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精神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0 15:02:3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科學精神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科學精神內涵思考
科學精神作為人類文明的崇高精神,它表達的是一種敢于堅持科學思想的勇氣和不斷探求真理的意識,它具有豐富的內涵和多方面特征。具體表現為求實精神、實證精神、探索精神、理性精神、創新精神、懷疑精神、獨立精神和原理精神。
1、求實精神。
科學認為世界是不依人們主觀意志決定的客觀存在,科學活動要求人們從事各種物質創造活動時應該遵循“實事求是”的態度,要求正確認識客觀世界的運動,因此,客觀唯實、追求真理是科學精神的首要要求??茖W精神,就是徹底的唯物主義精神,也即實事求是精神?!敖夥潘枷?,客觀唯實,追求真理”是科學精神的實質??茖W認為世界的發展、變化是無窮盡的,因此,認識的任務也是無窮盡的。不斷求知是科學精神的要求。科學要追求真理,不盲從潮流,不迷信權威,不把偶然性當必然性,不把局部看作全體。
2、實證精神
實證精神要求一切科學認識必須建立在充分可靠的經驗基礎上,以可檢驗的科學事實為出發點,運用公認為正確的研究方法完成科學理論的構建。實證精神是一種客觀的態度,在思考和研究中盡力地排除主觀因素的影響,盡可能精確地揭示出事物的本來面目。同時,這種客觀性又必須滿足普遍性的要求,即,客觀知識必須是能夠重復檢驗的公共知識,而不是個體的體驗。實證精神,就是尊重事實、誠實正直,并進行符合邏輯的思維,是科學的重要品質。
3、探索精神。
弘揚科學精神論文
弘揚科學精神論文
我們正處在科技革命的新時代??茖W技術已成為第一生產力,成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茖W知識、科學思想、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可以引導人們奮發圖強、積極向上,促進人們牢固地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促進人們實事求是、創造性地進行社會實踐活動。同志在“七一”重要講話中從正確認識和全面貫徹“三個代表”要求的高度指出,加強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思想、科學精神的宣傳教育,是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的根本任務之一。為了回應這一新時代的召喚,完成發展先進文化的使命,我們必須走近科學,特別是弘揚科學精神。
一、科技時代與科學精神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我們今天所講的科學,是現、當代意義上的大科學,其主要內涵包括三個方面。首先,科學是一種以生產知識為目的的社會活動,它不再局限于個別科學家自發的認知過程,而表現為一種社會建制。其次,科學作為特定的人類社會活動的成果,表現為一種動態的知識系統,而這種知識系統又是借助于相應的認識手段和方式生產出來的,構成當代觀念和文化的重要方面。第三,科學活動是整個社會活動的一部分,它與經濟活動、社會活動、文化活動相互作用。特別是由于知識并入生產過程,轉化為直接生產力,科學技術成為社會經濟生活中最具活力的內生變量,即第一生產力。
科學知識是科學活動最直接的成果。科學思想是科學活動中所形成和運用的思想觀念??茖W方法是人們在科學研究中所遵循的途徑和所運用的各種方式和手段的總稱??茖W精神則是人類在長期科學活動中逐漸形成和不斷發展的一種主觀精神狀態。
科學首先是一種認知活動,最早的科學精神主要表現為一種理想化的認知態度。此后,科學成為一種建制化的社會活動,科學精神發展為一種理想化的社會關系規范。而科學的社會建制化又使得科學與社會的互動日益凸顯,科學精神由此進入文化價值判斷領域,成為科技時代一種重要的人類價值觀。
高中化學培養學生科學精神研究
[摘要]科學精神是科學教育的核心目標之一,但是科學精神在實踐層面沒有得到有效落實,科學精神培養缺失問題較為突出。闡述了科學精神的內涵,選擇了蘇教版高中化學教材“化學史話”“拓展視野”兩個典型欄目,從“感悟化學理論曲折發展過程,培養學生理性思維”“辯證全面看待化學的是非功過,鼓勵學生批判質疑”“賞析諾貝爾獎獲獎者突破性工作,促進學生勇于探究”三個維度管窺高中化學教育過程中學生科學精神的培養。最后,對學生科學精神培養提出若干建議。
[關鍵詞]科學精神;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化學學科核心素養;化學教材;欄目素材資源
一、基于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科學精神的探討
科學精神培養是科學教育的核心目標之一,但是,在長期的高中化學教育教學實踐中,不難發現,科學精神的培養在高中化學課程和教學中是有所缺失的。綜觀學校里的科學教育,大多數的教師只扮演科學知識搬運工的角色,簡單地把科學知識轉運給學生,卻漏掉了科學家做學問的精神、獲得科學結論的方法。在這種簡單機械轉移知識的灌輸式僵化教育下,學生只會把這些知識當作推之四海而皆準的圭臬,科學精神不可得,卻養成了獨斷的精神。這是科學教育幌子下最不科學的教育。[1]科學精神是伴隨近代科學的誕生,在傳承人類科學思想和知識的基礎上,逐漸發展起來的貫串于科學研究與探索的價值理念、意志行為和思維品質的綜合。[2]每個時代的科學精神都有其特定的內涵,是人類科學精神中發展的鏈條。近而言之,當代中學生的科學精神應有其特定的歷史內涵,其界定既要考慮到國家特定歷史時期的時代要求,又要考慮到當代中國中學生發展現狀和特定學科科學知識發展現狀,從中提煉出中學生科學精神的基本要素。只有這樣,才能為當前中學生科學精神的養成明確方向及實施路徑。《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將“科學精神”作為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六大維度之一[3],教育部正在組織專家修訂的《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也將“科學精神和社會責任”作為高中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五個維度之一[4]??梢姡茖W精神的重要性已經得到國家教育部門的高度重視??茖W精神的培養必將成為未來高中化學課程改革的重要目標加以落實??茖W精神的培養需要基于高中化學課程標準明確的目標規定、內容要求、教材編寫中豐富的素材資源和教師創造性的實踐才能實現。本文對科學精神培養的討論采用《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描述和界定,即理性思維、批判質疑、勇于探究,并基于蘇教版高中化學教材“化學史話”“拓展視野”欄目教學素材資源功能和價值的挖掘,探討如何在高中化學教育中培養學生科學精神。
二、基于高中化學教材欄目素材資源培養學生科學精神舉隅
筆者選擇了蘇教版高中化學教材“化學史話”“拓展視野”兩個典型欄目,從“感悟化學理論曲折發展過程,培養學生理性思維”“辯證全面看待化學的是非功過,鼓勵學生批判質疑”“賞析諾貝爾獎獲獎者突破性工作,促進學生勇于探究”三個維度管窺高中化學教育過程中學生科學精神的培養。
科學教學學生探索精神培養
一、營造和諧氛圍,激發學生探索意識
小學生具有好奇心強、對環境依賴性強等特點,寬松的教學環境能夠有效消除小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出現的焦慮感和緊張感,使學生能夠在一種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充分發揮自己的好奇心和求之欲;通過與教師平等、對話式的默契配合,有利于學生主體探究精神的發揮,最終達到提高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效率,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目的。一方面教師要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鼓勵學生提問,使學生大膽發問,敢于探索。例如,在《被壓縮的空氣》一課的教學時,教師在對大氣、壓力等相關知識的講解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自己完成用吸管喝水的動作,通過生活化的場景再現課堂教學內容,課堂氣氛自然會變得輕松,學生也對學習有很濃厚的興趣。同時,學生在與本課內容結合之后會發出這樣的疑問:“是大氣壓力把水送入我們口中的?還是自己吸入口中的呢?”通過教師的引導與學生的探索相結合解決問題,加深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因此,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創造觀察、想象、探索的自由空間,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探索精神。再如,在教學《地球引力》一課時,通過實物說明、模擬實驗等方式引導學生感知地球引力的存在,然后引導學生自己嘗試性探索,并思考沒有引力的景象。學生通過充分發揮想象力,一一列出可能出現的情況,教師予以總結。通過大膽的想象,培養了學生的思維和探索精神,啟發了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和愛好。
二、創設適當情境,豐富學生直觀感知
對小學生而言,科學知識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不容易被直觀感知,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小學生探索精神的發揮,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問題提問以及實驗模擬等方式,創設適合小學生身心發展的教學情境,豐富學生的直觀感知,激發學生的探索精神。一方面精心設計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探究新問題的自主性,問題情境的設置要難易適度、方法多樣、貼近生活并具有可操作性。如,在學習了《運動與摩擦力》一課后,教師向同學們提問:“我們走在水泥路上跟走在冰面上有什么不同的感覺?如果摩擦力沒有了,我們還能正常走路嗎?會出現什么情況呢?”通過一系列問題讓學生置身于模擬情境之中,進而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的意識。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模擬實驗的方式讓學生置身于探索實踐的樂趣之中,這樣的教學實踐,也讓學生對神秘的自然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再如《運動與摩擦力》一課的教學,教師提前準備一些碎紙屑和塑料尺子,將尺子在衣服上摩擦幾下,然后尺子將紙屑“吸”起來了,然后讓學生們自己試驗。這種模擬演示激發了學生的動手和探索意識。
三、發散學生思維,提高學生探索能力
探索精神的培養是與小學生的想象和發散思維分不開的。發散思維是創新思維的重要方面,具有多角度、開放性、多元化的特點,教師在科學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對小學生發散思維的培養,鼓勵學生的自由想象和自主探索。比如,在學習《空氣占據空間》一課時,教師首先演示實驗:將紙放在燒杯中,將燒杯迅速倒扣入水中再豎直取出,發現里面的紙并沒有濕。然后,教師讓學生自己實驗,有的成功了,有的沒有成功。這時教師引導學生帶著問題觀察實驗,“為什么有的紙濕了,有的沒有濕呢?什么情況下紙不會被弄濕?你發現了什么現象?”通過問題的引入與思考,引導學生開始發散思維,在實驗過程中發揮想象力和多感官的積極參與,提高了小學生對科學知識的自主探索能力,使科學知識不再變得枯燥乏味,充滿了趣味性。
化學史中科學精神的探析
化學史不僅忠實地記錄了化學科學的孕育、產生、發展過程和演變的規律,而且它以不可代替的獨特方式積累體現了人類精神文明的優秀成分,是科學精神最集中的載體。學習化學史對高校學生人文道德的提高與智力的發展可以起到同等重要的促進作用。
科學精神是在科學發展的歷程中,科學界逐漸形成的一些傳統規矩、指導原則,這就是科學精神,是貫穿于整個科學發展歷程中的具有普遍意義的意識,是人們在從選題到應用的全部科學活動中的所采取的態度??茖W精神作為促進科學活動的精神動力,其內涵包括:求真務實的精神、競爭協作的精神、繼承創新的精神、敬業獻身的精神等等,隨著科學的發展和社會歷史條件的變化,這些精神不斷豐富、不斷拓展、不斷向社會滲透、輻射而成為一種時代精神。本文僅從化學史的角度對這幾種精神做如下探析:
1.求真務實的精神
科學是以求真務實為天職和靈魂的,科學的本征也表現在它堅持真理這一品格上。一代代科學家正是堅守著求真務實的品格,才越來越多地認識了周圍的種種真實存在和客觀規律。19世紀30~40年代,格羅夫、焦耳、邁爾、赫姆霍茲等科學家,在不同的國度、不通信息的情況下差不多同時關注能量與質量的相互關系,各自進行觀察、實驗、分析,卻得出了大致相同的結論。1828年德國的維勒首次用無機物合成了尿素,使人們信奉百年之久的“生命力論”受到沖擊,當維勒將成果報告給他的老師、化學權威貝采里烏斯時,卻受到了老師的極力反對,但維勒用古希臘大學者亞里士多德的千古名句“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道出了他對真理的摯愛和虔誠,他以大量事實證明了自己理論的真理性,并將“生命力論”掃出了歷史舞臺。
科學研究以客觀實踐活動為基礎,憑科學事實立論,以科學實驗為檢驗理論正確與否的標準。1911年英國化學家盧瑟福根據α粒子散射實驗提出了原子結構的“行星式模型”,而他的學生玻爾將普朗克的量子論和愛因斯坦的光子說引入了原子模型,提出了著名的玻爾原子模型,并得到了實驗的驗證,正因為這一點,盧瑟福不但不反對,反而頂住種種壓力親自推薦其,并勇于修正自己的論點,還鼓勵玻爾繼續研究,以完善新理論,充分表現出盧瑟福唯事實、唯真理是從的大科學家風范。
求真與務實在具體的科學過程中是統一的,那就是實事求是的精神,它是科學之所以是科學、科學區別于宗教迷信和偽科學的唯一標準。前蘇聯的勒伯辛斯卡婭聲稱用人工方法培育了“活細胞”;朝鮮金鳳漢宣布發現了“經絡小體”,但他們的結果都經不起實踐的檢驗。就科學而言,實踐標準指的是科學實驗,科學實驗必須遵循一套嚴密的程序和規范。如某“特異功能大師”聲稱從2000km以外的廣州乃至大洋彼岸的美國“發功”到北京某實驗室,竟然改變了放射性物質的衰變率,該實驗據云有教授級的科學家參加、有精密的儀器設備、有設計、有數據、有分析、有結論、有報告,被稱為“高層次”、“突破性”實驗,但卻經不起科學實驗的檢驗,如沒有遵循起碼的“雙盲”準則,完全不屬于科學意義上的事實。所以科學活動中的“眼見為實”與實踐標準有著本質的區別:前者是膚淺的經驗論,后者是馬克思主義的命題。
學生科學精神培育課題研究
一、背景與問題的提出
(一)本課題的研究對象—民族預科班教育教學
以及各種客觀條件的限制,民族預科班由從全區(少量外省)蒙授學生中錄取的學生組成。預科學生由于文、理科基礎較差。不能直接進入本科,必須通過預科階段的學習,達到應有的入學標準才能進入本科學習(漢生班)民族預科教育的政策性非常強,具有特殊的教育意義。新時期,如何提高全面民族生的素質,民族預科教育中面臨的重要問題。教育教學實踐中,應不斷總結辦學經驗,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取得更大的成果,尤其要重視基礎課程的改革,創建符合預科特點的教育教學模式。
專業設置以文科類和地方特色的專業為主。學制一般為四年,少數民族地區各高校都有一定數量的從少數民族學生中招生的少數民族學生班?;痉譃槿悾杭兠褡逭Z言授課班、用漢語授課的民族班和民族預科班。這些辦學形式承擔著為本地區培養各類民族人才的重任。其中前兩種形式是從入學到畢業整班移動。管理和教學相對獨立,教學和畢業有相對獨立的標準。預科班是經過預科期間的學習,然后轉入普通本科學習,除了預科期間學習和管理相對獨立外,其它與普通班的要求一致,各專業都對預科開放。預科形式對培養高質量的民族人才有其獨特的優勢(見后面的敘述)也是民族教育典型的辦學形式,其教育教學方式有普遍性,對預科教育教學的研究是具有普遍意義。
本課題研究的實踐背景是內蒙古工業大學民族預科班的教育教學沿革。
(二)民族預科教育對培養民族人才的重要性
科學倫理精神的審美研究論文
摘要:科學倫理精神的審美之維包括自然的審美之維和創新的審美之維??茖W倫理精神自然的審美之維也可稱為科學倫理精神審美的客體之維,它是科學活動主體對自然物或現象的表現形式、內在結構、運作規律、相互聯系與相互制約性的好奇驚異、敏銳感悟、執著追求、不懈探索,進而生成獨特的美學透視、美感領悟和審美直覺。科學倫理精神審美的創新之維也可稱為科學倫理精神審美的主體之維。就其本質而言,在它所關涉的對象(科學理論、技術產品)的美,無論是其概念及其目的,還是其外在的特性,豐富的復雜性和實在性,都顯得是從其本身生發出來美。
關鍵詞:科學精神;科學倫理精神;科學活動的主體;審美之維
Abstract:Theaestheticdimensionofthespiritofscienceethicsincludestwoparts:theaestheticdimensionofnature,andtheaestheticdimensionofinnovation.Theaestheticdimensionofnaturereferstotheobjectdimensionofthespiritofscienceethics,whichistheresultoftheexplorationofthingssuchasexpressionform,internalstructure,operationlaws,interconnectionandinteraction.Theaestheticdimensionofinnovationisthesubjectdimensionofthespiritofscienceethics.Bytheverynature,thebeautyofthingswhichmaybetheconcept,thepurpose,theexternalcharacteristics,thecomplexityandrealityliesinthemselves.
Keywords:sciencespirit;spiritofscienceethics;subjectofscientificactivity;aestheticdimension
隨著科學的迅猛發展及其向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的滲透,對于科學活動的主體而言,逐漸生成了科學倫理精神。作為科學活動主體精神氣質的科學倫理精神,不僅凝結著科學活動主體在認知之維上體現的求真精神和在臻善之維上體現的臻善精神,而且還蘊涵科學活動的主體的求真精神和臻善精神的結合——達美精神,進而形成了科學倫理精神的審美之維。筆者在探討科學倫理精神的審美之維時,首先追問科學倫理精神何以可能,進而追問科學倫理精神的審美之維何以可能以及科學倫理精神的審美之維的內涵是什么。通過這一系列的追問對科學倫理精神的審美之維作一探索。
一、科學倫理精神何以可能
科學精神內涵及意義探究論文
論文摘要:科學精神是公民文化的基本要素,對公民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有巨大影響。它能強化公民的理性意識,能內化為公民的批判與創新精神??茖W精神與現代社會的許多價值,如寬容、理解、民主、開放、合作等有著緊密的聯系。提倡和促進公民的科學素質和科學精神.對公民文化和公民社會的建設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論文關鍵詞:科學精神;公民文化;理性
科學精神是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形成的優良傳統、認知方式、行為規范和價值取向。其中包含著科學態度、科學方法、科學作風諸因素,是作為文化形態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其進步必然會促進人們的自然觀、道德觀、宗教觀、審美觀等各種思想觀念的變化,對公民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有著巨大的影響。
科學精神指適于科學的,或關于科學的精神??茖W精神首先在美國社會學家R·K·默頓的“科學的規范結構”(1942)一文中出現:“科學的精神氣質是有感情情調的一套約束科學家的價值和規范的綜合。這些規范用命令、禁止、偏愛、贊同的形式來表示”,“四種作為慣例的規則——普遍性(Uni.versalism)、公有性(Communism)、無偏見性(Disinterested.ness)、有條理的懷疑論(OrganizedSkeptcism卜被認為組成了現代科學的精神氣質”嘲。此后,默頓在“科學發現的優先權:科學社會學的一章”(1957)、“科學家的行為模式”(1968)等文章中將創新性和謙遜的價值觀念也看作是科學精神的一部分。
一、科學精神的內涵
科學作為探索真理的事業。造就了人格化的氣質,并提升、泛化、衍化為一種普遍的價值信仰體系——科學精神??茖W精神是從事科學活動的主體——科學家所需要遵守的倫理觀念和價值規范,作為一種獨特的規范要求,它約束科學家的行為準則必須服從于科學活動的目標要求??茖W精神往往首先被科學工作者內化為個人品格,成為其行為規范和價值取向原則。進而升華為一種科學的意識形態。顯然,科學精神既包含了科學自身發展的目的,也體現了社會對科學的要求。
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與精神實質
黨的十七大報告對科學發展觀作了全面、系統、深刻的闡釋,為我們深入學習科學發展觀、全面準確把握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思想提供了理論依據??茖W發展觀,是對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于發展的重要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
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
科學發展觀的實質是要實現經濟社會更快更好的發展。發展是硬道理,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是貫穿“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題。離開發展,就無所謂發展觀。要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堅持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這是我們黨領導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條基本經驗。發展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全面協調共同發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茖W發展觀的根本著眼點,就在于用新的發展思路實現更快更好的發展。
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是堅持以人為本。十七大報告指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黨的一切奮斗和工作都是為了造福人民。要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保障人民各項權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因此,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是堅持以人為本,就是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要求是統籌兼顧。統籌兼顧,就是總攬全局,科學籌劃,協調發展,兼顧各方,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現代化建設的推進,我們面對的社會利益主體更多,領域更廣,利益關系也更復雜。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還不夠全面,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局面亟待改變,地區發展很不平衡,經濟的快速增長對資源、環境的壓力日益加大,等等。這就要求我們的發展要更加注重統籌兼顧,做到城鄉協調發展、區域協調發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推進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相協調,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建設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妥善處理當前各方面突出矛盾、協調好各種利益關系,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
理論是行動的指南。對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精神實質、根本要求認識越深刻,把握越準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行動才能越自覺越堅定。
科學精神培養與物理教育論文
一、理性精神的培養
理性精神是科學的靈魂。物理學科教育要充分發掘科學的理性資源,培養學生的理性精神?!拔锢韺W理論的根本宗旨是為了揭示和描繪自然界內在的固有結構———簡單、對稱、和諧與統一,從而實現人類心靈深處的渴望與自然界之本質的高度吻合?!痹S多時候,我們占有的經驗材料往往是不充分的、不純粹的;而事物的現象與本質、特殊與普遍的關系又往往是十分隱蔽,此時從經驗到本質、從已知到未知之間的邏輯通道也就不十分清楚,中間常常缺少必要的推理依據與環節,這時對未知領域的探索往往會變得迷惘和停滯。解決這種迷惘的科學方法就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大膽假設,并在假設的指引下繼續探究。當然,這種具有嘗試意義的假設是否具有真理性,還須由客觀事實來檢驗,從這個意義上講,“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正是科學最具有特色的理性方法。在實際教學中培養學生掌握假設與求證的理性方法,就是要注意引導學生運用這種方法獲取知識,解決問題。
二、求實精神的培養
求實精神的培養是物理學科教育必須傳承的文化之脈。17世紀,伽利略用實驗叩開了自然科學的大門,物理學擺脫了中世紀經院哲學的桎梏,形成了物理學以實驗為基礎的意識;也正是這種求實規范的實證方法,使科學理論的真正性得以保證,形成了科學區別于一切宗教、迷信的劃界標準。一要突出實驗驗證,強化實證意識??茖W就其產生過程而言,主要有兩種途徑:歸納和演繹。事實上,在科學抽象中獲得的一般性并不保證包括所有個別性,個別性也并非全部納入一般性,例如“熱脹冷縮”的一般規律就不包括水的“反膨脹現象”;以光的直線傳播為基礎的“小孔成像”規律也不涵蓋小孔足夠小時的衍射現象;尤其是以理想化模型為基礎獲得的一般規律更難以概括一切同類個別事物。從這個意義來講,從一般性出發并非一定能揭示個別事物的特征,即符合邏輯并非一定是真實的。真正能檢驗演繹結論真實性的仍然是事實。因此,在物理教學中突出驗證性。在驗證性實驗過程中要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充分尊重學生的驗證成果,既要允許證實,也應允許證偽,讓學生在實驗中真正體驗物理實驗的實證力量,強化學生的實證意識,培養學生的實證意識和實證精神。二要親歷科學過程,體驗求實規范。求實精神的培育要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遵循“問題———假設———驗證———理論”的探究思路。然而,問題在于學生以怎樣的方式經歷這樣的探究過程。在當前科學教育中似乎流行著一種以科學探究思路為線索的、稱為之“順桿爬”的模式,即教師根據學科的知識基礎和思維水平設計出最簡捷、高效的探究路徑。而后,學生在教師的啟發誘導下,以“聽”“看”“思”為主要活動方式,追隨教學設計思路順藤摸瓜地觀察、理解、消化,獲得結論。雖然在這樣的的教學中,學生也經歷了所謂的科學探究,但這種從問題發現到假設提出,再到驗證方法、步驟,甚至連表格都設計好的探究并不反映科學探究的真實過程和高度復雜性。只有親歷科學過程,才能體驗科學規范、領悟科學精神,因此,我們應該變革這種順桿爬式的科學探究,變“看科學、聽科學”的形式探究為“做科學、體驗科學”的親歷性探究,讓學生在親歷科學的探究過程中體驗科學的求實規范,領悟求實精神。
三、懷疑精神的培養
任何學科都不是一經建立就成為永恒不變的知識體系,對已有理論保持批判性的懷疑是科學精神又一重要表現。“敢于質疑,能夠質疑是科學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中要營造問題情境,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并教給學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方法?!迸c這種基本的科學精神相對應的品格,則是學生的獨立個性,只有具備獨立個性的學生才能不畏權威,敢于與眾不同,標新立異,敢于違反常規地提出與主流觀點不同的見解。因此,培養學生的懷疑精神需要教師改變傳統的教育觀念,提倡教育民主;為學生個性發展提供良好的教育環境。