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群眾對文化的需求范文

時間:2024-01-04 17:47:5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人民群眾對文化的需求,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人民群眾對文化的需求

篇1

關鍵詞:群眾;文化活動;策劃工作

隨著人們經濟收入的不斷提升,生活水平的不斷改善,人們精神文化世界的需求也在不斷增漲。雖然,我國對于群眾文化建設非常的重視,并且取得了非常可觀的發展成績,但是對于我國人民群眾日益增漲的文化需求還存在著巨大差距。群眾文化建設工作人員需要積極的找尋有效的措施,為群眾文化建設工作增添新的生命力,保障群眾文化工作質量,滿足我國人民群眾的文化建設需求。下面就對相關內容進行詳細闡述。

一、群眾文化工作具有的內涵闡述

群眾文化工作的對象是我國廣大的人民群眾,是展現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手段。群眾文化工作落實的本質就是滿足我國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需求,對我國優秀的傳統美德進行弘揚,全面的構建良好的社會風氣,使得每一個人都可以傳遞正能量。服務宗旨在于引導我國廣大人民群眾學習社會主義文化,并且為人民群眾提供豐富的、多樣化的文化活動。群眾文化工作最為鮮明的特點就是和諧性,與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力。現階段我國群眾文化工作開展需要全面的呈現新文化發展觀,以新文化發展觀為基礎,開展多元化、內容積極向上的群眾文化活動。群眾文化活動開展不僅需要具備教育和引導作用,并且還需要具備一定的娛樂性,能夠提升我國人民群眾的審美能力。最為重要的就是要具備諧和融合的特點,這也是促進我國現代社會發展必然需求。應用藝術之美去感染廣大群眾,熏陶廣大群眾,最大限度的滿足我國人民群眾精神世界的需求。

二、群眾文化活動具有的特征

群眾文化活動所處的環境在于民間,可以說是參與人數最多的活動,同時,也是廣大人民群眾能夠認同,并且自發組織的活動。群眾文化活動開展的形式多為娛樂、體育活動,也包含一些藝術、攝影活動。這些群眾文化活動都是人民群眾自覺參與的,沒有功利性的目的。文化活動內容人民群眾容易接受和理解,使得優秀的文化可以在人民群眾中得到有效的傳播。群眾文化工作落實需要具有針對性、基層性,可以使得我國廣大的人民群眾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活動中去。文化活動范圍要非常的廣泛,不能只是針對少部分人群。文化活動的開展還會受到區域人文特色的影響,重點在于能夠體現我國人民群眾向上、樂觀的生活理念。我國廣大人民群眾對于精神世界的追求,就是群眾文化活動開展的重要基礎[1]。

三、群眾文化活動的策劃要求

(一)把握目標,明確定位

群眾文化工作建設工作人員在對文化活動進行策劃的過程中,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明確目標,對文化活動開展進行準確定位。文化活動開展是我國群眾文化建設中的重要內容,通過工作人員對文化活動進行周密、精心安排,促使群眾的精神需求可以得到滿足。現階段,最受人們所喜愛的群眾文化活動應當為廣場文化活動,這是時代不斷發展、公益設施不斷完善所產生的新型文化活動,需要對廣場文化活動進行正確的引導,促進我國群眾綜合素質提升。讓群眾業余生活變得豐富多彩的同時,嚴格把握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目標,對其進行準確的定位。

(二)滿足各階層群眾的需求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升,精神世界與物質世界的追求也在不斷上漲,不僅需求越來越為急迫,而且也呈現出了多元化的特點。群眾文化活動策劃工作人員需要深入到群眾中去,只有對群眾精神世界的實際需求有充分了解,才能掌握群眾文化活動的策劃要點,了解群眾的所思、所想,有針對性的對群眾文化活動進行策劃。保證群眾文化活動開展滿足群眾的實際需求,將群眾參與文化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調動起來[2]。

(三)拓展文化活動的空間和完善文化廣場

廣場舞是我國廣場文化的代表,從廣場文化繁榮發展的形式中可以看出,廣場文化在我國群眾文化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群眾文化要不斷的進行創新,不能局限在某一種形式范圍內,群眾文化建設工作人員需要不斷的擴展群眾文化活動的發展空間。將企業文化、老年文化等眾多文化進行良好融合,形成影響范圍廣泛的文化活動。群眾文化建設工作人員可以利用廣場文化具有的代表性,進一步促進我國人民群眾身心健康發展,促進我國進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政府部門需要加強資金投入力度,對群眾文化基礎設施進行健全和完善。并且派遣專業的技術人員對文化活動基礎設施進行保養和維護,一旦發現其中有不良問題,需要在短時間內進行修繕,避免安全事故產生,或者對文化活動的有序開展造成阻礙。政府部門需要對文化活動開展進行保駕護航,保證群眾文化活動可以順利開展,將其具有的重要價值充分體現出來。

(四)突出群眾文化活動主題

在群眾文化活動策劃過程中,文化工作建設人員需要明確主題是群眾文化活動的核心。如果在群眾文化活動實際開展過程中,與活動主題發生偏離,那么群眾文化活動開展也就不能取得預期性的成效,群眾文化活動的策劃也是非常失敗的。在整體的策劃方案上,必須要使得主題非常鮮明、突出,彰顯出個體和意義,利用群眾文化活動將主題深入到群眾之中,使得群眾的情感世界可以發生沖擊,使得文化可以真真正正的走入群眾。

四、結語

群眾文化活動使得我國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可以滿足群眾精神世界的足球。群眾文化工作建設人員需要積極找尋以往群眾文化策劃中存在的不良問題,明確群眾文化活動開展的內涵和特點所在,有針目的性、有針對性的對群眾文化活動進行策劃。將群眾參與群眾文化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調動起來,使得文化可以真正的走入群眾,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篇2

關鍵詞:美術輔導;文化館;問題;建議;

中圖分類號:G2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3520(2015)-09-00-01

文化館作為政府的職能部門,是群眾進行文化交流的直接載體,對群眾和政府之間起到重要的連結作用。近年來,學習美術的人群逐漸的增多,但文化館在美術輔導方面的工作還有待完善,分析其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改進措施,促進文化館發揮美術輔導方面的作用。

一、文化館美術輔導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文化館管理人員缺乏美術輔導的意識

隨著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大多群眾對文化素養要求也逐漸提高,他們已不再滿足于對某些藝術品的參觀以及聆聽講解人員的介紹,而是切身的融入到文化中去。比如美術藝術,群眾想通過自身的實踐經驗,能夠得到專業的輔導,讓自己的繪畫水平得到綜合性的提高,對美術文化的認識得到更深一步的了解。但是,文化館的工作人員并沒有撲捉到人們的這種心理需求,缺乏相應的美術輔導的意識,沒有想到通過文化館來對人民群眾進行專業的美術輔導,以此來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

(二)缺乏資金

資金不足,是文化館面臨的一個重要難題。文化館屬于非營利性的場所,其主要資金來源一般都由地方政府撥款,由于地方政府對文化館工作的重視度不夠,或是當地政府資金匱乏,就會直接導致文化館陷入資金缺乏的狀況。又由于文化館免費對外開放,隨著參與人數的增加,使得文化館的運營成本和管理費用不斷上升,令文化館處于透支運轉的狀態,這對文化館相關工作的順利有序開展造成一定的影響。

(三)忽略了對群眾文化的需求

文化館屬于群眾文化事業單位,主要開展相應的群眾文化工作。因此,文化館的工作人員均為群眾文化工作人員,并非是專業的文藝創作者。同時文化館的核心業務和工作重心在于有序開展組織群眾文化工作,而個人文藝作品的創作,并不會納入到文化館的工作范圍內。但目前的文化館卻沒有完全落實文化館的工作宗旨,大多是針對少年兒童,而忽略了對群眾文化需求的服務,對群眾繪畫的輔導工作沒有做到位。在此前提下,文化館的設備,也都是為了方便少兒美術培訓和書法協會而加以配置的,同樣偏離了文化館的工作重心。

二、關于文化館美術輔導的建議和思考

(一)提高管理人員的意識,以服務人民群眾為宗旨

文化館是國家設置的群眾文化組織、專業性的輔導藝術機構。作為文化館的管理人員,應該組織館內專業輔導人員對有需求的人民群眾進行專業的輔導,讓群眾充分的認識和了解美術這門藝術,然后自己去學習,去創造屬于自己的文化作品,在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需求的同時提高他們的文化素養。

(二)落實資金問題

要恢復文化館的工作職能,一定要落實資金的問題,不能因為資金缺乏而耽誤了工作的開展。在資金落實的問題上,除了申請增加文化館的資金撥出外,還可以向國家慈善機構、希望工程以及社會愛心人士等申請募捐,利用社會的力量來將美術文化進行傳播。另外,文化館還可以招收一些專業的輔導人員和對輔導有興趣的人民群眾來進行美術創作,一邊輔導一邊作畫,鼓勵那些剛剛拿起畫筆的人充分發揮自己的天賦,積極創作作品,然后再由文化館對這些作品進行展覽,或者是通過個人的推薦和交流把大家的作品介紹出去,通過販賣作品來獲得一部分的資金收入。這樣又可以落實一部分資金。

(三)強化輔導隊伍的水平

除了提高文化館服務水平外,還應該對輔導隊伍進行強化,定期對館現有教師開展專業的技術培訓,或聘用專業的美術輔導老師對其進行一對一的指導,提高隊伍自身的輔導水平,加強對輔導功能的完善。另外廣泛招收從事美術專業輔導的輔導人員,以及受過正規專業訓練,擁有多年從事美術創作經驗專業能手,壯大師資隊伍。擁有了專業的輔導團隊,再匹配完善的輔導設施或設備。如果說專業的輔導隊伍是文化館服務人民群眾的載體,那么完善的輔導設施就是文化館順利的開展美術輔導的基礎。文化館一定要逐漸完善相關的輔導設施,給輔導隊伍提供一個可以施展的平臺。

(四)培養學生美術興趣,激發學習能力

學生所處的文化環境和氛圍對他們的成長有著直接或間接地導向作用,對他們的思想品德、行為規范的形成和生活方式的選擇都起到了潛移默化的影響。文化館在營造良好的文化藝術環境的同時在對學生的輔導方式上要尊重其獨特個性,注意趣味性、創新性,在輔導中鼓勵學生大膽嘗試各種藝術元素,啟發學生的創作靈感,發展思維,培養和鍛煉他們的學習能力,不斷提高其學習能力和鑒賞能力。

(五)為下崗職工做實用美術專業輔導

對于下崗職工來說,多一份技術就多一份生存求職的能力。面對市場社會的需求我們也應該為下崗再就業貢獻力量,特別是為那些下崗的工人辦好實用美術輔導班,把課程內容界定在市場需求上,同時最好在輔導中加上具體的實踐機會,還要幫助聯系用人單位等等,促進職工再就業,為社會貢獻力量。

文化館的工作職能就是為群眾傳播文化知識,向群眾開展文化活動,并給群眾的文娛活動提供場所,在我國文化的傳播、促進整體文化素質中占據著極為重要的地位。所以,文化館一定要及時掌握人民群眾對文化的需求和心理動向,并盡可能的滿足人民群眾的需要。這就需要文化館的全體人員共同努力,改變以往的工作方式和存在的問題,進一步完善文化館的各項功能,創建受人民群眾歡迎的文化館,滿足群眾學習美術藝術的需求。

參考文獻:

[1]康梅花.淺析文化館美術輔導[J].參花,2014,(15):160-160.

篇3

[關鍵詞]文化民生;觀念;兩輪驅動;三種力量;四項工作;五大活動

在物質生活較為充裕的新時期,民生已經不僅僅是衣食住行之類物質層面的東西,它還應當包含文化的層面:同時,在精神生活高度豐盈的今天,文化不應再是束之高閣的陽春白雪,更應同廣大老百姓的點滴生活融為一體,為民生服務。筆者擬就“文化民生”問題談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一、樹立一個觀念:文化民生

隨著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人民群眾的基本物質生活已基本得到滿足,生活水平和質量顯著提高,人們的需求正逐漸由物質型需求向更高層次的精神型需求轉變,更多的人開始追求精神文化生活的充實和滿足。文化正日益成為人們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文化民生成為新時期民生的核心。

要切實解決文化民生問題,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為實現科學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就必需樹立文化也是民生的觀念。馬克思指出:“勞動過程結束時得到的結果,在這個過程開始時就已經在勞動者的表象中存在著,即已經觀念地存在著”,也就是說人的活動的整個過程就是根據這個“觀念”進行的。意識的能動作用不僅在于人們從實踐中形成正確的思想。更重要的在于通過指導實踐把觀念的東西變成現實。俗話也說: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雖然這句話有失偏頗,也太過絕對,但也不是毫無道理。雖然想到的不一定都能真正做到,但如果想都沒想到,那就絕對做不到,這點卻是毫無異議的。

所以,樹立文化民生觀念,進一步認識文化民生在當今時代的重要性、緊迫性和長期性,形成全社會共同關注文化民生,人人謀劃文化民生,不斷尋求文化民生的解決之道,真正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文化民生問題的解決才能成為可能,社會主義文化大繁榮大發展也才有希望。

二、堅持兩輪驅動:文化事業、文化產業

黨的十指出:“要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文化產業快速發展”。進一步明確了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基本路徑,就是要堅持公益性文化事業和經營性文化產業協調發展,共同進步。

二者在本質上有所不同。公益性文化事業,強調的是公益性,以政府作為服務主體,應從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入手,努力構建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切實解決群眾看電視難、聽廣播難、讀書難、看報難、看電影難、聽戲難、搞活動難等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從而實現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解決的是群眾基本文化消費的需求問題。而經營性文化產業,強調的是經營性,以市場為主體,要求文化企業應根據市場的變化,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生產出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產品,以滿足群眾文化消費需求,繁榮文化市場,解決的是文化產品的供給問題。

二者在關系上十分緊密。公益性文化事業和經營性文化產業作為文化發展的兩個輪子,二者相輔相成、互為統一、缺一不可。沒有公益性文化事業的發展,經營性文化產業就會失去應有的市場和動力,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消費就不可能得到有效滿足,文化民生就難以得到妥善解決:沒有經營性文化產業的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就會缺少必要的內容和條件,文化創造活力將難以釋放,文化繁榮就可能無法實現。

所以,要切實解決文化民生問題,促進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確保廣大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的實現,就必須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即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業,一手抓經營性文化產業,也只有堅持兩輪驅動,充分調動政府在公益性文化事業和市場在經營性文化產業中的積極作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繁榮和發展才能得以實現,人民群眾的文化民生問題才能得到根本解決,從而真正實現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科學發展。

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作為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兩個輪子。只有真正堅持好兩輪驅動,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同步發展,才能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所以。抓住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兩輪驅動,才是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繁榮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關鍵所在,

三、調動三種力量:政府、市場、群眾

文化民生問題的解決,從空間上來講,涉及千家萬戶、東中西部、城市農村;從時間上來說,必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從內容上來看,是一個十分龐雜的系統工程:從路徑上來看,關乎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要切實解決文化民生問題,滿足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必須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努力形成政府、市場和群眾等多方面的合力,共同推進文化民生的解決,促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一是加強政府對文化民生工作的引導和扶持。政府作為解決文化民生問題的主體,首先應充分利用政府所掌握的豐富的公共資源,認真履行自己的職責,努力搞好文化民生工作的宣傳和引導,形成全社會共同關注文化民生、思考文化民生、解決文化民生的濃厚氛圍。其次是制定政策,做好規劃,建立長效體制機制,凸顯政策引導功能;第三是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不斷加大對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的投入。對文化事業加大資金的扶持和投入,完善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盡可能建立覆蓋面廣、方便快捷、形式多樣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對文化產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要讓文化生產力進一步釋放。文化創造活力進一步顯現。文化市場體系進一步健全,文化資源配置進一步優化:第四是搞好市場監管,強化工商、稅務、公安、文化執法大隊、網絡管理中心等的監督管理職責,搞好文化市場和文化產品的監管,加大文化執法檢查力度,確保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健康有序運行,讓更多積極健康向上的文化產品惠及全體人民,用更好的文化服務滿足群眾的基本文化需求。

二是充分發揮市場在文化資源優化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推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良性發展,應充分利用和發揮市場在資源優化配置中的積極作用,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尊重文化自身發展規律,掌握群眾文化消費需求,用市場來調節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供求關系,增強市場供給的靈活性、針對性和多樣性,實現公平和效率兼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協調發展的基本目標。同時,通過市場調節,促進文化市場繁榮,規范文化消費價格,降低文化產品生產成本,激發文化產品創造活力。增強文化產品競爭力。

供求理論告訴我們,市場需求是產品生產和銷售的最大動力,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中,只要文化事業得到發展,文化產業就必然發生根本性變化,會自覺適應市場需求,根據群眾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變化,不斷生產出新的精神文化產品,促進文化產業健康良性發展,同時解決文化民生對文化事業和文化產品的需求。從而推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繁榮和發展。

三是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調動群眾生產和消費的積極性。群眾既是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消費者,也是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生產者。在解決文化民生,促進文化繁榮的過程中,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充分調動和發揮群眾的積極作用。一是要充分調動群眾在文化民生中的組織和協調作用,讓他們積極參與到文化民生的解決中來。為切實解決文化民生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二是要充分尊重和調動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力爭創造更多更好更貼近群眾生活的精神文化產品,滿足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四、突出四項工作:改革創新、公共服務、文化產品、群眾需求

一是改革創新。要不斷加快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是決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繁榮發展的關鍵,是解決文化民生的先決條件,更是提升文化軟實力的制度保障。要通過不斷改革創新,努力消除阻礙文化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切實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使文化創造活力得到充分釋放,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文化市場體系基本形成,公共文化服務的水平和能力進一步增強。所以,加快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是新時期精神文化工作的重要任務。是提升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內容,是解決文化民生的基本保障,更是文化繁榮的戰略選擇。應通過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努力構建有利于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的體制機制,使文化創造活力得到充分釋放,人民群眾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得到滿足。

二是公共服務。就是要加快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努力構建覆蓋面廣、方便快捷、設施完善、管理到位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使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根本保障,真正體現公共文化服務的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充分發揮政府在文化事業中的主體作用,不斷加大政府投入,完善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均等化和常態化。

三是文化產品。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努力調動文化企業和文化單位對文化產品的創作、生產和銷售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努力提供融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于一體的文化產品,滿足人民群眾多樣性文化需求,促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同步發展。

四是群眾需求。文化民生作為人民群眾的民生需求,理所當然要把滿足群眾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要把豐富群眾基本精神文化生活作為基本要求,要把群眾喜愛、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相統一作為根本方向,脫離群眾需求的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是不存在的,只有真正從人民群眾中來,又回到人民群眾中去的文化產品,才是有頑強生命力和感召力的,也只有這樣,社會主義文化才能真正實現大繁榮大發展。

五、抓好五大活動:品牌打造、廣場文化、展演巡演、五送活動、群眾活動

一是“品牌打造”活動。要根據本地區文化資源優勢,深入挖掘特色文化元素,積極打造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品牌,擴大文化影響力和感召力。

二是“廣場文化”活動。要把“廣場文化”活動深入持久開展下去,以重大節慶為契機,把廣場文化活動作為弘揚主旋律、引領社會風尚、教育廣大群眾、凝聚人心、服務發展、豐富群眾文化生活的創新形式。促其常態化發展。

三是“展演巡演”活動。文化單位、文化企業、文藝團體,應結合自身特點,充分利用本地文化資源,創作一批集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于一體,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藝術精品,到基層和全市全國各地進行展演巡演,以提高本土文化的影響力和美譽度,增強群眾文化藝術創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篇4

【關鍵詞】鄉鎮;文化服務中心;出路

黨的十三中全會的召開深刻強調必須增強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進一步深入文化體制改革。文化不僅是國家發展的重要條件,還是人類在生產和生活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所以文化對人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加強各個階層的文化建設是實現教育人民和服務社會首要條件,是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舉措。

一、鄉鎮文化服務中心的作用

1.1 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

人民的生活水平隨著經濟的發展得到進一步的提升,目前我國的經濟正處于上升階段,人們的物質生活得到滿足以后,開始追求精神生活的需求。在黨和政府的積極帶領之下,鄉鎮經濟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鄉鎮居民對文化方面的需求日益增加。居民文化生活質量是幸福生活的體現,為了使更多的居民生活質量得到進一步提升,鄉鎮文化服務中心的建設,有效保障了農民群眾的文化權益,最大程度上滿足了鄉鎮居民的文化需求。

1.2 提升鄉鎮群眾的文化素質

中華文化淵源流長,博大精深,但是中國歷史發展到現在仍然存在著封建的思想以及腐朽文化。這種封建思想在農村中的表現比較明顯,尤其是比較偏遠地區的農村,整體的文化水平比較低,愚昧思想始終存在。鄉鎮文化服務中心的建設,給農村帶來先進的文化思想,文化服務中心不斷的在鄉鎮中舉辦各種文化活動,將積極向上科學的文化不斷的滲透進農民的思想中,使農民擺脫封建思想的束縛。

1.3 培養農村文化人才

在農村中有很多人因為家庭條件的原因沒有繼續上學學習,其實他們對文化的需求是非常大的,農村中存在著很多優秀的人才。鄉鎮文化服務服務中心不僅提高村民的思想素質,而且還會對農村中潛在的人才進行培養,發揮他們的才能。我國的民族眾多分布不均,不同的鄉鎮不同的民族都有不同的民俗文化,鄉鎮文化服務中心可以對這些存在民俗文化進行收集,并對農村中的文藝愛好者進行專門的培訓,可以組織成立農民演出團隊。鄉鎮文化服務中心要發揮自身的作用,深入到人民群眾去,創造適合人民群眾的喜聞樂見的文化形式,為培育民間文化人才做準備,保證我國傳統的優秀文化可以不斷的流傳下去,同時也更好的弘揚了先進的社會主義文化。

1.3 促進農村的發展

在農村中,先進文化的滲透,使農民認識到學習先進文化的重要性,激發農民群眾對先進知識學習的e極性。文化可以影響經濟的發展,在農村從地區建設鄉鎮文化服務中心,使農村居民學習先進的文化,同時學習比較先進的種植和養殖技術,有利于改善農村的生活條件,從而促進農村的進一步發展。

二、鄉鎮人民群眾文化活動的現狀

2.1 文化建設基礎設施不夠完善

鄉鎮文化中心的建設是為了服務農村居民對文化的需求,重在服務,但是在現實工作中,負責管理鄉鎮文化服務的單位,因為缺乏相應的資金支持和設備支持導致很多文化活動無法正常的進行。沒有足夠的資金支持,鄉鎮文化活動無法開展,鄉鎮文化建設始終停留在原地沒有進展。對于農村而言,經濟實力不強,設備和管理理念得不到良好的更新,不能全面的開展文化活動。因為缺乏財政支持,很多地方文化服務中心其實并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作為政府職能部門,長期發展下去,會產生不良風氣,不僅影響我國文化事業的發展,而且對我國政府部門的形象產生不利影響。

2.2 文化投入力度不足

經濟決定文化的發展,文化對經濟有反作用,經濟是發展的基礎,文化是經濟的反映,所以,在進行文化建設時要與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新農村的大力推進和建設,農村地區的經濟得到一定的發展,但是當地的文化服務中心并沒有對農村經濟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在經濟進一步發展時,工作人員沒有及時的組織人民群眾開展文化活動,沒有使村民的精神生活得到滿足。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很多,文化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對工作的態度,文化中心的財政狀況,對鄉鎮文化中心工作的不夠重視都會產生這種狀況。

2.2 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對文化建設的不夠重視,從總體上看,一個是政府部門的不重視,一個是文化中心的工作人員不重視,還有就是鄉鎮居民的不重視。政府部門的不重視主要體現在沒有投入足夠的資金進行提供支持,沒有對鄉鎮文化服務中心工作提供平臺。因為政府部門沒有提供足夠人力物力以及財力上的支持,鄉鎮文化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產生工作懈怠的情緒,沒有積極主動的創造機會去工作,以至于文化服務中心的工作始終沒有良好的進展。另外,由于農村的居民文化水平比較低,并且是以農耕為主要生活手段,對文化的需求不高,有些居民認為只要種好地就可以,學不學文化是一樣的,因為存在這樣的思想,在開展文化活動的過程中,村民的參與熱情不高,配合力度不夠積極,給文化活動的開展帶來阻礙。

三、鄉鎮文化服務中心的出路

雖然人們的生活得到一定的滿足,但是并不意味著就不需要文化服務中心,只要文化一直存在,文化服務中心就有其存在的意義。文化服務中心不僅為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而且為可以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文化需求,鄉鎮文化服務中心在新的發展時期應當發揮更大的作用。

3.1 發揮鄉鎮政府的主導作用

鄉鎮文化要想得到良好的發展必須有當地鄉鎮政府的大力支持,文化服務中心開展文化活動,就要了解本地區的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的需求,通過對當地的調查和研究制定帶有當地特色的文化活動。政府發揮其文化職能的作用,轉變文化觀念,使全體的人民群眾參與到精神文化建設活動中來。政府應當認識到開展鄉鎮文化的積極意義和維護農村文化的重要性,只有把握住工作的意義,才能更好的為人民服務,才能更好的開展鄉鎮文化活動。

政府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傳播者,政府應當積極的轉變職能正確指導文化服務的開展。在開展文化活動的過程中,堅持立足于實際,以當地的文化特色為準則,結合當地經濟、政治、傳統文化的實際情況,進行明確的分工,充分發揮鄉鎮文化服務中心的作用。在最大程度上保障農村人民群眾的利益,不斷的促進農村先進文化的發展,為新農村建設添磚加瓦。

3.2 選用綜合文化素質高的共工作人員

在進行農村文化建設過程中,高素質的工作人員能夠更好的指導人民群眾開展文化活動。較高素質的人才能夠發現農村文化中存在的精華部分,能夠認識到農村發展中所缺少的文化類型,能夠從整體的農村建設上把握鄉鎮文化建設的方向。所以文化服務中心建設一支具有高素質的文化隊伍對農村精神文化建設起著重要的作用。

政府部門在選用鄉鎮文化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時,要嚴格把關,以正規的公開招聘的形式,選拔愿意為基層人民服務的優秀人員,同時對這樣的工作人員要保障他們有較高的福利待遇,這樣工作人員才能夠積極的投入到工作中去。對鄉鎮文化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不斷的進行相關業務的培訓工作,提升工作人員的專業素質,鄉鎮文化服務中心要對工作人員嚴格要求,建設一支專業技能高超的強大隊伍。

3.3 建立完善的績效評價機制

建立科學有效的評價機制不僅激勵工作人員的工作積極性,而且能夠提高工作效率。評價機制的建立不僅是對工作人員工作行為的范和監督,而且還維護和人民群眾的利益。

評價機制的建立是部門的考察機制,除此之外,還應當積極的發揮外部監督作用,在開展文化活動的過程中,建立群眾監督檢查機制,讓廣大的人民參與到活動中。人民群眾對工作中不滿意的地方積極進行調整,鄉鎮文化服務中心積極開展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

鄉鎮文化服務中心是為了提高農村精神文化而建設的,但是在新的發展時期,對鄉鎮文化服務中的工作又有了新的要求。立足于農村的實際發展情況,滿足廣大農民群眾在新時期對文化的需求。鄉鎮文化服務中心始終是為人民服務的部門,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文化服務中心也有全新的發展方向。

結束語:

鄉鎮文化服務中心是時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文化服務中心的建立有其存在的積極意義,文化服務中心也不是存在于某一個階段的,而是貫穿于農村發展始終的。文化對經濟和政治都有重要的作用,發展優秀文化的有利于農村的建設和發展。鄉鎮文化中心在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不斷提升農村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建設,積極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全心全意投入到為人民群眾服務中去。

參考文獻:

[1]郭燕鵬.淺析鄉鎮文化服務中心在群眾文化開展中的重要經驗[J].藝術科技,2016,10。

[2]翟瑞華上蔡縣百尺鄉文化服務中心.鄉鎮文化服務中心的出路在哪里[N].駐馬店日報,2009-10。

篇5

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精神財富的總和,它來源于人民群眾,根據人民群眾需要而發展。因此筆者認為,公共文化服務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還得是“惠民”。以民為本,走“群眾路線”,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公共文化服務要做好就需要堅持“形式多樣”,實現好“百花齊放”。但必須要堅持好“服務群眾”這一本質屬性。通過向廣大群眾提供積極向上的文化服務來引導全社會形成向上的、有凝聚力的價值觀,從而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推動社會發展。同時,要進一步構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保障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提供更多優秀的文藝產品,是公共文化服務建設下一個重點步驟,公共文化服務還需要多“接地氣”,長惠民生。公益文化建設、文化惠民工程的建設、民間藝術繁榮是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三位一體系統,不容有一塊“短板”。我們要充分認群眾自身的價值,認識民間文化在基層的地位和作用,認識文化與人民群眾需求之間關系,提升社會公共文化服務能力,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方式。在充分調動群眾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的基礎上,發展群眾自身具有的文化力,從而開創公共文化服務工作的新局面。

二、公共文化的藝術作品要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導向

文藝作品是公共文化工作的重要資源,作品的價值和精神必須體現“以人民為中心”,充分發揮其在實現中國夢、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方面的價值引導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動力的積極作用。在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以人民為中心,就是要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文藝和文藝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人民作為文藝表現的主體,把人民作為文藝審美的鑒賞家和評判者,把為人民服務作為文藝工作者的天職。”

(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必須熱愛人民

指出:“人民是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一旦離開人民,文藝就會變成無根的浮萍、無病的、無魂的軀殼。”文藝工作者要解決好“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的問題,牢固樹立人民是歷史創造者的觀點,自覺以最廣大人民為服務對象和表現主體,在人民生產生活中進行美的發現和美的創造。同時,要緊跟時展,把握人民對文藝作品質量、品位、風格等的期盼,在熱愛人民、尊重人民、理解人民的基礎上創作出為人民所喜愛、對人民有深刻影響的優秀作品。

(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必須深入基層

強調:“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學藝術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源泉。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是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文藝創作方法。文藝工作者要從群眾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出發,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生動社會實踐中汲取營養,在人民群眾火熱的現實生活中尋找題材,汲取新鮮營養,多渠道、多形式、多角度、全方位地反映社會生活,要廣泛運用和提煉群眾喜歡的語言、風格、樣式,創作一批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文藝精品,講好中國故事、弘揚中國精神、傳播中國聲音,展示未來生活的美好前景,滿足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必須潛心創作

指出:“社會主義文藝,從本質上講,就是人民的文藝。”作品是文藝工作者的立身之本,就是要多創作人民喜聞樂見的,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體現中華文化精神、反映中國人審美追求,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有機統一的優秀作品。要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發揚學術民主、藝術民主,營造積極健康、寬松和諧的氛圍,提倡不同觀點充分討論,提倡體裁、題材、形式、手段充分發展,推動觀念、內容、風格、流派切磋互鑒。

三、公共文化的服務標準要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的均等化水平

篇6

【關鍵詞】文化館; 群眾文化活動 ;策略

現階段文化館作為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的主要根據地,不但能夠為進行群眾文化活動提供重要場地,而且為黨和政府宣傳文化政策方針提供宣傳陣地。通過在各地建設的文化館,充分顯示了文化館在新時期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的重要作用,通過文化館不但能夠進行群眾文化活動,并且有助于完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體系,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要,為人們提供較為完善的文化服務,從而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動力。

1.文化館在開展群眾文化活動中的重要功能

1.1 具有較強的組織協作功能。群眾文化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化建設的一部分,文化館通常是群眾文化活動的組織場所,開展群眾文化活動需要依據文化館組織進行,因為文化館作為進行群眾文化活動的重要場所,通常具有較強的組織協作功能,在開展群眾文化活動是可以依托文化館進行設計和規劃,把文化藝術培訓同群眾文化活動相結合,從而滿足人民群眾社會主義精神文化需求。例如,文化館通常開展“舞蹈培訓”、“書畫培訓”、等各種各樣的文化藝術培訓活動,這些培訓能夠為群眾文化活動建立優秀的范本。通過文化館組織進行一系列群眾文化活動,有助于組織協調活動的有序開展,有助于培養人們的共同協作精神,有助于文化的廣泛傳播。

1.2 具有較強的指導培訓功能。在我國基層群眾當中有許多文化愛好者,例如有些人喜歡京劇、有些人喜歡舞蹈、有些人喜歡聲樂,這些文化愛好者在培養興趣文化方面需要一定的文化基礎,在開展群眾文化活動時可以發揮這部分人員的作用,作為文化館,可以利用文化館具有的較強的指導培訓功能,對群眾文化愛好者進行技能上的指導,或者通過文化館開展培訓班,從而使群眾文化愛好者的綜合文化素質得以增強,不斷帶動群眾文化愛好者主動加入到群眾文化活動行列當中,發揮群眾文化愛好者的模范帶頭作用,為社會主義精神文化建設作出貢獻。

1.3 具有較強的示范功能。在文化館的日常文化活動開展中,一方面要增加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次數,另一方面還要對人們的文化活動進行指導,從而將文化館同群眾之間進行一些交流合作,共同進行群眾文化活動,從而使社會各界的群眾廣泛參與到文化館開展的群眾文化活動當中,從而加強社會群眾文化意識的培養。因為文化館具有較強示范功能,在文化館開展文藝活動過程中,可以吸引群眾自發參與到活動當中,從而增加了文化活動的來源渠道,激發人民群眾參加文化活動的活躍性,也為群眾文化愛好者充分發揮其興趣愛好提供了溝通交流的平臺。另外,通過文化館開展群眾文化活動,有助于提高人民群眾的社會政治文化水平,從而更好的培養群眾的愛國主義精神。

2.新時期下文化館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的策略

2.1 加強文化館精神文化建設,為開展群眾文化活動提供精神支撐。通過加強文化館精神文化建設有助于通過群眾文化活動推動全社會注重精神文化建設,進而提高我國的文化綜合實力,為新時期提高我國的精神文明建設奠定良好的基礎。所以在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的過程中要實現全民共同參與,文化館起重要的指導作用,把群眾文化活動向文明和諧的方向引導,促進人民群眾對文化活動的了解,并且在活動過程中要注意人民群眾之間的合作交流,從而增進大家的情感交流。

2.2 提高文化館的文化服務態度和水平,為開展群眾文化活動提高技術支持。文化館作為國家公益性部門,在進行群眾文化活動時,需要不斷加強文化館自身的文化服務能力,為開展群眾文化活動提供更為優質的文化服務水平,這就需要文化館不斷提高自身的業務能力,另外文化館在建設管理過程中需要不斷完善自身管理模式,改以往較為單一的管理模式,在管理過程中要做到顧全大局,針對各個文化階層、各個年齡段的群眾文化需求提供文化服務,讓廣大人民群眾在潛移默化中體會文化活動。

2.3 提高文化館管理人員的專業素養,為開展群眾文化工作保駕護航。文化館管理人員的專業素養和職業道德的高低直接影響到文化館群眾文化活動的有序開展,提高文化館管理人員的專業素養,建設一批文化專業素質強和職業道德高的管理人員,從而使群眾文化活動得以有效進行。隨著新時期國家對文化建設的不斷深入,國家在文化管理過程中更加注重服務性,這就說明文化館管理人員在進行文化活動過程中需要以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為最主要的出發點,以服務性為指導進行群眾文化活動,從而不斷提高人們的文化素養。另外,文化館工作人員需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和業務素質,最大程度上發揮自身的能力為群眾文化活動的有序開展做出貢獻。

2.4 提高文化館的綜合管理能力,為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提供保證。隨著國家對文化建設的不斷重視,在文化館具體部門設置方面應該增加專門負責群眾文化活動建設方面的具體崗位,對文化館負責區域內的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進行專門的策劃、組織、協調。文化館通過增加專門工作人員不但能夠更加準確、專業地組織群眾文化活動,而且能夠減使文化活動更加科學化,從而讓群眾文化活動更加專業化,這樣能夠讓群眾文化活動在進行過程中宣傳文化館,提高文化館在文化活動舉辦方面較為科學、專業的地位。

文化館是開展社會主義群眾文化活動的重要場所,為群眾文化活動的有序開展提供了平臺。新時期,我們要加強文化館在群眾文化活動組織、指導、培訓等方面的功能,通過開展一系列的群眾文化活動不斷提高廣大人們的文化素養,為提高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奠定重要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陶新喜.淺議新形勢下如何開展群眾文化工作[J].藝術科技.2015(10)

篇7

(一)對基層群眾文化工作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當前,我國各級政府工作的核心是發展當地經濟,提高當地人民生活水平。但是,一些地方政府對這一核心的認識產生偏差,一味地注重“發展經濟”,并將其作為了日常工作的首要任務,甚至認為群眾文化工作不能直接產生經濟效益,與當地經濟的發展毫無關聯。這就造成了認知的偏差,認為每年舉辦幾場下鄉演出、放幾次電影,或者組織一個比賽就可以了,這種認知嚴重阻礙了基層文化活動的開展。

(二)單一、陳舊的形式無法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與此同時對文化生活的要求也在逐漸增加。這時如果我們一味地沿用一些舊形式,不思進取、不求創新,根本無法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由此可見,我國的群眾文化建設還有待于進一步加強,群眾文化活動也急需得到進一步的重視與豐富。

(三)民間文化隊伍的質量有待于進一步提高

在一些地區,自主組成的民間表演隊伍越來越多,并在群眾文化活動中占據了一席之地。但是,我們必須注意到這些民間團體始終存在著良莠不齊的現象,有的為了吸引群眾觀看,甚至會表演一些低俗、不雅的節目,這就對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造成了極為不利的影響,偏離了群眾文化活動的初衷,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產生了極大的反面影響。

二、如何更好地開展群眾文化活動

(一)豐富群眾文化活動的形式

群眾文化工作的宗旨,就是“千方百計地把基層群眾的文化活動搞豐富、搞熱鬧”。要想做到這一點,我們必須依托春節、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積極開發民族民間文化資源,適時開展一些諸如瞻仰革命圣地,參觀主題展覽,開展讀書演講、知識競賽,以及燈會、歌會、戲劇節、主題文化節等各具特色的群眾文化活動,讓人民群眾在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中潛移默化地學習革命歷史,以此來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二)加強群眾文化的人才隊伍建設

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離不開文化工作人才隊伍的艱辛付出和大力推動。要想使人民群眾享受到豐富多彩的文化,我們必須重視人才隊伍建設,積極培養群眾文化骨干,加大扶持力度,充分發揮民間藝人、文化能人在活躍群眾文化活動中的作用。首先,在隊伍建設上,應加強后備力量的培養和各層次在職人員的培訓。各地的相關部門應在高層次人才培養上拓寬思路、創新方式,不僅要適當借鑒其他地區的經驗,還要改變對文藝人才的評價方式,不僅要注重職稱、學歷,還應結合其業務技能和業績進行綜合評價,這是推動群眾文化隊伍建設尤其是培養高素質文藝人才的一個重要保證。其次,要加大人事制度改革,搞活文化管理機制。各級文化部門要把培訓文化業務骨干作為自己的工作內容列入計劃之中,大力扶持群眾自發組建文化社團和演出團隊,并加強業務指導,建立群眾文化活動的長效機制,擴充群眾文化的人才隊伍,實現群眾文化工作發展繁榮的良性循環。

(三)完善群眾文化活動的陣地建設

陣地建設是群眾文化活動的載體,更是群眾文化活動的示范窗口,對群眾文化活動起到較強的示范輻射作用。因此,在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過程中,我們必須加強陣地建設。只有具備開展活動的陣地,才能積極組織和開展各種高質量的集中活動,為分散活動提供綜合交流和集中展示的機會和平臺。這就要求各級相關部門必須積極統籌規劃和建設基層公共文化地服務設施,加大投入,進一步完善覆蓋城鄉、結構合理、功能健全、實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尤其要以農村和社區為重點,加強“三館”、鄉鎮綜合文化站、社區“圖書室”的建設,同時深入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文化信息資源共享、農家書屋等文化惠民工程,為基層群眾提供必要的文化服務設施。只有這樣,才能達到資源的整合利用,提高各種公共文化設施在開展群眾文化活動中的綜合效用。

篇8

關鍵詞:群眾文化 接地氣 服務群眾

群眾文化,顧名思義,就是來自群眾的文化,也可以理解為“為群眾的文化,群眾自己的文化。”這兩點是相輔相成的,“為群眾的文化”其主導者是政府,其傳播者就是群眾文化的輔導老師。“群眾自己的文化”就更加不難理解,那就是群眾中的自發的文化現象。這兩者又是相互促進的,離開了哪方面,我們的文化建設都無從談起。那怎樣才達到兩者的統一,讓文化下接地氣上有人氣、讓我們民族的文化真正的起到引領人、感染人、塑造人、鼓舞人的作用呢?我想從以下幾點談談體會。

一、群眾文化之本源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血脈,是社會的靈魂,它來源于群眾,必須回歸到群眾中去,才能體現其價值。群眾文化是指人們職業外,自我參與、自我娛樂、自我開發的社會性文化。它是以人民群眾活動為主體,以自娛自教為主導,以滿足自身精神生活需要為目的,以文化娛樂活動為主要內容的社會歷史現象。群眾文化概括了主體為群眾,客體為活動;群眾文化內容廣泛,以文化娛樂活動為主要內容;群眾文化包含了群眾文化活動、群眾文化工作、群眾文化事業、群眾文化隊伍,所以說,群眾文化是一種藝術,也是一門學問。廣大的人民群眾對我們的文化產品、文化活動愛看、樂看并參與其中,感染其中,達到了修身養性的目的,這就說明我們的群眾文化接地氣和漲了人氣,這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需要。引領老百姓的價值取向是我們群眾文化傳播者的責任和義務,在文化體制改革不斷深入、文化不斷走向市場的今天,大眾的殷切期望,就是我們作為基層群眾文化工作者的所想、所求、所做。

二、群眾文化之發展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民族眾多的國家,群眾文化的覆蓋面之廣,參與對象之多是其它類文化所無法比擬的。我國群眾文化源遠流長,而且是最早產生的、最古老的文化藝術活動的基本形態,它幾乎貫穿我國整個歷史。建國以來,我們黨領導下的群眾更是創造了多種形式的群眾文化,浩然正氣的群眾大合唱、靈活風趣的故事會以及流動于街頭巷尾的業余文藝團體,都是群眾文化的具體表現。然而,進入八十年代以來,傳統的群眾文化變得冷清了許多,市場經濟下的多種選擇給傳統的群眾文化形成了一定的影響和沖擊。特別是改革開放幾十年來,在群眾文化領域,雖然經過了多次的醞釀和嘗試,但是依然延續著政府主導,群眾被動接受的傳統模式。具體地說就是:由政府出資、出力把積極、健康向上的文化產品送到廣大人民群眾中間,這包括我們的文藝團體把編排好的戲曲、歌舞等形式眾多的演出以政府送文化的方式,呈現到我們廣大人民群眾之中;再者就是我們從事群眾文化傳播的單位,拿我們澠池縣的曲劇團來說吧,每年結合當前實際、精心編排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劇目不定期在縣影劇院演出,還堅持送戲下鄉百余場,然后,再由政府給予一定的補貼。這聽起來是一件天大的惠民好事,但仔細分析,這種由“政府主動送,群眾被動接”的模式最大的一個弊端就是制約了群眾文化活動的自覺性。加之長期的計劃經濟體制養成了我們有些群眾文化的輔導者傳播者高高在上脫離群眾的慵懶習慣,總滿足于做幾件大事,搞幾次大活動,造造聲勢就偃旗息鼓,這不但是對群眾的不負責任,更是對文化的褻瀆。我們只有徹底改變專業人員的“閉門造車”和一味地組織安排“政府購買服務”的計劃模式,才能達到群眾所求所愿,進而轉化為讓文化的傳播轉變為讓老百姓自己去創作,去表現他們平常的現實生活,實現自身對文化的需求愿望。

三、群眾文化之趨勢

群眾文化之所以生生不息,成為基礎性的文化形態,歸根結底,因為人民群眾是社會實踐的主體,是一切物質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群眾文化充分地體現著人民群眾的文化首創精神和歷史主體地位。人民群眾改造自然和社會的偉大力量、對美好生活的熱望、豐富多樣的實踐感受,使群眾文化持久地呈現鮮活面貌和旺盛生機。群眾文化是文化繁榮的沃土,人民群眾作為文化創造的主體力量當之無愧。群眾文化建設不是長官意志,而是百姓的心聲;不是計劃的指令,而是群眾的創造。因此,我們群眾文化的傳播者要積極探索群眾文化的創新。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群眾文化傳播輔導的實踐中,什么樣的文化產品最受群眾歡迎,需要實踐的檢驗,隨著他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群眾已經不滿足于在臺下的被動接受,他們已經產生登臺表演的欲望,可是,他們缺乏登臺表演的基礎,這就需要我們群眾文化的輔導去努力,去包裝。

四、群眾文化如何“接地氣”

按照的觀點,在文化建設層面,文化是屬于上層建筑的東西,它是經濟、政治的反映。一個社會的主導文化是該社會的支配文化和領導文化,如何發揮主導文化的文化領導作用,是一個策略問題。

篇9

關鍵詞:文化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構建

中國分類號:J0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115(2014)05-236-2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以及市場經濟對文化事業的滲透和沖擊,文化館建設中面臨著一些新的問題。新時期,如何充分發揮文化館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的積極作用,如何加強文化館對我國大眾文化建設的滲透力度,如何讓文化館滿足人們精神文明需要,是需要探索的一個重要的課題。2013年三水區文化館繼續貫徹落實三水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實施意見以及《廣東省建設文化強省規劃綱要(2011-2020)》的精神,并針對三水區文化發展“十二五”規劃相關要求開展工作,開展群眾文化活動和基層培訓輔導,積極組織文藝骨干創作作品,努力做好各項群眾文化藝術工作。

一、文化館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的作用

文化館是為了群眾文化的開展而設立的一個機構,它是群眾開展娛樂活動的一個重要場所,也是群眾接受文化教育的一種重要方式。它以豐富的文化內容、積極健康的文化活動,來滿足人民群眾對文化的一種精神需求,傳播著社會的正能量和主體價值觀。

(一)導向作用

改革開放以后,過去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國辦文化一統天下的局面被打破。目前在我國城鄉出現了國家、集體、個人辦文化的新局面,出現了工、青、婦、企業、學校、部隊、街道、家庭一起辦文化的可喜現象。這一文化現象使群眾文化呈現多元化的特點。為適應這一新多元化的特點,文化館不僅要堅持用高尚文明、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去占領城鄉思想文化陣地,擔當群眾文化建設主角,還要把握群眾文化積極向上的導向,將政治宣傳、文化娛樂、文化消費等各方面結合起來,努力做到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

(二)服務作用

由于歷史的原因,廣大群眾的整體素質參差不齊,對于文化的需求也雅俗各異。為了順應這一需求特點,社會上出現了各種類型、不同層次的文化活動,針對這一文化現象,文化館工作人員更應跳出小文化圈子,主動深入到農村、工廠、學校、街道基層去宣傳、發動、了解群眾的需求,幫助他們開展各自喜愛的群眾文化活動,促進城鄉基層文化網點的健康發展。

(三)傳承作用

當前,在文化多樣性發展的趨勢下,越來越多的優秀民族、民俗文化被挖掘和保護,作為政府設立的文化事業機構,文化館有責任、有義務積極地組織、策劃、交流這些優秀文化藝術作品。通過文化活動的平臺,彰顯優秀文化的魅力,展示優秀文化的深厚底蘊,在交流的過程中得以傳承,以傳承促發展。

二、文化館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構建的需求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指的是運用政府的力量來創辦的一些不具有營利性質的,具有傳播思想文化、普及科學文化知識、保障人民群眾對文化需要的所有文化機構及服務的一種總稱。

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我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需求,是我國文化體制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同時也是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的必然要求。在新的歷史背景下,這對提高民族的凝聚力,提高國民的整體素質,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意義。文化館建設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館參與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是時代的必然要求。

(一)文化館建設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文化發展的需要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我國文化大發展的一個必然要求,是保證我國在國際競爭中能夠占領文化高地的需求,然而我國的文化發展并不均衡,一些偏遠地區文化發展相對落后。這就對我國的文化建設提出了挑戰,文化的發展是協調的發展,是均衡的發展,如何向偏遠地區、落后地區普及文化,如何在落后地區建立起較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鞏固我國文化的基礎地位,這是一個重要課題。文化館建設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因為文化館的建設相比較來說,成本較低,取材方便,普及面廣泛。在基層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中,文化館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這對于縮小文化差距,擴大文化傳播面,提升落后基層的文化競爭力,是至關重要的。

(二)文化館建設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保障民生的需要

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僅僅是指物質生活的滿足,更重要的是精神生活的豐富。如今的民生已經從簡單的物質民生,轉化為多元化的民生,人民群眾對生活的需要也變得更加的多元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是滿足人民群眾對多元化生活需求的一個重要方面,建立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已經成為了人民群眾迫切的需要。如何能夠讓廣大的人民群眾都能夠受到不同層次文化的補給,保障公民享有文化公平的權利,平等的參與文化活動并且享受文化帶來的快樂,這需要文化館建設積極地參與到公共文化體系的建設中來。只有文化館參與進來,才能夠豐富文化的內容,才能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多方面、多樣化、多層次的文化需求。

(三)文化館建設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政府轉型的需要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轉變政府職能已經成為一個共識,轉變政府職能要求政府必須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為社會提供公共文化產品,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求。時代不斷發展,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產品與人民群眾的需求存在著一定的差距,政府必須轉變職能才能應對這些挑戰。只有在政府的主導之下,不斷地為群眾提供科學的、可持續的、多樣性的、系統的公共文化產品,才能為經濟的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發展空間,為經濟提供強有力的文化支持。這迫切要求政府加強文化館建設,最大限度的發揮文化館公共文化服務的公共責任,促使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重要構件的文化館進入發展的快車道。

三、文化館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策略

(一)圍繞上級中心宣傳工作,開展群眾文化活動,推動群文工作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吹響了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集結號,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展,文化的作用表現的越來越重要,越來越明顯,文化已經成為決定經濟發展潛力和后勁的重要因素。

2013年三水文化館積極配合區委、區政府中心宣傳工作以及第二屆廣東社區文化節、南粵幸福活動周、“魅力佛山?四季情韻”藝術惠民工程等主題活動,組織、舉辦了各類文藝演出及展覽、交流活動,極大地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

1.圍繞傳統節日開展節慶文化活動,活躍群眾文化氛圍

在活動經費減少的情況下,三水文化館仍然注重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模式,拓寬思路,探索新形式、新方法,與其他部門、單位合作,結合節假日主題文化活動,配合政府中心任務,舉行各種各樣的文藝活動。如:春節前與總工會舉辦的2013年三水區外來工迎新春團年大聯歡活動,元宵節同電臺舉辦的“溫愛佛山,情暖三水”元宵文藝晚會,三八節同婦聯舉辦的慶“三八”巾幗健身巡演活動等,這些活動同相關單位聯手合作,將一些節日元素融入到各項文化活動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達到了聯合行動、資源共享、擴大影響的目的。

2.積極開展“文化五送”惠民工程,將文化項目送到村居、工業園區和企業

2013年三水文化館在零送戲下鄉經費的環境下,區文化館通過協助佛山市文化部門及區有關單位和區文化館慶平業余戲曲藝術團等的力量參與開展“文化五送”惠民工程活動13場次。其中組織了“魅力佛山?四季情韻”藝術惠民工程―――2013年文化公益流動演出4場,組織支持了區文化館慶平業余戲曲藝術團春節期間、節假日期間到村居開展曲藝演出活動6場,支持村居、企業演出3場。

3.利用場館優勢,實現公益展覽常態化,舉辦形式多樣的群眾性展覽

廣大群眾既是創作主體也是觀眾主體。為此,文化館堅持展出和參觀的雙向免費,不僅對參觀群眾免費開放,而且主動邀請各藝術愛好者尤其是本地藝術家進館辦展,免費為他們提供策展、布展、辦展等服務。如今年的新春試鏡―――鄧善、李有能、林志道、梁敏、梁建鍇、梁注鍇、盧冠東七人攝影作品展、西南街道2013中小、幼兒園學生即席揮毫獲獎作品展、《喂,自己》徐仲華和鄧作明的數碼插畫作品展、《彩虹橋》少兒繪畫作品展、《藝苑蒔花?何德昌師生作品展》、三水區慶祝第二十九個教師節美術作品展、三水農村信用合作聯社第六屆職工書法美術攝影作品展等共10個,通過這種雙向免費活動,為廣大藝術愛好者提供廣闊的展示、切磋、交流空間,從而激發他們的創作熱情,進一步活躍了我區業余藝術創作。

4.開展文化館公益大講堂活動,開展曲藝大舞周周樂演出活動,為廣大愛好者提供交流學習的平臺

三水文化館同攝影家協會共同舉辦了三水區文化公益大講堂―――《夜間攝影和雪地攝影》攝影講座、《印度及東南亞風光風情》蔡承材老師攝影講座、2013“荷風迎夏日”澳門三水兩地荷花影藝交流講座、《光影心路》專題攝影講座四場講座,在文化館廣場開設曲藝大舞臺周周樂演出活動,演出共20多場次,為廣大愛好者提供交流學習平臺。

(二)全面落實公益性文化設施免費開放,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全城發展

為貫徹落實文化部、財政部《關于推進全國美術館、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免費開放工作的意見》精神,文化館內的多功能廳、展覽廳、宣傳廊、舞蹈排練室、曲藝培訓室、書畫室等場地免費向群眾開放,為全區各單位和社會文藝團隊提供排練場所,文化館針對不同年齡、不同層次、不同群體的文化需求,開設了老年人合唱培訓班、曲藝培訓班、廣場舞培訓班。2013年7月,三水區文化館連續第三年舉辦了“尋夢佛山”異地務工人員子女藝術夏令營活動,為80名異地務工人員子女開設舞蹈、器樂、書法、美術四個藝術課程,讓各個層次的群眾都能真正享受到公共文化權益。

此外,文化館的業務骨干還常年到區老年大學、區老干活動中心以及深入各鎮(街道)、群眾活動陣地,有針對性地開展舞蹈、曲藝、聲樂等培訓。到目前共培訓輔導300多場次,輔導人數9000多人次。

四、小結

綜上所述,為了滿足日益增長的群眾文化需求,適應其差異性、多樣性的特點,三水文化館將繼續貫徹落實《廣東省建設文化強省規劃綱要(2011-2020)》的精神,本著“加強服務、重心下移”的工作思路,力抓各類群眾文化活動和基層培訓輔導,積極組織文藝骨干創作作品,努力做好各項群眾文化藝術工作。不斷拓展功能,延伸服務,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發揮出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周國森.淺談文化館在群眾文化中的影響和作用[J].音樂大觀,2012,(10).

[2]倚菁華.文化館在群眾文化建設中的作用淺析[J].大眾文藝,2012,(17).

[3]范向健.加強文化館站建設,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J].沿海企業與科技,2009,(03).

篇10

(一)有利于群眾文化素質的提升

群眾文化工作,不僅僅是為了滿足廣大群眾休閑娛樂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借助群眾文化工作來積極引導廣大群眾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傳統文化,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思想道德素質。許多群眾文化活動,如科普講座、演講比賽、文藝匯演、書畫展覽等,都能夠幫助群眾掌握更多知識,進而有效地滿足群眾文化需求,能對群眾的綜合素質予以提升。

(二)有利于滿足群眾文化需求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廣大群眾物質生活條件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必須得到滿足,否則群眾的正常生活秩序就會受到破壞,從而影響社會正常生產生活秩序。群眾文化工作,就要從生活實際和社會實際出發,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保持群眾良好的參與熱情和互動積極性,能有效地解決群眾文化生活需求,最終促進我國精神文明建設目標的實現。

(三)有利于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工作,除了經濟建設之外,還包括了文化建設工作。作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群眾文化建設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培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有利于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同時能夠為全民素質文化的進步奠定堅實可靠的基礎。因此,在新形勢下,除了堅持經濟建設之外,還要加強群眾文化建設工作,切實提升群眾的整體文化素質,進而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

二、新形勢下群眾文化工作努力方向

(一)積極開展文化惠民活動

文藝演出是基層人民群眾最喜愛的文化活動之一,符合基層群眾的審美標準,同時也具備良好的娛樂性。因此,相關文化單位應該加大對文化惠民活動的關注和重視程度,為基層人民群眾送上更多精品節目。如春節、元宵、中秋、元旦、國慶、五一、六一、七一、八一等重大節假日期間,組織文化藝術團前往周邊城郊、農村、社區、部隊、學校等處獻上精彩紛呈的演出,與廣大群眾近距離接觸。文化建設服務人民惠及百姓,是社會主義文化的本質要求。一切為了人民的利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是黨的全部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人民群眾是文化建設的主人,努力實現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文化發展成果人民群眾共享。

(二)積極爭取資金、政策支持,為群眾文化活動提供有效保障

要加快建立支持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發展的長效機制,努力探索公共文化服務和文化設施投入機制的改革,除繼續利用彩票公益金和其它專項資金,還應爭取財政投入力度,整合財政投入力量,面向社會多渠道籌措資金。正確處理好公益性與合理收費的關系,針對財政保障不足的情況,允許各地在堅持公益性原則的情況下,制定有償服務政策,保障公益性群眾文化活動得以開展。如果沒有政府資金、政策的支持,那么群眾文化活動所需的一切資源就沒有了物質方面的保障,更加沒有辦法展開大型、高質量的文化活動。

(三)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

新形勢下,文化工作不應該單純地依靠傳統渠道,更應該積極地引入現代化信息技術,通過信息技術來提升文化工作整體水平。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互聯網已經成為人們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通過互聯網技術,文化單位能夠更好地與群眾開展活動和交流,并且實現文化活動項目的有效拓展。在網上,人民群眾也可以直接了解最新的活動信息,投票選取大眾喜歡的文化活動類型,這不但能夠為文化活動的開展起到良好的指導作用,同時能夠增強群眾的參與積極性,提高群眾對文化活動的關注程度,為群眾文化工作的開展奠定更為堅實可靠的基礎。

(四)鼓勵社會力量參與群眾文化工作

群眾文化工作不能單純地依靠地方文化單位,也需要依靠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這樣才能夠加快群眾文化工作的發展,滿足群眾文化需求。為此,文化單位在日常工作過程中,首先應該與周邊社區、企事業單位等展開積極交流與溝通,通過各方力量提供活動資金,文化單位進行廣告宣傳或其它方式解決文化建設資金問題。其次,文化單位必須積極與社會公益機構聯合,積極尋求、組織民間文化藝術團體以及其他單位的幫助和支持,進而增強文化工作的整體實力,為群眾提供更多更新的文化活動。第三,有了政策的支持更要有人民的參與,如果文化活動與生活相脫離就無法很好展開,所以兩者的關系是必然存在的。相關文化單位需要積極充當群眾貼心人的角色,和民間活動團隊及文藝積極分子一起交流,同步吸收老年人及青少年的文化活動思想,讓大家都可以參于到群眾文化活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