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2 18:02:4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糧食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糧食

糧食監督糧食安全職責小結

食品質量安全關系生命安全,社會安定和國民經濟發展.縣糧食局作為全縣糧油食品的主要監管部門,今年以來在縣委縣政府,縣食品安全委員會的正確領導下,在全糧食系統廣大職工的共同努力下,在社會各界的關心和支持下,我們較好地履行了自身職能,在促進全縣糧食經濟又好,又快,持續,健康發展和構建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偉大進程中,為全縣糧油食品食用安全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不懈的努力,并取得了較好成績,現將相關情況總結匯報如下:

一、加強組織領導,明確監管職責.

為加強對食品安全工作的組織領導,在去年的基礎上,今年我們根據市糧食局和縣政府的要求先后成立了"''''五放心''''糧店創建領導組"和"放心消費創建領導組",切實加強對食品安全中心(糧油專項)工作的領導.領導組的組長由縣局一把手局長擔任,負主要領導責任,分管局長擔任副組長,負直接領導責任,同時明確產業指導科為糧油食品安全工作領導組辦公室,并建立責任制度,做到組織落實,人員落實,職責落實.

根據食品安全委員會[]1號文件的分工和要求,糧食部門在糧油食品安全監管方面承擔的監管職能為:負責縣級儲備糧質量安全管理,依法履行對收購,儲存,運輸活動和政策性用糧購銷活動中糧食質量及原糧衛生的監管職責;負責組織實施糧食質量安全標準,檢測制度及有關技術規范;指導糧食行業質量安全工作和誠信體系建設試點工作.今年月日,縣人民政府和縣糧食局簽訂了《縣食品安全工作責任書》.我們按照《責任書》的要求,進一步明確工作目標,落實保障措施,確定了節日期間重點檢查,平時跟蹤檢查;開展專項整治,消除重大隱患;抓好"放心"創建,惠及全縣百姓;強化安全責任,實施長效監管;確保全年安全無事故的的工作目標.

二,開展專項整治,消除重大隱患.

今年以來局糧食流通執法檢查科和糧油食品安全領導組,開展了常年的聯合執法活動,按照行政許可和職能分工,逐步加大了糧食流通和食品安全的監督檢查力度,保障了糧食流通秩序和糧油食品安全環境的有序和規范.

查看全文

糧食安全講話

同志們:

黨中央決定,從20*年9月開始,用一年半左右的時間,在全黨分批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國家糧食局是第一批開展學習實踐活動的單位。經中央學習實踐活動指導檢查組同意,今天,我們召開動員大會,對我局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進行動員部署。中央指導檢查組的全體同志出席了今天的動員大會,一會兒組長徐榮凱同志要作重要講話,對我們進行具體指導。

在全黨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是黨的十七大做出的重大戰略部署。黨中央對學習實踐活動高度重視。十七大閉幕不久,總書記就指示: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20*年上半年先行試點,奧運會后在全黨推開。在今年的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全國組織工作會議、抗震救災先進基層黨組織和優秀共產黨員代表座談會上,總書記又多次強調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扎實組織開展好學習實踐活動。今年2月到8月,中央在全國不同層面的23個單位進行了試點,為在全黨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提供了寶貴經驗。9月19日至21日,奧運會剛剛結束,中央就召開了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動員大會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和第一批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工作會議。總書記作了重要講話,科學分析了世情、國情、黨情的新變化,深刻闡明了在全黨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重大現實意義和緊迫性,對在全黨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提出了明確要求,作了動員部署。這是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指導性文件,我們一定要認真學習、深刻領會、堅決貫徹落實。會議結束后,局黨組迅速召開擴大會議,專題傳達學習中央會議精神,對我局開展學習實踐活動進行了研究部署,成立了領導小組和工作機構,認真研究制定了工作方案。下面,我代表局黨組就如何開展我局的學習實踐活動,講幾點意見。

一、深刻認識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的重大意義,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的決策部署上來

在全黨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對于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使黨的工作和黨的建設更加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具有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國家糧食局擔負著黨中央、國務院交給的全國糧食流通行政管理任務,承擔著全國糧食流通宏觀調控的具體業務、行業指導和中央儲備糧行政管理的重要責任,我們對科學發展觀的認識水平、貫徹落實的自覺性和堅定性、領導和推動科學發展的能力如何,將直接影響糧食流通工作的科學發展和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目標的實現。通過近幾年的學習實踐,同志們對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思想認識水平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對中央在全黨開展深入學習實踐活動的決策是堅決擁護和認真執行的。要把這次深入學習實踐活動搞深入、搞扎實,要求全體黨員特別是黨員領導干部必須要深入學習領會總書記等中央領導同志有關重要講話和中央有關文件精神,深刻領會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重大現實意義,進一步提高認識水平,切實落實中央的決策部署,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實踐活動中來。

(一)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是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思想的重大舉措。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總結我國發展實踐,借鑒國外發展經驗,適應新的發展要求,提出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進一步回答了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這是對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于發展重要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科學發展觀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科學發展觀提出后,在實踐中不斷深化認識、豐富內涵、完善政策措施,有效地推動了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的進步和發展。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是開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的深化,必將引導和推動全局黨員、干部自覺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武裝頭腦,深化對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精神實質和根本要求的認識,增強貫徹落實的自覺性,把黨的創新理論成果轉化為推動糧食流通事業不斷發展、增強國家糧食安全保障能力的強大力量。

查看全文

糧食財會處長講話

同志們:

剛剛閉幕的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和全國政協十屆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為今后幾年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描繪了嶄新的藍圖。隨后,為貫徹落實國家“十一五”規劃和中共中央[*]1號文件精神,國家糧食局召開了全國糧食局長會議,認真分析了當前的糧食形勢,對“十一五”期間特別*年的糧食流通工作進行統一部署。我們召開這次全國糧食財會處長會議,就是要認真貫徹落實全國糧食局長會議精神,總結“十五”期間糧食財會工作,認真分析糧食財會工作面臨的新形勢和新任務,研究布置“十一五”期間特別是*年的糧食財會工作,以更好地為糧食流通工作服務。下面,我講幾點意見:

一、新時期糧食流通工作發生了重要變化,糧食財會工作仍將發揮重要作用

我說的“新時期”,就是我們已邁入的“十一五”時期,在這一時期,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將步入一個新的階段。同樣,糧食流通工作面臨新形勢和新任務,也面臨新的機遇。

(一)經過“十五”期間的改革和發展,新的糧食流通體制基本框架初步確立,糧食流通工作發生了重要變化。首先,從2001年率先放開主銷區糧食收購市場,到2004年全國全面實行糧食購銷市場化,糧食流通體制發生了重大變革,糧食購銷市場化和經營主體多元化的格局初步形成。國務院制定和頒布了《中央儲備糧管理條例》和《糧食流通管理條例》,標志著糧食流通納入了法制化軌道,糧食流通秩序逐步規范。第二,國有糧食企業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國有糧食企業繼續發揮市場主渠道作用。經過幾年的改革,長期困擾國有糧食購銷企業的“老人、老糧、老帳”問題逐步解決,企業富余人員大幅度減少,大部分省份的“老糧”已經逐步銷售處理,糧食財務掛賬進行了清理,正在進行從企業剝離和實行集中管理。企業布局和結構得到合理調整,產權制度改革邁出重要步伐。到2005年底,全國國有糧食企業已由1998年的53240個減少到27831個,其中購銷企業由30434個減少到17714個,減幅分別為48%和42%。改制企業數16837個,其中購銷企業10852個,分別占企業總數的60.5%和61.3%。同時,糧食產業化經營取得較快發展。截止2005年底,糧食部門的產業化龍頭企業數達到1442個,其中購銷企業712個。第三,糧食宏觀調控和應急保障能力進一步增強。以直接補貼和最低收購價為主要內容的政策支持體系初步建立;健全了中央儲備糧垂直管理體系,地方儲備糧管理體系也逐步完善,充實了中央和地方儲備糧庫存規模;制定頒布了《國家糧食應急預案》,糧食應急保障體系建設進一步加強。第四,糧食流通基礎設施得到了明顯改善,倉儲技術水平有所提高。“十五”期間,使用國債資金建設了1000多億斤具有現代化功能的糧庫和相關基礎設施,糧食儲糧條件明顯改善,現代糧食倉儲體系初步形成。總體來說,通過五年的改革和發展,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和符合我國國情的糧食流通體制基本框架已經初步確立。

(二)“十一五”期間,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任務之一,糧食流通工作任務十分繁重。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剛剛通過的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明確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任務。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就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做出了具體部署。這是黨中央、國務院結合我國現階段的基本國情做出的重要決策,強調“三農”問題始終是關系黨和人民事業發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問題。在新世紀新階段,我們必須始終不渝地高度重視并認真解決好“三農”問題,推動農村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發展之道,為經濟社會發展,保持社會穩定,構建和諧社會創造重要條件。

查看全文

糧食訂購合同

甲方(訂購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址:____________郵碼:____________電話:___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____________職務:____________

乙方(交售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址:____________郵碼:____________電話:___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____________職務:____________

查看全文

未來糧食供需推測

內容提要

從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的糧食生產供過于求到新世紀初期的糧食供求偏緊的轉變,警示我們必須對我國未來的糧食生產、消費需求和進出口形勢進行早期預測和把握,以便及時而準確地調整糧食生產相關政策和措施,確保我國的糧食安全。本文采用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農業政策研究室的“糧食主產區農民收入動態監測系統模型”來對未來我國糧食供需狀況進行預測。預測結果表明,未來幾年我國糧食的產需關系在總體上仍可保持相對平穩的發展態勢。糧食生產將進入一個新的恢復性增長期,但同時也存在一定規模的國內產需缺口,不過彌補缺口的凈進口量并非為居民口糧所用,對我國未來糧食安全影響不大。

關鍵詞糧食供需糧食主產區

從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的糧食生產供過于求到新世紀初期的糧食供求偏緊的轉變,警示我們必須對我國未來的糧食生產、消費需求和進出口形勢進行早期預測和把握,以便及時而準確地調整糧食生產相關政策和措施,確保我國的糧食安全。但在進行預測時,除了要充分考慮我國城市化與工業化中耕地減少和水資源短缺影響農業生產能力(環境脅迫),人口增長、收入提高和市場發育將誘發農產品需求的剛性增長與結構變化,科學技術進步和農業基礎設施投資水平影響農業增長進程以外,還應考慮到我國加入WTO后,國內外價格關系變化對國內各種農產品生產和需求的影響效應:國內糧食供需平衡的微調變化都可能引起國際糧食市場價格的波動,同樣,國際糧食市場價格的變化也可能影響中國糧食的進出口量以及國內市場價格。

因此,對未來我國糧食供需狀況的預測,我們采用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農業政策研究室的“糧食主產區農民收入動態監測系統模型”來實現。因為該模型充分考慮上述因素對未來糧食生產,消費需求和進出口能力的影響。在未來預測中,對一些宏觀變量的假定如:未來中國城鄉人口變動趨勢預測和未來匯率變動趨勢預測是根據我們對現有資料和數據構建計量經濟學模型的分析結果給出,未來城鄉居民收入實際增長率由有關專家預測值給出,未來國際市場的價格變動趨勢來自2004年世界銀行發展報告。

表1.預測模型宏觀變量值設定

查看全文

糧食黨建講話

同志們:

今天,我們按照《全國糧食系統黨建研究會章程》在廈門召開第二次會員大會。這次會議是在全黨認真學習貫徹黨的*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推進各項建設的新形勢下,在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一系列決策部署,萬眾一心、頑強拼搏,深入開展抗震救災斗爭的時候召開的。

5月12日,四川省汶川等地發生8.0級強烈地震,人民群眾生命財產遭受重大損失。人民解放軍、武警部隊、公安干警以及各界救災人員數十萬大軍立即奔赴地震災區展開救援。兵馬先動,糧草未行。受災地區救援人員和群眾的糧油供應能否跟得上,成為確保抗震救災斗爭勝利的關鍵環節,成為對糧食系統黨組織、領導干部和共產黨員最現實最直接的嚴峻考驗。為此,各級糧食局和糧食收儲加工企業黨組織充分發揮戰斗堡壘作用,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精神,把抗震救災作為當前最重要最緊迫的政治任務,以頑強的精神、得力的舉措、深入的作風、扎實的工作,努力為打勝抗震救災這場硬仗提供堅強的思想、政治和組織保證。危難之時,各級領導干部挺身而出、身先士卒,靠前指揮、全力以赴,充分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關鍵時刻,廣大黨員拉得出、沖得上、打得贏,充分發揮了先鋒模范作用。

地震發生后,國家糧食局立即動員部署,成立以局長、黨組書記聶振邦為組長的國家糧食局抗震救災工作領導小組,迅速采取一系列緊急措施。振邦同志多次召開緊急會議,對災區糧食供應工作做出部署。緊急下發了《關于做好抗震救災確保災區糧油供應工作的緊急通知》,指導和協調四川省糧食部門啟動糧食供應應急預案,千方百計為災區提供成品糧源,全力做好救援部隊的糧食保障工作,及時研究提出災區困難群眾口糧供應工作方案,加強成品糧組織調度和投放。根據國務院抗震救災總指揮部的精神,我局立即與有關部門聯合,向地震災區緊急安排了第一批中央儲備糧38.4萬噸,支援地震災區。截至5月22日,中央儲備已累計出庫糧油20298噸。地震災區的四川省糧食局黨員干部職工不顧個人和家人的安危,克服種種難以想象的困難,深入救災一線了解情況,組織糧食加工調運,負責災區糧油供應,為抗震救災斗爭做出了突出貢獻。據統計,截至5月22日,四川省糧食局已分別向成都、綿陽、德陽、廣元、雅安、阿壩等地震重災區調運成品糧油31346噸,保證了災區群眾和救災人員的糧油供應。其他各省、區、市的糧食局及廣大干部職工,積極響應黨中央、國務院的號召,也積極行動起來,發揚“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精神,積極支援災區的抗震救災斗爭,捐獻了一大批糧油、衣被和資金,向災區人民送溫暖、獻愛心。中華民族萬眾一心、同舟共濟的偉大民族精神,在糧食系統得到了充分體現。

在與這場突如其來的特大自然災害作斗爭的過程中,又一次在世人面前充分詮釋了我們黨始終代表人民的利益,視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展示了我們的政府以人為本、執政為民、敢于負責、務實高效的優良作風;證明了糧食系統各級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是堅強的,廣大黨員是無愧于共產黨員稱號的,職工隊伍是敢于善于打硬仗的。充分說明多年來我們各級加強黨的建設,深入開展思想政治工作是卓有成效的,是值得我們總結經驗的。

我們召開這次會議,主要任務就是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精神,回顧總結黨建研究會成立以來的工作,研究部署20*年的任務,表彰優秀研究成果,總結交流黨建工作經驗,進一步振奮精神,凝聚力量,奪取抗震救災斗爭的最后勝利,進一步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

查看全文

土地糧食形勢思考

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就農業農村工作問題發了十個“一號文件”,出臺了一系列穩農、強農、惠農政策,形成了完善的加強“三農”的政策體系。其中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是農村改革最重要的成果;免除農民的稅費、實行種糧補貼,是含金量最高的政策。這就說明土地和糧食問題是中央一系列政策的核心問題。下面我就自己對中央土地和糧食政策問題的理解談一下個人觀點。

一、土地是加強農業基礎建設的根本。

中國農民對土地的記憶可謂刻骨銘心,“30畝地一頭牛,老婆娃娃熱炕頭”,曾是中國農民的人生理想。土地是萬物立命之本,如果人類賴以生存的土地沒有保障,社會就不會安定。我們農民在外面混不下去的時候有一句話:“大不了回家種地”!受到委屈的時候用一句話安慰自己:“只要有二尺五镢把在,咱還怕什么”!從農民這些發自肺腑的語言中,我們就可以認定,如果農民沒有了土地,就等于斷了后路,失去了依靠,一個失去了生存后盾的群體給社會帶來的后果不堪設想。但是,目前我們國家的土地形勢非常嚴峻。解放初期,全國人口4.5億,到**年猛增到13.14億,凈增加近9億人。而耕地面積從“”前1957年的峰值23.53億畝,減少到**年末的18.51億畝,凈減了5億畝。人地比率由**年的3.96畝/人下降到**年的1.39畝/人。其中有14個省人均不到1畝,有660個縣人均不到半畝,已經低于聯合國確定土地對人口最低保障0.8畝/人的警戒線。人均土地面積較多的地區,耕地質量又屬于中低產田。所以保護耕地,穩定土地承包制度,是我國土地政策的必然要求。中央提出保留18億畝耕地是“生命紅線”。今年“一號文件”指出,要嚴格執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年度計劃,全面落實耕地保護責任制。又提出:堅持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必須毫不動搖地長期堅持,在實踐中加以完善。

土地經營體制不僅影響到社會的穩定,而且關系到國家建設基礎的牢固。歷代王朝都非常注重土地制度建設,唐朝的“均田制”是我國較早的土地制度,他把分給農戶或官吏的土地分為兩部分,一部分叫“永業田”,可以買賣、繼承,另一部分叫“口分田”,受田人死亡、逃離或判刑以后就被收回,這種體制實施了幾百年,對唐朝的穩定、強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唐宋年間還規定:棄田戶三年內回鄉還地一半,五年內回鄉還地1/3,五年后一律不還。這種制度保證了土地的充分利用,促進了糧食生產。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國共產黨首先就進行“”,進而組建,收回土地走合作化的道路。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期,國內農業出現了危機,造成全國性的“三年困難時期”,這個時候中央就土地問題,在高層發生了嚴重的分岐。在中國農業如何走出嚴重困境問題上,發生了兩種政治主張的尖銳對立。首先是因為安徽農民搞了包產到戶,以劉少奇、鄧小平、陳云為代表的中央領導人,極力主張在全國推行,陳云還提出分田到戶,四年恢復農業的建議。則堅決主張鞏固和壯大集體經濟,以克服國民經濟的暫時困難。批評用恢復個體經濟來克服農業困難的辦法為“單干風”。認為,農村個體小農經濟,同社會主義的工業化是不相適應的,社會主義工業化與農業合作化必須同步,否則,社會主義的工業化將面臨絕大的困難。他說,包產到戶、分田到戶也不是不能增產,但“增產有限”,而且勢必引發貧富兩級分化。在土地政策上有一條底線,就是要堅持無產階級的領導,堅持集體所有制。在的堅持下,中國農村走了合作化的道路,結果是用了三年時間,中國農業就走出了困境。但是受計劃經濟的束綁,在以后近二十年的時間里,中國農業始終得不到大發展。時間到了1979年,安徽農民再次搞起了單干,由小崗村的一個小組長嚴俊昌秘密召集群眾,簽了契約,人人按手印,率先實行包產到戶,成為“中國分田到戶第一村”。據說這份“秘密契約”被收進了國家博物館。對這個問題想了多年的鄧小平同志認為小崗村的做法是“中國農民的偉大創舉”,由此引發了“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的大討論。第二年全國就實行包產到戶,宣告結束。在實行以家庭承包經營為主的這二十幾年中,土地承包期由原來的15年,延長到現在的長期不變。中央只所以這么做,其主要目的還是為了保穩定,保國民經濟建設基礎。盡管現在這種體制導致人地矛盾凸現,制約現代農業的發展。

早在**年鄧小平就提出:“中國社會主義農業的改革和發展,從長遠的觀點看,要有兩個飛躍,第一個飛躍,是廢除,實行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這是一個很大的前進,要堅持長期不變。第二個飛躍,是適應科學種田和生產社會化的需要,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發展集體經濟。這是又一個很大的前進,當然這是很長的過程”。“長期不變”和“很長的過程”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概念呢?專家們爭議不休。但是在改革開放以后,雖著計劃經濟的終結,涌現出一批沒有經過“第一個飛躍”的村,這些村沒有在黨報、黨刊上盡情露臉,也沒有作為一種農村發展模式被推廣,但全國各地的農村都慕名而去,自覺的去考察學習。這就是以江西華西村為代表“國內始終走集體化道路”的村。2000年5月,中國小康村研究會,在北京韓村河村舉辦了首屆“鄉村發展世紀論壇”,同時舉辦了各省“第一村”經濟發展歷史展覽,結果參展的各省“第一村”,竟全是依靠集體經濟發展起來的,唯獨沒有一個包產到戶的村。小崗村當初實行包產到戶以后,安徽省委書記曾經說他們,幾千萬共產黨員解決不了的問題,你們包產到戶解決了。他們解決了些什么問題呢?小崗村支書嚴俊昌在1993年退位時說,吃飽容易致富難,大包干只能解決吃飲肚子的問題,解決不了共同致富的問題。嚴俊昌離任以后,小崗村作為名村,支部書記一直由安徽省里派任,現任支書沉浩是省財政廳干部,上任以后首先參觀了耿莊、紅旗渠、南街村這些走集體化道路的明星村,媒體稱這是“紅色洗腦”。**年小崗村又將土地集中到村里,搞集體化規模經營,這回是“收地”第一村。這說明馬克思在《資本論》講的,簡單協作也可以形成新的生產力,是一個顛撲不破的客觀真理。當前我國“地權分散化”、“耕地細碎化”的程度到了至明清以來最嚴重的時期,“有人沒地種,有地沒人種”的問題成了國家解決糧食安全問題的一大障礙。規模經營耕地是提升土地產出能力的出路,是強化農業基礎建設不容忽視的問題。那么現階段我們應該如何貫徹落實中央的土地政策呢?怎樣才能做到“統分結合”呢?前題是要“切實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也就是穩定農村社會。一號文件有這么幾個關鍵詞,值得我們在實踐中推敲。一是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政府要“健全”的是一個“市場”;二是農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部門要加強土地流轉中介服務,農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部門在土地流轉中的角色是“中介服務”;三是在有條件的地方培育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的市場環境。沒有集中就沒有規模,誰去集中呢?不是政府,政府要做的是“培育能夠集中土地的市場環境”。這三句話里邊用了“流轉市場”、“中介服務”、“市場環境”三個關鍵詞,這實際上給政府參與土地問題定了位。我縣銀州鎮孟岔村的土地流轉程序完全符合一號文件精神。一是在穩定農民承包權不變的情況下依法、自愿、有償把經營權流轉給8戶農民;二是村集體組織在土地流轉過程中,發揮了很好的“中介服務”作用;三是我們政府通過宣傳、資金等方面的支持,給孟岔村的規模經營紅棗培育了良好的市場環境。

二、糧食是加強農業基礎建設的物質基礎。

查看全文

糧食總結講話

尊敬的女士們、先生們,

各位來賓:

上午好!今天我們召開的總結大會,是中國糧食倉儲行業開展甲基溴淘汰工作的一次重要會議,標志著中國糧食倉儲行業甲基溴淘汰工作已經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中國糧食倉儲行業已于20*年起在全國實現了全面停止使用甲基溴的目標,這項成績的取得是糧食行業廣大干部職工共同努力的結果,也是環境保護部、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支持與指導分不開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國家糧食局對他們表示衷心的感謝!同時,向出席今天會議的環境保護部、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有關省(區、市)糧食局和公司、科研單位和企業的代表表示崇高的敬意!

剛才環保部祝光耀副部長介紹了中國淘汰甲基溴進展有關情況,對我國糧食倉儲行業甲基溴淘汰工作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對我國如何進一步做好的臭氧層保護工作提出了很好的意見和建議,我們表示完全贊同。

中國的糧食倉儲行業甲基溴淘汰項目歷時四年,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群策群力,圓滿完成了預定的任務。這次會議我們將總結糧食倉儲行業甲基溴淘汰工作的經驗,表彰在項目執行過程中表現突出的先進單位,力爭繼續為保護臭氧層做出新的貢獻。

下面,我講兩點意見:

查看全文

土地糧食形勢思考

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就農業農村工作問題發了十個“一號文件”,出臺了一系列穩農、強農、惠農政策,形成了完善的加強“三農”的政策體系。其中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是農村改革最重要的成果;免除農民的稅費、實行種糧補貼,是含金量最高的政策。這就說明土地和糧食問題是中央一系列政策的核心問題。下面我就自己對中央土地和糧食政策問題的理解談一下個人觀點。

一、土地是加強農業基礎建設的根本。

中國農民對土地的記憶可謂刻骨銘心,“30畝地一頭牛,老婆娃娃熱炕頭”,曾是中國農民的人生理想。土地是萬物立命之本,如果人類賴以生存的土地沒有保障,社會就不會安定。我們農民在外面混不下去的時候有一句話:“大不了回家種地”!受到委屈的時候用一句話安慰自己:“只要有二尺五镢把在,咱還怕什么”!從農民這些發自肺腑的語言中,我們就可以認定,如果農民沒有了土地,就等于斷了后路,失去了依靠,一個失去了生存后盾的群體給社會帶來的后果不堪設想。但是,目前我們國家的土地形勢非常嚴峻。解放初期,全國人口4.5億,到2006年猛增到13.14億,凈增加近9億人。而耕地面積從“”前1957年的峰值23.53億畝,減少到2006年末的18.51億畝,凈減了5億畝。人地比率由1953年的3.96畝/人下降到2006年的1.39畝/人。其中有14個省人均不到1畝,有660個縣人均不到半畝,已經低于聯合國確定土地對人口最低保障0.8畝/人的警戒線。人均土地面積較多的地區,耕地質量又屬于中低產田。所以保護耕地,穩定土地承包制度,是我國土地政策的必然要求。中央提出保留18億畝耕地是“生命紅線”。今年“一號文件”指出,要嚴格執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年度計劃,全面落實耕地保護責任制。又提出:堅持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必須毫不動搖地長期堅持,在實踐中加以完善。

土地經營體制不僅影響到社會的穩定,而且關系到國家建設基礎的牢固。歷代王朝都非常注重土地制度建設,唐朝的“均田制”是我國較早的土地制度,他把分給農戶或官吏的土地分為兩部分,一部分叫“永業田”,可以買賣、繼承,另一部分叫“口分田”,受田人死亡、逃離或判刑以后就被收回,這種體制實施了幾百年,對唐朝的穩定、強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唐宋年間還規定:棄田戶三年內回鄉還地一半,五年內回鄉還地1/3,五年后一律不還。這種制度保證了土地的充分利用,促進了糧食生產。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國共產黨首先就進行“”,進而組建,收回土地走合作化的道路。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期,國內農業出現了危機,造成全國性的“三年困難時期”,這個時候中央就土地問題,在高層發生了嚴重的分岐。在中國農業如何走出嚴重困境問題上,發生了兩種政治主張的尖銳對立。首先是因為安徽農民搞了包產到戶,以劉少奇、鄧小平、陳云為代表的中央領導人,極力主張在全國推行,陳云還提出分田到戶,四年恢復農業的建議。則堅決主張鞏固和壯大集體經濟,以克服國民經濟的暫時困難。批評用恢復個體經濟來克服農業困難的辦法為“單干風”。認為,農村個體小農經濟,同社會主義的工業化是不相適應的,社會主義工業化與農業合作化必須同步,否則,社會主義的工業化將面臨絕大的困難。他說,包產到戶、分田到戶也不是不能增產,但“增產有限”,而且勢必引發貧富兩級分化。在土地政策上有一條底線,就是要堅持無產階級的領導,堅持集體所有制。在的堅持下,中國農村走了合作化的道路,結果是用了三年時間,中國農業就走出了困境。但是受計劃經濟的束綁,在以后近二十年的時間里,中國農業始終得不到大發展。時間到了1979年,安徽農民再次搞起了單干,由小崗村的一個小組長嚴俊昌秘密召集群眾,簽了契約,人人按手印,率先實行包產到戶,成為“中國分田到戶第一村”。據說這份“秘密契約”被收進了國家博物館。對這個問題想了多年的鄧小平同志認為小崗村的做法是“中國農民的偉大創舉”,由此引發了“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的大討論。第二年全國就實行包產到戶,宣告結束。在實行以家庭承包經營為主的這二十幾年中,土地承包期由原來的15年,延長到現在的長期不變。中央只所以這么做,其主要目的還是為了保穩定,保國民經濟建設基礎。盡管現在這種體制導致人地矛盾凸現,制約現代農業的發展。

早在1990年鄧小平就提出:“中國社會主義農業的改革和發展,從長遠的觀點看,要有兩個飛躍,第一個飛躍,是廢除,實行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這是一個很大的前進,要堅持長期不變。第二個飛躍,是適應科學種田和生產社會化的需要,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發展集體經濟。這是又一個很大的前進,當然這是很長的過程”。“長期不變”和“很長的過程”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概念呢?專家們爭議不休。但是在改革開放以后,雖著計劃經濟的終結,涌現出一批沒有經過“第一個飛躍”的村,這些村沒有在黨報、黨刊上盡情露臉,也沒有作為一種農村發展模式被推廣,但全國各地的農村都慕名而去,自覺的去考察學習。這就是以江西華西村為代表“國內始終走集體化道路”的村。2000年5月,中國小康村研究會,在北京韓村河村舉辦了首屆“鄉村發展世紀論壇”,同時舉辦了各省“第一村”經濟發展歷史展覽,結果參展的各省“第一村”,竟全是依靠集體經濟發展起來的,唯獨沒有一個包產到戶的村。小崗村當初實行包產到戶以后,安徽省委書記曾經說他們,幾千萬共產黨員解決不了的問題,你們包產到戶解決了。他們解決了些什么問題呢?小崗村支書嚴俊昌在1993年退位時說,吃飽容易致富難,大包干只能解決吃飲肚子的問題,解決不了共同致富的問題。嚴俊昌離任以后,小崗村作為名村,支部書記一直由安徽省里派任,現任支書沉浩是省財政廳干部,上任以后首先參觀了耿莊、紅旗渠、南街村這些走集體化道路的明星村,媒體稱這是“紅色洗腦”。2006年小崗村又將土地集中到村里,搞集體化規模經營,這回是“收地”第一村。這說明馬克思在《資本論》講的,簡單協作也可以形成新的生產力,是一個顛撲不破的客觀真理。當前我國“地權分散化”、“耕地細碎化”的程度到了至明清以來最嚴重的時期,“有人沒地種,有地沒人種”的問題成了國家解決糧食安全問題的一大障礙。規模經營耕地是提升土地產出能力的出路,是強化農業基礎建設不容忽視的問題。那么現階段我們應該如何貫徹落實中央的土地政策呢?怎樣才能做到“統分結合”呢?前題是要“切實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也就是穩定農村社會。一號文件有這么幾個關鍵詞,值得我們在實踐中推敲。一是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政府要“健全”的是一個“市場”;二是農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部門要加強土地流轉中介服務,農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部門在土地流轉中的角色是“中介服務”;三是在有條件的地方培育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的市場環境。沒有集中就沒有規模,誰去集中呢?不是政府,政府要做的是“培育能夠集中土地的市場環境”。這三句話里邊用了“流轉市場”、“中介服務”、“市場環境”三個關鍵詞,這實際上給政府參與土地問題定了位。我縣銀州鎮孟岔村的土地流轉程序完全符合一號文件精神。一是在穩定農民承包權不變的情況下依法、自愿、有償把經營權流轉給8戶農民;二是村集體組織在土地流轉過程中,發揮了很好的“中介服務”作用;三是我們政府通過宣傳、資金等方面的支持,給孟岔村的規模經營紅棗培育了良好的市場環境。

二、糧食是加強農業基礎建設的物質基礎。

查看全文

糧食流通講話

同志們:

今年是我國改革開放30周年。按照中央關于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的部署,今天,我們舉行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暨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和現代糧食流通產業發展座談會,結合糧食工作實際,對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和現代糧食流通產業發展進行總結,分析當前糧食工作面臨的新形勢,請大家對如何進一步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和推進現代糧食流通產業發展提出意見和建議。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對外開放步伐不斷加快,經濟社會發展日新月異。與之相適應,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和現代糧食流通產業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按照中央關于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部署,各地區各部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的方針政策,積極穩妥地推進糧食流通體制改革,促進現代糧食流通產業發展,保障了國家糧食安全。30年來,我國糧食流通體制經歷了統購統銷、購銷價格“雙軌制”,“放開銷區、保護產區”和全面放開糧食購銷和價格等幾個主要階段,基本建立起了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充分發揮市場機制配置糧食資源基礎性作用,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和符合我國國情,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新的糧食流通體制。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國家糧食宏觀調控能力不斷增強,初步實現了糧食管理體制從過去高度集中的計劃管理向國家宏觀調控下的糧食省長負責制的轉變,保證了糧食市場供應,維護了糧價基本穩定。二是國有糧食購銷企業改革不斷深化,初步實現了國有糧食購銷企業從過去“計劃主渠道”向“市場主渠道”的轉變,保護了種糧農民利益,搞活了糧食流通。三是糧油政策法規體系逐步健全,初步實現了糧食流通管理手段從過去的行政手段直接管理國有糧食企業向依法管理全社會糧食流通的轉變,保證了儲備等政策性糧食存儲安全,維護了正常糧食流通秩序。四是糧食流通體系建設逐步加強,初步實現了糧食流通發展方式從傳統的糧食流通業向現代糧食流通產業的轉變,提高了糧食宏觀調控的能力,夯實了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五是糧食流通對生產的引導作用逐步增強,初步建立起了保護和調動地方抓糧、農民種糧的有效機制,促進了糧食生產的穩定發展,較好地滿足了城鄉居民日益增長的消費需要。

30年來,糧食流通體制改革走過了一段不平凡的歷程,取得了不平凡的成就,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為我們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進一步深化改革、促進發展、保障安全,提供了重要的啟示。一是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處理好大膽探索與穩步推進的關系,積極穩妥地推進糧食流通體制改革不斷深化。二是堅持糧食購銷市場化取向,處理好放開市場與加強調控和監管的關系,建立健全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充分發揮市場配置糧食資源基礎性作用的體制機制。三是堅持發揮國有糧食企業主渠道作用和糧食市場主體多元化,處理好“主渠道”和“多渠道”的關系,形成主渠道保穩定、多渠道活流通的糧食流通新格局。四是堅持立足國內保障糧食基本自給,處理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關系,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國內糧食供求總量與品種結構的基本平衡。五是堅持為耕者謀利、為食者造福的理念,積極發揮糧食流通對生產和消費的引導作用,始終把保護種糧農民利益和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作為改革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六是堅持國家宏觀調控下的糧食省長負責制,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健全和深化各地區分擔國家糧食安全責任的體制機制。

在充分肯定成就的同時,也要清醒地認識到改革和發展中還存在一些矛盾和問題。當前比較突出的有,一是國有糧食企業歷史包袱還未完全解決,國有糧食購銷企業產權制度改革還沒有完全到位,發揮主渠道作用缺少必要的政策支撐,多渠道作用的發揮也需要統籌兼顧。二是充分發揮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市場形成糧食價格機制還需要進一步完善。三是種糧收益和比較效益還有待提高,部分地區地方政府實施糧食調控的手段和動力不足,促進地方抓糧、農民種糧的糧食支持保護政策有待進一步完善。四是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糧食市場主體發育不夠,大多數糧食企業規模小,經營方式還比較傳統、粗放,企業與農民之間還沒有形成有效的利益聯結機制,糧食產業化經營水平不高,與外商投資企業相比,國內糧食企業的市場競爭力較弱。五是現代糧食流通產業發展步伐亟待加快,糧食宏觀調控的體制機制需要進一步健全,糧食市場體系、糧食物流體系、糧食監管體系以及糧食法制建設都還需要繼續健全。

黨的十七大以來,中央對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十七大把“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寫入了黨的重要文獻,十七屆三中全會把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作為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重要內容,中央〔20*〕15號文件明確了制定《糧食法》的任務,國務院〔20*〕24號文件出臺了《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規劃綱要》,最近出臺的擴大內需的政策措施又把加強糧食生產、流通基礎設施建設作為重要內容。我們要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關于糧食工作的新部署、新政策、新措施,緊緊圍繞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總要求,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以體制創新和機制創新為動力,以科技創新和管理創新為支撐,以市場化和產業化為重點,統籌各方面利益關系,充分發揮各方面的積極性,繼續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積極推進現代糧食流通產業發展,加快構建供給穩定、儲備充足、調控有力、運轉高效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更好地實現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目標。具體來看,一是要加快健全以糧食生產穩定發展為基礎,中央和省級糧食儲備為依托,國有糧食企業為主渠道、多元市場主體共同發展,糧食應急供應系統為保障的糧食宏觀調控體系。二是要加快健全以糧食收購、零售市場為基礎,糧食批發市場為骨干,糧食期貨市場為先導的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糧食市場體系。三是要加快健全以優勢企業為龍頭,現代糧食物流和加工業為依托,科技為支撐的糧食產業化體系。四是要加快健全以糧食法律法規為依據,庫存監管為主線,質量安全為重點的面向全社會的糧食流通行政執法監督保障體系。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