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貿易范文10篇
時間:2024-03-07 14:45:0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區域貿易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監管區域貿易轉型的思索
本文作者:包海兵匡玲麗工作單位:蘇州物流中心有限公司
海關總署提出了特殊區域轉型升級的六個方面:產業鏈由低端向高端延伸;引資由依賴外資向擴大內資轉變;產品由高碳向低碳轉變;由兩頭在外向擴大內需轉變;產業由沿海向中西部梯度轉移;保稅物流和保稅服務業務不斷拓展。從總署六個轉型可以看出,以貿易便利化、通關便捷化為核心的“自由貿易園區”恰恰可以成為這一轉型的代表方向。實踐證明,新加坡、中國香港等地正是憑借自由貿易區或自由港的政策從落后地區一躍成為國際金融、貿易、商業和物流中心。如何借鑒它們發展的成功經驗并與中國國情相結合,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自由貿易園區”之路是未來特殊區域的轉型方向。考慮到東部和中西部處于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面臨不同的問題,在向自由貿易園區轉型升級過程中起點和期望不盡相同,因此,必須因地制宜,根據實際情況有步驟、有側重地建立各有特色的“自由貿易園區”。根據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和區域條件的不同,提出了以下幾個各有特色的“自由貿易園區”發展模式。
以保稅加工為主、保稅服務為輔的綜合模式中西部和東部欠發達地區的特殊監管區域,要牢牢抓住東部發達地區受土地、勞動力和稅收等資源要素制約的契機,學習、借鑒東部地區的成功經驗,特別是借鑒規劃、開發和管理模式,加大國際和國內招商力度,提升軟環境建設水平。同時,要根據本地區的產業特點、區位優勢形成有特色的加工貿易集群。綜合考量,有以下幾點值得注意。1.改善促進加工貿易發展的制度環境首先,區域管理部門要積極協調海關、檢驗檢疫等部門提高特殊監管區域的通關效率,例如蘇州綜保區提出的“虛擬空港”“虛擬海港”通關模式就值得中西部和東部內部地區的特殊區域借鑒和吸收。同時,為保證加工貿易產業鏈上零部件、原材料的流通速度,條線監管部門和管理機構要主動與一線海港和空港對接,簡化通關手續,增強服務意識,提高信息化通關水平。政府和企業應逐步建立一套有利于技術人才成長的機制,培養更多的專業人才,以盡快扭轉國內低級白領過剩和技術工人短缺的現狀,實現產業與人才的良性互動,努力營造能夠提高制造業水平的人才隊伍。2.明確產業發展方向,集中優勢力量發展特色行業,培植特色加工貿易型產業集群這些區域要結合國家產業結構的調整需要及國際產業發展方向,細化并調整加工貿易的產業結構,鼓勵企業進入產業鏈中附加值高、技術含量高的環節,促進向高加工度化演變和升級。努力營造適合當地企業技術創新和自主研發的環境。中西部地區國土面積廣袤,礦產資源豐富,勞動力價格低廉,要努力將這些資源、能源優勢轉化成特殊區域的發展優勢,培植區域特色產業集群,提高產業關聯度及溢出效應。3.鼓勵與跨國公司開展配套合作,學習國外及發達地區經驗東部沿海地區在對外開放和對外經濟貿易的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西部地區可以吸收與借鑒,以積極吸引國內外客商來西部地區開展互惠互利的經濟技術合作,大力發展加工貿易。當前,我國企業應利用跨國公司正將內部服務業和研發中心向外轉移的機會,密切國際的科技合作,在以加工貿易為承接新一輪產業轉移載體的同時,不斷地促進我國加工貿易產業轉型升級,使我國加工貿易企業盡快從簡單的貼牌生產(OEM)向原創設計制造(ODM)和原創品牌制造(OBM)轉型,不斷走向產業鏈的高端。4.提高加工貿易料件的國產化率大力支持國內企業對原材料和中間投資品的生產技術改造,提高產品質量,基本實現加工貿易所需原材料及中間投資品的本地化,以降低企業生產成本,提高企業市場競爭力。國家應積極研究加工貿易產品國產化率的政策措施,從稅收政策、扶持資金等多方面鼓勵國內企業開發研制新產品,從根本上扭轉制造業的低端化趨勢,實現加工貿易料件的國產化。
以保稅服務為主、保稅加工為輔的綜合模式上海、深圳、天津和北京等依托沿海主要港口和航空樞紐港發展起來的保稅港區和綜合保稅區,基本完成了靠加工貿易獲得發展的初級階段,本階段應形成以國際貿易、物流、離岸金融和國際維修等服務貿易為主、加工貿易為輔的貿易型、流通型和總部型特殊區域。東部地區這幾年面臨加工貿易企業(尤其是龍頭代工企業)不斷西移的窘境,對本地進出口和就業帶來極大影響。如何積極面對,發展服務貿易是必然的選擇。東部地區在交通、信息、人才、管理和商業氛圍較中西部更有優勢,這些地區除了推動加工貿易企業通過延伸產業鏈來提高附加值和技術含量外,應鼓勵發展保稅倉儲、商品展示、國際中轉、國際采購、貿易結算等高附加值業務,形成儲、供、運、銷產業發展鏈,為貿易的發展提供條件。1.功能政策開放優惠的政策是特殊區域發展的關鍵,也是其能否發揮作用的前提。世界自由貿易區的發展經驗表明,除了區域本身所具有的區位優勢外,經濟政策越開放,海關監管越簡化,所能取得的發展成就就越大。特殊監管區域必須突出“政策高地”效應,區內優于區外,保持政策落差,才能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為大力發展服務貿易,打造自由、便利、通達、境內關外的真正自由貿易區,可試點制定更具競爭力的稅收政策,在關稅、流轉稅和所得稅方面進行改革,營造物流運作成本優勢。實行更加自由的外匯政策,除外匯自由兌換和支付外,放開區內和境外之間投資項下的外匯管制,外匯管理重點放在二線,進行離岸金融試點。結合現代產業的具體發展階段,積極探索離岸金融等新型功能,在當前人民幣不可自由兌換、外匯流動性受到諸多限制的大環境下,先在有條件的地區進行金融突破嘗試。2.發展總部經濟引進一批國內外集團在特殊監管區設立總部、區域性總部等,加快形成具有比較優勢和核心競爭力的總部企業集群,不斷增強總部經濟的輻射功能。重點培育區域性營運中心,支持企業整合資源和提升競爭力。跨國公司營運中心通過重新構建公司內部產品營運服務體系,整合其分散的銷售渠道和關聯服務,統一負責總部在中國乃至亞太地區包括進出口貿易、國內分銷和售后服務等業務,具有營銷服務、研發生產、采購配送和技術支持等各種業務營運的功能性總部。吸引國內外倉儲物流、檢測維修、高新技術研發等總部企業,努力帶動區域經濟集聚發展成為主導力量。3.大力發展國際貿易抓住跨國公司全球業務整合的機遇,聚焦國際貿易,積極拓展貨物貿易領域,擴大貨物貿易規模,尤其要加大港口大型貿易商、腹地進出口企業的招商力度,使特殊監管區成為連接國內外市場的國際貿易中心。提升特殊監管區操作便利和靈活性,整合跨國公司和國內大企業進出口、結算、訂單、生產控制等多項業務功能,進一步拓展各種貿易功能,如:拓展分撥功能,推進分撥對象由零部件分撥向成品分撥擴展,分撥形式由自營分撥向公共分撥延伸;拓展采購配送功能,著力吸引跨國公司地區性采購、配送營運銷售中心入駐,推動特殊監管區成為跨國企業在東北亞乃至亞太地區的重要貿易節點;拓展國際轉口貿易功能,增強特殊監管區兩頭輻射能力和輻射范圍。4.建設國際服務貿易基地進一步強化商品檢測維修等功能,建立相關商品的檢測中心和維修基地。大力發展服務外包業務,重點支持附加值大、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國際化水平高等特點的服務項目入駐。
保稅加工與服務并重的雙輪驅動模式以上海松江、蘇州、無錫、重慶、成都和西安為代表的東部內陸發達地區和中西部主要經濟中心,特殊監管區域發展以保稅加工的產業升級和現代物流、商貿、維修和結算中心雙輪驅動型。對這些地區來講迫在眉睫的是:①如何在商務成本不斷提高的情況下留住企業,引導企業提高技術含量,增加微笑曲線兩端的研發、設計、分銷、維修和結算功能,通過延長產業鏈來提高對相關產業的帶動作用,通過提高附加值、延長產業鏈來增加稅源,促進產業升級和產品換代。②從單純的出口向進出口均衡發展轉變,大力引進國際性的采購、分撥和配送中心,打造特色進口商品市場、形成集聚效應來繁榮當地經濟,形成區域內輻射作用,解決加工貿易與服務貿易非均衡發展的問題。③對于有限的本地制造業來講,通過連接國際、國內兩個市場,牢牢抓住中國成為全球重要消費市場的機遇,將海外的貿易結算、分撥配送、維修等功能中心引進國內來,從“有限的本地市場”走向“無限的國際市場”。具體措施如下。1.發展國際性綜合物流服務發展國際物流關鍵是要始終發揮政策功能優勢,創造促進物流業發展的良好環境,形成多層次、多元化的國際物流運作體系,提供從貨運、船代、貨代、報關、倉儲、商業加工、分揀、配送等全過程的物流服務,在吸引大型物流公司方面實現新的突破,成為國際物流大進大出的綠色通道和國際商品的重要集散地,吸引中外商貿企業在特殊監管區域建立物流配送和采購中心。2.加工貿易企業的轉型升級在現有加工貿易產業基礎上,積極推進產業結構升級。特殊區域要緊緊抓住轉型契機,加大政策爭取和政策創新力度,深入研究中國香港、新加坡等自由港的特殊政策,實現加工向服務的轉型。同時,特殊區域要培育有特色優勢的產業集群,鼓勵區內企業加大創新力度,提升產品技術含量,實現技術升級。區內企業不僅要重視國際市場,還要關注和投入更多力量開拓國內市場,實現采購和銷售的國內外一體化。3.建設進出口商品展示展銷平臺重點培育以展示為核心內容的國際商品展示交易,使特殊監管區成為功能齊全、設施先進、展品眾多、洽談便利的國際商品展示中心。要進一步豐富和完善保稅商品交易市場,促進商品與服務交易渠道的深度融合。要鼓勵進口要素市場向保稅區集聚,形成以較高關稅及非關稅壁壘的產品為主的全國性進口要素市場。特殊區域要關注當下電子商務的蓬勃發展,充分利用自由貿易園區的各項特殊政策,積極建設進出口商品的電子交易平臺,實現線上“貿易流”“資金流”和“信息流”與線下“貨物流”的四流合一。
開發管理主體的機制創新在邁向自由貿易園區過程中,管理主體的體制創新尤為重要。不管是政府運作為主還是企業化運作為主,政府主導都是其核心。政府主導的優點非常突出,特別在建設初期,有利于按照政府要求高起點統一規劃建設并快速推進,容易在短期內出成績。凡是政府主導開發的區域都有共同特點,即重視形象、檔次、高水平和規模化,往往忽視經濟效益和企業需求。目前根據相關部門統計,特殊區域大部分投資管理公司都處于整體虧損狀態,只有極少部分處于盈虧平衡或略有盈余狀態。國有政府平臺公司在體制機制上存在非市場化、目標多元化與短期化的特點,這與市場化、專業化和可持續發展是矛盾的。因此,可考慮建立類似國有企業的退出機制,初期國有企業進去培育市場,中后期逐步退出,交由市場化公司去運作以獲得效率最大化。國有平臺公司可以通過引入外部股東實現股權多元化,從而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區域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國有平臺公司也可逐步轉型成專業投資管理公司,具體業務板塊通過引入外部股東建立各類二級股份制公司。區域內引進的大項目或需要重點扶持的新項目,平臺公司可以通過與專業公司合資合作方式來解決體制機制問題,同時要加強與跨國企業、行業內領軍企業和中央企業進行強強聯合。規劃建設的可持續性目前很多地方政府將特殊區域視作招商引資、帶動當地經濟發展的“名片”,為了出亮點、出成績,往往在投入上不顧當地經濟發展的現狀和財政收支情況,呈現投資沖動性。以出口加工區為例,2011年長三角24個出加區中上海、蘇州、杭州、寧波和無錫等7家占到全部進出口額的95%,稅收收入的66.4%,另外16個出加區工商稅收都在1億元以下。24個出加區擁有1161億元的固定資產投入,一年地方稅收僅24.5億元,與巨大的地方財政投入相比,地方財稅貢獻小。同時,與東部沿海相比,中西部大部分出加區經濟指標情況不容樂觀。從過去20年的實踐看,經濟高速增長,高水平和超前性的規劃建設存在其必要性。但對于中西部和東部欠發達地區來講,相互攀比面積,過分追求形象,會導致資金的入不敷出。由于地方財力有限,平臺公司在持續大規模開發建設中,資產負債率非常高,經營效益普遍不佳,很多靠土地出讓或政府注資維持運轉。一些區域在追求國際和國內一流的盲目發展中,招商引資不足,土地和大樓等資產長期閑置,帶來了一系列經濟和社會問題。因此,各地在規劃自由貿易園區時,一定要結合當地的經濟條件和未來中長期的戰略定位,不能盲目追求規模和形象,要注意土地的集約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如何構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開發模式,當地管理部門和投資公司應該考慮兼顧政府、企業的訴求,追求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短期利益和長期利益的均衡發展。政策創新與商業模式創新平衡發展自由貿易園區發展還面臨政策創新的瓶頸,這在東部發達地區非常明顯。在過去20年中,由政府牽頭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創新舉措,包括前面講到的六個類型的特殊區域模式,都是從發展的實踐中創造出來的,還有更多類似便捷通關、貿易便利化等措施。貿易園區在自由發展過程中,如果要從傳統的進出口貨物流向資金流、結算流和貿易流轉變,需要得到金融、財稅、外管等條線監管部門的大力支持和創新。同時,除了單純依靠政策領先作為核心外,把重點放在特殊區域入駐的各類企業的商業模式創新上更為迫切。一些特殊區域如上海、張家港建立的大宗商品交易市場、高端消費品商品市場以及運用電子商務模式打造線上交易平臺的做法值得稱贊,天津也在打造離岸金融租賃業務,成績斐然。多部門合力創新、共謀發展海關特殊區域,顧名思義其主管部門除地方政府派出機構外,主要是海關和檢驗檢疫兩大部門。事實上,保稅加工、保稅物流和口岸通關基本都與這兩個部門相關。特殊區域的創新主要涉及通關和查驗兩大環節,但自由貿易園區所涉及的范圍遠遠超出了傳統的海關特殊監管區域范疇,表現在其功能從保稅加工、保稅物流和口岸通關延伸到保稅服務。保稅服務的內涵極為豐富,涉及研發、國際維修、展覽展示、自由貿易、離岸金融和藥品口岸等新的業務類型,涉及外管、國稅、科技、環保、銀監、商務、發改委等各個部門。自由貿易園區的建設過程將面臨更大的政策障礙,需要獲得的政策突破也最大。在目前國家條線管理的大框架下,自由貿易園區要從傳統的海關特殊區域實現轉型升級,部門之間的配合、協調和信息共享,尤其在創新中去實現整體利益的最大化非常重要。比如自由貿易的開展,除海關和商檢外,涉及外匯管理、國稅和金融機構的條線管理。如果不能在各個部門間找到利益的平衡點并與國家大方向保持一致,所謂的政策突破是不存在的。所以,多部門合力創新、共謀發展是未來自由貿易園區必須面對和努力去營造的先決條件。
東盟區域貿易合作分析論文
一、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是一個擁有17億人口、生產總值達2萬億美元、貿易總額達1.2萬億美元、貿易規模僅次于歐洲聯盟和北美自由貿易區的全球第三大貿易區,亦將是由發展中國家組成的最大自由貿易區,其政治經濟意義對于亞太地區乃至整個世界都將是深遠和積極的。
按照中國與東盟達成的協議,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合作框架主要包括中國與東盟實現零關稅,減少非關稅壁壘、技術壁壘,加強沿瀾滄江、湄公河流域的開發,建設昆明—曼谷公路和昆明—新加坡泛亞鐵路等方面的內容。
二、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設與運行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雖然有其基礎和有利的現實條件,但也存在相當多的困難與挑戰。
(一)區域內的不穩定因素
區域對外貿易的轉化研究
本文作者:成祖松工作單位:安徽工業大學
安徽外貿發展現狀1978年,安徽對外貿易總額不足1000萬美元,2011年則達到313.4億美元,年均增長率超過25%,外貿占GDP比重已由1978年的0.1%上升至2011年的2.1%。特別是加入WTO以后,安徽對外貿易高速發展(表1),主要產品出口結構和出口種類也發生了很大變化(表2和表3)。工業制成品在出口商品中所占的比重,是衡量一個國家(地區)出口商品結構優化程度的重要標志之一。按《聯合國國際貿易標準分類》(STIC)的劃分標準,2010年安徽出口產品中工業制成品116.3億美元,比上年增長44.6%;初級產品6.3億美元,負增長7.4%。工業制成品所占比重由1990年的59%上升到2010的93.7%;同期初級產品所占比重則由41%下降為6.3%,反映出近年來安徽工業發展加快,工業制成品出口競爭能力不斷增強。從具有較高技術資金密集度的機電產品出口看,增長勢頭也日益強勁,1995年機電產品出口已成為安徽省最大類的出口商品,近年來在全省外貿出口中所占比重一直在40%左右。2011年安徽機電產品出口74.3億美元,同比增長53.5%。另外,安徽省高新科技產品雖然在國際上競爭力還比較弱,但近年來出口也呈現出可喜的增長勢頭。2011年,全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29.34億美元,同比增長45.68%,占比17.18%,高于我省出口平均增長率8.08個百分點。安徽外貿比較優勢的三大困境第一,區位優勢競爭加劇。安徽地處中部,并非國家改革開放先行區,對于安徽外貿而言,區位優勢并不凸顯。但是隨著長三角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南京都市圈的發展以及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的獲批,國際國內產業向中西部轉移的趨勢逐漸明顯,安徽承東啟西的區位優勢逐漸顯現,特別是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所帶給安徽外貿發展的巨大機遇。這些因素在安徽外貿發展中的作用逐漸增強。然而隨著區域經濟板塊的快速形成,國家對于區域規劃的實施力度逐漸加大,來自中西部其他省份的競爭壓力不斷加劇。僅以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來說,除了國家設立的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之外,國家發改委還先后批復設立了廣西桂東、重慶沿江、湘南、湖北荊州、寧夏銀川(生態紡織)、晉陜豫黃河金三角等六個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此外,還有江西三南和內蒙古赤峰正在積極規劃,努力打造國家級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第二,勞動力成本快速上漲。作為人口大省,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和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優勢一直是安徽對外貿易所依賴的優越條件。然而近年來,安徽勞動力價格卻逐年上升。2011年安徽省城鎮非私營單位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為40640元,比2010年增加6299元,居中部第一,與全國42452元的平均水平已相差無幾。而同期安徽省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達到了23810元,比2010年增加5317元,名義增長28.8%,扣除物價因素,實際增長21.9%。私營單位工資漲幅最大。這主要是因為安徽也出現了“招工難”現象。許多私營企業為了積極應對日益加劇的競爭,都采取了提高工資、改善福利待遇的措施,從而出現了用工成本呈現出持續、較大幅度的上升趨勢。第三,自然資源消耗嚴重。安徽自然資源豐富,人均資源擁有量綜合指數居全國第十位,華東第一;資源配合指數居全國之首,其中煤、鐵、銅等37種礦產保有儲量居全國前十位,兩淮地區是華東最大的煤炭基地,馬鞍山是全國十大鋼鐵基地之一,銅陵和安慶已形成有色金屬和石油化學工業基地。安徽豐富的自然資源是外貿發展的基礎條件。一直以來,安徽出口大量的高耗能、高度依賴于原材料加工的勞動密集型、資源密集型商品,高速的粗放型出口增長帶來了能源和資源的消耗以及環境的破壞,這顯然不是安徽對外貿易發展的期望。
雖然安徽外貿發展迅猛,但目前安徽外貿總額僅占全國的0.8%左右。與其他省份相比,安徽外貿總額占GDP的比重、人均水平均明顯偏低,對外貿易發展的差距還很大,這與安徽經濟發展需要也是不相適應的。新時期,必須要緊緊抓住國際國內產業轉移帶來的巨大機遇,立足安徽實際,不斷拓寬思路,努力尋找安徽對外貿易比較優勢動態轉化的路徑,加快轉變外貿發展方式,實現安徽外貿的可持續發展。積極承接產業轉移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建設帶來的諸多優惠政策給安徽省對外貿易帶來了歷史性的發展機遇,同時,我國長三角、珠三角、閩三角等東部沿海地區對資源、能源依賴性較強的上游產業的轉移主動性明顯增強,勞動密集型加工貿易轉移的勢頭強勁且規模較大。東部加工貿易產業向中西部轉移已經漸成氣候,在今后相當長的時間里,這種趨勢還會繼續加強。承接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加工貿易產業轉移是安徽外貿發展的契機。此外,在繼續轉移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同時,發達國家和地區也開始向我國中西部地區轉移電子信息產業等部分資本、技術雙密集型的高新技術產業。安徽要積極主動提高勞動密集型產品的技術含量,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中的勞動密集型生產環節,優化外貿產品結構,提高外貿產業競爭力。值得注意的是,承接產業轉移有可能會導致安徽外貿發展方式的路徑依賴,不利于安徽外貿發展方式的轉變。所以,在承接產業轉移中,要高度重視人力資本的重要作用,著力推進擴大內需與發展外貿的良性互動,促進安徽外貿可持續發展。[3]大力發展服務貿易服務貿易已經成為世界產業結構升級和國際產業轉移的重要內容。服務貿易的發展可以優化產業結構,提高國家軟實力,降低國家外貿依存度,改善貿易與經濟發展方式,提升貿易國際競爭力,縮小與發達國家在高端產業上的差距。可以說,未來的國際市場競爭將由以貨物貿易為核心的競爭轉向以服務貿易為核心的競爭。
聯合國貿發會議的相關數據統計顯示,2000年至今,全球范圍服務貿易出口年均增長速度高于貨物貿易的速度。安徽應結合自身的優勢,抓住服務貿易的發展趨勢,采取積極措施,大力發展服務業特別是生產性服務業,把發展服務外包作為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把產業鏈向“微笑曲線”的兩端延伸,不斷向全球價值鏈的中高端前進。所以,大力發展服務貿易是外貿比較優勢實現動態轉化的重要路徑。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推動比較優勢動態轉化主要有兩個方面:第一,生產要素(主要是資本)的積累;第二,技術進步。技術進步可能是一種相對簡單的引進,也可能是一種需要大量資金的自主研究和開發活動。自主創新的本質在于知識的創造、流動、更新和轉化。自主,一方面是指民族企業或民族資本應該成為創新的主體,另一方面是指自主設定創新目標,自主控制創新過程,自主擁有創新成果。縱向來看,近年來安徽省高新技術產業有了很大的發展,但從總體來看主導力不強,數量不多;橫向比較,則與發達地區和世界發達國家的差距依然很大,自主創新能力明顯不足。根據《安徽省科技統計公報2011》顯示,2010年安徽研發(R&D)經費投入占全省生產總值的比重不足1.5%,投入小,持續創新能力不強。同時,安徽省產學研互動性不強,多數企業研發投入低,主要從事組裝加工,低附加值產品比重高,精深加工少。所以,加大自主創新力度,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安徽省經濟發展和外貿比較優勢動態轉化的根本選擇。加強外貿生態建設外貿體系并非獨立地進行進口和出口活動的系統,它的運行更廣泛地還涉及其賴以活動之區域的政治、經濟、文化、法治等基本環境要素,還涉及這種環境的構成及其變化,以及它們導致的主體行為異化對整個外貿系統造成的影響。所以,筆者將生態學的概念引入外貿領域,提出外貿生態的概念。參照生態學對生態系統的分析,把外貿生態系統界說為由外貿主體及其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外貿生態環境構成,兩者之間彼此依存、相互影響、共同發展的動態平衡系統。外貿主體,指的是外貿產品和外貿服務的生產者。外貿生態環境,則指的是由居民、企業、政府和國外等部門構成的外貿產品和外貿服務的消費群體,以及外貿主體在其中生成、運行和發展的經濟、社會、法治、文化、習俗等體制、制度和傳統環境。加強外貿生態建設是轉變安徽外貿發展方式和實現對外貿易比較優勢動態轉化的基礎。
貿易區域化進度探索
本文作者:胡越明工作單位: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商學院
2011年歐洲國家對外貿易關系分析以下的統計分析是為了要說明地理分割對貿易格局有多大的影響。表一列舉了2011年歐洲各國對外貿易出口主要方向,以及這部分出口市場在該國出口總額中的占比。原始貿易數據來源于中國商務部官方網站,經過簡單加工整理,形成表中可分析數據。由于數據來源有限,個別歐洲國家并未包括在內,但是現有數據已足夠說明問題。表一展示了一個明顯的事實,歐洲各國生產的產品大部分都傾向于出口到相鄰的國家和地區。只有少數例外,如英國、愛爾蘭有較大部分貨物出口到美國,德國、馬耳他有較大部分貨物出口到中國。為什么這些國家都不把銷售的重點放到較為遙遠的國家呢?難道是因為他們的貨物質量不夠好、不足以競爭國際市場嗎?那么接下來看一下進口的情況。表二列舉了2011年歐洲各國進口的主要方向。從表二看到的情況與表一的極其類似。歐洲各國都傾向于在鄰國挑選他們所需要的貨物,占據最大市場份額的國家無一例外都是他們的相鄰國家。在德國、英國、意大利等國家,像中國這樣的遙遠國家也占據一定的市場份額,但數字卻是很小的,連十分之一也遠不能達到。立陶宛生產的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可能并不具備很大的競爭力,但她卻是拉脫維亞進口產品最大來源地。芬蘭則是愛沙尼亞最大的進口產品來源地。其他國家同樣都寧可大量進口相鄰國家的產品,也不愿意從全世界遴選最優秀最廉價的產品來供應自己的國民。眾所周知,歐洲國家的地區經濟一體化程度相當高。歐洲國家組織了歐洲聯盟,甚至很多國家使用了同一種貨幣歐元,在他們內部加強溝通的同時,更加排斥了外部國家。與鄰居貿易,這是否是歐洲地區的獨有現象呢?接下來,看一下世界其他地區的情況。2011年太平洋附近國家(地區)對外貿易關系分析表三列舉了太平洋附近除中國大陸以外其他各國(或地區)出口主要方向。表中并未列舉所有的太平洋沿岸國家,而只是選取了較有代表性的一些國家和地區。從表三可以看到與表一類似的情形。各國(地區)都傾向于把產品賣到相鄰國家或地區,只有澳大利亞、巴西、秘魯、智利情形稍有不同,而這都與中國有關。澳大利亞、巴西等都是鐵、銅等自然資源密集的大國,而中國作為資源消耗大國,正好極度缺乏相應資源。從地理上說,這些國家到中國的海運路線很直很順,運費也是相當低廉的。他們的情況仍無法算作例外。下面再來看一下進口。表四列舉了太平洋附近各國(地區)進口主要方向。表四所說明的道理跟上述各表如出一轍。墨西哥、加拿大嚴重依賴美國,新加坡完全離不開馬來西亞,新西蘭緊跟澳大利亞,阿根廷和巴西唇齒相依。相鄰國家的魅力遠超其他地區。當然,由于這些國家的疆域范圍有的很大,有的很小,難免會對統計數據產生影響。但是根據現有數據進行合理推測,若撇開國界因素,而以相似面積來劃分地區,那么近距離貿易量的數據必定會遠大于遠距離貿易量。
地理分割是影響國際貿易格局最大的因素從上述數據可以得出結論,兩個國家之間貿易關系是否密切,主要取決于這兩個國家之間地理上是否接近。地理因素即使不是唯一的影響因素,也是決定性的力量。因此,雖然中國被譽為“世界工廠”,但也不能為遙遠國家提供大部分的產品。首先,運輸成本一直是阻礙國際貿易的巨大障礙。其次,進口關稅和貿易保護主義是另一個巨大障礙。再次,有些貨物在短時期內就容易變質,明顯不適合于進行長途運輸。最后,還有一些其他因素:消費者心理上可能會認為來自遙遠國家的廉價品是質量低劣的;有些產品帶有濃厚的民族文化色彩,遙遠地區文化差異大的居民很難接受,等等。由此可得到結論,歐洲比其他地區離中國更為遙遠,所以歐洲國家并不是中國最可依賴的貿易伙伴。這是一個頗為令人沮喪的結論,因為歐洲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地區之一,那里的市場無疑是十分廣闊的。盡管個別公司在短期內通過努力可以打開歐洲的市場,獲取豐厚的利潤。但從總體而言,中國這個遙遠國家生產的產品在歐洲市場上必定是缺乏競爭力的。與此相反,有些國家離中國較近,是中國天然的貿易伙伴。最近的是俄羅斯、韓國、日本、新加坡、東南亞諸國、印度等。其次是澳大利亞、新西蘭等。美洲與中國隔太平洋相望,盡管距離有些長,但是貨輪橫越太平洋的費用還是比較低廉的,因此美國、加拿大、巴西等國也容易跟中國產生密切的貿易往來。從數據上,可以看到這些國家與中國的貿易關系比較親密。盡管在特定時期,中國與某些鄰國會發生一些矛盾摩擦影響雙邊貿易關系,但是從長期來看,這種親密的貿易關系是不會發生大的變化的。地理因素影響貿易規模的規律同樣適用于國內貿易國內貿易和國際貿易,在貿易的本質上是沒什么不同的。國際貿易比國內貿易要多跨越一條國界線,增加了一些語言障礙、關稅和非關稅障礙、貨幣兌換的麻煩。但是當兩國之間貿易關系親密,甚至有經貿合作等安排時,這些障礙并不會明顯增加貿易的成本。國界兩邊的兩個相鄰城市之間的貿易關系,可能比同一國家兩個相距較遠的城市之間更為親密。從這個規律可以得到一些推論。除了加工貿易以外,絕大部分的產品銷售都應該從生產地附近市場開始做起。由于距離對貿易的強大影響,產品的銷量會隨著距離增加而減少。如果一家公司從成立時就定位于服務遙遠地區,那么這家公司的成功概率就比較低。但是話說回來,并不是沒有辦法減少空間距離的影響。在目標市場建立分支機構是一個較好的辦法。設立機構以后,雖然不能縮短空間距離,但是可以更好地克服一些語言文化上的障礙,也有利于在當地市場上進行公關,大大降低除了運輸以外的其他成本。盡管如此,在遙遠國度設立分支機構,本身就會大幅度增加總公司的運營成本。國際投資并不是改變而是強化這種貿易格局通常人們認為,投資活動對貿易會產生替代效應,國際貿易可以被跨國投資所取代。中國市場上的大部分外國產品都是跨國公司在中國本地生產的。這似乎意味著將來國際貿易的衰落。那么是否貿易格局會受到投資的影響而發生巨大改變呢?無論是李嘉圖說的比較優勢還是現在研究的區位差異,都不會因為投資活動而改變。而投資活動的本意就是盡可能地利用原有的比較優勢和地理優勢。因此,存在投資的情況下,反而更加擴大了優勢產品的生產數量,進一步強化了原有的深受地理因素影響的貿易格局。事實上,跨國投資并不是新鮮的事物,遠在資本主義興起的年代,國際投資就伴隨著國際貿易而發展起來了。一直以來,貿易格局總是體現著國際投資的影響。
如何理解外國公司對中國生產企業的投資行為呢?他們這么做可能有回避貿易壁壘的考慮,也有利用中國廉價勞動力優勢的想法,但是最主要的,是為了縮短貿易路線的長度。即使跨國公司決策者們并不一定透徹了解貿易區域化原理,他們卻經驗性地認為這么做是最優的抉擇。以此推論,中國企業想要在遙遠國家獲得利益,與其貿易,不如投資。即使有些企業目前通過貿易在遙遠國家獲利,這種貿易也是相當不穩定、不安全的。在遙遠國家投資可能面臨高額成本和巨大風險,看起來不符合比較優勢原理,但考慮到貿易區域化規律,在市場附近生產,近距離貿易,仍比遠距離貿易更為可靠。中國企業要對遙遠地區進行市場開拓,必須積極地、全方位地融入當地附近的區域經濟體系。
區域貿易自由化對我國貿易的影響
摘要:2000年以來,尤其在坎昆會議失敗后,區域貿易自由化在全球迅速發展進步。對區域貿易自由化在全球的情況下進行觀看,發現了區域貿易自由化在世貿組織制度下能夠飛快進步發展的各種因素。在解讀國際貿易有著巨大影響的前提下,列出了中國對區域貿易自由化所采取的措施。在全球化的大情況下,區域主義迅速崛起,成為世界各地所聚焦之地。
關鍵詞:區域貿易;貿易安排;應對對策
區域貿易自由化的理論內容的發展與其實際情況息息相關,尤其與貿易自由化制度及其實施與成員國的利益更是分不開。產生的利益有按照比較利益原則產生的各方面變化,包括生產和效率及經濟方面的增長等。貿易自由化理論集中于研究國際貿易變化所帶來的福利效應,探討貿易所帶來的經濟后果。
一、區域貿易自由化發展的趨勢
(一)以美國為首的雙邊自由貿易協定
早在20世紀八十年代,美國就和以色列和加拿大達成雙邊自由貿易協定,后來墨西哥參加后改為北美自由貿易區。2005年以前建立一個從阿拉斯加到火地島、除古巴以外所有美洲國家都參加的自由貿易區的“布什倡議”。“布什倡議”受到拉美國家大部分地區的贊同。美國加快了與中南美洲等地區的合作,希望能夠與這些地區成為一個整體的美洲自由貿易區。除了這些,美國還在積極主動加入亞太地區的關于雙邊自由貿易的協商。美國的這些做法,表明了以美國為首的雙邊自由貿易協定在全球已經初步完成。
區域貿易合作與服務貿易發展論文
我國服務貿易發展概況
(一)總量不夠
我國的服務貿易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快速發展,從1982年的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44億美元到2008年的3044.5億元,增長了幾十倍,而且中國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占世界的比重也由0.6%增長到2008年的4.2%。但總的來說,盡管增長的倍數很多,由于基數太小,與其他國家相比,總量還是不夠。2008年我國服務貿易出口額占世界服務貿易出口額的3.7%,遠落后于排名第一、占世界出口額的14%的美國;服務貿易進口額占世界服務貿易進口額的4.4%,落后于排名第一的美國的10.5%。不僅如此,我國服務貿易還呈現出連年逆差且逆差逐漸擴大的趨勢。
(二)結構失衡
我國的服務貿易中,傳統服務貿易占主導地位,新興服務貿易的比重較小。長期以來,旅游和運輸占據了我國服務貿易的大半壁江山。直到2008年,我國運輸和旅游這兩個傳統服務貿易行業進出口額為1657.5億美元,仍占服務貿易總額的54.4%。而金融、保險、計算機信息服務等知識密集型、技術密集型服務產業,近年來增速較快,但比重仍然很低。
(三)管理落后
中國區域貿易與服務貿易聯系研究論文
內容摘要:我國的服務貿易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快速發展,貿易額和占世界貿易額的比重逐年增長,服務貿易的范圍在逐漸擴大,結構日趨合理。但目前仍存在較多問題。大力發展我國服務業與服務貿易是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命題。目前迅猛發展的區域貿易合作為發展我國服務貿易提供了一條重要可行的渠道。
關鍵詞:服務貿易區域貿易合作
我國服務貿易發展概況
(一)總量不夠
我國的服務貿易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快速發展,從1982年的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44億美元到2008年的3044.5億元,增長了幾十倍,而且中國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占世界的比重也由0.6%增長到2008年的4.2%。但總的來說,盡管增長的倍數很多,由于基數太小,與其他國家相比,總量還是不夠。2008年我國服務貿易出口額占世界服務貿易出口額的3.7%,遠落后于排名第一、占世界出口額的14%的美國;服務貿易進口額占世界服務貿易進口額的4.4%,落后于排名第一的美國的10.5%。不僅如此,我國服務貿易還呈現出連年逆差且逆差逐漸擴大的趨勢。
(二)結構失衡
區域貿易一體化成因分析論文
摘要:區域貿易一體化如此迅速在全球范圍內開展主要是基于兩方面的原因:對經濟利益的追求和對政治外交安全的審視,各國積極參與區域貿易安排的談判和締結均為在國際社會占有一席之地,或避免成為全球化的犧牲品,或在國際舞臺占據領導地位。
關鍵詞:區域貿易經濟利益政治安全
區域貿易一體化在烏拉圭回合談判之后發展的態勢眾人始料未及:歐洲借助談判的契機于1991年12月11日在荷蘭馬斯特里赫特城堡召開會議,通過了《馬斯特里赫特條約》,實現政治聯盟和經濟貨幣聯盟,建成歐洲聯盟。之后,北美自由貿易協議的開始談判締結,拉丁美洲重新整合,亞洲地區APEC和東盟尋求合作,各個地區的國家均積極參與到區域貿易安排的談判和締結,世界開始被區域貿易安排重新劃分。區域貿易協定最初是作為多邊貿易體制的例外存在,而現今其發展的內容和趨勢已不僅僅是例外所能涵蓋,區域貿易協定和最惠國待遇在多邊貿易法律秩序中的“例外”和“基本原則”的法律定位,越來越變得只具有法律文字和理論上的意義。區域貿易一體化在全球范圍內如火如荼的開展,并且成為國際社會合作的一種趨勢,必然有其深刻誘因。
一、經濟利益的驅動
對經濟利益的追求是區域貿易安排日益受寵的直接原因,各國均在尋求單位經濟成本所能帶來經濟利益的最大化。建立區域貿易集團最大的優勢就是關稅和非關稅壁壘的降低乃至取消,這給區域內各成員帶來了寬松的市場準入條件、充裕的外來投資以及便捷的貨物和資源的流通,促進區域內貿易的明顯成長。以北美自由貿易區為例,北美自由貿易協定正式實施以來,區域內貿易值占全球貿易總值比重由1993年的28%升至1999年的32.8%。其中,美國對加拿大出口增加56%;美國對墨西哥出口增加89.4%;1998年美國自加拿大和墨西哥進口分別較1993年增加了55.8%和137.1%。
對發展中國家而言,與發達國家之間簽訂區域貿易安排具有更多的現實意義。發達國家先進的生產、管理技術帶動了發展中國家資源利用率提高;來自發達國家的投資緩解了當地的就業壓力,在區域貿易協定中的弱小成員也更易于獲得來自發達成員的直接投資,低勞動力成本的弱小國家尤為如此,如北美自由貿易區的墨西哥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區域經濟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摘要:現階段,區域經濟一體化不斷發展,就此,本文從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實質和表現入手,對區域經濟一體化促進了國際貿易的發展、增強了區域內企業競爭力、推動了區域內技術合作、提升貿易自由化以及提高了區域企業的地位的積極影響和阻礙發展中國家發展與形成貿易壟斷的消極影響進行分析闡述。
關鍵詞:區域經濟;經濟一體化;國際貿易
隨著世界經濟的快速發展,資本的快速流通,區域經濟一體化逐步成型,現階段,世界上多數國家建立起較大的區域經濟一體化集團,特別是一些發達國家,其區域經濟一體化已經成熟,對當前國際貿易具有重大影響。
一、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實質
區域一體化主要是將不同區域之間的市場經濟集中起來,建立一個相對統一的市場,將這個市場作為區域的經濟主體,在此市場之中形成一體化發展,各個國家的產品,勞動等要素可以進行區域內的交流溝通,運用統一的市場準則,對區域內的各種生產要素進行規范管理,進而實現資源的最大化使用。
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表現
區域保險貿易威脅與挑戰分析論文.
遵循WTO規則“貿易全球化”的原則,WTO保險貿易體系,為實現保險領域的完全自由化做出了重要的制度安排。然而,WTO成立后,保險多邊貿易體系的進一步談判進展緩慢。“坎昆會議”失敗后、“七月套案”原定于2005年5月完成多哈談判計劃的擱淺,2005年底的香港會議又一次將多哈談判計劃延遲到2006年。在此背景下,保險貿易領域的區域化合作近年來卻獲得了迅猛發展,不僅在數量上大大增加了(僅在亞洲地區就有近十個),而且原有的區域性經濟組織范圍擴大,歐盟、東盟和北美自由貿易區等都增加了新成員。
多哈回合保險貿易談判的停滯和保險貿易區域合作的盛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我們今天看到保險貿易區域經濟組織的繁榮,總是將其視為更加深入的保險全球化的先兆。然而,進一步分析保險貿易區域合作的效應,不難發現,區域化已經構成了WTO保險多邊貿易體系進一步發展與完善的威脅。
一、WTO保險貿易體系對保險貿易區域化的制度安排
區域化是指地理位置相鄰近的國家之間,為了促進資本、技術、勞力、信息、服務和商品在一定區域內自由和有效配置而建立的國家或地區經濟集團。在區域經濟內部實行的是比最惠國還要優惠的“特惠制”。“服務貿易總協定”(GATS)第5條參照“關稅與貿易總協定”(GATT)第24條,對保險領域的區域化問題做出了規定。
首先,GATS允許各成員方參加或者達成旨在實現“參加方之間的服務貿易自由化”的協定。為了防止上述權利被濫用,GATS在第5條第l款和第4款規定了區域一體化協議(EIA)必須滿足的條件和規定了實行經濟一體化的三個條件:(1)此類協定必須涵蓋眾多服務部門,即該協議在所涉部門數量、交易量和服務提供方面具有“實質性的部門范圍”,為滿足此條件,協定不應規定預先排除任何服務提供方式。(2)要求在協議生效時或在一合理時限的基礎上,對于協定所涵蓋的部門,通過取消現有歧視性措施,或禁止新的或更多的歧視性措施實現參加方之間的國民待遇。(3)與訂立該協定之前的適用水平相比,對于該協定以外的任何成員,不得提高相應服務部門或分部門內的服務貿易壁壘的總體水平。
其次,GATS制定了EIA的審查機制。由服務貿易理事會和區域貿易協定委員會擔任審查機構,審查試圖組成加入或修改互惠協定的國家提供的有關信息,以確定協定是否與多邊規則一致。第5條第7款規定,任何協定參加方的成員應迅速將任何此類協定及其任何擴大或重大修改通知服務貿易理事會,它們還應使理事會可獲得其所要求的有關信息。理事會可設立工作組,以審查此類協定及其擴大或修改。并就其與本條規定的一致性問題向理事會提出報告。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區域規劃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