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貿易一體化成因分析論文

時間:2022-11-05 10:06:00

導語:區域貿易一體化成因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區域貿易一體化成因分析論文

摘要:區域貿易一體化如此迅速在全球范圍內開展主要是基于兩方面的原因:對經濟利益的追求和對政治外交安全的審視,各國積極參與區域貿易安排的談判和締結均為在國際社會占有一席之地,或避免成為全球化的犧牲品,或在國際舞臺占據領導地位。

關鍵詞:區域貿易經濟利益政治安全

區域貿易一體化在烏拉圭回合談判之后發展的態勢眾人始料未及:歐洲借助談判的契機于1991年12月11日在荷蘭馬斯特里赫特城堡召開會議,通過了《馬斯特里赫特條約》,實現政治聯盟和經濟貨幣聯盟,建成歐洲聯盟。之后,北美自由貿易協議的開始談判締結,拉丁美洲重新整合,亞洲地區APEC和東盟尋求合作,各個地區的國家均積極參與到區域貿易安排的談判和締結,世界開始被區域貿易安排重新劃分。區域貿易協定最初是作為多邊貿易體制的例外存在,而現今其發展的內容和趨勢已不僅僅是例外所能涵蓋,區域貿易協定和最惠國待遇在多邊貿易法律秩序中的“例外”和“基本原則”的法律定位,越來越變得只具有法律文字和理論上的意義。區域貿易一體化在全球范圍內如火如荼的開展,并且成為國際社會合作的一種趨勢,必然有其深刻誘因。

一、經濟利益的驅動

對經濟利益的追求是區域貿易安排日益受寵的直接原因,各國均在尋求單位經濟成本所能帶來經濟利益的最大化。建立區域貿易集團最大的優勢就是關稅和非關稅壁壘的降低乃至取消,這給區域內各成員帶來了寬松的市場準入條件、充裕的外來投資以及便捷的貨物和資源的流通,促進區域內貿易的明顯成長。以北美自由貿易區為例,北美自由貿易協定正式實施以來,區域內貿易值占全球貿易總值比重由1993年的28%升至1999年的32.8%。其中,美國對加拿大出口增加56%;美國對墨西哥出口增加89.4%;1998年美國自加拿大和墨西哥進口分別較1993年增加了55.8%和137.1%。

對發展中國家而言,與發達國家之間簽訂區域貿易安排具有更多的現實意義。發達國家先進的生產、管理技術帶動了發展中國家資源利用率提高;來自發達國家的投資緩解了當地的就業壓力,在區域貿易協定中的弱小成員也更易于獲得來自發達成員的直接投資,低勞動力成本的弱小國家尤為如此,如北美自由貿易區的墨西哥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另外,與發達國家建立聯合市場亦使發展中國家市場的風險和不確定因素降低,提高了在國際市場的聲譽,增強市場競爭力。區域貿易協定對發展中國家而言,似乎是一種可以繞開多邊貿易體制繁雜的談判歷程迅速從發達國家獲取利益平衡的途徑。

對發達國家而言,第一,它們看重的是發展中國家潛在的發展機遇和低廉的經濟成本。發展中國家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廉價的勞動力資源,使得發達國家在該地區的投資大幅度降低了產品成本,附之以自身先進的技術必然提高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第二,通過區域貿易協定與一部分地區和國家建立大規模的市場形成規模經濟效益,市場的擴大優化了資源的配置,增加了內部和外部市場的整體需求,擴大了產品的銷量。第三,也是對發達國家來說更為重要的是,與發展中國家建立區域貿易聯盟可以實現它們在國際社會談判力度的提升,為他們在國際社會牟取更大的經濟利益奠定基礎。由于政治經濟實力的差別,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建立的貿易集團,在議事程序、制度化建設等方面的決策權上不同程度地出現由大國操縱的傾斜局面,亞太經合組織和北美自由貿易區都呈現出這樣的態勢,美國在這些貿易集團中的領導力有目共睹。區域集團內的發展中國家變相成為發達國家在國際舞臺設陣布局的棋子,在其身后搖旗助威的啦啦隊。發達國家在推行其貿易政策的過程中可以以區域貿易集團全體成員的一致意見為口號,如此這般,抵擋國際社會不同的聲音,實施符合自身利益的政策和法律。

二、對政治和安全政策的妥協

在區域貿易協定中對政治和安全的追求并不會像經濟利益那樣明顯的體現在協定的條款語言中,但是不得不承認這些因素又不同程度的影響了協定的簽訂,它們體現在對協定談判和締結的歷史背景、現實壓力的考慮,對協定談判與締結在全球和本地區事務中所發揮作用的權衡,以及對本國自身綜合國力和實力的考量。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被邊緣化的危機感。亞洲地區各國一直都是WTO多邊貿易體制的忠實擁護者,積極地維護多邊貿易體制在全球的推行。但自2002年以后,東亞最重要的三個國家均開始尋求區域間的合作,而且有越演越烈的趨勢。這種心態的轉變可以從日本1999年5月21日通產省發表的年度經貿白皮書中看出端倪,白皮書中指出“鑒于世界貿易組織的134個成員方中約9成均置身于某種形式的經濟集團保護傘下,只有東北亞國家尚未成立類似組織以抗衡”,因此報告呼吁日本政府采取主動,推動成立自由貿易區,并加強支持在世界貿易組織之下的全球自由貿易體系,這一認識促日本積極尋求參與自由貿易協議談判。亞洲各國的合作,從經濟角度上分析,經濟結構的競爭性遠遠大于互補性。但是歐洲的聯盟,美洲的合作,使亞洲明顯感到一種壓力,在這種環境下如果亞洲國家不聯合起來勢必在國際事務中處于劣勢。所以,大國通過犧牲部分經濟利益以實現其政治和外交目的也是第二代區域貿易主義的明顯特征。

第二,維護地區的外交環境。以中國和東盟的合作為例,中國積極倡導與東盟建立自由貿易區主要是針對美國在全球事務中實施的單邊主義而相應提出與之相對抗的多邊主義觀點。因為單純從經濟利益角度考慮,東盟的幾個新成員國都是經濟相對落后的國家甚至是不發達國家,中國完全可以摒棄這些沒有經濟互助性的國家而采取與東盟內少數發達國家達成區域貿易協定的方式。但是東盟作為一個集團整體,為了遏制美國在東南亞地區單邊主義的推行,我國作為東盟的外部力量應當從各方面支持這一團體的整體性。同時,選擇東盟作為合作的主體也保證了東盟這一整體不對中國產生威脅,同時可以團結其中的發展中國家和欠發達國家,增強中國在亞洲地區的領導力。

第三,擴大在國際社會的影響力。全球化的發展使得國家間的聯合更為緊密,國際社會的競爭已經從傳統的國家之間的競爭讓位于區域貿易集團之間的競爭。面對歐盟的壓力,美國迅速在全球范圍內爭奪合作對象的行動。歐盟在完成東擴之后,與土耳其簽署了關稅同盟條約,與地中海國家、中東歐國家、南非、墨西哥、智利締結了自由貿易區協定,與南方共同市場、新加坡的談判也在進行之中;通過2000年的“科托努協定”,歐盟將用自由貿易區協定替代原有的“洛美協定”。而美國與以色列、約旦、新加坡、澳大利亞、巴林、新西蘭東盟、非洲國家和地區之間也已經或正在商談締結自由貿易區協議。伊拉克戰爭結束后,美國基于其中東戰略提出了2013年與中東國家建立自由貿易區的建議(而在此之前,歐盟已經決定在2010年與這些國家建立自由貿易區)。這一建議典型地反映美國正利用區域貿易協定服務于其全球戰略的傾向。

除上述的兩大主要原因外,WTO發展停滯也是區域貿易協定日益受寵的原因。WTO的發展將太多的非貿易問題如知識產權問題、勞工問題、環境問題、投資問題等納入管轄范圍,而在130多個國家之間對這些問題的關注和保護程度各有差異,要在這些敏感問題上達成一致意見所要花費的談判成本(談判時間、所付對價等)較之區域貿易協定也相當高。另外,WTO對區域貿易協定的審查手段不力,區域貿易協定很便利的實施,因此一些大國把區域貿易協定作為規避世貿組織非歧視性要求的變通。通過區域貿易協定,實施一些在多邊貿易協定中尚未存在的規則,并向貿易伙伴施加壓力,最終將區域內的貿易政策向多邊貿易規則轉化。

參考文獻:

1.曾令良:《區域貿易協定的最新趨勢及其對多哈發展議程的負面影響》,《法學研究》,2004年第5期,P117;

2.劉俊:《區域貿易安排的法學進路》,中信出版社.2004.4.

3.劉俊:《區域貿易安排的法學進路》,中信出版社.2004.35

4.宋偉:《區域主義動機和中國的選擇》,《亞太經濟》2005年3月;

5.李向陽:《全球區域發展及其對策》,《求是》,2004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