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糧食形勢思考
時間:2022-10-10 09:15:00
導語:土地糧食形勢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就農業農村工作問題發了十個“一號文件”,出臺了一系列穩農、強農、惠農政策,形成了完善的加強“三農”的政策體系。其中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是農村改革最重要的成果;免除農民的稅費、實行種糧補貼,是含金量最高的政策。這就說明土地和糧食問題是中央一系列政策的核心問題。下面我就自己對中央土地和糧食政策問題的理解談一下個人觀點。
一、土地是加強農業基礎建設的根本。
中國農民對土地的記憶可謂刻骨銘心,“30畝地一頭牛,老婆娃娃熱炕頭”,曾是中國農民的人生理想。土地是萬物立命之本,如果人類賴以生存的土地沒有保障,社會就不會安定。我們農民在外面混不下去的時候有一句話:“大不了回家種地”!受到委屈的時候用一句話安慰自己:“只要有二尺五镢把在,咱還怕什么”!從農民這些發自肺腑的語言中,我們就可以認定,如果農民沒有了土地,就等于斷了后路,失去了依靠,一個失去了生存后盾的群體給社會帶來的后果不堪設想。但是,目前我們國家的土地形勢非常嚴峻。解放初期,全國人口4.5億,到**年猛增到13.14億,凈增加近9億人。而耕地面積從“”前1957年的峰值23.53億畝,減少到**年末的18.51億畝,凈減了5億畝。人地比率由**年的3.96畝/人下降到**年的1.39畝/人。其中有14個省人均不到1畝,有660個縣人均不到半畝,已經低于聯合國確定土地對人口最低保障0.8畝/人的警戒線。人均土地面積較多的地區,耕地質量又屬于中低產田。所以保護耕地,穩定土地承包制度,是我國土地政策的必然要求。中央提出保留18億畝耕地是“生命紅線”。今年“一號文件”指出,要嚴格執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年度計劃,全面落實耕地保護責任制。又提出:堅持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必須毫不動搖地長期堅持,在實踐中加以完善。
土地經營體制不僅影響到社會的穩定,而且關系到國家建設基礎的牢固。歷代王朝都非常注重土地制度建設,唐朝的“均田制”是我國較早的土地制度,他把分給農戶或官吏的土地分為兩部分,一部分叫“永業田”,可以買賣、繼承,另一部分叫“口分田”,受田人死亡、逃離或判刑以后就被收回,這種體制實施了幾百年,對唐朝的穩定、強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唐宋年間還規定:棄田戶三年內回鄉還地一半,五年內回鄉還地1/3,五年后一律不還。這種制度保證了土地的充分利用,促進了糧食生產。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國共產黨首先就進行“”,進而組建,收回土地走合作化的道路。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期,國內農業出現了危機,造成全國性的“三年困難時期”,這個時候中央就土地問題,在高層發生了嚴重的分岐。在中國農業如何走出嚴重困境問題上,發生了兩種政治主張的尖銳對立。首先是因為安徽農民搞了包產到戶,以劉少奇、鄧小平、陳云為代表的中央領導人,極力主張在全國推行,陳云還提出分田到戶,四年恢復農業的建議。則堅決主張鞏固和壯大集體經濟,以克服國民經濟的暫時困難。批評用恢復個體經濟來克服農業困難的辦法為“單干風”。認為,農村個體小農經濟,同社會主義的工業化是不相適應的,社會主義工業化與農業合作化必須同步,否則,社會主義的工業化將面臨絕大的困難。他說,包產到戶、分田到戶也不是不能增產,但“增產有限”,而且勢必引發貧富兩級分化。在土地政策上有一條底線,就是要堅持無產階級的領導,堅持集體所有制。在的堅持下,中國農村走了合作化的道路,結果是用了三年時間,中國農業就走出了困境。但是受計劃經濟的束綁,在以后近二十年的時間里,中國農業始終得不到大發展。時間到了1979年,安徽農民再次搞起了單干,由小崗村的一個小組長嚴俊昌秘密召集群眾,簽了契約,人人按手印,率先實行包產到戶,成為“中國分田到戶第一村”。據說這份“秘密契約”被收進了國家博物館。對這個問題想了多年的鄧小平同志認為小崗村的做法是“中國農民的偉大創舉”,由此引發了“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的大討論。第二年全國就實行包產到戶,宣告結束。在實行以家庭承包經營為主的這二十幾年中,土地承包期由原來的15年,延長到現在的長期不變。中央只所以這么做,其主要目的還是為了保穩定,保國民經濟建設基礎。盡管現在這種體制導致人地矛盾凸現,制約現代農業的發展。
早在**年鄧小平就提出:“中國社會主義農業的改革和發展,從長遠的觀點看,要有兩個飛躍,第一個飛躍,是廢除,實行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這是一個很大的前進,要堅持長期不變。第二個飛躍,是適應科學種田和生產社會化的需要,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發展集體經濟。這是又一個很大的前進,當然這是很長的過程”。“長期不變”和“很長的過程”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概念呢?專家們爭議不休。但是在改革開放以后,雖著計劃經濟的終結,涌現出一批沒有經過“第一個飛躍”的村,這些村沒有在黨報、黨刊上盡情露臉,也沒有作為一種農村發展模式被推廣,但全國各地的農村都慕名而去,自覺的去考察學習。這就是以江西華西村為代表“國內始終走集體化道路”的村。2000年5月,中國小康村研究會,在北京韓村河村舉辦了首屆“鄉村發展世紀論壇”,同時舉辦了各省“第一村”經濟發展歷史展覽,結果參展的各省“第一村”,竟全是依靠集體經濟發展起來的,唯獨沒有一個包產到戶的村。小崗村當初實行包產到戶以后,安徽省委書記曾經說他們,幾千萬共產黨員解決不了的問題,你們包產到戶解決了。他們解決了些什么問題呢?小崗村支書嚴俊昌在1993年退位時說,吃飽容易致富難,大包干只能解決吃飲肚子的問題,解決不了共同致富的問題。嚴俊昌離任以后,小崗村作為名村,支部書記一直由安徽省里派任,現任支書沉浩是省財政廳干部,上任以后首先參觀了耿莊、紅旗渠、南街村這些走集體化道路的明星村,媒體稱這是“紅色洗腦”。**年小崗村又將土地集中到村里,搞集體化規模經營,這回是“收地”第一村。這說明馬克思在《資本論》講的,簡單協作也可以形成新的生產力,是一個顛撲不破的客觀真理。當前我國“地權分散化”、“耕地細碎化”的程度到了至明清以來最嚴重的時期,“有人沒地種,有地沒人種”的問題成了國家解決糧食安全問題的一大障礙。規模經營耕地是提升土地產出能力的出路,是強化農業基礎建設不容忽視的問題。那么現階段我們應該如何貫徹落實中央的土地政策呢?怎樣才能做到“統分結合”呢?前題是要“切實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也就是穩定農村社會。一號文件有這么幾個關鍵詞,值得我們在實踐中推敲。一是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政府要“健全”的是一個“市場”;二是農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部門要加強土地流轉中介服務,農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部門在土地流轉中的角色是“中介服務”;三是在有條件的地方培育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的市場環境。沒有集中就沒有規模,誰去集中呢?不是政府,政府要做的是“培育能夠集中土地的市場環境”。這三句話里邊用了“流轉市場”、“中介服務”、“市場環境”三個關鍵詞,這實際上給政府參與土地問題定了位。我縣銀州鎮孟岔村的土地流轉程序完全符合一號文件精神。一是在穩定農民承包權不變的情況下依法、自愿、有償把經營權流轉給8戶農民;二是村集體組織在土地流轉過程中,發揮了很好的“中介服務”作用;三是我們政府通過宣傳、資金等方面的支持,給孟岔村的規模經營紅棗培育了良好的市場環境。
二、糧食是加強農業基礎建設的物質基礎。
確保農產品有效供給,是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重要物質基礎,是促進農業發展的目標;一號文件首次正式提出實施糧食戰略工程,要集中力量建設一批核心產區,開發一批后備產區。抓糧食是省長負責制,抓“菜籃子”是市長負責制。今年要繼續增加對農業投入,要在去年4318億的基礎上增加1307億,中央“兩會”以后又增加了252.2億元,實際安排了5877.2億元。用于農業生產發展3000億元,重點向支持生產,向糧食主產區、生產大縣傾斜;165億元用于穩定和完善糧食生產大縣的獎勵,這預示著農業補貼將作為一項國家長期制度來推行。特別是種糧補貼,不僅增加了量,還擴大了范圍。換個角度思考,說明我國糧食生產存在危機,糧食生產形勢不容樂觀。用世界上7%的土地養活22%的人口,是一件非常困難的大事。
當前,糧食恐慌是世界性的問題,一是因為發展中國家近年來實施的是“以城市為中心”的經濟政策,一方面快速發展城市侵占了大量糧田;另一方面顧了城市建設顧不了抓農業生產,導致糧食生產基礎薄弱。如印度這樣的產糧大國,由原來的小麥出口國演變成了進口國。二是國際能源緊缺,全球生物能源快速發展,加劇糧食消耗的增量,世界上12%的玉米用于提取乙醇。從發展的角度看,為了減少有害氣體的排放,發展生物能源勢在必行。目前我國糧食的產需自給率在97%左右,但從品種上看,玉米產需基本平衡,小麥、水稻供求偏緊,大豆存在較大缺口;從消費用途看,口糧消費有所下降,飼料用糧、工業用糧明顯增加;從長遠看,糧食生產受資源、氣候、技術等影響,產量大幅度增長的難度較大。而隨著人口增長、畜牧業的發展,地下資源消耗引發糧食能源的開發,糧食消費量繼續增加的趨勢不可逆轉。
以同志為首的那一屆國家領導人,使我國城市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提倡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但是有人認為調整產業結構就是減少糧食種植面積。《人民日報》曾正面報道河北省產糧區將麥田改成牧草場的“大動作”。黑龍江省提出過不再以糧為主,要實現糧食與畜牧業的主輔換位。同時中央在全國各地修建中央糧庫,用于貯存余糧。就連種地的農民也認為,只要有錢就不愁吃不上白面。這種思想是非常危險的。現在報道國內糧食產量連續四年增產,去年突破了一萬億斤的大關,這是法定的統計數據。國家統計部門公布,我國糧食自給率是97%,而專家評估是80%。我國在正常年份的糧食產量是9600億斤,近10年的糧食消耗是9800億斤/年,缺口是200億斤。**年是我國糧食開始增產的第一年,全國一片叫好,說是政策帶動、工作推動、市場拉動、再加上老天爺天感動,所以大豐收。這一年的總產量是9100億斤,和需求還差700億斤,差不多是全國人短缺一個月的糧食。而世界年糧食貿易總額在4000億斤左右,一旦中國發生糧食危機,把世界上所有能賣的糧全部買進也解決不了問題。去年以來,國際糧價大幅上漲,世界谷物儲備下降至**年以來的最低水平。國際上一些不友好人士就提出了“中國糧食威脅論”。去年全國糧食總產突破一萬億的歷史大關,國內達到糧食產需基本平衡。總理最近在河北考察農業和春耕生產時指出:手中有糧、心中不慌。13億人口的大國,依靠自己能解決吃飯問題,就是對世界最大的貢獻。
新一屆中央政府對農業農村工作非常了解,對全國的糧食形勢及國際糧食形勢非常清楚,所以把糧食安全作為民生問題來抓。采取了十項促進農業生產和糧食生產的政策措施,保障主要農產品供給不脫銷、不斷檔,市場價格不大漲、不大落。高度重視發展糧食生產,確保糧食生產穩定發展。這也是我縣農業的機遇。我縣雖然不算糧食主產區,但是國家在大宗糧食作物繼續提高單產非常困難的情況下,開始重視雜糧生產。有專家分析,陜北的臺壩地建設,是陜西未來的糧倉,這就是一號文件里邊提出要開發的糧食“后備產區”。
精品范文
10土地利用規劃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