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糧食供需推測

時間:2022-05-04 06:56:00

導語:未來糧食供需推測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未來糧食供需推測

內容提要

從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的糧食生產供過于求到新世紀初期的糧食供求偏緊的轉變,警示我們必須對我國未來糧食生產、消費需求和進出口形勢進行早期預測和把握,以便及時而準確地調整糧食生產相關政策和措施,確保我國的糧食安全。本文采用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農業政策研究室的“糧食主產區農民收入動態監測系統模型”來對未來我國糧食供需狀況進行預測。預測結果表明,未來幾年我國糧食的產需關系在總體上仍可保持相對平穩的發展態勢。糧食生產將進入一個新的恢復性增長期,但同時也存在一定規模的國內產需缺口,不過彌補缺口的凈進口量并非為居民口糧所用,對我國未來糧食安全影響不大。

關鍵詞糧食供需糧食主產區

從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的糧食生產供過于求到新世紀初期的糧食供求偏緊的轉變,警示我們必須對我國未來的糧食生產、消費需求和進出口形勢進行早期預測和把握,以便及時而準確地調整糧食生產相關政策和措施,確保我國的糧食安全。但在進行預測時,除了要充分考慮我國城市化與工業化中耕地減少和水資源短缺影響農業生產能力(環境脅迫),人口增長、收入提高和市場發育將誘發農產品需求的剛性增長與結構變化,科學技術進步和農業基礎設施投資水平影響農業增長進程以外,還應考慮到我國加入WTO后,國內外價格關系變化對國內各種農產品生產和需求的影響效應:國內糧食供需平衡的微調變化都可能引起國際糧食市場價格的波動,同樣,國際糧食市場價格的變化也可能影響中國糧食的進出口量以及國內市場價格。

因此,對未來我國糧食供需狀況的預測,我們采用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農業政策研究室的“糧食主產區農民收入動態監測系統模型”來實現。因為該模型充分考慮上述因素對未來糧食生產,消費需求和進出口能力的影響。在未來預測中,對一些宏觀變量的假定如:未來中國城鄉人口變動趨勢預測和未來匯率變動趨勢預測是根據我們對現有資料和數據構建計量經濟學模型的分析結果給出,未來城鄉居民收入實際增長率由有關專家預測值給出,未來國際市場的價格變動趨勢來自2004年世界銀行發展報告。

表1.預測模型宏觀變量值設定

年人口增長率(%)收入增長率(%)農業科研科投入農業水利投入

全國城鎮農村全國城鎮農村增長率增長率

05全國0.60101.82850.19197.2507.7005.3355.04.5

主產區0.40671.34680.08647.0057.3985.0535.04.5

非主產區1.10952.72930.38397.7347.8025.7685.04.5

06-10全國0.54521.65880.17406.8007.7206.4005.04.5

主產區0.36891.23810.07846.5706.9186.0125.04.5

非主產區1.00652.47590.34837.2547.2956.9195.04.5

11-15全國0.46481.14120.14846.0506.3005.8004.84.0

主產區0.31451.05550.06685.8466.0535.4934.84.0

非主產區0.85812.11080.29696.6546.3836.2704.84.0

16-20全國0.39621.20540.12654.4004.5004.3004.84.0

主產區0.26810.89970.05704.2514.3234.0734.84.0

非主產區0.73141.79930.25314.6944.5594.6494.84.0

1、模型說明

糧食主產區農民收入動態監測系統模型是一個糧食部門均衡模型,整個模型結構復雜,限于篇幅,以下就三個主要子模型加以說明。

1)生產模型

第i個作物總產量是其播種面積與單產的乘積。播種面積是該作物及其它農作物生產者價格、農業生產資料價格指數、勞動力價格、土地機會成本的Cobb-Douglas函數,并受氣候、政策及其它外生變量沖擊的影響。單產是該作物生產者價格、農業科技儲備、水利存量、耕地質量指標的Cobb-Douglas函數,并受氣候和其它外生變量沖擊的影響。所有系數都以計量經濟學方法求得。

注:=dX/X(X的百分比變化),以下同。

面積:

logAit=aAi0+ΣjbAijt(logpSjt)+bitapi*logptapi+bitlabor*logptlabor+bitland*logptland

單產:

logYit=aiY0+biapi*logpapi+cit*logRt+kit*logIt+git*logLQt

總產:

QSt=At*Yt

外生變量沖擊:

=++(ZA1(t-1)+ZA2t+ZA3t+ZY1t+ZY2t).

參數約束條件:

當i>j時,bAij=bAji*Aj/Ai,此時(dAi/dpjS)/(dAj/dpiS)=piS/pjS,即兩種作物播種面積之間的邊際替代率等于產品價格之比。

=0,零次齊次性,因而所有產品價格的等百分比變動對作物面積不產生影響。

其中:

A:農作物收獲面積;

ZA1:因氣候外生因子引起的百分比面積變化;

ZA2:因政策外生因子引起的百分比面積變化;

ZA3:因其它外生因子引起的百分比面積變化;

pS:生產者價格;

papi:農業生產資料價格指數;

Y:每公頃農作物產量;

R:農業科技儲備;

I:水利存量;

plabor:勞動力價格;

ZSalinity:鹽堿地面積占耕地面積的比例;

pland:土地機會成本;

LQ:耕地質量指標;

i,j:各農作物。

2)居民消費需求模型

中國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的消費渠道和消費行為存在較大差異。城鎮居民的消費渠道幾乎完全依賴市場,因而消費品價格和收入對城鎮居民的影響力要比農村居民大得多。據此,將對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給出不同的需求模型并分別求出模型系數以體現這種差異,估計出農村農產品市場發育指數并將之加入到農村居民需求模型中。

因而,居民需求產品是該產品及其它農作物產品消費者價格、人均純收入及農村農產品市場發育指數(僅農村居民)的Cobb-Douglas函數。先分別算出農村居民和城鎮居民的人均需求量,再以人口比重為權數求出全國人均需求量。

logdRt=aRD0+ΣjbRij(logpDjt)+eR*logYRt+m*logZMKTt

logdUt=aUD0+ΣjbUij(logpDjt)+eU*logYUt

dt=RtdRt+UtdUt

Dt=dt*Popt

參數約束條件:

當i>j時,bRij=支出份額j*(bRji/支出份額i+實際收入j–市場發育率i)。

Cournotj=*支出份額i+支出份額j。Walras定律(ThepropertiesofCornotandEngelaggregation),即總支出不隨價格變動而變動。

其中:

dR,dU:農村、城鎮人均大米需求量;

d:全國人均需求量;

D:全國總需求量;

pD:消費者價格;

YR,YU,:農村、城鎮人均收入;

ZMKT:食品市場發育指數;

bR,bU:農村、城鎮需求價格彈性;

eR,eU:農村、城鎮需求收入彈性;

m:農村需求市場發育彈性;

R,U:農村、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

Pop:總人口;

3)貿易模型

依據上述生產與需求模型,可以求出米生產與消費。在此基礎上,可以利用不變替代彈性(constantelasticityofsubstitution,CES)函數機制導出大米進出口百分比變化對進出口價格百分比變化和國內價格百分比變化的函數表達式。(注:以下=dX/X,X的百分比變化)

在貿易模型中,離岸價與到岸價先被轉換成國內貨幣標價,然后通過扣除生產者補貼支出后轉換成國內市場價格。上述進出口量模型將大米進出口變化率分解成了兩部分效應。第一部分是替代效應,表現為不變替代彈性乘以大米綜合價格對進出口價格比率的百分比變化。第二部分是擴張效應,表現為對大米進出口的需求與總需求等比率增長。其中大米綜合價格,pt,為國內市場價格和進出口價格的加權平均。各產品的不變替代彈性為=2.2(FAO),qt,大米總需求量。

2、預測結果

以下是我們對2010、2020年我國糧食生產、消費需求和進出口能力的預測結果。

表2未來我國糧食供需預測

2010年2020年

糧食水稻小麥玉米大豆糧食水稻小麥玉米大豆

總產量(萬噸)51586.9819377.8210358.5813985.211954.2654214.7919698.3110649.2615145.032331.11

面積(萬公頃)10168.072718.022332.072427.10924.819976.422619.262278.742413.05965.37

單產(噸/公頃)5.077.134.445.762.115.437.524.676.282.41

進口(萬噸)2906.7235.9089.462.062779.303257.2630.8274.011.543150.88

出口(萬噸)1300.39325.9984.84875.3514.201881.54399.87108.441360.2013.03

總消費(萬噸)51245.7118754.049963.2914793.763436.5356531.6619189.5910474.8315546.374052.35

居民消費:城鎮(公斤/人)93.29155.3664.3213.632.51118.31144.7760.1411.112.63

農村(公斤/人)240.83131.9176.2416.022.51236.38131.6879.0912.992.63

種子用糧(萬噸)1063.05116.44447.86104.4986.481042.72112.21437.50103.8990.21

工業用糧(萬噸)5684.45399.05437.691991.322860.707073.30405.73450.032157.643410.15

飼料用糧(萬噸)15830.552169.03289.889816.34126.7319259.552205.31298.0410619.67151.08

產后損耗(萬噸)2587.72958.41368.52838.5426.112720.02974.44378.90908.4331.13

庫存變動(萬噸)1947.60333.68399.90-1681.851282.84-941.16139.68139.99-1760.001416.61

國內生產自給率100.67%103.33%103.97%94.53%56.87%95.90%102.65%101.67%97.42%57.52%

無庫存變動時供需平衡凈進口(萬噸)-341.27-623.78-395.29808.551482.272316.87-508.72-174.43401.341721.24

注:庫存變動=總產量+進口–出口–總消費。總消費包括居民消費、飼料用糧、種子用糧、工業用糧和產后損耗。國內生產自給率=總產量/總消費。供需平衡凈進口不考慮庫存因素。下同。

表3未來我國糧食主產區糧食供需預測

2010年2020年

糧食水稻小麥玉米大豆糧食水稻小麥玉米大豆

總產量(萬噸)36503.7713032.858210.7110696.901679.8338827.9013248.408441.3711587.692005.54

面積(萬公頃)6978.881724.721718.131800.13764.256852.171662.051678.361789.78798.64

單產(噸/公頃)5.237.564.785.942.205.677.975.036.472.51

進口(萬噸)1656.060.9516.020.061639.031826.800.7612.300.041813.69

出口(萬噸)1247.02290.8872.73869.7613.651820.30361.9694.231351.5612.55

總消費(萬噸)34001.2510847.057200.809203.992890.7537575.5910960.617497.9410725.563411.60

居民消費:城鎮(公斤/人)94.96142.8372.1115.593.19119.55132.4667.1212.593.37

農村(公斤/人)247.16123.5589.2118.853.19243.57123.1492.7915.413.37

種子用糧(萬噸)755.2879.27319.5277.6669.66741.3176.39312.1377.3072.76

工業用糧(萬噸)4035.86261.53350.631779.282433.745021.92265.90357.471927.952903.90

飼料用糧(萬噸)11239.411421.51230.256372.72107.8213408.451445.28236.756894.87128.65

產后損耗(萬噸)1838.79628.11292.72635.0422.211934.39638.61300.97688.0026.51

庫存變動(萬噸)3323.561895.87953.19-456.65414.461258.801926.59861.50-552.80395.09

國內生產自給率107.36%120.15%114.02%116.22%58.11%103.33%120.87%112.58%108.04%58.79%

無庫存變動時供需平衡凈進口(萬噸)-2502.52-2185.8-1009.91-1492.911210.92-1252.31-2287.79-943.43-862.131406.06

注:無庫存變動時供需平衡凈進口(萬噸)為區內凈進口。

表4未來我國糧食非主產區糧食供需預測

2010年2020年

糧食水稻小麥玉米大豆糧食水稻小麥玉米大豆

總產量(萬噸)15083.216344.972147.873288.31274.4315386.896449.912207.893557.34325.57

面積(萬公頃)3189.19993.3613.94626.97160.563123.65957.21600.38623.27166.73

單產(噸/公頃)4.736.393.505.241.714.936.743.685.711.95

進口(萬噸)1250.6634.9573.4421140.271430.4630.0661.711.51337.19

出口(萬噸)53.3735.1112.115.590.5561.2437.9114.218.640.48

總消費(萬噸)17244.477906.992762.504509.91545.7818956.088228.982976.894757.40640.75

居民消費:城鎮(公斤/人)90.77174.1952.6110.681.45116.53162.5550.068.971.48

農村(公斤/人)231.31144.4856.7411.781.48225.99144.0359.289.501.57

種子用糧(萬噸)307.7737.17128.3426.8316.82301.4135.82125.3726.5917.45

工業用糧(萬噸)1648.59137.5390.03212.04426.952051.38139.8392.56229.69506.25

飼料用糧(萬噸)4591.15747.5259.623443.6218.915585.62760.0261.303724.7922.43

產后損耗(萬噸)748.94330.3075.80203.513.90785.63335.8277.93220.424.62

庫存變動(萬噸)-1375.96-1562.19-553.29-1225.19868.37-2199.96-1786.91-721.51-1207.201021.52

國內生產自給率87.47%80.25%77.75%72.91%50.28%81.17%78.38%74.17%74.77%50.81%

無庫存變動時供需平衡凈進口(萬噸)2161.261562.02614.631221.6271.353569.191779.077691200.06315.18

注:無庫存變動時供需平衡凈進口(萬噸)為區內凈進口。

3、近中期我國糧食供需狀況

根據表2-4結果,我們得出:

1)2010年

全國

2010年糧食國內生產量將略超過國內總需求量,國內生產自給率為100.67%,有少量剩余可供出口。分品種看,水稻、小麥國內生產量將略大于國內需求量,分別有六百多萬噸和近四百萬噸可供出口,國內生產自給率分別為103.33%和103.97%。玉米將有約八百萬噸的供需缺口,國內生產自給率為94.53%。供需缺口最大的是大豆,國內生產量只能滿足國內需求的56.87%,需進口近一千五百萬噸。

主產區

2010年糧食主產區內糧食生產量超過區內總需求量,區內生產自給率為107.36%,有二千五百多萬噸剩余可提供給國際市場或國內市場。分品種看,水稻、小麥和玉米區內生產量大于區內需求量,分別有近二千萬噸、一千萬噸和一千五百萬噸可提供給國際市場或國內市場,區內生產自給率分別為120.15%、114.02%和116.22%。區內大豆生產量只能滿足區內需求量的58.11%,短缺一千二百多萬噸。

非主產區

2010年非主產區內各糧食品種生產量均少于區內總需求量,糧食區內生產自給率為87.47%,有二千一百六十多萬多萬噸糧食需從國際或國內市場補缺。水稻、小麥、玉米和大豆的區內生產量都少于區內需求量,短缺量分別為1562.02萬噸、614.63萬噸、1221.6萬噸和271.35萬噸,區內生產自給率分別為80.25%、77.75%、72.91%和50.28%。

2)2020年

全國

2020年糧食國內生產量將低于國內總需求量,國內生產自給率為95.90%,接近糧食安警戒線,需凈進口二千三百多萬噸。分品種看,四大品種的供需格局與2010年相同,水稻、小麥國內生產量將略大于國內需求量,但剩余量更少,國內生產自給率分別為102.65%和101.67%。玉米和大豆的供需狀況較2010年略有改善,國內生產自給率略有上升,分別為97.42%和57.52%,需進口四百多萬噸和一千七百多萬噸以彌補缺口。

主產區

2020年糧食主產區內糧食生產量仍超過區內總需求量,區內生產自給率為103.33%,有一千二百五十多萬噸剩余可提供給國際市場或國內市場,比2010年的剩余量少了一半。分品種看,水稻、小麥和玉米區內生產量仍大于區內需求量,分別有近二千三百萬噸、九百五十萬噸和八百六十多萬噸可提供給國際市場或國內市場,區內生產自給率分別為120.87%、112.58%和108.04%。區內大豆生產量只能滿足區內需求量的58.79%,短缺一千四百多萬噸。

非主產區

2020年非主產區內各糧食品種生產量均少于區內總需求量,糧食區內生產自給率為81.17%,比2010年略有下降,有三千五百七十多萬多萬噸糧食需從國際或國內市場補缺。水稻、小麥、玉米和大豆的區內生產量都少于區內需求量,短缺量分別為1779.07萬噸、769萬噸、1200.06萬噸和315.18萬噸,區內生產自給率分別為78.38%、74.17%、74.77%和50.81%。

4、結論及政策啟示

未來幾年我國糧食的產需關系在總體上仍可保持相對平穩的發展態勢,國內外農產品市場價格的回升將有助于改善國內市場的產需形勢。糧食生產將進入一個新的恢復性增長期,但同時也存在一定規模的國內產需缺口,不過彌補缺口的凈進口量并非為居民口糧所用,對我國未來糧食安全影響不大。因此,依靠國人自己的力量,大力促進糧食的恢復性增長是確保我國未來幾年糧食生產產需平衡和糧食安全的關鍵。為達到此目標,本研究提出以下政策性建議:

1)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對耕地的占用仍舊保持較高的需求,土地供需矛盾必將日益突出。因此,作為一個土地資源十分緊缺的國家,我們必須切實依法有效保護耕地資源,,嚴格控制各類建設用地對耕地尤其是基本農田的侵占行為,減緩總耕地資源的下降速度,通過對土地科學開發整理和復墾投入,穩定耕地面積,保證我國農業基本生產能力。

2)水資源貧乏是制約我國未來糧食生產的瓶頸。行政上,要強化合理的水資源管理和合理定價;生產上,要壓縮高耗水作物,積極發展耐旱糧作生產,加強節水農業技術的研究、試驗示范與推廣,加大對水利設施的投資力度并保證灌溉設施得到保護和有效利用,提高我國水資源的利用率,減少水資源浪費。

3)結合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加大農業科研投入和加強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強化糧食增產的科技支撐。依靠科技進步,可大大提高糧作單產、總產、質量和糧食生產效率,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4)繼續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優化糧食生產布局。要面向優質化、專用化和多樣化的糧食市場需求,充分發揮糧食主產區的糧食生產優勢,加大對糧食主產區在財政、信貸投入和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等的支持力度,加快糧食優勢產業帶和優質專用糧,商品糧和飼料糧食生產基地建設,穩定和增強糧食生產能力,同時,大力推進糧食產業化經營,實現糧食主產區財政收入的增加和農民收入的增長。

5)在繼續貫徹和深化國家原有的扶農、惠農政策(如最低收購價格政策)和普及推廣目前的新農業政策(如生產者補貼和減免農業稅政策等)的同時,要進一步完善并盡可能通過法律的形式將它固定下來,以切實保障農民的利益,保護好主產區種糧農民的積極性。

6)要積極引導和強化國內市場對糧食供需的調節作用,加快全國農產品市場的區域一體化進程,積極開放、鼓勵各種農產品中間商進入市場,通過跨區貿易來實現農產品在地區之間的余缺調劑,形成以市場為導向的跨區域農產品貿易機制,以提高我國農業的生產效益和市場效率。

7)我國目前的糧食生產能力基本能滿足未來幾年的糧食消費需求,但農業資源和農業技術水平的約束還將長期存在,要充分利用WTO框架下的“綠箱政策”,利用世界資源和國際市場,采取更加靈活的農產品進出口貿易政策,擴大我國農產品供給空間,調劑國內在糧食品種和地區產需總量上的余缺。

參考文獻

1.《中國農村統計年鑒》和《中國農村住戶調查年鑒》1999-2003,國家統計局資料。

2.黃季焜,李寧輝,中國農業政策分析和預測模型。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2期

3.2004年世界銀行發展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