利率管制,表明我國人民幣市場利率改革只差最后一步。期間,我國的貨幣政策工具越來越豐富,金融市場的活力不斷增強,風險并沒有顯著提高。從資本流動看,我國大部分資本賬戶已開放,很難對資本流動實行有效的控制,我國資本賬戶開放與國際對接勢在必行。根據IMF資本項目交易分類標準(7大類40項),人民幣資本項目實現部分可兌換的項目為17項,基本可兌換8項,完全可兌換5項。中國人民銀行2012年的一份研究報告也認為,我國加快資本賬戶開放的條件基本成熟,風險主要在以下方面且基本可控。一是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絕大部分以本幣計價,貨幣錯配風險不大;二是中國外匯儲備資產以債券為主,市場價格波動不影響外匯資產的本息支付;三是短期外債余額占比較低;四是房地產市場和資本市場風險基本可控。實際上,最近兩年我國資本賬戶進一步開放總體上呈現出加速趨勢。繼香港成為人民幣離岸中心后,倫敦也成為人民幣在歐洲的離岸中心,人民幣本幣的回流機制越來越多樣化。

(二)國際經驗一方面,大多數國家在其貨幣國際化過程中,并未誘發系統性金融風險,更未引發實體經濟危機。實際上,無論是7國集團成員,還是20國集團中的加拿大、澳大利亞、韓國等國,主權貨幣國際化更多是金融開放和匯率市場化的結果,并未誘發金融系統的風險。而德國、日本在其金融開放和貨幣國際化過程中也同樣面臨國際收支順差過大,本幣升值的巨大壓力,也未誘發系統性金融危機。另一方面,很多人擔心,人民幣國際化可能導致短期資本流動異常,影響市場匯率波動,進而影響金融市場,最終沖擊實體經濟。1982年拉美債務危機、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機、特別是1997年爆發的亞洲金融危機,表面上是由于資本市場開放,短期資本大量外逃,引發金融市場動蕩,匯率大幅貶值,進而引發經濟收縮。實質上,是這些國家實體經濟出現了結構性問題,對外資形成了過度依賴,產業升級遇到了瓶頸,經濟發展缺乏新的動力,短期資本外逃只是實體經濟困局轉為危機的導火索。

二、妥善應對人民幣國際化風險

(一)保持實體經濟持續穩定保持實體經濟的持續穩定是利率和匯率市場化的基礎,也是應對人民幣國際化風險的保障。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中長期問題除了內外需乏力外,還面臨結構調整升級緩慢,經濟發展缺乏科技創新的支撐等一系列問題。同時,近年來逐漸累積的房地產泡沫、地府債務、地下錢莊等也增大了經濟和金融體系運行的風險。這些問題與人民幣國際化并沒有直接的聯系,但是這些問題的爆發不僅會影響實體經濟和金融市場的穩定,也會影響人民幣國際化進程,還有可能使很多人誤認為是人民幣國際化引發了金融體系和實體經濟的危機。實際上,只要實體經濟能夠保持持續穩定增長,利率和匯率沿市場化方向穩步推進,就不太可能引發金融體系的危機。

(二)推進金融體系市場化改革金融體系的市場化改革,特別是利率和匯率的市場化改革是化解人民幣國際化風險的重要手段。近年來,我國通過簽署雙邊貨幣互換協定,鼓勵人民幣進行貿易結算和跨境投資,以及加快人民幣離岸市場建設等來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同時,包括尼日利亞、泰國、日本、澳大利亞和歐洲部分國家已開始將人民幣作為儲備貨幣。正如過去20多年以價格為核心的市場化改革,使我國經濟保持了持續穩定健康的發展,成功應對了各種各樣的風險,利率和匯率的市場化改革不僅使人民幣國際化在過去平穩推進,也是未來應對人民幣國際化風險的重要手段。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