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產業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6 13:56:4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貿易產業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貿易產業

產業內貿易分析論文

一、我國產業內貿易的現狀

產業內貿易的度量有較多的方法,本文選用格魯貝爾——勞埃德測定公式來計算和分析我國的產業內貿易情況。

產品i的產業內貿易指數:產業內貿易綜合指數其中,Ai——產品i的產業內貿易指數;A——產業內貿易綜合指數)(i——產品i的出口額;M;——產品i的進口額通過對2001—2003年貿易數據進行SITC兩位數產業內貿易指數計算發現,20012003年我國產業內貿易綜合指數已分別達到52.92%、51.57%、50.55%。如果簡單地以產業內貿易指數大于還是小于50%來區分產業內貿易和產業間貿易,那么,除未分類產品(SITC9)~b,2001—2003年我國產業內貿易額占對外貿易額的比重分別為58.45%61.49%、59.56%,產業內貿易已占有較高的份額。

以我國23類主要的進出口產品(該類產品進出口貿易額占對外貿易額的比重大于1%)分析,我國進行產業內貿易的主要產品類別包括:通用工業機械設備及零件(SITC74);陸路車輛(SITC78);攝影器材、光學物品及鐘表(SITC88)等(見表1),這三類產品的產業內貿易比重在三個年度里都在80%以上進出口貿易額占對外貿易額比重最高的產品類別是電力機械、器具及其電氣零件(SrI℃77),該類產品的產業內貿易指數也在70%左右。

根據克勞斯(Krause,1987)和帕克(Park,1991)的分類方法,工業制成品按照要素密集度可分為自然資源密集型、非熟練勞動密集型、人力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等類型①。我國從事產業內貿易的主要產品類別,除紡紗、織物、制成品及有關產品(SITC65)屬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外,其余產品大都是技術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產品,尤其以技術密集型產品為主。這反映出技術含量較高的產品進行著大量的產業內貿易。

二、我國發生產業內貿易的原因分析

查看全文

產業內貿易研究分歧論文

摘要:新貿易理論認為規模經濟和不完全競爭是解釋相似要素密集度假定下水平型產業內貿易的基礎,而新Heckscher-Ohlin理論則認為比較優勢與完全競爭可以解釋不同要素密集度假定下的垂直型產業內貿易。將產業內貿易區分為水平型和垂直型產業內貿易分別進行研究使理論與現實的結合更為密切一些。

關鍵詞:產業內貿易新貿易理論新Heckscher-Ohlin理論

產業內貿易理論研究上的分歧源自于新貿易理論和新Heckscher-Ohlin理論對產業內貿易性質的不同理解。新貿易理論(規模報酬遞增和不完全競爭)分析方法將產業內貿易定義為相似要素密集度(similarfactorintensity)產品的交換。理想狀態下的產業內貿易產品被稱為“完全的產業內貿易產品”(perfectly-intraindustrygoods),指在任一相同的要素價格下,貿易產品都具有完全相同的要素密集度(identicalfactorintensity)。新Heckscher-Ohlin理論則將產業內貿易定義為同一產業內不同質量產品品種的交換,而不同質量產品品種的要素密集度卻是不同的。本文分別對這兩種不同類型產業內貿易理論的觀點及爭議進行分析。

一、新貿易理論在相似要素密集度假定下的產業內貿易研究

新貿易理論在產業內貿易研究方面考慮的是產品的水平差異性,即分析相似或相同要素密集度產品在存在水平差異時的交換,其主要原因在于產業內貿易活動主要發生在技術水平、要素稟賦和收入水平都相似的發達國家之間。影響比較大的理論模型包括Krugman(1979)、Lancaster(1980)、Brander和Krugman(1983)等。這些研究的結果認為規模經濟、產品多樣性、消費者偏好等構成了產業內貿易的基礎。

Krugman(1979)將基于張伯倫壟斷競爭模型的Dixit和Stiglits(1977)封閉經濟下的分析擴展為開放經濟的分析,證明了規模經濟和產品水平差異的相互作用是促使國際貿易以產業內貿易形式發生的獨立原因。該模型在需求方面假定,每個消費者的效用函數相同,而且所有品種都對稱地進入效用函數,即每增加一單位任何品種的消費帶來的總效用的增加是相同的,并且消費的品種越多,總效用增加越多。該模型在供給方面假定,只有一種生產要素勞動,產品所有品種的生產函數相同并具有規模經濟特征。由于規模經濟的作用,每一個產品品種只有一個廠商生產,即廠商數目和產品的品種數相同,每一個廠商也都試圖分割市場以形成自己的壟斷力量。在封閉經濟條件下,每個國家消費者可得到的產品品種種類和規模經濟的利用程度都受制于各自國家的市場規模。因此,通過國際貿易創建更大的一體化市場,可以使消費者得到更多的產品品種種類,并享受到規模經濟帶來的利益,從而增進各國福利。該模型認為,在存在規模經濟和產品水平差異性的條件下,即使兩個完全相同的國家也能開展產業內貿易活動,并且這種貿易會增進兩國的福利。

查看全文

淺析我國石油產業貿易戰略

摘要:我國石油產業迫切需要戰略性干預。考察戰略性貿易政策應從經典的局部均衡前提假設轉移到1般均衡的視野下進行。所有旨在促進我國石油產業發展和提升其國際競爭力的戰略性貿易政策,都應立足于國家經濟安全與整體國民福利的提高。選擇戰略性貿易政策工具,應充分考慮到石油產業競爭力的提高對其他諸多相關產業的正負面綜合影響、政策組合因素,以及中國石油產業現行市場結構和現狀、WTO議定書框架等其他約束條件。

關鍵詞:石油產業戰略性貿易政策經濟安全國民福利

戰略性貿易政策是,政府通過實施合適的干預手段改變或維持不完全競爭企業的某種戰略行為,使國際貿易朝著有利于本國獲取最大限度利益的方向改進。戰略性貿易政策是在當代國際貿易形勢從自由貿易走向戰略博弈的背景下,伴隨市場結構的變化而產生的,是新貿易理論演進的自然結果。1般而言,戰略性貿易政策包括3個主要內容:戰略進口政策、戰略出口政策以及以進口保護促進出口政策。戰略進口政策是指在不完全競爭的市場條件下,1國政府通過對特定產業采取選擇性的保護政策,達到從外國企業那里抽取壟斷租金,保護本國企業市場或將外國企業逐出本國市場等目的,使本國獲取最大限度的利益。戰略出口政策是在不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下,1國政府通過研究、使用研究開發補貼和出口補貼等手段對本國企業的國際市場競爭進行干預,幫助本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中獲取更多的利益。以進口保護促進出口政策模型的前提假設與傳統幼稚產業保護理論不同,更為貼近全球經濟運行現實。其前提條件為寡頭壟斷、市場分割以及規模經濟。

1、我國石油產業迫切需要

政府的戰略性干預

查看全文

論產業分層和貿易政策的影響

歐盟紡織服裝產業分層與貿易政策執行體制

(一)歐盟2005年前后紡織服裝產業分層狀況紡織服裝行業在歐盟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歐盟各成員國共有280萬人在紡織服裝行業從業。2004年歐盟紡織及服裝業的年產值達1888億歐元,是僅次于中國的世界第二大出口經濟體,但歐盟內部存在明顯的紡織服裝產業分層現象。從價值增值指標(表1)來看,意大利是主要的紡織品和服裝生產國,2004年意大利在紡織、服裝產業的價值增值分別為9478億歐元、7465億歐元,分別占整個歐盟27個國家部門價值增值的296%和318%。另外,德國、英國和西班牙也是歐盟的主要紡織品生產國,分別列居第2位、第3位和第4位;而法國服裝行業的價值增值占整個歐盟27個國家的133%,列居第2位,超過了德國、英國和西班牙這三個國家。紡織品價值增值排名最后5位的是東歐的幾個小國家,而服裝價值增值排名最后5位的國家還包括挪威和瑞典。從就業的角度來看,紡織品行業就業人數前5位的國家分別是意大利、德國、英國、法國和西班牙,而羅馬利亞從事服裝產業的人數占歐盟27國的202%,位列其后的國家分別是意大利、波蘭、保加利亞和葡萄牙,排名最后5位的是丹麥、瑞典、塞浦路斯、愛爾蘭和挪威。2005年,歐盟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包含27國的集團,雖然一體化程度在世界范圍內達到了最高,但是在統一的貿易政策面前,歐盟內部各成員國之間的利益是不一致的。這不僅與成員國之間巨大的經濟發展水平差異有關,而且與成員國之間的產業分層有關。如果歐盟各國在某個產業上的發展水平均等,則歐盟形成統一貿易政策的阻力就較小,但實際情況并非如此。從紡織服裝產業來看,歐盟內部已經分化成兩個截然不同的陣營:一個是倡導紡織服裝貿易自由化陣營,這一陣營包括瑞典、挪威、愛爾蘭、德國及東歐等國家,主要是因為這些國家基本不存在紡織服裝產業,或者該產業的作用微不足道。因此,這些國家能從與中國紡織服裝產品的自由貿易中獲得自由貿易的低價實惠。另一個是倡導紡織服裝產品貿易保護的陣營,這一陣營包括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和法國。這些國家目前還存在數量可觀的紡織服裝產業,但由于歐盟的紡織服裝行業已是夕陽產業,因此發展中國家(如中國)紡織服裝產品的大量涌入必將對這些國家的相應產業造成巨大沖擊。在歐盟內部的紡織服裝產業本身缺乏自然資源和勞動成本優勢的前提下,貿易保護能為這一陣營帶來更多利益。(二)歐盟紡織服裝產業分層、國家決策機制與紡織服裝貿易政策歐盟紡織服裝產業的分層分化致使歐盟各成員國在實施對中國紡織品的配額政策方面存在巨大分歧,這給歐盟委員會協調各個國家的貿易利益帶來了困難。比如,法國是歐盟紡織服裝的主要生產地,若歐盟制定統一的紡織服裝配額保護政策,則可以有效防止外來競爭對法國產業的沖擊,這顯然對法國有利,但這一政策肯定會遭到倡導紡織服裝貿易自由化陣營的反對。如果歐盟制定統一的紡織服裝自由貿易政策,則更符合歐盟內部倡導紡織服裝貿易自由化國家的訴求,但同時又會對某些國家(如法國)的紡織服裝產業造成極大的沖擊。總而言之,歐盟紡織服裝貿易政策的制定和實施與歐盟應對產業分化緊密相關,因此產業分化是歐盟制訂和實施紡織服裝貿易政策必須要考慮的因素。在民主國家中,行政機關的談判協商必須得到國內其他政府機關(通常是國會)的認可才算有效,因此民主國家的對外貿易談判通常會受到較多的國內或者區域組織的限制。歐盟是一個超國家組織(SupernationalOrganization),歐盟執委會所完成的談判協定除了要獲得歐盟理事會的認可之外,還不能引起歐洲議會的反對。另外,歐盟理事會由歐盟會員國組成,歐盟理事會需要考慮或反映歐盟會員國的個別利益,因此在決策機制上,歐盟部長理事會的表決多數情況下采用條件多數的原則(QualifiedMajority)①,當歐盟內部存在產業分層現象時,歐盟執委會提案被否決的概率比單個民主國家(如美國)要大。歐盟紡織服裝產業分化在歐盟理事會的投票機制就體現了這一原則,這就約束了歐盟執委會在國際貿易中(比如和中國的貿易)的談判行為。也就是說,歐盟不可能像美國那樣將紡織服裝貿易自由化談判與降低貿易逆差等議題聯系起來,因為這樣可能在某種程度上會損害謀求中歐紡織服裝貿易自由化成員國的利益,進而會在歐盟內部引起更大的對立。我們如果將歐盟紡織服裝產業分層和民主政治體制下的決策體制綜合起來考慮,則可以部分地解釋為什么歐盟與美國對中國實施的紡織品特別保障措施存在明顯差異這一現象,也可以說明歐盟對中國實施紡織服裝配額約束政策時“心慈手軟”的原因。

歐盟紡織服裝非對稱性貿易利益集團與配額政策

(一)歐盟紡織服裝貿易利益集團歐盟紡織服裝利益集團包括:(1)代表零售商或者進口商的對外貿易協會(theForeignTradeAssociation)、歐盟商會(EuroCommerce)和歐盟紡織品零售商國家組織協會(EuropeanAssociationofFashionRetailers)。(2)代表歐盟紡織服裝生產者利益集團的組織Euratex。(3)代表消費者利益集團的國家消費者組織(NationalConsumerOrganizations,簡稱NCO)。NCO在歐盟BEUC(theBureauEuropéendesUnionsdeConsommateurs)組織下協調各成員國在歐盟的利益。(二)歐盟紡織服裝貿易利益集團的非對稱性與代表歐盟紡織服裝生產者利益集團的組織相比,代表消費者利益集團的國家消費者組織NCO是貿易保護的反對者,其政治影響力比較弱小,這是因為:(1)零售商和消費者規模較小、數量較多,在組織中很難規避“搭便車”的行為,從而無法形成強有力的組織。(2)消費者利益集團在現實中往往缺乏資源,從而對歐盟政策的影響力有限。(3)由于消費者數量眾多,因此單個消費者反對生產者利益集團游說活動的邊際收益往往比較低,從而導致消費者缺乏游說的內在動力[6]。歐盟紡織服裝產業存在明顯的產業分層特點,其生產主要聚集在歐盟某些特定的國家,如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希臘、法國等,從而導致生產者的組織成本較低,生產者的集體行動較容易實現,這有利于促進紡織生產者組織化程度的提高。歐盟貿易自由化會導致紡織服裝行業的利益受損,當歐盟的紡織服裝行業集聚在少部分國家時,紡織服裝貿易自由化導致的利益損失將直接體現為該行業利益集團的損失。從而,利益集團比單個生產者更有動力去游說政府,進而影響貿易政策走向[7]。此外,由于歐洲發達國家的勞動力成本高昂,因此這些國家很難在紡織服裝產品上獲得競爭優勢,從而企業追逐利潤的目標也難以實現。但是,通過利益集團有組織的游說來尋求貿易保護政策的實施是一個不錯的選擇①。同時,歐盟(甚至是世界范圍內的發達國家)長期存在的紡織服裝進口配額體制也使得歐盟紡織服裝生產者的組織性很強,因為在配額體制下經常需要以集體行動來增強談判和協商配額的能力。(三)歐盟紡織服裝非對稱性貿易利益集團的游說收益在民主政治體制下,游說是貿易利益集團干預政策制定或實施的重要手段。從理論上來說,游說的凈收益受以下幾個因素的影響:(1)貿易利益集團的組織程度;(2)游說的潛在有效性;(3)社會其他利益集團能否接受游說集團的政治結果[8];(4)產業類型。一般來講,游說者對沒落產業游說的積極性更高,因為與新興產業相比,游說者在沒落產業保護游說成功后得到的收益更高。顯然,歐盟紡織服裝生產者集團擁有良好的組織程度、游說資源充足、游說的潛在有效性高、紡織服裝產業在歐盟已是沒落產業等優勢,故在相同的資源投入條件下,生產者集團得到的游說凈收益最大,而零售商次之,消費者最低。所以,歐盟在紡織服裝產業即將開放的關鍵時期,歐盟的非對稱貿易集團的游說收益差異將導致歐盟紡織服裝生產者比零售商和消費者更有積極性去游說政府采取貿易保護政策。按照此邏輯,歐盟紡織服裝貿易政策的制定和執行似乎更應該偏向于生產者利益集團,但事實并非如此。實際上,一個國家或地區在特定時期采取何種貿易政策是一個復雜的決策過程,這既取決于貿易集團的非均衡游說努力程度,也取決于游說結果的可接受程度,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還受到另一個關鍵因素的影響,那就是特定的政治事件。

歐盟對中國紡織服裝配額政策的執行:以法國公投為例

歐盟在2002年2月28日的布魯塞爾會議上正式制定《歐盟憲法草案》,并于2004年6月18日在歐盟布魯塞爾首腦會議上獲得通過,2004年10月29日歐盟25個成員國的領導人在意大利首都羅馬正式簽署該條約。2005年1月,歐洲議會也批準了憲法條約,該條約規定《歐盟憲法條約》必須在歐盟所有成員國批準后方能生效。截至2005年5月27日,匈牙利、立陶宛、斯洛文尼亞、意大利、斯洛伐克、希臘、西班牙、奧地利、德國和比利時等10個歐盟成員國分別通過議會表決或全民公決的方式正式批準了《歐盟憲法條約》。但是,這部寄托著很多歐洲人光榮與夢想的憲法還需要法國的全民公決通過,按照當時的計劃,法國在2005年5月29日就歐盟憲法進行公投。由于法國在歐盟內部紡織服裝產業分層中處于沒落行業的領先者地位,因此法國有潛在的尋求紡織服裝貿易保護的需要。當然,紡織服裝貿易保護政策能否實施還取決于法國的生產者、零售商或進口商以及消費者利益集團的政治游說影響力。在歐盟憲法公投和全世界紡織服裝產業自由化時期,歐盟新聞媒介起到了關鍵作用。2005年1月1日到2005年5月29日(歐盟憲法公投日),歐盟報紙中關于生產者的消息占絕大多數,所占比例達到66%。2005年5月29日之后,提及紡織服裝零售商的文章增加了39%,所占比例達到73%[8],取代了生產者消息在總數上占絕大比例的時期。但是,關于消費者的文章在這兩個時期所占的比例都很低。具體數據如表2所示。這說明在歐盟憲法公投之前,媒體圍繞生產者討論得很多,普遍關注生產者貿易利益集團的利益訴求;而在歐盟憲法公投之后,媒體將注意力轉移到零售商身上,有關紡織服裝貿易開放之后零售商的利益及政策訴求被普遍討論。在法國憲法公投之前,為了尋求法國對歐盟憲法公投的支持,歐盟政府傾向于接受有利于紡織服裝生產者的政治主張①。這不僅僅是由于生產者利益集團的組織化程度高,以及退出市場的游說努力要比進入新興市場更大等原因,更重要的是政府要拉攏生產者集團以獲得對歐盟憲法投票的支持,進而使得歐盟對保護生產者利益集團的貿易保護政策的可接受性變得更強。我們甚至有理由相信,在法國公投(2005年5月29日)即將來臨之際,歐盟于2005年4月份要求中國自動放慢對歐盟紡織服裝的輸入,開始與中國就輸歐紡織服裝產品的“市場擾亂”問題進行調查,并提出實施配額政策的主張,這可能和這一政治事件有直接的關系。也就是說,我們可以將歐盟的這一舉措理解為歐盟在法國公投前夕為博取最具影響力的法國紡織服裝生產者利益集團的好感,獲取法國政府和民眾對歐盟憲法公投的支持而進行的一項政治活動。然而,事與愿違,法國全民公投否決了《歐盟憲法條約》。據俄新社報道,約56%的法國民眾反對歐盟憲法。歐盟憲法法國公投失敗之后,歐盟已經沒有理由再繼續極力支持保護歐盟紡織服裝產業的配額政策。大多數其他利益集團之所以在憲法公投之前接受配額的保護政策主張,原因在于他們寄希望于換取法國最具政治影響力的生產者團體對歐盟憲法公投的支持選票。但是,在公投之后,法國全民公投拒絕接受歐盟憲法這一結果使得除生產者之外的其他貿易利益集團對紡織服裝保護政策的支持力度下降。特別是在法國公投失敗之后,雖然歐盟政府不可避免地會對紡織服裝產業采取貿易保護措施,但可能會更加意識到保護零售商或消費者利益的重要性,故歐盟在配額政策執行上體現出了很大的靈活性。歐盟非對稱貿易利益集團政治游說凈收益狀況在法國公投前后也發生了相反的變化。雖然影響政治游說凈收益的第一個因素(利益集團的組織程度)在短期內不會發生變化,但貿易利益集團游說的有效性在法國公投前后發生了徹底變化。法國公投之前,紡織服裝生產者集團的政治游說收益最高,零售商較低;法國公投之后,歐盟政府及其他貿易利益團體對紡織服裝貿易保護政策的支持態度發生了逆轉,這導致不同貿易利益集團政治游說的潛在有效性和可接受程度發生了方向相反的轉變。法國公投之后,紡織服裝生產者游說的有效性和結果的可接受程度都下降了,形勢轉而對紡織服裝零售商和消費者有利[8]。如圖1所示,生產者游說曲線的斜率下降,而零售商政策游說曲線的斜率上升,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政治游說對零售商和消費者更加有利。法國就歐盟憲法公投的失敗讓歐盟各社會團體很失望,歐盟政府試圖在這個特定時期為成本高昂的貿易保護措施(配額政策)進行一些補償,具體表現為在2005年5月29日之后,政策朝著有利于歐盟零售商、進口商和消費者利益集團的方向發展。實際上,中歐紡織品貿易協定雖然在2005年6月10日就簽署了,但一直到2005年7月12日才正式開始執行實施,這段時期是歐盟紡織服裝零售商和進口商的關鍵配額緩沖期。此外,歐盟在這段時間內給了中國數量可觀的紡織服裝進口配額,大量的中國紡織服裝產品進入歐盟,甚至還發生了大批中國紡織服裝產品滯留歐盟港口的情況。其實,這些現象都受到特定歷史時期歐盟非對稱貿易集團政治游說收益的影響。

查看全文

山東對外貿易產業分析

[摘要]歐美國家實行的“再工業化”政策,旨在發展具有高附加值的產業,實現美國國內實體經濟的復蘇。此政策將影響我國制造業總體發展戰略,我們必須意識到產業只有轉型升級,才能在未來的世界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歐美國家的再工業化的發展策略會滲透在對外貿易發展政策上,所以文章通過研究山東主要貿易對象歐美國家對外貿易政策的新特點,試圖尋找山東對外貿易轉型升級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歐美國家對外貿易政策;再工業化;產業轉型

1歐美國家對外貿易政策

1.1后危機時代美國對外貿易政策的新特點。(1)積極推動雙邊和區域性發展戰略,制定新的貿易規則。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由于多哈談判始終未果,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利益受涌現出的大量區域貿易協定的影響而受損,出現了不利于美國等發達國家的變化。面對這種形勢,美國實施雙邊和區域性發展戰略,從而維護了美國在全球的利益和地位。此時,美國著力推進并擴大TPP(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議),將其視作通往FTAAP(亞太自貿區)的橋梁,以實現美國在亞太地區戰略布局的最終目的。美國和歐盟是傳統的貿易和投資伙伴,經貿依存度很高,美歐之間簽訂自貿協議的想法由來已久,對當前金融危機下的美國和債務危機之下的歐盟而言,兩者的合作意愿愈加強烈,TTP終于被再次提上日程。歐美國家意圖通過貿易規則重構多元化的路徑,強力推動新的經貿規則的制定,從而維護自己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霸主地位。(2)多措施力促“再工業化”。美國和歐洲一些發達國家由過去經濟過分依賴服務業到現在開始重新重視和發展制造業。過去美國將主要精力放在掌握創新和升級核心技術上,將制造環節外包委托給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完成。金融危機后,美國經濟、就業等各種矛盾層出不窮,政府意識到制造業的重要性,重新定位并將制造業視為解決就業和經濟問題的重要戰略措施。(3)貿易保護主義趨勢明顯。后危機時代,美國經濟發展逐步放緩,占世界經濟的比重也比以前有所下降。處于對自己利益的考慮與保護,美國正轉向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美國與中國的進出貿易存在巨大的貿易逆差,于是我國是美國實行貿易壁壘重點打擊對象。美國實行“雙重標準”,保護國內產業的發展,對中國產品進行各種壁壘的限制。美國對華貿易實行保護政策使得全球性貿易保護主義情緒抬頭,這對中國乃至世界貿易發展極為不利。1.2歐盟對外貿易政策。(1)服務業層面。歐盟服務業的比重在全球貿易中只占到20%,究其原因是貿易壁壘的問題。例如:國家與國家之間服務貿易所產生的關稅平均比制造業產品關稅高20%,同時還面臨了準入、開放等貿易壁壘。因此,歐盟采取措施是:一方面,向主要發達國家和新興經濟體貿易伙伴爭取更為廣泛的市場開放;另一方面,在貿易協定中尋找必要方式避免這些新興服務業遇到新的壁壘。(2)政府對貿易產業的支持。歐盟國家都不會選擇對本國外貿企業進行干預或下達命令,也不采取手段來扶持對外貿易,而是積極創造條件,盡量讓本國企業在國際競爭中憑借自己的產品、售后服務等優勢鞏固和擴大市場占有。同時,著眼于國際市場的現狀和發展,政府積極為相關產業的進出口創造合理的必要條件。(3)重視貿易促進體系的建設。貿易促進體系的建立主要是為本國商品和服務的貿易服務,進而提高商品和服務的國際競爭力。歐洲尤其是德國特別重視貿易促進體系的完善,積極促進在全球范圍建立一個能為本國企業提供服務的網絡,進而為德國企業海外業務的拓展提供有力的支持。服務的內容包括了產品咨詢服務、法律和關稅的咨詢服務、當地市場和經濟的分析服務、商務咨詢服務等。鑒于大型企業的市場拓展能力強,貿易促進體系的建設將服務的對象聚集在中小企業的身上。通過推動中小企業的發展,從而提高整個國家的國際貿易的競爭力。(4)與亞太國家的雙邊自貿協定談判。就目前世界經濟環境來看,亞太地區將是未來全球最具活力的地區,其在世界政治和經濟版圖上的重要性不斷上升。在上述經濟形勢下,歐盟努力增強與亞太國家的經濟聯系,強化其在亞太地區的經濟地位。與亞太國家進行雙邊自貿協定談判,締結自貿協定將是歐洲國家未來工作的重點。歐洲國家主要目的是維護自己在亞太地區的既得利益,更希望在新形勢下新的經貿規則下保持乃至擴大自己在亞太地區的經貿權益。

2歐美國家對外貿易政策對山東對外貿易轉型升級的啟示

2.1處理環境和貿易的關系。在環境和貿易關系中,歐盟堅持為了環境保護,可以實施限制措施,但同時在環境和貿易關系中引入非歧視性原則和適當性原則,使得限制的措施是合理的非歧視的。當環境和貿易出現爭議時,采用雙軌渠道來協調,即政治途徑和法律途徑。2.2政府對貿易產業的支持。政府對貿易的管理和干預是為了給貿易企業創造正常的活動和競爭條件,因此政府都不直接對外貿企業進行干預或下達命令,也不采取補貼或優惠手段來扶持對外貿易,而是根據社會市場經濟的原則,積極創造條件,盡量讓本國企業在國際競爭中憑借自己的產品、售后服務等優勢,鞏固和擴大陣地。同時,著眼于國際市場的現狀和發展,政府積極為相關產業的進出口創造合理的必要條件。總之,山東要學習歐盟政府的宏觀調控的能力以及綜合運用國內外環境的有利因素的能力。2.3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經濟的發展除了政府機構的服務和調控之外,行業協會也起了積極的作用。歐盟各國的行業協會作用明顯,為本地區產業的發揮起到信息服務與咨詢的作用,尤其是德國,大多數企業主都會加入行業協會。各協會會定期舉辦講座和報告會,產業最新信息,行業內企業交流和咨詢。山東的行業協會所起的在提供專業信息和專業咨詢方面做得還不到位,需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對產業的發展起到指導作用。2.4熟悉。WTO規則和各國的相關法律、慣例金融危機以來,山東的出口貿易頻繁遭遇貿易壁壘和貿易糾紛,究其原因是對WTO規則和各國的法律不熟悉。從政府層面,山東應該調整貿易政策目標、進出口管制措施,使之與國際接軌,維護本地區的利益。從企業層面,積極參與國際標準的認證,獲得在國際市場通行的證明。在面對歧視性的貿易壁壘時,也要運用規則、慣例進行積極抗辯,運用合理的手段進行仲裁訴訟,維護自己的權益。2.5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是增強貿易競爭力的重中之重。在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下,技術創新能力是各國企業在全球市場的競爭中要立于不敗之地的必備資質。我國一方面要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加強科研技術的研發能力,另一方面要學會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推動產業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資本密集型轉變,提高出口產品的附加價值。

查看全文

服裝貿易產業轉移因素分析

近年來,歐美經濟依舊不及往日,采購商資金緊張及不景氣的經濟大環境造成消費者轉向謹慎的消費方式,再加上需求不足,服裝采購商則進一步壓低價格[1]。這種背景使得大量訂單不斷轉向成本較低、擁有一定競爭力的東南亞國家[2],導致我國來自歐美的訂單大幅縮水,服裝出口增長后勁嚴重不足,使得我國的紡織服裝出口面臨著嚴峻的競爭態勢[3]。

1研究現狀

針對我國服裝貿易產業轉移態勢,現有文獻較多研究中國服裝產業區域轉移的影響因素,而針對服裝貿易產業國外轉移的影響因素僅限于定性分析,并且對各因素的影響程度缺乏定量研究。如范瓊[4]通過建立對數模型,運用廣義差分法,探討了影響浙江省紡織產業轉移的因素。姜鑄[5]從政府、產業轉出地、產業轉入地3個角度分析了影響紡織產業轉移的因素。王革非[6]則提出對紡織服裝產業的轉移研究應從更高的戰略面加以審視。因此,立足于服裝貿易產業轉出地中國,根據2006-2013年服裝貿易產業轉移相關的數據信息,建立影響因素評價指標,運用多元回歸模型,對中國服裝貿易產業轉移影響因素的作用程度進行研究,為中國服裝貿易產業轉移提供思路與借鑒。

2多元回歸模型分析

2.1變量選取2.1.1因變量選取因變量即被解釋變量。在因變量的選取中,用中國服裝出口額來衡量中國服裝貿易產業轉移的水平。有關中國服裝行業貿易產業的數據參差不齊,因而對中國服裝貿易產業轉移程度的衡量就用聯合國統計司對中國服裝貿易產業出口額的統計數據來代替。2.2.2自變量選取(1)指標確定經濟水平、政策、市場需求、教育水平等諸多因素都會對中國服裝貿易產業轉出產生影響,結合當前中國服裝貿易產業的發展并借鑒國內外專家學者的觀點,選取單位勞動力生產價值指數、人民幣匯率和CPI指數作為研究指標,見表1。(2)指標說明單位勞動力價值生產指數從光大證券統計數據和亞洲開發銀行統計數據得到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和人均國民收入。再將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除以人均國民收入,即得到單位勞動力價值生產指數。它反映了一個國家的單位報酬的勞動力價值產出能力,通俗的講就是支付單位報酬勞動力所創造的價值的多少。其指數越大,代表勞動力成本越低;相反,指數越小,勞動力成本越高。人民幣匯率通過國家統計局數據得到不同時期的人民幣匯率。匯率發生波動會引起進出口貿易流量和貿易收支的變動,而其具體的變動方向和幅度的大小,取決于匯率的變動情況。即當本國貨幣出現升值時進口量的增加和出口量的減少,進而使得貿易收支條件惡化;當本國貨幣出現貶值時,進口量的減少和出口量的增加,進而改善了貿易收支條件。CPI指數國家統計局定期的我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作為一個宏觀經濟指標,用來反映居民家庭一般所購買的消費商品和服務的價格水平變動情況。它是度量一組代表性消費商品及服務項目的價格水平隨時間而變動的相對值,是用來反映居民家庭購買消費商品及服務的價格水平的變動情況。2.2模型建立根據已確定的自變量和因變量,直接選用多元線性回歸分析。(1)假設服裝出口額變量y與單位勞動力生產價值指數x1、人民幣匯率x2、CPI指數x3存在內在聯系(yα;xα1,xα2,xα3),α=1,2,…,8。那么這一組數據可以有如下結構式y1=β0+β1x11+β2x12+β3x13+ε1y2=β0+β1x21+β2x22+β3x23+ε2y8=β0+β1x81+β2x82+β3x83+ε烅烄烆8其中,β0,β1,β2,β3是待估參數;ε1,ε2,…,ε8是8個相互獨立且服從同一正態分布N(0,σ2)的隨機變量。矩陣是多維的算術,用矩陣來研究多元線性回歸。故令Y=y1y2y熿燀燄8燅,X=1x11x12x131x21x22x231x81x82x熿燀燄83燅,β=β0β1β熿燀燄8燅,ε=ε1ε2ε熿燀燄8燅。根據表2的統計數據得到Y、X的矩陣。A=XX′,C=A-1=(X′X)-1,B=X′Y,回歸系數矩陣b=(X′X)-1X′Y=A-1B=CB。借助于matlab軟件求得系數矩陣為b=(-5928.3702-59.848.4)T。所以,服裝出口額與單位勞動力價值指數、人民幣匯率、CPI指數的多元回歸模型為Y=-5928.3+702x1-59.8x2+48.4x3。(2)對模型進行統計性檢驗,以檢驗所選變量對服裝出口額是否具有顯著意義。yα是第α個模型估計點上的回歸值,顯然Y=y1y2y熿燀燄8燅=1x11x12x131x21x22x231x81x82x熿燀燄83燅b0b1b熿燀燄8燅=Xb=XA-1X′Y總偏差平方和S總=∑(ya-珘y)2,自由度f總=N-1=7,S總=S回+S剩。回歸平方和S回=∑(yα-珘y)2,f回=p=3,統計量F=S回/pS剩/(N-P-1)。借助于matlab軟件計算F=23.35,查閱F值分布臨界表得F0.1(3,4)=4.19。所以F>F0.1(3,4),可認為在0.1的顯著性水平下,多元回歸模型是有顯著意義的,即單位勞動力生產價值指數、人民幣匯率、CPI指數對服裝出口額的影響較為顯著。(3)針對單位勞動力生產價值指數(勞動力成本)對服裝出口額的影響是否顯著進行回歸系數的顯著性檢驗。假設多元回歸模型中單位勞動力生產價值指數的系數β1=0,cjj為相關矩陣C=A-1中對角線上第j個元素。計算統計量F=bj*bj/cijS剩/(N-P-1),得到F=46.45,查F值分布臨界表得F0.1(1,4)=4.54。F>F0.1(1,4),說明原假設“β1=0”不成立,回歸模型中的單位勞動力生產價值指數項必不可少,其對于模型的影響是顯著的。因此,僅從數據上分析,勞動力成本與服裝出口額存在聯系,其對服裝出口產業有較為明顯的影響。2.3影響因素分析2.3.1人口紅利人口老齡化對中國服裝貿易產業轉移影響較大。根據回歸模型,單位勞動力生產價值指數必不可少,而且對于模型影響顯著。而單位勞動力價值生產指數是將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除以人均國民收入得到,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代表該國國民的人均生產能力,即勞動產出能力。當人口老齡化達到一定高度,直接影響到國民的人均生產能力,進而使單位勞動生產價值指數降低。服裝加工行業作為典型的勞動密集型行業,其低成本的實現最主要是在于廉價的勞動力成本,但中國人口的老齡化已經越來越嚴重,人口紅利正在消失。人口老齡化與產業轉移更多表現為正相關關系。通過觀察美國和歐洲人口結構數據的歷史變化,其與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轉型周期存在一定的關系,人口老齡化的變化與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周期存在一定的同步性。當人口老齡化達到一定高度時,勞動密集型產業就會向人口老齡化較低的國家進行轉移。勞動力成本優勢缺失引起了中國服裝出口額的降低。單位勞動力生產價值指數反映了一個國家的單位報酬的勞動力價值產出能力。根據統計不同國家2006-2013年的人均GDP與人均國民收入,算出不同國家單位勞動力價值生產指數。可以看出,中國的單位勞動力價值生產指數相對于東南亞各國是最低的,且在2008年之后,以每年不低于4%的速度下降,2013年僅為1.81,不及2005年的65%,而東南亞等國家的單位勞動力價值生產指數則很高,2013年孟加拉、斯里蘭卡、印度尼西亞、印度和越南的指數仍超過3,其中孟加拉的單位勞動力生產指數為3.32,接近于中國的2倍。可見,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已遠遠高于東南亞等國,勞動力成本優勢已不復存在。2.3.2人民幣匯率人民幣匯率直接影響到服裝出口企業經營成本的上升,利潤壓縮,對服裝出口的影響頗大。服裝出口企業的利潤與人民幣的匯率緊密相關,由于在國際貿易中大多采用美元結算,服裝出口企業在服裝出口后,大多收到的是美元,然后到銀行進行結匯,將美元換成人民幣,用于支付原材料費用和工人工資。那么,人民幣相對于美元升值,則意味著收到相同金額的美元,出口企業所兌換到的人民幣變少,在國內物價水平不變的條件下,其利潤會變低。近年來,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不斷下跌,在人民幣大幅升值的過程中,雖出現過一定的雙向波動,而且政府承諾將增加雙向波動的彈性,但自2006年匯改以來人民幣累計升值幅度超過30%,已處于一個較高的水平,且升值的外部壓力仍在,服裝出口企業經營成本的持續上升,其利潤將進一步被壓縮,我國服裝出口企業的競爭優勢正在不斷被削弱。2.3.3通貨膨脹CPI指數通常作為觀察通貨膨脹水平的重要指標,從模型中可以很清晰看到CPI指數對服裝出口影響明顯。近年來,物價全面持續上漲,通貨膨脹日益嚴重,尤其是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國家投入4萬億以防止經濟大幅下滑,其在拉動內需,增加消費的同時,也進一步推高了物價,通貨膨脹嚴重,大大提高了服裝加工企業的原材料成本,造成了企業利潤減少,影響我國的服裝出口活動。

3結語

查看全文

產業內貿易分析論文

一、我國產業內貿易的現狀

產業內貿易的度量有較多的方法,本文選用格魯貝爾——勞埃德測定公式來計算和分析我國的產業內貿易情況。

產品i的產業內貿易指數:產業內貿易綜合指數其中,Ai——產品i的產業內貿易指數;A——產業內貿易綜合指數)(i——產品i的出口額;M;——產品i的進口額通過對2001—2003年貿易數據進行SITC兩位數產業內貿易指數計算發現,20012003年我國產業內貿易綜合指數已分別達到52.92%、51.57%、50.55%。如果簡單地以產業內貿易指數大于還是小于50%來區分產業內貿易和產業間貿易,那么,除未分類產品(SITC9)~b,2001—2003年我國產業內貿易額占對外貿易額的比重分別為58.45%61.49%、59.56%,產業內貿易已占有較高的份額。

以我國23類主要的進出口產品(該類產品進出口貿易額占對外貿易額的比重大于1%)分析,我國進行產業內貿易的主要產品類別包括:通用工業機械設備及零件(SITC74);陸路車輛(SITC78);攝影器材、光學物品及鐘表(SITC88)等(見表1),這三類產品的產業內貿易比重在三個年度里都在80%以上進出口貿易額占對外貿易額比重最高的產品類別是電力機械、器具及其電氣零件(SrI℃77),該類產品的產業內貿易指數也在70%左右。

根據克勞斯(Krause,1987)和帕克(Park,1991)的分類方法,工業制成品按照要素密集度可分為自然資源密集型、非熟練勞動密集型、人力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等類型①。我國從事產業內貿易的主要產品類別,除紡紗、織物、制成品及有關產品(SITC65)屬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外,其余產品大都是技術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產品,尤其以技術密集型產品為主。這反映出技術含量較高的產品進行著大量的產業內貿易。

二、我國發生產業內貿易的原因分析

查看全文

加工貿易產業論文

一福建省加工貿易促進產業結構升級的狀況分析

(一)福建省加工貿易的現狀

1.加工貿易的概況圖1和表1分別反映了福建省加工貿易2003年至2012年的發展現狀。從圖1可知,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2009年加工貿易的進出口額顯著下降,但隨著2010年國際市場的全面復蘇,福建省加工貿易恢復較快的增長態勢,2010年加工貿易總額共計3799681萬美元,相比2009年增長了33.96%。綜合來說,加工貿易出口額的增長趨勢比進口增長明顯,但加工貿易的進口也基本維持在較為穩定增長的水平上。而從表1可知福建省加工貿易進出口總額與本省貿易進出口總額的比重出現了下滑的態勢。但福建省主要的進出口貿易方式依然以加工貿易為主。2.加工貿易的結構福建省加工貿易出口的主要途徑包括進料加工出口和來料加工出口。出口結構以進料加工為主。如圖2所示,從2003年至2012年,進料加工貿易出口額占加工貿易出口額的比重相對于來料加工貿易出口額的比重較高。進料加工出口額占加工貿易的出口額都在80%以上。3.加工貿易的地區分布福建省加工貿易的地區分布嚴重不平衡,沿海地區的發展速度和發展質量都遠遠高于內陸地區。目前本省加工貿易出口額主要是由廈門、福州、泉州、漳州、莆田五個城市所創造,其加工貿易出口額占全省加工貿易出口總額的99%以上,并且加工貿易出口額達到上億美元的企業全部集中在沿海城市。而三明、南平、龍巖和寧德四個城市的加工貿易出口額占比不到1%。雖然政府鼓勵沿海加工貿易向山區適度轉移,但福建省很難在短期內改變加工貿易區域發展不平衡的現狀。

(二)福建省產業結構的現狀

1.產值結構美國經濟學家錢納里提出,在工業化初期階段,產業結構由以落后農業為主的傳統結構逐步向以現代工業為主的工業化結構轉變,工業中則以食品、煙草、采掘、建材等初級產品的生產為主。在工業化中期階段,制造業內部由輕型工業的迅速增長轉向重型工業的迅速增長,非農業勞動力開始占主體,第三產業開始迅速發展。這就是所謂的重化工業階段。在工業化后期階段,第一、第二產業協調發展,第三產業開始由平穩增長轉入持續的高速增長,成為區域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9]。20世紀50-60年代,福建省產業結構以第一產業為主導,其次為第二和第三產業為的排序。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產值逐漸超過第一產業,直至21世紀初,福建省第一產業的比重大幅度下降,第二產業取代第一產業成為主體。如今的產值結構呈現第二第三產業不斷上升,第一產業逐漸下降的趨勢。隨著現代新興產業的不斷發展,有力地推動了第三產業產值的增長,第三產業比重有超過第二產業的趨勢。目前福建省處于工業化中期階段,是加快產業結構升級轉型的重要時期,技術進步加快,重工業化比重也在不斷上升,對于產業發展具有促進作用。2.勞動力結構勞動力結構是衡量產業結構優化程度的標尺之一,產業結構優化的結果之一就是使包括勞動力在內的生產要素從低勞動生產率部門流向高勞動生產率部門,根據配第一克拉克定理,隨著經濟的發展,產業結構中勞動力結構的演變規律是:第一產業的勞動力比重不斷減少,第二、三產業的比重逐次增加。從表2可以看出,隨著福建的經濟發展,第一產業的勞動力比重不斷下降,而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勞動力比重逐步上升,整體趨于合理。福建省第一產業的勞動力比重從2000年的46.8%到2012年的25%,下降了21.8%,而第二、第三產業的勞動力比重從2000年的24.5%和28.7%到2012年的38.8%和36.2%,分別上升4.3%和7.5%。福建省第一產業的勞動力轉移到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

(三)加工貿易作用于產業結構的途徑分析

查看全文

大豆產業內貿易現狀研究

摘要:中國是農業大國,大豆是中國主要的農作物之一,中國的大豆生產和貿易曾位列世界第一,但1995年至今中國由原來的大豆凈出口國變成了凈進口國,而美國則成為中國大豆的主要進口國家之一。從分析得到,中美的大豆產業內貿易水平很低,接近產業間貿易,為了提高中美大豆產業內的貿易,中國應該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為貿易營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提高中美大豆產業內貿易水平,使中美的大豆產業內貿易再上一個臺階。

關鍵詞:中美大豆貿易;產業內貿易

一、中美大豆產業內貿易現狀

(一)中國大豆生產現狀

目前每年中國的大豆種植面積將近達到1億畝,大豆的種植區域主要分布在南方、黃淮和東北三個區域,東北是春大豆,黃淮是夏大豆,南方為春夏大豆每年的產量約1350萬噸。中國大豆種植面積60%左右在黑龍江省,而九三區域則是黑龍江省大豆的主要產區。大豆種植面積在九三區域中達到了1000萬畝以上,每年的產量達到150萬噸,產量占中國總量的11%左右。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大豆播種面積歷史最高點出現在2005年,播種面積為9591千公頃,產量歷史最高點出現在2004年的1740萬噸,2000—2012年間平均為1516萬噸,且近兩年有明顯的下降趨勢,未來大豆產量估計將會在1200~1500萬噸之間徘徊。

(二)中美大豆貿易現狀

查看全文

中國產業國際貿易論文

論文摘要:本文主要從理論出發,對經濟全球化條件下,中國產業組織政策環境分析,貿易保護政策的有關概念及其內容,經濟危機下各國的貿易保護政策,我國調節外匯儲備對中國產業調整的舉動,案例分析出口退稅政策對中國產業的影響進行研究。

論文關鍵詞:產業;國際貿易;中國貿易政策

一、中國產業組織政策環境分析

(一)國內環境分析

1.中國企業的規模普遍偏小,產業集中度低,產業國際競爭力弱。

從工業特別是制造業的發展來看,我國工業企業普遍規模較小。產業集中度低,產業自主創新能力缺乏,產業國際競爭力弱。我國主要行業的平均集中率水平也遠低于主要發達國家20世紀60年代以來的水平。我國對外技術依存度高達50%,而美國、日本僅為5%左右,國內企業僅萬分之三有核心技術,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缺乏,產業發展受制于人,產業國際競爭力弱。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